第一篇:国洲文化浅析国内外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研学旅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科学兴趣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据国洲文化成都拓展公司的陈老师介绍,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研学旅行早就成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方式。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支持研学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研学旅行作为对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包括诸如成都红色拓展培训、成都野外生存训练等在内的“第二课堂”,在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也因此受到大中小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重视。
每年的寒暑假,是孩子们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高峰期。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家庭中,有32%孩子去国外游学过,超过一半的家庭,让孩子出国游学一次的预算和开销在2万元以上,有24%甚至达到3万元以上。出国游学的热门目的地,首选是美国,占14%;其次是日本、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
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花这么大的代价出国游学究竟值不值呢?
国洲文化注意到,40%的家长对此明确表示不值得。另外60%持认同观点的家长则认为,游学可以长见识、开眼界,这部分人群占50%,其次,还有10%的家庭计划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因此才会选择提前让孩子出去看看。
与此相对应的,有45%的家长表示送孩子出国游学并非自愿。有36%的家长认为出国游学十天半个月,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小学生。一方面,因为年纪太小,对自己当地的文化都没有什么认识,甚至连要去的地方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指望这样的游学能学到什么真的不怎么现实。另一方面,口语,尤其语感是要长期培养的,十天半个月就能提升口语水平,显然有点不切实际。
不过,也有32%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游学过程中是有长进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都有所提高;还有32%的家长则表示,孩子增长了地理、人文方面的见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么早出国游学,表面上拓宽视野,其实多是虚荣心作祟,这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等孩子长大了,有的是机会做交流生,而且印象会更深刻。
所以,建议小学阶段还是安静读书更好,出国游学更适合初中以上的孩子。因此,家长们应当保持理智,客观看待出国游学,不要盲目随大流。至于低龄段的孩子,父母大可以自己带出去旅游。
国洲文化成都拓展培训认为,游学要量力而为、量才而行,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的意愿兴趣、游学的内容及所能起到的教育意义,都需要家长们做全面的斟酌,不盲从,也不急功近利。
古人云:读书万卷,行路万里。中国幅员辽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主题类游学并不是难题。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行走中进行素质拓展培训,可作为日后走出国门的前期准备。
就国州文化而言,在十多年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完善了多条不同主题的国内游学路线。其中,以航天主题的成都亲子游、成都夏令营及研学旅行在西南地区优势明显;以大邑全功能性拓展培训基地为支撑,设计完善了包括传统农耕体验、新农村建设、大中小学生的成都军事拓展等十余套教育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责编:成都拓展公司)
第二篇:国旗下 讲话稿 研学旅行
2018春季,让我们相约…………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细心的同学发现了校园里的柳条不知不觉抽绿了,杏花悄悄的绽开了, 在万物萌发的初春,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季节更替的喜悦。。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研学旅行正是让孩子们的心灵享受观察世界和自然的过程,让思想体味历史和文化的过程。让个体加深对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过程,让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提升的过程,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研学旅行,也叫游学。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现代的陶行知等。可以说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部分。
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月24日至25日,学校组织七年级的孩子们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为把此项活动开展好,学校征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采取自愿报名参加,并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告知家长,各班对参加的学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派学校行政领导、德育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
此次研学的地点是开封。它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八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等盛名。在那里我们将会看到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北宋风格的建筑群。清明上河园,是按照古代《清明上河图》建设的,有着商贾云集的特色食街、熙熙攘攘的花鸟集市、杨柳依依的古渡码头、浅吟低唱的雕船画舫,宋代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盛景,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的繁华昌盛。。。。陶行知语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为此,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韶光应为少年留
2018美丽的春季,让我们相约,让青春飞扬的心灵,相约在蓝天上飞翔……
第三篇: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思维思考
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
李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
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
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
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希望能很快实施。
第四篇:旅行的意义——《文化苦旅》读后感
旅行的意义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觉得像品了一壶茗茶,意犹未尽。秋雨先生用他的脚步去丈量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那些被熟知或不为人知的地方。正如他所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这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我以为,旅游的目的是去见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外未曾了解的事物,而读书的目的是去获悉我们自身无法亲自体验的、旅游未曾到达的领域。感谢余秋雨将他的旅途感受为国人所分享,让我们领略不同的地域风情。
从黄沙漫漫的敦煌戈壁到温婉怡人的江南小镇,从天南到地北,他的足迹踏遍山山水水。他自己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墨客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他心底的山水其实是“人文山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东方威尼斯”的天堂苏州,“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
然而,他的路途不是单纯的旅游,因为他背负了“文化”二字的重量,赋予了这本书沉重肃穆的基调。他的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其独特的洞察力以及深层次的思考来挖掘隐藏在名胜古迹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背景故事和深刻涵义。
静静地注视着莫高窟的石洞,想象着敦煌文物的富丽堂皇,而如今只是标本。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单纯因为它的外表炫丽,也因为它蕴藏着深层的文化底蕴,而它的残缺,再一次无情地触痛着这个民族脆弱的神经。
余秋雨以孩童的视角来描写“牌坊文化”,看起来“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委婉地暗示贞节牌坊对古代妇女的压制,而如今只是年代研究的标志。他以犀利的笔锋转向“废墟文化”: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在废墟面前,它早已失去游览参观的意义;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
文化是庞大而又琢磨不定的东西。也许只有羁旅之苦,才会让人深深地体会旅行背后的意义,游览观光只是表面,对历史的思考才是真正的价值。秋雨用他的笔触写下他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旅游文化产生全新的认识。
第五篇: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
国旗下讲话(第六周-七5班)
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经过前一阶段师生共同努力,全校各年级都扎实有效的完成了上阶段的各项工作——九年级毕业班迎接体育中考的训练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七、八年级的第一月考已圆满结束!本周,九年级毕业班同学将继续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希望毕业班同学克服万难投入到训练中去,争取优异的体育成绩!七八年级继续做好对本次研学旅行体验的反思!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走进世界的希望。
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显,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都有一定的欠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素养。
总之,研学不是享受,而是一种体验。对同学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丰富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切实推行研学旅行,将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最后,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不断提升个人各方面的素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