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谋划绘蓝图五年奋进铸辉煌
科学谋划绘蓝图 五年奋进铸辉煌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2-4-12 9:05:00 陕西省统计局
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立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描绘出了“经过五年努力,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建成经济强、科技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的宏伟蓝图。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扣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发展,紧抓机遇、攻坚克难,成功应对了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目标提前实现,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这五年,是陕西综合实力最强、科学发展成果颇丰的五年,是陕西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多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和谐陕西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
一、经济总量和投资“双万亿” 综合实力跨跃新台阶
1、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十 一次党代会”以 来,陕西成功化解了各种挑战和矛盾,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的发展之路。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不足5000亿元,2007年首次跨越5000亿元大关,之后以年均增加1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快速发展,到2010年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生产总值9000亿元的奋斗目标,并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2011年达到12391.3亿元,较2006年增加了7647.69亿元,这五年的增量是1978年到2006年28年增量的1.6倍,创历史之最,在全国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17位,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位次。
2007—2011年,陕西经济发展速度稳居全国各省第一方阵。五年来,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3.6%以上,年均增长14.9%,位居全国第4,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4个百分点,是全省发展最快的阶段。首次实现了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增长较快省市之列,是全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
2、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下,投资总量持续扩张,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33.05亿元,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后劲显著增强。这五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36万亿元,是2002-2006年投资总额的4倍,年均增长33.4%,较2002-2006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为全省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2.1%,水利、环境和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32.1%。新增电力装机1589万千瓦,西安地铁二号线通车运营,郑西高铁开通,咸阳国际机场正式跨入全国“二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全国之冠、亚洲第一的西安北客站正式投入运营,渭河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等。高速公路里程继2007年在西部率先突破2000公里之后,2010年又率先突破3000公里,2011年突破38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长期制约发展的电力、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等瓶颈明显缓解,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新优势。
二、运行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经济发展踏上新征程
1、发展水平高,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全省人均GDP 2006年不足2000美元,历时3年,2009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之后每年跨越1000美元台阶,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2011年又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到5131美元,为2006年的2.6倍,实现了历史性的连续跨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全省人均GDP从相当于全国的 77.8%提升到90%以上,也是历史最好水平,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开始步入了量质同步提升的新时期,意味着陕西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经济效益好,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五年来,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不足700亿元,相继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快速提高到2011年的2577.97亿元,五年间增加了1881.2亿元,是2002-2006年增量的4倍,年均增长29.9%,为陕西历史上最好时期。其中,2011年当年的财政总收入就相当于2002-2006年总和的1.2倍。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关口,达到1499.07亿元,为2006年的4.1倍,比2000-2006年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量还多68.26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于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3、企业利税多,工业企业利税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78.16,比上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税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143.3亿元,是2006年的3.6倍,为历史最好时期。2011年,全省共有233户企业盈利过亿元,其中17户企业盈利超过10亿,分别比2006年增加189户和13户。
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驱动” 实体经济实现新突破
1、农业现代化成效初显,粮食产量稳定在千万吨以上。一是传统种植业趋于现代化。加大对农机购置和种植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2036.6万千瓦,比2006年增加583.96万千瓦;粮食产量1194.7万吨,创15年来最高水平。二是经济作物种植突出特色化。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工程,特色产业成效显著。2011年苹果面积934.8万亩,比2006年增加241.6万亩,产量902.9万吨,增加252.9万吨,面积、产量均为全国第一。猕猴桃、红枣、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基地逐步形成。三是畜牧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畜牧养殖摒弃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建成猪、牛、羊、鸡养殖小区共2094个,建成百万头生猪大县3个。
2、工业主导经济稳步发展,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五年来,全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已占据经济近半壁江山,强力支撑和引领着全省经济稳步快速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之后,每年跨越一个1000亿元台阶,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1年突破5000亿 元,实现5459.58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727.76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44.1%提高到4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3%,提高10.9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截止2011年末,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由2006年的6户增加到19户,过十亿企业由55户增加到了171户。
3、科技创新研发力度空前,新兴产业初露锋芒。通过组建成立工业研究院,积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2010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7.5亿元,为2006年的2.1倍,翻了一番多,全省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0.69万人,比2006年增长42.7%。2011年,专利授权总量11662件,其中发明专利3139件,分别为2006年的4.7倍和5.2倍。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初露锋芒。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696.92亿元,是2006年的2.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不足100亿元,到2011年突破了300亿元大关,达到374.86亿元,年均增长31.8%,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16.9个百分点。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四、调结构和转方式“双推进”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
1、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妥善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复杂变化,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积极承接外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257.1亿元,2007-2011年年均增长15.2%,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首次过半,为50.5%,较2006年提升了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首次突破50%。
2010年,全省县域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达5244.6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3%,较2006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 比,全省全国“百强县”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已经达到2个,西部“百强县”从7个增加到12个,是西部地区“百强县”增加最快的省份。
2、三大区域错位发展,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坚持统筹安排、分类指导、一市一策,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关中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等高度聚集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2011年生产总值7723.3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1.6%,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陕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依托新成立的能源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生产总值3405.6亿元,占比由2006年的24.2%上升到27.1%。陕南依托自身优势,组建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设形成以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经济逐步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时期,2011年生产总值为1417.5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
3、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抓住建设全国低碳示范省的契机,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万元GDP能耗由2006年的1.36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129吨标准煤/万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经初步核算,2011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再下降了3.56%。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2011年,森林覆盖率为41.4%,比2006年的37.3%提高4.1个百分点,特别是世园会的成功举办,让山水秦岭、绿色陕西成为三秦大地新形象。
4、加快提升消费贡献率,发展的平衡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带动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提升消费的激励政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双轮驱动”。2011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0亿元,为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7%。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新变化,消费结构升级正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增长的强大动力。汽车消费和文化、休闲娱乐等居民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支撑点。2011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519亿元,比2006年增长4倍;书报、杂志类零售额24.93亿元,增长49.6%;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32.27亿元,增长22.2%。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6.23亿美元,是2006年的2.7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3.55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270.4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95亿美元,均为2006年的2.5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市设立了130家企业或分支机构。
五、惠民和富民“双保障” 三秦百姓生活跨入新时代
1、民生优先,财政投入力度大。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注重系统设计、健全制度安排,够格推进民生建设普惠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2008年开始创造性地提出并全力组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将民生工程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扩大到“富民强省十大民生工程”,百姓幸福生活有了制度保障,政府公共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彰显。继2010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突破千亿元后,2011年兑现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的庄严承诺,民生投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346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实施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陕南、陕北避灾扶贫十年搬迁规划,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51.23万套,竣工15.92万套,位居全国前列。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2和37.16平方米,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8%和38%。积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由2006年的39.1%提高到了2011年的47.3%,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1.2个百分点。
2、成果共享,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快。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借助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契机,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全国率先从一次分配角度统筹考 虑解决纺织、食品、林业等传统行业职工收入较低问题,促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居民收入增量创历史最好。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1年达到18245元,为2006年的2倍,五年增加了8977元,比1978-2006年28年增加额还多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突破2000元后,用3年时间,到2008年跨过3000元,用2年时间迈上4000元台阶,用1年时间跨越5000元,2011年达到5028元,为2006年的2.2倍,提升逐年加快,五年增加了2768元,比1978-2006年28年间增量还多642元。二是居民收入位次不断前移。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9位,与2006年比前移5位。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26位,位次前移2位,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4.1:1缩小到3.6:1。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83元,比2006年增加6230元,食品类消费支出比重增加最多,提高2.3个百分点,衣着类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4496元,比2006年增加2315元,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增加最多,提高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提高2.9个百分点。
3、以人为本,基本社会保障改善多。五年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系统解决社会发展领域“短板”问题,不断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健全和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全省107个县(市、区)提前一年全部实现农村养老全覆盖,参加城镇养老保险530.67万人,纳入城市低保37.69万户、83.1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89.9万户、214万人,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79.7万人次。建立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先后出台26项新政策解决集体企业超龄人员、退役人员等不同利益群体的现实问题,大部分群众的困难都能通过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解决。二是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三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实现全覆盖。截至2011年末,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97.1%,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0.44万人。三是大力推进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义务教育以及学前一年教育实现全面免费,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标准明显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蛋奶工程”。48座博物馆、纪念馆,1778家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室)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电“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五年的丰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奋力拼搏的结果。五年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为陕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富民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全省上下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主题和主线”,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夺取富民强省建设的伟大胜利,谱写陕西发展新辉煌。
第二篇:成都绘未来五年蓝图(图文)
成都绘未来五年蓝图:20个重点镇变小城市(图文)
制图 王珏菲
核心提示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今后五年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路线图已出炉。
根据《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成都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力争到2017年,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较大幅度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首位城市”的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城乡规划统筹 打破城乡界限 完善“全域成都”规划
未来5年,成都将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方案》提出,坚定不移走“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将“四化同步”的理念和思路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综合考虑,立足于“全域成都”发展,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和要素禀赋,打破城乡界限、行政区界限,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城乡规划体系方面也将得到优化完善,包括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域成都”规划,积极推动城乡规划覆盖和落地。着眼“四化同步”,进一步细化市域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区(市)县域总体规划、乡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规划。在进一步完善城乡各类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多规衔接,特别是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规划的相互融合和无缝对接,形成有机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
根据《方案》,成都城乡规划将统筹管理和实施监督,将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作用,按照覆盖全域的目标配备乡村规划师。强化规划的监督和执法,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督察专员作用,加强对“全域成都”规划的实施监督。
城乡产业统筹 建10个配送中心
打造现代农业物流网
城乡产业统筹将在未来5年间得到推进。成都将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新型工业化的物质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
农业设施条件将得到加快改善、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将统筹推进,以工促农力度将加大。《方案》提出,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推进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65%以上。加大以贸带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扩建2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形成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建成10个面向中心城区的农产品配送中心。
同时,依托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形成11条示范线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特色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20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
《方案》还提出,要推进圈层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第一圈层“转二优三”、第二圈层“强二兴三”、第三圈层“兴二优一”的要求,健全圈层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区域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三大圈层间经济规模比例更加合理,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7:34:19。加大发达地区对相对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力争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20个重点镇 5年后初步建成小城市
《方案》明确,将在未来5年以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的同时,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在“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除市财政交通专项资金安排及争取上级补助外,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5亿元,对村民小组和20户以上农民聚居点的村组道路按新建20万元/公里、改建10万元/公里进行补助。
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设施提档升级将得到推动,包括扩大农村村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二级农村标准化幼儿园。优化城乡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年内全面完成218个乡镇卫生院、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02个村卫生站的提档升级。
生态环境方面,成都将力争在2015年建成国家生态市。大力开展川西林盘保护和整治利用,每年完成50个林盘整治。新增森林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同时,在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方面,到2017年,34个重点镇中有条件的20个镇初步建成小城市,174个一般乡镇中有条件的80个乡镇初步建成特色乡镇,初步形成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格局。
新农村建设方面,按照“四态合一”要求,运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财政补贴等手段,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
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统筹 结合户籍制度改革
剥离基本公共服务差异
《方案》提出,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各类权属实现“应确尽确”,农村产权确权颁证面积、颁证率均达到99%以上,产权变更登记率达100%。深化城乡要素流动改革,积极争取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体系,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每年分别新增参保1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98%以上,使城乡居民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建立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彻底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基本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全面建成公民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分层次引导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在子女入学、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建立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有意愿、有能力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进一步促进同一区(市)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前3-5岁入园率达98%,高中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普及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同时,深入推进关爱留守学生(儿童)工作,建成300所留守学生(儿童)之家。
第三篇:砥砺奋进铸辉煌——2017年学校工作总结
砥砺奋进铸辉煌
——衡南二中2017年工作总结
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最优化为追求,以精细化为途径,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校园环境得优化
完成了校园主干道的黑化、家属区网管的改造,改扩建了校园公厕。
二、教育教学摘硕果
以考风考纪教育为抓手,强化校风学风建设,科学规划,培优补短,设高三教学督导室,2017年高考本
一、本二一次性上线创历史新高,达306人。
三、专业成长树名师
以党建、教研促师德、师能提升。邱立新同志被司法部评为“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先进个人,王亚军等26位老师的论文、课题获省一等奖。
四、办学成果添新喜
学校被国家关工委、司法部、综治办评为“零犯罪学校”,被市总工会评为“五星级职代会”单位,被县教育局评为“第三轮两项督导评估迎检先进单位”等。
第四篇:拼搏奋进共铸巴山新辉煌
拼搏奋进共创巴山新辉煌
———16号选手时志强
你,像一座大山,历经风雨沧桑,却岿然不动;你,是一匹老马,辗转南北东西,历尽艰难困苦,却更加成熟稳健;在我们眼中,今天的你更像是一轮初升的太阳,在那火红的日头里,我们看到了蓬勃的朝气和希望。你——我们的巴山公司,在几代“巴山人”的拼搏奋斗下,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今天,我们所有巴山人怀着共同的理想,踏着改革的步伐,昂首挺胸,拼搏奋进,定能铸就新的辉煌。
1955年,巴山公司诞生,并由此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巴山公司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史,是一部不辱使命、强军富民的爱国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巴山人”心怀火热的报国之心,用一根根银丝连着祖国的航空事业,用一张张金网映衬着祖国的万里长空。一直以来,巴山人秉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理念,在丝网方面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产品从无到有,从简单的锣底到享誉业界的名牌工业材料制品,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还是在产品种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地满足着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其日益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等国家重点工程,多次受到国家、航空、航天部的嘉奖和好评。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为我们的540厂而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当我看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巴山公司,我不禁会想起老一辈“巴山人”。老一辈“巴山人”发扬“干打垒”的精神,把壮丽青春无悔地投入到中国航空事业,不畏艰难,历经千辛万苦,硬是把一个街道大集体“织锣社”建设成为举足轻重的国有独资企业,人员大大增加,规模扩大数十倍,技术不断创新,并打造出“巴山”商标金字招牌。讲到这里,您可能会问:巴山公司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我从几代巴山人的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怕困难,拼搏奋进,开拓创新的“巴山精神”,我们称之为“巴山之魂”。“巴山人”铸就了“巴山魂”。拼搏奋进、开拓创新的“巴山魂”鼓舞着一代代“巴山人”不断前进。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的浪潮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面对危机和挑战,有的人害怕了,有的人丧失信心了,甚至还有的人退缩了。这就是大浪淘沙,他们没有看到危机中还蕴含着机遇。但是作为勇敢勤劳的“巴山人”,我们绝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我们会正确判断形势,勇敢地迎接挑战。纵观历史的长河,哪个国家的崛起没有历经波澜壮阔的斗争,哪个企业发展的路上不是布满荆棘,哪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没有血泪心酸。中国的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厂也是如此,正因为有困难的考验,才促使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正因为有危机的考验,才使我们时刻怀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使我们自警,自警方能自强。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温水煮青蛙”实验。如果科学家把一只青蛙直接投入到煮沸的开水中,青蛙会因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而奋力逃生。
如果科学家把青蛙先放在冷水中,然后慢慢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而会因温暖、舒适、安逸的环境而悠然自得,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陷入危境,最后竟被活活煮死。这个实验告诫我们:如果一切都那么顺利,没有困难来考验,那就如同把0-自己埋葬于鸩毒之中。
在中航工业60岁生日之时,我们迎来了540厂新的搬迁。新的搬迁,新的飞跃,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机遇。我相信,新一代的“巴山人”一定会继承先辈精神,抓住机遇,以新的精神面貌,狠练内功,提高质量,创造出新的业绩,为新航集团和地方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全面实现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我相信,我们的目标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相信,今后巴山的所有领导、所有员工,将会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拼搏奋进,争创中国丝网第一品牌,共同创造巴山新的辉煌。
第五篇:攻坚克难共创佳绩 和谐奋进同铸辉煌
攻坚克难共创佳绩 和谐奋进同铸辉煌
-------坪坝中学2008年总结
过去的一年,是我校全体教职工攻坚克难的一年。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这一年里,我们坚持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学校效能;在这一年里,我们认准目标,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促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品位,全面彰显了办学效益。
一、主要成绩
(一)八项荣誉
1、被湖北省政发委授予“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被荆门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
3、被荆门市教育局授予 “教育科研名学校”。
4、被京山县教育局授予“基本无辍学先进学校”。
5、被京山县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6、被京山县委授予 “五好领导班子”。
7、被京山县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8、被京山县政发委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二)十大成绩 1、08年中考位居第二。2008年中考,我校348名毕业生参考,考取京山一中49人,其中优录19人,考取二中101人,综合排名全县第二名,全县中考质量现场会在我镇召开。
2、目标考评全县第一。在全县目标量化考评中,我校办学绩效综合考核总分全县第一名,再次展现了我校的办学水平。
3、教师竞讲全县第四。在08秋季全县教育科研月活动中,我校13人参加教学竞讲,喻武老师语文全县第一名,丁远国老师生物全县第二名,简德金老师地理全县第三名,我校综合排名全县第四。另外,我校教师在其他竞讲中还有8人次获奖,丁青松老师、杨晓华老师分别获市一等奖,张守波老师获市二等奖,丁远国老师获省三等奖。
4、学生竞赛成绩喜人。共有19人次获奖,其中省级奖14人,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
5、扎实创建平安校园。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了校园平安。
6、美育节上负重争位。我校由于建学生公寓,运动场损毁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校仍然获得团体总分全县第九名的成绩,朱小波取得400米、800米、4+400米三个第四名,陈梦单、杨柳分别获得4+400米第二名,朱单获跳远第三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均获第四名。
7、党建工作再上台阶。学校29名党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时时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8、攻坚克难修建公寓。学校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20万元,在下半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修建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秋季开学已投入使用,学生公寓明年开年将投入使用,这极大地改善了我校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
9、教师培训注重时效。在教育局举办的教师电脑培训中,我校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学习,电脑水平和远程教育应用能力提高很快。本学期,教师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上课367节,大大提高了课堂学效果。
10、工会职能不断发挥。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执教、安教、乐教,体现集体的温暖。
二、主要措施
(一)明确责任,规范过程,建立精细化的校本管理机制
一年来,我们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品牌、向管理要声誉”的管理理念,强化责任意识,规范过程管理。在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教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教学常规管理规定》、《教育科研奖励方案》、《教师劳动纪律管理规定》《财务财产管理规定》、《班主任考核奖励方案》、《包联教师奖励方案》等管理制度和奖励方案,实施“刚性+人文”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研究、指导、服务”和“督查、评价、管理”的双轨运行机制,把责任、考核、奖惩真正落到实处,强化了学校的内部管理。我们实行层级式管理办法,形成“精细化”的管理特色: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凸显一个“精”字,学校管理落实一个“细”字,教师管理力求一个“励”字,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一个“实”字,学生的教育体现一个“活”字,营造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规范管理,引导践行,促使制度内化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行为习惯,积淀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和精神,为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驾护航。规范的过程管理等诸多亮点受到县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二)以人为本,成就生命,构筑人才强校的校本运行机制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构筑学校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们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做到勤政务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敢担责任,不提交矛盾,不包衍问题,成为教师师德的榜样,成为教学工作的带头人,成为教育业务的引导者,确保了整个干部团队成为“务实、创新、高效、和谐”的干部队伍,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构建人才强教的校本机制
学校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勤于育人、精于教书、善于创新、团结和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力做到“两个突出”:
(1)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京山县中小学教师管理若干规定”,“京山县中小学教职工请假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规定”,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确立宽容豁达、严谨治学、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廉洁从教的师表风范,形成坦荡做人、实在做事的工作作风,保持朴实、科学、争先的良好工作心态与积极的工作热情,营造“爱校如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质量攻坚”的校本氛围和质量观念;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自觉垂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做到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而不感情用事,严格要求学生而不粗暴对待学生,耐心教育学生而不歧视学生,加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形成一个凝心聚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2)突出教师专业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今年,我校申报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人。通过各种教学比武评优活动,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结合评选“十佳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开展“学好身边人、做好身边事”的“学先进,增动力;比先进,找差距;赶先进,定措施”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激励后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为教育教学上质量推波助澜,在全校形成一个凝心聚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为顺利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彰显特色,丰富内涵,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加强特色建设,是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渠道,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学校亮点的重要手段。我校在三个方面呈现着鲜明的办学特色。
1、教学质量常胜不衰。中考我校已有20年位居全县前八名,这在全县是绝无仅有的。
2、教育科研全市领先。我们根据实用的原则,教师人人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学校有两个国家级课题,一个市课题,两个县课题在这里实验,均取得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校长李圭华的论文获荆门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3、留守孩子教育经验再次推广。2009年春,我校将代表荆门市,在全省妇联大会上,作留守孩子教育的典型发言,这是继05年我校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言后的再次在省级重要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德育为首,拓宽资源,稳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一年来,我们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建设良好的校风上,注重德育工作的隐性与显性功能相结合、常态工作和动态工作相交替、校园德育课内与课外相呼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德育质量。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道德教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班团队、升旗和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品德教育。如我们在一、二年级开展了“学规范,正言行”的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开齐、上足、教好学科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开展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加强“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运动水平。
2、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校把九、十月份定为“言行规范教育月”,要求七年级新生人人背诵《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学规范,正言行”知识竞赛,让七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八年级学生实际,把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放在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上,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建立自尊、自信。九年级的学生学校则重点放在确立中考目标,树立人生理想上,加强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学校通过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
3、做好新生心理辅导,把好新生入学关。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敏感期”,不少初中生感到好奇、烦恼甚至恐慌。我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了入学心理辅导,让他们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在平时的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多观察,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这样,缓解了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活压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4、改革评价方式,挖掘学生闪光点。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必将极大地伤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让更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对评价的本质有了透彻认识:评价是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应把评价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职业素养,评价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共存。学生的发展,依存于具体教育情境的日积月累,离不开具体的体悟,需要教师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目前,多元评价模式已经深入我校的教育实践中,“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观念正成为共识。去年期末,我校“运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表彰了优秀学生干部54人,三好学生70人,进步学生82人,单科前5名120人,学雷锋标兵51人,寒假学习积极分子51人,优秀寝室长14人,学习积极分子157人。全校受表彰的学生达481人,占全校学生的35%。这些标兵或积极分子学习成绩可能不突出,但在某一方面,却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四百多人,意味着全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奖,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学生得到认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教育应该让学生变得快乐、自信、幸福,只有这样,才是教育的真蒂。
(四)注重常规,把好“六关”,扎实打好质量翻身仗
为确保各科教学质量实现较大的突破,我们坚持把好“六关”,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把好备课关。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在课堂上。严肃查处“三无课堂”(即无教案、无课前准备、无板书设计),促使各学科备课切实做到“二立足(即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材实际)”、“三关注(即关注新课标、关注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五精心(精心钻研课标和教材,明确目标要求、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做到指导得法,及时巩固;精心设计教具学具,做到直观形象;精心设计板书,做到纲目清楚;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做到密度合理有梯度)”。每位教师认真地对个案进行修改,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把好上课关。每位教师上课前都能作充分准备,实行候课制。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教室门口等候上课,上课铃响后进教室的,按上课迟到论。教导处对上课常规建立台帐,以此规范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
落实课改精神,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致力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提倡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师生之间融洽交流,课堂教学做到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6个度,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参与程度、个性化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4个到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3)把好作业布置与批改关。每位教师的课外作业布置力争做到“两多两少三结合”的作业要求:灵活性多,自主性多;重复性少,机械性少;动笔、动口、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选做必做相结合。批改要做到及时认真,有批改记录和必要的评语,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提倡无差错批改。我们重点抓好精心设计作业一环,要求教师坚决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反对教师机械重复地布置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作业,作业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
(4)把好辅导关。首先转变教师对学困生的观念,要求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做到:心中有学困生,眼中有学困生,口中无学困生。合理利用时间,为学生培优辅差。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每次测试成绩确定学困生名单,查找出学生成绩低下的原因,制定帮教辅导计划,讲究补差的方式、方法,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他们进行学习成绩跟踪测试,以鼓励为主,帮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把家长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一起寻找原因,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集中与个别相结合形式对家长进行家教辅导方法方式的指导等;③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计划和机动相结合,对学困生进行实质性的家访,用真心去感动学生和家长;④设立“最佳进步奖”,表彰学科成绩进步较快的学生,以激励学困生后续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把好质量检测关。学校重视年段过关检测、平时质量检测分析工作。每一阶段的考试,学校都认真统一测试时间,统一流水评卷,统一登记分数,做好质量分析,以便扬长治短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6)树立质量窗口意识,加强毕业班工作。毕业班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窗口。为此,强化毕业班的质量窗口意识,坚持每月一次月考,毕业各班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有的放矢地帮助教师落实教学工作
4、倡导反思,注重校本行动研究 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为实现教师教学工作经验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把“反思”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平台,提倡工作之余的自主学习,鼓励老师们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开展读书交流,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科研体系和管理方法;组织开展“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形式的研究活动,开展
5、强化信息技术培训,适应未来教育挑战
以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为龙头项目,重点放在课件制作提高水平与远程资源应用上,要求教师人人都会下载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举办了远程教育应用培训,46名教师参加这次培训,解决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多、实效小的问题,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六)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构建平安和谐的学习乐园
坚持依法治校,以普法为载体,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实现安全零责任事故工作目标。
1、落实安全责任制,构建和谐校园。健全和落实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以实施。坚持采用安全问题“首问制”,形成了值日领导、值日班主任为主体的安全管理模式,认真对每天的教育教学常规进行视导检查,加大对上下楼梯、吃饭秩序、课间活动的管理和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坚决跟踪到底,整改到位,把事故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中。同时,在开学初、节假日前分别发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敦促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和督导工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各类事故或灾害应急预案及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修订了《消防应急预案》《防洪应急预案》《防震应急预案》等,确保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2、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杜绝不安全隐患。为维护校园良好的治安秩序,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防范能力,我们认真做好了安全工作日排查工作和安全教育每周一讲活动。开展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主题班会活动和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对学生进行应急教育、自救互救、自我防范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宣传橱窗、班级板报、图片展览等阵地,开展交通安全常识、“远离毒品、关爱生命”、防火、防电、防盗、防拐、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和模拟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学校公共设施安全的检查整改力度,不断完善安全的教学环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了学校安全零事故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3、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无缝隙管理。课前点名制,睡前签到制,出校请假制,入校查人制,环环相扣,一环不松,查有记录,记有签字,签有备案。凡是查到不明去向的,立即跟踪寻找,不过时,不过夜,责任尽到家。开学必上“入校安全课”,个人携带的物品要安检,不将易爆易燃品等危险品带入校园。放假离校前要上“出校安全课”,接送学生的车辆,学校要看证件,看车况。放假前班主任与家长通电话,告知学校放假,学生回家后给班主任回电话报平安。
4、加强安全值班,确保校园平安。今年,坪坝中学因修建学生公寓,学生只能住在教学楼一楼的教室里,各种安全隐患极大。从开学开始,学校每天安排两名校委会成员通宵值班,值班人员每半小时巡逻一次。冬天,寒气刺骨,值班人员有时冻得发抖,但为了学生的安全,没有一人喊一声苦。现在值班巡逻坚持 了三个月,效果很好,保持了校园安定和学生的安全,深得学生家长的好评。
(七)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创设满足全面发展的优越育人环境
我们以“提高服务品位”为指导,把师生、家长的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进服务质量,为教育教学提供后勤保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1、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学校财务部门能够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和纪律,按“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严格执行“一费制”政策,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收费的社会监督网络,及时公示收入情况、支出预算,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完善财务报支手续;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制度规定,对“学生公寓建设工程” 和“学生食堂建设工程”从立项、设计、报批、预算、招投标、施工、验收到交付使用,所有手续严格执行重要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并公开操作,有效防止和杜绝了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强化校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规范和细化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管好用好学校的财力、物力,完善校产管理;加强校物、校产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加强电教器材、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的管理工作,班级和功能室财产指定专人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开源节流,增加必要的添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盘点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许多工作还需我们去努力、去思考、去探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素质须进一步提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灵魂,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虽逐年提高,但与兄弟学校相比仍有差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思危进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
下学期,我校将致力于:
——队伍先行,锻造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我们将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增强教师的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通过强化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资源的内在品质。依托骨干教师的优势,发挥他们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专业引领等有效途径,在完善“制度管人”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业务引导”,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把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质量攻坚,建立质量信任体系。坚决执行我校《教学质量奖励方案》,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始终把提升质量摆在最为突出的战略位置,建立满足社会要求的教育信任体系。面对现行的考核评价和导向制度,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定目标、定要求、定措施、定责任,兑现奖惩;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着力打造精品课堂,让课堂教学结构有大改变,教学质量有大提升。
——教研支撑,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通过专业引领,让新老教师“联”起来——“盘活”校内名师资源;创设舞台,让骨干“亮”起来——鼓励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上研讨课、开专题讲座;多元开放,让全员“动”起来——邀请著名教育专家来校讲座,与大师对话,并与校本示范学习相结合,有效地构建起高素质教师梯队。通过“开放课堂”,调浓学科文化与生活的味道,让课堂回归于人的本原;着力通过实力教研催生持久的质量效应,大胆实践课时改革,探寻校本教研的抓手;开展岗位技术练兵,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进一步提高。
——德育务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立足实际,面对现实,强调效果,强调工作的“爱、严、活”原则,从教育的基础层次抓起,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系列教育活动,整合班主任工作、任课教师的全员育人工作、主题班会的教育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一套任课教师参与管理和教育的体系,拓展全员育人范围,把教育和管理做实做细做到位,提高育人的质量。规范学生做人、做事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回首一年来的足迹,我们的步履是从容的、坚实的;一年来,我们无怨无悔地付出,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行;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最旺盛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一路走来,虽步履维艰,但希望正升腾在我们每位师生火热的胸中,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托举起腾飞的羽翼,以创业者的胆识和智慧放飞瑰丽的希望!新的一年,坪坝中学这片创业的热土上必将再谱写出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