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标准
信息科技风险(Information Technology Risk)
(一)信息科技治理(15分)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8分)
(1)是否确立董事会、高管层信息科技管理职责。(2)是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体系。
(3)是否建立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以及信息科技三道防线的实际运作。
(4)是否明确信息科技治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
评分原则:(1)考察董事会、高管层的信息科技治理职责是否完整,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不经董事会审批,或者本年内董事会会议不形成年度信息科技工作决议的此项最高得分4分。
(2)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的起草、发布、修订等工作流程,信息科技管理制度是否涵盖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运行、信息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等领域。
(3)考察是否明确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监督的“三道防线”职责,“三道防线”部门设置是否合规;是否设立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高管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并定期向高管层汇报工作。
(4)考察商业银行是否以正式制度(文件)明确信息科技治理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治理;是否制定了信息科技治理运作效果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价。
2.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的专业支持和匹配度(7分)(1)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发展战略的匹配度。
(2)信息科技人员、信息科技投入等与业务发展的匹配度(定量)。
(3)董事会、高管层等决策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科技专业知识能力。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明确、可实施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是否定期评价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实施效果,建立信息科技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调一致机制。
(2)考察信息科技人员数量、信息科技人员占比、信息科技投入占比与商业银行发展水平是否匹配,低于同质同类商业银行平均值的此项酌情扣分;考察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的支撑与匹配程度。
(3)考察具有信息科技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员在董事会、决策层是否具有一定的占比;是否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重大决策,首席信息官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科技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12分)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6分)
(1)是否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2)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仍在信息科技部门的此项得分不超过3分。
(2)考察风险管理部门中是否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
(3)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覆盖是否全面。
2.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常运作(6分)(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流程和方法是否完善。(2)是否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识别和监测机制。(3)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得到合理运用。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置等工作机制;信息科技风险评级和风险分析工作中是否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工作,是否进行风险级别划分,并有风险级别划分标准。
(2)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关键风险点指标,风险监测指标是否定期评审、改进,风险监测结果是否向有关部门及高管层报告等。
(3)是否建立信息科技风险损失评估及处置机制。
(三)信息科技审计(10分)1.信息科技风险监督体系(4分)
是否建立信息科技审计体系,以及信息科技审计体系的合理性。
评分原则:(1)商业银行是否将信息科技审计工作纳入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范畴;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纳入信息科技审计相关内容,包括审计依据、标准和方法等内容;是否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审计活动;发生信息科技重大突发事件时,内审部门是否介入调查;是否对信息科技重大项目实施财务审计。
(2)考察信息科技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汇报路线的合理性。2.信息科技内外部审计(6分)(1)信息科技审计覆盖率。(定量)(2)信息科技审计整改率。(定量)(3)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定量)
评分原则:(1)考察近三年信息科技审计覆盖率,包括信息科技内外审一级分支机构覆盖率及重要信息系统覆盖率。
【一级分支机构覆盖率】=【已开展全面信息科技审计的一级分支机构数】/【一级分支机构总数】*100% 【重要信息系统覆盖率】=【已开展信息科技审计的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重大项目数】/【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重大项目总数】*100%(2)考察近两年信息科技内(外)审整改率。
【信息科技内(外)审整改率】=【信息科技内(外)审报告中发现问题已完成整改的问题数量】/【信息科技内(外)审报告中发现问题的总和】*100%(3)考察近两年内(外)审工作中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信息科技专项审计占比】=【信息科技专项审计次数】/【全部审计次数】*100%
(四)信息安全管理(14分)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8分)(1)是否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3)电子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合理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及制度体系。
(2)考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完整,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完善。
物理安全:中心机房及重点区域是否有环境监测、巡检、报警等安全防控措施,环境监测覆盖范围是否完备等。
网络安全:是否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是否有完备的网络边界策略等。
数据安全:是否有重要或敏感数据的定义标准和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是否有生产数据提取、使用、销毁等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
终端安全:是否有终端安全防控措施,桌面终端是否安装病毒防护及防火墙软件,病毒库是否定期更新,桌面终端移动介质使用管理,设备管理,行为审计等。
访问控制:是否建立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策略;中心机房等重要区域门禁系统认证方式及进出访问安全控制策略是否合理;重要信息系统逻辑访问控制策略是否完善,包括权限管理、密码策略等。
(3)电子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电子银行系统是否定期开展渗透性测试;是否有客户端安全防控措施;是否有强制双因素身份认证;是否有客户敏感信息防护措施等。
2.信息安全管理执行力(6分)
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当年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情况。评分原则:(1)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定期评价并修订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各项措施是否严格落实,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2)当年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情情况,事件发生次数可与同质同类机构平均值比较,并根据事件的负面影响程度进行酌情扣分。
(五)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12分)1.信息科技项目管理体系(6分)
是否有完善的信息科技项目管理组织和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管理制度;是否有规范化的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了规范的项目管理组织、制度和流程,明确需求管理、开发管理、质量保障、问题管理、版本管理、项目后评价等职责;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严重缺失的此项最高2分。
(2)考察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是否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或外购、测试、试运行、部署、维护和退出等环节,系统开发方法是否与信息科技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复杂度相匹配。
2.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6分)
(1)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各重要环节是否开展风险管控。(2)信息科技项目重点环节的风险管控情况。评分原则:(1)考察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是否涵盖信息科技项目生命周期各重要环节,如需求分析阶段是否有业务部门提出明确的风险控制要求,是否有应急恢复目标、灾难恢复目标、数据管理目标等要求,信息科技审计人员或信息安全人员是否参加项目阶段评审,风险管理组织是否开展阶段风险评估等。
(2)是否建立必要的安全隔离措施,包括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有效隔离,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分离,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人员未经允许不可进入生产系统等。
(3)考察业务部门在信息系统开发及测试各阶段的参与度。业务部门是否参与需求分析、测试、项目各阶段质量评审、用户验收测试、项目后评价等;已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置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前是否经业务部门批准。
(4)考察重要信息系统源代码控制率(定量)。【重要信息系统源代码控制率】=【机构拥有全部源代码且具备后续自主维护开发能力、外部机构人员未经授权不能访问系统源代码进行功能定制扩展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六)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15分)1.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体系(8分)是否建立信息科技运行维护管理体系。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有规范的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流程,并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
(2)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流程是否涵盖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容量管理、变更管理、服务水平管理、可用性管理等。
(3)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体系是否定期评价并修订完善。
2.信息科技运行维护运作(7分)
信息科技运行及维护管理各流程运作是否规范。
评分原则:(1)是否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措施提高运行与维护管理效率,完善运行与维护管理流程。
(2)信息科技内部是否有岗位制约机制,如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分离等。
(3)是否有容量规划,重要信息系统性能和容量设置是否恰当,性能和容量变更机制是否合理。
(4)考察重要信息系统服务可用率(定量)。
【重要信息系统服务可用率】=【计划提供服务总时间-计划停止服务时间-非计划停止服务时间】/【计划提供服务总时间】*100%(5)考察核心业务系统交易成功率(定量)。
【核心业务系统交易成功率】=【核心业务系统生产交易成功笔数】/【核心业务系统生产交易总笔数】*100%(6)考察重要信息系统监控覆盖率(定量)。
【重要信息系统监控覆盖率】=【实施应用级监控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七)业务连续性管理(12分)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7分)
(1)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健全;
(2)是否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并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业务连续性演练及改进情况;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评分原则:(1)是否建立日常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是否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和制度,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职责是否清晰完善。
(2)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参与部门设置是否合理;业务连续性管理主管部门为信息科技部门,且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不包含主要业务部门的此项得分不超过2分。
(3)是否完成所有重要业务影响分析,明确业务恢复优先级和恢复目标;是否制定所有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计划,相关资源建设是否到位;是否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并评估改进,是否对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进行审计;是否有健全的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2.业务连续性管理日常运作效果(5分)(1)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是否与业务发展匹配;(2)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定量)
评分原则:(1)考察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当前及未来几年业务发展需要,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建设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要求;
(2)考察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指标。
【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纳入同城/异地灾备、灾备级别为应用级/数据级且演练评估结果为真实接管生产的重要信息系统数】/【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00%
(八)信息科技外包管理(10分)1.外包管理组织架构和外包战略(2分)
是否建立清晰、合理的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制定外包战略。
评分原则:(1)考察是否建立清晰的外包管理组织架构;是否明确高管层、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主管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的评估和审计工作。
(2)是否制定与自身规模、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外包战略;是否有针对性地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降低对服务提供商的依赖。
2.信息科技外包管理(4分)
(1)是否开展外包风险评估及外包服务商尽职调查。(2)外包合同内容是否完整。(3)外包服务监督与评价。
评分原则:(1)考察外包项目立项前是否进行风险评估;是否有合理的外包服务商准入标准;重要的服务提供商是否开展尽职调查。
(2)是否签订外包合同,外包合同内容是否包括对外包服务商的必要约束条款。
(3)是否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评价,督促不断提升外包服务水平;是否建立恰当的应急预案,应对外包服务商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
3.跨境及非驻场外包管理(2分)(1)跨境外包风险管理。
(2)非驻场外包服务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及执行效果。评分原则:(1)存在跨境外包服务的,考察外包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跨境外包带来的国别风险,风险处置措施是否恰当。
(2)存在非驻场外包服务的,是否建立非驻场外包服务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标准和机制,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控、法律合规等方面是否有对服务提供商的风险管理要求。
4.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管理(2分)(1)重点外包服务商的认定。(2)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管理要求。
评分原则:(1)是否制定重点外包服务商认定标准,建立明确的重点外包服务商清单,是否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组织架构、服务管理体系、技术服务能力、资质等进行考察和跟踪。
(2)是否对重点外包服务商的风险管理、年度审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九)信息科技监管重大关注事项 1.信息科技治理结构重大变化
出现信息科技管理组织架构、信息科技高管层和科技部门负责人异常调整、信息科技战略重大变动等情况,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视负面影响情况,每种扣3-5分。本指标最高扣10分。
2.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
发生一起《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银监办发„2008‟53号)定义的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或两起(含)以上较大突发事件的,且认定商业银行在突发事件中负有管理责任,评级最高为三级。
3.涉及信息科技的案件
发生涉及信息科技案件的,视认定的商业银行责任和案件负面舆情影响,每起案件扣5-10分,最高扣20分。
4.存在严重违反相关信息科技监管法规制度的行为 对于在遵守信息科技监管相关规章制度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商业银行,如在评级年度内因信息科技事件受到20万元以上的监管处罚,评级结果最高为4级。
5.现场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
本年度现场检查工作中发现重要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等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可能对商业银行业务正常开展造成重大影响的,评级最高为三级。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定量指标口径说明
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定量指标口径说明
一、资本充足状况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三)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1.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
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各项贷款指农村信用社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2.不良资产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期末余额/信用风险资产期末余额×100%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其中,不良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相同;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四)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五)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期末余额/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对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质量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主要依据《贷款损
失准备计提指引》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包括实际计提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种准备,定义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一致。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主要依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及相关法规确定。
(六)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比例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单一集团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
(七)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
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
(八)不良信贷资产余额下降率
不良信贷资产下降率=(100%-不良信贷资产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信贷资产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信贷资产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抵债资产待变现利息期末余额
三、盈利状况
(九)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十)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十一)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十二)风险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风险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加权风险资产×100%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加权风险资产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四、流动性风险
(十三)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表中各项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应收账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随时可抛售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各种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十四)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期末余额/总负债期末余额×100%。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
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总额。
(十五)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具体内容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中“基础报表资产负债表附注G01附注V”
(十六)(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余额-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各项存款
各项贷款口径同不良贷款率中的各项贷款
各项存款包括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银行卡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和结算保证金存款。
(十七)拆入资金比例
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各项存款×100%
拆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
各项存款同存贷款比例中的各项存款。
第三篇:村镇银行监管试评级定量指标公式(整理版)
村镇银行监管试评级定量指标公式
一、资本充足状况(50分)
资本充足率(权重20%)=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12.5倍市场风险资本)×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权重15%)=核心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12.5倍市场风险资本)×100%
杠杆率(权重15%)=核心资本净额/(表内总资产+表外业务-无条件可撤销的承诺)×100%
二、资产质量状况(50分)
不良贷款率(权重10%)=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权重8%)=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注:分子“最大一家关联方授信余额”用的是“净额”的概念,即扣除保证金、质押的银 行存单和国债后的净额。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权重6%)=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表内外授信余额/资本净额×100%
注:“授信余额”指表内外授信已经使用及不可撤销的部分。
全部关联度(权重6%)=(Σ报告期关联方表内外授信-保证金-银行存单-国债)/期末资本净额×100%
拨备覆盖率(权重10%)=贷款损失准备期末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100%
贷款拨备率(权重10%)=贷款损失准备期末余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三、盈利状况(50分)
调整资产利润率(权重15%)=(税后利润-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缺口)/资产平均余额×100%×折年系数
资本利润率(权重15%)=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折年系数
成本收入比(权重10%)=营业费用/营业净收入×100%
风险资产利润率(权重10%)=税后利润/平均加权风险资产×100%×折年系数
注:
1、平均余额的计算用期初与报告期的算术平均值,即(Ao+An)/2;
2、折年系数=12/n
四、流动性状况(50分)
流动性覆盖率(暂不计分)=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资金净流出×100%
净稳定融资比例(暂不计分)=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流动性比例(权重30%)=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存贷款比例(权重10%)=各项贷款余额(不含贴现)/各项存款余额×100%
五、农村金融服务状况(50分)
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权重10%)=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之和/ 各项存款余额×100%
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农户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农户贷款增速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比较=涉农贷款增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农户贷款增速=(报告期农户贷款-基期农户贷款)/基期农户贷款×100%
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本各项贷款平均余额-上各项贷款平均余额)/上各项贷款平均余额×100%
农户贷款户数和100万元(含)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之和占贷款总户数比重=农户贷款户数和100万元(含)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之和/贷款总户数×100%
户均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贷款总户数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第五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章
第六条 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
第七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
(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状况。
(六)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加强信息科技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人
(七)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报告
(八)每年审阅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报告。
(九)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所需资金。
(十)确保银行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遵守经其批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安排相关培训。
(十一)确保本法人机构涉及客户信息、账务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核心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并保持最高的管理权限,符合银监会监管和实施现场检
(十二)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科技事故或突发事件,按相关预案快速响应。
(十三)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十四)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决策。首席信息
(一)(二)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尤其是信息系统开发战略,符合本银行的总体业务
(三)负责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信息科技部门,承担本银行的信息科技职责。确保其履行:信息科技 预算和支出、信息科技策略、标准和流程、信息科技内部控制、专业化研发、信息科技项目发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信息安全管理、灾难恢复计划、信息科技外包和信息系统退出等职责。
(四)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使有关管理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每一
(五)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
(六)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信息科技部门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各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岗位应制定详细完整的工作手册并适时更新。对相关人员应采取下列风险防范措施:
(一)验证个人信息,包括核验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明、工作经历和专业资
(二)(三)确保员工了解、遵守信息科技策略、指导原则、信息保密、授权使用信息系统、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流程等要求,并同员工签订相关协议。
(四)评估关键岗位信息科技员工流失带来的风险,做好安排候补员工和岗位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或指派一个特定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并直接向首席信息官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该部门应为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协调制定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尤其是在涉及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合规性风险等方面,为业务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提供建议及相关合规性信息,实施持续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跟踪整改意见的落实,监控信息安全威胁和不合规事件的发生。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岗位,负责信息科技审计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制订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计划,对信息科技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机构信息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制度,并使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并遵照执行。确保购买和使用合法的软硬件产品,禁止侵权盗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自主知识产权。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和及时披露信息科技风险
第三章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银行总体业务规划的信息科技战略、信息科技运行计划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确保配臵足够人力、财力资源,维持稳定、安全的信息科技环境。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领域:
(一)信息分级与保护。
(二)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三)信息科技运行和维护。
(四)访问控制。
(五)物理安全。
(六)人员安全。
(七)业务连续性计划与应急处臵。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确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隐患的区域,评价风险对其业务的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并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及所需资源的优先级别(包括外包供应商、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应包括:
(一)制定明确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定期进行
(二)确定潜在风险区域,并对这些区域进行详细和独立的监控,实现风险最小化。建立适当的控制框架,以便于检查和平衡风险;定义每个业务级别的控制内容,包括:
1.最高权限用户的审查。
2.控制对数据和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访问。
3.访问授权以“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权”为原则。4.5.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监测机制,其中应包括:
(一)建立信息科技项目实施前及实施后的评价机制。
(二)建立定期检查系统性能的程序和标准。
(三)建立信息科技服务投诉和事故处理的报告机制。
(四)建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监管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理机制。
(五)(六)定期评估新技术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已使用软件面临的新威胁。
(七)定期进行运行环境下操作风险和管理控制的检查。
(八)定期进行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价。
第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机构及境内的外资商业银行,应当遵守境内外监管机构关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要求,并防范因监管差异所造成的风险。第四章 信息安全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 建立和实施信息分类和保护体系,商业银行应使所有员工都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保护流程。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应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职能。该职能应包括建立信息安全计划和保持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就安全问题向其他部门提供建议,并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本银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应包括信息安全标准、策略、实施计划和持续维护计划。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九)(十)
(十一)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管理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流程。用户对数据和系统的访问必须选择与信息访问级别相匹配的认证机制,并且确保其在信息系统内的活动只限于相关业务能合法开展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用户调动到新的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确保设立物理安全保护区域,包括计算机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机密信息或放臵网络设备等重要信息科技设备的区域,明确相应的职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信息安全级别,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以下简称为域)。应该对下列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级别定义和评估结果实施有效的安全控制,如对每个域和整个网络进行物理或逻辑分区、实现网络内容过滤、逻辑访问控制、传输加密、网络监控、记录活动日志等。
(一)(二)
(三)(四)
(五)域的性质,如生产域或测试域、内部域或外部域。
(六)(七)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所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的安全:
(一)制定每种类型操作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确保所有系统满足基本安全要
(二)明确定义包括终端用户、系统开发人员、系统测试人员、计算机操作人
(三)制定最高权限系统账户的审批、验证和监控流程,并确保最高权限用户
(四)(五)在系统日志中记录不成功的登录、重要系统文件的访问、对用户账户的修改等有关重要事项,手动或自动监控系统出现的任何异常事件,定期汇报监控
第二十六条
(一)明确定义终端用户和信息科技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安全中的角色和职
(二)(三)加强职责划分,对关键或敏感岗位进行双重控制。
(四)(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六)确保系统按预先定义的方式处理例外情况,当系统被迫终止时向用户提
(七)以书面或电子格式
(八)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策略和流程,管理所有生产系统的活动日志,以支持有效的审核、安全取证分析和预防欺诈。日志可以在软件的不同层次、(一)交易日志。交易日志由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内容包括用户登录尝试、数据修改、错误信息等。交易日志应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予以保
(二)系统日志。系统日志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路由器等生成,内容包括管理登录尝试、系统事件、网络事件、错误信息等。系统日志保存期限按系统的风险等级确定,但不能少于一年。商业银行应保证交易日志和系统日志中包含足够的内容,以便完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解决系统故障和满足审计需要;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所有日志同步计时,并确保其完整性。在例外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复查系统日志。交易日志或系统日志的复查频率和保存周期应由信息科技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决定,并报信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加密技术,防范涉密信息在传输、处理、存储过程中出现泄露或被篡改的风险,并建立密
(一)(二)管理、使用密码设备的员工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查。
(三)(四)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配备切实有效的系统,确保所有终端用户设备的安全,并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台式个人计算机(PC)、便携式计算机、柜员终端、自动柜员机(ATM)、存折打印机、读卡器、销售终端(POS)和个人数字助理(PDA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管理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传输、分发、备份、恢复、清理和销毁。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了解违反规定的后果,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第五章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采购、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升级和报废,制定制度和流程,管理信息科技项目的优先排序、立项、审批和控制。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由其进行审核,进度报告应当包括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应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认识到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包括潜在的各种操作风险、财务损失风险和因无效项目规划或不适当的项目管理控制产生的机会成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系统开发方法,控制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典型的系统生命周期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或外购、测试、试运行、部署、维护和退出。所采用的系统开发方法应符合信息科技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复杂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控制信息系统变更的制度和流程,确保系统的(一)
(二)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分离。
(三)除得到管理层批准执行紧急修复任务外,禁止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人员
(四)将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臵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时,应得到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合批准,并对变更进行及时记录和定期复查。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问题管理流程,以确保全面地追踪、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和索引;如需供应商提供支持服务或技术援助,应向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的合同和相关信息,并将过程记录在案;对完成紧急恢复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任务和指令集,应有清晰的描述和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控制系统升级过程。当设备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或性能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或应用软件必须升级时,应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并将该类升级活
第六章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选择数据中心的地理位臵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威胁(如是否接近自然灾害多发区、危险或有害设施、繁忙或主要公路),采取物理控制措施,监控对信息处理设备运行构成威胁的环境状况,并防止因意外断电或供电干扰影响数据中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第三方人员(如服务供应商)进入安全区域,如确需进入应得到适当的批准,其活动也应受到监控;针对长期或临时聘用的技术人员和承包商,尤其是从事敏感性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审查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将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分离,确保信息科技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保存交易记录,采取必要的程序和技术,确保存档数据的完整性,满足安全保存和可恢复要求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如在信息科技运行手册中说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任务、工作日程、执行步骤,以及生产与开发环境中数据、软件的现场及非现场备份流程和要求(即备份的频率、范围和保留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事故管理及处臵机制,及时响应信息系统运行事故,逐级向相关的信息科技管理人员报告事故的发生,并进行记录、分析和跟踪,直到完成彻底的处臵和根本原因分析。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台,为用户提供相关技术问题的在线支持,并将问题提交给相关信息科技部门进行调查和解决。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水平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信息科技运行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连续监控信息系统性能的相关程序,及时、完整地报告例外情况;该程序应提供预警功能,在例外情况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前对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容量规划,以适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业务发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及时进行维护和适当的系统升级,以确保与技术相关服务的连续可用性,并完整保存记录(包括疑似和实际的故障、预防性和补救性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的变更管理流程,以确保生产环境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包括紧急变更在内的所有变更都应记入日志,由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审核签字,并事先进行备份,以便必要时可以恢复原来的系统版本和数据文件。紧急变更成功后,应通过正常的验收测试和变更管理流程,采用恰当的第七章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规划,以确保在出现无法预见的中断时,系统仍能持续运行并提供服务;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评估因意外事件导致其业务运行中断的可能性及其影
(一)内外部资源的故障或缺失(如人员、系统或其他资产)。
(二)(三)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系统恢复和双机热备处理等措施降低业务中断的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维持其运营连续性策略的文档,并制定对策略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沟通的计划。其中包括:
(一)规范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明确降低短期、中期和长期中断所造成影响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资源需求(如人员、系统和其他资产)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
23.与内部各部门及外部相关各方(尤其是监管机构、客户和媒体等)的沟通安
(四)当商业银行的业务或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对本条
(一)到
(三)进行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演练结果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或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确认。第八章 外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不得将其信息科技管理责任外包,应合理谨慎监督外包职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实施重要外包(如数据中心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等)应格外谨慎,在准备实施重要外包时应以书面材料正式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签署外包协议或对外包协议进行重大变更前,应做好相
(一)分析外包是否适合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报告路线、业务战略、总体风
(二)(三)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稳定性和专业经验,对外包服务商进
(四)考虑外包协议变更前后实施的平稳过渡(包括终止合同可能发生的情
(五)关注可能存在的集中风险,如多家商业银行共用同一外包服务商带来的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与外包服务商合同谈判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
(一)(二)银行业
(三)通过界定信息所有权、签署保密协议和采取技术防护措施保护客户信息
(四)(五)外包服务商遵守商业银行有关信息科技风险制度和流程的意愿及相关措
(六)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以及提供相关专属资源的承诺。
(七)(八)变更外包协议的流程,以及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选择变更或终止外包
1.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的所2.3.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双方关系管理,以及起草服务水平协议时,应考虑
(一)提出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指标,评估外包服务商为商业银行及其相关客户
(二)通过服务水平报告、定期自我评估、内部或外部独立审计进行绩效考核。
(三)针对绩效不达标的情况调整流程,采取整改措施。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科技相关外包管理工作,确保商业银行的客户资
(一)(二)
(三)(四)
(五)严格控制外包服务商再次对外转包,采取足够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相关信
(六)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恰当的应急措施,应对外包服务商在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尤其需要考虑外包服务商的重大资源损失,重大财务损失和重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所有信息科技外包合同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商业银行应设立流程定期审阅和修订服
第九章 内部审计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相关系统及其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足够的资源和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科技审计人员,独立于本银行的日常活动,具有适当的第六十四条
(一)制定、实施和调整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和内控
(二)(三)
(四)执行信息科技专项审计。信息科技专项审计,是指对信息科技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或审计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认为必要的特殊事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信息科技应用情况,以及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决定信息科技内部审计范围和频率。但至少应每第六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进行大规模系统开发时,应要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
第十章
第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委托具备相
第六十八条 在委托审计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外部审计机构能够对本银行的硬件、软件、文档和数据进行检查,以发现信息科技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外部审计前应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充分沟通,详细
第七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必要时可指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或相关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根据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委托或授权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应出示委托授权书,并依照委托授权
第七十一条 外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出具的审计报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审阅批准后具有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出具的检查报告同等的效力,被审计的商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时,应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本银行的商业秘密和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第十一章 附
第七十三条 未设董事会的商业银行,应当由其经营决策机构履行本指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二条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第五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章
第六条 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
第七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
(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
(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
(六)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加强信息科技专
(七)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报告
(八)每年审阅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报告。
(九)(十)确保银行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遵守经其批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
(十一)确保本法人机构涉及客户信息、账务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核心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并保持最高的管理权限,符合银监会监管和实施现场检查的要求,防范跨境
(十二)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科技事故或突
(十三)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
(十四)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决策。首席信息
(一)(二)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尤其是信息系统开发战略,符合本银行的总体业务
(三)负责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信息科技部门,承担本银行的信息科技职责。确保其履行:信息科技预算和支出、信息科技策略、标准和流程、信息科技内部控制、专业化研发、信息科技项目发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信息安全管理、灾难恢复计划、信息科技外包和信息
(四)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使有关管理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每一
(五)(六)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信息科技部门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各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岗位应制定详细完整的工作手册并适时
(一)验证个人信息,包括核验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明、工作经历和专业资
(二)(三)确保员工了解、遵守信息科技策略、指导原则、信息保密、授权使用信
(四)评估关键岗位信息科技员工流失带来的风险,做好安排候补员工和岗位接替计划等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或指派一个特定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并直接向首席信息官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该部门应为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协调制定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尤其是在涉及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合规性风险等方面,为业务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提供建议及相关合规性信息,实施持续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岗位,负责信息科技审计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制订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计划,对信息科技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机构信息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制度,并使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并遵照执行。确保购买和使用合法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和及时披露信息科技风险
第三章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银行总体业务规划的信息科技战略、信息科技运行计划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确保配臵足够人力、财力资源,维持稳定、安全的信息科技环境。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领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确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隐患的区域,评价风险对其业务的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并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及所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全面的(一)制定明确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定期进行
(二)确定潜在风险区域,并对这些区域进行详细和独立的监控,实现风险最小化。建立适当的控制框架,以便于检查和平衡风险;定义每个业务级别的控
1.2.3.访问授权以“必需知道”和“4.5.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监测机制,其中应包括: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定期进行运行环境下操作风险和管理控制的检查。
(八)第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机构及境内的外资商业银行,应当遵守境内外监管机构关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要求,并防范因监管差异所造成的风险。第四章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建立和实施信息分类和保护体系,商业银行应使所有员工都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保护流程。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应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职能。该职能应包括建立信息安全计划和保持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就安全问题向其他部门提供建议,并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本银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应包括信息安全标准、策略、实施计划和持续维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九)(十)业务连续性管
(十一)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管理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流程。用户对数据和系统的访问必须选择与信息访问级别相匹配的认证机制,并且确保其在信息系统内的活动只限于相关业务能合法开展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用户调动到新的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确保设立物理安全保护区域,包括计算机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机密信息或放臵网络设备等重要信息科技设备的区域,明确相应的职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信息安全级别,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以下简称为域)。应该对下列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级别定义和评估结果实施有效的安全控制,如对每个域和整个网络进行物理或逻辑分区、实现
(一)(二)
(三)(四)
(五)域的性质,如生产域或测试域、内部域或外部域。
(六)(七)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所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的
(一)制定每种类型操作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确保所有系统满足基本安全要
(二)明确定义包括终端用户、系统开发人员、系统测试人员、计算机操作人
(三)制定最高权限系统账户的审批、验证和监控流程,并确保最高权限用户
(四)(五)在系统日志中记录不成功的登录、重要系统文件的访问、对用户账户的修改等有关重要事项,手动或自动监控系统出现的任何异常事件,定期汇报监
第二十六条
(一)明确定义终端用户和信息科技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安全中的角色和职
(二)(三)加强职责划分,对关键或敏感岗位进行双重控制。
(四)(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六)确保系统按预先定义的方式处理例外情况,当系统被迫终止时向用户提
(七)(八)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策略和流程,管理所有生产系统的活动日志,以支持有效的审核、安全取证分析和预防欺诈。日志可以在软件的不同层次、(一)交易日志。交易日志由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内容包括用户登录尝试、数据修改、错误信息等。交易日志应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予以保
(二)系统日志。系统日志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路由器等生成,内容包括管理登录尝试、系统事件、网络事件、错误信
商业银行应保证交易日志和系统日志中包含足够的内容,以便完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解决系统故障和满足审计需要;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所有日志同步计时,并确保其完整性。在例外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复查系统日志。交易日志或系统日志的复查频率和保存周期应由信息科技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决定,并报信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加密技术,防范涉密信息在传输、处理、存储过程
(一)(二)管理、使用密码设备的员工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查。
(三)(四)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配备切实有效的系统,确保所有终端用户设备的安全,并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台式个人计算机(PC)、便携式计算机、柜员终端、自动柜员机(ATM)、存折打印机、读卡器、销售终端(POS)和个人数字助理(PDA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管理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传输、分发、备份、恢复、清理和销毁。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了解违反规定的后果,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采取零容
第五章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采购、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升级和报废,制定制度和流程,管理信息科技项目的优先排序、立项、审批和控制。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由其进行审核,进度报告应当包括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应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认识到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包括潜在的各种操作风险、财务损失风险和因无效项目规划或不适当的项目管理控制产生的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系统开发方法,控制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典型的系统生命周期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或外购、测试、试运行、部署、维护和退出。所采用的系统开发方法应符合信息科技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复杂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控制信息系统变更的制度和流程,确保系统的(一)
(二)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分离。
(三)除得到管理层批准执行紧急修复任务外,禁止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人员进入生产系统,且所有
(四)将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臵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时,应得到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合批准,并对变更进行及时记录和定期复查。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问题管理流程,以确保全面地追踪、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和索引;如需供应商提供支持服务或技术援助,应向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的合同和相关信息,并将过程记录在案;对完成紧急恢复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任务和指令集,应有清晰的描述和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控制系统升级过程。当设备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或性能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或应用软件必须升级时,应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并将该类升级活
第六章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选择数据中心的地理位臵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威胁(如是否接近自然灾害多发区、危险或有害设施、繁忙或主要公路),采取物理控制措施,监控对信息处理设备运行构成威胁的环境状况,并防止因意外断电或供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第三方人员(如服务供应商)进入安全区域,如确需进入应得到适当的批准,其活动也应受到监控;针对长期或临时聘用的技术人员和承包商,尤其是从事敏感性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审查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将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分离,确保信息科技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保存交易记录,采取必要的程序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如在信息科技运行手册中说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任务、工作日程、执行步骤,以及生产与开发环境中数据、软件的现场及非现场备份流程和要求(即备份的频率、范围和保留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事故管理及处臵机制,及时响应信息系统运行事故,逐级向相关的信息科技管理人员报告事故的发生,并进行记录、分析和跟踪,直到完成彻底的处臵和根本原因分析。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台,为用户提供相关技术问题的在线支持,并将问题提交给相关信息科技部门进行调查和解决。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水平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信息科技运行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连续监控信息系统性能的相关程序,及时、完整地报告例外情况;该程序应提供预警功能,在例外情况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前对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容量规划,以适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业务发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及时进行维护和适当的系统升级,以确保与技术相关服务的连续可用性,并完整保存记录(包括疑似和实际的故障、预防性和补救性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的变更管理流程,以确保生产环境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包括紧急变更在内的所有变更都应记入日志,由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审核签字,并事先进行备份,以便必要时可以恢复原来的系统版本和数据文件。紧急变更成功后,应通过正常的验收测试和变更管理流程,采用恰当的第七章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规划,以确保在出现无法预见的中断时,系统仍能持续运行并提供服务;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评估因意外事件导致其业务运行中断的可能性及其影
(一)内外部资源的故障或缺失(如人员、系统或其他资产)。
(二)(三)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系统恢复和双机热备处理等措施降低业务中断的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维持其运营连续性策略的文档,并制定对策略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沟通的计划。其中包括:
(一)规范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明确降低短期、中期和长期中断所造成影响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资源需求(如人员、系统和其他资产)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
23.与内部各部门及外部相关各方(尤其是监管机构、客户和媒体等)的沟通安
(四)当商业银行的业务或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对本条
(一)到
(三)进行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演练结果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或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确认。第八章 外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不得将其信息科技管理责任外包,应合理谨慎监督外包职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实施重要外包(如数据中心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等)应格外谨慎,在准备实施重要外包时应以书面材料正式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签署外包协议或对外包协议进行重大变更前,应做好相
(一)分析外包是否适合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报告路线、业务战略、总体风
(二)(三)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稳定性和专业经验,对外包服务商进
(四)考虑外包协议变更前后实施的平稳过渡(包括终止合同可能发生的情
(五)关注可能存在的集中风险,如多家商业银行共用同一外包服务商带来的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与外包服务商合同谈判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
(一)(二)
(三)通过界定信息所有权、签署保密协议和采取技术防护措施保护客户信息
(四)(五)外包服务商遵守商业银行有关信息科技风险制度和流程的意愿及相关措
(六)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以及提供相关专属资源的承诺。
(七)(八)变更外包协议的流程,以及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选择变更或终止外包
1.2.3.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双方关系管理,以及起草服务水平协议时,应考虑
(一)提出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指标,评估外包服务商为商业银行及其相关客户
(二)通过服务水平报告、定期自我评估、内部或外部独立审计进行绩效考核。
(三)针对绩效不达标的情况调整流程,采取整改措施。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科技相关外包管理工作,确保商业银行的客户资
(一)(二)
(三)(四)
(五)严格控制外包服务商再次对外转包,采取足够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相关信息
(六)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恰当的应急措施,应对外包服务商在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尤其需要考虑外包服务商的重大资源损失,重大财务损失和重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所有信息科技外包合同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商业银行应设立流程定期审阅和修订服
第九章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相关系统及其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足够的资源和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科技审计人员,独立于本银行的日常活动,具有适当的第六十四条
(一)制定、实施和调整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和内控
(二)(三)
(四)执行信息科技专项审计。信息科技专项审计,是指对信息科技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或审计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认为必要的特殊事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信息科技应用情况,以及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决定信息科技内部审计范围和频率。但至少应每第六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进行大规模系统开发时,应要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
第十章
第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委托具备相
第六十八条 在委托审计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外部审计机构能够对本银行的硬件、软件、文档和数据进行检查,以发现信息科技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外部审计前应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充分沟通,详细
第七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必要时可指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或相关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根据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委托或授权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应出示委托授权书,并依照委托授权
第七十一条 外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出具的审计报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审阅批准后具有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出具的检查报告同等的效力,被审计的商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时,应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本银行的商业秘密和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第十一章 附
第七十三条 未设董事会的商业银行,应当由其经营决策机构履行本指引中董事
第七十四条 第七十五条
第七十六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6‟63号)同时废止。
第七十四条 第七十五条
第七十六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6‟63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银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管理指引》),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6]63号,以下简称原《指引》)同时废止。
随着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成为银行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原《指引》定位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已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银监会在原《指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业内机构意见,制定了本《管理指引》。
《管理指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面涵盖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活动,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关系,对于认识和防范风险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二是适用范围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变为法人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三是信息科技治理作为首要内容提出,充实并细化了对商业银行在治理层面的具体要求;四是重点阐述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内外部审计要求,特别是要求审计贯穿信息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五是参照国际国内的标准和成功实践,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外包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使操作性更强;六是加强了对客户信息保护的要求。
新《指引》共十一章七十六条,分为总则,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附则等十一个部分。新《指引》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 信息科技治理
第六条 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指引的贯彻落实。
第七条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
(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状况。
(六)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加强信息科技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七)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报告进行确认并落实整改。
(八)每年审阅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报告。
(九)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所需资金。
(十)确保银行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遵守经其批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安排相关培训。
(十一)确保本法人机构涉及客户信息、账务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核心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并保持最高的管理权限,符合银监会监管和实施现场检查的要求,防范跨境风险。
(十二)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科技事故或突发事件,按相关预案快速响应。
(十三)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十四)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决策。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包括:
(一)直接参与本银行与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
(二)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尤其是信息系统开发战略,符合本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三)负责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信息科技部门,承担本银行的信息科技职责。确保其履行:信息科技预算和支出、信息科技策略、标准和流程、信息科技内部控制、专业化研发、信息科技项目发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信息安全管理、灾难恢复计划、信息科技外包和信息系统退出等职责。
(四)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使有关管理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每一个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
(五)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
(六)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信息科技部门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各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岗位应制定详细完整的工作手册并适时更新。对相关人员应采取下列风险防范措施:
(一)验证个人信息,包括核验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明、工作经历和专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二)审核信息科技员工的道德品行,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
(三)确保员工了解、遵守信息科技策略、指导原则、信息保密、授权使用信息系统、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流程等要求,并同员工签订相关协议。
(四)评估关键岗位信息科技员工流失带来的风险,做好安排候补员工和岗位接替计划等防范措施;在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后及时变更相关信息。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设立或指派一个特定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并直接向首席信息官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该部门应为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协调制定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尤其是在涉及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合规性风险等方面,为业务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提供建议及相关合规性信息,实施持续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跟踪整改意见的落实,监控信息安全威胁和不合规事件的发生。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岗位,负责信息科技审计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制订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计划,对信息科技整个生命周期和重大事件等进行审计。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机构信息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制度,并使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并遵照执行。确保购买和使用合法的软硬件产品,禁止侵权盗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自主知识产权。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和及时披露信息科技风险状况。
第三章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银行总体业务规划的信息科技战略、信息科技运行计划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确保配臵足够人力、财力资源,维持稳定、安全的信息科技环境。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领域:
(一)信息分级与保护。
(二)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三)信息科技运行和维护。
(四)访问控制。
(五)物理安全。
(六)人员安全。
(七)业务连续性计划与应急处臵。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确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隐患的区域,评价风险对其业务的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并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及所需资源的优先级别(包括外包供应商、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应包括:
(一)制定明确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定期进行更新和公示。
(二)确定潜在风险区域,并对这些区域进行详细和独立的监控,实现风险最小化。建立适当的控制框架,以便于检查和平衡风险;定义每个业务级别的控制内容,包括:
1.最高权限用户的审查。
2.控制对数据和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访问。
3.访问授权以“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权”为原则。 4.审批和授权。 5.验证和调节。
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监测机制,其中应包括:
(一)建立信息科技项目实施前及实施后的评价机制。
(二)建立定期检查系统性能的程序和标准。
(三)建立信息科技服务投诉和事故处理的报告机制。
(四)建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监管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理机制。
(五)安排供应商和业务部门对服务水平协议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审查。
(六)定期评估新技术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已使用软件面临的新威胁。
(七)定期进行运行环境下操作风险和管理控制的检查。
(八)定期进行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价。
第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机构及境内的外资商业银行,应当遵守境内外监管机构关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要求,并防范因监管差异所造成的风险。
第四章 信息安全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建立和实施信息分类和保护体系,商业银行应使所有员工都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保护流程。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应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职能。该职能应包括建立信息安全计划和保持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就安全问题向其他部门提供建议,并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本银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应包括信息安全标准、策略、实施计划和持续维护计划。
信息安全策略应涉及以下领域:
(一)安全制度管理。
(二)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三)资产管理。
(四)人员安全管理。
(五)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
(六)通信与运营管理。
(七)访问控制管理。
(八)系统开发与维护管理。
(九)信息安全事故管理。
(十)业务连续性管理。
(十一)合规性管理。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管理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流程。用户对数据和系统的访问必须选择与信息访问级别相匹配的认证机制,并且确保其在信息系统内的活动只限于相关业务能合法开展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用户调动到新的工作岗位或离开商业银行时,应在系统中及时检查、更新或注销用户身份。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确保设立物理安全保护区域,包括计算机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机密信息或放臵网络设备等重要信息科技设备的区域,明确相应的职责,采取必要的预防、检测和恢复控制措施。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信息安全级别,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以下简称为域)。应该对下列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级别定义和评估结果实施有效的安全控制,4 如对每个域和整个网络进行物理或逻辑分区、实现网络内容过滤、逻辑访问控制、传输加密、网络监控、记录活动日志等。
(一)域内应用程序和用户组的重要程度。
(二)各种通讯渠道进入域的访问点。
(三)域内配臵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使用的网络协议和端口。
(四)性能要求或标准。
(五)域的性质,如生产域或测试域、内部域或外部域。
(六)不同域之间的连通性。
(七)域的可信程度。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所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的安全:
(一)制定每种类型操作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确保所有系统满足基本安全要求。
(二)明确定义包括终端用户、系统开发人员、系统测试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管理员等不同用户组的访问权限。
(三)制定最高权限系统账户的审批、验证和监控流程,并确保最高权限用户的操作日志被记录和监察。
(四)要求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可用的安全补丁,并报告补丁管理状态。
(五)在系统日志中记录不成功的登录、重要系统文件的访问、对用户账户的修改等有关重要事项,手动或自动监控系统出现的任何异常事件,定期汇报监控情况。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所有信息系统的安全:
(一)明确定义终端用户和信息科技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安全中的角色和职责。
(二)针对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采取有效的身份验证方法。
(三)加强职责划分,对关键或敏感岗位进行双重控制。
(四)在关键的接合点进行输入验证或输出核对。
(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
(六)确保系统按预先定义的方式处理例外情况,当系统被迫终止时向用户提供必要信息。
(七)以书面或电子格式保存审计痕迹。
(八)要求用户管理员监控和审查未成功的登录和用户账户的修改。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策略和流程,管理所有生产系统的活动日志,以支持有效的审核、安全取证分析和预防欺诈。日志可以在软件的不同层次、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上完成,日志划分为两大类:
(一)交易日志。交易日志由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内容包括用户登录尝试、数据修改、错误信息等。交易日志应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予以保存。
(二)系统日志。系统日志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路由器等生成,内容包括管理登录尝试、系统事件、网络事件、错误信息等。系统日志保存期限按系统的风险等级确定,但不能少于一年。
商业银行应保证交易日志和系统日志中包含足够的内容,以便完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解决系统故障和满足审计需要;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所有日志同步计时,并确保其完整性。在例外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复查系统日志。交易日志或系统日志的复查频率和保存周期应由信息科技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决定,并报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加密技术,防范涉密信息在传输、处理、存储过程中出现泄露或被篡改的风险,并建立密码设备管理制度,以确保:
(一)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二)管理、使用密码设备的员工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查。
(三)加密强度满足信息机密性的要求。
(四)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管理流程,尤其是密钥和证书生命周期管理。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配备切实有效的系统,确保所有终端用户设备的安全,并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台式个人计算机(PC)、便携式计算机、柜员终端、自动柜员机(ATM)、存折打印机、读卡器、销售终端(POS)和个人数字助理(PDA)等。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管理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传输、分发、备份、恢复、清理和销毁。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了解违反规定的后果,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
第五章 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规划、采购、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升级和报废,制定制度和流程,管理信息科技项目的优先排序、立项、审批和控制。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由其进行审核,进度报告应当包括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应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认识到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包括潜在的各种操作风险、财务损失风险和因无效项目规划或不适当的项目管理控制产生的机会成本,并采取适当的项目管理方法,控制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系统开发方法,控制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典型的系统生命周期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或外购、测试、试运行、部署、维护和退出。所采用的系统开发方法应符合信息科技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复杂度。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控制信息系统变更的制度和流程,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维护性,其中应包括以下要求:
(一)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有效隔离。
(二)生产系统与开发系统、测试系统的管理职能相分离。
(三)除得到管理层批准执行紧急修复任务外,禁止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人员进入生产系统,且所有的紧急修复活动都应立即进行记录和审核。
(四)将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臵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时,应得到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合批准,并对变更进行及时记录和定期复查。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确保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维护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问题管理流程,以确保全面地追踪、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和索引;如需供应商提供支持服务或技术援助,应向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的合同和相关信息,并将过程记录在案;对完成紧急恢复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任务和指令集,应有清晰的描述和说明,并通知相关人员。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控制系统升级过程。当设备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或性能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或应用软件必须升级时,应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并将该类升级活动纳入信息科技项目,接受相关的管理和控制,包括用户验收测试。
第六章 信息科技运行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选择数据中心的地理位臵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威胁(如是否接近自然灾害多发区、危险或有害设施、繁忙或主要公路),采取物理控制措施,监控对信息处理设备运行构成威胁的环境状况,并防止因意外断电或供电干扰影响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第三方人员(如服务供应商)进入安全区域,如确需进入应得到适当的批准,其活动也应受到监控;针对长期或临时聘用的技术人员和承包商,尤其是从事敏感性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包括身份验证和背景调查。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将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分离,确保信息科技部门内部的岗位制约;对数据中心的岗位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保存交易记录,采取必要的程序和技术,确保存档数据的完整性,满足安全保存和可恢复要求。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如在信息科技运行手册中说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任务、工作日程、执行步骤,以及生产与开发环境中数据、软件的现场及非现场备份流程和要求(即备份的频率、范围和保留周期)。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事故管理及处臵机制,及时响应信息系统运行事故,逐级向相关的信息科技管理人员报告事故的发生,并进行记录、分析和跟踪,直到完成彻底的处臵和根本原因分析。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台,为用户提供相关技术问题的在线支持,并将问题提交给相关信息科技部门进行调查和解决。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服务水平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信息科技运行服务水平进行考核。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连续监控信息系统性能的相关程序,及时、完整地报告例外情况;该程序应提供预警功能,在例外情况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前对其进行识别和修正。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容量规划,以适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业务发展和交易量增长。容量规划应涵盖生产系统、备份系统及相关设备。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及时进行维护和适当的系统升级,以确保与技术相关服务的连续可用性,并完整保存记录(包括疑似和实际的故障、预防性和补救性维护记录),以确保有效维护设备和设施。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的变更管理流程,以确保生产环境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包括紧急变更在内的所有变更都应记入日志,由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审核签字,并事先进行备份,以便必要时可以恢复原来的系统版本和数据文件。紧急变更成功后,应通过正常的验收测试和变更管理流程,采用恰当的修正以取代紧急变更。
第七章 业务连续性管理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规划,以确保在出现无法预见的中断时,系统仍能持续运行并提供服务;定期对规划进行更新和演练,以保证其有效性。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评估因意外事件导致其业务运行中断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包括评估可能由下述原因导致的破坏:
(一)内外部资源的故障或缺失(如人员、系统或其他资产)。
(二)信息丢失或受损。
(三)外部事件(如战争、地震或台风等)。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采取系统恢复和双机热备处理等措施降低业务中断的可能性,并通过应急安排和保险等方式降低影响。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维持其运营连续性策略的文档,并制定对策略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沟通的计划。其中包括:
(一)规范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明确降低短期、中期和长期中断所造成影响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资源需求(如人员、系统和其他资产)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2.运行恢复的优先顺序。
3.与内部各部门及外部相关各方(尤其是监管机构、客户和媒体等)的沟通安排。
(二)更新实施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流程及相关联系信息。
(三)验证受中断影响的信息完整性的步骤。
(四)当商业银行的业务或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对本条
(一)到
(三)进行审核并升级。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演练结果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或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确认。
第八章 外 包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不得将其信息科技管理责任外包,应合理谨慎监督外包职能的履行。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实施重要外包(如数据中心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等)应格外谨慎,在准备实施重要外包时应以书面材料正式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签署外包协议或对外包协议进行重大变更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其中包括:
(一)分析外包是否适合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报告路线、业务战略、总体风险控制,是否满足商业银行履行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督义务。
(二)考虑外包协议是否允许商业银行监测和控制与外包相关的操作风险。
(三)充分审查、评估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稳定性和专业经验,对外包服务商进行风险评估,考查其设施和能力是否足以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考虑外包协议变更前后实施的平稳过渡(包括终止合同可能发生的情况)。
(五)关注可能存在的集中风险,如多家商业银行共用同一外包服务商带来的潜在业务连续性风险。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与外包服务商合同谈判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一)对外包服务商的报告要求和谈判必要条件。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能执行足够的监督。
(三)通过界定信息所有权、签署保密协议和采取技术防护措施保护客户信息和其他信息。
(四)担保和损失赔偿是否充足。
(五)外包服务商遵守商业银行有关信息科技风险制度和流程的意愿及相关措施。
(六)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以及提供相关专属资源的承诺。
(七)第三方供应商出现问题时,保证软件持续可用的相关措施。
(八)变更外包协议的流程,以及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选择变更或终止外包协议的条件,例如:
1.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发生变化。
2.商业银行或外包服务商的业务经营发生重大变化。
3.外包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不充分,造成商业银行不能履行监督义务。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双方关系管理,以及起草服务水平协议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一)提出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指标,评估外包服务商为商业银行及其相关客户提供服务的充分性。
(二)通过服务水平报告、定期自我评估、内部或外部独立审计进行绩效考核。
(三)针对绩效不达标的情况调整流程,采取整改措施。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科技相关外包管理工作,确保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料等敏感信息的安全,包括但不限于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现本银行客户资料与外包服务商其他客户资料的有效隔离。
(二)按照“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权”原则对外包服务商相关人员授权。
(三)要求外包服务商保证其相关人员遵守保密规定。
(四)应将涉及本银行客户资料的外包作为重要外包,并告知相关客户。
(五)严格控制外包服务商再次对外转包,采取足够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相关信息的安全。
(六)确保在中止外包协议时收回或销毁外包服务商保存的所有客户资料。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恰当的应急措施,应对外包服务商在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缺失。尤其需要考虑外包服务商的重大资源损失,重大财务损失和重要人员的变动,以及外包协议的意外终止。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所有信息科技外包合同应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商业银行应设立流程定期审阅和修订服务水平协议。
第九章 内部审计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相关系统及其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足够的资源和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科技审计人员,独立于本银行的日常活动,具有适当的授权访问本银行的记录。
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科技审计的责任包括:
(一)制定、实施和调整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和内控机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二)按照第(一)款规定完成审计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意见。
(三)检查整改意见是否得到落实。
(四)执行信息科技专项审计。信息科技专项审计,是指对信息科技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或审计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认为必要的特殊事项进行的审计。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信息科技应用情况,以及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决定信息科技内部审计范围和频率。但至少应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第六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进行大规模系统开发时,应要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保证系统开发符合本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标准。
第十章 外部审计
第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信息科技外部审计。
第六十八条 在委托审计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外部审计机构能够对本银行的硬件、软件、文档和数据进行检查,以发现信息科技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重要商业、技术保密信息除外。
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实施外部审计前应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充分沟通,详细确定审计范围,不应故意隐瞒事实或阻挠审计检查。
第七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必要时可指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或相关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根据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委托或授权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应出示委托授权书,并依照委托授权书上规定的范围进行审计。
第七十一条 外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出具的审计报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审阅批准后具有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出具的检查报告同等的效力,被审计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该审计报告提出整改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整改。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时,应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本银行的商业秘密和信息科技风险信息,防止其擅自对本银行提供的任何文件进行修改、复制或带离现场。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 未设董事会的商业银行,应当由其经营决策机构履行本指引中董事会的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
第七十四条 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十五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七十六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6‟63号)同时废止。
发文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6-1 执行日期:2009-6-1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Pursuant to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Banking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mmercial Banks,th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funded Banks,and other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the Guidelines 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formation Technolog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is formulated.Article 2.The Guidelines apply to all the commercial banks legally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Guidelines may apply to other banking institutions including policy banks,rural cooperative banks,urban credit cooperative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village banks,loan companies,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trust and investment companies,finance firms,financial leasing companies,automobile financial companies and money brokers.Article 3.The te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ted in the Guidelines shall refer to the system built with computer,communic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and employed by commercial banks to handle business transactions,operation management,and internal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ve work and controls.The term also include IT governance,I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IT policies and procedures.Article 4.The ris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ers to the operational risk,legal risk and reputation risk that are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human factor,technological loopholes or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whe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Article 5.The objective of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hat can identify,measure,monitor,and control the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information system,ensure data integrity,availability,confidentiality and consistency,provide the relevant early warning,and thereby enable commercial banks‟ business innovations,uplift their capability in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apter II IT governance
Article 6.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commercial bank should be responsible to ensure compliance of this guideline.Article 7.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responsibil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Implementing and complying with the national laws,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pertaining to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as well as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set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BRC”);
(2)Periodically reviewing the alignment of IT strategy with the overall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significant policies of the bank,assessing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IT organization.(3)Approving IT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understanding the major IT risks involved,setting acceptable levels for these risks,and ens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necessary to identify,measure,monitor and control these risks.(4)Setting high ethical and integrity standards,and establishing a culture within the bank that emphasizes and demonstrates to all levels of personnel the importance of IT risk management.(5)Establishing an IT steering committee which consists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senior management,the IT organization,and major business units,to oversee thes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IT planning,the IT budget and actual expenditure,and the overall IT performance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enior management periodically.(6)Establishing IT governance structure,proper segregation of duty,clear role and responsibility,maintaining check and balances and clear reporting relationship.Strengthening IT professional staff by developing incentive program.(7)Ensuring that there is an effective internal audit of the IT risk management carried out by operationally independent,well-trained and qualified staff.The internal audit report should be submitted directly to the IT audit committee;
(8)Submitting an annual report to the CBRC and its local offices 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management that has been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
(9)Ensuring the appropriating funding necessary for IT risk management works;
(10)Ensuring that all employees of the bank fully understand and adhere to the IT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pprov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senior management,and are provided with pertinent training.(11)Ensuring customer information,financial information,product information and core banking system of the legal entity are held independently within the territory,and complying with the regulatory on-site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of CBRC and guarding against cross-border risk.(12)Reporting in a timely manner to the CBRC and its local offices any serious incid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r unexpected event,and quickly respond to 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ingency plan;
(13)Cooperating with the CBRC and its local offices in the supervisory inspec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and ensure that supervisory opinions are followed up; and
(14)Performing other related IT risk management tasks.Article 8.The head of the IT organization,commonly known as 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should report directly to the president.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IO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1)Playing a direct role in key decisions for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volving the use of IT in the bank;
(2)The CIO should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systems meet the needs of the bank,and IT strategies,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strategies,comply with the overall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IT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of the bank;
(3)The CIO should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T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the IT functions of the bank.These include the IT budget and expenditure,IT risk management,IT policies,standards and procedures,IT internal control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T project initiatives,IT project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 maintenance and upgrade,IT operations,IT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security,disaster recovery plan(DRP),IT outsourcing,and information system retirement;
(4)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T risk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including all branches.(5)Organiz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s to improve technical proficiency of staff.(6)Performing other related IT risk management tasks.Article 9.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that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I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documentation of all job descriptions of important positions are always in place and updated in a timely manner.Staff in each position should meet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The following risk mitig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the management program of related staff:
(1)Verific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nfi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ssued by government,academic credentials,prior work experience,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2)Ensuring that IT staff can meet the required professional ethics by checking character reference;
(3)Signing of agreements with employees about understanding of IT policies and guidelines,non-disclosur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authorized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and adherence to IT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nd
(4)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losing key IT personnel,especially during major IT development stage or in a period of unstable IT operations,and the relevant risk mitigation measures such as staff backup arrangement and staff succession plan.13
Article 10.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stablish or designate a particular department for IT risk management.It should report directly to the CIO and the Chief Risk Officer(or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serve as a member of the IT incident response team,and be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ies regarding IT risk management,especially the area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BCP,and compliance with the CBRC regulations,advising the business departments and IT department in implementing these policies,providing relevant compliance information,conducting on-going assessment of IT risks,and ensuring the follow-up of remediation advice,monitoring and escalating management of IT threats and non-compliance events.Article 11.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stablish a special IT audit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withi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which should put in place IT audit policies and procedures,develop and execute IT audit plan.Article 12.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ccording to laws regar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ies,ensure purchase of legitimate software and hardware,prevention of the use of pirated software,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oprietary rights of IT products developed by the bank,and ensure that these are fully understood and complied by all employees.Article 13.Commercial banks should,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disclose the risk profile of their IT normatively and timely.Chapter III IT Risk Management
Article 14.Commercial banks should formulate an IT strategy that aligns with the overall business plan of the bank,IT risk assessment plan and an IT operational plan that can ensure adequat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 to maintain a stable and secure IT environment.Article 15.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a comprehensive set of IT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that include the following areas:
(1)Information security classification policy
(2)System development,testing and maintenance policy
(3)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olicy
(4)Access control policy
(5)Physical security policy
(6)Personnel security policy
(7)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and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dure
Article 1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maintain an ongoing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process that allows the bank to pinpoint the areas of concern in its information systems,assess the 14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risks on its business,rank the risks,and prioritize mitigation actions and the necessary resources(including outsourcing vendors,product vendors and service vendors)。
Article 17.Commercial banks shoul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 set of risk mitigation measures complying with the IT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commensurate with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bank.These mitigation measures should include:
(1)A set of clearly documented IT risk policies,technical standards,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which should be communicated to the staff frequently and kept up to date in a timely manner;
(2)Areas of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should be identified,minimized,and subject to careful,independent monitoring.Also it requires that an appropriate control structure is set up to facilitate checks and balances,with control activities defined at every business level,which should include:
-Top level reviews;
-Controls over physical and logical access to data and system;
-Access granted on “need to know” and “minimum authorization” basis;
-A system of approvals and authorizations; and
-A system of verification and reconciliation.Article 18.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a set of ongoing risk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s,which should include
(1)Pre and post-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IT projects;
(2)Benchmarks for periodic review of system performance;
(3)Reports of incidents and complaints about IT services;
(4)Reports of internal audit,external audit,and issues identified by CBRC; and
(5)Arrangement with vendors and business units for periodic review of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SLAs)。
(6)The possible impact of new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new threats to software deployed.(7)Timely review of operational risk and management controls in operation area.(8)Assess the risk profile on IT outsourcing projects periodically.Article 19.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offshore and the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should comply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and out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apter IV Information Security
Article 20.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overse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scheme.All employees of the bank should be mad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suring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ity and provided with the necessary traini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protection procedures within their responsibilities.Article 21.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function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an ongo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rogram,promote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advise other IT functions on security issues,serve as the leader of IT incident response team,and report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the bank to the IT steering committee periodically.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rogram should include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ndards,strategy,an implementation plan,and an ongoing maintenance plan.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reas:
(1)IT security policy management
(2)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3)Asset management
(4)Personnel security
(5)Physical and environment security
(6)Communication and operation security
(7)Access control and authentication
(8)Acquirement,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
(9)Information security event management
(10)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11)Compliance
Article 22.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an effective process to manage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access control.Access to data and system should be strictly limited to authorized individuals whose identity is clearly established,and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minimum required for their legitimate business use.Appropriate user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commensurate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be accessed should be selected.Timely review and removal of user identity from the system should be implemented when user transfers to a new job or leave the commercial bank.Article 23.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all physical security zones,such as computer centers or data centers,network closets,areas contain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or critical IT equipment,and respective accountabilities are clearly defined,and appropriate preventive,detective,and recuperative controls are put in place.Article 24.Commercial banks should divide their networks into logical security domain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omain”)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ecurity.The following security factors have to be assessed in order to define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security controls,such as physical or logical segregation of network,network filtering,logical access control,traffic encryption,network monitoring,activity log,etc.,for each domain and the whole network.(1)criticality of the applications and user groups within the domain;
(2)Access points to the domain through vari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3)Network protocols and ports used by the 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equipment deployed within the domain;
(4)Performance requirement or benchmark;
(5)Nature of the domain,i.e.production or testing,internal or external;
(6)Connectivity between various domains; and
(7)Trustworthiness of the domain.Article 25.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ecure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system software of all computer systems by
(1)Developing baseline security requirement for each operating system and ensuring all systems meet the baseline security requirement;
(2)Clearly defining a set of access privilege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users,namely,end-users,system development staff,computer operators,and system administrators and user administrators;
(3)Setting up a system of approval,verification,and 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using the highest privileged system accounts;
(4)Requiring technical staff to review available security patches,and report the patch status periodically; and
(5)Requiring technical staff to include important items such as unsuccessful logins,access to critical system files,changes made to user accounts,etc.in system logs,monitors the systems for any abnormal event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and report the monitoring periodically.Article 2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the security of all the application systems by
(1)Clearly defining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nd-users and IT staff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security;
(2)Implementing a robust authentication method commensurate with the criticality and sen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system;
(3)Enforcing segregation of duties and dual control over critical or sensitive functions;
(4)Requiring verification of input or reconciliation of output at critical junctures;
(5)Requiring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are handled in a secure manner to prevent theft,tampering,intentional leakage,or inadvertent leakage;
(6)Ensuring system can handle exceptions in a predefined way and provide meaningful message to users when the system is forced to terminate; and
(7)Maintaining audit trail in either paper or electronic format.(8)Requiring user administrator to monitor and review unsuccessful logins and changes to users accounts.Article 27.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a set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controlling the logging of activities in all production systems to support effective auditing,security forensic analysis,and fraud prevention.Logging can be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layers of software and on different computer and networking equipment,which falls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1)Transaction journals.They are generated by 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and contain authentication attempts,modification to data,error messages,etc.Transaction journals should be kep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accounting policy.(2)System logs.They are generated by operating syste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firewall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and routers,etc.,and contain authentication attempts,system events,network events,error messages,etc.System logs should be kept for a period scaled to the risk classification,but no less than one year.Banks should ensure that sufficient items be included in the log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s,system troubleshooting,and auditing while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ensure time synchronization on all logs.Sufficient disk space should be allocated to prevent logs from being overwritten.System logs should be reviewed for any exception.The review frequency and retention period for transaction logs or database logs should be determined jointly by IT organization and pertinent business lines,and approved by the IT steering committee.Article 28.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the capacity to employ encryption technologies to mitigate the risk of los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or during its transmission.Appropriate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the encryption facilitie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ensure that
(1)Encryption facilities in use should meet national security standards or requirements;
(2)Staff in charge of encryption facilities are well trained and screened;
(3)Encryption strength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18
(4)Effective and efficient key management procedures,especially key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certificate lifecycle management,are in place.Article 29.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ystem of securing all end-user computing equipment which include desktop personal computers(PCs),portable PCs,teller terminals,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ATMs),passbook printers,debit or credit card readers,point of sale(POS)terminals,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s),etc and conduct periodic security checks on all equipments.Article 30.Commercial banks should put in place a set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o govern the collection,processing,storage,transmission,dissemination,and disposal of customer information.Article 31.All employees,including contract staff,sh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 necessary training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se policies procedur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violation.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dopt a zero tolerance policy against security violation.Chapter V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Testing and Maintenance
Article 32.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the capability to identify,plan,acquire,develop,test,deploy,maintain,upgrade,and retire information systems.Policies and procedures should be in place to govern the initiation,prioritization,approval,and control of IT projects.Progress reports of major IT project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and reviewed by the IT steering committee periodically.Decisions involving significant change of schedule,change of key personnel,change of vendors,and major expenditur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ogress report.Article 33.Commercial banks should recogniz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projects,which include the possibilities of incurring various kinds of operational risk,financial losses,and opportunity costs stemming from ineffective project planning or inadequate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s of the bank.Therefore,appropriat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should be adopted and implemented to control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projects.Article 34.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dopt and implement a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to control the life cycle of Information systems.The typical phases of system life cycle include system 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 or acquisition,testing,trial run,deployment,maintenance,and retirement.The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to be used should be commensurate with the size,nature,and complexity of the IT project,and,generally speaking,should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following risks.Article 35.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system reliability,integrity,and maintainability by controlling system changes with a set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which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elements.(1)Ensure that production systems are separated from development or testing systems;
(2)Separating the duties of managing production systems and managing development or testing systems;
(3)Prohibiting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staff from accessing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unless management approval is granted to perform emergency repair,and all emergency repair activities should be recorded and reviewed promptly;
(4)Promoting changes of program or system configuration from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systems to production systems should be jointly approved by IT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departments,properly documented,and reviewed periodically.Article 3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in place a set of policies,standards,and procedures to ensure data integrity,confidentiality,and availability.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data integrity amid IT development procedure.Article 37.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system problems could be tracked,analyzed,and resolved systematically through an effective problem management process.Problems should be documented,categorized,and indexed.Support services or technical assistance from vendors,if necessary,should also be documented.Contacts and relevant contract information should be made readily available to the employees concerned.Accountability and line of command should be delineated clearly and communicated to all employees concerned,which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performing emergency repair.Article 38.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a set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of system upgrade.System upgrade is needed when the hardware reaches its lifespan or runs out of capacity,the underpinning software,namely,operating system,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middleware,has to be upgraded,or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has to be upgraded.The system upgrade should be treated as a project and managed by all pertinent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s including user acceptance testing.Chapter VI IT Operations
Article 39.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onsider fully the environmental threats(e.g.proximity to natural disaster zones,dangerous or hazardous facilities or busy/major roads)when selecting the locations of their data centers.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monit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uld affect adversely the oper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acilities.Equipment facilities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power failures and electrical supply interference.Article 40.In controlling access by third-party personnel(e.g.service providers)to secured areas,proper approval of access should be enforced and their activities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It is important that proper screening procedures including verification and background checks,especially for sensitive technology-related jobs,are developed for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technical staff and contractors.20
Article 41.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eparate IT operations or computer center operations from system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to ensure segregation of duties within the IT organization.Th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document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data center functions.Article 42.Commercial banks are required to retain transactional record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national accounting policy.Procedures and technology are needed to be put in place to ensure the integrity,safekeeping and retrieval requirements of the archived data.Article 43.Commercial banks should detail operational instructions such as computer operator tasks,job scheduling and execution in the IT operations manual.The IT operations manual should also cover the proced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on-site and off-site backup of data and software in both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i.e.frequency,scope and retention periods of back-up)。
Article 44.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in place a problem management and processing system to respond promptly to IT operations incidents,to escalate reported incidents to relevant IT management staff and to record,analyze and keep tracks of all these incidents until rectification of the incidents with root cause analysis completed.A helpdesk function should be set up to provide front-line support to users on all technology-related problems and to direct the problems to relevant IT functions for investigation and resolution.Article 45.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stablish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and assess the IT service level standard attained.Article 4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implement a process to ensur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 systems is continuously monitored and exceptions are reported in a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manner.Th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process should include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o enable exceptions to be identified and corrected before they affect system performance.Article 47.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arry out capacity plan to cater for business growth and transaction increases due to changes of economic conditions.Capacity plan should be extended to cover back-up systems and related faci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Article 48.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the continued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y related services with timely maintenance and appropriate system upgrades.Proper record keeping(including suspected and actual faults and preventive and corrective maintenance records)i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facility and equipment maintenance.Article 49.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an effective change management process in place to ensure integr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Commercial banks should develop a formal change management process.Chapter VII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Article 50.Commercial banks should have in place appropriate arrangements,having regard to the nature,scale and complexity of its business,to ensure that it can continue to function and meet its regulatory obligations in the event of an unforeseen interruption.These arrangements should be regularly updated and tested to ensure their effectiveness.Article 51.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onsider the likelihood and impact of a disruption to the continuity of its operation from unexpected events.This should include assessing the disruptions to which it is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1)Loss of failur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such as people,systems and other assets);
(2)The loss or corruption of its information; and
(3)External events(such as war,earthquake,typhoon,etc)。
Article 52.Commercial bank should act to reduce both the likelihood of disruptions(including system resilience and dual processing); and the impact of disruptions(including by contingency arrangements and insurance)。
Article 53.Commercial bank should document its strategy for maintaining continuity of its operations,and its plans for communicating and regularly testing the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strategy.Commercial bank should establish:
(1)Formal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s that outline arrangement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a short,medium and long-term disruption,including:
a)Resource requirements such as people,systems and other assets,and 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these resources;
b)The recovery priorities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s; and
c)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s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erned parties(including CBRC,clients and the press);
(2)Escalation and invocation plans that outline the proces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s,together with relevant contact information;
(3)Processes to validate the integrity of information affected by the disruption;
(4)Processes to review and update(1)to(3)following changes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s or risk profile.Article 54.A final BCP plan and an annual drill result must be signed off by the IT Risk management,or internal auditor and IT Steering Committee.Chapter VIII Outsourcing
Article 55.Commercial banks cannot contract out its regulatory obligations and should take reasonable care to supervise the discharge of outsourcing functions.22
Article 5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take particular care to manage material outsourcing arrangement(such as outsourcing of data center,IT infrastructure,etc.),and should notify CBRC when it intends to enter into material outsourcing arrangement.Article 57.Before entering into,or significantly changing,an outsourcing arrangement,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1)Analyze how the arrangement will fit with its organization and reporting structure; business strategy; overall risk profile; and ability to meet its regulatory obligations;
(2)Consider whether the arrangements will allow it to monitor and control its operational risk exposure relating to the outsourcing;
(3)Conduct appropriate due diligence of the service provider„s financial stability,expertise and risk assessment of the service provider,facilities and ability to cover the potential liabilities;
(4)Consider how it will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of its operations from its current arrangements to a new or changed outsourcing arrangement(including what will happen on the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 and
(5)Consider any concentration risk implications such as the business continuity implications that may arise if a single service provider is used by several firms.Article 58.In negotiating its contract with a service provider,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have regard to(but not limited to):
(1)Reporting and negotiation requirements it may wish to impose on the service provider;
(2)Whether sufficient access will be available to its internal auditors,external auditors and banking regulators;
(3)Information ownership rights,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s and Firewalls to protect client and other information(including arrangements at the termination of contract);
(4)The adequacy of any guarantees and indemnities;
(5)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ervice provider must comply with the commercial bank„s polices and procedures covering IT Risk;
(6)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ervice provider will provide business continuity for outsourced operations,and whether exclusive access to its resources is agreed;
(7)The need for continued availability of software following difficulty at a third party supplier;
(8)The processes for making changes to the outsourcing arrangement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commercial bank or service provider can choose to change or terminate the outsourcing arrangement,such as where there is:
a)A change of ownership or control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or commercial bank; or
b)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business operation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or commercial bank; or
c)Inadequate provision of services that may lead to the commercial bank being unable to meet its regulatory obligations.Article 59.In implementing a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framework,and drafting the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with the service provider,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have regarded to(but not limited to):
(1)The identific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targets to assess the adequacy of service provision,to both the commercial bank and its clients,where appropriate;
(2)Th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through service delivery reports and periodic self assessment and independent review by internal or external auditors; and
(3)Remediation action and escalation process for dealing with inadequate performance.Article 60.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enhance IT related outsourcing management,in place following(not limited to)measures to ensure data security of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customer information:
(1)Effectively separated from other customer information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2)The related staff of service provider should be authorized on “need to know” and “minimum authorization” basis;
(3)Ensure service provider guarantee its staff for meeting the confidential requests;
(4)All outsourcing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customer information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material outsourcing arrangements and the customers should be notified;
(5)Strictly monitor re-outsourcing action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and implement adequate control measures to ensure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the bank;
(6)Ensure all related sensitive information be refunded or deleted from the service provider„s storage when terminating the outsourcing arrangement.Article 61.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ensure that it has appropriate contingency in the event of a significant loss of services from the service provider.Particular issues to consider include a significant loss of resources,turnover of key staff,or financial failure of,the service provider,and unexpected termination of the outsourcing agreement.Article 62.All outsourcing contracts must be reviewed or signed off by IT Risk management,internal IT auditors,legal department and IT Steering Committee.There should be a process to periodically review and refine the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Chapter IX Internal Audit
Article 63.Depending on the nature,scale and complexity of its business,it may be appropriate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delegate much of the task of monitoring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its systems and controls to a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A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should be adequately resourced and staffed by competent individuals,be independent of the day-to-day activities of the commercial bank and have appropriate access to the bank„s records.Article 64.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ternal IT audit function are:
(1)To establish,implement and maintain an audit plan to 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bank„s systems and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s and arrangements;
(2)To issu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work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1;
(3)To verify compliance with those recommendations;
(4)To carry out special audi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term “special audi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ers to the investigation,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n the security inciden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or the audit performed on a special subject based on IT risk assessment result as deemed necessary by the audit department.Article 65.Based on the nature,scale and complexity of its business,deploy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 risk assessment,commercial banks could determine the scope and frequency of IT internal audit.However,a comprehensive IT internal audit shall be performed at a minimum once every 3 years.Article 66.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gage its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and IT Risk management department when implement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t size and scale to ensure it meets the IT Risk standard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Chapter X External Audit
Article 67.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can be carried out by certified service providers in accordance with laws,rules and regulations.Article 68.The commercial bank should ensure IT audit service provider to review and examine bank„s hardware,software,documentation and data to identify IT risk when they are commissioned to perform the audit.Vital commercial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protected by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not be reviewed.Article 69.Commercial bank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 service provider in depth before the audit to determine audit scope,and should not withhold the truth or do not corporate with the service provider intentionally.Article 70.CBRC and its local offices could designate certified service providers to carry out IT audit or related review on commercial banks when needed.When carrying out audit on commercial banks,as commissioned or authorized by CBRC or its local offices,the service providers shall 25 present the letter of authority,and carry out the audit in accordance to the scope prescribed in the letter of authority.Article 71.Once the IT audit report produced by the service providers is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CBRC or its local offices,the report will have the same legal status as if it is produced by the CBRC itself.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ome up with a correction action plan prescribed in the report and implement the correctiv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timeframe.Article 72.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sure the service providers to strictly comply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keep confidential and data security of any commercial secrets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learnt and IT risk information when conducting the audit.The service provider should not modify copy or take away any documents provided by the commercial banks.Chapter XI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73.Commercial banks with no board of directors should have their operating decision-making bodies perform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oard with regard to IT risk management specified herein.Article 74.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upervises and regulates the 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its authority by law.Article 75.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Guidelines shall rest wit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76.The Guidelines shall become effective as of the date of its issuance and the former Guidelines 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Banking Institutions„ Information Systems shall be revoked at the same time.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