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论文
我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化生学院化学化工系
环治06高
郑佳云
指导老师:刘细本
摘要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全省各地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小城镇的发展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提高对城镇环保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强环境规划、加强法制建设、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加快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责,抓住重点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等具体措施成为了新的实施要点,对于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Abstract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Tenth Five-Year clea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s to bring about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 strategy.In recent years, with new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cross the province by leaps and bounds, ever-changing face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The cities and towns rais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speed up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fie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functions, to seize the focu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Concrete measures to be implemented a new point for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Small towns;environment;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小城镇发展及其主要环境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工业的兴起,加快了小城镇的繁荣和壮大,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小城镇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滞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以有效控制。但如果单纯对污染进行防治,则难以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同时,由于小城镇范围不大,乡镇企业的兴起积累了建设资金,技术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逐步提高,以及先行开展的大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所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既十分必要,又充分可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合理规划小城镇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化、美化和建设环卫设施等主要内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必须领导重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全面管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桐庐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茶为历代贡品,以“中国文化名茶”享誉内外;富春江鲥鱼、子陵鱼扬名古今;杨梅、蜜梨、板栗、柑桔、桃、李、枣、豆腐干、番薯干、青笋干等久负盛名。桐庐又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地区开放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了较强规模,被列为浙江省出口商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桐庐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形成制笔、服装、针纺织、玩具、箱包、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皮革、机械、电子、印刷等优势产业。目前,省级经济开放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和五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分水制笔工业功能区、横村针织工业功能区、富春江机械工业功能区、凤川台商工业功能区、桐庐青山工业功能区)等等。素有“山清水秀画不如”之称的桐庐又是一个佳山美水的旅游城市,又有着潇洒桐庐的说法。然而这一切只是表面的情景,是的我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因为这许多的工厂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的就业问题,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钱来改善生活,有了高楼大厦,有了一桥、二桥,还建了立交桥,也有了肯德基这些洋垃圾„„这些都明显的告诉着我们桐庐在发展我们的家在发展。那么现在的桐庐为什么就有人会说桐庐是泡沫经济呢。是不是泡沫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一直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桐庐的环境一直在恶化,曾经的碧水青山已经不再,当然也还没有发展到臭水沟的境地!曾经在富春江里摸贝壳,一个大早就可以摸到好几斤,现在只剩下灰黑的鹅卵石;曾经在江畔我可以听到各种鸟鸣虫呦,现在也只剩下一堆叽叽喳喳的麻雀了;曾经„„造纸厂、皮革厂、针织厂等等企业带给我们“繁荣”的同时取走了我们的绿色,我们可爱的碧色桐庐。
而随着的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视野中的绿色开始了大面积的减小,钢铁化的城市带来了一种新的色彩和一种特异的味道——每当你置身于川流不息的车流之中时,你就会闻到一股特异的味道,那是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废气所发出的味道。虽然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并跟随大众的去考了汽车驾照,而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它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它排放的尾气还有那车里闷人的空气直让我想作呕。现代化的城市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却在慢慢的取走我们的健康,继而取走我们城市的健康,甚至在极慢的危害着我们的地球家园。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的车辆的同时对我们的环境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环境污染者,他也正在不断壮大之中。
种种迹象表明,在大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却呈加剧的趋势。近日,某地区对该省一些城镇进行调查时发现,城镇环境污染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尤其是乡镇一级的污染有加重趋势。面对如此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难题,由于有关部门的忽视,再加上执法难度大,使得城镇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二是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三是完善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有必要根据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尽快制定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四是加强监管与宣传力度,对于那些有污染企业进行控制监督并让进行治理整顿。五是对于河流水域进行综合管制,禁止滥捕乱倒。
以上种种都还可以进行治理,可是对于家庭富裕的人们买私家车致使小城镇的车辆增多一项却很难实行有效的治理除了增大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外应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治理汽车尾气。由于汽车运行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对于汽车尾气的治理就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汽车的特性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对其污染源头的治理(提高汽油的品质,使用清洁燃油等);二是对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进行处理(开发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净化处理技术);三是以行政管理的手段(严格排放标准,并集中大家的力量对尾气污染进行控制)等。
对于小城镇的建设除了要注意汽车尾气这一正在发展中的问题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对湿地的保护。曾经的桐庐有着大片的湿地,那里有着成群的野鹭。而现在湿地变成了人们的高楼,高山被推平或是成为了平坦的大路,或是成为了某个广场边的一座小山包供人游玩。难道人们想以后生活在就只有麻雀与蟑螂的世界嘛!所以对于湿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城镇剩余的湿地要进行严格的保护,治理。周围的野山森林里的珍稀动植物,各类生态环境更要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对于偷猎者应给予严厉的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那些基础的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我们要责令其整顿甚至予以关闭,对于工业污水更是要进行严格的污水处理。而对于人们日渐增多的生活生产垃圾我们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填埋、焚烧处理。在有着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就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流程、垃圾处理工具。而对于外资的引进方面更要把好关,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就把那些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外资企业给引进来。那样只会让我们以后的治理花费更大的力气。对于企业等可以做到这几点一要重点投资,不要遍地开花;二要给本地企业同等待遇,不要舍近求远;三要拉长产业链,不要只强调建设工业园区;四要着眼长远,不要急于求成;五要敢于开拓创新,不要吃老本;六要搞好干部轮换,不要让其产生懒性;七要说到做到,不要失信于民。
综上所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有:制定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合理划分功能区,污染集中处理与控制,搞好绿化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我们要带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光来发展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镇,我们要在把我们家园发展起来的同时不会再失去我们家园的特色,那些优美的环境,那清新的空气我们还有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来呼吸。在我们的治理下希望我们的后代也可以见到我们小时候的那些风景,当然这是需要长久的时间的积累才能有的成果。而将来我们的家园会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绿色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林肇信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 苏汝维,郭爱清等编著.工业通风与防尘工程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 吴忠标主编.实用环境工程手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 郝吉明,马广大等编著.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刘天齐,黄小林,刑连壁等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第二篇:我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论文
我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
指导教师:
摘要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人居环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而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关键词 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规划;小城镇环境
China'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Director:
Abstract Living environment of urban human habitat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With the worldwid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being carried out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accompani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Key words
Environment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lanning;small town environment
前 言
一个城市的的发展,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共同进步上所体现的,它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发展程度的代表。而城市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胡必然结果,城市化在体现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有许多城市只顾着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和城市形象的行为;也有许多城市盲目的把其他城市的成功过程全盘的复制到自己的城市,缺乏自己城市所独有的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从而导致不但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连原有的特点都被破坏了的情况发生。因此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城镇高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破坏;同时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已有的被破坏的环境进行科学的修复;又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两方面上找到它们共同的支点,从而发展出本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该探讨的。
1城镇环境整治案例(标号按照顺序排)正文内容:段间距、字间距(以下内容都要修改)
人们在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与发展水平的时候,想起的总是那些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城市,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城市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现代化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现在许多的较发达区域的城市都曾经历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其后果就是对环境的大透支。那么在紧随着城市脚步的小城镇,其发展也要向它们那样经过破坏再治理才能发展的起来吗。许多例子告诉我们不需要这样,比如巴西库里蒂巴、美国伯克利、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瑞典马尔默、日本北九州、新加坡等等。像国内也有着海南、吉林、陕西、福建、山东、四川、广州、上海、宁波等城市也是对中国的“花园城市”建设的先驱。
单我们浙江省就有许多类是的城镇:浙江省将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纳入生态省建设体系,提出了“还清老帐”和“不欠新账”的目标:到2007年,列入应当治理的废弃矿山的实际治理率达到60%以上,逐步“还清老账”;对正在开采的矿山,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做到“不欠新账”。特别是实行的备用金制度,使得“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给予了落实。还有“811”行动中对全省8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行环境污染整治的行动。通过采取技术改造、关停转迁、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使得我省化工、医药、制革、印染、水泥、冶炼、味精、造纸和固废拆解等9个重点行业和710项重点工业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得到了有效缓解。我省对开发区环境的全力整治,至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整治,环保管理体制理顺,重点污染问题基本解决,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保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杭州市市长蔡奇充分肯定近段时间我市大气环境整治工作,并指出大气环境质量与百姓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大气环境整治工作要明确目标,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挂钩,力争实现“一增一减”,即增加全市优良空气天数、减少灰霾天数。杭州市对于西湖的整治就取得不错的成绩,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总计新建、复建和整治、修缮景区景点80处,使得美丽的西湖更具神韵。
3城镇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既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或者现在在城镇建设中对环境又有些怎样的影响。经调查并查阅资料发现一般在城镇发展中都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水资源的超量使用和严重污染,如地下水的过量抽用,却得不到补充,地面水域污染的日趋严重;二是城市“热岛效应”,市中心气温比郊区或农村的气温要高;三是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每天的固体废物量都在日创新高;四是城市化加重了大气污染,目前全球许多城市光化学污染严重;五是城市化引起的光污染,高楼大厦上玻璃墙对阳光的放射不仅使得出行不便造成事故、对人们的家居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六是城市化导致的噪声污染,噪声使人们心烦意乱,甚至引发各种交通事故;七是城市中的生物失去了多样性,城市中各种生物品种单一。还有资源的减少,森林生态功能的减弱、水土流失、土地的板结等等有待解决的问题。大量村镇发展为城市,不合理进行环境规划整治的后果就是环境严重恶化,破坏程度较一些城市都为严重,各污染型企业进入小城镇发展,污染着周围环境却成为某些人的趋利道具。中小城镇环境污染是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主流,他的数量也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所以对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应该尽快得到解决。
1949年2000年中国城市发展表
4城镇环境整治的方法
城市要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对环境进行综合性整治时首先应该对该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性的调查分析:如在修建公路中的生态建设和对其影响,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的迁移等;又如矿业区生态的恢复、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完善、城市河流水系的自然平衡、供排水系统的合理、生态风景林的建设等等。城市的环境建设我们必须规划出一个完整健康可循环型的城市生态系统。
对城镇环境进行整治的理论框架
环境综合整治是在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地方经济活动不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环境生态的修复,环境的综合整治体现在平衡和协调的前提上,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共处,并促使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经过对丽水市等地环境污染整治中找出一些对环境治理有效的方法:
一、水环境整治: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建立跨县级行政区主要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编制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制定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计划;所有中心镇完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二、工业污染整治: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0%;重点污染区域企业的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无危险废物排放;推行清洁生产,50%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园区、小区污染防治;切实整改省人大环保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城镇环境污染整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 理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应急反应能力:健全辐射污染控制网络;增强环境监察能力和水平。而对于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可以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进行对周围企业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综合查处整治,还可以运用经济的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我们可以运用经济激励型政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由政府转交到污染者手中,这既调动了污染者减少排污和促使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有助于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对于环境的整治我们还必须从根本上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工业结构和布局上的调整,生活燃料结构的调整上进行革新、引入高新技术。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对山体、河岸、道路、进行绿化,建设城市绿地、花园。对于三废的处理上应由环保部门进行监测、监督,没有达标的坚决不允许排放。工业区与居民
区的合理划分,绿色隔离带的建设。对城镇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或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对于自然景观的保留和保护并对城镇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许多被破坏的湿地系统进行恢复并加以保护。注意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住宿区的绿地要有一定比例,小区的水循环和风的流动性、噪音量等都要达到一定的指数,并且要对城镇周围环境进行定时的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必须注意到城镇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并且环境治理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镇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应致力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市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复合型城镇环境生态循环系统。
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结 束 语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不断实践、创新和解决矛盾的建设项目。要把城镇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城镇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现代化的都市和自然的森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建设出有中国特色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绿色森林城镇。让我们为建设清洁、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而共同努力对我们的城
镇进行改善规划,使城市环境整治成为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契机,因为城市和自然长久持续的协调发展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参考文献(与前统一)
[1]刘华,钟炜,张建民,张文兴.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初探[J].经济地理,2006.(01):92-95 [2] 丁文峰,张平仓,陈杰。城市化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科学院院报,2006(02).[3]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01).[4] 宋言奇,傅崇兰。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社会科学战线,2005(03).[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5(03).[6] 崔宗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规划理论[J].北京规划建设,2006,(02).[7] 刘华.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8] 魏立强.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3(06).[9] 马交过,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10]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中国环保网,2008.[11] 李孔燕,黄民生,何国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对上海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江红梅,王正中,张小朋.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13] 樊太岳.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6,(03).[14] 王锐亮,何丙辉,罗雷,.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01).[15] 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06).[16] 蒋雯.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环境保护科学,2005,(05).[17] 杨军.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规划思考[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05).[18]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0,(03).[19] 吴长文,黄翰森,黄琼.欧洲城市水土保持考察及其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 2006,(03).致 谢
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这么结束了,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曾经的兄弟姐妹也将要各奔东西,祝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很艰苦的,通过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加上我实际的工作经验,在论文指导老师于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完成了。在这里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玲老师和于健老师,张老师和于老师多次询问论文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在此,我要向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感谢我大学的班主任王老师,你对我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使我们在大学里感到了家的温暖,感谢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感谢化生学院的领导和学工办的各位老师。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感谢环治06高的所有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关心和帮助。最后,向我的亲爱的父亲、母亲、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与支持。
第三篇:小城镇论文翔安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关于翔安区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探讨
年
级:2011秋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专科 学
号:1***9 姓
名:陈殿玉
论文完成日期
年 11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2 正文...............................................................3
一、当前翔安区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及心态....................................................................3
(一)总体认识...................................................3
1、当前国家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实现战略转轨,是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3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3
3、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4
(二)其当前的心态...............................................4
二、当前影响翔安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制约的因素.......................5
(一)认识上的制约...............................................5
(二)在资金上的制约.............................................5
(三)在体制上的制约.............................................5
三、翔安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5(一)要加强领导,发动群众.......................................5
(二)要制定目标和标准,科学与规划...............................6
(三)要重点突破,试点先行......................................7 结束语.............................................................7 参考文献............................................................9
内 容 摘 要
摘要:农村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调查翔安区部分镇,村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 题,了解农村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存在差异,基于村民的认知差异,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条新思路,新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高瞻远瞩地谋划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改革策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地位,指出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居于核心层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作为翔安区政府对各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实上,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培育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是我区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政治文明的导航塔,是农村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只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进步,才会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村民认知差异
关于翔安区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的重大战略。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高瞻远瞩地谋划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 问题的综合性改革策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地位,指出了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 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居于核心层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作为翔安区政府对各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实上,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培育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是我区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政治文明的导航塔,是农村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只有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才会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一、当前翔安区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引起了各地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村民群众的强烈反响。普遍村民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当前国家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实现战略转轨,是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变的关键时期,区政府适时地作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推动我区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的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我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从理论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 “新”,正是体现我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普遍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也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 “新农村文化建设 ” 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 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其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体现有 “五新”,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其当前的心态。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区农村基层部群众是 “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使“三农” 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村民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的举措,农村会有新的变化。个别村民干部喜笑颜开地说:新农村建设是 “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村民群众则存在 “急、怨、冷”的心态:一是“ 急”。期望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与城市一般的生活;二是 “怨”。有的村民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 4
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 “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翔安区新农村 文化建设主要制约的因素
总的来看,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我区当中的部分镇,村的村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的道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在资金上的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我区的财政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难化解。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 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政府落实的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区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因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度。
(三)在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这些都将严重制约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三、翔安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区基本的情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和对策 :
(一)要加强领导,发动群众。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区政
府要成立相应的主管领导机构,具体制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各相关单位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其对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要制定目标和标准,科学与规划。党中央提出的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区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区委,区政府要组织有关专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其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镇,村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发展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 “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 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关系,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 “城镇,农村” 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 “阳光工程” 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相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区政府坚持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区政府 “主政一方、造福一方” 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要尊重村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其积极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防止 6
单独的部门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后代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相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要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区政府要针对各单位的实际,要抓好以下五个 “突破口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结构,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 “一建三改” 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环境、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村民群众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村民群众大力宣传引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 “村村通” 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要依据各镇,村的实际情况;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村、和经济欠发达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进行全面推广。
总之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过程,应该走出一条循序渐进、典型带动、梯度推进的路子。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必须摸索前进,在摸索中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域情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道路。同时,在区政府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巨大的资金需求之间也是一个矛盾。区政府投入只能采取有先有后、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策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镇,村或者文化建设有良好基础的远郊,以新型社区、重点镇和示范村为新 7
农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聚焦点,让其他经济较为落后或者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单位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追有动力。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同时,我区也要全面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2、曹利群;高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奋斗目标到行动纲领[J];探索;2005年06期
3、金吉龙;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农村的脱贫致富事业[J];外向经济;1994年04期
4、郑新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年11期
5、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三农”困境到坦途[J];学习论坛;2006年06期
6、韩俊;;建设新农村要防止的认识误区[J];学习月刊;2006年07期
7、庞道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求是;2006年18期
8、杨学成;;从中国近现代农经史,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0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学号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瓯海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论文(作业)题目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姓 名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环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
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1.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
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有机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加快。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城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的模式有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我们的城镇。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生态城市不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享受。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以及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生态资源保障体
系、生态城镇布局体系、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 [2]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5 [3]王祥荣,吴人坚,张浩,王寿兵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6 [4]汤铭潭,谢映霞,蔡运龙,祁黄雄.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郑志龙.论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J].经济师,2007(7)
[6]兰州:城市“绿化补丁”越来越沉重的忧思[EB/OL].(2010-1-6)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 文
学员姓名
学 号
专 业
学 校
二O一五年月
日
小 城 镇 建 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就业渠道和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电话线的敷设成本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电话,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范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
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臵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
小城镇建设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设,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建设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设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设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 “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设奋斗!
参考文献:
① 胡培兆 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
② 郑新立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
③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
④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