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以来民生工程
2017年以来民生工程
1、办公楼背面改造工程
180.18万元
2、院供暖并网工程
327.62万元
3、哈西条
九、条十住宅楼外墙节能保温工程
97.12万元
4、院五号楼下水改线,院一号楼供电线路更换,五号楼屋顶防腐油漆工程
26.13万元
5、院办公楼排水管道更换工程
7.53万元
6、院办公楼局部地基加固工程
14.90万元
7、换热站土建工程
4.61万元
第二篇:民生工程
新时代●新作为●新民生●新篇章
——同一片蓝天 同一种幸福
世上最幸福的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也许皆不相同,但却有一点毋容置疑,那就是世上最幸福的莫过于生于这个新时代。相对于父母那代人,今日的我们已无法想象父辈儿时的艰辛,也无法读懂母亲在诉说起和我同龄时代那种晦涩。
为均衡发展教育的民生工程点赞。据测算,2018年包河区教育3项民生工程总投入资金8144.053万元。近几年来,包河区围绕“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这两大主题,通过薄弱学校提升、师资队伍提升、素质教育提升三大工程,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强化辖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调整完善学校发展联盟校、学校发展共同体、教育教学管理协作片、城乡教研共同体,为学校提供结对合作平台,消去城乡隔阂、解决大班额,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已经初步实现各类教育优质化。2013年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评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点赞。从2015年合肥市实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包河区结合实际,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的工作举措,以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全覆盖”为目标,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以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为抓手,真正实现文化惠民“零距离接触”;以“共谋共创共赢”为手段,做到组合资源、共享资源,打造独具包河特色的地区文化品牌。进一步增进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深层次向乡镇拓展、延伸、深化,努力通过“共享文化”来打造智能社区、文化社区、幸福社区。
为美丽幸福乡村的建设工程点赞。近年来,包河区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坚持有点向面辐射、长效机制,注重成果巩固,改观念、转作风、求实效,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乡镇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车辆乱停、杆线乱挂等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突出问题,补齐乡镇建设管理“短板”,切实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
为蓝天绿水环境的整治治理点赞。近年来,包河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河长制,坚持全面共治、源头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水污染防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多种举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丽合肥。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我有幸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不能做时代的旁观者,指点者;而应该立志做参与者、践行者、奋斗者,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第三篇:民生工程
武东乡民生工程发展简介
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按照省、市、县要求,我乡高度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构建和谐武东、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了陈埔至东兴至张畲公路改扩建(该工程总投资2500多万元,其中2012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东兴、陈埔、袁上、丰田等村自然村村道进行了硬化,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建集镇绿化带5处,铺设集镇水泥路面5处近1150平方米,新建了垃圾池,聘请保洁员,购置手推车和垃圾桶,改善了店容店貌和集镇形象。实施了东兴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文化公园建设和新村部绿化美化、六甲水库出险加固工程、集镇改造、小区开发、校安工程、居家养老、敬老院、陈埔陈 “生态休闲公园”建设等项目。配套完善乡维稳中心、宣传文化中心、计生服务大楼等办公场所,投资近300万元新建武东乡三农服务中心大楼,构建了“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平台,改善了干部职工办公条件,提升了武东乡政府对外形象。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小组成员:朱恒超 李若辰 夏玮 尹冠乔 蔡立新 王珏 张士尧
徐子豪 张翔飞 任亚坤 赵恒毅
一.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
10年来,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5000多亿元。从教育投入总量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万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幅约17%。2012年,4%的目标终于顺利实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规范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中国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对于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评价: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全民教育的进步十分明显,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124个国家中排第四十三位,在扫除文盲、缩小教育性别差距、减少贫困等方面为全球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寿命延长 共享健康生活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感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人活七十,堪称“高寿”。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可谓“人生七十不稀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从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10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多1岁左右。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多1岁左右。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
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国家启动实施10大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此外,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1169万名和146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分别免费进行了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2011年,农村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92.3%提高到98.1%,接近99.56%的城市住院分娩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3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79亿元,补助农村孕产妇2726.6万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5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好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10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全国婚检率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1年的41.0%,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达181家。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1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62.9%。
10年间,一个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全国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10年来,我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截至2010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9.1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4.9%。6.8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1.7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
2011年底,全国累计命名150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和456个国家卫生镇。
到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3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8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1.65人,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国际上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不超过50%,而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专家郭惠琴的团队通过个体化综合治疗,使晚期肺癌病人一年生存率达到90%,远远领先于国际水平。三.农业免税 田野劲吹反哺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成为了突出亮点:粮食在“八连增”高平台上继续增产,夏粮总产量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亿斤,增长2.8%。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快于城镇居民。
宏观经济专家表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中央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加速补齐“三农”这块短板。
攻坚从减轻农民负担开始。2000年,国务院率先在安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减负不易,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更难。中国能否摆脱历史上税制改革循环往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黄宗羲定律”?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初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3631个乡镇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革,占乡镇总数的98%。
以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截至2011年底,有27个省份对1080个县实行了财政直接管理,2.93万个乡镇实现了“乡财县管”。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规范了农民出资出劳,调动了农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通过构筑长效机制,一系列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大大缓解,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良种补贴、农机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农业补贴从2002年的一项扩充到2006年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
排7631亿元。
农民收入“八连快”。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充满活力,随着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购价等保护农业生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更是延续了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4%,超过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可喜现象,农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四.民生先要促就业
13亿人口、近10亿劳动力,就业在中国谈何容易!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
10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达到1.1亿,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开始新生活。
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以下,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生活。
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就业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就业被称作民生之本,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人生的尊严、价值的实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
定和发展。
千方百计促就业,过去10年成为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10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人社部统计显示,2002—2012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到2011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了27%。在此期间,我国还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让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城市顺利就业;一视同仁,农民工也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惠。到2011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就业结构日趋优化。人们记忆中“一半劳动力务农”的状况悄然改变。2011年所有就业人员中,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8%∶29.5%∶35.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这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显示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
过去10年里,中国就业曾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形势最严峻的2008年末,大量中小企业关门、1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岗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2009年,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当年底就业
率达到87.4%,集中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全年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达1.45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
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来临。“政府帮扶+市场调节+个人努力”,2003年至2011年,我国实现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许多国家面临失业难题,中国却是“风景这边独好”,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就业仍创同期新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国际劳工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为是“现代就业理念、世界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最好结合”。五.基本医保 编织全球最大全民保障网
10年来,我国逐渐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6%,城乡居民看病告别“自费时代”。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5%。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大幅增加,群众看病负担相对减轻,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改善。
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共遴选出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各省平均增补210种。基层医疗机构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药价虚高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门诊费、住院费相应降低。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10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在城市,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我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弱不禁风”到“强筋健骨”,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我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手抓,加快医师队伍培养。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末,全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32人;到2011年末,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上升到1.85人。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全国2000多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北京市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有效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六.住房保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住建设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超过2300万套,基本建成1200万套
以上,新增发放租赁补贴超过400万户,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265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1%。总共有近1亿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决了住房困难。
大规模兴建保障房----2007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由72亿元大幅增加至1713亿元,年均增长121%。同时,对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助力度也逐步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也由26.2亿元增加至1618.2亿元,年均增长180%。
继2011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万套的目标顺利实现,2012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700多万套,加上之前开工需继续建设的项目,在建规模将达到1700万套左右。
完善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度----公平分配是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生命线”。为各地均规范了对住房、收入、财产等有关信息的审核,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建立了“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核以及在社区和新闻媒体“两级公示”制度。统一摇号、公开配租、电视直播、全程公证的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保障房分配中,方便群众的监督。通过政府的补贴,降低保障对象所交的物业费。不少社区把物业服务的岗位留给了社区居民,不仅使保障对象实现了安居,还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如社区医院看病很方便,社区组织的招聘会也实实在在地帮大家找到了工
作,各种文化活动、公益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住房保障体系与保民生促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城镇化,解决好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住房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到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保障房数量增加的同时,品种也不断丰富。尤其是去年起,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并把公租房作为保障房的主要品种。这种租金比市场便宜且可以稳定租住的保障房,降低甚至取消了收入和户籍门槛,从制度上解决了“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实现了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全覆盖。在保障房建设实践过程中,我国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正从“零敲碎打”走向成熟完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正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七.文化惠民 照亮百姓生活
全国84%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省级美术馆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
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429.8万人次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3.28亿增长30%。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尽情享受文化的魅力。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
有外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写进了全会的《决定》,为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2.42亿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凸显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理念的进步。从“一五”到2001年,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共计610.42亿元。而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5年相当于前50年两倍有余。文化事业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基层、用于农村,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通过文化事业费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文化权益均等化。2011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1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4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八.保护生态,为了百姓健康
10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
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七大水系741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0%;十大水系的469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1.0%。
根据1996年国家环保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报告,83.31%的地表水源和27.71%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近十年来,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治理与保护力度空前。2011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8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结果表明,环保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7.3亿吨,服务人口1.63亿人,达标水量为206.0亿吨,占90.6%。
“十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4.8%。
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正在改变。中央财政自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政策,推动农村污染整治提速。截至2011年底,共安排8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地方投资97亿元,涉及1.63万个村庄,受益人口4234万人。2012年中央财政又安排55亿元资金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截至2011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34%,受益人口达1.5亿人。目前全国每年沼气生产量达到15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替代化石能源25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九.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10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这10年,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大步跨越——
交通更顺畅。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10年间,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串起了座座城镇,物畅其流,人畅其流。
出行更便捷。10年间,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住房更宽敞。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构成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朝着“住有所居”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这10年,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空调、冰箱、电脑等稀罕家什变身“日用电器”;农村消费潜能释放,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局面。
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城镇化不仅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这10年,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迈向均等化: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面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张张社会保障网更加坚实细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这10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
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达到1.1亿,城镇就业人员占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到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突破2.5亿。
10年城镇化历程,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城市时代,一个更加现代、宜居的城乡体系正在成为现实。十.中国人的幸福“网事”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同时,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今天的中关村聚集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1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达1.9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
信息时代,技术先行。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过去10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规模研发和建设阶段,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试验网所用的中小容量IPv6路由器技术、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2012年6月,全国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1343.2万公里,已建成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移动电话用户数由2002年的2.06亿增加至2012年的10亿,手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拥有量从2002年3800万台增加至2011年的3亿台,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也在过去10年增加了10倍,计算机向农村普及的趋势十分明显;我国的网民数量在2008年跃居世界第一,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以拨号上网为主,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中国成为世界互联网使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过去10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
2011年,我国5亿网民中,约有4.15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沟通,4.07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2.44亿人使用社交网站进行信息交流,1.94亿人使用网络购物,4002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
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
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 511.9 亿元,超过报纸广告的规模;网络游戏市场规模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
截至2012年6月,我国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及领导干部微博已达45021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为25866家,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目前,已经建成的政府门户网站超过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
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100%。
第五篇:民生工程工作总结
民生工程工作总结
民生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体现。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们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狠抓落实,在各村和镇直各相关单位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开展。截止目前,所有我镇涉及的民生工程均全部启动,并已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之后,我镇及时召开了党镇联席会议传达县级会议精神,学习民生工程相关政策,回顾上年我镇各项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研究部署我镇今年的民生工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各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
2、加强责任,严明纪律。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民生工程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教育、卫生、计生、民政、财政、农经、移民办、水利、残联、文化、广播、等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履职尽责,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按时报送资料。为此,镇党委、政府要求对民生涉及的成员单位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成员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民生工程业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镇民生工程督查组对全镇八个村委会及有关单位对民生工程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民生工程工作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民生工程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给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1)建立工作机制。在镇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基础上按照各项民生工程性质和涉及部门成立单项领导小组,真正形成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2)统筹安排,分解目标。由镇民生办牵头会同镇直相关单位,明确我镇民生工程的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量化指标细化内容,落实责任人,让实施部门明确项目和各项工作内容。各单项民生工程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内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月以书面形式将进度如实上报镇民生工程领导小组。(3)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镇财政所有专人负责,保证资金往来清楚。对各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在上级财政划拨入账后,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随时接受监督检查。(4)加大宣传力度,项目公开,营造良好氛围。镇党委政府召开会议传达民生工程相关精神,将2009年民生工程的项目目标上公开栏,接受社会监督,各村各部门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开栏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发放相关宣传单进村入户、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镇民生办及时收集、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民生工程实施向纵深推进。(5)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工作实效。镇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对全镇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督查;各工程实施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专项督查。存在问题要研究改进方法,注重提高效果。同时,对督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督促有关部门认真整改,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党委政府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二、民生工程进展情况
1、切实保障五保户生活水平。我镇现有五保对象239人,敬老院集中供养71人,全年的财政补助资金已通过“一卡通”方式打卡发放到户。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去年十二月份我镇严格按照“申请、评议、审核、审批”程序和“三榜公示”要求开展了农村低保户对象复核工作。我镇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75人。共补助资金757705元,已按规定通过财政补助农民资金“一卡通”打卡发放到位。
3、及时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我镇民政办严格按照医疗救助对象、救助病种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今年第一季度共救助大病对象32人,通过“一卡通”发放救助资金105200元。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镇农业人口27560人,自愿参合农民24282人,缴纳参保资金677460元,参合率达88.11%。切实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
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镇计生办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计生协会和村民代表评议、证件审核、三级公示、乡镇县两级审批复核等程序开展奖扶工作。坚持谁调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今年奖扶对象共983人,奖励扶助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
6、贫困重症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通过上级审核审批,确定我镇享受重症残疾人生活救助对象158人,已完成基础资料的录入上报。
7、城乡卫生体系建设。我镇已有枣巷社区、黄嘴村、老巨村、观音堂村五个村级卫生室,满足了农民们小病不出村、小病就近就医的目标,同时也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同步发展,8、文化下乡(共享)工程。我镇所有8个村今年均已安排文化共享工程,上级发放的放影设备、电脑、投影仪等全套设施已全部安装联网。
9、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受到农民群众欢迎的一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今年我镇安排枣巷社区、张王村、观音堂村等三个村利用村部现有房屋新建农家书屋。目前上级安排的每个村价值3万元的书架和图书均已到位。
10、土地复垦已经完成。土地复垦完成总面积129.3亩,可用指标124.1亩,涉及到枣巷镇观音堂村二个村民组92户391人。
11、明徐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明徐高速路段全长3.16公里,共涉及拆迁户18户,征用土地面积200多亩。改善了我镇投资环境,促进我镇经济发展
12、扎实推进水利冬修。全镇完成的大型冬修水利工程共4.2万土方,沟壑长度4876米,顶宽3米,底宽4米,投入冬修水利的专款达42万元,通过冬修水利,大大提高了我镇农田的排灌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环境。
三、下一步民生工程工作安排
1、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严格按照“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监督到位、协调到位、宣传到位”的五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合力攻坚,确保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2、继续搞好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要在原有宣传形式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让他们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种资料,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3、进一步强化民生工程资金监管。一是严把补助项目关,规范资格确认程序,加强人员信息和资金管理,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严格资金发放程序,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三个重点环节,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杜绝暗箱操作。三是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对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报账制管理,将资金拨付与工程建设进度、竣工验收结合起来,搞好跟踪督查问效。
4、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对民生工程中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加大对工程类项目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
5、主动作为、搞好协调服务。深入项目单位,深入民生工程一线,倾听群众反映,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主动听取部门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随时掌握各个民生工程项目工作动态和制度,会商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6、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奖惩到位。按照民生工程目标管理的要求,镇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项民生工程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年底逐项进行考评,按规定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