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生建设典范县宣传材料
倾心为民谱新曲
春风化雨润心田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陕西彬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本意识,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财政支出,大力实施民生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强力促进社会和谐。2010年顺利迈进了陕西省十强县行列。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支撑,是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基础。彬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全县辖13个镇3个社区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十一五”以来,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县域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过程中,彬县严格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思路,始终坚持“钱紧先尽民生花,事紧先尽民生办”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民生方面投入,“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0多亿元,实施了集中 供热、集中供气、农村安全饮水等600多项民生工程,为民服务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二、全力促进社会就业,着力巩固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群众才能富裕,民生才有保障。关注民生,就要从就业入手,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有项目才有岗位。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在加快发展中拓宽群众就业空间。“十一五”以来,成功引进了河北中达集团、山东新汶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兴业,总计用工近2万人。同时,我们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目前,累计发展非公经济组织8787户,吸纳劳动力达3.6万人。二是着力提升就业技能。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及各级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实施“阳光、雨露、人才技能”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彬州技工”品牌,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累计完成创业培训19期475人,就业培训35 期175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2万人次。通过培训,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0万人左右,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超过45%。同时,全面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拨付最低生活保障、干部职工工资等资金,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10年实现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夯实民生之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我们从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入手,拓宽投资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纵深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类中小学校69所,在校学生54606名;现有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39所,全县入园幼儿10698名。今年,县财政又投入148万元,实施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有近600名幼儿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为了教育的投入,再多都是值得的。2006年以来,我们克服多种困难,累计投资11.5亿元,实施了10大类127项校建工程,改、扩建中小学校121所,新增校舍面积36.37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无危漏校舍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财政一次性投入3347.04万元,在陕西省率先化解了“普九”债务;投资1600万元,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学校供暖工程。另外,我们投资3.68亿元,在县城新区划拨土地416亩,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了彬县职教中心新校区、新区中学、新区小学、新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综合楼等6大工程,大手笔打造彬县教育园区,积极培育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救助贫困学生。成立了彬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了贫困生 救助基金,出台了《彬县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贫困学生救助制度,确保了每一名贫困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县慈善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和党委政府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确保彬县大地上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同时,认真实施了“蛋奶工程”,有3.8万名中小学生每人每天都能食用一个熟鸡蛋和一袋鲜奶,覆盖率达到95.1%。
四、大力实施安居工程,着力满足民生之需。始终坚持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真正让群众住得起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一是大力实施城镇开发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思路,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了214项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并在陕西省率先推行了农村城市化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特别是今年,计划投资2.5亿元,新建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和经适房11.4万平方米,有1445户困难群众将会实现住有所居。同时,按照“政府完善基础、群众投资建房”的思路,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先后完成了3个镇的街道仿古改造、15个镇(社区)街道排水和8个镇(社区)市场建设工程,开工建 设了10个镇(社区)农民进城住宅小区,启动实施了北极市级、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项目,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了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了12万,城镇化率提升到了40%。二是全力推进新村建设。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并举、扶贫开发与新村庄建设并重、政府配套与农民建房同步”的原则,结合异地搬迁、以工代赈、移民安居、“三告别”等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进新村庄建设。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21.6亿元,实施了186个重点村建设项目,建成农民新居2.27万户,其中搬迁困难群众9206户3.8万人,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历史聚变。
五、持续深化医疗改革,着力破解民生之急。坚持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入手,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保障体系。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咸阳市率先启动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行了药品 “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零差价销售,降低了药品价格。同时,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按照医院等级、规模和服务人数,每年给予15-35万元的药品销售差额补贴,县级医院按实际销售额的15%给予补贴,门诊药品费用下降35%,住院药品费用下降36%。极大 地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累计投资8600万元,开工建设了县中医医院新院区、县医院培训中心楼,相继完成了19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了24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工作目标。三是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是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们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提升报销比例,群众参保率达95.3%;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参保率达98.5%。另外,对特困家庭,计生家庭还有一整套应急救助措施,确保城乡群众全部实现“病有所医”。
六、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着力提升民生之要。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是发展的前提、富民的基础。关注民生,就要高度重视路网和运输体系建设,让群众共享交通畅达之利、出行快捷之便。一是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近4亿元,先后完成了7条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村水泥路(柏油路)296条830公里,结束了160个行政村约22万名群众长期走泥路的历史,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二是加强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多措并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城乡公交为主体的 公共客运服务系统。目前,全县共有公交客车127辆,其中,县内城乡公交95辆、出租车150辆。全县每天跨县客运能力达2700人次以上,城乡客运能力达3300人次以上。彬县到西安由原来的4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小时,通村公交实现全县覆盖,城乡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农民进城更加便捷。三是加强城乡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年来,我们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发展交通运输业。现在,全县各类货运车辆达3800辆20万吨,运输业已经成为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七、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着力夯实民生之魂。群众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必然产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关注民生,既要高度重视物质层面,也要高度重视精神层面,努力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彬县文体中心、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或扩建公园15个、镇(社区)文化站12个,远程电化教育网络覆盖全县247个行政村,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农村接近40%。二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重要的财富。积极筹措资金,对大佛寺、程家川古民居、公刘教稼苑等历史古建筑进行了修复性保护或恢复性重建;启动了龟蛇山、侍郎湖、渭北风情民俗村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全 力打造群众观光、休闲、度假、消费的“旅游胜地”。这些文化资源,在教育、熏陶、引导和愉悦群众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有活动才有活力。坚持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文化一起抓,把重点放在社区和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突出和谐、创业、生态三大主题,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彬县柿子节、两届中国〃彬县大佛旅游节,20多次大型广场文艺演出、60多场自编自演的主题文艺晚会,举办县内书画展10多次。多主体、多形式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牢牢占领了城乡文化阵地,广大群众基本告别了“文化贫困”。
八、倾力完善保障体系,着力健全民生之依。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群众生产生活的“保护伞”,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关注民生,就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一是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彬县敬老院和北极、龙高两个乡镇敬老院,800余名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在陕西省率先试点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1%。同时,积极完善以“五大保险”为基础的城乡社保体系,实现了动 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6.6%,分别位居陕西省第一位和第四位。二是完善社会救助网络。针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动员全县干群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专门成立了县慈善协会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建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档案和台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三是完善社会帮扶网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80万元,完成了10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修筑村级道路334公里,维修扶贫重点村校舍1.4万平方米。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7156户3.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了9.4%。
九、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筑牢民生之盾。和谐稳定是投资创业的环境、经济发展的条件、群众安居乐业的保证。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确保群众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一是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稳定的关键是走近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一直坚持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群众来访,限时办结诉访问题,对不能办理的事项,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坚持实行“一线工作法”,与群众“零距离接 触”,现场解决问题,并开通了书记、县长电子信箱,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同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二是创新维稳工作机制。大力推行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抓主要对象、主要领导抓的“五抓”维稳工作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超前化处理问题转变。同时,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落实包保责任。2010年荣获陕西省信访工作“三无”县荣誉称号。三是创造良好治安环境。按照“规范机制、强化措施、重视治本、消除隐患”的思路,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经常性开展专项严打活动,2010年全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9%,位列陕西省第九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彬县经济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氛围前所未有,发展势头前所未有。面对新的起点,彬县将以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努力建设令人向往、倍加幸福的新彬县。
第二篇:民生建设年宣传口号
附件一
民生建设年宣传口号
1、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
2、民生连着民心 民生凝聚民力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
4、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5、用改善民生这把钥匙开启百姓心门,为各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6、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7、责无旁贷抓发展 真情实意谋民生
8、民生小项目政府大事情
9、新居落成千家喜 爱民政策万家传
10、民族团结建新村、富民安居感党恩
11、治国兴邦开新宇 强化民生促发展
12、民生工程 德政之举
13、统一思想不争论、着眼发展朝前看、正视差距不气馁、食不甘味抓落实
14、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
15、作风就是凝聚力,作风就是创造力,作风就是战斗
力
16、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17、建一流队伍,育一流作风,强一流效能,创一流业绩
18、作风就是生产力,效率就是执行力
19、干好每一天、拼搏每一年
20、同心协力抓效能,凝心聚力促发展
21、行政提速,工作提效,服务优质,环境优良
22、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投资形象
23、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公仆、权力就是责任
24、自我加压、负重拼搏、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科学跨越、赶超进位
25、加快步伐往前赶,只争朝夕朝前追
26、公务员就是服务员
27、作风关系成败,效能决定兴衰
28、不计荣辱、拼命苦干、跨越发展、为各族人民造福
29、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服务民生、跨越发展
第三篇:民生工程宣传
民生工程宣传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卫生系统民生工程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民生工程的实施效果,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民生工程工作。我中心精心组织了宣传活动向辖区居民宣传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对民生工程的了解和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013年3月5日上午在XX社区大门口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活动,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向群众讲解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医疗救助和生活补助事项、农村产妇住院分娩、婚前免费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民生工程项目,现场有不少群众询问了有关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程序、住院分娩补助及增补叶酸方面的情况,医务人员都耐心的给予解答。现场向居民免费发放各类宣传单共5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
本次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机制和程序,使育龄妇女了解了更多更详细的妇幼保健知识以及合肥市妇幼民生工程项目,如婚前医学检查是否是免费的、孕产妇如何办理孕产妇保健手册、如何增补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和农村户口的孕产妇住院分娩如何得到政府的补助等,以及让儿童家长清楚的知道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的必要性。
第四篇:民生工程宣传
民生工程救助贫困结核病人和贫困艾滋病人,帮助病人完成规范疗程,减轻生活负担,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为了做好我区困难结核病病人和艾滋病病人的民生工程救助工作,提高病人的知晓率,我中心通过在单位橱窗醒目位置张贴艾滋病和结核病民生工程救治流程图,宣传民生工程救助政策。结核病民生工程救助宣传依托基层督导员面对面宣传;艾滋病方面宣传民生工程救助政策主要通过病人来拿药时我们对其进行依从性教育,同时通过病人在做CD4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查时进行宣传,我区在制作的艾滋病宣传画里印有民生工程标识。通过不断的广泛宣传,对扩大宣传面和知晓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2011年新年初始,我区都在积极部署民生工程的各项工作。截止到2011年3月底,我区已完成贫困肺结核病人的民生救助5例,完成全年任务的21.74%。
第五篇:民生建设[推荐]
阿合奇县深入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
作风服务群众活动
——采取“四项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民生建设
阿合奇县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一”要求,将“深入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与“继续实施的民生建设年”相结合,采取“四项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民生建设,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积极做好维稳工作。赴基层干部坚持把社会稳定作为最大的民生,确保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大力开展“五百服务”,详细登记工作台账,通过分类汇总研究,结合实际确定整个地区的民生大事和一家一户的民生实事,帮助解决了15件急事难事;二是与各区域维稳力量团结合作,严格落实“网格化”巡逻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登记,社会稳定风险点防治工作等;三是配合基层人民调解员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节工作,认真解决群众来访问题26件,化解群众矛盾6个。
二、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三类群众的就业问题。一是在走访中认真开展“零就业家庭24小时内动态清零”活动,本着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工作态度,组织8户零就业家庭的21名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谋职业或扶持他们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现已消除零就业家庭8户;二是详细登记了16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情况,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顺利开展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普通高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无锡市的培训工作;三是通过入户走访,掌握了15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组织11名技术人员开办了2期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班,努力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技能水平,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宣传惠民政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做到让每户群众都能更好的享用惠民政策。一是用柯语编印了群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宣传资料10000份,包括教育惠民政策、城乡医疗救助政策、保障性住房、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政策等,现已发到群众手中6066份;二是入户5727次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三是在巴扎天设置服务台,开展集中宣传教育118场;四是利用广播全覆盖式宣传累计15天;五是组织群众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收看学习42次视频节目。
四、积极谋划经济发展。与村委会、社区共同努力,认真做好“一村一品”和“一户一项增收项目”工作。在色帕巴依乡开展活动的干部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乡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秸秆还田机械的匮乏和费用的过高,秸秆还田未能被农民广泛采用,致使大量的秸秆被农民当做柴火烧锅做饭,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赴基层干部积极联系畜牧局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研5次、与上百名群众沟通交流,制作了详细的青贮窖项目计划书,帮助群众更好的发展牲畜养殖。目前,已制作了6本项目计划书供村委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