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这六年》说课稿
《我的这六年》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的这六年》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此单元的主题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是针对六年级儿童即将开始新的中学生活的特点而设置的,意在使儿童能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我在成长”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相关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已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也有部分“我与家庭”中的相关要求,其内容标准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在本课教学中,第一课时要让学生们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感受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第二课时通过组织学生回忆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的帮助,以恰当的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高,心理也更加成熟,他们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在学习中,他们喜欢自主,喜欢无拘无束地与文本对话,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此,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本课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六年来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力求实现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已的优势,有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正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于《我的这六年》这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主动参与,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身体长高了,变得结实了,会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会通过阅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会了许许多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欣赏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好的促进自己健康地成长。
2、帮助学生形成反省、反思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总结和比较的方法,选取成长记录的某些方面进行展示。
4、通过找照片、做《成长记录》展板、说出自己的感激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详细了解自己6年走过的路程。
教学重点:
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感恩,树立信心。教学难点:
形成反省、反思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为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微微体验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课前让学生查询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穿过的衣服、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等,并将它们放入成长记录袋中。从课前就让他们开始情感的体验过程。再者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的。
(二)课始入境入情
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出示丁玲的名句:“您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篇。”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其后通过猜照片上的人是谁这个小游戏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有利于下文的引起。
(三)课中至情至理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
第一课时中心环节安排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尽情展示”。在对形象变化的感性认识上,从身高、语文、用具、成果等方面全面综合地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体会自己成长的喜悦。第二板块是“热情制作”。在“尽情展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成长记录展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肯定自己,共同进步。
第二课时的中心环节也安排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深情回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6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帮助学生回顾成长过程中走过的酸甜苦辣,总结这些经历给自己的启示。成长的收获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以此引出第二板块“恩情永记”。用教材的文章《情谊》来引导学生回忆学校、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情谊,让学生学会感激,使六年成长的体验的到升华,渗透价值观教育。
(四)、课后延情延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第一课时末,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成长记录册》,回家后与父母分享,没制作完的带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在第二课时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情感表达出来。课后付诸行动。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出示,师读。
教师:你觉得是吗?(„„)我觉得是。不信,你瞧——
2、游戏:猜猜他们是谁?(出示三名学生入学前的照片)
师:真是太可爱了!他们是咱们班上的同学,你能猜出是谁吗?
3、揭题。
时光飞逝,从入学到现在,都整整六年了,六年的时光肯定是很美好的,今天我们就来畅谈我的这六年。(板书:我的这六年。)
(设计意图: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有利于下文的引起。)
(二)尽情展示
师:这六年来,你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哪些收获、给老师家长同学带来哪些惊喜?——就让我们来尽情展示吧。(注意引导:可以说说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学会的本领等等)(板书:尽情展示)
1、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
2、师: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的资料收集得很详细,是做事认真、细心地好孩子。看来你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展示,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成长呢?(全班交流)
3、小结:大家展示得太棒了!谢谢你们让我欣赏到了这别样的“诗篇”。(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体会自己成长的喜悦。)
(三)热情制作 师:成长如此美妙,如果不能留下这些美好的足迹不是太可惜了?我们能用什么好方法把成长的快乐记录下来呢?
1、设计成长记录展板。(1)相互交流。
(2)展示他人成长记录。
(3)
师:如果我们没有像展版一样的资料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呢?(学生学生畅所欲言。)
2、制作成长记录展板。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真新颖!那我们别多说了,赶紧行动吧!(课件播放背景音乐《童年》)
3、相互欣赏作品。师:(音乐停)把你们的作品给大家欣赏一下吧!
4、感言。
师:看着自己和大家的成长记录作品,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在成长中所收获的快乐在纸上永久地留下来。懂得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肯定自我。)四|、总结
成长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千姿百态,充满酸甜苦辣。烦恼是暂时的,快乐是绝对的。我坚信,只要努力,对自己有信心,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以朝气蓬勃的脸孔,醒来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
(设计意图:帮孩子们把一节课的主体思路理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就要过去了,流连于朝夕相伴的校园,似乎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些小事,现在咀嚼起来,都那么值得回味与珍惜。在六年中,发生的哪些事令我们难以忘怀呢?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一位叫刘慧敏的同学的深情回忆吧。(板书:深情回忆)
(设计意图: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引发他们深情回忆这六年的点滴。)
(二)足迹深深浅浅
1、请一位同学朗读书本资料刘慧梅同学的回忆。
2、让学生尽情倾诉自己的成长点滴以及收获和感悟。
(1)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这一刻大家一定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倾诉,因为在三小的校园里,曾洒下我们成长的汗水和泪水,留下我们一串串成长的足迹。都想说些什么?是成功,是难忘,是感动,是遗憾,还是愧疚?或者是其它什么?
(边说边出示一个个写上成功、难忘、感动、遗憾、愧疚等词的脚印图。)(2)学生尽情倾诉(师生互动:生讲完一个故事,师随机点评。)
3、至情至理
值得我们回忆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充盈在我们内心的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教训。但,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给我们启迪,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这里的一些名言警句都是经验的总结——
(导读)
逆境是最好的大学。——(俄)别林斯基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法)罗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
(三)心存感激,别情依依
1、心存感激。
师:我们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留下更多的是感动。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我们的家;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离不开我们的母校,母校犹如我们的家,她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请读《情谊》一文。
1)读《情谊》一文。
2)师:读完后,你能说说心中的感受吗?(学生发言)
3)师:是呀,这中刻骨铭心的情谊如何能忘怀?在新的生活画卷就要展开之际,让我们把学校、老师和同学铭记在心,让我们心存感激
(设计意图:每位老师、每位同学都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懂得不忘恩师、不忘挚友,体会与好朋友离别之情。)
2、别情依依
1)读《我们再看您一眼》。
2)师:读完后,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
3)师: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人要谢,感谢父母的呵护、感谢老师的栽培、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母校的陪伴。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激动的,这时你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情感呢?(板书:真情表白)
学生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作一首诗、说几句感谢的话„„)选择一种方式准备。学生依次表达情感。(注意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设计意图:使同学们的成长体验得到了升华。领悟日后要以实际行动报答母校、报答恩师、报答社会。)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长大了。你们在体会成功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是你们最大进步与收获。这六年的学习生活是欢乐的,是收获的,是五彩缤纷的„„如今,这点点滴滴却成了我们心中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在今后漫漫的人生长路上,老师衷心希望,你们用手中神奇的彩笔,描绘属于自己的朗朗晴空,书写辉煌壮丽的诗意人生。最后老师要送你们一一首小诗:当你们困苦时,风儿就是老师的歌声,愿它能使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当你们骄傲时,雨点就是老师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恒的谦逊和成功!(出示一首诗,齐读。(伴奏曲《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懂得感激,学会珍惜。)
第二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作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本文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曾赴法国学画,后开始诗歌创作,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二、说目标:
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拓展阅读来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同时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三、学情分析:
四、说教法:
1、本问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版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是“土地情思”系列里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
二、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感情。
3、欣赏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品味法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抗争视频,学生思考观看后的感想。引出《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艾青饱含热泪对祖**亲唱出的一首深情的赞歌。
(二)知识链接
1、作者: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
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象征、意象
象征: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三)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1、朗读:
第一步:欣赏名家诵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2、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怆 沉郁)
(2)你觉得诗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谁的什么情感?(对祖国的爱)
(3)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内心情感的?(鸟)(4)揭示文本主题的诗句是什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又可以让教师检查学生预习
(四)合作探究,品读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份深沉的爱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为线索来品读诗句,逐词、逐句品读赏析诗歌,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问题有:
1、诗中的鸟儿歌唱了哪些意象(事物)?分别象征什么?(“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3、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深层意蕴?
(这句诗与上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相呼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这几个问题,带领学生进行了深一步的鉴赏诗歌,独立学生合作讨论。
(五)归纳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应怎样理解诗人这种含泪的深沉的爱?(只是未到伤心处)
(七)作业:仿写《我爱这土地》或者
九、布置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写一首小诗,表达出自己的爱国之情。2.仿写《我爱这土地》(任选一题)
通过练习,让学生试着练笔,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八)板书设计
1、突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点,把握课文主旨
2、很好的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义
第四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述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现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说说这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安排在职高语文下册第十七课的,本诗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他们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心理特征,我们所面对的是职中生,他们的基础比较差,自觉性也差,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肤浅,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通过讨论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二)能力目标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法学法:
(一)学法
1、重视学生的实践调查:学生从调查学习入手,调查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材料,在调查中形成对诗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读,朗读中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从而体会美感
3、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意象分析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情感的迁移
(二)、教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2、背景简介: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三)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2、有感情的朗读
3、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四)探究欣赏本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蕴含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 “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学生讨论)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要点:“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要点:“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要点:“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要点:“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七、作业设计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感情基调:深沉悲伤
意象
与
象征 土地
——————
祖国大地 鸟
——————
诗人自己 河流,风
——————
反抗精神 黎明
——————
光明与希望
小结: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第五篇:我爱这土地 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付久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呼唤学生情感的自我体验,唤起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善学、乐思,在学习中敢于联想,敢于表达,敢于探索和实践。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母亲,更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祖国。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能穿越时空、不分彼此,将民族的心紧紧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多少人为了脚下的热土披肝沥胆、战死沙场、至死不渝,保家卫国的决心可歌可泣。当年,著名诗人艾青就含着热泪写下了一首对祖**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
二、结合导学案,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介绍
(1)美丽的祖**亲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风景壮美,幅员辽阔,北有辽阔无际的绿色草原、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东有巍峨挺立的泰山石、奔腾入海的黄河水,南有海天一色的天涯海角、怪石嶙峋耸入天际的张家界,西有庄严壮丽的布达拉宫、纯洁神圣的玉龙雪山;何其幸福,我们是这美丽国土的主人!勤劳朴实的中国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他们欢歌,他们起舞,歌舞升平。
(2)哭泣的祖**亲
但是,无耻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中国大地上所有家庭的团圆和幸福。我们挚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都成了他们冰冷刺刀下的亡魂,和他们相互取乐的战利品,一个个热血沸腾的身躯,瞬间倒在血泊之中,结束在他们残忍无耻的烧杀抢掠之下。
(3)怒吼的祖**亲
美丽的祖国啊,却并不柔弱!面对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我们不会低头,我们不会示弱,不让他们的侵略政策得逞,无数的中国人奔赴战场,有的是父亲为儿报仇,有的是儿子替父伸张、为兄弟姐妹血恨!因为我们看到了破碎家园的满目疮痍,我们听到了惨死在刺刀下的同胞的呻吟!我们不能容忍!
三、畅读诗歌 【初读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注意节奏、重音和停顿 【再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 悲怆而深沉;
2、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3、4、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师范读
5、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6、、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四、合作探究,品析诗歌1、2、3、4、题目解说:“土地”象征了什么? 诗歌一共分为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分别象征了什么?
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怎样理解诗人自比的这个鸟的形象?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祖国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请说一说,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爱国?
战争年代我们一定会是洒血战场的好男儿,那么和平年的我们应该„„„„
2、试想,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六、课堂小结
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牢记历史的耻辱,更应该以为了战争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志士仁人为榜样,在和平年代,不忘国耻,自强不息,在职业学习中刻苦勤奋,永争优秀,让父母欣慰,让学校骄傲,让祖国为了我们这一代自食其力、永不服输的年轻人自豪!
七、板书设计:
鸟儿 生 满腔悲愤
死 爱的深沉
意象递进
课堂反思: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战争年代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立足自身,加强技能学习,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实现自身价值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