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方石漠化治理的新尝试
西南石漠化治理的新尝试——构树造林
杨 家 智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构树是一个在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中尚未被重视和很好利用的、有显著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其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石漠化的治理难度 1 分布及危害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2.1%,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按省分布状况。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按流域分布状况。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他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356.4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公顷,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公顷,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公顷,占4.2%。
西南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省、区、市,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这里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该地区“土在楼上,水在楼下”(土地在各级高原面上,水在地下河及峡谷中)的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以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地下岩溶发育造成水源漏失等原因,导致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面大,成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多项战略决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压力下,这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如贵州省年流失表土近亿吨,其中5800万吨泥沙通过河流外泄。因此,这一地区成为长江、珠江防洪体系中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加上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已使石漠化状况不断恶化。据遥感资料,在上世纪末,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地区有10.04万平方公里,而岩石裸露率大于50%的石漠化地区达7.55万平方公里。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致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成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对于居住在该地区的几千万人口来说,正在实施的几十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计划中,把“推进黔、滇、桂等省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目标是完全正确的。治理的难度
一是面积大。根据监测,石漠化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需要加速治理。此外,还有12.4万平方公里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占岩溶面积的27.4%,如果不尽快实行保护,很容易转化为石漠化土地。因此,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目前石漠化仍呈扩展趋势。通过对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这4个重点省区的部分区域进行监测显示:1990年~2002年的10多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呈扩展趋势,其扩展速率在0.8%~3.2%之间。
三是防治难度大。岩溶地区虽然雨热条件好,但由于土壤流失殆尽,肥力极差,治理难度大。同时,区域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大、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频繁,石漠化防治难度很大。
四是区位特殊。岩溶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有45个民族、近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152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人,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4.6%。
五是危害严重。据调查,由于土地石漠化,70年代后期贵州省年均减少耕地近20万亩,2000年前的25年间广西岩溶区耕地减少约10%。黔、桂、滇三省每年约有300万人饮水发生困难,缺水达4、5个月,许多地方丧失了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
石漠化还造成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1999年黔桂滇3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1亿元。
可见,石漠化危害严重,形势严峻,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照此下去,在未来的发展中,地区间的差距势必拉大。加快石漠化防治,刻不容缓。
3治理建议
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很多对策和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需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以及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综合治理,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同时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我们在进行石漠化生态治理中,植树造林当前大多采用松杉柏等,这些树虽然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在成活率、生长速度、生态经济价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难以为群众迅速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长远考虑会影响到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影响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采用什么树种造林来加速生态建设步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实际,在野外考察和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西南岩溶地区有一种野生植物资源在石漠化治理生态植被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是构树。
构树的优良特性 1.优良生态特性
构树,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又名光叶楮,谷浆树,桑科构树属(或楮属),为多年生落叶乔木,古名楮,树皮为造纸原料,是一种古老的造纸用树种有的地方称“皮树”、“麻叶树”、“醋桃树”、褚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据《植物分类》记载,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省都有分布。尤其是西南地区极为常见,自然零散分布,是一个具有诸多优良特性的树种,其自然生态特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耐旱、耐瘠。适应性极强,能耐北方的干冷和南方的湿热气候;耐干旱和瘠薄,也能生长在水边;喜钙质土,也可在酸性、中性土上生长。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根系较浅,但侧根分布很广,这种生态特性对干旱和贫瘠是一种极为有利的适应。对于本地区的广大干旱和贫瘠的石漠化山地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树种。
生枝力极强。构树具有从根茎部和枝条上分生枝条的极强能力。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三年生苗萌生60CM以上新枝达15-35条,形成灌丛状。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其强大的分枝能力有很高的覆盖度和抗暴雨冲击能力,抗侵蚀作用强大。
繁殖容易。种子多而生活力强,母树附近常多自生小苗。采用营养繁殖可有意避免雌株,选择具有优良性状雄株进行埋根、扦插、分蘗、压条等法繁殖。8月用嫩枝扦插成活率可达95%左右;根插成活率也可达70%以上。构树幼苗生长快,移栽容易成活。
寿命长、抗病、抗虫能力强。在野外调查中与观测中,尚未发现有自然衰老死亡的植株,且有几十年以上、胸围200CM、树冠达10M单株,生长十分茂盛。同时,除发现有少量食叶虫外,未见其它严重病虫害现象。
抗旱、抗风、抗寒、抗污染等抗逆性强,还能大量吸滞粉尘、吸收二氧化硫和氯气等有害气体;构树根系分生、再生力强,须根极为发达,部分根还可形成根瘤菌,在土壤中形成网络紧固结构,固土固沙效果很好;地上丛生植株能够形成良好的保护结构,减弱风力,减少风蚀和失土。大面积的构树植被,可有效防止土壤沙化,减少沙尘暴的危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
上面所述的生态特性,对于本石漠化地区的恶劣生态条件下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2.突出的经济价值
一、药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构树子,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肾虚目昏,阳痿,水肿。叶,清热,凉血,利湿,杀虫。用于鼻衄,肠炎,痢疾。皮,利尿消肿,祛风湿。用于水肿,筋骨酸痛;外用治神经性皮炎及癣症。
二、饲料。构树叶粗蛋白含量极高,干物质粗蛋白达24%,氨基酸含量是大米的4.5倍,玉米的2.5倍,黄豆的1.8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大多数水果蔬菜的百倍,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用构树饲料喂养可产出风味良好的畜产品。如用构树叶来喂养的猪,瘦肉率高,肉质纯正,味道鲜美,勘称真正的绿色食品。构树的饲料营养价值研究已经取得了应用性成果,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对构树叶进行发酵处理,使构树蛋白转化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构树饲料,畜禽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达到80%以上。由构树种植,生物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肉食品加工等组成的绿色环保构树产业链。
三、造纸。构树韧皮中含有大量优质纤维,纤维色泽洁白,具有天然丝质外观,手感柔软,具丝和棉的感觉,性能稳定性较好,耐腐蚀性较好,是做宣纸、人造棉、钞票用纸的好材料。新型构树增加了纤维素,降低了木质素,使其更适合造纸。构树韧皮纤维长度,制浆得浆率,以及原浆白度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树木材纤维长,可分别生产密度板用浆、本色纸板或高强度楞纸用浆、以及新闻纸或文化用纸,可直接粉碎制造刨花板。以构树木材为原料制浆与杨树木浆同级。与速生杨树制浆相比,构树出浆率是杨树的2倍,且每吨原材料生产纸浆的成本仅为杨树的l/5,污染较轻。
研究结果表明:1.构树纤维的品质优良、原麻中纤维含量近60%,果胶及水溶物14.02%,半纤维素13.49%,木质素13.3%。构树纤维只溶于浓度较高的强酸中,而不是其它试剂中(如氢氧化钠、盐酸、甲酸、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较好。2.经过脱胶后的构树纤维色泽洁白,具有天然丝质外观,纤维手感柔软,有丝棉的感觉。3.将构树单纤维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构树纤维纵向是中间略粗两端尖细状,少量纤维有不明显转曲,截面是椭圆形,较苎麻扁平,中腔较大,胞壁厚度均匀,沿径向有少许辐射纹。从构树纤维的外观形态上也可以看出,该纤维的光泽好,品质优良,具有比较好的可纺性。4.构树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能为:平均长度16.0mm,主体长度18.0mm,离散率25%;平均细度:0.208ten;平均强度:115.15Nm;平均伸长:6%。它与亚麻、大麻比较接近,但细度很细,与细绒棉接近强力低于苎麻的亚麻纤维伸长却比苎麻、亚麻大、手感柔软。它在湿状态下强力更低,手感更软。由此可见,构树纤维是可以纺纱的。5.构树纤维的回潮率较高,因脱胶程度不同,一般在7%-12%左右。其纤维长度较长。6.构树纤维是一种可综合开发应用的天然资源,其纤维洁白、品质优良、纤维素含量高。可与涤纶、粘胶、氨纶、腈纶、棉羊毛等纤维混纺、交织,可制成刺锈工艺品、台布、餐布、窗帘、床罩、沙发罩等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床用品和装饰用品,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其它。
构树育苗造林的技术优势
构树育苗造林解决了生产中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树种的适应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开发和提高等。作为改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和提高该贫困地区的农民的收入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1.生态条件适宜
根据《植物分类》记载,构树天然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省都有分布,尤其是南方地区极为常见。南方石漠化地区属于构树的较集中的天然分布区,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构树的生长发育。根据物候观测,构树在酉阳县于3月上中旬发芽展叶,5月现蕾开花,8月中下旬果熟。其适应性极强,耐干旱和瘠薄。也能生长在水边;喜钙质土,也可在酸性、中性土上生长。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根系较浅,但侧根分布很广。枝叶茂密且有抗性强、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生长发育良好,野生条件下均能形成稳定而旺盛的群丛。
2.造林要求不高,生产周期缩短
构树造林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其喜光,稍耐阴,只要苗木合格健壮,按一般常规造林技术要求,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按照培育的方向,秋末造林,第二年秋冬即可采伐,采伐周期为1—3年,采伐后第二年再萌发成林,可连续采伐6—7年。据本地实验观察结果,1年生构树高可达330厘米,单株生物量干重可达2.5千克。有资料报道,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 采用高密度栽植(株行距1米),超短轮伐作业(一年一伐),每年每亩可产皮200公斤、杆1500公斤(干重),合材积约3.5—4.0立方米(构树木材基本密度0.365)。每亩每年可产干叶1500公斤。构树在同等立地条件下早期生长与刺槐、杨树等生长差不多,前期生长量甚至大于杨树,据测定,2年生构树在同等条件下与杨树生长对比,构树单株可达重18.5kg,而杨树只有15.5kg,二者相差达16%,7年生构树高达6米以上。速生构树将造纸原料林的采伐周期从5—8年缩短为1—3年,一次栽种可年年采伐,年年受益。
3.繁殖的技术优势
常规技术条件下的种子繁殖技术,其种子比较容易得到,同时种子多而生活力强,且其常规种子育苗技术的技术掌握也比较容易,技术较容易推广。同时,繁殖技术也有一些新的进步,无性繁殖技术能使优良性状得以最大化,从而保证定向培育的产出最大化。选择具有优良性状雄株进行埋根、扦插、分蘗、压条等法繁殖。硬枝扦插成活率很低,但在8月用嫩枝扦插成活率可达95%左右;根插成活率也可达70%以上。同时构树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也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较广的应用。构树育苗技术问题和生产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为发展构树造林奠定了种苗基础。并且构树幼苗生长快,移栽也容易成活。
4.构树产品开发研究
林业的产业化,林产品开发,是林业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其枝干和韧皮可用于生产高级纸浆和高级密度板。利用构树发展饲料业、造纸业具有生产周期短、经营风险小、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构树制浆的方法和其综合利用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聂勋载的助剂法制浆和两步法制浆)。树韧皮纤维长度,制浆得浆率,以及原浆白度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树木材纤维长,可分别生产密度板用浆。本色纸板或高强度楞纸用浆,以及新闻纸或文化用纸,可直接粉碎制造刨花板。以构树木材为原料制浆与杨树木浆同级。武汉大学刘尚文教授率领的专家组,经过6年潜心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构树绿色生物饲料作为湖北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实施至今,已完成工业化中试产。该项目已在湖北省襄樊市投产取得成功,现由该公司在广西进行包含构树种植,饲料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及肉食品深加工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通过构树产业开发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节约粮食,降低成本,提高畜禽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石漠化治理。由以上分析可见,构树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树种,特别是在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应用的中,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十分显著,在石漠化的生态治理中应以于重视和推广,使其充分发挥新的更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刘仁庆.中国古代造纸史话[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78.[2]刘义龙.构皮纤维原料的形态,超微结构,原料组份及分布和表层黑皮的性质及其脱除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3] 聂勋载.构树制浆与综合利用研究的思考和实践.湖北.湖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2002.[4]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北京.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网.[5]夏卫生,雷廷武,潘英华,等.南方坡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47-49.[6]孙艳丽,况明生等.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7]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8.
第二篇: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 陈放 吴庆标 刘京涛 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蔡道雄 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生物治理的植物种类较多,目前治理中采用的物种达100种以上,南北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任豆(Zenia im函n括)、香椿(Toona sinensis)、菜豆树(Radermacherasineca)、榕树(Ficus microcarp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睹)、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吊丝竹(Sinocalamus minor)、甜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木豆(Cajanus cajart)、山葡萄(Cayratia cornicul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扶方藤(Euonymusfonunei)、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柏木(Cupressusfunebra)、侧柏(Biota orientalis)、圆柏(Sabina chnensis)、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麻栎(Querc瑚acutissima)、栓皮栎(p∽rc凇variabil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乌桕(Sapium sebiferum)、漆(Rhus vernicifll2,6)、桑(Morus alba)、刺梨(Rosa roxburghi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金银花、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
2树种选择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利用中心石山树木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马山县古零乡石漠化治 2确定合适的苗龄
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关系密切,苗龄太小,苗木过于弱小,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 苗龄太大,苗木过于高大,不仅加大了造林难度,而且,苗木蒸腾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伤严重,恢复困难,同样导致成活率不高。所以,应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苗龄,一般苗龄以1~1.5年为宜。4采用非常规方法整地造林
由于石灰岩溶地区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炼山 并应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仅能给新造林起到遮荫,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为今后形成多树种立体混交林奠定基础。其次,适当控制密度,过密不仅大量破坏原生植被,而且对今后的林木生长也不利; 过疏则造林效果慢,甚至起不到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应控制在900~1050 株/km2为宜,且密度不能强求一致,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且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营养袋苗,如有困难,也应采取营养苗、裸根苗、种子直播并举的技术路线。根据 石山土壤情况,在土层相对较厚,并能保持相当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层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营养袋苗;而在石缝、石隙,采用种子直播。再次,必须掌握好造林时机,月为造林定植的适宜季节,选择在阴雨天,且定植坑已经湿透时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或小石块,有条件的最好能盖上薄膜,这样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5实行封山
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结构,其根系也在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能提高石山岩溶地区植被的覆盖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全、生态效益最高。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技术第2 9 卷 第1 期0 1 0年 3月
中
国
岩
溶 32~34 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
— —
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
杨 光 忠
所谓的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就是在坡度适宜且无地质灾害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形地貌有利地带,按照一定 网度钻取 2 ~3
m 深的炮眼,装上适量硝酸铵炸药及雷管,通过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利用爆破漏斗的一系列裂隙作为地下水储集介质而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在地表凿岩挖出0.5 ~1 m深坑 口然后培土植树。
种草主要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
张月涛 赵武林 文玉兴 张 霞 文 琴四川畜牧兽医 2009·07期 总第 225期47~48 围栏封育
工艺流程:围栏→ 落实承包人→ 管护利用→ 草地监测 草地改良
工艺流程:清除有毒有害植物→ 半垦或免耕→ 补播改良草场→ 配套养畜→ 草地监测 人工种草
工艺流程:土地开垦→ 整地→土壤处理→ 施肥→ 播种→ 压实→ 田间管理→ 草场利用和管理
“籐冠”技术国家专利申请号:201010220964.9
籐冠技术是依据热带亚热带特别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次生演替序列的客观规律,参照自然演替序列中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最高、养分分解速率最快的最为重要的“籐冠”演替阶段,通过人工网络架构等技术手段,借助藤本植物生长迅速、用土节约等优点,将石漠化地块迅速进入“籐冠”演替阶段,收到快速、高效的生物生产效果,并为尽快恢复至多层多种森林植被打下环境基础。
籐冠技术的主体结构,是借助石漠化中的大小石头,建立供籐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这些棚架,又可作为接雨棚的支架,将降雨接住,顺利解决了石漠化地块中重要的“水”问题。攀爬有籐本植物的棚架,又是种植喜阴植物的遮荫棚,并具有大棚增温增湿效果。籐本植物的特殊性,又为石漠化地块中土壤缺乏找到了解决办法,棚架下的广阔天地,又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
三、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是指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石漠化的技术。如何保护好岩溶山区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固面积和效率.是石漠化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炸石集土,砌墙保土,坡改梯地,梯地种植高效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林木.这样既减步了床土流失、保护了土壤也使农业稳产高产、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
隋结 熊康宁 牟祥会 廖炳恒 陈永毕 肖时珍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0年第4期17~19 1)强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保存技术。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先锋植物,选择具有一定种群规模(或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定期检查植被生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如清除杂草、砍灌等,以保证先锋植物的存活量和生存环境。(2)人促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
在流域内植被垂直结构分异不明显、乔木层严重缺失的区域,选择培植耐旱、喜钙、适地、速生的树种如香椿、任豆、花椒等。在流域内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除进行自然封育外,适当补充石榴、核桃、枇杷、花椒等偏经济型树种调节物种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种
植经济作物如花椒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苗木种植采用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小生境(片、面、点、坑、窝、沟、槽等)为种植地点,利用生根粉和保水剂进行种苗处理,加强后期抚育和管护,保证苗木成活率。
2)中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喀斯特地区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木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下部、坡麓地带和海拔8 5 0 —1 0 0 0 m的区域,应在峰丛中下部和较陡坡麓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建 设,营造适宜当地生长且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苗木如花椒、香椿等。苗木宜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可适当密植并加强后期人工抚育,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在海拔8 5 0 一1 0 0 0 m的区域,可密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植物如金银花等。孔落箐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部,坡缓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过程中以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为目标。流域内可规划为新生产用地的地类数量极少,治理技术主要是人工诱导植被恢复,采用“ 经济型灌草 +水保林” 间作治理方式,选择喀斯特地区先锋物种金银花、花椒等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留足后续补植苗木,种植密度约为 2 m/株,待灌草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栽植生态价值较高 的树种如女贞、刺槐等,形成林、灌、草复合生态结构。
(2)喀斯特地区经济林草配套规范种植技术。在两小流域
土壤条件较好、坡度相对较缓的坡麓地带采取“ 经果林(石榴、核桃)+花椒”、“经果林(枇杷、脐橙、柑橘)+经济型牧草(黑麦草、三叶草)” 和“ 花椒 +矮秆经济作物(如辣椒、花生、豌豆)” 的治理方式(表4)。)轻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林草配置技术。木工小流域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结构单一,2 0 0 9年花江示范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表明,木工村和孔落箐村9 0 %左右的养殖饲料仍以玉米为主。通过在> 2 5。坡耕地和其他草地大力发展经济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根据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比例(约 3: 1)进行条播 撒播,并在稳定已有林草配置结构的基础上,引进新草种(光叶紫花苕、串叶松香草、百喜草等),这样能保证四季牧草供给和
牧草的多样性。
(2)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技术。木工小流域气候干热,光照较强,降雨量较少,特别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宜选择市 场前景好、收益回报高、对生长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火龙果 进行规模化种植。种植时一般行距 6~7 m,株距3~4 m,每公顷36570穴,每穴3~4株。管理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注意灌溉 和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孔落箐小流域土地“ 梯化” 程度较高,宜发展区域性特色果木林。为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当地村民发展意愿,可大力发展枇杷、脐橙种植,进一步优化、规范林粮间作模式。粮食作物之间需留出1~2m的空间以满足
四、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修建家庭水柜、地头水柜和排洪渠是岩溶地区治山治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另一个措施是推广使用沼气池,寻找替代能源,减轻割草砍柴对岩溶山地植被的压力,有效缓解石漠化发展。
五、社会经济治理技术及效果
据统计中国西南石漠化严重的黔滇桂三省(区)的平均人口密厦为163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3/km2高出46 8%,人均耕地0 9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三分之一。三省区岩溶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比三省区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
目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措施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异地安置,生态移民”和“项目带动,发展中小城镇”。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吴协保 第28卷第1期5~7 2009年2月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第三篇:石漠化土地治理规划材料
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及分布特点
一、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及面积
我市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槽坝地区、南部金佛山地区,面积183.9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7.1%。岩溶地区土地类型有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三大类型。其中石漠化面积25.49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13.9%,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5%;潜在石漠化面积52.47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8.5%,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3.4%;非石漠化面积105.95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57.6%,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7.1%。
岩溶地区分土地类型面积图表石漠化13.9%非石漠化57.6%潜在石漠化28.5%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
(一)石漠化土地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1.石漠化土地按地类分:林地9.07万亩, 占石漠化土地的35.6%,耕地16.23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63.7%,未利用地0.19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0.7%。
2.石漠化土地按石漠化程度分:轻度石漠化4597.6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27.0%;中度石漠化11942.3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70.3%;重度石漠化461.7 公顷,占石漠化土地的2.7%;极重度石漠化1.4公顷。
石漠化土地分石漠化程度面积图表强度石漠化2.7%极强度石漠化0%轻度石漠化27.0%中度石漠化70.3%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
二、分布特点
1.南部金佛山绝大部分地区属岩溶区,且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北部地区属非岩溶区。
2.槽坝地区(石雷路沿线)属岩溶地区,且石漠化程度严重,其他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3.人为活动频繁地区石漠化程度重、人为活动少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轻。
4.耕地石漠化程度重、有林地石漠化程度轻。
5.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石漠化程度重、水土流失轻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轻。
石漠化分析
一、石漠化原因
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客观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导致石漠化的因素主要是喀斯特岩溶地质原因,生态十分脆弱。加上人为活动,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和不适当的耕作方式,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造成石漠化的原因很多,有洪灾、旱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造成,造成我市石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1.毁林开垦:石雷路沿线人烟密集地区,因人多地少,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毁林开垦现象非常严重。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2.过度樵采:交通较方便的地方,由于人为过度樵采,造成土地石漠化。
3.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工矿工程建设无序采石、开矿、采沙等建设材料。
4.不适当耕作方式:如陡坡地耕作。
二、典型地区石漠化状况
我市土地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石雷路沿线的南平镇、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三泉镇、水江镇。该地区由于是南川市工矿集中分布地,经济较发达,人多地少,人为活动频繁。土壤本身瘠薄,毁林开垦、不适当的耕作方式等造成土地石漠化相当严重。5个镇、办事处共有石漠化土地
11891.2公顷,占全市石漠化土地的69.9%;有潜在石漠化土地20726.0公顷,占全市潜在石漠化土地的59.3%。
典型石漠化土地,在当地叫“石碗轿”,土壤极其瘠薄。远看一片石头山,近看仅在像碗一样的石头里一点土壤。土壤严重侵蚀,水土大量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满目岩石嶙峋。我市有“石碗轿”土壤4200公顷。
三、石漠化动态变化
一方面,由于人为破坏,潜在石漠化正向石漠化过渡,轻度石漠化正向重度石漠化过渡。如在金佛山地区部分潜在石漠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化土地上,地上生长有林木、灌木或藤本,地表生长有地衣、苔藓等植被,石漠化现象表现不突出。但在南部地区部分潜在石漠化土地上,由于人为活动破坏(修路、樵采、采石等),其上的植物及其地被物受到破坏,正向石漠化过渡,如:三泉镇、大有镇。同时,在轻度石漠化土地上,由于过度的樵采,毁林开垦,不适当的经营方式(突出的就是陡度上耕作)等方式,使得石漠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重,比如:石雷公路沿线。
另一方面,部分石漠化旱地,由于近几年来先后实施了多种与之相关的工程项目,如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慢慢向潜在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也逐渐在减轻。在林地上,通过封山育林、限制采伐、人工造林等措施,石漠化程度也逐渐在减轻,向潜在石漠化的方向演变,从单项的效果观察,也取得了很好的实绩。但从一个流域或区域来看,石漠化土地治理效果不明显。
总之,虽然实施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工程,石漠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由从一个流域来看,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石漠化仍然在继续加剧,从这次石漠化监测看,我市石漠化也非常之严重,全市石漠化已涉及到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场所,岩溶区面积122604.0公顷,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0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13.9%,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5%;潜在石漠化面积34971.2公顷,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8.5%,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3.4%;非石漠化面积70629.8 公顷。占岩溶地区面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积的57.6%,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7.1%。
危害及治理
一、石漠化的危害
我市石漠化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退化,耕地撂荒或废弃。在我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水江镇等乡镇的部分耕地,由于人为不适当耕作(陡坡地耕种),岩石裸露度高达60%以上,土层瘠薄(土层厚度不足20厘米),土壤已无法保持水分和养分,失去了土壤的性能,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
二是生态恶化,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其间接后果加剧贫困化进程。
三是自然灾害频发,损失巨大。干旱、暴雨、泥石流我市频频发生,其根源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泥石流的发生,造成家园被毁、人畜伤亡的损失是巨大的。
四是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库区,影响生态安全。石漠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易形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造成大量泥少淤积河床、库区,造成我市部分山平塘荒废,水库、电站使用年限缩短,影响生态安全。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二、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生态建设项目,又是一项重要的扶贫工程,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利益,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且从治理石漠化的技术手段来讲,它所采取的必须是一整套综合措施和办法。
我市石漠化治理主要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的新的破坏;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加大沼气、电力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等。为防治石漠化土地的进一步恶化,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主要应从生态、工程、其他三个方面进行治理。
(一)生态治理
对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中的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进行禁伐、禁牧、封山育林、封山管护,加强保护管理,严禁一切人为的破坏活动。
(二)工程治理
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人工造林,因地制宜种植林木,尽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快绿化;对耕地、未利用地中的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采取退耕还林、坡改梯、客土改良、择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坡面水系道路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减轻石漠化程度。
(三)其他措施
对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区,还可进行扶贫开发、生态移民、能源开发(采用节能灶、沼气池等)、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蓄水工程等措施,减轻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地上植被的破坏。
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修复生态环境,落实治理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石漠化治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领导。要制定有力措施,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要落实治理经费,将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要层层落实石漠化治理工作责任,层层签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订责任书,制订严格的奖惩措施,以保证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石漠化危害和生态建设的宣传,使广大市民知道石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增强对石漠化治理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石漠化治理。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改变乱挖滥采的坏习惯,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要建立石漠化动态变化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三、建立监测体系,科学制定治理规划
目前,我市已按上级要求完成石漠化基础数据的调查工作,但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宽,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监测治理。因此,应建立石漠化监测体系,随时监测石漠化土地的变化动态,以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随时掌握石漠化土地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石漠化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从战略的高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指导石漠化治理工作。要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做到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短期目标应以治理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土地为主,解决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问题,以改善生存环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目的,兼顾富民增收;中期目标以治理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与富民增收并重为目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西南岩溶区可持续发展和山川秀美的总体目标。
四、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综合治理
石漠化治理是一门新的科学,形成石漠化的成因很多,治理模式复杂,因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治理石漠化涉及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扶贫、计划、计划生育等部门;在学科上需要岩溶学、林学、农学、水文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支撑;在技术上应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会措施等融合起来,既保护又开发;空间上以流域为单位,甚至要跨流域,因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并联合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等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石漠化演变规律、不同类型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模式、适宜栽植的树种等。
五、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生态环境
岩溶地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生物生产力低,加之人口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日益增加,人均占有粮食量低,从而加剧了土地的反复利用和不断的毁林毁草开荒,形成土壤肥力日渐低下、石漠化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种粮为主粮不够,向少种粮食不愁吃、有钱花转变,而且保护了土壤,恢复了生态环境,所以,改变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抓住岩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征,选准适合各地岩溶土地化学环境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结合重点工程,因地制宜,加快治理步伐
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土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对石漠化土地中的林业用地,分地类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管护、森止采伐等生态措施,对疏林地采取补植和封山育林,对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营造一些适生树种,增加植被盖度;对石漠化土地中旱地采取退耕还林、坡改梯、保护性耕作、坡面水系道路建设、择土配方施肥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减轻石漠化程度,遏制石漠化发展。
对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采取封山管护、森止采伐等生态措施,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使潜在石漠化土地向非石漠化土地过渡。
对已经开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保持项目、国土整治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等,要充分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认真搞好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小水电、沼气池、改柴节能灶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减少农村能源对资源的破坏。对一些生态环境极端重要、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土地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在统一规划、认真进行社会经济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生态移民开发,防止这些地区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土地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因此,要认真贯彻林业、国土、水土保持、矿产资源开发、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垦、非法占用耕地和林地、乱挖滥采矿产资源、损毁绿地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宣传,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石漠化。
南川市森林调查设计队
第四篇:西部地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必要性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石漠化治理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明确提出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在实施中逐年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西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西部几个重大的生态问题、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关键之一。对西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防治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是落实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3.2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喀斯特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大,弹性限度低,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生态环境更加严酷,岩石裸露,地表缺水少土,生态系统退化、衰落,土地荒芜,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灭绝。目前,古莲村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生态功能基本丧失,进行石漠化治理,恢复生态是石漠化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2.3.3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活生存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
石漠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缺乏农田水利和先进技术。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后,防洪抗旱能力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化,导致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防治土地石漠化扩大,逐步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确保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村脱贫致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在石漠化地区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稳定或完善“经果林-猪(养殖)-沼(农村能源)”模式为基础,以利用房前屋后土地资源为核心,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以种养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即可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引起植被破坏,导致石漠化危害,又可以充分利用边角资源;即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改善环境。
社会效益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能够提供大量社会就业机会,工程建设期间,约需万个工日从事造林抚育、管护、挖土石方等项掘土工程劳动,可就地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项目实施后,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林牧副协调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以石漠化土地面临的问题为基础,以人地矛盾为核心,通过生态修复、水利水保与草食畜牧业等工程的配套实施,从解决石漠化的根本原因出发,即进行生态修复、水利水保等工程的配套实施,从解决石漠化的根本原因出发,即进行生态建设,也高度关注社会经济,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给予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必然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农民增收上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石漠化地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贫穷落后的面貌,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都十分严重,与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称,容易导致因贫富悬殊产生的社会问题,影响地方和国家的社会安定和长治久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将表明国家对石漠化地区人民生活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激发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爱戴;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为人口素质的提高,缩小贫富差距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七章风险评价及应对措施
7.1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虽然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正面的生态效益为主并伴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项目具体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生态恢复工程中,人为的整地、施肥等开发性经营活动均可能消耗林地水分和养分,降低土壤肥力,减少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再如,水利水保及基本农田施工过程中,从石料开采、运输、加工、堆放到修建施工,都将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施工完后如不对料场、渣场进行处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在生态修复工程的抚育期,如果不做好管护工作,将会引起植被成活率低,工程效益不理想,使生态环境质量得不到有效改善,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治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保证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减缓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的项目效益:
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时,采取对土壤损害最小的穴状整地而不是全面整地和块状整地。选择林种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优良品种。施肥选用农家肥而不用化学肥料。工程建成后,做好抚育工作,注意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牲畜啃食,及时浇水抗旱,巩固工程成果。
进行水利水保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时,坡改梯清理表层土工程中一定要保留表层熟化土壤,同时深耕深翻,保证耕作层土壤疏松。水利水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在《水土保持及时技术规范》指导下完成,尽量减少沟、谷开挖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在建筑材料堆场、渣场选择时,一要便于施工,二要减少植被破坏,禁止乱堆乱放,施工完成后对应料场、渣场进行清理、复垦和绿化。
根据上述评价与分析,结合本次石漠化综合质量施工工程项目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性效益分析,并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总趋势是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项目区内各环境因子状况,以及各子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确认项目建设不存在重大环境不利影响,对工程建设及运行期可能出现的环境负面影响已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证明可能出现的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防止的。
7.2节能减排方案及措施
7.2.1节能减排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团结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通知》精神,古莲村石漠化综合治理严格按照工程布置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健全管理与监督机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建设优质工程,无论在施工工程中还是工程竣工后的运行方面都将有利于减轻能源利用和废弃物质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充分发挥项目区以及各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7.2.2节能减排措施及成效
项目区建设加快植被、水资源的恢复和环境改善,加强预防监督措施以保护原生能源。同时育林育草管理中按时间、空间科学合理地浇水、施肥、减少水、肥浪费与流失,是不同等级石漠化治
理的重点。
(1)工程施工中,采用较为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降低水、电
等能耗。开山凿石过程中,采用小爆破和人工开凿方式,尽量减少噪声和振动对环境的危害。
(2)运输过程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运输设备,减少能
源的消耗和尾气的排放。
(3)建筑选材方面,对材料规格、数量、质量等均按环保要
求采购。
(4)田间生产与管理上,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气候等的特
殊性,对耕作方式、用水、施肥、秸秆利用等都作了合理的技术规定或安排。
(5)能源建设方面,通过“林果粮-猪牛羊-沼气”工程循环
利用,将减少石漠化地区宝贵的水、电、煤炭消耗。
第五篇:邵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汇报
邵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汇报
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政府 2007年6月18日
尊敬的姚司长,葛厅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邵阳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对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长期以来对我市林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衷心感谢!
邵阳,古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中有资水横贯。全市辖8县1市3区、198个乡镇。现有国家扶贫县3个,省扶贫县3个,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全市总人口746万,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其中农业人口621万。2006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09.51亿元,其中林业总产值48亿元,占11.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全市国土总面积3119万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其中林业用地1800万亩,有林地1578万亩,居全省第3位;活立木蓄积4671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56.8%,居全省第2位。区内有“山水赛桂林”的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的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道家称为“六九福地”的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隆回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新宁县是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生产基地。下面,我就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作个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邵阳市山地广阔,以石灰岩为主,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区。2005年,我们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300余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专家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操作细则》,历时四个月,对全市土地石漠化现状进行了全面监测。通过调查,我市岩溶地区面积1350.18万亩,分布在全市 12个县市区、150余个乡镇、国有林场。其中石漠化土地365.59万亩,占27.1%;潜在石漠化土地338.98万亩,占25.1%;非石漠化土地645.61万亩,占52.2%。其中,邵东、邵阳、新邵、隆回、武冈等5个县市石漠化面积都达到了30万亩以上。土地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1、石漠化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石漠化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我市水土流失面积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与石漠化占总面积比例基本上一致。1990年—2000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面积
万亩,平均每年新增
万亩。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严重退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据监测,我市石漠化地区平均每年损失表土厚度0.1—2毫米,折合流失肥土450万吨,相当于3万亩耕地的表土层。由于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基岩裸露,肥力下降,可耕地资源减少,严重威胁我市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2、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水源涵养功能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是自然灾害频发,暴雨时洪水泛滥,断雨后迅速干旱。我市90%以上的干旱死角村属于岩溶地区。2003年、2005年两年,全市连续干旱无雨6个月之久,大部分河流、水库、山塘干涸,100万余人生活用水困难。2005年新邵县太芝庙乡、2006年隆回县虎形山乡先后暴发了山洪,共造成近百人死亡、3500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3、石漠化导致区域经济贫困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我市的 3个国贫县、3个省贫县中,有
个乡镇分布在石漠化地区,至今尚有贫困人口
万人。因此,石漠化地区也是我市贫困村集中地区。邵阳县22个乡镇,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 30% 以上的乡镇有 20个;全县 1999 年人均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25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由于这些地区土地严重石漠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许多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二、我市石漠化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石漠化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是在岩溶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因素是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我市由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广大群众靠山吃山,毁林开垦,樵采放牧,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贫困化导致了石漠化。反过来,石漠化又加剧了贫困化。这就是我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由于深受石漠化之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尝试开展石漠化治理。全市结合“消灭宜林荒山”和“绿化达标”活动,在石漠化地区推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在条件恶劣地区开展飞播造林,共营造水土保持林
万亩,封育中幼林
万亩,飞机播种造林
万亩。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隆回县。他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在南部岩石裸露的山地上,采取“选地适树、引入客土”等办法,营造柏木6000万株、枣树2000万株,成林面积18万亩。昔日童山秃岭,今日红果满坡。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全面建设“绿色邵阳”的改天换地的头号工程来抓,依托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多种生物措施对石漠化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到2006年全市共退耕还林2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8万亩,荒山造林112万亩(含封山育林10万亩),项目涵盖12个县市区、184个乡镇、4136个村、514565家农户。在退耕还林建设中,我们对石漠化地区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倾斜,安排造林
万亩。
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难度较大,治理成本较高,因而治理进度非常缓慢。加上我们最初的治理活动仅限于林业部门,治理措施也只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和不系统的生物措施,成效十分有限,一些地方石漠化程度还在加剧。因此,加快工程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石漠化工程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由市政府统一协调,林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石漠化治理进行了综合规划。按照规划,我们实行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粮的立体布局,采取封育、造林、建田、拦砂、排水、通水电路,猪一沼一果(粮)并进的综合治理模式,先易后难,力争做到治一方水土,遏制一方石漠化,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治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条件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以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农业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山、水、林、田、交通、能源等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二)治理的具体规划是:以石漠化治理工程为依托,治理面积
万亩。从2008年开展试点,2009年起全面实施,每年按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的速度推进,历时8年,到2015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整个工程预计需要投资114550万元,其中对潜在石漠化类型339万亩面积进行管护,按50元/亩计算,需要管护经费16950万元;对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100万亩,按连续封育5年、每年100元计算,需要封育经费10000万元;将石漠化地区正在耕种的土地40万亩退耕还林,需要钱粮补助75600万元;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其他人工造林150万亩,按800元/亩计算,需要造林资金12000万元。
(三)治理的基本模式有:
——高山地区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在高海拔、岩石裸露率 30%~70% 的半石山,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等措施,通过“栽针、留灌、补阔”或“栽阔、抚灌”形成复层乔灌混交林,促进石漠化植被的尽快恢复,增强山地水源涵养能力。
——高寒山区半石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在高寒山区选择下部坡度相对平缓的地方,种植金银花、红豆杉、杜仲等木本药材,把环境治理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结合起来。
——丘陵地区半石山地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选择抗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如马尾松、柏木、香椿等用材树种,既绿化石漠化地区,又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用材。
——岩溶地区山地薪炭林治理模式。在农村能源短缺的地区,栽植栎类、刺槐、桤木等树种,以解决农户燃料问题,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四)治理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漠化治理的高度重视,为我市加快这项工作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石漠化治理摆上应有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干部任期石漠化治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从市到县到乡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检查验收,严明奖惩制度,确保各项治理目标的如期实现。
2、科学规划,尽快完善方案。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邵阳市石漠化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以指导和规范今后的石漠化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以治理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治理。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起来,对已石漠化的土地,采取全面治理的措施;对轻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采取保护措施。
3、大力宣传,充分动员群众。石漠化治理事关千山万水,情系千家万户。同时,石漠化治理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要大力宣传,深入动员,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要优化机制,把石漠化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模式。要尊重自然规律,搞好分类指导,做到一地一策。薪材短缺的地区,大力发展薪炭林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减轻对森林的樵采压力;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营造经济林、竹林等,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
5、科技兴林,切实提高成效。筛选一批技术成熟、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重点予以推广。抓好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普及各项石漠化治理技术,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四、几点请求
1、请求将我市新邵县、邵东县列入首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试点单位。新邵县为省级贫困县,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该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扎实、数据准确,已全面完成了规划设计及项目上报工作。邵东县人口众多,历史上垦荒严重,石漠化面积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此,请求将两县列入首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试点单位。
2、请求将我市纳入全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石漠化面积广大,石漠化程度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境内河流密布,分属资江、沅江、湘江与西江四大水系,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我市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3个省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繁重,加之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请求将我市作为全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地区,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更多倾斜。
3、请求上级林业部门加大对我市其他项目的支持。森林资源是我市的优势资源,全市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林业生产。希望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在过来关心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的项目扶持。一是退耕还林项目,按照我市总体规划,还需要退耕还林70万亩;二是我市已规划生物能源林82万亩,希望上级给予立项;三是我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条件优越,请求给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