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0情况汇报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一、计划落实情况
都匀市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经省发改委黔发改农经[2010]711号文批复,州发改局黔南发改投资
[2009]247号文下达投资计划。项目投资1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项目区为谷江河小流域,该小流域面积94.69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及内容为:封山育林1503公顷,人工造林50公顷,草地建设人工种草14公顷,草地围栏2公里;购置饲草机械20台,修建青贮窖150立方米;水利水保工程修建引水渠25公里,蓄水池100口,拦沙坝8座,引水坝3座,坡改梯33公顷,管护步道2公里。建设期限为1年。
二、项目实施情况
圆满完成了2010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
三、工程实施的主要措施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自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按照省、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关要求,都匀市成立了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由发改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明确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实施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部门分工合作机制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由市发改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按照项目实施内容,按行业类别分类组织实施,其中:市林业局负责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市畜牧局负责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市水利局负责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坡改梯工程项目。
4、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组织编制项目可研、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上报审批。并严格按照已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项目“四制”管理。
5、资金管理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项目资金按照“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统一存入市发改局设立的基建专户,按项目实施进度拨款,并严格实行报帐制。
6、项目档案管理
该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建设独立的档案资料,分类归档。
7、项目公示管理
在项目区张贴公示,对项目区的实施地点、项目名称、内容、责任方等进行公示;
8、工程质量管理
项目实施由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并定期报送监理月报,对工程质量进度、实行旁站监理。项目单位及有关部门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实施内容符合实施方案设计要求。
第二篇: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毕署通〔2009〕34号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地直有关工作部门: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和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和防治效益监测。
第三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必须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毕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林草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将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建立和落实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由行署与各试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目标责任书,并纳入行署对各县、市(区)综合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行署督查室的重点督查内容。
第五条 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须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同时对石漠化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成效,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监测结果。
第六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改部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审查和平衡投资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投资任务;林业部门具体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畜牧兽医部门具体负责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农办具体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水利部门具体负责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新增耕地的测算和认定工作;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配合县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实施和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任务,并按“一事一议”原则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受益群众投工投劳。
第七条 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认真做好《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依据上级批准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精心编制工程实施投资建议计划方案,并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查后报送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审核。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初步意见。
第九条 投资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类别、建设规模、投资数额等重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一)领导责任制。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对辖区内工程建设负总责。
(二)项目法人制。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承担项目法人职能,在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三)招标投标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和毕节地区招标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文件、招标结果报告,需在招标结束5日内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在造林种苗招标采购过程中,应优先使用本行政区域内培育的种苗,严禁违反区域限定调运种苗;如需采购区外种苗的,须经地区林业局批准。
(四)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材料采购严格实行合同管理,所有合同须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
(五)工程建设监理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和人员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理。
(六)项目公示制。在工程实施前,县级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应会同乡(镇)政府将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七)目标奖惩制。行署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区)和地直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考评,对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由地区县、市(区)目标办和地直目标办在其综合考核总分中扣减相应比例的分值。同时,将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试点县、市(区)根据上级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编制好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水利或工程咨询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做到图、文、表齐全和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审查后,以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正式文件呈报地区相关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档案实行磁介质和纸质双建。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配备专门设施设备,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妥善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由各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每月10日、20日、30日(节假日顺延),各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须将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上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必须上报半年和工程建设情况总结。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须包括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下一阶段工作措施,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须同时上报。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严格考核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失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切实把握工程建设成效;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指标和方案,负责做好本地区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核查等工作,并认真搞好工程效益监测。监测结果定期上报省石漠化领导小组并抄送地区防治石漠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的机制。县、市(区)须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十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设立工程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管理,做到专账核算,严守财经纪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并预留10%的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待地区检查验收后结算。报账方式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建设资金的依据。
第二十条 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及机械作业费和劳务费,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其用途。
第二十一条 地方配套资金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本着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纳入预算。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50万元,作为地区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必须充分保障本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工程监理、项目评审、图文材料等工程项目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抓好资金运行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定期监督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于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工程验收分为县、市(区)自查验收和地级复验。小流域内单项工程自查验收由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程的自查验收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级复验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行署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和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须注重工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指导,确保各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其产权,并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档案,确保工程发挥持久效益。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务必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等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毕节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省政府批复《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安排我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三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为基本建设单位,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成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工程建设涉及的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省发改改革委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投资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投资计划。省林业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开展石漠化和工程建设成效的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进展和成效的监测结果,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的监测结果;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省农业厅负责改良草地,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省水利厅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五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行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责任人。在县(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 各级发改部门会同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依据已批复的各试点县实施方案,联合编制工程实施投资计划建议方案,逐级汇总审查上报。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安排的初步意见。
第七条 省发改委会同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各市州上报的投资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查和综合平衡后,上报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分解落实我省试点工程的建设任务,下达投资计划。各市州要及时将计划下达到各试点县(市),并将计划下达和执行情况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备案。
第八条 投资计划一经下达,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调整、建设规模变化、投资变更等重大变动,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省发改委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九条 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第十条 各试点县要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图、文、表齐全,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审批。
第十一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行项目公示制。工程实施前,各试点县项目具体实施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各试点县要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有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 各地要加强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具体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工程建设情况实行定期报送制度,各市州要在每年7月5日前上报上半年的工程建设情况,1月5日前上报上一的工程建设情况。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要包括工程建设进展、工程建设
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需解决落实的问题及工作建议,要以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两种方式上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
具体信息报送制度按照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转发〈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建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的通知》(湘林造[2009]15号)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建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旬报制度的通知》(湘发改农[2009]707号)执行。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的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换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掌握工程建设成效。
工程监测依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省林业厅会同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我省监
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及工程进度、质量的核查。各市州林业部门会同农业、水利部门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各试点县(市)监测工程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及工程进度、质量的核查。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和地方投资相结合、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机制。同时,各地要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机制,引导与调动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各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积极发动项目群众投工投劳。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工程可预拨部分的启动资金。
第二十条 要严格资金用途管理。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机构作业费、劳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按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提取,在地方投资中列支。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图文材料等工程档案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核查验收
第二十三条 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各地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工程质量进行稽查,各地要认真配合,提供真实情况,对弄虚作假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 按规定对工程进行验收。工程验收分为自查验收和联合复验。自查验收由试点县(市)发改部门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实施。联合复验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各市州发改委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实施。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违规问题;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
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验收具体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工程建设实行省核查制度。省核查在市州联合复验的基础上,由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分别组织核查。省发改委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稽查。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七条 各地要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地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工程建设。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各市州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送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篇:天峨县石漠化扶贫开发汇报
天峨县石漠化扶贫开发汇报材料
天峨县人民政府
当前,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我县仍然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是全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为10万左右,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滇桂黔石漠化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群众也极易因灾因病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只有实施片区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统筹安排产业发展,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凝成合力,形成片区扶贫攻坚的整体效益,才能解决滇桂黔石漠化区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发展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专项扶贫的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国家将广西29个贫困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区,加入到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对于广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祖国边疆巩固,确保全区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基本情况
天峨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全县辖9个乡镇、9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7万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石漠化十分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天峨县没有被列入片区开发县份。由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为破坏活动与日俱增,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使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日趋严重的石漠化导致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加剧,严重危及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不及时进行石漠化治理,石漠化面积将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将不断恶化。同时,由于石漠化,降雨难以停蓄,造成河流陡涨陡落,常引起中下游地区的洪灾,导致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不仅对天峨县,而且对下游各县市地区都会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危害。
二、我县对推动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殊贫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级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土地治理、砌墙平土、封山育林等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出路问题,也没有对石漠化区域
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石漠化与贫困伴生问题仍十分突出。我县对推动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殊贫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突出体现为“五个难”。一是饮水难。石漠化区属岩溶峰林山区,具有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的显著特征,水资源非常匮乏,基本没有地表水及地表河流,只有少量村屯有地下泉水,群众靠山塘蓄水,远远不能满足石漠化区内人畜饮水和产业生产用水的需求。
二是行路难。由于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高寒石山区、深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脆弱。全县94个行政村(社区)中,有39个村未通四级以上道路,共367.8公里;1356个自然屯中,有356个未通屯级路,共1853.2公里;43个屯未用上电; 26689人和37501头牲畜未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每年得到上级扶贫资金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制约了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三是看病难。石漠化区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和医务人员缺乏,群众看病只能乡卫生院。
四是上学难。石漠化区均设有村级小学,部份人口较集中的屯设有教学点,但村级中心校均没有寄宿条件。部分村屯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不高,造成学生厌学失学,影响石
漠化地区未来劳动力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住房难。石漠化区由于危房改造补助标准较低和群众自筹能力低以及运输困难等原因,大部分农户仍居住在七、八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和树皮房中。
2、自然条件恶劣,发展难度大。
石漠化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山多地少,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石漠化威胁严重,可使用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5亩,每年缺粮半年以上,部分群众长期需要政府救济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由于石漠化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红薯,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按照石漠化区的自然条件,在今后也很难形成支撑区域发展和农民小康的支柱产业。
3、生态破坏严重。
石漠化区石山面积大且石漠化程度较严重,宜林荒山可再生资源少,人口资源承载压力大,长期以来,石漠化区农民修建房子、烧柴都依赖森林资源,加上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枯竭,生态日益恶化。
4、地质灾害隐患突出。
石漠化区中不少村屯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灾害严重的村屯更需要进行整体搬迁。
5、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1)产业扶持不够。一是扶持范围小。当前扶持资金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苗和化肥等种植业的简单生产扶持,对种养设施配套建设和养殖业、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还没有给予扶持。二是扶持标准低,户均扶持资金限额为1000元,按照农民发展种养和特色农业开发的需要,每个农户需要扶持资金5000元以上。三是信贷支持缺乏。由于群众生活困难,无法得到信用贷款支持,有还贷能力的农户,扶持供求规模也仅为1万元,难以满足农户规模生产经营的要求。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扶持标准太低。一是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低。目前扶贫部门承建的屯级道路每公里补助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二是易地搬迁住房补助标准低。这对于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贫困群众筹集这样的资金简直无法实现。
(3)社会保障不足。
(4)教育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
(5)生态建设扶持力度弱。石山区石多土少,又干旱缺水,人工造林难度大,抗逆能力差,石山区种树的投入是土山的3倍。
(6)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环境错失发展机遇,加上国家投入少,发展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了财政困难。
(7)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支持不够。一是乡、村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业务用房、设备)条件差;二是医护人员编制少,卫生技术人员紧缺;三是农村医疗服务不正常。
(8)基层干部待遇低。难以调动干部积极性,也造成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影响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组织工作的落实。
三、石漠化区建设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石漠化,既是一个严峻的生态问题,又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石漠化治理面对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复合系统,如果只注意生态效益,石漠化治理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脱节,群众缺乏积极性,边冶理边破坏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石漠化防治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和有效巩固。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把解决生态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针对当前天峨县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有效推进石漠化区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工作,应采取特殊政策,以政策扶持上的大突破口推动石漠化区发展上的大突破,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科学合理地制定石漠化区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在确保生态状复种群众持续增收和脱贫致富的前提下认真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有设计具体实施项目时,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
方面的原则:一是设施配套的原则。包括石漠化区的道路、农田、住房、教育文化、水利等设施都应充分考虑才能确定实施项目;二是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原则。石漠化区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拥有量少而且贫瘠,在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项目时都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比如种养产业首选就应采用立体种养模式;三是可持续增收的原则。石漠化土地退耕需要恢复植被和生态,重新种植什么品种,要考虑成林后石漠化地区群众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才不至于被人为破坏;四是项目实施必须适应当地实际的原则。石漠化区所处的海拔、区域等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不尽相同,群众的承受能力也有大小之分,因此,项目实施是否结合实际也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五是坚持规模效益的原则。
2、完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在扶持资金限额、使用范围及扶持产业到户贴息贷款都要给予放宽。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要给予一定和资金扶持。
3、加大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1)取消由农户投工投劳的政策。在实施村屯级道路建设中取消农民投工投劳,对自愿投工投劳的给予一定报酬。(2)改革基础设施补助办法和标准。石漠化区域公路里程投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必须在政策支持上提高标准。建议在资金划拨上改变一律按里程补助的办法,实行按工程量补助,在划拔屯级道路建设经费时以专业预算部门的项目预算为基础,按项目预算
下拔经费。(3)加大饮水工程政策扶持力度。鉴于石漠化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地表水严重缺乏,建议把人畜饮水工程列入石漠化区域水利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借鉴沼气池建设扶持政策,对群众修建家庭水柜给予专项扶持。(4)提高村屯级道路等级。当前建设的村屯公路标准都很低,建议在石漠化区内建设的村级道路按四级油路标准设计和建设,屯级路按四级砂石路标准设计和建设。(5)实行基础设施项目优惠政策。对石漠化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给予免除各种税费,并取消项目地方配套资金。
4、加大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人均补助标准,同时对移民安臵点建设用地采用国家征用形式,国家按有关土地征用补助标准对被征用者给予补偿。
5、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搞好生态建设。提高封山育林管护费、退耕还林标准,落实人工植树造林扶持激励机制相关政策,激发农民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扶持力度,推行使用新能源给予补助的优惠政策。
6、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和出台特殊扶持政策。由于贫困村许多家庭因生活所迫,大部份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在还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就返乡或外出劳务营生的状况,在职业教育方面应对石漠化地区给予新政策,结合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9+3”义务劳动,将本地
富余的劳动力专业培训输送,从而达移民减少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7、对石漠化区要增加粮食补助。给予石漠化区的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同时辅以退耕补粮政策,解决家庭小规模饲养用粮问题,而且低保金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8、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高村干、村医的待遇标准。建议把村两委主要领导月工资提高到1200元,村定工干部月工资提高到1000元,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由原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村医月补助提高到300元,新增资部分由国家给予补贴。二是加大对乡级卫生院的扶持力度。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乡镇卫生院病房床位及医疗设备等,特别是妇产科、保健免疫病房和必要设施的配齐,满足农村医疗服务的需要。
9、改革资源整合机制。从两面入手:一是改革扶持资金投入方式。改变各部门扶持资金条块分割的方式,整合各部门的扶持资金,由政府统筹集中投入,对村部、计生服务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二是改革农村培训体制。将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机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业培训中心、林业培训中心、畜牧水产培训中心、扶贫培训中心合并,构建由政府统筹,部门主办,教育部门主管的综
合性、多功能县职业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大石山区石漠化石漠化区职业教育和职能技能培训工作。
10、对特少民族地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天峨县贫困地区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山区,打造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优惠政策方面
1、实施差别化的财政税收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老区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乡镇、贫困村的通电、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真正享受与西部开发同等政策;二是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规划时考虑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严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以及天峨县距离远、条件差,行政运行成本高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转移支付办法,通过逐年加大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解决边远落后革命老区财力不足的问题,转移支付的额度按同期财政增长速度逐年增加;三是适度调整财政收入返还体制。建议上级适当对贫困地区从税收体制、税收分享比例及上缴税收返还等方面研究出台政策,给与支持。加大革命老区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强化国家和自治区对革命老区倾斜扶持政策。建议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给予革命老区更优惠的政策和扶持,加快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建设步伐。
2、实施差别化的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按照天峨县实
际需要,制定特殊的投资政策,提高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标准,促进天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促进边远落后革命老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推动边远落后革命老区政治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促进边远落后革命老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确保边远落后革命老区,能同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
3、建立保护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和加大中央财政生态补偿机制。具体补偿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建设布局给予补偿;二是对下游受益地区,征收生态环境调节税,由中央直接向下游受益区地征收,按照对生态贡献大小给予调节补偿。
第五篇:xx 县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会议纪要(最终版)
Xx县2012石漠化综合治理
工程县级验收会议纪要
根据xx文件批复,xx县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选择项目区的混寨河小流域作为本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治理范围,该项目于2012年9月动工建设,截止2013年10月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共治理岩溶面积2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3.1平方公里。
一、项目批复基本情况
(一)建设内容和规模
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封山育林82公顷,其中人工促进16公顷,补植补造树种为香樟、柏木,封育类型为乔灌型;人工造林42公顷,其中经济林种植油茶3公顷、紫竹10公顷、桃10公顷、金银花1公顷;防护林260公顷(楠竹40公顷,樟木和柏木220公顷)。
2、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植草7公顷,建设棚圈50平方米,青贮窖90立方米。
3、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作业便道2公里;蓄
水池25口;沉砂池3口;截排水沟8千米;灌溉渠道5.5千米。
(二)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2012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总投资为6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万元,地方配套9万元。
二、项目完成基本情况
(一)工程量完成情况
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封山育林8公顷(其中人工促进16公顷,补植补造树种为香樟、柏木,封育类型为乔灌型;人工造林4公顷,其中经济林种植油茶37公顷、紫竹10公顷、桃10公顷、金银花13公顷;防护林26公顷(楠竹40公顷,樟木和柏木220公顷),以上工程均完成计划任务的100%。
2、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植草7公顷,建设棚圈50平方米,青贮窖9立方米,以上工程均完成计划任务的10%。
3、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作业便道4公里;蓄水池2口;沉砂池2口;截排水沟5千米;灌溉渠道5千米,以上工程均完成计划任务的90%。
(二)投资完成情况
玉屏县2012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总投资70
万元,其中:国家石漠化治理专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4万元。
三、项目验收基本情况
为了使该项目能在建成后较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综合效益,以便更好的开展好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经请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县发改局党委书记xx同志为组长,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验收小组。针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参会人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验收小组人员一致认为该项目建设基本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要求,予以通过县级验收,验收的有关事项纪要如下:
(一)项目建设符合我县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工程量基本达到上级批复初步设计的工作总量。
(二)项目工程资金到位及时,使用和管理符合基本建设工程要求和资金管理要求。
(三)项目资料归档基本齐全、完整。
四、项目验收建议
(一)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抓紧完善相关资料,将验收资料
按照要求补充齐全。
(二)补充监理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三)加强项目后续管理,使其发挥长远运营效益。
(二)总结完善201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经验,为下工程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