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域高原浙藏情——我省援藏工作纪事
雪域高原浙藏情——我省援藏工作纪事 本报记者 毛传来
这是一片终年冰雪不化的雪域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自然环境恶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和“生命禁区”,是西藏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片播撒浓浓关爱与温暖的热土:那曲浙江高级中学、杭州希望小学、温台教学楼、罗玛杭州农贸市场、那曲县杭州科普文化中心„„带着浓厚“浙江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浙江印记”已经深深烙在那曲的角角落落;而高原的藏民们也有着道不尽的“浙江缘”:孩子在浙江援建的学校里读书;商店开在浙江商贸城里;自己的家就住在“浙江路”、“西湖路”边„„
我省从1995年开始与西藏那曲地区结成对口支援关系。14年来,我省先后派出5批共226名援藏干部,对口支援项目共461个,落实各类援助资金6.54亿元,分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资源开发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及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等方面,给藏北高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缺氧,不缺精神
“缺氧不缺精神”是每一名援藏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们身体力行的铿锵誓言。
2007年7月初,还没适应高原气候的第五批援藏干部刚刚放下行囊,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并将这种可贵的精神状态一直延续至今。
蓝水高,那曲地区监察局副局长,刚进藏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带着任务到西藏道路最艰险的索县、昌都等地,连续出差18天,行程4000余公里,按时完成执法监察任务。
吕建平,那曲地区公安处副处长,刚上任的他带领技侦民警,奔赴四川甘孜州及西藏昌都地区侦查办案,历时38个昼夜,辗转1万余公里,出色地完成了侦查破案任务。
申金玉,那曲地区检察分院副检察长,主动要求到海拔4700多米的铁路沿线守卫青藏铁路,啃冰馒头,住简易帐篷,一守就是20多天。
地区财政局副局长邬达贵今年进藏第二天就患肺水肿,但为了搞好援藏资金筹措,一直坚持工作,为今年援藏资金的安排和落实做了大量工作。
„„
“对浙江的援藏干部来说,在高原地区工作,既要承受心脑缺氧的强烈折磨,又要习惯瞬息万变的高原气候;既要忍耐颠簸山路的长途跋涉,又要克服在万丈悬崖上盘旋行车的恐惧心理。”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那曲地委委员、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吴雪桦表示,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加激发了援藏干部们勇往向前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热情,树立了浙江援藏干部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良好形象。
时间短,情谊长
在援藏干部们看来,3年的援藏工作时间是短暂的,然而“只要在西藏待一天,我们就坚持奉献一天”。
为推动那曲地区的发展,援藏干部们经常顶烈日、冒风雪,努力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交通信息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等难关,深入农牧民群众中详细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解决其实际困难,并与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探讨怎样致富的问题,与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今年5月初,那曲地区卫生局副局长李灿堂受那曲地委、行署指派,率地区卫生局工作协调组,陪同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一行,辗转数千公里,先后在那曲、安多、尼玛等县(区),为驻军官兵、机关干部、农牧民群众、在校学生开展医疗巡诊服务,连续17天奔波在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每天工作到深夜。
5月14日,流动医院在尼玛县收治了一名叫措姆的车祸伤员,当时该伤员整个下肢已没有一块完整的肌肤,惨不忍睹。手术期间,病人血压突然下降,危在旦夕,急需输血,可尼玛县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血型配置试剂,无法查清伤员血型,情急之下,医疗组决定用O型血挽救伤员生命。这时,李灿堂当即挽起衣袖:“我是O型血,抽我的吧!”同事考虑到他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又患感冒,有些犹豫。李灿堂坚定地说:“救人要紧,多耽误一分钟,伤员就有可能丢掉生命,来吧。”说完就躺在了病床上。鲜红的血液从李灿堂清瘦的手臂抽出,及时输到伤员身上„„伤员家属感动地说:“浙江援藏干部的这份情谊我们永远忘不了!”
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那曲县香茂乡,乡政府所在地原来只有40余户常住人口。如今的香茂乡,学校、卫生院、茶馆、超市一应俱全,还建起了敬老院。配套设施的完善吸引了牧民纷纷前来安家,现在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户,并且逐渐显露出一些繁华景象。
去年年底,家具商人丹增看重这里的集聚效应,在香茂杭州农牧产品综合市场开出了一家店,现在他每个月的销售收入超过6000元。过去没有额外收入的乡政府,如今靠市场铺面出租,每月租金收入达三四千元。
这些变化,得益于我省第五批援建项目之一的香茂乡小城镇建设。该项目包括香茂杭州综合市场、香茂杭州科普文化中心以及两条道路建设等。
要“输血”,更要“造血”。10多年来,我省对口支援那曲,在市政建设、交通、能源、科技、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了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为那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在加大无偿援助的同时,浙江的援藏工作更注重把那曲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企业援藏、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打造有利于造血功能发挥的体制机制。
第二篇:高原雪域印下奉献足迹(人民观察)——写在第五批援藏干部离藏之际
高原雪域印下奉献足迹(人民观察)——写在第五批援藏干部离藏之际
本报记者 张 帆 贾立政 孙海涛《 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17日01 版)
火热的7月,正是雪域高原繁花似锦的季节,也是告别的季节。第五批援藏干部带上各自的“成绩单”和别样的苦乐酸甜,满怀眷念的深情,告别西藏。
3年前的今天,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以及17个对口支援省市的850多名援藏干部从繁华的都市奔赴雪域高原,用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平凡的援藏之旅。
众所周知,过去的3年,是西藏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多的3年。迅速平息拉萨“3·14”事件、确保奥运圣火顺利登顶珠峰、迎战特大暴风雪和干旱以及强震的袭扰、隆重庆祝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西藏这样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在已树立了无数丰碑的前辈们面前,第五批援藏干部用智慧与才干、奉献和汗水在援藏事业中打下了属于他们的烙印。
下移下探:读懂西藏,叩问民生,援藏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
熟悉援藏的人都知道,对口援藏启动初期,大部分资金用于西藏城镇和城镇向农牧区辐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上,而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牧区、难点也在农牧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及时作出调整,提出援藏的项目和资金要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把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
要领会中央这一决策调整对西藏全局的重大意义,唯一之途就是要读懂西藏。诚如自治区农科院副院长尼玛扎西说,懂民心者,得民心,读懂西藏老百姓的心,弄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是发展西藏、稳定边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于是,援藏伊始,学习、充电就成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们的重要“功课”。
援藏干部们钻研西藏地方史和藏语口语,有关部门举办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西藏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讲授。
但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海市援藏干部成立了9个调研组,深入日喀则地区61个乡镇和100多个地、县单位,一口气拿出40多份调研报告。
海拔4770米的仲巴县,吃的米面也是夹生的。财政部援藏干部、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文秋良忍着强烈高原反应,到乡、进村进行调研。
“喝了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广东省援藏干部、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的这番话,在边
陲小县察隅广为流传。
„„
对民生的疾苦有了真切的体验,对中央的要求有了深入的领悟,援藏工作才有可靠的基础。
不久之后,在乃东,人们就听到,“乃东向东”的发展口号被武汉援藏干部们叫响。
在札达,河北援藏干部们倡导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富民强县”发展思路成为古格儿女共同的愿景。
在日喀则,青岛援藏干部们提出的“一产稳市、二产强市、三产兴市”三大战略在全市上下广泛讨论中形成了共识。
在芒康,重庆援藏干部们打出“特色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为民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张牌”。
„„
不难看出,这些思路和规划的共同之处就是把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放在援藏工作的首位,从突出重视城镇建设转向重视农牧区建设。
在援藏重点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基层农牧民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朗县实施安居工程,福建的援藏干部们组织资金1000万元攻坚,使困难户每户直接补助达2.5万元以上,并动员所在村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彻底解决了全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古城昌都县的一些乡镇小学设施很差。天津援藏干部们筹集资金120万元,建立了寄宿制俄洛镇约美村完小和沙贡乡温达教学点。
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元,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串令人心动的数字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援藏重点的有效转移。
科学援藏:破解周期性难题,立足长远,“输血”更要“造血”
众所周知,援藏有周期。怎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办成几件群众急需而条件又允许的事,是每名援藏干部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与难题如影相伴的日子里,忙着将援藏思路和蓝图逐一落实的援藏干部们,嘴边经常挂着这样几句“经典”的援藏语录,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民生工程,没有形象工程”。已是第三次援藏的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深有感
触地说,援藏工作特别忌讳搞“形象工程”,不顾实际盲目求大、求快,“轰动”一时,但给农牧民群众造成的损害却是长久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援藏干部、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经济发展一定要适合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宁可少上一些工业项目,发展慢一点,也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为此,乃东谢绝的工业项目不在少数。
“用先进理念做援藏”。援藏干部、米林县书记刘金柱说,要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把内地、沿海的观念优势、经济优势引到西藏来。米林县倡导跳出米林看米林,推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全民创业理念,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米林的大发展。
“尊重历史着眼未来”。援藏干部、加查县委书记石显银说,制订规划、谋划思路,不能搞简单否定和一味标新立异的“创新”。加查县在制订援藏工作规划时,就主动将规划年限延伸到5年,并且还制订了全县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
“输血更要造血”。广东省援藏干部领队刘毅说,援藏是手段,不是目的。援藏干部最重要的“造血工作”是和西藏干部一起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并带起一支适应当地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这几条是援藏干部们3年的经验之谈,点出了我们称之为‘科学援藏’理念的基本内涵,这也正是破解援藏周期性难题的法宝。”援藏干部总领队许鹏说。
在号称“武汉市最远县”的乃东,苏霓斌和当地干部一道看准了适合乃东发展的路子——农牧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把乃东的有机蔬菜、优质奶源输向全国。
乃东县机关服务中心司机旺堆现在还记得,3年前他开车迎接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时,只见每人拎着一个超大的行李箱。以为行李箱里塞满衣服的旺堆后来才知道,里头装的是良种奶牛冷冻精子!2008年,乃东县试行奶牛改良并获得成功。
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年援藏经验表明,援藏不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挖掘和保护藏文化。
2009年3月,《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个广受外界好评的城市规划凝聚着江苏省援藏干部们的心血。援藏干部、拉萨市副市长李侃桢介绍,规划确立了建立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4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
今年5月,福建投资500万元援建的“尼洋阁”开馆,这是首座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米林县专门投入援藏资金,实施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援藏队员们组织编撰的藏文版县志也已通过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福建援藏干部领队陈秋雄说,通过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援藏态度,以铁的事实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西藏
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意义十分深远。
严于律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
援藏面临的另一难题来自干部自身,地方援藏干部来自17个对口支援省市,一个省的援藏干部来自不同的地区。这就容易造成干部管理中的三个“不太”现象,即派出单位不太方便管,受援单位不太好管,个别干部不太服管,同时中央机关援藏人数多,职级高,工作单位分散,管理的难度也较大。
“命严方可以肃兵威,令重始足于整纲纪”。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自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自我管理,他们协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修改完善了《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援藏干部请销假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谈话制度等;同时修改和完善援藏干部考核制度,要求援藏干部与在藏干部同等考核,不搞特殊化。
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成立了自我管理领导小组,把中央援藏干部分成了11个活动小组,挑选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威信的同志担任各组的组长,负责分组联系和管理。同时还设立了综合宣传、卫生保健、纪律安全等7个工作小组,负责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7个支援省区的领队,则被赋予了很多组织管理的权限。与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相似,各援藏工作队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人事、项目、资金等管理细则,对援藏干部从严要求。
湖南省援藏干部、隆子县委书记华学健在藏工作6年,从未进过娱乐场所,从不插手招投标业务,项目一律由分管领导严格把关,并坚持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严格监督。6年来,他曾多次拒收包工头的红包和礼金,严词拒绝了跑官要官的干部职工,“铁面书记”闻名遐迩。
黑龙江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卢波,担任仁布县姆乡水利工程总指挥时,管理着近1500万元的项目。其间,不少人跟他套近乎,更有人深夜敲开哈尔滨卢波的家,留下一张豹皮就走。这些都没有撼动卢波的信念。“赢得一个从容自在的身心,胜过贪官污吏的胆战心惊。”个人节操背后也彰显出管理的力量。
3年来,第五批援藏干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赢得了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牢记使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就是闻名四海的“老西藏精神”。
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踏上雪域高原的第一刻起,就自觉把传承“老西藏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援藏干部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
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这4句话来概括新时期的援藏精神。
“20万元买一颗援藏县委书记的人头!10万元买一颗其他援藏干部的人头!”这是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之后,“藏独”分子发出的叫嚣。这种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发生在入藏工作不到半年的第五批援藏干部身上。
拉萨市曲水县的周广智等3名江苏省援藏干部立即取消了休假,提前回到工作岗位。他们亲临维稳第一线,调整工作方针,逐步由被动防守向主动出击转变,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西藏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援藏干部崔士鑫返回拉萨后,顾不上高原反应,当晚就开始值夜班,在短短十天内,连续撰写了4篇评论员文章,向外界揭露**分裂势力煽动拉萨“3·14”事件的险恶用心。
大风呼啸,严寒彻骨,通讯中断,公路阻断„„2008年10月26日,突如其来的山南雪灾,把5县3000多牧民置于冰天雪地的困境。安徽、湖南、湖北的援藏干部第一时间赶赴抗灾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用推土机开道。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委书记李跃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周密部署抗雪救灾工作。由于反应迅速、应对得当,雪灾的损失被降到最低。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浙江援藏干部领队吴雪华和辽宁援藏干部领队刘自康一个高血压、一个低血压,在海拔最高,最艰苦的那曲地区,他们用榜样的力量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援藏团队。河北援藏干部领队张振县曾援藏担任过日土县县委书记,10年后再次入藏,担任阿里地委副书记,继续为阿里的稳定发展默默地奉献。
援藏干部吴光政用“六个变化”概括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头发白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视力降了、记忆力减退了、药吃多了。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更为艰难的是来自心理、情感上的煎熬。
第五批援藏干部共有26名女同志,其中在阿里的就有7名。“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愧疚常常让我从梦中醒来。”这是援藏干部、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的心声。
3年援藏,终生援藏!援藏干部已自觉把自己的人生和西藏的发展、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开。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曾多次动情地说,援藏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西藏发展进步付出了许多辛劳和牺牲,赢得了受援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戴和认可。多年来,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工程支撑着西藏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援藏项目改造着西藏的河山,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座又一座不朽丰碑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
今年6月7日,第六批援藏县委书记培训班在拉萨开班。又一批援藏生力军再登高原。雄关漫道,豪情似火,人们有理由期待,在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援藏的前景会更加美好,会更好地造福雪域高原的各族人民。
第三篇:公司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
公司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青海五个项目部深入开展了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按照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指导方针,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构建了公司雪域高原区域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打造出了具有公司乃到XXX特色的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品牌。
一、发挥整体优势,探索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思路 随着公司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行,公司确立了“以现场保市场”的经营理念。但雪域高原区域工程项目之间存在党组织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各自为阵的现状,在联动上呈现资源分散、缺乏沟通、资源优势互补难、品牌创建意识不强。为破解这一瓶颈,公司党委决定以“雪域高原区域党建活动”为突破口,通过加强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使得在区域项目经理部党组织共同按照区域党建的统一要求和总体部署,统一步调、紧密配合,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创新示范、引领先行的能力,以服务和保证区域生产经营,形成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整体合力,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进、品牌共创。
二、强化组织建设,提供雪域高原区域党建组织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进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公司党委结合强
调查和收集整理,并按照《雪域高原区域工程项目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职责和开展活动。
二是建立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联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议,积极主动协调与所在区域地方以及有关部门、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整合区域资源,发挥群体力量,研究解决区域及各成员单位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区域工程项目积极参与的党建工作平台,为成员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产、经营和生活条件,促进成员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雪域高原区域党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按照党建“五化”建设要求,健全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制度,统一开展区域党建工作,统一开展区域党建主题实践活动,统一开展区域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评比表彰,形成统一规范的区域党建资料管理台帐,形成统一规范的区域党建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工程项目党建标准化管理工作上水平。
四是建立雪域高原区域群团组织参与机制。健全与区域党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工会、共青团组织架构,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确保区域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建设与区域党建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区域内成员单位指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做好企业形象宣传,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五是建立雪域高原区域党建检查考核机制。按照“年初部
体网络、区域党课、征文演讲、座谈交流、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加强区域党建经验交流与工作探讨,做到互促互进、整体提高。区域内部刊物《旗帜》每半年出一期。
三是加强组织宣传报道。组织区域党建联创共建成员单位开展综合系列宣传报道,重点向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青藏铁路公司组稿宣传,在铁道开发报、研讨与交流、五彩文化以及青海省新闻媒体上进行专题报道。2013年区域项目编发国家级报道12篇,中央级报道21篇,地方路局及卫视报道12篇,局内报道130篇,五彩文化报道44篇。有力宣扬了雪域高原区域项目形象、文化及精神,提升了xx在雪域高原的形象,推进了工程项目生产经管中心工作。
四是开展党员科技创新活动。雪域高原区域项目依托党建工作平台,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建设了一支责任心强、钻研技术、精通业务、做好本职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企业利益和荣誉的党员队伍。并注重工程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四结合”,深入开展党员科技创新活动,做好创新成果总结工作,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是加强创建成果总结。围绕区域党建联创共建活动,完成“三个一工程”(一本画册、一张光盘、一本文集)。
五、实现三个转变,推进雪域高原区域党建整体提升 在开展雪域高原区域党建活动以来,按照党建“五化”建
第四篇:情系雪域 汗洒当雄 忠心谱写援藏歌
情系雪域 汗洒当雄 忠心谱写援藏歌
——记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陈北信同志先进事迹
陈北信,现任当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全县旅游工作。2007年6月,他积极响应全国支援西藏的号召,踊跃报名,带着“融入西藏、奉献拉萨、建设当雄”的特殊使命,怀着北京崇文区委、区政府的重托,来到平均海拔4300米的藏北明珠——当雄。在当雄援藏的三年里,陈北信副县长坚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降标准”的实干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讲奉献,勤政为民谋发展”的工作作风,情系雪域、汗洒当雄,用自己的丹心在雪域高原抒写了对党的忠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留遗憾”的誓言,充分展示了北京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在推动小康、平安、和谐、生态当雄建设进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实地调研 主动融入
为了尽快掌握全县的真实情况,陈北信副县长上任伊始,就克服高原缺氧,克服语言不通,不辞辛苦,在北京崇文区援藏干部当雄工作组组长、县委书记薛国强的带领下,深入全县8个乡镇进行了走访和调研,与县直部门领导、与乡镇领导、与牧民群众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安危冷暖,倾听他们所思所想,聆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使之掌握了详细、1
真实的第一手家底资料。他每到一处都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而是与当地干部群众推心置腹,其言切切,其意诚诚,干部职工莫不为之感动。在摸清“家底”的同时,还积极征求意见和建议,共想办法,共谋思路,在进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协助其他两位援藏干部确定了第五批三年援藏项目规划,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理念,亲自带领当雄县旅游部门相关人员深入全县各景区、景点调研全县旅游发展情况,积极与有诚意到纳木错投资的企业代表进行商谈,着手制定《当雄县旅游发展规划》。
真抓实干 发展旅游
当雄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依托天湖——纳木措这一享誉国内外的景区,加上羊八井地质公园、念青唐古拉雪山、湿地资源及展现当雄民俗民风的“当吉仁”赛马节,使得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市场与文化的开发仍然得不到与其资源相称的地位,许多历史民族文化与观代文化还没有得到挖掘和有机结合。为切实做好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打造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精品,把当雄塑造成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强县,全面提升当雄在国际旅游文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更大的社会 2
和经济效益。陈北信同志远离故乡、告别亲人,来到当雄后,把当雄作为第二故乡,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当雄的旅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特别是2008年,当雄县受拉萨“3.14”事件的影响,旅游发展呈下滑趋势,全年接待游客仅9.58万人,同比下降60%。陈北信副县长多次带领县旅游相关部门人员赴景区(点)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着手制定了《当雄县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及管理办法》,完善《当雄县旅游发展规划》,经过一年的努力,到2009年旅游全面恢复,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6.25万人,同比增长174%。在陈北信同志援藏的三年里,当雄获得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十佳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县”、“中华旅游文化知名县”,纳木错景区荣获“东亚旅游十大知名景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多项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当雄对外旅游新形象,有效促进了当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当雄地处拉萨的北大门,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兰西拉光缆、格拉输油管道横贯县境。因此,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2008年拉萨发生“3.14”事件以后,陈北信副县长及时返回当雄参与全县维稳工作,每天坚持在21:00后,陪同县委、人大、政府三套班子领导巡查铁 3
路护路、重点民生设施安保工作等情况,亲身感受广大干部职工维护全县社会局势稳定的激昂斗志,陈北信副县长在巡查过程中对每位坚守岗位的同志说:“你们是多吉次珠市长口中常说的“有苦不叫苦、吃苦不怕苦、苦中见精神、苦中立功业”的真正实践者”,听到他亲切的话语和对工作的肯定,广大护路队员和值班干部备受鼓舞和鞭策,纷纷表示要站好每一班岗,全力维护全县的社会局势稳定和长治久安。同年10月6日,陈北信副县长正陪同崇文区党政代表团在林芝考察,当他获悉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发生了6.6级强烈地震,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他心急如焚,即刻返回当雄,与全县人民并肩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那不怕危险、不顾劳累的精神激励着每个人,得到了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9年11月,当雄县为加快纳木湖乡农牧安居工程整改重建工作进程,县委、县政府安排县级干部负责对各施工点进行监督指导。这项工作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容不得半点马虎,陈北信副县长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施工知识,经常性深入施工点调查了解牧民群众的思想现状,征求他们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实地查看该施工点的工程备料是否齐全、施工操作是否规范,并积极与该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交换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监督指导措施。熟悉他工作 4 的干部和群众都说:“陈北信副县长真是一个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好领导,是一名真抓实干的援藏干部”。特别要说的是2010年6月23日这一天,陈北信副县长三年的援藏生涯即将结束,为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分派的重建任务,站好最后一班岗,他又一次带病亲赴纳木湖乡监督检查施工进程,当天返回当雄后,由于近期带病工作,深入工程一线,当晚突发高原病,病情十分严重,目前仍在抢救之中。
坚持原则 清正廉洁
坚持原则、廉洁正直是他的人格亮点。在廉洁自律方面,他也从不含糊。作为共产党员、县政府领导,他深知团结就是力量,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他非常注重班子团结和民族团结。办事公正,作风民主,决策透明,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班子成员和其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经常用“作风正派、律人律己”的意识警醒自己,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他负责的援藏项目中,严把工程招投标关,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援藏资金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积极联系北京崇文区为当雄干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培训,从而提高了当地干部的业务素质。在他的影响下,分管部门的干部抓旅游、干事业的人多了,推诿扯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少了,扑下身子、狠抓落实的人多了,高高在上、畏首畏尾声的人少了,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经 5
济、开拓创新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正是由陈北信同志为党的事业默默耕耘,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和积极贡献。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援藏干部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全县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全县干部职工“吃苦不怕艰苦”的良好工作作风。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他无愧于援藏大哥的亲昵称呼,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五篇: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培训交流提纲
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培训交流提纲
各位援友,大家好。
又到两年援藏时,看到大家意气风发,充满斗志。我为你们点赞。4年前,我和大家一样也准备赴藏区了,今天,我依然激动,说真的,对藏区,我也充满了感情。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今天,我依然关注藏区的发展,关注我们引进的企业,关注那里的朋友。在两新企业中,我们也将继续组织我们的企业到藏区去感受那里的生活,去接受党性教育,去开展支部结对,去献爱心。
不久这后,你们也将到千里之外的藏区去,在此,也借今天这个机会,分享自己在藏区工作的一些体会。我国有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易经》,号群经之首。易者,移也。通篇都传达了一切事业都在不断的“变化,但全书归纳起来,就三个方面简易、变易和不易。因此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那就是改变、定位和支撑。
关键词一:改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事物变化是必然的,是主导的,我们也一样,不管我们是为了改变藏区的发展现状,还是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也或是准备改变下我们自己。总之,我们是为改变而去。而现实也要求我们作改变,这是个积极的、向上的。树立阳光心态是这样说的:我们不能改变
别人,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就适应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事情,我们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心态决定状态,影响行为。下面还要讲,这里先说下改变些什么。
尽快适应环境的调整。气候、高原反应、生活。加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工作岗位的转变,站高了平台,主导了项目,要求我们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方式方法。不管你以前在那个岗位,请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真实掌握情况。这一点,第三批的援友们做出了榜样
始终贯穿学用的转换。相对于工作的流程和推进效率,我区的大量工作实践走在了藏区的前面,我们在内地看到了,见证了、学习了很多推进的具体思路、理念,方法,在可能的和可行上的范围上,各位援友一定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所学和所获,从而实现提升素能的同时,推动自己手中的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援藏任务。在我们离开时,说的应不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藏区的云彩。”而应是展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的狠劲和韧劲,让藏区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关键词二:定位
定位就是不变,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不忘初心,说明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要坚持的,坚守的。
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立场
和政治意识不变
坚守纪律红线,道德底线的规矩意识不变 坚持工作充满工作激情、勤奋工作看齐意识不变 所以我们要定位,那在那几个方面定呢?
摆低位置,端正学习的态度。两年来,我深刻的认识到,藏区各县的大部分领导同志,他们有抓大项目,用大资金,处理大矛盾的方法和手段,未必不如我们在座的干部,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请各援友,虚心请教学习。
降低期望,注重能力提升。对个人而言,援藏不一定是成功之路,但一定是成长之路。从多方面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有平台,有载体,有挑战
看高难度,工作要落细落小。在藏区推进工作难度还是不少,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但我们当时情况就这样,因此我们要有啃硬骨头的劲头,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从而全面思考,学会借力,学会整合,从小处着手,千方百计完成手中的工作。
关键词三:支撑
就是变与不变之间找个平衡点。我把一个老领导的话送给大家分享。
心态支撑: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
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对我们而言就是要以藏区为第二故乡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把推动藏区的发展,逐步帮忙理顺工作流程当着自己的事来做,来推动。耐得住寂寞,守得信清平,经得起考验。
身体支撑:条件还是相对艰苦,实事上,在宾林书记的争取下,有了更大的改善,但还是建议大家,创造条件开展活动,锻炼身体,同时注意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把身体
家庭支撑:包括三个方面。工作队是一大家庭,大家要团结互助,共同完成工作,一起贡献智慧。原单位是你的大后方,要经常给领导汇报下思想和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你的小家是你永远宁静的港湾,有空或常常打个电话,问候下父母,关心下爱人,指导下小孩,他们一切安好,是你安心工作的保障。
就讲这些,不足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援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