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6: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

第一篇: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

调研报告

第三调研组 2013.3.12

为及时掌握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我市教育局与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开展“阜新市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未来三年人才资源需求情况调查,以掌握产业集群人才队伍现状,了解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为构建未来三年重点产业集群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人才规划提供依据。

为实现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阜新”战略构想,贯彻陈政高省长提出“要把彰武的林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的指示精神,彰武县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促进产业基地的发展,通过调研,对产业基地的人才需求做了预测。

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而成,彰武县的产业集群以板材家具加工制造为主。鉴于国内外以前产业集群存在的“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弊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可持续战略的推行,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产业集群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在人才的专业结构上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大。集群企业过去大多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管理瓶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需求急剧扩大。二是一线产业工人文化素质低。过去的一线工人多为初中学 历,如今多半自动化的生产线需要的是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所以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成为企业的主要力量。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彰武产业基地的招商计划,至2015年末计划引进企业500家,本调研组通过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部提供的数据资料,按林产品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获得如下资料:

“十二五”期间正是基地工业化加快转型、城市化加快推进、国际化加快提升的新阶段,是基地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大发展”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基地人才开发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的有序流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基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主战场为广大人才所关注和青睐,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同质化客观的导致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供应紧缺。所以要尽快提升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能力。

根据我国板材家具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家具制造基地发展现状,依据《阜新市板材家具基地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从阜新和彰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彰武要打造成在我国乃至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具有培育木材原料生产、人造板加工、家具制造业的板材家俱加工制造基地,以独特的林板家居一体化的形式构建高水平的林产加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以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带动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增加、农民增收致富,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彰武产业园区预 计到2015年引进企业500家,其中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3亿到5亿的企业27家,1亿到3亿的企业55家,0.5到1亿的企业295家,0.5亿元以下的企业115家。这些企业的入驻可实现产值500亿元,利税25亿元。综合上述各项预期经济指标,参照《阜新市板材家具基地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经济发展预测,通过调查现有园区规模企业,预测到2015年,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增加就业人数约上万人。

在产业基地相关部门人员的陪同下,本人亲自走访了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和阜新市石油工具厂。这两个企业是产业基地内龙头企业,在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人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通过调研,获得如下资料:

一、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以战略眼光看待、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2009年公司成立至今,公司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从现实需求、近期发展和长期储备的角度出发,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全力打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和高技能的员工队伍,为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以下是格美特家具近年来人才工作的做法。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基础和前提在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格美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召开各种会议、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引导和 教育广大员工,尤其是各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观念,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牢固树立没有天生的庸才观念,为每一位员工创造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个人潜力。

(二)加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服务发展大局,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各类人才,为企业服务。

1、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整体合力和导向作用。选拔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威信高,团队合作意识好的管理人员上岗,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

2、整合现有资源,提出智力互补概念。根据绩效考核、领导推荐、员工选举等方式综合测评,从中发现并选拔人才;采取拜师学艺的方式,发挥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的作用,充分提升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企业内部人才自有培养机制。

3、加强员工培训,提供业务素质和能力。通过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岗位操作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积极开展岗位优秀员工评比活动,激发员工学技术、打基础、比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优秀员工奖励办法》,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兑现,拉开收入差距,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创新并完善人才机制。公司在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有效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机制。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突破关键岗位薪酬的竞争性,对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及高难度工种要与普通岗位大胆拉开差距,突出竞争力,体现激励作用,并有效控制人才成本。

2、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公司对优秀人才进行培训和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委以重任,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

3、实行情感化管理。公司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同时,积极帮助其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最大可能不让家庭琐事、个人困难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同时,设立职工书屋、职工服务帮扶站等,为员工提供学习、排忧解难的条件和机构。

4、实行企业文化激励。以团队感情和工作氛围吸引人才,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宣传“为了员工而努力”的企业目标,倡导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为人才提供发挥的平台,人才为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格美特家具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企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储备。

(四)对企业人才方面的建议:

1、人才的引进: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现状、短期、长期企业发展目标和轨迹,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坚决杜绝盲目引进不切实际的高端 人才,将人员的引进与使用充分结合,最大化发挥人才的作用。

2、人才的培养:以企业现有条件为基础,打造适合人才自主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优秀员工的“传、帮、带”作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以长期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人才培养,避免短视行为,杜绝用一人,引进一人的被动引进措施,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力,最大化实现企业自有人才培养机制。

3、人才的使用:坚持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使用原则,杜绝浑水摸鱼现象。

4、人才的激励:贯彻“多一点付出,即多一点回报”原则,优化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坚持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对优秀员工不吝于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不合格的员工采取提醒、警告、劝退的三步走原则。

5、人才的服务:企业为人才提供能力发挥平台作用的同时,还应做好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工作,同时,注重满足员工的学习、生活需求。

二、阜新市石油工具厂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查、详细了解各级人才信息。为掌握我厂人员现状,生产部协同人力资源部对车间工人及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工作经验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据统计,车间工人160人,其中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车工30人,5年以上工作经验40人,3年以上工作经验40人,1年以上工作经验20人,1年以下工作经验15人,徒工15人。

2、大力开展及时培训工作,并对新入厂人员学习情况及日常表现进行跟踪。在培训过程中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理论培训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对新入厂人员建立学习档案,出徒后对其工时量跟踪一年。以保证真实掌握学员信息,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经常对老工人进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等项目的培训,让每位工人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团队及车间技术人员紧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彰武县车工及数控技术人员紧缺。

2、人才培育力度不大。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对车间新入厂人员进行系统服务,跟踪调查。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1、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举措,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掌握生产流程。

2、加大招聘力度。通过电视广告、电视字幕、发放传单等方式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选择适合宣传企业招聘信息的传播途径。

3、积极组织名师带高徒教学方法,让新入厂学员进行手把手教学与常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采用效率高、学员进度快的学习方式教学。

4、积极组织车工技能大赛、拉力赛、班组竞赛等活动,带动工人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5、树立典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树立新入厂人员典型和车工技能 高手,在年末统一评比,发放证书及奖金。宣传经验、传授技术,引导工人依靠技术积极主动的工作。

(四)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服务人才的意见建议

1、与技校合作,技校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送到企业实习,企业保证实习过后对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予以正式工作,签订劳动合同。

2、与技校联合办学,技校老师来企业对全体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优秀员工,工时最高员工,表现最好员工等进行证书及资金的奖励。

以上是本次调研的具体情况,由于企业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对人才需求也存在着不同,所以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通过本次调研,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上报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虽然与我市产业集群人才发展规划有差异,但真正的、明显的、典型的问题都能体现出来。作为调研组成员,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企业应增强人才需求、人才储备的长远意识,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企业家没有人才需求预测的意识,只满足现有条件,一旦到企业用人时,会感觉人才短缺,会抱怨教育人才对接的不好。而企业岗位满员时,招工就戛然而止,没有长远的人才储备意识。另外,企业的发展规划应准确真实,尤其是人才需求的数量,不可以有水分,否则直接影响教育培养的后果。

二、教育应做好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预测,积极主动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职业教育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产业集群服务。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臵也侧重考虑产业集群紧缺人才的培养,但没有深入地了解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没有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这次调研,教育获得了很多重要的人才需求资料,下一步可以深入开展与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对接。

三、政府方面应加大对我市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为产业集群培养实用型人才

目前我市多所职业学校已针对产业集群开设相关的专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储备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市的生源数逐年减少,外地学校抢生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我市生源严重外流,部分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市委市政府应向省里反应这种现状,为了促进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尽力保留我市的生源。

另外,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企业的准入制管理,以突出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性,使学历教育的技术工人与普通老百姓有明显区别,并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与优势。

总之,发挥教育职能作用,把发展地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作为战略工程来实施。针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教育要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职工短期培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

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

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各市地的产业集群数量和产值差别较大。依次为:杭州124个,年产值3380亿元;宁波77个,年产值2500亿元;金华77个,年产值1310亿元;温州73个,年产值1735亿元;台州67个,年产值1680亿元;绍兴58个,年产值2647亿元;嘉兴35个,年产值1540亿元;湖州30个,年产值680亿元;丽水25个,年产值136亿元;衢州24个,年产值108亿元;舟山11个,年产值110亿元。

2、产业集群的特点

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产业集群“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1不同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

从“九五”时期开始,产业集群区块纷纷以不同的形态进行融合发展。有通过跨区域同行业的融合发展的,如台州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已将温岭、玉环、路桥、黄岩四县区的同类产业连成一体,年产值达450亿元左右,几乎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有通过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的融合发展的,如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大唐袜业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3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有随着产业链延伸融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如在山下湖镇,已将产业从珍珠生产延伸到珍珠加工,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养殖河蚌和珍珠加工,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产珍珠625吨,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

2.2产业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285个产业集群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以至于人们所说,浙江人具有“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浙江产业集群个性化还体现在品牌优势上,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6 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件,分居全 3 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共有经国家和省有关行业组织认定的区域品牌240余个。

2.3 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回报,带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步做大了产业集群这块“蛋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产业集群。

2.4制造业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40万种商品,商品出口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348亿元,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如绍兴纺织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用一根细细的涤丝编织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配套协作、产能大、品种多、企业机制活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为主要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国内外。2007年绍兴县约有80%的纺织产品通过绍兴轻纺城流向国内外,成交额达到332亿元。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有78个产业集群生产的主导产品,在国 4 内市场的占有率均达到了30%以上。

2.5公共资源共享发展

我省产业集群以县级为区域。据调查,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95%以上都建立了行业协会或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些服务平台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90%以上的产业集群都制订了地方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安全生产标准、配套产业链产品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环境共保。

2.6要素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装备、工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大幅度增加,原材料消耗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装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0.6%,重工业比重以平均1.46个百分点递增,装备产业集群占整个工业比重平均递增0.5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年均增长3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1.产业集群地域发展不均衡

环杭州湾产业带受上海及区内城市工业的辐射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聚有一定基础,也不管规模相当大的龙头企业,5 产业集群发展强劲,共有产业集群335个,工业总产值10857亿元。温台产业带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民众的创新意识很强,很早就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产业集群发展良好,集聚程度非常高,共有产业集群140个,产值3415亿元。金衢丽产业带3个市原有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群的发展历史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拥有产业集群126个,产值1554亿元。

2、我省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在小城镇

这是我省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表现。外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外资企业要利用当地村镇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开放的政策,从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而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形成集群。内生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承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手工业传统,通过农村家庭工业作坊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初级阶段也偏好选择在乡镇。

3、我省产业集群优势主要是低成本优势

我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总体产品档次较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技术初端,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在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方面,则处于落伍地位,以低技术含量、低端产品多。大量的小化工、小五金、小造纸、小皮革、小饰品制造企业与家庭作坊等,这些企业产品要维持一定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往往是以环境的牺牲和低劳动力工资为代价。

4、部分产业集群带来的生态问题

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改变,能源、土地、人才要素制约严重,6 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继续存在;我省是资源小省。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第四的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物质和能量未能实现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未经清洁处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的大量集聚加速了生态问题严重性。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经济环保化的要求提高,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面前,一部分产业集群将面临巨大冲击。

5、企业自主创新环节薄弱

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非常少。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创新资金和社会创新机制的严重缺失,产品开发能力的削弱。使企业无法解决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问题,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困难。

6、国际化知名品牌及区域品牌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已经进入品牌化生存的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我省强势品牌不多,且有相当一部分集群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许多企业品牌观念落后,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及建立与之适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多数企业还长期依赖生产贴牌产品生存。

7、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浙江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整体的升级发展。到2007年底,浙江省共拥有制造业大企业集团309个,与全省十几万家中小企业数量相比微不足道,且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为408.47亿元,仅为海尔销售收入1182.27亿元的34.55%。统计数字表明与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企业相比,我省企业无论在规模、资产质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

8、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面临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经营、管理、外贸、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而我省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在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城市服务领域等,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技工类人才也十分紧缺,从2002年开始,我省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技工荒,也让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重创。

9、地区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一是要素资源紧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二是工业利润的长期走低。我省工业利润的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增幅下降,总量及固定资产规模与山东、江苏等兄弟省相距极大,以次带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三是市场压力。原有产品的市场分额被不断的分割瓦解,部分产业被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凭借突出的综 8 合优势,日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集群专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这为我省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给予机遇;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首当其冲;在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动下,国际产业集群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集群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为浙江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和资源能源日益稀缺,推行绿色制造、降低能耗物耗、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要素支撑的协调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我省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散布于全球、处于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着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再到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按照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可分解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四个环节。

在价值环节不断转移的条件下,要实现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必须进一步实行优势整合。

1、加大资本运作,整合国内外资源

引导企业在做强主业基础,采取购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 9 产重组,实施产业链基础上的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拓宽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扩大再融资,增强资本控制资产能力。鼓励大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和人力优势,通过直接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设计制造基地和营销窗口,开辟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2、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内部产权关系,以资本为纽带强化大企业集团整体运作能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完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集团发展活力。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订技术标准等途径不断强化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大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以信息化、企业文化和经理人职业化等途径不断提高大企业生产自动化、营销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分工与合作。

3、价值链、产业链全球整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活动的分离与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之一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以不同方式快速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产业集群,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逐渐专注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放弃或弱化部分非核心经济 10 活动,出现了集群整体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于是整个集群逐渐专注于价值链战略环节,弱化和转移低端环节,实现了全球尺度上集群基于价值链的产业整合。

5、保持继续领先技术优势

一要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共性技术的合力攻关。二要进一步密切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区域性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和国外合作或单独建立研发中心,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行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占领技术制高点。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或区域性研发总部,鼓励省内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与其联合创建实验室。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研发。在传统产业领域,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5、确保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

浙江省是原料资源贫乏地区,人力资源发达之乡;然而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工业龙头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继续保持工业龙头的地位,进一步发展浙江工业,必须要保证有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要建立全国性、行业专业性的原料集散市场,积极支持研究生产原材料 11 替代品,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建设,积极把集群基地在原料加工中心基础上升级为产业链中心。要拥有稳定可控的人力资源,在原有学在浙江的基础上,加大集群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育。放宽专业人才教育的政策,积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科技型、管理型、学术型等专业人才。

7、拓展资源共享的网络优势

伴随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分工继续发展,价值链继续裂变,原来一体化整合和价值链全球整合阶段中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集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融合等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产业为纽带、以因特网互联的创新网络,为最终顾客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构成一种“虚拟”的整体,即价值链虚拟再整合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催化剂,全球联系和交叉投资则是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主要机制。典型的如上海长宁创意产业集群,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园区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信息基础服务平台连为一体,在地理环境中以地铁二号线贯通,形成各有特色又互动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带。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各类资源的流动。

8、强化行业定价优势

浙江省产业集群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产品在质量、技术、产量、品牌上具备绝对的市场份额,辅之发挥行业的组织功能和优势,从而取得行业定价优势。我省一些产业集群在

(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12 光伏产业、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生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至2003年LOFT49唱响全国后,先后出现了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唐尚

433、A8艺术公社、开元198和浙江省文化创产业实验区等保险单集聚区。特别是杭州市的动漫产业集群,已经拥有动漫游戏企业80多家,其中从事影视动画的企业近20余家,游戏研发、运营企业20余家,年产能力达到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生产制作企业有10家,游戏用户数和消费能力占全国1/10,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发展壮大包括工业设计及研发、服装设计、软件设计、数字电视、动漫、建筑景观设计、广告和咨询等在内的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浙江经济的软实力,使浙江成为文化创意设计大省。

2、积极打造区域特色金融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培育长三角南翼的金融中心,打通与国际资本的联系,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辐射,利用金融资本的纽带向先进制造业区域输送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等高级要素,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成长。重点优选、扶持特色金融产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本地总部型金融企业和新兴金融服务业,争取一定数量浙江概念基金在全国发行,加快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产业布局,形成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3、发展网上专业市场平台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网上“虚拟市场”,提升现代商贸业。13 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等创新,有助于加强渠道的市场资源的控制力。鉴于专业市场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浙江在专业市场发展方面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应该继续做大做强以专业市场为特色和载体的商贸流通业,把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网上数字化市场、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的发展,并逐步建立网上“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电子商务的平台,大力发展网上“虚拟专业市场”,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方式。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00公里范围内缫丝厂已经达140多家,所生产的生丝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产品95%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通过市场,对原料缺口较大的浙江丝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三)重点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加快技术创新类服务业发展: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和质检中心,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保险类服务业发展: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运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方式支持先进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产业集群引入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快现代物流和市场类服务业发展: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14 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具有现代流通业态特征的产品集散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动大通关建设,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加快中介类服务业发展:加强民间自发性协会建设并适当授权,发挥行业在自律、标准、信息、市场整顿规范及应对国外壁垒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鼓励发展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四)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浙江产业集群

向生态工业区转型是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逐步以实现对环境零污染和零排放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同质性以及生态产业链比较短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在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2、通过绿色招商“补链”。浙江产业集群已经在“产业链”招商的形式中尝到了甜头,但转型后的生态工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链”招商的形式。绍兴袍江工业区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重点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坚决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化工、印染类项目进区;重视“产品代谢类”、“废物代谢类”补链项目的引进,如中成集团利用热电厂的废渣,新建环保建材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制度创新以降低成本。产业集群转型生态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信息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使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相互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副产品利用的机会,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减少企业失败的机会。

4、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管理企业化、建设运营市场化。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集资方式投资建设、参与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处理设施的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营观念,变单纯的“运行”为“运营”。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去选择某项设施的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5、明确政府“第三方”功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同时,政府必须起到宣传功能,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亲眼目睹循环经济的示范做法与成果,可以通过绿色巡展、展示平台等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更广、更深角度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

(五)进一步融合跨区域式发展,建立大区域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省的产业集群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和相关行业扩展和演化。根据对我省沿海和中部15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同行业的跨区域发展有50多个,如:萧(山)绍(兴)纺织、天(台)三(门)的橡胶制品等专业化程度显著的集群。在这些集群内,供应商和制造商邻近,劳动力市场发达,通过分工合作,创造了低廉的成本。区域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清晰。在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创建和推介大区域品牌,为解决贴牌、无牌,乃至创建企业品牌、打响行政地域品牌打下切实基础。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努力占据组织创新制高点,以范围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一是要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系。二是要构筑跨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县域内的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面,鼓励县域之间的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县(市、区)统一有关政策,形成同质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要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大区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拓展新市场、联合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公平竞争、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获取更大的集体效率。四是要构筑大区域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联合打造市域品牌,鼓励相关县市联合打造跨区域品牌,将现有的区域品牌打造为大区域品牌。

(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诸暨大唐镇、草塔镇这个不到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百家制袜企业,他们除打造自己的品牌外,还承接国外的订单。国外采购商将大量的订单下在了中国的产业集群中。

外部经济导致成本的降低。在大唐镇一双袜子的成本不到0.1 17 元,浙江袜业、双双袜业等大型制袜公司、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放在大唐、草塔镇,这促使初具规模的制袜企业不断谋求创新,申请了大量专利,带动大量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的发展。如今大唐(草塔)制袜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0%左右和国际市场的30%左右。制袜产业又催生了从事袜机制造及零配件制造的大批企业。

2007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

1、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

包括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整合、区域的整合以及产业的整合。目前我省有六百多产业集群,但相互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等途径,加快不同产业集群以及现有生产手段、方式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的整合,以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

2、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龙头

2.1借助国际资源,实现本地产业的整合、创新。应大力提升浙江产业带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加快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具体有两条途径:一是民营企业与外资合营、合作。目前浙江已有不少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以此为载体,加快产业带的国际化进程。二是接轨上海,利用上海这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平台,加快浙江产业国际化的步伐。

2.2推进产业带中不同产业集群和产业的整合与创新。集群之间的整合是一种市场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零部件和生产工序的合作,另一种是具有不同功能的集 18 群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关系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前一种整合关系的深化。产业带的整合与创新,关键是其中每一个产业集群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培养独特优势,一要推动每一个集群的专业化,二要推动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本地化。

2.3依托城市带和都市圈,促进产业向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聚集。一方面可以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圈的机遇,使制造业向上海周边集聚,进入大都市圈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沿着产业带建设城市连绵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建设都市圈,利用城所特有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促进产业的整合、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2.4促进产业向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地区积聚。尤其是港口和高速公路沿线具有发展产业的天然优势,例如物流便捷、交通运输成本低廉,应首先大力促进产业向这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龙头产业”和“龙头区域”。

3、充分明确创新方向与创新定位

3.1促使集群的创新系统从“草根型”向“组织创新型”转变。前者的特点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后者的特点是组织间共同合作、协调发展的程度很高,创新能力很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创建“组织推动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台湾省,当局为了把台湾建设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心”,就建立了六个子系统:创新型的研究发展中心、货物仓储和流通中心、风险资本投资机制、供应链管理网络、高科技产业资本储备系统、提升价值的金融服务系统等。

3.2通过组织再造,实现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产业集群中的能力不能简单化为单个企业的能力,产业集群的能力真正来源于 19 “企业网络”。为此,必须用网络关系去代替目前产业集群中所存在的市场关系,实现先进组织的再造。建立网络关系的途径:一是通过企业之间“有意识的联合”;二是借助于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后,主要从事产品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高的生产环节,而把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从而为中小企业进入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创造了条件。

3.3培育集群技术创新主体。区域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高的地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为此,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到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研究所以培育创新的主体,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到产业集群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行业技术检测中心、评估中心等。

4、合理技术投资、合情管理创新

4.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生产的效率,二是提高产品的品质。

4.2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力求首先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新兴产业,采取人力资本折价入股、技术股权配送奖励、技术入股等方式,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技术创新的收益、企业的利益综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

4.3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家族式企业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因而必须整合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和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进行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七)大力增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内。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 21 中小企业,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企业间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增加企业创新能力。

(八)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几个平台 ?内生、和外延?)

1、加快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其研发设计、信息咨询、质量检测、技术预警、行业数据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孵化器,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扩大孵化规模,注重孵化实效。

2、推动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 22 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

3.1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对影响集群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路,协助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远景和发展规划,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3.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行业协会的聚集,吸引众多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和供应商进入产业集群,推进核心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产业集群。

3.3组织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及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按照产业链,在产集群内广泛建立各功能群体的协作网、信息网及服务网络系统。组织企业招商引资、参加会展,并维护企业的权益等。

(九)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投资主体的潜能得到有效释放,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创造活力迸发,经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总体规划、适度超前、配套完善、支撑有力”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设先进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服务、加强指导、消除障碍,形成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1、强化支撑硬环境

加快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物流成本;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着力提高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 23 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加快发展一批新的电源项目,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kV环网为主网架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实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保障产业集群用电需求。努力改善生态和生活条件,注重安全舒适的工作和和生活环境建设。坚持产业集群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商品、信息集散中心,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市场,进一步发挥流通业在扩大消费、拓展市场、带动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面的先导作用。

2、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推进网上审批。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与企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的,都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继续探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新做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廉政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改革办事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限时制。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抓好政策的清理,对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4 的政策,要及时进行清理,予以废止或修订。抓好政策的创新,积极学习借鉴有关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研究制定切实能够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态度坚决,不打折扣,杜绝截留和梗阻,要学习政策、吃透政策,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

4、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带头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防止和纠正重权轻法的思想和行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使公民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规范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高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着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依法公正处理各类案件,保护各种经济成分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坚决克服司法领域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

5、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制定地方性信用法规,出台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奖励依法经营者,惩处失信者。营造 25 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为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弥补市场失灵搭建平台,为企业完善发展战略提供充足、有力的决策依据,确保竞争纠纷能够得到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对假冒伪劣、骗买骗卖、行业垄断、商标侵权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6、营造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出去,移交给市场中介机构。制定市场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确定其独立法人地位,将市场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功能、约束功能,防范和惩戒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市场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场中介机构信用水平。

(十)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制度 目前我省和各地方政府对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都比较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从全省经济的战略高度积极研究未来我省产业的问题,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专题研究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走向,企业的定位问题。建议开展产业集群的专项研究,特别是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在国外建立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办事机构,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江浙沪之间 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流动与集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省参与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开展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我省“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还没有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指导意见和相应的专项规划。有个别市、县(县级市)刚开始这项工作;有的制定了发展规划,却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不具备整体产业发展高度,执行起来也是事倍功半。建议参照兄弟省市的做法对省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3、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清晰的公共政策框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完善的制度环境,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

政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产业集群实行不同的政策。例如: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集群,主要政策干预目标是培育适宜的商业环境,消除进入障碍与过度控制,干预不良竞争,鼓励加大竞争力度,确保出现初始集群形成所需的自发动力。在产业成长期,放宽教育创办政策,实施集群教育计划等。

4、研究建立产业集群统计方法体系

目前各地各部门对于产业集群的统计在概念理解、范围划定、方法使用上都不一致,导致我省的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有很大出入。要真正的掌握、了解一个产业集群或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集群统计体系,才能真正明确产业集群的问题、发展方向。集群企业才能明白自身与其它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差异化。建议省统计部门予以认真研究。

5、加大对产业集群专业协会的扶持 行业专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指导、协调、服务等功能和行业纽带作用,要支持协会的工作,壮大协会的力量,健全协会的组织构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对重点的专业协会要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20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xx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xx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2007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一)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xx部分);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2006年数字)

(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xx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四)畜牧业 2007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2005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五)生物创新产业 xx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xx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6个乡镇红河干热河谷地区。2006年以来,引进英国阳光集团、中石油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xx县投资开发生物柴油项目,已种植膏桐8万亩。“十一五”期间,规划种植膏桐15万亩,建设膏桐良种繁育基地1600亩。

xx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1)橡胶种植面积和产出情况 xx县境内位于哀牢山余脉(南段)的西南侧,藤条江、乌拉河流域地区,因受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暖温湿热地带,适宜种植橡胶,该区域主要涵盖xx县西南部的俄扎、黄草岭、黄茅岭、攀枝花及牛角寨、沙拉托等六个乡镇,适宜种植区的面积约为5.9万亩,已种植2.8万亩,但是产胶林地面积仅为960亩,实割株数为24000株。3-5年后,预计将有1.8万亩橡胶进入盛产期,按每亩30株,每株年产胶量120公斤,每公斤10元计算,亩产值达3.6万元。目前发展橡胶产业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俄扎、黄草岭、黄茅岭三个乡。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xx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xx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xx杉木产生了积极可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目前,xx共有15万亩杉木。从2001年至2007年,xx每年生产木材2万立方以上,7年销售15万立方,按每立方300元计,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农民植伐合理,自觉主动。为扶持农民种植杉木,2007年底,xx已投资13.4元从省种苗站、屏边县等地区采购杉木种子4吨,现已无偿分发到适宜种植杉木的乡镇农户手中进行自主培育。这批种子可育苗230亩,20xx年底可出圃1000万株苗造3万亩林。

4.草果

(1)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有适宜种植草果面积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适宜种植面积10万亩。xx县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生态良好,发展草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适合规模化发展。xx县草果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种植于东西观音山海拔1600-1900米的温凉性阔叶林下和退耕还林区桤木林下,截止2007年全县草果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847吨,产值2202万元。

(2)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三围、四带、六培植”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全县计划投资2800万元建设10万亩的草果种植基地,基地布局于大坪、逢春岭、黄草岭、马街等13个乡镇海拔1400—2200米之间的人工林区。草果种植4—5年后开始开花结果,10年后进入盛产期,盛产期长达50年。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亩产干草果100公斤,每公斤按3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3000元,扣除经营成本300元,则每年每亩创收2700元。项目进入盛产期后每年总产量达1万吨,年产值30000万元。

(六)旅游业 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6%;实现旅游收入27935.21万元,同比增长53.96%。

二、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xx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xx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xx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xx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xx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xx县情的产业。

(二)加强产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产业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特色明显、产业集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产业带(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三)继续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许多产业生产生产落后,产品粗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参照外地产业集群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并从产、供、销、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各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清晰地掌握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措施,市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组成产业集群课题调研组,用近1个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了全市各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以及相关技术平台和专业化市场,参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形成了此调查报告。

一、关于对产业集群的理解

最早研究经济集聚现象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者,他们在区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on milieux)、网络化区域(Networks regions)、学习型区域(learning region)等概念。此类研究仅局限于产业区位和集聚方面的研究,尚未触及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如企业绩效、生产率和竞争力等问题,没有把产业集聚区和国际竞争力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政策或建议,开始并没有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美国的经济管理学家波特(Porter)在对英国等10个国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行研究后,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把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关键是产业,而产业又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即形成产业集群。波特还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竞争力“钻石模型”(Diamond Mode)。因此,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实际上是为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即后来所谓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21世纪初,“产业集群”一词走进了中国人的经济生活,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集聚现象不具备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概念也被泛化。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国内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泰州产业集群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在某一地域范围,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成熟的产业集群,有助于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生产力的区域优化布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利于经济运行和生产过程的精细化、专业化、系列化。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下,发展的空间更大。

二、泰州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泰州市的产业集群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一样,泰州市的产业集群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跃升过程。第一次跃升: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泰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星罗棋布,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缺少规模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工业园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一起逐步向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这一阶段,企业的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第二次跃升: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基本路子是以追求集群效应为目的,自发形成生产协作体系,群体中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配套企业,而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也走向专业化,整个企业群落围绕特定的产业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综合成本,供销集中等竞争优势。目前,泰

州市产业集群正处在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阶段,正逐步向产业链方向演进。2006年,兴化市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靖江船舶产业集群、泰州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泰州汽车传动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姜堰石油机械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集群、泰兴溪桥乐器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等10家单位被江苏省经贸委、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提名为全省100家重点产业集群。

目前,泰州市形成了特色产业群体有近百个,其中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群体25-30个,本文以具备集群某些特性的18个产业集群加以阐述。18个产业集群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778亿元,实现利税74亿元,主要涉及医药、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行业,共聚集大中小型企业4252家,其中规模企业789家,吸纳职工近23万人。预计到2010年,18个产业群体能够达到1800亿左右的经济规模。18个产业集群以分布地理区域大致分为两大类:

1、以县域经济为分布区域的产业集群(表1)

集群名称 分布区域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06年营业收入(万元)企业总数 龙头企业名称

泰州市医药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园、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 维生素C、左氧注射液等 左氧注射液43% 1497900 191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济川医药集团泰州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靖江市、高港区 船舶制造、船用电机、装件等 锚链70% 1000000 70 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江苏口岸造船厂

泰州市汽车配件产业集群靖江市城南园区、靖城镇、东兴镇,姜堰市罡杨镇,高港区刁铺街道、口岸街道 汽车锁、标准件、内饰件、汽车变速箱总成、汽车同步器、天线、天窗等 摩托车曲轴35%以上,电机10% 657100 576 江苏罡阳股份公司、江苏皓月汽车锁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天线有限公司

泰州海陵区内河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海陵区 钢质散装船、集装箱船、拖船、散化船、油船等 5.6 260000 60 泰州曙光造船厂、泰州市兴达造船厂、泰州市申泰

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海陵区及周边地区 数控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50 80000 70 泰州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州江洲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州三星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泰兴市减速机产业集群泰兴姚王镇、泰兴镇 各种系列减速机 30 400000 115 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太兴隆减速机有限公司

兴化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兴化市 不锈钢制品 78 1360000 1278 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长利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新宏大石化机械公司

兴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兴化市 脱水蔬菜、纸板、麦芽、粮食加工 脱水蔬菜加工80% 390000 283 江苏双蝶集团公司、江苏信友食品有限公司、兴化市顶芳食品有限公司

靖江微特电机产业集群靖江市城南园区及西来、马桥、东兴、季市四镇 空调用电机、洗衣机用电机、高压直流电机 30 412000 61 江苏三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宝骊集团有限公司

2、“一乡一品”型产业集群(表2)

集群名称 分布区域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06年营业收入(万元)企业总数 龙头企业名称

海陵区九龙车辆配件产业集群海陵区九龙镇 自行车各种配件、车闸、轴皮 70 270000 486 江苏明星集团、泰州市安腾轴皮厂、泰州双征车业有限公司

消防器材产业集群高港区野徐镇 电绝缘服、避火服、空气呼吸器各类器材 35 50000 102 泰州市华通消防器材厂、鸿宝凯利消防器材厂、泰州永正救护装备器材厂

靖江特种材料加工产业集群靖江市新桥 “三耐”合金、稀土合金、太阳能产品 46 406405 365 江苏耐尔冶电集团公司、江苏标新久保田公司、光芒厨卫太阳能科技公司

小提琴产业集群泰兴市溪桥镇 小提琴、吉它 65 35000 55 江苏凤灵乐器有限公司、泰兴声威乐器有限公司、泰兴斯坦特乐器有限公司

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泰兴市黄桥镇 牛仔布、服装 5 105000 280 泰兴佳泰织造有限公司、泰兴黄桥牛仔布有限公司、泰兴东亚织造有限公司

虹桥医药化工产业集群泰兴七圩镇 靛蓝、氨基苯醚、二氧六环等 靛蓝42% 264664 45 江苏中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兴医药化工厂、江苏瑞泰化工有限公司

姜堰动力电源产业集群姜堰市梁徐镇 电池、电线、电缆 25 248600 74 江苏双登集团、江苏贝思特动力电源有限公司、江苏光大电控设备有限公司

姜堰市石油钻具产业集群姜堰市白米镇 石油钻杆、钻具、钻铤、管道配件 80 288000 128 曙光格兰特钻杆有限公司、曙光石油钻具有限公司、图博可特曙光涂层有限公司

姜堰钨钼产业集群姜堰市俞垛镇 钼板坯、钼粉、钨酸钠、钼酸铵等 30 94000 24 江苏万鑫钨钼公司、安达有色金属公司、光明化工厂

(二)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

1、形成模式多样化。分析泰州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资源优势型。主要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并进而汇聚形成的产业集群。比如兴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就是依靠兴化“鱼米之乡”的丰富农产品为基础而成,靖江的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就是依托丰富的长江深水岸线资源而壮大。二是大企业带动型。是在大企业主导下,迅速扩张裂变而成。如泰兴的减速机产业集群、姜堰的动力电源产业集群、海陵区的切割数控机床产业群等。三是市场催生型。兴化市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戴窑粮食交易市场,聚集了粮食加工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物流公司等。同时,泰州一些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正在兴建之中,主要有华东五金城、姜堰锦天汽配城、九龙自行车配件市场。四是“一乡一品”型。是在某个乡、镇或村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海陵区九龙自行车配件产业集群,泰兴溪桥的乐器产业集群、黄桥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港野徐的消防器材产业集群、姜堰俞垛的钨钼产业集群。

2、发展阶段多层次。成熟的产业集群一般可分为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高地、形成区域品牌等几个阶段。泰州产业集群从发展所处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具有了一定成熟度,形成了区域品牌和创新体系。主要有兴化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集群。集群的龙头企业凤灵乐器有限公司、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参与小提琴行业标准、吉他行业标准,钢帘线的行业标准制定的制定,取得了生产的技术否决权和竞争领先权。第二类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高地。主要有:泰州医药产业集群、泰州船舶制造及配件产业集群、泰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兴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靖江微特电机产业集群、海陵九龙自行车配件产业集群、姜堰市石油钻具产业集群。第三类是形成了特色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链集中。主要有:泰州内河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姜堰动力电源产业集群、姜堰钨钼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产业集群、靖江特种材料加工产业集群、高港消防器材产业集群。

3、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从企业构成来看,泰州市产业集群既有扬子江药业、兴达钢帘线、中丹、曙光、双登、新世纪造船、泰隆减速机等集群龙头企业,也有凤灵乐器、亚星锚链、江山制药、皓月汽车锁、长利不锈钢、华通消防、明星减震器、双蝶集团等骨干企业,还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进行配套。目前,18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以10个左右的大型企业为依托,800多家规模企业为支撑,4000多家的中小企业进行配套加工的格局。从产品、品牌来看,泰州已形成一批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品牌,主要有:靖江船舶制造业居国内第五位和全国地方船舶生产基地前三强,电机制造业位居全国第一;泰兴中丹集团生产的靛蓝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2%以上,减速机产业年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45%,形成了“泰星”、“泰隆”等知名品牌,乐器产业中的提琴年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占世界市场销售量的20%以上;姜堰石油钻采件制造业是全国三大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龙头企业江苏曙光集团生产的石油钻具产量国际第一,钨钼系列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30%;兴化不锈钢产业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1/7左右,特别是龙头企业兴达钢帘线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帘线产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约占国内市场40%,脱水蔬菜产业生产规模达到全国脱水蔬菜总产量的2/3,是我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精制米加工业的市场成交额居国内市场第一,涌现“祥兴”、“贤人”、“仙莲”等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海陵特种加工机床与自行车配件制造业产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的70%左右。

4、工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18个产业集群中,多数产业集聚与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企业主题园区基本融为一体:一是多数企业在形成集聚后,再由政府统一规划为经济开发区或乡镇工业集中区,如兴化戴南科技园区、姜堰梁徐镇工业园区、海陵九龙台商工业园等;二是少数地方先规划建设开发区后,政府通过完善园区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企业进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陆续迁入形成产业集聚,最典型的是靖江市的船舶及配件产业;三是个别的因为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后,建立了企业主题园区,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进入,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如姜堰石油钻采件制造业,围绕曙光集团主题园区集聚了128家关联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上发育程度不高,企业间协作不够。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基本处于“自下而上”的启始时期,是产业集群的初期发育阶段,主要表现在集聚程度不高,布局分散,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习惯“单打独斗”和“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分工协作意识较差,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不足,集群的自组织机制也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另外,全市产业集群缺乏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造成区域功能杂乱无序,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布局不合理。

2、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全市产业集聚缺少由专业市场带动发展起来的模式,也缺少特色市场的支撑。当前除戴南不锈钢城、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的产业集聚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支撑,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聚规模的迅速扩张。另外,与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业特别缺乏。

3、知名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集群中,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弛名商标1个,产业集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都不强。而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依托乡镇工业的发展而成,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科技服务企业缺乏,使得全市产业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长期停留在低档次、老品种、粗加工阶段,多以“低质跑量”为竞争手段,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三、泰州市产业集群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展望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泰州市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它直接影响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性增长,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兴化市的城东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脱水蔬菜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聚集了100多家企业,直接消化当地农村劳动力1.65万人,有22万亩耕

地与之配套,带动了10万农民增收,目前该镇热风干燥脱水蔬菜加工能力亚洲第一。其次,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目前方兴未艾的产业集群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工业化过程是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不仅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具有一定的迂回生产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在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集群方式能提升制成品的竞争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同时,产业集群能够以专业配套协作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将专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据测算,一个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入10%,节约土地15%,美化环境和治理污染费用5%以上。因此,它是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

第三,它是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重要途径。泰州市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提供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0%。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属民营经济,这些企业在创造GDP、增加税收、吸纳就业人口、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自身缺陷以及所遇到的环境因素,阻碍其良性发展。因此,“聚集成群”的产业集群战略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在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些固有问题与面临的环境因素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不仅容易创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长。

第四,它是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延伸。近几年,泰州7个省级开发区和57个乡镇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60%左右,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一些园区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事实上,产业集群就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发展调整规划,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

第五,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兴旺。因为一旦形成产业高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向其集聚,从而形成市场,而市场作用反过来又会带动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泰州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发展至今形成了完整的从不锈钢废钢材料购销、精炼、轧制、成品、销售产业链,不锈钢产量占全国的1/7,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中国•戴南不锈钢交易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不锈钢成品交易市场。泰州目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新兴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想“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确保在全省“两个率先”大局中不拖后腿,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国际产业转移迅猛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泰州市打造沿江制造业高地和“长三角”新型工业城市的宏伟蓝图全面启动。从区位条件看,泰州处于大上海都市圈,处在苏锡常、宁镇扬两大都市圈的结合部,是上海、苏南地区向苏中、苏北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节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支撑“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与拓展的重要一极和腹地。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泰州市具有良好的现代工业制造基础,以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四大产业到2010年营业收入可达到2000亿元左右。特别是泰州具有大量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作支撑,其中规模企业2千多家,中小企业3万多家。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泰州要紧紧围绕以工兴市战略的实施,以构造区域经济特色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若干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一地一品”为主要形式,大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整合和升级,实现经济的集群化、跨越式发展。①做大做强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兴化市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靖江船舶产业集群、泰州医药产业集群到2010年要分别达到300亿的规模;泰州汽车传动配件产业集群、姜堰石油

机械产业集群到2010年要分别达到100亿的规模;泰州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到2010年要分别达到80亿的规模;泰兴溪桥乐器产业集群、泰兴黄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兴化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要分别达到30亿的规模。②合力打造知名品牌。构筑靖江船舶、泰兴减速机、姜堰石油钻杆、兴化不锈钢制品、海陵机床、高港消防等品牌,带动集群内企业的向上态势,力争到2010年形成10个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③培育一批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全市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要占全市经济份额的60%以上,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五、促进泰州市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路

1、做好集群规划,加强载体建设。一方面,对有产业基础、发展前景好、具备一定成熟度的产业集群,要重点做好集群的规划工作。根据泰州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科学编制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一、二个特色主导产业。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对产业集群相联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对一个产业集群来说,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形象和未来空间。园区可以推进企业和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体现政府的规划意图,可以节约紧缺的土地资源,改善环境保护条件。因此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合理划分不同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布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增强园区竞争力。

2、培植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化升级。所谓集群升级,是指集群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达到低成本、高技术、低消耗、高效益,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一要坚持特色化。以培育“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从构建区域性的板块经济着手,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沿路或沿线,形成一个个“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二要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策略,构筑企业创新特色;实施联合创新策略,构筑产学研合作特色;实施制度创新策略,构筑技术创新新机制,使一批有实力集群龙头企业跨入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先进行列。三要努力提升综合功能。要力争成为同行业的信息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价格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

3、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是产业集群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要深入挖掘泰州2100多年文化古城的文化底蕴,夯实文化创新的基础。二要制订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形成若干个品牌集群。三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四要注重培育和树立企业家品牌。产业集群能否发展成为品牌集群,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五要积极扶持重点规模企业。企业是区域品牌的发展主体,要大力发展兴达钢帘线公司、新世纪造船公司、曙光集团、明星减震器公司,昂起产业龙头,引领产业集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针对产业集群特点,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必须要有一个着眼于全局、立足于当前的策略。一是将全市业已形成雏形的产业集群整体推介。宣传推介现有的产业集群,把集群品牌叫响。要把孤零零的招商项目分门别类归入产业群中,在招商项目册上印上产业群背景资料,使外商既看到项目,又看到项目背后的产业群,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二是敢

于向南方产业集群招商。当前国际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正在加剧向长三角洲地区转移,苏南地区的用地严重紧缺,正是扩大招商的良机。集中力量突破南方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招商,只要一家核心企业北迁,就会有多家配套企业紧跟而来。三是瞄准南方非集群的“孤独”企业招商。“孤独”企业缺乏集群企业的紧密联系,在当地的配套企业也不多,容易在招商攻势中取得重要突破。

5、发展专业市场,构建区域服务平台。产业集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市场,专业特色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壮大。因此,应遵循“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商贸的方针,抓住机遇,完善规划,依托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密切结合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大市场,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在本市和周边地区流通领域的地位,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散,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市场与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同时,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各类资源,依托产业集群和重点乡镇,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服务机构和平台。一是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或相关机构现有技术平台,积极搭建产学研联合和项目推介平台。二是构建市场营销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资源推动企业营销联盟工作。三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银企会商制度,促进银企信息双向交流,推动金融部门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多渠道建立担保机构,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构建行业协会平台。组建了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五是整合IT企业运营资源,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

6、创新政府服务,创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是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调查和研究。要了解并尊重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和演进机制,研究全市有哪些产业具有形成集群的潜力和比较优势,要重点培育发展哪些产业集群,着重推进哪些产业集群的战略升级。二是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对往往某个企业看得不很清楚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通过组织引导的方法,集中整个产业群的力量去攻关。三是要做好动态跟踪服务工作。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工作,改善统计方法,增加统计课目,将具备雏形的产业集群公之于众,形成品牌,提高影响力。会同行业协会、各企业主每年对本地产业群现状、周围环境、竞争对手等进行定期性调查,找出影响我们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梳理出行业发展方向、目标,确定服务重点。四是要做好典型引路。通过把一些典型企业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带动产业群的全面发展。五是整合各类资源,多层次做好服务。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发展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引导全社会的参与,要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共同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晋江市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以“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成为晋江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借鉴晋江发展的先进经验,促进温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笔者赴晋江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调研学习。

一、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晋江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用“四小四大”来概括:即“小产品,大市场”。产品很小,如西裤、内衣、运动鞋、拉链、玩具文具、卫生巾、雨伞、薯片、糖果、外墙砖、琉璃瓦等,但产品市场很大,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有10多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小企业,大合作”。晋江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但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协作,配套体系优,生产效率较高。“小概念,大前景”。晋江大力发展休闲服装、休闲运动鞋、休闲食品、休闲伞等特色产品,休闲概念小而专、有特色,休闲概念贴近消费心理,符合消费倾向,休闲特色产品前景广阔。“小集群,大作为”。晋江产业集群规模小,但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产业集群度高,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与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与工业园区发展,与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阶段。从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产业集群度高。目前,晋江市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有26个,聚集了6360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13家,企业集团55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单体企业702家。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仅晴雨伞一项就创造年产值20多亿元。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讯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配套体系优。形成了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集群的形成,促使企业的市场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和技术开发,逐步把一些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将一些质量和资信较好的生产型、经销型中小企业纳入旗下,把生产中各种可分割的功能不断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一些如包装、印刷、运输、中介等服务企业逐步兴起,集群内形成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含外包户)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比如,在鞋业集群周围五公里内就可以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企业分工协作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整体产业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区域产业运行成本,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网络。

(三)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晋江纺织服装业现有企业3300多家,年产值285.0亿元,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购销关系,是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业有企业23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约占全国运动鞋、旅游鞋总产量的40%,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的20%。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制伞业、建陶业等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市场,在美国洛杉矶有晋江商品直销中心、安踏公司在台湾金门开设有专卖店等,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四)品牌成效显著。坚持贴近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做强、做大、做久的路子,“调”出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45项,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10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现有“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13项“国字号”区域品牌,品牌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成为民族工业品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五)自主创新氛围浓。晋江决策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制定了完善的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市共组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多家,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成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恒安、浔兴、安踏、玛莱特等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3870多名,50多家企业与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协议,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晋江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二、从晋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看政府作用

晋江市委、市政府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为放宽准入领域、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为企业提供个性服务、解决具体困难等种种努力,而且集中体现在自觉转变执政观念和政府职能、努力创造和优化产业环境。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实施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晋江先后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以及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环境、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集群。同时,出台了扶持核心企业、强化环境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配套、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品牌质量、倡导文化创新等政策措施,营造“双环境”:即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达到了“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提升,内外市场扩大,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

(二)打造品牌之都,鼓励企业采标创牌。过去,晋江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很多企业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生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贴牌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晋江市先后实施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调整充实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纳国际标准、培育自有品牌,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推动当地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叫响,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2002年至今已经发放名牌、质量奖励金7400多万元,鼓励企业创名牌、品牌。晋江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

(三)瞄准“百年老店”,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晋江工业起步于家庭作坊,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针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暂的现实,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建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创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大力营造“爱拼才会赢,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的社会舆论,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夯实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础,增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持久生命力。晋江的许多企业从依靠权威、依靠聪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诚信再到仰赖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涌现出七匹狼、安踏等一批文化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四)强化公共服务,构建集群支持系统。晋江市一向坚持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晋江作为全国四个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全面启动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全面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了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目前,审批事项的当场办结率达80%,规定时限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政企互动,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定位上互动协作,联手构建起产业集群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品展示体系、信息共享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标准对接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等八大公共支撑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了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

通过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晋江走的是一条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晋江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没有民营企业内发力量的充分激活,产业集群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资源、要素集聚力,民营经济质量的提升也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三、对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晋江独具一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虽然不能照搬复制,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看“晋江模式”的示范效应,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源自于一种创造财富和奇迹的战略创新意识、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和基于市场的产业环境。研究“晋江模式”,对加快温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缺少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看,还没有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支持,政府推动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较为困难,区域内食品饮料、医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加之企业自主设计和品牌相当不足,产业升级能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匮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滞缓,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推动力有限。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科技园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无法带动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基本还停留在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初期发展阶段;多数花木企业仍处于简单的“扎堆”基础聚集雏形阶段,花木产业集聚区内的单个花木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协作配套和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方式粗放,缺乏资金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撑,其效益较低。

为此,有关经济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善于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丰富空间集中度。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按照“优二兴三、一三互动”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以科技园为载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以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态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聚集区建设,打造金马河、江安河沿线两条生态休闲产业带,形成组团式发展的“三区两带”产业布局体系。二是实施扶强扶大,丰富产业集中度。大力营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环境,把政策取向定位在“推进资源整合、实施扶大扶强、引导带动中小、实现互利协作”之上,从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缓解企业发展用地紧张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结合起来,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抑制恶性竞争、鼓励互利竞合、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增殖效益,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能难”、“用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型企业。三是密切分工协作,丰富产业关联度。实施科学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扶强扶专扶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包括研发、培训、信息、物流、市场等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和技术进步的成本,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筑品牌平台、细化产业链的分工是温江企业品牌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苦练内功,主动为同行业的品牌龙头企业配套,建立分工明确、利益共享、诚信稳定的土产配套协作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品牌集群,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用名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走品牌效益型发展道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产业内企业要为龙头企业配套,为龙头企业品牌做大做久打好基础,降低企业品牌塑造成本。

3、发挥园区产业集群的龙头效应。科技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是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健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强化“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一高三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密度强、市场需求强)项目,重点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区域工业提速提质。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鼓励科技园建立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公司、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引导培育产业集群的行政行为,对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引导和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牵头、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办法,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的技术研发创新机构,实行“资源共享、公司运作、有偿服务”,加大对最具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塑造区域品牌形象,通过环境的营造吸引更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资源要素向温江集中,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有产业特色的区域,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下载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论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一、 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它的产值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

    品牌战略与产业集群

    品牌战略与产业集群 ——南安水暖城的发展的思考 04级日语2班吴玉梅090400616 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化、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福建省去年初提出建设海......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诸城市中小企业局近年来,诸城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及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化工、造纸包装、建筑建......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五篇)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产业集群,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 程丽霞杨洁1(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12)[内容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它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近年来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

    有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有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电商0833-26-冯丹摘要: “天下名瓷出醴陵”。作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醴陵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醴陵陶......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