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时间:2019-05-12 07: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第一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附件6: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情况和优势(如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研发投入、出口额、在产业链及国内外所处的地位等);

2.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及代表企业介绍(如重点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发展模式特色、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3.×××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企业间、产学研间、企业与中介机构间)的互动关系和促进作用;

4.×××产业集群相关创新资源及其作用(如大学院所、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风险投资等);

5.产业集群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与促进措施

1.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模式,三年内的发展目标;

2.产业集群发展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投融资政策、产业要素引进政策、公共平台建设计划,以及科技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等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金额)。

三、×××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规划;

2.拟申报的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中的任务和作用(说明这些平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四、所具有的基础与优势(如平台建设相关资源、环境基础,平台建设单位具有的实力等)。

五、平台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组织实施以及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

六、平台的进度与资金筹措(含政府的资金投入计划)。

第二篇: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5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发展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以大企业为核心主导、主要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主导产品优势不断提升、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的突出特征。截至2008年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机床工具、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软件、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达6500多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270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的90%以上。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凸显;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带动作用不够显著;产业链条不健全,支撑配套能力较弱;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亟待有效推进。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主导模式和重要抓手,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突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坚持“三抓一上”(抓龙头、抓配套、抓园区、上水平),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省内配套能力;着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提高产品的集成和成套能力;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使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结合。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立足优势,着眼长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促进关联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形成。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以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

四、发展目标

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推进力度,使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和园区化水平提高,集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石化、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和煤及煤化工等5个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和18%左右。

2010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约3900亿元;

2012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5000亿元,增加值约5600亿元;

2015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20000亿元,增加值约8000亿元。每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元,其中:500—1000亿元销售收入的产业集群达到14个,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航空、食品、有色、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100亿元、2900亿元、2000亿元、1860亿元、1850亿元、1800亿元和1500亿元,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五、发展重点

根据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抓住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扩大龙头品牌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完善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省内配套率,以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发展模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和提升,全面推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上新台阶。

1.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围绕龙头集聚。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加快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通过相关转化项目的有效配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15%;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20%;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30%,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能源接续地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2.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省煤业化工集团为主体加大省内煤炭产业的联合重组,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产业控制力。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化发展;大力推进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效率。重点发展形成煤制甲醇及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对氮肥原料路线进行改造,扩张煤制化肥产业链规模,提高化肥产业市场竞争力;做好煤干馏制油示范项目,积累和总结经验,为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逐步形成煤制油产业链,大力提升煤炭资源的转化效率。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3.电力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和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企业,推进煤向电转化;加快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优化火电机组结构,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形成优势突出的火力发电群组,进一步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创造条件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促进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电力输出外送能力,建设成“西电东输”的重要电源基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销售收入740亿元;2012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销售收入1800亿元。

4.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园区建设为依托,通过谋划和配置产业化项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逐步形成盐资源有效转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设计资源转化路线和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盐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板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5.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依托西电集团、宝光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并购重组,实现对产业的有效整合和规模扩张;重点打造“一基地五园区”即西安大庆路输变电设备制造和试验检测基地、西安高新区输变电产业园、西安经开区输变电产业园、宝鸡电真空设备产业园、咸阳沣河新区输变电产业园、汉中经济开发区输变电产业园,基本实现“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加强配套企业和配套项目建设,提高省内配套率;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产品成套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开发铁道电器等专业领域电器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产品覆盖高、中、低压,多规格、宽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国内具备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6.汽车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陕汽、法士特、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通过车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大力加强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车产业的省内配套能力和水平,打造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微型车、乘用车、变速器、车桥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链;依托“两园一区”(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西安高新区),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形成我省汽车产业块状发展格局;加快专用车、特种车以及客车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汽车后市场,提高汽车产业的运营质量。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8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35%;2012年,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45%;2015年,完成销售收入13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达到

60%。

7.机床工具产业集群。依托秦川机床、宝鸡机床等重点龙头企业,在组建大型机床工具集团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提高对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宝鸡、汉中机床工具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实现聚集发展;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磨、车、镗、铣”为特色,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8.重型装备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中冶陕压、中钢西重、西煤机、中国西重研究所等骨干企业为基础,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产业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产业发展整体合力,促进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通过关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促进产品集成化、总成化和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煤炭采掘成套设备产业链,并向煤化工成套设备延伸;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集群发展整体水平。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

9.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西安、宝鸡和渭南等地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和聚集,加快产业整合重组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加强中高档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大型环保节能路面施工系列设备和独具特色系列工程机械,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

10.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宝石钢管、宝石机械两大龙头企业,建设适应全球竞争要求的生产、营销和服务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通过国际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国际招标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石油钻采、石油钢管等产品和设备,不断拓宽产品领域,提高市场份额。以两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促进集群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11.陕北能化装备产业集群。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园区建设为先导,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结合石油开采和炼化、煤矿开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煤炭采掘机械和设备、化工设备等,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等业务,为陕北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

12.航空产业集群。以国家实施大飞机项目和航空工业整合为契机,积极参与大型飞机的研制,大力发展大飞机的配套产业,形成以大飞机制造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链;着力建设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构成“一基地五园区”(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阎良核心区、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和汉中航空工业园)为平台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ARJ21支线飞机、新舟60、新舟700、运八F600和无人机的研制和生产,加快通用飞机、公务机的开发研制,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航空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各类机载设备等航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的研发、制造、集成能力,满足主机发展需要;积极发展配套产品,吸引非公经济进入民用航空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国际航空企业合作,扩大转包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发展航空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运营质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60亿元。

13.航天产业集群。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省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为契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强先进推进技术的研究,加快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加快发展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星载设备和卫星地面应用设备,促进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强军民结合,发挥特种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民用产品。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1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航天产业基地等相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子产业集群,抢占行业领先地位。做大做强多晶硅材料和太阳

能电池片,并引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区域专业化产业配套能力;提高LED生产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抢占大功率照明产业市场;发展GPS/GLONASS/GALILEO/BDⅡ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实现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优势相结合,拓展移动终端、数字电子产品和军用电子设备等领域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

1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软件新城”,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能源、交通、通信、教育、农业等行业应用软件;着力发展面向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数据录入处理、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务;培养、集聚和扶持本地大企业加速发展,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陕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

16.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有色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快有色产业的资源整合,加大地质勘探和资源勘察力度,增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科技进步推进技术装备升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发展钼、钛、钒等产业,建设具有相对优势的钼、钛、铝、铅锌、钒等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钼、钛、铅锌、铝、钒和钢铁等子产业集群,实现有色产业聚集和集约化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17.冶金产业集群。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以龙钢集团为龙头,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节能、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集群化发展新模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18.食品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加速现代食品工业规模化、传统食品工业现代化步伐,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食品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名牌产品;加快培育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

19.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培育企业的市场能力,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整体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中药产品创新和新药研发,大力发展生物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做大集群规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

20.纺织产业集群。加强对纺织产业聚集区的培育力度,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服装、棉纺织、丝绸和防寒服等子集群加速产业聚集;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和形成行业龙头,支撑和引领集群发展;通过新建、引进和技改等方式,着力发展功能面料、功能服装、中高档面料、丝绸等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根据产业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印染和服装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做大集群规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

六、重点措施

(一)做好产业集群专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编制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和工业园区承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科学有序发展。规划要明确每个集群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要把坚持创新和实现创新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位置,要体现每个集群的产业特点、产业特色、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要

求。各市、县政府要根据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细化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形成特色显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大行业资产整合力度。对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不断做大做强。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每年在20个产业集群中选出对龙头企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0个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迅速把新项目建成新的增长点。

(三)着力完善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好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提高省内配套率;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对产业链上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关键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自建、技改、招商等方式,构建起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配套协作体系;要围绕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部分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明确发展重点,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全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环境优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每个产业集群都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建设行业性技术中心,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工业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选择一批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配套企业、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研发平台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开辟多种方式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大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银行信贷和引进民营资本等途径,为企业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大力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引导现有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张融资规模。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建立5-10个产业发展基金,融资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第三篇: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产业在一个地区内高度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以带动区域特点凸显的贸易大市场,继而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和纺织服装的贸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成都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的整合,发挥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集聚、拉动作用,将成都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尽快形成以成都淮口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和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是加快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实现成都工业新跨越、保持全市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当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西移契机,发挥成都市作为西部纺织服装贸易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劳动力、能源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效应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西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交易市场集中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推进成都市纺织印染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化建设,营造“西部纺织服装之都”。从而将纺织产业打造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载产业,形成“一地筑基础、城乡共发展”的千家万户共同致富的富民工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建立以原料为基础、纺纱为龙头、织布为纽带、印染为核心、服装为先导、市场为目标、服务为保障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产业集群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商贸流通畅达的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达80%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以内销为主、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通过链条式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效运营模式。建立总规模100万锭纺纱能力、3万台织布机、3亿米印染能力、3亿件(套)服装加工能力和两个纺织品贸易区的发展方向,经济效益目标:到2010年,园区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贸易额23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55%以上;培育1-3户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12户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出口创汇达到2.2亿美元。

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成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成都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成都市及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成都市纺织产业布局结构在空间上要形成“一县两地三集中”的123发展格局。即:形成以金堂县为基地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中心;建立金堂和成都荷花池纺织城市场的两地贸易联动基地;推进由知名纺织印染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淮口纺织印染制造基地”、以服装品牌企业相对集中的“金堂服装加工生产基地”、以纺织品贸易市场和配套服务业为跟进的“成都荷花池—金堂贸易集中区”的三个中心基地。通过合理布局,使功能定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到位,区域经济互动自给充分,实现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成片地集群式发展。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

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其关键在于,成都市现有纺织服装加工生产能力的集聚,建立标志性的纺织和印染企业,树立纺织服装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建立有竞争力的纺织产业发展的区域小环境;通过园区内服务市场化,建立积极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体系和市场联动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因此,必须有步骤的重点建设好几项工程。

(一)纺纱能力的建设

现状:纺纱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对纺织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市现有纺纱企业13个,纺纱能力40余万锭,但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目标:纺纱生产总能力设计为100万锭,建立1-3个20万锭以上的纺纱企业,树立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产能100万锭后,可实现年产纱线13万吨,工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总额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2万个。其中高档精梳纱生产能力设计为40万锭,出口产量4.2万吨,年创外汇10000万美元。

同时为带动承接东部纺织生产能力的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

(二)印染能力的建设

现状:印染作为纺织丝绸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关键环节,对织造起拉动作用,为服装、装饰和产业用布起推动作用。成都市现有印染企业32家,印染能力2.5万米,日排污2.6万吨。但企业分散,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目标:印染是一个污染行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环评结论淮口仅有2万吨污水处理容量。因此,印染能力规划布局与建设必须以环保容量为前提。

现已入驻园区的川棉和民康两公司建成投产后,年印染加工能力为1亿米,日排污1万吨。若两家企业分别实施污染物减排、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等技术改造,在不增加排污的情况下其印染年加工能力将达1.5亿米。

关闭我市现有不符合工业布局规划和排污不达标的印染企业,我市印染行业按年产3亿米,日污水排量2万吨进行规划布局。达产后可实现印染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2.5亿元,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安置2500人就业。

(三)带动织布的发展

现状:织布作为连接纺纱和印染的中间环节,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我市现有布机3200台,其中无梭布机仅420台占总台量的13%。

目标:织布的发展将依托纺纱的支持和印染的拉动,建成5-6亿米坯布生产能力。利用成都现有纺织企业的建设发展的带动,可在当地逐步形成2-3万台织布机的生产能力。织布的建设、经营可采用“(重庆)回龙坝+荷花池” 模式 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通过集中的工业园式厂房建设和分片分户的“万户工厂”经营,形成规划先进、建设规范、服务配套、集中发展的织造基地。建成后年产值30亿元,年利税1.5亿元,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推进城乡充分就业,以解决金堂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吸引外出劳工返乡建业发展。

(四)促进服装产业的集聚

现状: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前端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配套产业的不发达。我市现有服装企业270多户和从事服装加工的个体户27000多家,主要集中在荷花池和大丰一带,但规模小、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在形成100万锭纺纱、3万台布机、3亿米印染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出台政策引导服装企业在金堂集中建设,必将形成服装产业的集聚。

目标:以金堂县城工业区为发展基地,建立服装生产集聚地,通过成金快速通道的建立,吸引3000家大中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家的进入,形成年产服装3亿件(套)的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

(五)园区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建立原料、产品的联供联销机制

现状:成都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前期由于企业分散、规划缺失、总量不足,造成纺织产业的配套服务也严重缺乏。产业的上下游联动互补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

经营的成本居高,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成本大大高于产业集聚的地区;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场的功能性互补不足、快速发应能力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标:以集中发展区为基地,大力扶持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企业分工协同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市场化建设和产业链之间的配套市场建设,建立完善配套的生产服务保障体系和互动交易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强园区的市场功能;支持建立原料、辅料和产品交易行业自律的联供联销机制,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和快节奏的生产保证服务。关联产业的贸易增加额达到10亿元。

(六)加强环境配套污染治理,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十一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目标中制定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用于前处理;涂料印花替代活性染料印花技术;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新技术;高效活性染料替代普通活性染料和高效水洗工艺等,达到污染物减排提高吨水印染加工能力。

实行碱回收、水汽循环利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粉煤灰制建筑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金堂种菌后产生的可燃废弃污染物利用起来,将园区建成绿色生态园区。

(七)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建立园区技术、产品研发中心。

纺织产业集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创品牌、创名牌。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园区研发中心,提高园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论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项目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带动成都纺织企业的发展和集团化整合的加快,必将对东部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产生巨大的吸引,可以预见,建设规划期内,将形成纺织原料(蚕丝、粘胶、涤纶)、纺纱、织布、印染和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年产值、利税可达210亿元和22.2亿元,极大地带动金堂县及成都东北区域商贸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10万个。将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成都市西部经济中心的建立,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第四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下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

    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发展

    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小官庄镇方 春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玻璃工艺制品以小官庄镇为主导,水晶工艺品以西安丰镇为主体。2007年玻璃制品......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5篇材料)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

    引入产业集群理论(精选)

    引入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各功能区分析,明确“主题明确的功能区才能最大化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因此,本案的总部经济之一产业驱动要素,找到主题。找到主题的途径:——环渤海产业链的......

    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 1 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

    品牌战略与产业集群

    品牌战略与产业集群 ——南安水暖城的发展的思考 04级日语2班吴玉梅090400616 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化、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福建省去年初提出建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