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摘要】云南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旅游产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如今,云南旅游产业体系已较为完备,并对云南铁路、民航、餐饮、宾馆、商贸、文化事业的拉动作用突出带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成为了支撑云南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中较高企业聚集度的云南旅游企业的国际集团化发展成为增强云南旅游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此外,云南旅游产业的集群文化也初见端倪,昆明的《云南映象》、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丽水金沙》、西双版纳的《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歌舞聚餐,体现云南旅游集群发展中的文化品味与内涵。当然,云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问题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云南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问题对策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观的改变,旅游这一需求将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旅游方式转变,新的旅游需求类型也随之出现。而21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现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并已基本形成体系,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旅游业现已成为云南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云南历来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荟萃了大量各种类型且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四季如春”的昆明,“白族之乡”大理,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黎明之城”景洪,有“天然森林公园”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瑞丽等等。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60余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国家级、省级、州市级自然保护区111余个。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从最南端到最北端的所有景色,所有的这些景色都让人无限憧憬,朝思暮想,流连忘返。也就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云南绮丽景观的独特优势。
(二)文化资源
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其秀美奇特的自然景观,还依托于其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风情为基础。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等,而这些风格独特,古朴自然,历史悠久的多元文化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云南省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水平,加快了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也为云南省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云南省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
场空间。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也将为云南省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纪元以后,云南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和基础社会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利用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形成了包括景点、文化、交通业、餐饮业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三线、五区”的基本格局,“三线”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线、滇西南旅游线和滇西北旅游线;“五区”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旅游区、以大理和瑞丽为中心的滇西旅游区、以景洪为中心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建水和罗平、丘北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区。同时也向国际国内推出了“四地、六大产品、就想重点工程”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四地”即在建设昆明中心旅游城市的同时,重点建设大理、丽江、景洪、瑞丽等四个二级旅游城市;“六大产品”集中体现了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态,其中包括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雪山旅游,热带动植物旅游,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等;“九大工程”是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支撑的工程项目,包括旅游目的地工程,旅游度修区工程,旅游集散地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工程,旅游地面交通工程,旅游则物工程,旅游教育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云南旅游救援中心等。如此一来,已形成的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再加上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也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由于云南特有的气候类型、绮丽的风光、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我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据云南旅游部门估计,2010年底,云南旅游业总产值占全省全年生产总值的10%以上,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云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云南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近年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企业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基础设施不尽完善,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后保护力度不够,造成许多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旅游设施和自然环境都超负荷运转。同时还盲目效仿人造景观,导致景区和景点负荷退化,从而难以推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也使得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旅游业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些地区
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同时对生物资源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的现象时常发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甚至毁灭的悲剧,这将严重地阻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给生态旅游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因为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大,所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从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极度褪色。为了迎合大量旅游者的爱好,开发商便让当地的传统习俗以及一些仪式改变了原有的功能,使之成为商品,纯粹的只是将习俗礼仪为游客表演一番,更有甚者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多年一次神圣的宗教礼仪时,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包装成为商品出售给旅客,使得这些原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变得商品化。
四、对云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从地理环境来看,云南不仅仅处于长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还是珠江和红河的发源地。所以云南的生态及环境状况不仅仅对我国东部地区有重大影响,对东南亚的国家也将产生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个方面原因,云南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加强云南生态保护成为云南今后可持续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云南省政府提出,在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优势,注重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快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力争经过5—10年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具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节会赛事活动,具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名牌旅游企业,使云南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系列产品、项目的发展,这样才能加快旅游产品向名牌化发展。
(三)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及效率
随着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并能与之相互促进的便是社会综合服务体系。若要使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彻底改善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软件环境,即建设高效率的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
(四)保护民族文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开发是最有效保护的新观念。虽然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却是不可或缺的。在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至少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形成或遗留下来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意识到它存在的价值。
总之,当前云南省旅游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转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使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杰.《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J] 企业技术开发,2010-08
(16)
[2] 黄磊.《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促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J] 经济问题探索,2007(02)
[3] 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 董棣 张松.《促进云南旅游业大发展的政策建议》 [N] 云南日报,2006-04-27
[5]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旅游发展形势》 [EB/OL]2011-03-11
网址参考:
第二篇:石家庄、唐山产业集群问题和特点
石家庄:
1.高邑县建陶产业集群
集群基本情况:
建陶产业属于制造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产品制造部分位于产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因为这个环节技术要求低,竞争激烈,所以利润低。目前,高邑县建陶产业正处于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阶段。
从上游原料供应商来看,高邑县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建陶产业所需的石英石、高岭土等多种生产陶瓷坯体的矿产;河北天然气管道项目途径高邑县,满足国家行业的清洁能源要求。
从下游看,高邑县建陶产品占据河北省的建陶市场80%以上,并以华北为中心,向全国延伸,并正走出国门。高邑县建陶产业依靠区域发展,并利用距离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近的交通便利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从企业整体水平来看,高邑县建陶企业56家,主要集聚在富村镇和万城乡,职工总数达17000余人,生产线82条,年总生产能力2.6亿平米。
从产品来看,高邑县建陶企业形成了地板砖、内墙砖、外墙砖三大产品系列。
2.赵县淀粉产业集群
赵县淀粉产业集群位于赵县南部偏东方向,离石家庄市区仅40公里,东部靠近衡水市、南部靠近邢台市、西部靠近阳泉市,并有便利的交通直达北京、天津等省市,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赵县淀粉产业主要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而发展,在该产业发展之初,针对一些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的实际,该县组建了“河北赵州淀粉集团”。
据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赵县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淀粉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但到目前为止,赵县生物产业园实际入驻淀粉企业数量依然较少,该县淀粉加工企业仍然以自然分布状态为主。
赵县淀粉产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我国玉米淀粉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占全国淀粉产量的41.5%,居各省之首;其次是吉林,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22%;第三是河北,占全国玉米淀粉总量的19%。这三个省的玉米淀粉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80%以上。而赵县淀粉产业集群又是河北省较为典型的淀粉加工产业集群,还是河北省2006年确认的50
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2009年确认的12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产业集群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在销售收入在河北省占比都在50%以上。
3.赵县纺织产业集群
赵县拥有纺织印染企业150家,72.6万枚纱锭、2.7万台织布机,年生产棉纱8万吨,棉布6,5亿米,加工色布9275万米,行业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行业龙头企业有众诚一印公司、万隆纺织、常山赵州纺织公司等。从业人员3万人。基本形成了以赵州镇为核心,辐射全县各乡镇的企业布局。赵县的纺织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赵县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集群。
赵县纺织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维宝莱纺织公司新上项目投产后将拥有纱锭4.5万枚、680台布机;旭海纺织公司拥有5万枚纱锭,700台布机;万隆纺织公司拥有6万余枚纱锭,1100台布机;诚信纺织有限公司拥有纱锭5万枚,布机320台;宏达纺织公司拥有纱锭2.2万枚,布机290台。
赵县棉纱全部自用,坯布50%销往江浙的柯桥、湖州等国家级批发市场,30%通过山东青岛转口日本,20%由企业自行销售。
龙头企业主要有赵县万隆纺织有限公司、石家庄广谱纺织有限公司、石家庄旭海纺织有限公司等。2010年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赵县纺织的技术装备水平偏低。石家庄无梭织机的比重只有12%,远低于全国30%的水平;石家庄自动络筒机的比重为34.2%,低于全国40%的水平。
4.平山石材产业集群
从上游看,平山县拥有大理石、花岗岩28个品种,现已开发的有16个品种,储量丰富。其中万年青、平山黑、龟板玉、五彩石、柏坡黄、森林绿、平山青、草白玉为八大石材优势品种,尤其是五彩石和草白玉储量较大。为石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原材料基础。
从下游看,平山县除了拥有大量石材荒料开采企业和石材加工企业外,同时围绕石材的开采加工形成了交通运输、机械加工配件、锯片刀头复焊、物流配送、外包装材料和销售服务等配套企业,基本形成了纵向、横向产业链条。
一是开山卖料较多;精细加工较少;二是单一板材生产较多为工业雕刻较少;三是产品仍属低端产品较少高亮度、超薄抛光板材;四是是分散经营乱排乱放。
5.辛集皮革产业集群
辛集形成了集革皮、制衣、制件、皮革机械、皮化材料生产销售以及市场销售、生皮交易、原辅材料、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和销售中心。
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的“死刑”对,让辛集皮革产业损失了10亿人民币。辛集皮革企业贴牌优势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共贴牌加工80万件,占总量的19.51%。自己的牌子与贴牌后的价格比例大概为1:5,但贴牌产品的利润却是相当低的6.新乐电热毯产业集群
从上游看,新乐市被誉为中国电热毯之乡,有着30多年的电热毯发展历史。在电热毯产业的方面,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了集电热毯、配件和无纺布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电热毯集散地。
从下游看,新乐电热毯在3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辐射力,产品产销江苏、浙江等30多个省、市,出口到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热毯生产厂商和下游销售商联系紧密,建立多种物流和销售渠道,随时根据市场要求,创新满足需求的电热毯新产品,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影响力。
电热毯企业取证门槛低,工艺简单,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发生问题的几率高,产品质量极不稳定,造成了新乐电热毯产业的混乱,合格率一度降低到30%。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仿冒新乐电热毯的产品,造成了消费者对新乐电热毯的误解,对新乐电热毯的品牌有一定削弱。
第三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四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摘要】文章站在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的角度上,对云南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对1991-2011年的数据检验,一方面,文章认为云南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金融支持是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还是云南旅游业的一种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文章认为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充分运用产业内在要素的投入,同时,从融资模式来看,间接融资依旧在发挥主要的作用,属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云南 旅游产业 金融支持 协整关系
长期以来,旅游产业作为云南省的特色产业,正在迅速突起,旅游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本文的研究将针对以往文献中的不足之处,从金融支持对云南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来展开分析,在分析云南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现状的基础上,希望对未来的实践提出一些有益的想法。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国内有众多学者对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展开了大量地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目前尚处于快速成长期,各地在旅游业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鉴于本文研究的地域性,文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一方面,多数文献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特点,主要论述影响旅游产业金融支持存在融资问题,并探讨如何充分运用金融支持促进产业繁荣发展的有效措施。例如,胡永政,胡庆龙(2007)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一个金融支持乏力的“规模瓶颈”[1]。叶春明,赵宇华(2009)认为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2]。郑才林,林明恒,胡峰(2009)提出了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措施,他们认为海南需要创建更具活力的金融体制机制,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良好金融环境[3]。饶文津(2010)通过实证的角度认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存在相关性,探讨了金融支持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4]。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0)以武夷山旅游经济区为研究基础样本,就当前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金融如何助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如何加强两岸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5]。那铭洋(2012)认为旅游产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导致相关发展面临大量问题。寻找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必须抛开传统的放贷模式,在金融创新中寻找增长点[6]。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文献从云南的角度论述金融支持对当地旅游产业产生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郑云波,沈鹏飞(2008)通过分析迪庆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找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金融支持与旅游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观点[7]。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以云南丽江金融支持旅游文化产业为例,认为当地应当拓宽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筹融资渠道,推动创新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方式,着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8]。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金融支持对旅游产业产生的作用,大都是集中于商业性金融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面。现有文献对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研究日趋增多,但是,对云南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却相对有限,对云南特色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仅限于简单描述,并没有从云南旅游业金融支持的理论与实际承接模式进行分析,特别是实证研究的数量较为有限。
二、云南旅游产业金融工程支持的现状
近年来,云南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0年,云南旅游总收入为5.87亿元,而到了2011年,旅游总收入为1300.3亿元,这个数字比1990年增加了221.45倍。2011年,云南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395.4万人次,同比增长20.1%;旅游外汇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5%;接待国内旅游者1.63亿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95.7亿元,同比增长30.4%;旅游业总收入1300.3亿元,同比增长29.7%。①
可见,“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呈现姹紫嫣红的喜人景象。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为了实现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的思路,云南旅游产业正在不断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让云南旅游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买进,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是提升旅游项目吸引力、拓展云南旅游市场的关键。
但是,就云南当前的旅游产业金融支持模式现状而言,一方面,云南省的金融机构依旧是工、农、中、建的这四大银行占有重要地位,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中并没有很好利用证券行业来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关于云南省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基本上是存款、贷款和某些中间业务,资源开发整合不够(何树红,刘玉清,2011)[9],金融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比较乏力。
三、云南旅游业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会为金融业的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另外,金融支持模式的多样化也必定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本文试图分析云南旅游产业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为了比较的一致性,采用了旅游总收入来衡量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金融深化比率来表示金融规模地增长情况。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本文运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云南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本文运用模型(1)来表示旅游产业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数量关系。
Tourismt=α1+β1Financet+μt(1)
Tourismt表示旅游总收入,Financet表示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α1表示常数,β1表示金融市场发展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影响程度,μt代表随机误差项。在这部分实证分析中,模型(1)中的所有数据均是云南省的数据,来自于199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一)平稳性分析
本文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判断数据的平稳性,在这里,本文运用Eviews6.0来对所有变量展开ADF检验,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性,在对所有变量取了对数之后,再进行实证分析。
从表1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模型(1)中的所有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而言,其一阶的差分序列ADF检验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说明各个样本序列存在明显的1阶单整现象,也标明云南省1991~2011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和金融市场两个时间序列表现出突出的非平稳特征,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分析中,需要展开协整分析。在以上验证旅游产业发展程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均为之后,本文需要继续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现象,这样,本文打算运用方法来进行讨论。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的长期数量关系
1.旅游业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之间的协整检验。首先对模型(1)进行回归,可以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2回归的结果中,可以发现,模型(1)的常数项和对于被解释变量呈现出明显地显著影响,其参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值。从回归系数来看,系数均为正数,同时,系数值较大,金融市场深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回归系数为6.167308;说明每当金融市场深化1%,旅游业的收入就会提高6.167308%。另外,靠近于2,而的值较大,达到了0.922375,说明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是非常好的。
接下来,本文在保留上述回归残差序列之后,展开,其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意味着云南省金融市场深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2.旅游业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是一种特定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之后,来证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它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内容。本文的误差修正结果如下:
从表4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变量的符号与其长期均衡的符号表现为一致性,而值也没有问题,其误差修正系数为负号,说明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而对于模型的显著性而言,短期内金融市场的深化程度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滞后一期的旅游业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程度对本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从影响系数来看,滞后一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每增加1%,本期旅游业发展可以显著的提升0.526284%;而滞后一期的金融市场深化程度对本期旅游业发展却存在阻碍作用。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金融市场深化与长期均衡值的偏差的修正效果不好。另外,回归的值较低,标明模型实际值与拟合值的效果不佳。
3.旅游业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如何确定因果关系检验中的滞后期数是一个关键的内容。一般而言,滞后期数量的多少会对因果性判断带来直接的影响,在这里,本文打算运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来做出判断。
根据表5中计算结果,滞后期数量应当确定为4阶。
从表5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不是金融市场深化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市场深化却是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对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而言,云南当地金融市场的变化明显领先于本地旅游业市场的改变,这和前文模型(1)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云南本地金融市场深化可以显著的提升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程度。
四、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从长期来看,云南省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与旅游总收入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但是,短期而言,金融支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见,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和金融深化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它们应该具有均衡关系。
同时,本文还得出金融支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这些都说明金融资产规模地扩大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强助推力之一。但是,关注云南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必须重视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为了更好的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第一,云南需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而又与国家金融发展和云南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协调关系的金融组织体系。这样,可以很好的对云南省旅游产业提供“支持”,做到最好的给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就是最优的。从金融支持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部分云南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金融业对于以丽江为代表的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智勇,赵越,2007)[10]。但是,从云南整体的状况来看,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旅游企业资产组合中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缺乏可供用作银行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且旅游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第二,云南的金融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体现在推动产业内相关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的优化,做好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云南旅游产业也可以从创新发展的角度,积极做好旅游文化市场营销,提出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品牌设计和推广创新、强化区域整合营销创新等创新策略(何池康,2010)[11]。
第三,云南必须大力拓展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云南通过间接融资对旅游产业产生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地,但是,云南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旅游企业也不能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筹资形式来改变企业内部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从中国现在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大部分的知名企业均集中在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例如锦江酒店、宋城股份、北京旅游以及黄山旅游等。而云南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旅游上市企业,但数量始终非常少,仅有云南旅游和丽江旅游存在一定的影响力。这也间接表明云南旅游业还没有运用直接融资形式来对旅游业形成支持作用,利用资本市场筹措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节奏依旧较为缓慢(王智勇,赵越,2007)[10]。可见,云南当地的旅游企业在积极开拓融资方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建立适应旅游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来达到多样融资方式并存的目的。
第五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审查稿)(定稿)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审查稿)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族风情、高原低纬度的多样性气候、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接壤或近临的优越区位,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措施】
引进战略投资伙伴 实施旅游集团整体改制
再创2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利用旅游业替代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和面源污染较重的传统农业基础种植项目。在抓好八大旅游产品和“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红色旅游、都市旅游等产业交叉的旅游新业态,力争在原有基础上再创建2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和若干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围绕旅游发展特色关联产业,发展旅游装备业和相关服务业,提高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云南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产业逐步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
在重点项目实施地区、城镇周边和城镇特色区,培育与之相互配套和互为补充的特色服务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比较完善、就业容量大,符合产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产、服务基地,拓展就业空间,促进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就业人员向旅游产业转移;在旅游重点项目、配套生产服务基地建设和经营中,更加关注区居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当地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解决就业和促进脱贫的作用。
旅游交通优先发展
继续推广“围绕旅游交通优先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昆明新机场建设,加大红河、怒江、腾冲等主要旅游次中心机场建设和国际口岸机场的申报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航线,积极探索开展小型飞机、直升飞机旅游。全面提高现有干线铁路运营能力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泛亚铁路”建设,尽快启动丽江-香格里拉铁路和南昆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昆明-攀枝花、大理-丽江、保山-瑞丽、石林-河口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提升和建设一批通往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三级旅
游支线公路。加快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水路和滇池等重点旅游湖泊区的短途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云南内陆旅游航运发展。
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旅游功能和特色化建设为目标,构建以昆明为中心,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景洪、芒市、腾冲、蒙自、文山、曲靖、昭通等多个区域次中心,旅游小镇为三级中心的旅游城市体系。
加大旅游开发区资源保护力度
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会的要求,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计划”,在重点旅游开发区域,尤其是高原湖泊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荒山、荒坡的绿化和高原湖泊、河流的污染治理力度,扩大旅游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加快旅游业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替代发展步伐,积极开展旅游绿色环保活动,对生态脆弱的重要旅游景区实行游客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制度,旅游项目严格按照“设施景观化、垃圾无害化、污水零排放”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云南旅游人才信息库”。鼓励发展继续教育、资格认定、人才“猎头”等旅游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省、州(市)、县和企业四级旅游培训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在职远程教育,构建学历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人才50-60万人。
做强大型旅游龙头企业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支持云南大型国有旅游企业,引进海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实施集团层面的整体改制,通过兼并、控股,在核心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运营中加快发展壮大,在旅游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投资、融资担保和资本运营中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发展成为以资本为纽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和跨地区、跨行业运营的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版纳、玉溪、楚雄、保山等旅游热点地区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通过改革试点进行整合重组,打破行区划,发展成为区域性或专业化的旅游龙头企业。把国有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企业各自的权责利关系,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实现企分开、资分开。
发展特色中小旅游企业
做精做专一批有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引导和扶持一批专业化旅游服务企业,与大型旅游企业建立网络服务协作关系,互为补充,加快发展。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类大型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以及采用特许授权、品牌注入等形式参与中小旅游企业改革。通过引进资金、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着力发展一批信誉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品牌企业,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推进旅游市场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化旅游所有制结构
国有中小旅游企业,尤其是府部门开办的经营性旅游宾馆饭店、招待所,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类型,采取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实行国有资本退出。对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的中小型国有旅游企业,采取兼并、拍卖等多种方式实行国有资本退出。鼓励企业经营者和骨干员工购买企业国有产权,鼓励和吸引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领域,有选择地引进有竞争力的营或外资企业对中小国有旅游企业实行兼并或控股,实现旅游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融合互补,协调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完善以省旅游投资公司,世博股份、丽江旅游等上市公司为基本构架的投融资平台。创造条件,争取在规划期内成立省旅游融资担保公司,以增强融资功能。发挥省属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投资项目合作、银行信贷担保等方面的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云南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原则,采取规划引导、完善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工具。抓住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疏通投融资渠道,引导海内外资金进入我省旅游产业。
推进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财务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在规划期内力争一批旅游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完善旅游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旅行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制止恶性竞争。打破区域封锁,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
建立旅游购物“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鼓励旅游企业采取参股、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形成区域互动、人才流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的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投诉机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目标】
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亿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早在 2005年,云南省委、省府就作出了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决策。玉溪、腾冲、大理和昆明世博新区四个旅游发展和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并初步取得了成效。
云南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的做法和经验,曾经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而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也是全国共性的问题。
要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试验基地,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先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
到20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4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850万人次),年均增长12.19%;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1.12%;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从220万人增长到38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例力争从8.5%提高到10.5%。把云南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全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改革规划目标
启动阶段:制定《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和分解任务,启动旅游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五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各项旅游发展工作。三年完成旅游改革试点任务,建成一批旅游重大项目,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全面实施阶段:总结试点经验,全面开展旅游发展和改革工作,加快“五个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各项旅游发展工作开展。到2015年,实现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目标,把云南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为建设“富裕、文明、主、开放、和谐”云南做出重要贡献。
综合试点
腾冲、大理、玉溪、世博新区纳入试点
选择保山市腾冲县、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世博新区等作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综合试点地区,云南世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保山市腾冲县作为泉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的综合改革示范区,主要任务是完善县域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探索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作为高原湖泊休闲康体度假的综合改革示范区,主要任务是加大休闲康体度假基地和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力度,摸索统筹发展的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子。
大理苍洱地区作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居住、旅游集散地的综合改革示范区,主要任务是加快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产品开发建设的创新力度,探索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昆明世博新区作为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创利基地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生态居住综合改革示范区,主要任务是大胆创新“府为主导、龙头旅游企业为运营开发商”的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完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旅游企业孵化器机制,加快试点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提升、城市区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专项试点
探索外向型旅游经济开发新模式
跨境旅游专项试点 选择景洪(含磨憨镇)、河口、瑞丽为跨境旅游专项试点。主要任务是开发跨境旅游线路产品、探索旅游通道经济和外向型旅游经济的开发模式,把景洪(含磨憨镇)打造成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国际跨境旅游区,把德宏瑞丽培育成面向缅甸及东南亚的国际跨境旅游区,把红河河口建设成为面向越南及东南亚的国际跨境旅游区。
企业改革专项试点 选择云南旅游产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昆明金龙饭店、昆明康辉旅行有限公司为旅游企业改革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理顺产权关系,推进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革,探索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龙头企业的新途径。支持昆明康辉旅行有限公司进一步探索旅游散客组团的新模式。
投融资体制改革专项试点 理顺云南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管理体制,探索市场化的融资模式,成立云南省旅游融资担保公司,构建云南旅游融资担保平台。
旅游循环经济改革专项试点 选择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探索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旅游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新途径。
旅游与城乡统筹改革专项试点 选择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红河州红河县作夫村等10个村寨作为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建立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
目标分解
推进六大旅游区发展
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巩固提升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完善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启动开发滇东北旅游区。
打造五条旅游线路
以旅游线路为核心,加大沿途的旅游交通、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及旅游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力度,着力打造以昆明为中心,面向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南热带雨林及多国精品旅游线路、滇西火山地热及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景观及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滇东北生态及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走出一条以线路统筹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八大旅游产品:
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族文化体验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康体运动旅游产品
会展商务旅游产品
科考探险旅游产品
跨境旅游产品
自驾车旅游产品
推动“五个一批”项目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公园 推进迪庆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大理苍山、普洱莱阳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怒江大峡谷、屏边大围山、昭通大山包等10个国家公园建设,加快一批生态保护、游览、科考科普和区等建设项目实施。
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基地 建设昆明环滇池、宜良阳宗海、澄江抚仙湖、大理洱海、保山腾冲、西双版纳、丽江、迪庆香格里拉、文山普者黑等9大康体休闲度假基地,并重点建设20个生态运动休闲综合性旅游度假区项目。
建设一批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 在巩固提升大研古镇、腾冲和顺等10个旅游名镇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建设60个旅游小镇。力争建成200个生态环境好、村容村貌好、族文化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旅游特色村,以及10个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乡村旅游特色县。
建设一批族文化旅游示范县 着力打造石林、香格里拉、丽江古城区等30个文化旅游示范县(区、市),确立一批文化旅游的建设项目,推出一批族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一批族文化旅游精品。
建设一批会展商务旅游基地 着力打造以昆明为中心等8大会展商务旅游基地,努力把昆明初步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性商务会展基地,把丽江、大理、景洪、瑞丽、腾冲、蒙自、文山初步建成次级商务会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