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12-02 10: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

第一篇: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

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固然是外部环境驱动的结果,但是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其生成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要进一步揭示产业集群形成的微观过程,就要深入研究集群形成的外在条件与内在逻辑。根据集群分工与内在制度的演进,可以认为集群本质上是由基于外在条件的“偶然事件”启动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外在条件与内在逻辑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产业集群就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地,以其独特的组织形态赢得了原子式竞争中单个企业很难获取的诸多竞争优势,如市场议价优势、区域营销优势、融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信息获得优势以及研发创新优势等。加之产业集群便于进行行政区划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各国各地政府无不对产业集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产业集群一时甚至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纷纷设立工业园区,进出口加工基地等,尝试提供各种政策倾斜以培育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政府行为卓有成效,但是也有不少政府最终徒劳无功,行为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的理论研究显然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期望能够通过对集群生成机理的探索得出有益的政策启示,科学引导集群的生成与发展。

考察已有文献,国内外很多学者纷纷从外部经济、交易成本、创新空间、网络组织、弹性专精、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集群现象,但这些分析大多揭示了集群存在的合理性,说明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发展动力,属于事后分析和静态分析,不能动态地说明一定区域内企业从零到有的集聚过程。有的文献试图从集群形成的初始状态探讨起,阐述了集群生成的外部条件,但却未曾深入研究基于外在条件的形成机理,将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认作形成机制;有的文献则用集群的发展机制代替形成机制。这种分析缺少对集群形成的全过程和动态性透析,且视角单一,往往把特殊当作一般,理论包容性不大,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解释缺乏普遍性。还有一些文献对集群的成长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但大都是基于外部特征的描述,这有别于形成机制的讨论。

目前,对于驱动集群形成的动力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有些产业集群是依靠政府规划和引导而形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市场方式自发地形成的。由于政府推动性的集群最终是基于企业的行为选择,产业集群是由某些“偶然事件”(如新技术、新市场的发现、制度变革、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产转移等)通过外在条件触发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

一、产业集群生成的外在条件

(一)外部环境的胁迫

归根到底,产业集群这样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是由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组织的生存是基于其承载内容的,在特定的环境下组织要完成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在过去经济技术环境比较稳定的年代,市场需求乏变,企业通常进行的是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因此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

大企业从内部整合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与其他企业协调分工的交易成本,也便于控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同时也避免了生产设施的重复建设,从而获得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非常迅速,信息的获得壁垒越来越低,组织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信息资源以及知识资本,顾客需求偏好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且多变,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采取柔性制造方式来响应环境变化,但是限于当前技术水平,企业尚不能通过实现技术上的柔性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只能通过重构组织形态寻求组织上的柔性以实现柔性制造。

此外,物质资源的日益匮乏也改变着组织的竞争范式,当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自身能力约束时,企业不得不选择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合作行为,跨越自身边界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获得1+1>2的效果。于是产业集群这种弹性专精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行为可以及时根据生产需要灵活地与上下游的不同合作伙伴进行生产组合,这种介于市场与层级之间的新型的制度安排比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和远距离的企业战略联盟更有效率。

从外部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从内部看,在集群内部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从而形成范围经济。这种有效率的交易结构和制度安排也解决了因分工内生演进所造成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它没有市场制度较高的交易费用,但又保持着市场的灵活性;没有垂直一体化组织的高昂成本,但又具备企业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兼具了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与市场交易的制度优势[1]。

(二)区位指向的资源禀赋

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够在一些区域萌生并发展,而在另一些区域即使政府有意给予政策扶持也很难培育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呢?原因就在于产业集群的自发萌生是区位指向的[2]。区域在集群形成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不但包括物质性资源禀赋,还包括市场特征、初始的制度存量以及本地的社会资本等非物质性资源等。主要有:(1)要素禀赋。由于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资源的供应是否便利。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会使企业向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要素禀赋成为区位最初吸引企业进入的显性要素。(2)本地需求。本地需求直接决定了当地对集群初创企业产出的吸纳能力,也缩短了企业和客户的市场距离,节省了大量的流通费用。本地需求也深深影响着企业认知与诠释客户需求的能力。企业对周边需求状况最为敏感,产品在本地成功,所获得的肯定和掌声最大;文化与地缘的一致使沟通的误差降到最小;直接面对客户可充分掌握客户的处境与偏好,了解他们的精细需求,应对本地需求所需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低[3]。这些都是区域内初创企业取得初步成功的关键。(3)政府在当地的制度供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之前的初始制度存量是区域内交易制度演进的起点。当地政府如果能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有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那么区域内就会存在更多的获利机会,区域进入障碍较低,区域对初创企业将更有吸聚力。(4)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资源也是诱导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熊比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4]。外部环境的胁迫会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家通常是响应环境变化的号召者,很多集群的形成始于企业家的某一成功决策,并且区域内初始创业者成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创业行为在区域内的扩散,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5)本地根植性的产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通常存在很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很多地区在形成集群之前,那里的家家户户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的作坊式生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大人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对产品的技术、市场信息津津乐道,行业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大大减少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这些资源禀赋通常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和低流动性特点,难以通过要素市场公开获得,属于本地特有要素;二是这些低流动性要素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要素向该地聚集。因此,拥有这些资源禀赋的区域就有了区位“粘性”,进而获得区位要素优势落差,随着时间的累积,势必会首先形成企业的物理集聚现象。

(三)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

区位禀赋的先天优势使空间在分布上并不是均质的,某些空间具有“粘性”,能够吸聚企业形成物理集中,但企业的集聚最终能否形成精细的分工协作网络,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要取决于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

实践表明,日用消费品、配套产品、电子产品生产和商贸领域等产业容易形成集群。因为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的要求都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容易形成中小企业集聚。此外,集群产品通常也要具备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产品的实效性和与艺术性等特性[5]。只有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明显的若干道程序时,才能够对其各道程序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而可以考虑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假如生产某一产品的各个工序在技术上联系过于紧密,那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生产(而不是不同企业分工合作)将是最优选择,这一产业相对地不适合形成产业集群。产品的时装性和艺术性则要求企业采取柔性制造响应多变需求,在这种环境要求下,才存在形成集群的必要性。同时,产品也存在更多的差异化机会,避免集群发展过程中众多同类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二、产业集群生成的内在逻辑

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外在条件既促使当地企业家萌生创业的念头,也降低了区域进入障碍。区域内首先会出现生产某一产品的某一初创企业,企业可能会凭借区域条件获得低成本优势而取得不错的发展。在外部环境的胁迫与区位禀赋的诱发的共同作用下,由于地理接近更容易模仿成功企业,加上地缘、亲缘的因素,往往会出现个别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集中在狭小的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企业提供基本相同的生产或服务,这一区域类似某种产品生产基地。但此时区内并没有分工和产业化联系,企业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集中、产业关联上离散的状态[6],这种物理集中状态可被视为集群的萌生期。

随着聚集企业数量的增加,集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外部经济性”,但是此时的外部经济不同于马歇尔所阐述的集群形成后所产生的内涵更为广泛的“外部经济”,此时的外部经济并不包括产业联系意义上的外部经济,只是集群萌生期的企业集聚效应。这些集聚效应主要包括:

1。基础设施外部经济。众多厂商的集聚,催生了维系集群的必要基础设施,企业能够共享交通、通讯、信息以及煤、水、电等基础设施,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也会引起政府的关注,促使当地政府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从而又吸引更多的相关活动到该区域。

2。原料外部经济。对集群外或本地的原料供应商来讲,产业集群实施同行业的大规模集体采购使企业形成集体力量,议价能力提高,可以获得成本更低的原料供应。

3。劳动力雇佣外部经济。行业规模扩大吸引大量各类人才来本地求职工作,从业人员的增多形成了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企业在长期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人的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另外,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内部劳动力变换率也高,促进了信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

4。知识溢出效应。集聚的初期,同行业企业的集聚使集群内充斥着大量的行业信息,使身处其中的企业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也便于获取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这大大降低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创业风险,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7],也吸引更多的企业选择该区位。

5。营销的外部经济。生产同类产品的各企业便于共享销售渠道,节省了大量的客户搜寻成本。当有些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时,其建立的渠道、积累的经验以及关于国外市场的信息,也有利于其他企业跟随进入国际市场。

这些外部经济的获得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障碍,在集聚地区企业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投入和员工,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也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纷纷迁入[8]。在这个过程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更容易使其互相成为竞争对象。因此,在集群的萌生期,区内企业的竞争也会很激烈,它们会竞相争夺要素资源以及顾客,这时会有部分企业由于竞争失利而退出该区域。剩下的企业起初通常会不可避免地由于偶然调剂产品余缺而产生初步的合作。起初企业间的合作是偶然的、少数的、非惯例的现象,合作的益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区域内企业的实践会修正企业主体的认知,企业由偶然的合作发现更多的潜在获利机会,企业会在审视内部资源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主动响应这种获利机会。

集聚使区内企业拥有了低成本优势,市场范围因而逐渐扩大,大量的需求使得区域内企业对中间产品形成了规模需求。区域吸引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进入,大企业通过纵向裂解、非核心业务或职能外包等行为,不断衍生出中间产品供应商,企业间的合作就更为广泛和深入了。但是,分工必然会带来协调分工的成本,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出于自利会选择集聚一处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此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同一区位的聚集[9]。

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CriticalMass)。只有达到某种规模,集群的总产量足以挤占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市场时,集群企业才能获取超额利润,以维持集群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企业在群内也可以搜寻到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既满足了柔性生产需要,也能够形成多元代理人结构,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群内各个企业之间才能出现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效能。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集群分工更加精细,集群成长为柔性生产体,整体上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集群的自增强机制才开始起作用。

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制度安排逐渐在群内扩散,传染给其他人接受,从而形成产生新制度所必需的临界多数的过程。人们偶然地响应潜在获利机会的行为,使他们发现通过这些规则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其欲望,规则就会被自发地执行并被模仿。有用的规则如果被足够多的人采用,形成了一定数量(临界点)以上的大众,该规则就会变成一种传统被长期保持下去,最终会通行于整个共同体。企业在博弈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伦理准则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约定了商业交换的原则,促进了群内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且自我实施,运行成本低,往往弥补了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弱嵌入社会关系的过程。

在对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嵌入性概念,弱嵌入性一方面承认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则认可经济过程的自主性。基于地缘、亲缘的关系使群内交易主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很多企业主彼此之间就是朋友甚至亲戚关系,区域内企业主体已经超越了“经济人”的范畴,更多地扮演着“经济—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经济行为不仅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动机,也满足了赞同、地位、归属感、权力等非经济需要,而这些动机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传播和复制成为企业集聚行为的“黏合剂”,巩固了企业的集聚行为,为企业间可能产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障碍,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集群的分工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区域逐渐形成沿着价值链的分工体系。此时,集群内企业沿着价值链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交易方式,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集群的生成①。

三、结论和启示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应遵循集群生成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育,而不能不顾实际产业、区域条件而言必称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识别适宜发展产业集群的区位与产业,积极有效地提供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资源与制度环境,科学引导集群的生成。

第二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⑤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农村经济,2009(1)

第三篇: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摘要】云南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旅游产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如今,云南旅游产业体系已较为完备,并对云南铁路、民航、餐饮、宾馆、商贸、文化事业的拉动作用突出带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成为了支撑云南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中较高企业聚集度的云南旅游企业的国际集团化发展成为增强云南旅游企业实力的有效途径。此外,云南旅游产业的集群文化也初见端倪,昆明的《云南映象》、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丽水金沙》、西双版纳的《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歌舞聚餐,体现云南旅游集群发展中的文化品味与内涵。当然,云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问题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云南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问题对策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观的改变,旅游这一需求将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旅游方式转变,新的旅游需求类型也随之出现。而21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现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并已基本形成体系,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旅游业现已成为云南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云南历来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荟萃了大量各种类型且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四季如春”的昆明,“白族之乡”大理,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黎明之城”景洪,有“天然森林公园”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瑞丽等等。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60余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国家级、省级、州市级自然保护区111余个。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从最南端到最北端的所有景色,所有的这些景色都让人无限憧憬,朝思暮想,流连忘返。也就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云南绮丽景观的独特优势。

(二)文化资源

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其秀美奇特的自然景观,还依托于其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风情为基础。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等,而这些风格独特,古朴自然,历史悠久的多元文化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云南省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水平,加快了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也为云南省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云南省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

场空间。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也将为云南省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纪元以后,云南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产业规模和基础社会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利用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形成了包括景点、文化、交通业、餐饮业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三线、五区”的基本格局,“三线”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线、滇西南旅游线和滇西北旅游线;“五区”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旅游区、以大理和瑞丽为中心的滇西旅游区、以景洪为中心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建水和罗平、丘北为中心的滇东南旅游区。同时也向国际国内推出了“四地、六大产品、就想重点工程”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四地”即在建设昆明中心旅游城市的同时,重点建设大理、丽江、景洪、瑞丽等四个二级旅游城市;“六大产品”集中体现了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态,其中包括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雪山旅游,热带动植物旅游,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等;“九大工程”是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支撑的工程项目,包括旅游目的地工程,旅游度修区工程,旅游集散地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工程,旅游地面交通工程,旅游则物工程,旅游教育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云南旅游救援中心等。如此一来,已形成的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再加上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也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由于云南特有的气候类型、绮丽的风光、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我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据云南旅游部门估计,2010年底,云南旅游业总产值占全省全年生产总值的10%以上,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云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云南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近年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企业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基础设施不尽完善,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后保护力度不够,造成许多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旅游设施和自然环境都超负荷运转。同时还盲目效仿人造景观,导致景区和景点负荷退化,从而难以推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也使得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旅游业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些地区

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同时对生物资源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的现象时常发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甚至毁灭的悲剧,这将严重地阻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给生态旅游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因为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大,所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从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极度褪色。为了迎合大量旅游者的爱好,开发商便让当地的传统习俗以及一些仪式改变了原有的功能,使之成为商品,纯粹的只是将习俗礼仪为游客表演一番,更有甚者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多年一次神圣的宗教礼仪时,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包装成为商品出售给旅客,使得这些原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变得商品化。

四、对云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从地理环境来看,云南不仅仅处于长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还是珠江和红河的发源地。所以云南的生态及环境状况不仅仅对我国东部地区有重大影响,对东南亚的国家也将产生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个方面原因,云南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加强云南生态保护成为云南今后可持续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云南省政府提出,在充分发挥云南旅游资源优势,注重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快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力争经过5—10年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具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节会赛事活动,具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名牌旅游企业,使云南旅游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系列产品、项目的发展,这样才能加快旅游产品向名牌化发展。

(三)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及效率

随着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并能与之相互促进的便是社会综合服务体系。若要使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更好,就必须彻底改善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软件环境,即建设高效率的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

(四)保护民族文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开发是最有效保护的新观念。虽然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却是不可或缺的。在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至少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形成或遗留下来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意识到它存在的价值。

总之,当前云南省旅游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转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使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杰.《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J] 企业技术开发,2010-08

(16)

[2] 黄磊.《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促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J] 经济问题探索,2007(02)

[3] 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 董棣 张松.《促进云南旅游业大发展的政策建议》 [N] 云南日报,2006-04-27

[5]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旅游发展形势》 [EB/OL]2011-03-11

网址参考:

第四篇: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03-09 08:04:45 www.xiexiebang.com

产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

各类集群企业在集群内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工,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只生产一类产品,所有企业形成了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各种成本支出。

1.交易成本优势。对于单个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通过投入等方式扩大资源的占有,通过内部的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很高。况且中小企业资源占有的数量以及对于资源的控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中间组织,虽然缺乏对资源的占有和单一控制,但是中小企业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提高了资源的创新整合能力,大大节省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交易成本也就降低了,而且由于集群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地理位置的接近性,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库存成本大幅下降。这种交易费用的降低,还具体表现在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不必通过创建自己的商标、品牌、厂牌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开拓市场,而是完全可以依靠本身的产业集群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市场,这样就可以节省搜索交易对象的费用,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买卖双方因质量(品种、花色、规格、品质等)不对路所造成交易失败的概率。

2.获得信息成本优势。信息的掌握对企业经营来说至关重要。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交往比较频繁,集群内部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同类信息高效快速地传播,集群成员可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企业搜索产业信息时在时间和费用上都会大大节省。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获得促使企业在贸易上占有优势,这种效果有点类似于一个公司内部的信息网络共享。地理位置的接近,供给因素与技术的关联,都可以加速信息流在产业群内的流动。

3.相关成本优势。企业的相关成本包括利用基础设施的成本、与生产有关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所耗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且专业化分工明确使以上成本降到最低。

集群区域内形成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效应是指产品或服务给其所有者以外的人带来的益处,也即是因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使整体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市场需求巨大,交易能力增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效应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从集群的庞大销售网络中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经济效应,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集群形成后,通过树立“区位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良好的区位品牌,可以使群内企业,即使是新进入企业都能受益。同时,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群内企业可以利用集群的优势选择产品差异化战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从长远来说,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使群内企业能够保持收益递增,而在集群外的企业是没有这种优势的。

推动区域技术进步

首先,推动集群区域内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取胜手段,是提高竞争力的致胜武器,是保持产业集群经济优势的一个持续性动力,产业集群区域内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各种条件,并形成了强烈的技术创新动力——竞争。区域范围内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创新环境与激励,集群内各企业由于在生产或其它环节上具有相似性,彼此之间互相熟悉对方的与产品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并公开对企业业绩进行比较,企业互动程度和学习动力都比较高,一些在管理或技术水平上达不到集群平均要求的企业,可能影响整个集群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或不能有效地参与集群的整体分工与协作,从而可能被集群所淘汰。集群内个别企业所面临的这种共存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把握,都会激发企业产生胜出同行的强烈竞争效应,这样就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企业若想在本区域内击败大量的竞争对手,同时也为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正如一位创新理论的先驱所说的那样:“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其次,加快了区域内技术扩散。一般说来,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强。企业彼此邻近,有利于提高信息和知识短距离传递效率,尤其是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隐合(经验类)知识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共享;同时邻近又使企业在相互比较中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集团内企业之间地理位置的这种邻近,业务联系的紧密,信息交流的快捷,相互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并且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有较强的同一性,这使区域内技术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企业吸纳、消化技术的能力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易于被接受为技术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会因区内企业间的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以及生产之间的分工协作而外溢至其它企业,使其它企业较快地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新知识、信息和技术在集群的转移和扩散,提高集群整体的经济效率。集群内个体组织和总体组织都保持高效的技术扩散系统,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保持技术信息的良性循环,使集群内具有较高成功率和较长的持久性,利于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因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良性作用下,技术进步在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内会受到强大的推动,对区域内产业优化起到支撑作用。

有利于培育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产业集群由于从事相同与关联服务产业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在集群内找到很专业化的人力与投入因素,实现了企业对劳动力的柔性需求,企业可以以最优的价格得到最专门化的服务。产业群代表一个空间组织形成,使因子的装配更有效率与效果,产业集群区域内专业化分工明确,这样就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会在同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间很容易、有效地自由流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才掌握专业技能的速度和自身素质,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会在集群内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劳动力市场会在此条件下有效地运转,这也避免了企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即使是新加入集群内的企业也能得到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而且价格一定是最便宜的。

第五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下载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现状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单从汽车零部件市场而言,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业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产业......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

    临沂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数据分析

    临沂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数据分析 河东区五金制造产业发展较早,早期以生产剪刀、锤子、翻砂闻名。改革开放后,九曲的三官庙、柳杭头,太平的陈庄子等村庄就以生产的五金加工产......

    秦栏电子产业集群分析 - 副本

    秦栏电子产业集群分析 据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地理位置优越,电子行业企业集群化,交通便利,市政府政策倾斜,土地价格便宜,外向的经济渠道,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拥有的这些主要优势促使秦......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唐 亮)摘要:连云港工业园区,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园区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