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7: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第一篇: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本地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连云港的经济增长。

从整体条件看,连云港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从发展目标和构想看,连云港市向着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型、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形成有区域特点的支柱产业。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连云港现在应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方式由集中到集聚,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的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集约发展态势也更加明显。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园区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板块形成;3.土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夯实;4.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与一些矛盾和问题存在,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接受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开创新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连云港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筑巢引凤,特别要对现有资源节约使用。并预留出未来50年以后的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连云港市目前基本形成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和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2个市级和25个其他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布局,园区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初具规模 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的数量虽不及苏南地区,但部分工业园区几圈已形成一定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先后建成了连云港市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江苏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江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江苏赣榆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连云港化学工业开发园区等7个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三新”产业,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化工产业园区的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金属精加工,海州开发区的纺织、机电产业、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的钢铁、石化产业、东海经济开发区的硅材料产业等都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区域发展。2.选址布局基本完成

连云港市有各类工业园区 37 个,布局已覆盖全市。连云港现在重点应该培育八大产业集群: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发挥国际性交通港口优势; 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发挥生态型海滨城市优势;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发挥当地龙头企业优势;化工产业集群—发挥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近海渔业资源优势;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在上述八大产业集群中,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将对其他七大产业集群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从连云港的整体条件看,其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说,这种布局结构总体上符合连云港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连云港的工业园区中,基本上都按照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当地工业园区的实际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比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1984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已经吸引了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区,建成了医药、纺织、电子、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有 4 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 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 个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园区规划面积 45平方公里。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大量投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完善,特别是企业入园发展最重要的水、电、路、气等重要因素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连云港灌云县的临港产业区已在开发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等设备的开通。园区周围的、银行、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比如连云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 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 16平方公里,标准厂房 6.2平方米,工业园区内实现“六通一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生物质热电厂等配套设施完备。引进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进区兴办项目。全球最大蒽醌染料生产企业—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4.激励政策初步建立

连云港市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并积极支持产业集聚是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政府等公共机构已总结形成了一套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即“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设计施工方面,从项目设计到施工都能通过公开招标和市场化运作,选择资质达标过硬的单位负责设计、建设和监理;二是从园区管理方面,通过招标选择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负责环卫和绿化养护工作,政府不直接参与,仅负责监督。三是从园区的服务方面,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如实行“一门式”收费,封闭式管理,对进区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需要办理的手续由园区管委会一包到底等。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园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对引入园区的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前来投资兴业的每个企业,有关的审批环节都应成为绿色通道,以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上述情况说明,连云港工业园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符合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园区具有较好的基础,企业进入园区的条件己经具备,下一步关键是解决矛盾,广泛吸引企业进驻、扩张、结网、植根,加快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转变。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1.工业园区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各园区实际引进的企业来看,产业规划缺乏约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工业园区相互恶性竞争,纷纷压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者,造成产业布局混乱,形成资源的无形浪费。这种恶性竞争和规划混乱的行为导致园区并没有完全按照产业定位来执行,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2.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虽然目前园区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但由于建园之初部分园区盲目地招商引资,并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引进了一批浙江和苏南地区淘汰的项目和科技含量不高、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造成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园区内产业链式分工协作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运行效率仍有待提高。园区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产业链发育程度低,引进的企业缺乏技术联系及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各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从企业间合作程度看,园区内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够高,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3.企业植根性不强,难以培养比较动态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植根性,同时植根性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工业园区内的很多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特色产业、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有些企业进入园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廉价资源、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只是利用园区的静态优势,并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此植根性不强,导致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配合度不高。同时当地的工业园区对区内企业的植根性未能真正重视,而是陷入了以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没能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从而使园区的产业集聚陷入困境。

4.污染问题较严重,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

引起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环保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进行招商引资、如何完成项目的引进、如何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等数量指标,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对于环保问题,虽有所考虑,但迫于经济增长压力,往往就不够重视。例如:环保审批滞后,缺乏综合决策机制,项目预审制度、工业环评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完善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② 园区规划不到位

园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要坚持做到源头控制与末端整治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染集中的工序应该相对集中,便于集中治理。园区建设项目批准建成后,一些园区的管理机构会急于求成,忙于招商引资,在园区还没有整体规划和安装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就引入项目进入园区,促进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投产,取得经济效益。由于没有坚持园区规划先行,整个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园区布局混乱,综合功能没有体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供暖设施、水处理收集和处理系统没有按照当初的环评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③ 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好,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比较完善,但是环保设施建设还没有建设到位,例如,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安装,污染物集中控制的用地都没有预留。园区的审批文件中明确规定,园区建设必须要遵循环保“三同时”制度,园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要集中处理,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当地的环保局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

④ 筹措环境基础设施资金困难

目前环保设施的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各地在工业污染防治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即使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正常运行。部分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只好降低标准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园区规模小,引进项目少,发展速度慢,后劲不足,没有勇气以超前的眼光建设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但为了凑指标,不得不宽项目入口条件,降低环保标准要求,造成不良循环;甚至个别园区只是一个“空架子”,更谈不上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连云港工业园区数量过多,但是企业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同时,当地的许多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存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投资环境较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以及招商引资的质量,缺少一些支柱性企业。在调控手段上,政府还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科学标准来鼓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

2.入园项目规模小,缺乏大项目支撑。据相关数据统计,其中2008年,连云港工业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476 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近百家。有部分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时间短、规模小,园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进园的门槛比较低,工业园区缺少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的大型项目,使园区内的企业难以产生聚集效应。

3.园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连云港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苏南地区比较落后。由于苏南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战略转移,而连云港的一些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对这些要战略转移的企业进行了招商引资并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而这些企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园区和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四、促进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探讨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由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利用连云港的区域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成为各个工业园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园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多种力量介入,在统一的方针指导下,实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发展策略。1.可持续发展

集群经济的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环境。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盲目求大,随意圈地。要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共享上的优势,对水、电、气、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对一些中介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也应实行集中管理,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率。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批准前,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对项目验收严格把关。要鼓励引进污染物综合治理企业,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实行集中治理;鼓励和推行清洁生产。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争创生态工业园,推动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坚持机制与体制创新

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是一个工业园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机制与体制的活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实力和潜力,越是向后阶段发展,创新的要求越高。因此,工业园区要按高效、务实原则建立全新的体制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推进。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化;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3.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市化水平,同时城市化进程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就是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为当产业向城市集聚时,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费用进行经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发展。

4.集聚传统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5.促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连云港还属于经济欠发地区,产业集群大量集中于传统制造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少。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所在,更是整个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所在。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3个关键环节,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传统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五、结论 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连云港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借助国家优惠的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篇: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

(唐 亮)

摘要:连云港工业园区,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园区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最发挥本地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相互间的协同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来指导工业园区的发展,对于提升连云港工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并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连云港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本地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连云港的经济增长。从整体条件看,连云港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从发展目标和构想看,连云港市向着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型、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形成有区域特点的支柱产业。根据连云港的实际情况,连云港现在应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方式由集中到集聚,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的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集聚、产业集

群的集约发展态势也更加明显。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园区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板块形成;3.土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夯实;4.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与一些矛盾好问题存在,因此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接受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开创新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连云港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筑巢引凤,特别要对现有资源节约使用。并预留出未来50年以后的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

连云港市目前基本形成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和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2个市级和25个其他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布局,园区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初具规模

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的数量虽不及苏南地区,但部分工业园区几圈已形成一定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连

云港市先后建成了连云港市经济技术产业园区、江苏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江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江苏赣榆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连云港化学工业开发园区等7个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三新”产业,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化工产业园区的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金属精加工,海州开发区的纺织、机电产业、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的钢铁、石化产业、东海经济开发区的硅材料产业等都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区域发展。

2.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近年来,连云港的外贸出口一直

保持强势增长,集群产品外向度提高

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连云港的海产

品加工基地和风电设备出口逐年升高。

其中,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

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已开发

出 6 个系列 20 个叶型的兆瓦级风

力机叶片产品,具备年产 3000 套兆

瓦级风力机叶片的能力,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23%,成为国内最大的兆瓦

级风力机叶片制造商和国内风力机叶

片生产行业的领跑者,其产品 70%出

口欧美,出口规模居全球同类企业前列。3.选址布局基本完成连云港市有各类工业园区 37 个,布局已覆盖全市。连云港现在重点应

该培育八大产业集群:临港工业产业

集群—发挥国际性交通港口优势; 生

态旅游产业集群—发挥生态型海滨城

市优势;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发

挥独特区位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发

挥当地龙头企业优势;化工产业集群

—发挥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海产品

加工产业集群—发挥近海渔业资源优

势;水晶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当地特

色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在上述八大产业集群中,港口城市服务产业集群将对其他七大产业集群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从连云港的整体条件看,其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又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说,这种布局结构总体上符合连云港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连云港的工业园区中,基本上都按照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当地工业园区的实际编制

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比如连云港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 1984 年 12 月经

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开发

区,开发区已经吸引了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以及

台湾、香港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

商进区,建成了医药、纺织、电子、化

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一批大中型

企业,有 4 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 个在国内

同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目前,已经

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园区规划

面积 45平方公里。

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大量投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完善,特别是企

业入园发展最重要的水、电、路、气

等重要因素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连

云港灌云县的临港产业区已在开发范

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管网等设备的开通。园区周围的、银行、宾馆等

配套服务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比如连

云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 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 16平方公里,标准

厂房 6.2平方米,工业园区内实现

“六通一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生物质热电厂等配套设施完备,由华润集团投资 100亿元兴建的热电项目即将落户产业区。引进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国中化集团、日本迪爱生、韩国京仁洋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进区兴办项目。全球最大蒽醌染料生产企业——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5.激励政策初步建立

连云港市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并积极支持产业集聚是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政府等公共机构已总结形成了一套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即“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设计施工方面,从项目设计到施工都能通过公开招标和市场化运作,选择资质达标过硬的单位负责设计、建设和监理;二是从园区管理方面,通过招标选择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负责环卫和绿化养护工作,政府不直接参与,仅负责监督。三是从园区的服务方面,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如实行“一门式”收费,封闭式管理,对进区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需要办理的手续由园区管委会一包到底等。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园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对引入园区的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前来投资兴业的每个企业,有关的审批环节都应成为绿色通道,以优良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上述情况说明,连云港工业园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符合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园区具有较

好的基础,企业进入园区的条件己经具备,下一步关键是解决矛盾,广泛吸引企业进驻、扩张、结网、植根,加快园区集群发展阶段的转变。

二、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1.工业园区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各园区实际引进的企业来看,产业规划缺乏约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工业园区相互恶性竞争,纷纷压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者,造成产业布局混乱,形成资源的无形浪费。这种恶性竞争和规划混乱的行为导致园区并没有完全按照产业定位来执行,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2.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虽然目前园区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但由于建园之初部分园区盲目地招商引资,并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引进了一批浙江和苏南地区淘汰的项目和科技含量不高、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造成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园区内产业链式分工协作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运行效率仍有待提高。园区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产业链发育程度低,引进的企业缺乏技术联系及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各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从企业间合作程度看,园区内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够高,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

3.企业植根性不强,难以培养比较动态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植根性,同时植根性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工业园区内的很多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特色产业、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有些企业进入园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廉价资源、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只是利用园区的静态优势,并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此植根性不强,导致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配合度不高。同时当地的工业园区对区内企业的植根性未能真正重视,而是陷入了以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没能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从而使园区的产业集聚陷入困境。4.污染问题较严重,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

引起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保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进行招商引资、如何完成项目的引进、如何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等数量指标,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对于环保问题,虽有所考虑,但迫于经济增长压力,往往就不够重视。例如:环保审批滞后,缺乏综合决策机制,项目预审制度、工业环评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完善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②园区规划不到位

园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要坚持做到源头控制与末端整治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染集中的工序应该相对集中,便于集中治理。园区建

设项目批准建成后,一些园区的管理机构会急于求成,忙于招商引资,在园区还没有整体规划和安装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就引入项目进入园区,促进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投产,取得经济效益。由于没有坚持园区规划先行,整个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章,园区布局混乱,综合功能没有体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供暖设施、水处理收集和处理系统没有按照当初的环评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③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好,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比较完善,但是环保设施建设还没有建设到位,例如,一些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安装,污染物集中控制的用地都没有预留。园区的审批文件中明确规定,园区建设必须要遵循环保“三同时”制度,园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要集中处理,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当地的环保局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④筹措环境基础设施资金困难 目前环保设施的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各地在工业污染防治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即使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正常运行。部分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只好降低标准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园区规模小,引进项目少,发展速度慢,后劲不足,没有勇气以超前的眼光建设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但为了凑指标,不得不宽项目入口条件,降低环保标准要求,造成不良循环;甚至个别园区只是一个“空架子”,更谈不上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存在问

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连云港工业园区数量过多,但是企业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同时,当地的许多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存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投资环境较差,项目建设进度不快以及招商引资的质量,缺少一些支柱性企业。在调控手段上,政府还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科学标准来鼓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2.入园项目规模小,缺乏大项目

支撑。据相关数据统计,其中2008年,连云港工业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476

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 亿元,其

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企

业近百家。有部分工业园区由于建区

时间短、规模小,园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进园的门槛比较低,工业园区缺少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

大、牵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的大型项

目,使园区内的企业难以产生聚集效

应。

3.园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连云港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苏南地区比较落后。由于苏南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战略转移,而连云港的一些工业园区

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对这些要战略转移的企业进行了招商引资并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而这些企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园区和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四、促进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

展的对策探讨

连云港市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

力量。园区内产业由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利用连云港的区域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成为各个工业园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园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等多种力量介入,在统一的方针指导下,实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发展策略。

1.可持续发展

集群经济的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环境。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统一。园

区的规划与建设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

划和城市规划,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盲目求大,随意圈地。要

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要充分发挥工

业园区基础设施共享上的优势,对水、电、气、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

规划,对一些中介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也应实行集中管理,从而

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率。要高度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业园区

建设项目在批准前,必须执行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要对项目验收严格把关。

要鼓励引进污染物综合治理企业,对

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实行集中治理;鼓励和推行清洁生产。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争创生态工业园,推动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坚持机制与体制创新

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是一个工业园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机制与体制的活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工业园区的实力和潜力,越是向后阶段发展,创新的要求越高。因此,工业园区要按高效、务实原则建立全新的体制机

制,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推

进。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

动力,加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化;以市场经济运

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3.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市化水平,同时城市化进程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就是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为当产业向城市集聚时,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费用进行经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发展。

4.集聚传统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5.促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连云港还属于经济欠发地区,产业集群大量集中于传统制造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少。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力所在,更是整个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所在。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鼓励企业进行

技术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3个关键环节,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传统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五、结论

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连云港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借助国家优惠的产业政策,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2]刘春芝.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姜涛.集群视角下重庆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4]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长江论坛,2004(4)

作者简介:唐亮(1978-),连云港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现就职于江苏省灌南县财政局办公室。联系方式:

手机:***

邮箱:258532757@qq.com地址:灌南县财政局办公室

邮编:222500

第三篇: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工业园区的演化过程和典型特征,由此得出对发展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

科技工业园区自产生以后,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火车头,园区的发展孕育了新经济,迎来了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集群是高技术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作为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的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空间。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推动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定义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关注产业集群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而最早用“Industry 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近年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力图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科技工业园区是为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开发、扩大科技产品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的经济特区。科技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际化是科技工业园区最基本的经济内涵。科技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由于园区各主体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使得科技园区成为高技术综合体或柔性生产综合体,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园区的集聚,形成了园区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园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构筑,园区内各企业也获得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产生出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这样理解: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它一般包括一批对竞争起作用的、相互联系的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的本质是那些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内在的关系,是交流、竞争和合作,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这种本质赋予产业集群以动态的、复杂的、自组织的结构;这种结构综合了市场、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于是,这种集群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又超乎于市场和政府之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演化

学术界关于科技工业园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产业集群形成的角度和历史顺序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成果并不太显著。我们有必要以历史顺序重温事实,这有益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业园区的独特性及其总体潜力。

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处于形成的基础阶段。在20世纪初期,硅谷的技术创新开创了历史上的先河。从1912年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发明了电子管并建立了联邦电报公司之后,斯坦福大学就始终保持着技术创新和电子工程领先的传统。后来,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大力支持将大学和工业的需求连接起来,并利用他自己的关系和资金全力资助他最好的研究生创办电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对电子设备的急需决定性地推动了休利特-帕克公司(即惠普公司)和在斯坦福大学周边的新公司的发展。一批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为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建立并发展壮大。特曼教授在1951年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并在周围创立了高技术产业基础。到60年代,在第一代衍生公司的基础上,衍生活动成为该园区扩散技术诀窍的一项重要机制。借助国防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这也是产业集群雏形的形成阶段。到70年代中期,硅谷已发展起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支持性金融和服务活动以及它的专业组织,其程度达到了足以构筑创新环境的地步,产生了它特有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劳力等。尤为特殊的是,1974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开拓了一个新的产业时代。后因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硅谷网络也开始创建新的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计算机公司及计算机维修服务业。80年代末期,硅谷的社会网络继续作为磁石,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资本,产生新的衍生活动,创立新的公司,向多样化发展,并使其先前存在的产业结构更为复杂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园区的发展进入高潮,它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中心,也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焦点和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也在美国首先形成壮大,它带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兴建和集群的发展。各国科技园区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及企业集团,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以某类核心产品基地建设为主,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信息技术园区、光电园、软件园、生物技术园、药谷等专业化园区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园区的发展特色。这种高科技产业群落的形成,是一定时间聚集效应产生辐射力的表现,对该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力。至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约有1010个,其中北美有科学园429个,占42.5%;西欧216个,占21.4%;东亚171个,占16.95%;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193个,占19.15%。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总是来自于某些特定的区域,并且在该区域有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国外把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比较快、结构转型比较主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科技园区兴办和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这正是我们研究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由。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其产业集群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特性

从内部关系看,集群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呈现系统化、网络化和有序化,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获取外部经济;企业间通过交换以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集群内部同时存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密合作,满足资源的共享、知识的快速扩散和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企业集群在地区产业群内易于形成累积效应,在地域空间上则易于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实现横向规模扩张、纵向规模扩张和整体合力扩张。

从产业联系看,集群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集群内企业间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从强度看,企业间的联系大大增强,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从范围看,已从工厂联系延伸到产业联系,包括实体的物质联系和非实体的信息联系,而后种联系日益成为企业间联系的核心内容。产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及组织结构是影响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地方联系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殖。只有当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相关的科教机构和人员进行合作,以及产―供―销相关的企

业发挥协同效应时,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发展真正的高技术产业。硅谷形成过程中除了结构性生产要素(信息原料、风险资金、高技能科技劳动力)以外,企业家文化,以及硅谷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在酒吧中得到加强的社会网络,也已经成为其创新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集群具有跨区域和跨产业的双重特点。首先,跨区域指自然发展的集群的地理范围与信息、交易、激励政策及所跨越的距离有关,其范围往往不符合现有的行政疆界,并且很难有准确的边界,但其空间尺度是有限的,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跨产业指虽然集群企业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专业化产业领域,但由于它包含支撑产业的企业,集群界线一般和标准产业分类系统不一致。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内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并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原有企业对衍生的支持态度,与衍生企业订立合同,使衍生企业不必费力开拓市场,从而使得区域内衍活动迅速发展。正如研究硅谷产业集群的加州大学DAVIS分校教授MarkKenney指出,硅谷的产业集群与世界上许多其他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不同之处就在于硅谷源源不断产生新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奇异能力。它不仅是新公司、新技术和新企业的制造园地,而且是开发新型的、创造性的商业模式的温室。

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工来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还表现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在全球的有机分工和协作上。比如,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爱尔兰软件园以及中国的高新区等在全球信息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分工协作体系。美国硅谷掌握着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标准,掌握着产业链上游的芯片设计、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如数据库)等基础平台的开发研制及硬件、软件标准的制定,主宰着整个产业,决定产业内的游戏规则。大部分上游企业位于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则承担着IC的代工制造,以及软件产业上游产品分解后的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等软件产业中游的技术,并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中国则主要从事产品的装配制造及软件产业下游的技术,包括高级应用类软件(如ERP、SCM等)、一般应用类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开发三类,主要是在上游的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

从社会文化特征看,集群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即根植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使集群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此外,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还对劳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就高技术产业而言,高技术要求伴随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始终,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白领劳动,以及熟练的蓝领技术人员是高技术产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高技术产业中,对劳动“质量”与“有效性”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按照这一原则,拥有大量高质量与高有效性劳动的地区,即使劳动的成本较高,也会成为高技术产业落脚的目标,这些地区因此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诸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力流动,形成知识和经验共享推动了集体学习,从而使其中的社会网络得以协调和整合。

我国科技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乃至整个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高科技园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聚群,这是导致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上述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和国外成功科技工业园区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区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必须强化对区内的产业布局,坚持以分工协作,建设本地网络,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重视产学研的联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法规建设、公共物品投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建设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努力培育新企业的衍生,加快构建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工业园区要注重引导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企业家的成长,推动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将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从我国中关村的发展来看,中关村与硅谷、新竹高新技术园区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全球几个重要的科技园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创新过程存在于产业系统的各个部分,新竹、中关村对硅谷也有积极反馈。因此,今后我们国家发展科技工业园区的一个可行性做法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为区域核心,追随硅谷的技术动态,构成中国和周边地区技术传播和发展源头,作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和地区信息产品贸易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开发区,将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全球产业集群体系。

营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我国科技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社会资本薄弱。要取得21世纪的经济成功必须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文化和区域创新文化,其精髓是追求卓越,不断追求技术的有效性,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讲求信用与合作,重视非正式交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第四篇: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竞争优势;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

1.1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群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1]。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些省份,有很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6月的调查汇总,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在产业方面,当前我国的汽车、纺织和医药产业都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浙江省浙东南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加工基地,在不到40km2的区域内,自然集中了50多家企业,生产着全国90%的维生素E和相关中间体和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系列抗癌药,2002年仅出口交货值即达50亿元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浙江省绍兴县、杭州市萧山区,广东省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等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0个纺织基地市(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2,442亿元,占这10个市县工业总产值的38%[2]。

1.2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工业园(IndustrialPark)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工业园区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的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种外部环境条件。

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据浙江省经贸委初步统计,全省县市级以上工业园区820个,其中省级以上208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面积72.7万亩,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1,400多亿元。我国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工业小区,包括乡镇工业园区在内,宁波市的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27个之多,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总数达到235个之多。

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2000,据对53个高新区内20,796家企业的统计,年末从业人员251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209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亿元、增加值2,007亿元、净利润597亿元、实际上缴税费460亿元、出口创汇186亿美元。2000年高新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产品达21,896种,其中75%的产品及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6个主要高新技术领域。

1.3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1.3.1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吸引了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形成了专业化市场。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3]。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同时,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促进了企业创新[4]。第三,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工业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1.3.2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

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样存在于产业集群之中,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内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和工业园区必须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2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苏南案例

2.1苏南案例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目共睹,其中工业园区在苏南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一些成功的工业园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以苏州为例,一个市竟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2002年这些开发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提供的财政收入和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4%、40%和70%以上;园区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了50%。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建设8年多来,园区新增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到苏州大市20%左右,GDP和财政收入占到12%左右,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与开发初期相比,园区职工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2.3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4倍,达到7,800元左右,新增就业岗位5万余个。2002年以来,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7亿元(占全市12.1%),增长39.7%;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占全市11.2%),增长33.7%。苏州工业园的成功与园区企业的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微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疗用品等几个产业。其中微电子信息企业31家,精密机械产业27家,医疗用品产业12家[6]。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有着强大的集聚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产业细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地区的集聚。例如,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围着它转。根据一项调查,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可以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造成本,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强劲动力。“微盟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集聚效应有多么明显。台湾的微盟电子是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商之一。它之所以到昆山建厂,是因为昆山的出口加工区集中了广志、伦飞志合、神达、英业达等6大笔记本电脑商,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1/4,对电脑主板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正好可以“消化”它的产品。而这个投资达25亿元人民币的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自2001年12月动工以来,虽然目前还没有投产,就已经吸引了100多家配套生产服务商来昆山建厂[7]。

随着配套厂商越聚越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苏州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反过来又会吸引众多世界级大厂商的加盟。飞利浦就是被这条“产业链”吸引过来的。在苏州,飞利浦电器所用配件的95%,在周围100km运输圈内都能采购得到。2004年4月,投资10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分装厂又破土动工。特别是日韩及台湾等地的客商还有“抱团”现象。1990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第一家台资企业,现在则多达1,200多家。上千家企业聚集在一个开发区,绝非简单“1+1=2”。开始是一家制造商,和它上下游的几家配套企业,形成一条小的产业链;小的产业链慢慢变长、变大,于是多条同质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群的形成,不光使开发区内的各个企业不再是“一盘散沙”,而且,一些功能相似的机构开始合并,一些原来没有的服务相继出现。比如研发。在苏州高新区,75%的企业是电子信息制造,这儿已经成为电子类最新产品的“T型台”和“角斗场”,许多企业都在这儿设立研发机构,捕捉前沿信息,寻找设计灵感。摩托罗拉的中国生产线在天津,但它的0.13微米IC研究中心和手机软件设计中心却设在昆山。再比如金融。在昆山,2,000多家外企一年的进出口额近100亿美元,这么大的外资流量,没有外资银行怎么行?于是,4个外资银行办事处和一家台资银行进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打破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禁忌。还有软件开发、物流、商贸等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在向开发区汇集。开发区在提升地区的产业档次、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苏南已形成了几个大的产业带和主导产业群。一个是沿长江两岸的重化工、新材料工业走廊。目前,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为龙头,长江两岸共有15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年产出规模达上千亿元。

一个是沿沪宁线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沪宁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着南京、无锡、苏州、昆山、张江高科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是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正是有了这些大的产业聚集带,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突破3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7%。

2.2从苏南案例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从苏南工业园发展的经验来看,由于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有助于形成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

首先,产业集群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集群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在生产和经营处于信息优势的状态。在产业集群区,各种市场信息比较充分,诸如价格行情、供需变化、产品流行样式等,都是容易获得的信息。相对于集群区外的企业而言,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

其次,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一般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外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行业内的公共产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对于集群区内的企业而言,经常有客户找上门来的机会,这就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性的好处。产业聚集的结果实际上为聚集区内所有的企业增加了一笔无形资产,更有利于它们接近客户。

第三,创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一般情况下,集群区内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并,只有那些采取先进生产技术和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同时,集群区的企业又极具模仿性,这种趋向于先进和效率的模仿性能够促使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和好的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创新成了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致使产业始终能保持一个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园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内的某道生产工序就会逐步分离出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参加到集群的网络之中。专业化分工是保证规模收益递增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的前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更多地体现在其内部有比集群区外企业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第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对全国、对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金融担保业,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

3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浙江的产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3.1.1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3.1.2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业集群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3.1.3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3.2政府应在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园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建立特色工业园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等多种力量介入,政府作用尤其重要。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着力改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环境。在这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3.2.1重视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虽然形成产业集群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所在,但是,特色工业园区在何地形成却也至关重要。构建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特色工业园区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比如,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

3.2.2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8]。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3.2.3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70-74.[2]http://www.environ.pku.edu.cn[EB/OL].[3]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2,22(4):385-389.[4]金祥荣,朱西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74-82.[5]裘伟廷.论科技园区的簇群效应[J].中国科技产业,2002,(11):89-92.[6]http://www.sipac.gov.cn[EB/OL].[7]http://www.ketd.gov.cn[EB/OL].[8]刘有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第五篇:东莞动漫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东莞动漫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前言

在漫博会平台的催化下,不少知名的动漫原创企业将产品研发基地搬到了东莞,这些企业首先被东莞优厚的政策环境所吸引,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却是希望与东莞强大制造业产业走得更近,通过帮助传统产业产品植入动漫元素,提升产品竞争力。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下东莞动漫产业集群。

一、东莞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东莞发展动漫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动漫衍生品制造,政府部门重点扶持动漫衍生品制造,以此作为撬动东莞动漫产业的政策支点。在漫博会上,诸多传统的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也悄悄转型,在原创上寻找自己的出路。不论是曾经做代工的衍生品制造企业,还是曾经专注创作的文化公司,都努力将发展方向瞄准原创,其中知名玩具生产企业,为日本万代玩具有限公司代工17年的东莞研达动漫,近年来也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也由于拥有潜在的庞大市场被推上经济热点的舞台,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代名词。而东莞则举办过多次动漫展,且成绩斐然。

八成日美动漫玩具产自东莞。东莞有着得天独厚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加工完整体系,仅玩具生产厂家就多达几千家,这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从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东莞目前只是全国最大的动漫衍生产品制造基地。据了解,东莞共有1000多家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其中95%以上的企业为欧、美、日等地的动漫衍生品品牌做代工,许多世界一流的玩具产品都是在东莞制造。比如芭比娃娃,全球平均每秒钟售出3个芭比娃娃,其中就有一个产自东莞。东莞有着得天独厚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加工完整体系,仅玩具生产厂家就多达几千家,这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

但这些都是动漫产业利润最薄的部分,代工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整个产业链条的丰厚利润,钱都被欧美那些拥有品牌的企业赚去了。因此东莞需要漫博会这样的平台,来衔接动漫以及文化创意上下游产业,“东莞不仅有庞大的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消费市场。”

在动漫界有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70%的利润来自产品。动漫原创开发是一个烧钱的事,最赚钱的却是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以国内动漫力作《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这部动画片从2004年开始创作,前后大约投资2000多万元,可是目前衍生产品已经开发出几大类数十个品种,收入已过亿元。而有人估测这只“羊”的市场价值已超过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堪称“一只会生财的羊”。

作为东莞第一部被央视挑中的原创动漫,《小蘑豆》也希望模仿“喜羊羊”走出一条创富之路。在其制作者、东莞市瀚领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生看来,动画形象与“东莞制造”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与东莞的玩具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一些故事机、点读机等“小蘑豆”的衍生产品。目前,已有东莞的部分服装、玩具企业跟瀚领进行了洽谈。

东莞重点动漫产业基地和项目:东莞松山湖云计算电子信息创新平台;东莞松山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东莞市网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软件与

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东莞分中心);东莞大朗镇现代信息服务业园;东莞市国际商贸平台;“东莞制造”电子商务平台。

二、东莞动漫产业集群特点

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3日,东莞已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

当首届“动漫博览会”落户东莞的消息传开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东莞也有动漫?”的确,东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发达的制造业,原创动漫似乎跟这座“世界工厂”搭不上边。不过,原创动漫确实并非东莞的强项,但是东莞具备强劲的衍生品生产能力,而动漫产业70%的利润来自产品,这正是东莞发展动漫产业的优势所在,即让作品变成商品。

外界曾用“原创动漫欠火候,玩具制造抢风头”来形容东莞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多年来,“东莞制造”闻名遐迩,人才结构也倾向于制造业。而动漫土壤的不足和专业人才的缺失,确实使得东莞的原创动漫显得悄无声息。

尽管起步晚、底子薄,东莞的动漫产业仍在踯躅前行,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那就是发达的衍生品生产能力,许多著名动漫作品的周边产品,如人物模型、毛绒玩具等均是“MADEINDONGGUAN”。曾有一位动漫爱好者说,自己收藏的许多日美动漫模型,80%产自东莞。

东莞有着得天独厚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加工完整体系,仅玩具生产厂家就多达几千家,这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

更让不少动漫人士和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欣慰的是,东莞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第9支柱产业,目前,东莞拥有粤晖园文化产业基地、东莞市创意产业中心园区、永正图书创意产业园等创意产业园区。值得关注的是,松山湖目前已聚集了一大批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网络科技、智能玩具开发等文化创意企业,包括华南工业设计院、瀚领软件、东影传媒公司有限公司、雨林木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向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迈进。东莞可以借这次国家级动漫博览会的“东风”,推动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打通创意、原创、产权及周边产品开发的“任督二脉”。通过本次博览会,可以为东莞的衍生品企业和参展的原创动漫企业搭建起一座桥梁,促使动漫行业的上下游对接和融合。此外,东莞也希望吸引更多原创企业和动漫人才了解东莞、进驻东莞,从而与东莞的制造企业合作。

三、东莞动漫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催生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这次危机的爆发除了外部因素以外,东莞这么多年来产业发展模式确实也存在问题,在后危机时代,东莞应该更加强化产业升级的作用。对一些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只有“舍”才能“得”。这些产业不淘汰,东莞产业调整就会受到拖累。

虽然动漫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中国动漫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缺乏优秀原创作品,且尚未找到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未来的中国动漫作品将会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表现独有文化特质。未来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或将结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即以传统产业投资带动动漫产业发展,而动漫产业的发展又给网络、3G等新兴产业带来机遇。

经营动漫就是经营知识产权,而版权是基础,更是核心。动漫产业的发展正遭遇到盗版侵权之痛,要让动漫产业健康地发展,只有打击盗版侵权。

动漫节中,越旺的人气为参展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家本土原创卡通品牌公司的展位前顾客不断,工作人员忙得没空吃午饭。这家在东城樟村的公司看中了东莞动漫市场,近年来力推一两个原创卡通,每年在动漫节上都赚得钵满盆满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原创动漫被许多人当作衡量一个地区动漫产业发达与否的标准。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周边城市的原创动漫竞争下,尴尬中前行的东莞动漫该何去何从?

现在东莞漫产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产业链还在发育阶段,上下游协同效率亟待提高、漫玩具中日系产品占了多数、漫土壤的不足,让不少有能力的创作人才出走。

(一)对策和建议

1、建设动漫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

2、创办各类培训学校,加快动漫人才的培养。

3、实行关联互动战略,延伸产业链。

4、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打造优势特色动漫产业集群品牌。

5、加大投入,形成动漫产业集群园区。

6、建立动漫产业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7、实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二)政府扶持政策

以松山湖为例,政府有意将该区域打造成“两中心一基地”:衍生品研发交易中心、原创设计中心和创意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将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品。且文化创意已被列为东莞的四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推动。

今年,东莞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投50亿元进行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动漫产业无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这不是政府扶持动漫产业的全部。在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东莞第九大支柱产业后,东莞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东莞的动漫企业如何抢抓政策优势?政府又该如何使政策实现预期目标? 钱不是政策扶持的全部,“企业吸引进来后,还要留得住”,在引进来后,还要让其扎下根来。政府扶持企业,并不一定是资金补贴,“可简化贷款程序”,让企业在遇到资金难题时,避免断流。东莞扶持动漫产业的决心不容置疑,但重点是要细化这些政策和资金扶持。政府应加深对动漫的了解。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对动漫产业不是很了解,甚至很陌生。现在政府下决心扶持动漫产业,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加深对动漫行业的了解。武汉光谷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只有5个工作人员,但都是动漫专业人才,对动漫企业的帮助非常大。

四、解决对策

(一)重点融入中国风格

中国发展动漫产业,中小企业多,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严重,因此,要避免同质化,展示中国特色。我国体制和市场结构的缺陷,使我国动画企业缺乏创作的动力,缺乏自身的特色。日本有日本的风格,美国有美国的风格。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美学精神,能够走出去,用中国的人文思想影响世界。

此外,教育应该全面系统,培养更多的人才去加入这行业。让更多的人才走出去,而很多国外企业也正在寻找这些人才,来开发更多有中国风格的动漫。,中国的动漫创作人要多到国外去吸收各国元素,发现世界动漫的大趋势。

(二)打造“正版=高品质”的观念

正版动漫产品的价格高,但是质量却和盗版差不多。正版要跑到离家较远的正规大商店、大商场买,盗版就在身边的小店就能买到,销售点多、购买方便、灵活。很多时候盗版比正版还早上市。

要打造“正版=高品质”的观念,动漫产品的相关产品一定要在质量上和一般盗版区别开来。明确的版权标识除了能够在广大受众、消费者中培育起动漫品牌形象,更能够体现高品质的概念。有一点是明确的,未来将利用那些大众已经熟悉的动漫卡通形象,打造一批高品质的衍生品,赋予经典动画作品新的生命力,不久的将来大家能够看到一些产品。

(三)东莞动漫企业要加强原创

作为全国最大的动漫衍生品制造基地,东莞95%以上却都在为欧美品牌加工。博览会要能将广东的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结合起来,东莞生产的大部分也将是中国原创动漫企业设计的形象。这个平台同时也是全球的原创和衍生品企业碰撞、合作,释放动漫思想火花的舞台。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列为东莞新的支柱产业,东莞将把玩具、鞋业、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与影视、动漫等创意产业对接,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品牌附加值,这条道路机会无限。松山湖有完善的产业链、很强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优异的人才基础,这将为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四)打击盗版要有长效机制

由于各动漫画的知名度广受欢迎,已经遭受到疯狂的盗版侵权,维权迫在眉睫。

盗版音像制品的源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下生产线侵权盗版、境外生产线侵权盗版、合法厂进行烫毁处理的非法音像制品。其中地下生产线侵权盗版问题最为严重,占到50%。我国从1996年打掉第一条侵权盗版地下生产线开始,到2006年共打掉了227条地下生产线,其中广东省在这10年间就打掉了。在管住市场,重拳打击侵权盗版源头的同时,在遏制境外走私专业厂家涉嫌盗版问题上,我国也将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遏制。

09级国际商务1班

张玉姗200930207140

2011/6/2

下载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共荆州区委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 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8)(最终版)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8) (2)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地方政......

    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五篇范文)

    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司咏梅 赵云平当前,工业园区以及由于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园区经济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表明:工业......

    连云港医药调查报告

    淮海工学院 应用文写作期末试卷 调查报告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题目:连云港医药研发生产状况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授课老师:2012年 12 月 21 日二.考查要求一、 考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