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时间:2019-05-12 08:4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第一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

第二篇: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工业园区的演化过程和典型特征,由此得出对发展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

科技工业园区自产生以后,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火车头,园区的发展孕育了新经济,迎来了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集群是高技术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作为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的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空间。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推动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定义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关注产业集群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而最早用“Industry 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近年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力图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科技工业园区是为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开发、扩大科技产品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的经济特区。科技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际化是科技工业园区最基本的经济内涵。科技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由于园区各主体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使得科技园区成为高技术综合体或柔性生产综合体,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园区的集聚,形成了园区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园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构筑,园区内各企业也获得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产生出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这样理解: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它一般包括一批对竞争起作用的、相互联系的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的本质是那些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内在的关系,是交流、竞争和合作,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这种本质赋予产业集群以动态的、复杂的、自组织的结构;这种结构综合了市场、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于是,这种集群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又超乎于市场和政府之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演化

学术界关于科技工业园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产业集群形成的角度和历史顺序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成果并不太显著。我们有必要以历史顺序重温事实,这有益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业园区的独特性及其总体潜力。

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处于形成的基础阶段。在20世纪初期,硅谷的技术创新开创了历史上的先河。从1912年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发明了电子管并建立了联邦电报公司之后,斯坦福大学就始终保持着技术创新和电子工程领先的传统。后来,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大力支持将大学和工业的需求连接起来,并利用他自己的关系和资金全力资助他最好的研究生创办电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对电子设备的急需决定性地推动了休利特-帕克公司(即惠普公司)和在斯坦福大学周边的新公司的发展。一批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为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建立并发展壮大。特曼教授在1951年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并在周围创立了高技术产业基础。到60年代,在第一代衍生公司的基础上,衍生活动成为该园区扩散技术诀窍的一项重要机制。借助国防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这也是产业集群雏形的形成阶段。到70年代中期,硅谷已发展起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支持性金融和服务活动以及它的专业组织,其程度达到了足以构筑创新环境的地步,产生了它特有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劳力等。尤为特殊的是,1974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开拓了一个新的产业时代。后因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硅谷网络也开始创建新的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计算机公司及计算机维修服务业。80年代末期,硅谷的社会网络继续作为磁石,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资本,产生新的衍生活动,创立新的公司,向多样化发展,并使其先前存在的产业结构更为复杂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园区的发展进入高潮,它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中心,也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焦点和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也在美国首先形成壮大,它带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兴建和集群的发展。各国科技园区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及企业集团,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以某类核心产品基地建设为主,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信息技术园区、光电园、软件园、生物技术园、药谷等专业化园区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园区的发展特色。这种高科技产业群落的形成,是一定时间聚集效应产生辐射力的表现,对该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力。至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约有1010个,其中北美有科学园429个,占42.5%;西欧216个,占21.4%;东亚171个,占16.95%;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193个,占19.15%。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总是来自于某些特定的区域,并且在该区域有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国外把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比较快、结构转型比较主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科技园区兴办和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这正是我们研究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由。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其产业集群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特性

从内部关系看,集群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呈现系统化、网络化和有序化,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获取外部经济;企业间通过交换以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集群内部同时存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密合作,满足资源的共享、知识的快速扩散和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企业集群在地区产业群内易于形成累积效应,在地域空间上则易于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实现横向规模扩张、纵向规模扩张和整体合力扩张。

从产业联系看,集群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集群内企业间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从强度看,企业间的联系大大增强,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从范围看,已从工厂联系延伸到产业联系,包括实体的物质联系和非实体的信息联系,而后种联系日益成为企业间联系的核心内容。产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及组织结构是影响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地方联系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殖。只有当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相关的科教机构和人员进行合作,以及产―供―销相关的企

业发挥协同效应时,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发展真正的高技术产业。硅谷形成过程中除了结构性生产要素(信息原料、风险资金、高技能科技劳动力)以外,企业家文化,以及硅谷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在酒吧中得到加强的社会网络,也已经成为其创新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集群具有跨区域和跨产业的双重特点。首先,跨区域指自然发展的集群的地理范围与信息、交易、激励政策及所跨越的距离有关,其范围往往不符合现有的行政疆界,并且很难有准确的边界,但其空间尺度是有限的,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跨产业指虽然集群企业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专业化产业领域,但由于它包含支撑产业的企业,集群界线一般和标准产业分类系统不一致。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内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并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原有企业对衍生的支持态度,与衍生企业订立合同,使衍生企业不必费力开拓市场,从而使得区域内衍活动迅速发展。正如研究硅谷产业集群的加州大学DAVIS分校教授MarkKenney指出,硅谷的产业集群与世界上许多其他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不同之处就在于硅谷源源不断产生新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奇异能力。它不仅是新公司、新技术和新企业的制造园地,而且是开发新型的、创造性的商业模式的温室。

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工来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还表现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在全球的有机分工和协作上。比如,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爱尔兰软件园以及中国的高新区等在全球信息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分工协作体系。美国硅谷掌握着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标准,掌握着产业链上游的芯片设计、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如数据库)等基础平台的开发研制及硬件、软件标准的制定,主宰着整个产业,决定产业内的游戏规则。大部分上游企业位于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则承担着IC的代工制造,以及软件产业上游产品分解后的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等软件产业中游的技术,并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中国则主要从事产品的装配制造及软件产业下游的技术,包括高级应用类软件(如ERP、SCM等)、一般应用类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开发三类,主要是在上游的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

从社会文化特征看,集群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即根植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使集群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此外,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还对劳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就高技术产业而言,高技术要求伴随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始终,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白领劳动,以及熟练的蓝领技术人员是高技术产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高技术产业中,对劳动“质量”与“有效性”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按照这一原则,拥有大量高质量与高有效性劳动的地区,即使劳动的成本较高,也会成为高技术产业落脚的目标,这些地区因此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诸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力流动,形成知识和经验共享推动了集体学习,从而使其中的社会网络得以协调和整合。

我国科技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乃至整个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高科技园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聚群,这是导致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上述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和国外成功科技工业园区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区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必须强化对区内的产业布局,坚持以分工协作,建设本地网络,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重视产学研的联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法规建设、公共物品投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建设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努力培育新企业的衍生,加快构建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工业园区要注重引导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企业家的成长,推动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将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从我国中关村的发展来看,中关村与硅谷、新竹高新技术园区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全球几个重要的科技园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创新过程存在于产业系统的各个部分,新竹、中关村对硅谷也有积极反馈。因此,今后我们国家发展科技工业园区的一个可行性做法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为区域核心,追随硅谷的技术动态,构成中国和周边地区技术传播和发展源头,作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和地区信息产品贸易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开发区,将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全球产业集群体系。

营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我国科技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社会资本薄弱。要取得21世纪的经济成功必须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文化和区域创新文化,其精髓是追求卓越,不断追求技术的有效性,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讲求信用与合作,重视非正式交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第三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四篇: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长发[2005]21号文件

2009-01-15 08:08长沙工业网

发展产业集群,办好工业园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发挥区域性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长沙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目标任务:各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工业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幅3―5个百分点。产业集群方面,到2007年初步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扩大,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目标。

3、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带动作用;坚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走专业化道路;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二、突出发展重点

4、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核心。当前发展重点是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LG、远大空调、伊莱克斯为核心的家电产业集群。

5、大力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加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中小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为大企业配套的要求。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配套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围绕主机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加速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配套协作新型企业群体。

6、大力推进合资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搞好引进配套。要加大对零部

件制造业的引入力度,着力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争取跨国公司在长沙设立总部,吸引战略投资者。对进口依赖度高的配套产品,要着力引进国外知名厂家来长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或者以合资合股的形式创办生产专用部件的分支公司。注重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增值企业来长沙落户。

7、加快建设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优势,逐步建立铸造中心、模具设计制造中心、电镀中心和热处理中心等,走专业化道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协作服务中心,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8、着力打造“配套产业园”。建立园区产业配套体系,提升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在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支持配套产业园搞好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降低配套企业入园成本,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制定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的协作产业发展规划。

9、着力消除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各类产业的股权结构,以产权的有序流转促进产业的有效集聚;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低成本的配套环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大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10、加大对工业园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分别安排2000万元以上,用于工业园区建设贴息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低门槛政策。对新进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工业项目以及对我市就业、税收、出口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突出贡献的重大项目,其投资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年实现税金1000万人民币以上,从当年起3―5年内,返还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的30%―100%,其返还按所得税收比例,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符合“安排本市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投资次年纳税总额(不含关税和海关环节代征的其它各项税收)1000万元以上、年出口结汇1000万美元以上、对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条件之一的,经市政府批准,在土地使用、地方奖励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项目,根据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可分期交付土地出让金;在其投资达到总投资的50%以上时,土地部门即可办理土地证书。对新进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凡市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实行零费率,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

11、加大配套专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凡新建的三大产业配套的专业园区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基础设施每投入1亿元,给予100万元产业集群配套专项资金补助。

12、加大三大产业企业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重组我市三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免缴其股权、产权转让的全部契税,用于发展产业、安置职工。凡在长沙地区注册的三大产业工业配套企业,新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设备投资不低于50%,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项目,设备投资部份按5%,分或工作进度进行贴息或补助。县(市)区、开发区企业的项目,市里按上述标准的50%

安排贴息或补助,各县(市)区、开发区按1:1的比例安排配套贴息资金或补助。

凡为三大产业配套的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含土地购置款)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或每亩地产出达250万元以上,从项目投产的下起,由受益财政的同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当年实际上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财政受益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生产,时间为连续三年。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建筑(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属市、县(市)有权减免的建设规费,经批准,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外资按同期汇率折算)的,减免50%;1亿元以上(含1亿元)2亿元以下的,减免80%;2亿元以上(含2亿元)的,予以全免。

13、鼓励专业配套园区和企业做大做强。凡专业配套园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含5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凡三大产业的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企业的产品,比上年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3万元。凡三大产业中配套企业(注册地须在长沙)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级、市级优秀新产品的企业,每个新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及其有功人员3万元、2万元、1万元。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名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切实维护本地知名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

15、加大工业园区用地的支持力度。对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可成片征用,逐步开发;允许农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联营兴办各类企业;允许采取异地交换,只租不征等形式开发建设。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土地拆成股份,在企业参股、入股或与企业联营。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保证。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新进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免交新菜地开发建设基础、免收征地不可预见费。经批准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基地内,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按财政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扣除中央、省有关费用后,剩余部分由财政返还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改善中小配套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大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担保机构从注册之日起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3年营业税。市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充实长沙市信用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根据担保机构每年对税收级次在本市的中小企业一年期累计担保金额(担保期不足一年的,按具体担保期限折算)进行1%补贴,具体补贴数额由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补贴实施办法》核定。积极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拟上市公司、开发新的资本产品和营造和谐的金融证券生态环境。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大胆探索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

17、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三大产业集群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开发核心技术,对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10万元。三大产业集群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幅达到10%以上(含10%)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年终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创新人才制度,加紧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配套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和服务。

18、加大对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促进工业发展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切实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城区基础设施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衔接,优先规划和建设连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主干道(网)。政府拟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可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先行试点。今后凡是新建属于竞争性领域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必须进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市区老企业搬迁、扩建等原则上优先进区,并享受外来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煤、电、油、运、水以及制约三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宗原材料的调控力度,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实行倾斜政策,由市经委不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

四、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

19、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园区建设摆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行市主要领导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项目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工业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发展产业集群办公室(办公室设市经委),负责指导、协调各区、县(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负责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20、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市政府每年组织1-2次全市性的配套洽谈会和分行业、专题性的洽谈活动。建立三大产业集群的配套信息网,加强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信息沟通。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协调解决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更多企业的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支持。

21、加大宣传支持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三大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宣传力度。电台、电视台对三大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要进行专题报道,报社要开辟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专栏,加大对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及重大项目的宣传报道力度。

22、制定长沙市发展产业集群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和配套协作工作,力争通过3-5年形成中南地区最具优势和影响的三大产业集群。

以上政策措施所涉及的奖励,均由市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奖励如与其他文件中有重复的,不重复计奖,但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施。本意见由市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竞争优势;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

1.1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群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1]。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些省份,有很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6月的调查汇总,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在产业方面,当前我国的汽车、纺织和医药产业都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浙江省浙东南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加工基地,在不到40km2的区域内,自然集中了50多家企业,生产着全国90%的维生素E和相关中间体和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系列抗癌药,2002年仅出口交货值即达50亿元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浙江省绍兴县、杭州市萧山区,广东省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等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0个纺织基地市(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2,442亿元,占这10个市县工业总产值的38%[2]。

1.2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工业园(IndustrialPark)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工业园区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的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种外部环境条件。

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据浙江省经贸委初步统计,全省县市级以上工业园区820个,其中省级以上208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面积72.7万亩,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1,400多亿元。我国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工业小区,包括乡镇工业园区在内,宁波市的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27个之多,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总数达到235个之多。

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2000,据对53个高新区内20,796家企业的统计,年末从业人员251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209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亿元、增加值2,007亿元、净利润597亿元、实际上缴税费460亿元、出口创汇186亿美元。2000年高新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产品达21,896种,其中75%的产品及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6个主要高新技术领域。

1.3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1.3.1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吸引了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形成了专业化市场。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3]。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同时,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促进了企业创新[4]。第三,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工业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1.3.2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

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样存在于产业集群之中,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内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和工业园区必须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2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苏南案例

2.1苏南案例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目共睹,其中工业园区在苏南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一些成功的工业园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以苏州为例,一个市竟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2002年这些开发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提供的财政收入和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4%、40%和70%以上;园区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了50%。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建设8年多来,园区新增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到苏州大市20%左右,GDP和财政收入占到12%左右,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与开发初期相比,园区职工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2.3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4倍,达到7,800元左右,新增就业岗位5万余个。2002年以来,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7亿元(占全市12.1%),增长39.7%;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占全市11.2%),增长33.7%。苏州工业园的成功与园区企业的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微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疗用品等几个产业。其中微电子信息企业31家,精密机械产业27家,医疗用品产业12家[6]。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有着强大的集聚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产业细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地区的集聚。例如,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围着它转。根据一项调查,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可以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造成本,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强劲动力。“微盟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集聚效应有多么明显。台湾的微盟电子是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商之一。它之所以到昆山建厂,是因为昆山的出口加工区集中了广志、伦飞志合、神达、英业达等6大笔记本电脑商,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1/4,对电脑主板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正好可以“消化”它的产品。而这个投资达25亿元人民币的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自2001年12月动工以来,虽然目前还没有投产,就已经吸引了100多家配套生产服务商来昆山建厂[7]。

随着配套厂商越聚越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苏州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反过来又会吸引众多世界级大厂商的加盟。飞利浦就是被这条“产业链”吸引过来的。在苏州,飞利浦电器所用配件的95%,在周围100km运输圈内都能采购得到。2004年4月,投资10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分装厂又破土动工。特别是日韩及台湾等地的客商还有“抱团”现象。1990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第一家台资企业,现在则多达1,200多家。上千家企业聚集在一个开发区,绝非简单“1+1=2”。开始是一家制造商,和它上下游的几家配套企业,形成一条小的产业链;小的产业链慢慢变长、变大,于是多条同质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群的形成,不光使开发区内的各个企业不再是“一盘散沙”,而且,一些功能相似的机构开始合并,一些原来没有的服务相继出现。比如研发。在苏州高新区,75%的企业是电子信息制造,这儿已经成为电子类最新产品的“T型台”和“角斗场”,许多企业都在这儿设立研发机构,捕捉前沿信息,寻找设计灵感。摩托罗拉的中国生产线在天津,但它的0.13微米IC研究中心和手机软件设计中心却设在昆山。再比如金融。在昆山,2,000多家外企一年的进出口额近100亿美元,这么大的外资流量,没有外资银行怎么行?于是,4个外资银行办事处和一家台资银行进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打破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禁忌。还有软件开发、物流、商贸等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在向开发区汇集。开发区在提升地区的产业档次、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苏南已形成了几个大的产业带和主导产业群。一个是沿长江两岸的重化工、新材料工业走廊。目前,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为龙头,长江两岸共有15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年产出规模达上千亿元。

一个是沿沪宁线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沪宁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着南京、无锡、苏州、昆山、张江高科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是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正是有了这些大的产业聚集带,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突破3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7%。

2.2从苏南案例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从苏南工业园发展的经验来看,由于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有助于形成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

首先,产业集群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集群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在生产和经营处于信息优势的状态。在产业集群区,各种市场信息比较充分,诸如价格行情、供需变化、产品流行样式等,都是容易获得的信息。相对于集群区外的企业而言,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

其次,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一般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外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行业内的公共产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对于集群区内的企业而言,经常有客户找上门来的机会,这就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性的好处。产业聚集的结果实际上为聚集区内所有的企业增加了一笔无形资产,更有利于它们接近客户。

第三,创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一般情况下,集群区内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并,只有那些采取先进生产技术和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同时,集群区的企业又极具模仿性,这种趋向于先进和效率的模仿性能够促使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和好的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创新成了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致使产业始终能保持一个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园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内的某道生产工序就会逐步分离出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参加到集群的网络之中。专业化分工是保证规模收益递增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的前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更多地体现在其内部有比集群区外企业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第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对全国、对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金融担保业,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

3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浙江的产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3.1.1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3.1.2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业集群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3.1.3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3.2政府应在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园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建立特色工业园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等多种力量介入,政府作用尤其重要。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着力改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环境。在这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3.2.1重视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虽然形成产业集群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所在,但是,特色工业园区在何地形成却也至关重要。构建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特色工业园区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比如,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

3.2.2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8]。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3.2.3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70-74.[2]http://www.environ.pku.edu.cn[EB/OL].[3]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2,22(4):385-389.[4]金祥荣,朱西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74-82.[5]裘伟廷.论科技园区的簇群效应[J].中国科技产业,2002,(11):89-92.[6]http://www.sipac.gov.cn[EB/OL].[7]http://www.ketd.gov.cn[EB/OL].[8]刘有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下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延边产业集群发展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延边地区产业布局【摘要】产业集群在多数国家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用于指导区域或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尤其用于指导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及政......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

    工业园区如何加快发展(★)

    工业园区如何加快发展 对园区建设的建议 1、坚持依法规划,提高建设水平。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做到工业园区规划与社会......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珙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陶学周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划、建......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徐益波当前,服务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智力人员、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高开放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促进合山经济转型我局以我市2011年“学文件、强素质、增效率、促发展”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