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3:1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第一篇: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司咏梅 赵云平

当前,工业园区以及由于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园区经济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表明:工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尽管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但是工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以工业园区作为手段和中介目标,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形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新型经济发展载体在内蒙古已进入了规范、健康发展阶段,在推进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部分园区集群效应不断呈现。到2006年底,我区通过国家审核的工业园区已达到45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39个,国家级工业园区6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2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15.2亿元,同比增长44.7%。但是我区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

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多数园区还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内企业区外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比较松散,园区运行中应产生的各种效应尚不明显。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二)工业园区基本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内生动力不足

内蒙古现已形成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即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资。由于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竞争的着眼点放在基础设施、土地价格、税收等可模仿的要素方面,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部分园区出现诸如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等问题。并且在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一些地区在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中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销规模等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导致园区内企业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上都比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三)部分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存在于一些建在旗县(区)内的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虽然有牌子、有编制、有人员,但大多数工作人员同时兼任所在地的行政职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园区工作之中;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较差,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不到位,自主能力弱,服务协调力度不够,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等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受财力不足影响,园区的基础设施普遍投入不足。我区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的基础

设施投入平均为8269万元,通常情况下,要达到“七通一平”的最基本投入是每平方公里

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建设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发展环境,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第一,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

园区的可选模式之一。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

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

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生产。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借鉴。

第二,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

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

业集群可能的区域,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

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

集群之上。

第三,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

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正如波

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

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明确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后天优势在地区

竞争中比先天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欠发达地区,先天优势还是地区赢得竞争优

势的首位因素。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

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首先需考虑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

握“产业链”这条主脉,坚持发挥大项目的“火车头”作用,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和工业产

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工业园区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集约化利用园区空间考

虑,充分把握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市场前景广阔、规模经

济效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性强、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工业发展特点和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确切

地说,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经济和资源特点为基础,以企业自身优势为依托,以对外拓展市场

为导向,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考虑

到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地区工业经济和资源特点;第二,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现状;第三,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和交通物流因素;第四,邻近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等。

(三)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各地工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

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对于已经进入到填充阶段,正在向集群阶段发展的工业园区,要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

变。根据自身优势和现有特点,发展一批围绕一类产品、彼此分工协作、高度关联的产业集

群,向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园区创出特色和水平,增强发展后劲。首先主导产业定位

要有特色,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

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与张力。其次,要注重研究各产业的特点和产业转移规律,引导转移产业由初加工向精加

工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化,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

系。对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或填充阶段初期的工业园区,在强化激励措施的同时,要围绕发展

特色产业,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为逐

步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要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区域竞争力;要围绕特色产业,创造条件建设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加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中,为产

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

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

争力。

(四)明确政府职能,推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首先,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引入竞争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重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实现园区内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鼓励突破行政区

划的限制,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导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

展规划,利用政府所能够采取的方法所掌握的资源支撑一定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示范

效应,吸引同类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其次,要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

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

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

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以

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

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

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第三,要健全企业服务网络。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

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

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

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时间:2007-09-27

第二篇: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工业园区的演化过程和典型特征,由此得出对发展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

科技工业园区自产生以后,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火车头,园区的发展孕育了新经济,迎来了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集群是高技术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作为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的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空间。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推动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定义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关注产业集群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而最早用“Industry 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近年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力图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科技工业园区是为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开发、扩大科技产品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的经济特区。科技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际化是科技工业园区最基本的经济内涵。科技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由于园区各主体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使得科技园区成为高技术综合体或柔性生产综合体,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园区的集聚,形成了园区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园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构筑,园区内各企业也获得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产生出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这样理解: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它一般包括一批对竞争起作用的、相互联系的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的本质是那些高技术产业和其他实体内在的关系,是交流、竞争和合作,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这种本质赋予产业集群以动态的、复杂的、自组织的结构;这种结构综合了市场、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于是,这种集群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又超乎于市场和政府之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演化

学术界关于科技工业园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产业集群形成的角度和历史顺序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科技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成果并不太显著。我们有必要以历史顺序重温事实,这有益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业园区的独特性及其总体潜力。

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处于形成的基础阶段。在20世纪初期,硅谷的技术创新开创了历史上的先河。从1912年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发明了电子管并建立了联邦电报公司之后,斯坦福大学就始终保持着技术创新和电子工程领先的传统。后来,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大力支持将大学和工业的需求连接起来,并利用他自己的关系和资金全力资助他最好的研究生创办电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对电子设备的急需决定性地推动了休利特-帕克公司(即惠普公司)和在斯坦福大学周边的新公司的发展。一批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为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建立并发展壮大。特曼教授在1951年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并在周围创立了高技术产业基础。到60年代,在第一代衍生公司的基础上,衍生活动成为该园区扩散技术诀窍的一项重要机制。借助国防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阶段,这也是产业集群雏形的形成阶段。到70年代中期,硅谷已发展起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支持性金融和服务活动以及它的专业组织,其程度达到了足以构筑创新环境的地步,产生了它特有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劳力等。尤为特殊的是,1974年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开拓了一个新的产业时代。后因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硅谷网络也开始创建新的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内的计算机公司及计算机维修服务业。80年代末期,硅谷的社会网络继续作为磁石,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资本,产生新的衍生活动,创立新的公司,向多样化发展,并使其先前存在的产业结构更为复杂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园区的发展进入高潮,它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中心,也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焦点和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也在美国首先形成壮大,它带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园区兴建和集群的发展。各国科技园区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及企业集团,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以某类核心产品基地建设为主,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信息技术园区、光电园、软件园、生物技术园、药谷等专业化园区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园区的发展特色。这种高科技产业群落的形成,是一定时间聚集效应产生辐射力的表现,对该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力。至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约有1010个,其中北美有科学园429个,占42.5%;西欧216个,占21.4%;东亚171个,占16.95%;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193个,占19.15%。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总是来自于某些特定的区域,并且在该区域有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国外把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比较快、结构转型比较主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科技园区兴办和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这正是我们研究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由。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其产业集群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特性

从内部关系看,集群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呈现系统化、网络化和有序化,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获取外部经济;企业间通过交换以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集群内部同时存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密合作,满足资源的共享、知识的快速扩散和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企业集群在地区产业群内易于形成累积效应,在地域空间上则易于形成较强的扩散效应,实现横向规模扩张、纵向规模扩张和整体合力扩张。

从产业联系看,集群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集群内企业间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从强度看,企业间的联系大大增强,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从范围看,已从工厂联系延伸到产业联系,包括实体的物质联系和非实体的信息联系,而后种联系日益成为企业间联系的核心内容。产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及组织结构是影响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地方联系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殖。只有当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相关的科教机构和人员进行合作,以及产―供―销相关的企

业发挥协同效应时,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发展真正的高技术产业。硅谷形成过程中除了结构性生产要素(信息原料、风险资金、高技能科技劳动力)以外,企业家文化,以及硅谷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在酒吧中得到加强的社会网络,也已经成为其创新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集群具有跨区域和跨产业的双重特点。首先,跨区域指自然发展的集群的地理范围与信息、交易、激励政策及所跨越的距离有关,其范围往往不符合现有的行政疆界,并且很难有准确的边界,但其空间尺度是有限的,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跨产业指虽然集群企业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专业化产业领域,但由于它包含支撑产业的企业,集群界线一般和标准产业分类系统不一致。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内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并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原有企业对衍生的支持态度,与衍生企业订立合同,使衍生企业不必费力开拓市场,从而使得区域内衍活动迅速发展。正如研究硅谷产业集群的加州大学DAVIS分校教授MarkKenney指出,硅谷的产业集群与世界上许多其他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不同之处就在于硅谷源源不断产生新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奇异能力。它不仅是新公司、新技术和新企业的制造园地,而且是开发新型的、创造性的商业模式的温室。

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工来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还表现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在全球的有机分工和协作上。比如,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爱尔兰软件园以及中国的高新区等在全球信息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分工协作体系。美国硅谷掌握着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标准,掌握着产业链上游的芯片设计、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如数据库)等基础平台的开发研制及硬件、软件标准的制定,主宰着整个产业,决定产业内的游戏规则。大部分上游企业位于美国硅谷。中国台湾、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则承担着IC的代工制造,以及软件产业上游产品分解后的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等软件产业中游的技术,并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中国则主要从事产品的装配制造及软件产业下游的技术,包括高级应用类软件(如ERP、SCM等)、一般应用类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开发三类,主要是在上游的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

从社会文化特征看,集群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即根植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使集群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此外,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还对劳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就高技术产业而言,高技术要求伴随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始终,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白领劳动,以及熟练的蓝领技术人员是高技术产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高技术产业中,对劳动“质量”与“有效性”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按照这一原则,拥有大量高质量与高有效性劳动的地区,即使劳动的成本较高,也会成为高技术产业落脚的目标,这些地区因此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诸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力流动,形成知识和经验共享推动了集体学习,从而使其中的社会网络得以协调和整合。

我国科技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乃至整个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高科技园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聚群,这是导致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上述对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和国外成功科技工业园区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区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必须强化对区内的产业布局,坚持以分工协作,建设本地网络,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重视产学研的联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法规建设、公共物品投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建设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努力培育新企业的衍生,加快构建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工业园区要注重引导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企业家的成长,推动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将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从我国中关村的发展来看,中关村与硅谷、新竹高新技术园区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全球几个重要的科技园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创新过程存在于产业系统的各个部分,新竹、中关村对硅谷也有积极反馈。因此,今后我们国家发展科技工业园区的一个可行性做法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为区域核心,追随硅谷的技术动态,构成中国和周边地区技术传播和发展源头,作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和地区信息产品贸易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开发区,将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全球产业集群体系。

营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我国科技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社会资本薄弱。要取得21世纪的经济成功必须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文化和区域创新文化,其精髓是追求卓越,不断追求技术的有效性,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讲求信用与合作,重视非正式交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第三篇: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竞争优势;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

1.1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群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1]。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些省份,有很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6月的调查汇总,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在产业方面,当前我国的汽车、纺织和医药产业都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浙江省浙东南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加工基地,在不到40km2的区域内,自然集中了50多家企业,生产着全国90%的维生素E和相关中间体和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系列抗癌药,2002年仅出口交货值即达50亿元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浙江省绍兴县、杭州市萧山区,广东省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等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0个纺织基地市(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2,442亿元,占这10个市县工业总产值的38%[2]。

1.2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工业园(IndustrialPark)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工业园区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的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种外部环境条件。

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据浙江省经贸委初步统计,全省县市级以上工业园区820个,其中省级以上208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面积72.7万亩,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1,400多亿元。我国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工业小区,包括乡镇工业园区在内,宁波市的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27个之多,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总数达到235个之多。

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2000,据对53个高新区内20,796家企业的统计,年末从业人员251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209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亿元、增加值2,007亿元、净利润597亿元、实际上缴税费460亿元、出口创汇186亿美元。2000年高新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产品达21,896种,其中75%的产品及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6个主要高新技术领域。

1.3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1.3.1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吸引了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形成了专业化市场。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3]。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同时,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促进了企业创新[4]。第三,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工业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1.3.2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

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样存在于产业集群之中,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内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和工业园区必须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2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苏南案例

2.1苏南案例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目共睹,其中工业园区在苏南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一些成功的工业园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以苏州为例,一个市竟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2002年这些开发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提供的财政收入和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4%、40%和70%以上;园区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了50%。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建设8年多来,园区新增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到苏州大市20%左右,GDP和财政收入占到12%左右,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与开发初期相比,园区职工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2.3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4倍,达到7,800元左右,新增就业岗位5万余个。2002年以来,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7亿元(占全市12.1%),增长39.7%;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占全市11.2%),增长33.7%。苏州工业园的成功与园区企业的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微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疗用品等几个产业。其中微电子信息企业31家,精密机械产业27家,医疗用品产业12家[6]。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有着强大的集聚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产业细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地区的集聚。例如,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围着它转。根据一项调查,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可以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造成本,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强劲动力。“微盟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集聚效应有多么明显。台湾的微盟电子是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商之一。它之所以到昆山建厂,是因为昆山的出口加工区集中了广志、伦飞志合、神达、英业达等6大笔记本电脑商,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1/4,对电脑主板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正好可以“消化”它的产品。而这个投资达25亿元人民币的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自2001年12月动工以来,虽然目前还没有投产,就已经吸引了100多家配套生产服务商来昆山建厂[7]。

随着配套厂商越聚越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苏州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反过来又会吸引众多世界级大厂商的加盟。飞利浦就是被这条“产业链”吸引过来的。在苏州,飞利浦电器所用配件的95%,在周围100km运输圈内都能采购得到。2004年4月,投资10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分装厂又破土动工。特别是日韩及台湾等地的客商还有“抱团”现象。1990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第一家台资企业,现在则多达1,200多家。上千家企业聚集在一个开发区,绝非简单“1+1=2”。开始是一家制造商,和它上下游的几家配套企业,形成一条小的产业链;小的产业链慢慢变长、变大,于是多条同质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群的形成,不光使开发区内的各个企业不再是“一盘散沙”,而且,一些功能相似的机构开始合并,一些原来没有的服务相继出现。比如研发。在苏州高新区,75%的企业是电子信息制造,这儿已经成为电子类最新产品的“T型台”和“角斗场”,许多企业都在这儿设立研发机构,捕捉前沿信息,寻找设计灵感。摩托罗拉的中国生产线在天津,但它的0.13微米IC研究中心和手机软件设计中心却设在昆山。再比如金融。在昆山,2,000多家外企一年的进出口额近100亿美元,这么大的外资流量,没有外资银行怎么行?于是,4个外资银行办事处和一家台资银行进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打破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禁忌。还有软件开发、物流、商贸等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在向开发区汇集。开发区在提升地区的产业档次、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苏南已形成了几个大的产业带和主导产业群。一个是沿长江两岸的重化工、新材料工业走廊。目前,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为龙头,长江两岸共有15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年产出规模达上千亿元。

一个是沿沪宁线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沪宁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着南京、无锡、苏州、昆山、张江高科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是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正是有了这些大的产业聚集带,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突破3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7%。

2.2从苏南案例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从苏南工业园发展的经验来看,由于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有助于形成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

首先,产业集群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集群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在生产和经营处于信息优势的状态。在产业集群区,各种市场信息比较充分,诸如价格行情、供需变化、产品流行样式等,都是容易获得的信息。相对于集群区外的企业而言,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

其次,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一般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外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行业内的公共产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对于集群区内的企业而言,经常有客户找上门来的机会,这就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性的好处。产业聚集的结果实际上为聚集区内所有的企业增加了一笔无形资产,更有利于它们接近客户。

第三,创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一般情况下,集群区内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并,只有那些采取先进生产技术和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同时,集群区的企业又极具模仿性,这种趋向于先进和效率的模仿性能够促使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和好的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创新成了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致使产业始终能保持一个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园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内的某道生产工序就会逐步分离出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参加到集群的网络之中。专业化分工是保证规模收益递增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的前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更多地体现在其内部有比集群区外企业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第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对全国、对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金融担保业,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

3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浙江的产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3.1.1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3.1.2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业集群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3.1.3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3.2政府应在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园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建立特色工业园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等多种力量介入,政府作用尤其重要。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着力改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环境。在这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3.2.1重视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虽然形成产业集群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所在,但是,特色工业园区在何地形成却也至关重要。构建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特色工业园区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比如,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

3.2.2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8]。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3.2.3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70-74.[2]http://www.environ.pku.edu.cn[EB/OL].[3]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2,22(4):385-389.[4]金祥荣,朱西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74-82.[5]裘伟廷.论科技园区的簇群效应[J].中国科技产业,2002,(11):89-92.[6]http://www.sipac.gov.cn[EB/OL].[7]http://www.ketd.gov.cn[EB/OL].[8]刘有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第四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五篇: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联合对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发现,邵东县通过发展打火机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腾飞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如何克服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邵东县的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存在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我省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链条短,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合作氛围不浓,竞争无序,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少,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如邵东县打火机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间经济技术协作较少。今年邵东县打火机企业仅一次性生产模具投资共计就达500万元,由于企业重复购买,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模具实现共用,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投资200多万元。

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大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物流、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缺乏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邵东打火机企业绝大多数都感到配套服务和环境较差,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邵东县货物托运站长期由少数人控制,竞争不充分,致使企业成本较高;开拓市场也主要靠自产自销,缺乏相关服务公司。

3、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县域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邵东县存款余额70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但存贷差高达80%左右,大量资金外流。

4、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据邵东县多个打火机企业反映,部分政府执法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企业进行过度执法、索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致使一些企业家被迫迁移发展。同时,政府少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有的企业老板觉得压力较大,甚至认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策建议

结合邵东县的案例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我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政府引导,倡导分工协作,强化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县域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可操作

性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三是要提高外向度。当前,要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开展产业选商,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并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配套行业的加盟。同时,要抓住国家支持口岸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快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以出口带动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对已经基本成形的产业集群,要促使其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二要突出地域特色,走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即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提高合作效率,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4、扶持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功能,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使中介机构尽快与政府脱钩,最终实现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为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差异化竞争,增强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

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嫁、降低一部分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从财政、国有资产划拨、企业法人、银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集群。

6、开展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提速。一方面,应搞好重点整治,对社会反映强烈、扰乱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全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集聚社会资本,营造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知识与理念的传递。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二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引导信任型文化的良性演化,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强化本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外的关系资本。

【转自 国公网 】

下载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工业园区,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 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共荆州区委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调查报告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集群现状 (一)连云港工业园区的基本特色 对于连云港市来说,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

    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发展

    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小官庄镇方 春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玻璃工艺制品以小官庄镇为主导,水晶工艺品以西安丰镇为主体。2007年玻璃制品......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8)(最终版)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8) (2)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地方政......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耿海斌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