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9-05-14 14: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作者:袁闽川 林迎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为了更好的迎接石化产业竞争的挑战,使福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福建省应该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培育石化产业集群。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石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加快石化产业集聚和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对于加强福建省石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最后就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及促进其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福建石化产业;产业集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F29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黄丽萍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培养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作者简介:黄丽平,女,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系博士生。所谓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地方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集群有多种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产业集群的主体都是大量产业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其内容包括:⑴生产最终产品或提供最终服务的企业.⑵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供应商。⑶下游的销售商及销售网络、顾客。⑷侧面有互补商品的生产商。⑸支撑机构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起支撑作用的民间团体、行业中介、金融部门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起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节约、信息技术成本的节约。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生产资料的节约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可以使公共产品得到合理的利用。企业数量增加,公共设施的数量可以不要增加。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尽管需要付费,但总比分散投资、单独建立公共设施要省钱多了。第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即使因为企业的增多而增加其公共产品的数量。那么增加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不会和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按同一比例增加,而是公共产品价值的增加慢于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从而使生产资料转移到单个产品上的价值也减少。

外部规模经济还带来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的存在,会吸引大量劳动力向该集群转移,一方面使单个企业方便而及时地雇佣到工人,企业节省搜寻的时间和费用。其次,劳动力在一定空间的聚集,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费用。把劳动者聚集在一空间时,就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首先迫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者通过学习或其他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原先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担心在竞争中失去领先地位,也会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资本家节省了教育培训的费用。

产业集群还会带来信息技术成本的降低。首先,产业集群节省了搜寻信息的费用。同处于某一区域的企业生产着相关的产品,市场信息的来源就显得广泛而便捷,可以及时获得上下游厂商和其他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决策。其次,产业集群促使信息、技术优先扩散出去。集群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同企业职员之间的相互接触,也促成了信息的交流、技术的扩散。企业获得这些信息技术都是免费或者准免费的,并且是优先的,因为企业职员“面对面”的接触,可能会将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在萌芽或构思阶段就扩散出去。再次,产业集群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产业或技术的发展一般具有生命周期规律,如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或技术,只要有一个企业已经取得突破性创新,其他企业就容易预测或把握渐进性创新,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2、专业化和分工。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人的局部劳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A,终生从事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他的身体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操作,因此,比那些不是专门从事这项操作的人,耗费的劳动时间要少,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更高,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更少。B,由于工人经常重复一种有限的动作,自然会从经验中找到花费力量最少而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C,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减少了工作中的空隙,提高了劳动强

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第二,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工具的投入。因为劳动工具分化和专门化的结果是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可以节约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及其占用空间。第三,分工和专业化节省了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由于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变得较为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第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3、交易成本的优势。只要有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同一个生产过程就是由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共同完成,那么必然就有交易活动,而要进行交易活动,就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使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靠近交易对象,节约了相互的要素流动、产品运输的有关费用。其次,集群内的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大批量采购生产资料,他们还可以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降低销售费用。再次,由于企业的空间聚集,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就节约了各种找寻费用。最后,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有利于企业间建立基于信任和合作为基础的稳定关系,使双方容易达成协议并自觉履行合约,从而降低了谈判签约的费用以及监督执行的费用。

4、产品差异化优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已在从温饱向小康转变,消费者的单纯的数量追求,转向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企业的竞争策略也从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的市场竞争上来。产品差异化成为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战略。所谓的差异化,就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于生产特色产品。在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之间,相互关注,相互竞争,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在产品的品质、功能、外观、品种、花色、等级等方面所做的任何特色创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其他企业获得,一方面对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其他企业得以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为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发其他企业创新的灵感。产品差异化优势的获得,可使产品的价格弹性不明显,从而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5、区位品牌优势。区位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区位品牌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晋江的旅游鞋。以上产品之所以具有区位品牌优势,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晋江的旅游鞋,首先是因为晋江有大量的生产商在生产旅游鞋,形成企业集群;其次是因为晋江的旅游鞋在质量和特色上负有盛名;三是产业集群中大量的生产商利用整体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对外宣传阵容。晋江的陈埭镇的鞋材同业公会会员160多人,他们联合开展对外宣传,改变了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宣传的状况。区位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国内外的消费者或经销商骆驿而来,因为消费者或经销商除了追求区位品牌外,他们还能在产业集群内货比三家,提高购货的效率。消费者或经销商的大量增加,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区位的品牌效应。晋江的“安踏”、“爱乐”、“亚礼得”等产品占该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一半,晋江生产的运动鞋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6、合作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①产业集群内容易搜寻到或容易吸引合作伙伴;②易形成合理有序的合作。因为,首先,集群是由若干或更多的企业参与,企业之间严密分工、密切合作,大到终端产品的组装,小到一个小部件的各个工序,均可形成企业之间竞争、发展的共生关系。一个产品一般由若干企业共同完成,整个区域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所以,即使没有统一的管理,企业都应自觉遵守市场规律,讲究信用,有序合作;其次,集群内的企业地域相近,企业主之间、员工之间相互熟悉。企业的声誉如何,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影响企业的成长,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在合作中遵守承诺;再次,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深深地嵌入或根植于当地企业,迁移的成本很高,一旦在合作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就将失去下一次合作的机会。上述几个原因促使集群内的企业恪守信用,建立基于信任和承诺的有序合作,以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开发市场。7、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形成了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环境。产业集群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和进步的环境。一方面,同类企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的聚集,营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集群内同类企业争夺同一市场,同行相互比较,必然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问题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而这都必须不断创新、改进技术。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专业相近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必然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主体塑造技术创新环境。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和研究部门以及互补产品的生产商,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学习方便,增强了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其次,吸引外资的环境。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活跃,跨国资本在全球搜索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外资倾向什么样的投资场所?由于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发现了跨国资本流动的一个共性:国际投资的区位正向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转移。产业集群已成为吸引外资的温床,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福建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

第一,福建产业集群基本上属于横向产业集群。在众多的集群当中,波特把集群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和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所组成。横向集群是指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集群。福建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横向产业集群。

第二,福建集群产业的形成与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福建晋江的鞋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南安水头的石板材企业集群、安溪的茶企业集群、惠安的石雕企业集群的形成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大型企业,大部分都是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步的。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在空间的聚集和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形成企业集群。

第三,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于特定的人文环境。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但有的地方成功了,有的地方却搞不好,甚至还起反作用。福建产业集群的成功就与形成地民众长期敢为天下先,勇闯市场经济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有关,再加上他们善于经营的个性是他们在竞争中显现优势。

第四,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于开放的经济环境。通过对福建晋江鞋业集群的调查,我们发现制鞋行业在当地并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不具浓厚的地方性自然经济特征。但晋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的优势,也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不过20年的时间,其迅速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当地开放的经济环境,晋江生产的旅游鞋当中超过45%的产品供出口,开放的经济环境、外部市场的供给,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惠安、南安、安溪等地的产业集群虽然与传统工艺、自然资源有密切联系但其产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供出口开放的经济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第五,福建产业集群以市场调节型为主。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政府推动为主,如政府主导建设各类开发区,依靠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向心积聚而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属于该类集群。二是市场调节为主,它以市场为区域的拉动力量,通过市场联系企业,带动企业向某一区位聚集。这一类型的企业集群又可分为民营经济聚集、外商投资带动、龙

头企业带动等不同形式。有福建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民营经济聚集形成的。六,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与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福建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不是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却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晋江历届政府有意识地将集群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来抓,从计划指导到财税金融政策措施等方面都给予集群产业发展有力的支持。例如,晋江政府加强交通、道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在本地建立大型的专业市场并赴外地办展销会。晋江外经贸委作为政府引资和出口的职能部门,更是在引资办厂、技术指导到推销产品、到国外办展等环节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南安市政府积极主办建材贸易洽谈会,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来自四川、广西、河南、湖北、山东、新疆、陕西、江西、河北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的250多个生产厂家,使水头镇的聚集石材生产企业500多家,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南美洲、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福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1、低成本优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同业中小企业之间产品高度一致,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因而生产经营成本高低对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分工协作降低成本。但是福建的产业集群大多基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并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低成本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不但不利于利润的增加,而且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向外转移、集群的衰弱。因为随着企业集群的扩大,就会拉动当地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此时,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发现另一区域能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有更好的经营机会,就会出现投资的转移。福建的服装行业确有部分企业就出现了向浙江的转移。

2、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福建的产业集群多属横向产业集群,有些产品,例如鞋业,又是以出口为主,所以大多数的企业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或附近的地方产业联系较少,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我们已在前面作了初步的阐述,缺乏分工和协作的企业集群不但不会获得上述优势,而且还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结果,同行业企业之间是“冤家”,一旦产品需求减少,就会陷入过度竞争。福建的产业集群分工很不明显,各个企业主要注重动员内部资源,产品的成本优势没有充分挖掘,质量优势也未充分展现。例如晋江的鞋业集群,鞋机大多从温州进口,鞋底从广东进口。

3、经营者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领导魅力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福建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涌现了很多的创业者,他们中也不乏优秀的企业家,但多数难以算得上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管理型的企业家还较少,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

4、同业企业竞争严重。众多企业积聚在某一区域,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之间有序竞争,那么将促使企业改进技术,积极创新,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无序的,那么集群的存在就会加剧企业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进入一种恶性的循环。这种恶性竞争行为在企业内部迅速蔓延,使整个集群的信誉扫地,集群最终走向解体。福建的产业集群中,有些集群内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分工和协作,集群内各企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陷入过度竞争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有的采取压低工人工资或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从最终意义上说,这不利于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5、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待加强。地方公共产品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设立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在这一方面,各地政府已作了很大的努力,但

有些地方有待加强。例如有些鞋业市场与菜市场相隔太近,店面规模不大,鞋子的胶水毒性影响了菜市场的食品卫生,同时也影响了鞋子的档次。

(二)促进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对策

1、加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集群产业链。针对福建现有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要以现有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公司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对于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原则来安排项目;对于新建立的企业要以产业积聚为导向,促使其形成与现有企业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从而提高我省企业集群的专业化水平,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低成本优势。

2、提高企业家素质,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社团文化。为了提高企业家素质,政府可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可以鼓励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与当地的区域和社团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在企业聚集地培植敢冒风险、富于进取又善待失败的宽容精神,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风格以及专业忠诚和非企业忠诚的就业观念,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交流。

3、引导有序竞争。集群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是有序的。针对福建产业集群的特点,为了保护有序竞争,必须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督,依照法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及时加以制止。其次,要大力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对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营手段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柠檬”市场的出现。对于不服从调节的企业取消其会员资格。再次,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共同引导企业形成纵向分工,通过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的同构性,从而使竞争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4、加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持。晋江、南安、安溪、惠安等地的产业集群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制定全省的企业集群发展计划,设计专门的企业群绩效统计指标体系,在技术创新、企业融资、土地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对企业集群的扶持要根据企业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进行。对于处于萌芽状态或已经形成的企业集群,要对其成长潜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企业集群,促使企业集群迅速成长对于已经形成的成熟企业集群,政府应当集中精力帮助其实现升级改造,维持企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5、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目前我国的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平均化水平较低,所以应当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地方政府应当从自身的成本收益考虑,加强企业所需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建立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集体品牌的创造、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形成区位品牌;通过专业市场建设形成畅通的物流渠道。另一方面,中介组织要引导集群内企业共同参与,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是解决企业群所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温州的打火机俱乐部便是我们可借鉴的模式。

第三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四篇:关于招商引资助推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招商引资助推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的思考

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擎,是迅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开展招商是招商引资工作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产业培育这一目标,创造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近年来招商推进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

1、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招商工作重点。2006年,我县明确提出了“3+5+X”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大力推进特种纸、竹板材加工和五金机械制造产业培育,加快化工、纺织、电子、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培育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又确定了特种纸、竹木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四大产业为我县的重点发展产业。确立了围绕优势产业开展招商的工作思路,将立足点、着重点都放在重点产业的招商上。从政策导向到招商方式,从招商区域的选择到招商人员的选定,都围绕产业招商这条主线。目前已成功实现了从以前单纯的“企业+企业”的企业集聚到目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转型。

2、完善优惠政策,加大倾斜力度。为了加快产业招商的步伐,我县先后制订了诸多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历年的工业扶持政策都向重点培育的产业倾斜。在土地、资金、供电、供水等生产要素配臵上也给予重点倾斜。奖励系数比普通产业项目高出一个百分点,最高 额度提高到120万元。为营造产业招商政策“洼地”,增强了我县的竞争优势。

3、明确主攻方向,突出产业招商。将重点培育产业和省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有效地结合。2005年,我县成立了5个专业招商小组(造纸、笋竹、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产业),重点在温州、金华等地开展招商,当年共引进各类项目8个,协议引资额3.07亿元。在此基础上,目前又成立了各重点产业发展局,并结合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地按不同的区域进行重点产业招商的结对。

4、加快园区建设,发挥平台优势。我县在“一区三块”的开发过程中,注重规划先导、合理产业布局,为重点培育的产业项目留足空间。尤其是龙游工业园区,明确区块功能定位,按照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配臵生产要素。龙游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了近3000亩土地用于接纳造纸产业,其他区块也作了相应布局,逐步形成了龙游工业园区的造纸、纺织、五金机械产业集聚,城南工业区的五金机械、笋竹加工,湖镇工业区的造纸、棉纺,溪口工业区的竹木加工等功能区块。

5、围绕产业集群,开展全方位招商。随着我县重点产业项目的增多,为企业解决产业配套,降低商务成本,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县先后引进了污水处理、供汽供热、造纸助剂、机械模具等一批配套型企业,而且完成了物流中心、造纸机械设备、金属表面集中处理中心、印染中心等项目库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招商中。县政府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积极致力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招商工作,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鼓励引进非国有银行、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建立了科技孵化园,建成了浙西造纸中专,加快我县投资软环境的提升。

6、优化发展环境,力推龙头项目建设。几年来我县不断营造最佳招商软环境。连续多年开展工业服务月活动、“两年活动”,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的浓厚氛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我县的人居环境,新建了环城线、荣昌广场、江滨公园、龙洲公园等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培育劳务市场,农民就业培训等,努力降低投资项目的商务成本,逐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县里组成了由县领导挂帅的专业服务小组,纳入了“六个一批”的重点督查盘子,采取“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在投资环境方面给予最大的倾斜。

几年招商引资的工作过程,正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实践和积累过程,目前我县的招商和产业培育相辅相成,已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子。

二、近年来招商助推产业集群工作的主要成效

这几年招商引资在产业集群培育工作中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招商产业项目集聚度不断扩大,社会贡献力比较明显。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四大主导产业总量得到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历年的四大主导产业招商项目占开发区工业招商总项目 3 数的58.7%。随着产业项目的集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并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不断增多。我县目前已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企业38家。至2008年,全县226家规模企业中招商企业130家,占57.5%。产值达亿元以上的17家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有9家,占52.9%。四大主导产业103家规模企业中招商企业占41.7%。

3、关联性企业不断引进,产业化群体初现端倪。随着越来越多招商企业的落户,产业集群所必须的企业数、配套率、社会服务体系等都在逐步完善和提高。产业集聚度的不断提高,一部分产业配套型项目纷至沓来,特别是造纸辅料、填料项目,五金模具、热处理及配件销售、维修企业,在龙数量不断增多,我县四大产业的配套率增幅明显。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招商竞争的不断激化,我县目前招商在产业培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现有重点产业招商优势不明显。在企业日渐重视区域产业规模和商务成本的情况下,目前我县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处于低端)、产业支撑体系比较脆弱、商务成本仍然偏高(配套企业门类不全,技术工人短缺)、现有产业的产业链较短,相互依赖度不高等问题。二是对大项目的信息捕捉敏捷度不够。目前我县目前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和反应敏捷的信息收集机制,多数招商信息的获取还是依靠客商提供和“偶遇”,项目库数量较少且前期工作偏慢。三是软环境建设有反复。项目落地环节较多,审核时间较长、机关“中梗阻”现象略有反弹、中介机构有失管的现象等。四是以企招商力度不够。我县以企招商的优惠政策尚不够吸引客商,客商对龙游的比较优势也不甚了解等。以上所列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三、招商促进产业培育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产业的集群化是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具体内容之一。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助推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结合这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招商引资上,我认为下一步要努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操作性强的倾斜政策体系。由于当前趋紧的宏观形势和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政策层面,下一步要做好二项工作:一是完善各产业规划。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分析各产业发展潜力和前景,明确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如我县的汽摩配产业规划,要明确具体向哪些种类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倾斜度。进一步营造政策“洼地”,奖励、培育的重点从“面上企业”为主转向龙头企业为主,实行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倾斜,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做强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配套率。首先要着力扶持现有重点产业企业,注重内生性经济的培育,使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其次是加快重点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产业集群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招商导向上,围绕延伸特色主导产业链,加强配套性 产业链项目的引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今年力求在物流中心、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印染加工中心方面招商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培育特种纸、竹木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着眼于延伸产业链,做深招商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我县重点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目录,重点包装一批产业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配套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战略型项目。

3、创新产业招商,引进“大好高”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要把产业招商的重点放在引进龙头性、基地型、战略性的项目上。通过建立专业化的产业招商机构,梳理重点产业的招商信息,突出重点,力争引进一批重点产业类的大项目。认真研究并及时出台县内企业参与招商的鼓励政策,提高县内企业家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围绕各自的产业链和发展战略,寻求招商信息,主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对接,通过技术资金合作、人才资本合作、产品加工合作、跨地域营销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外地投资者,促使县内企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招商方式的创新,坚持“以民引外”,发挥已落户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积极增资扩股,实现新的“裂变”,力求达到“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

4、拓展产业平台,提高土地效益。产业平台建设将实施由“建”为主转为“建管结合”,以提高平台质量,今年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园区扩容有新突破。进一步确立“亩产效益”意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开发区二期拓展步伐,争取尽早供出土地。科学构建新 型工业空间体系,发挥优质空间平台整体优势,促进集聚发展。充分挖潜利用存量土地,对没有按协议开工、投产的企业,及时采取收回、臵换等形式,做好“腾笼换鸟”工作。二是功能设施配套有新提高。有序推进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工业园区延伸,推动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如民工公寓、超市商店、金融和医疗网点、学校、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三是管理模式有新创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商务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一流平台。

5、完善管理体系,把好项目引进关。随着招商转型和招商提升的要求,各个流程必须建立一套责职分明,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效。目前,我县在项目准入以及后续的几个环节中,已经建立了比较明确的责任体制,分别由经贸、国土、全程代理员以及项目落户地把关。而招商项目的前期工作则仍然政出多门,很难确认责任主体,目前推出的“大项目招商信息整合、对接洽谈实施办法”对信息进行整合,对前期工作进行梳理,制度的设计目标是提高项目的谈判成功率和准确界定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下一步要将这一制度逐步推行。对于困扰我县已久的项目包装大、水分重等问题,要确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把关,在项目考察过程中对项目的企业总资产、销售量、负债率、利税情况以及产业先进性、企业家素质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建立评定人负责制,从而尽量减少引资项目的包装成份,真正引进质量好的项目。

6、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发展阶段,建立动态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同时在招商中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产业发展的新苗头,关注培育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的改造中提升集群化程度,科学地调整我县的产业结构,注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重点抓好汽摩配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八月份出台。我县的硅产业,已呈现出较好的招商势头,下一步将列为招商重点,并逐步向光伏产业延伸。

7、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人才队伍。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力量,是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人才队伍,我县通过多年的全民招商活动,已涌现了不少招商积极分子,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做好人才培育工作。一是坚持专职招商员制度。在产业招商机构的基础上,精心筛选一批工作人员,充实招商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间。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组织招商人员学习相关的经济知识,详细了解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到有关院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实现一年不少于二次的轮训制度。三是探索从社会上广泛召集相关人员,作为合同制人员,实行底薪加招商业绩提成制。在全民招商的基础上,集中这样一支专业队伍,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必将有新的突破。

8、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积极打造最佳软环境,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绷紧创造最优环境这根弦,严格杜绝部门既得利益,认真倾听企业家呼声,着力解决企业家关注的瓶颈性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公开、高效、便捷、规范的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 务,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提高“绿卡”制度的执行度,引导和保护外来投资者来龙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态度。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努力做好变通服务,急客商之所急,想客商之所想,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主动服务、主动提供咨询,使我县的投资软环境成为招商培育产业集群的招牌、名牌、王牌。

第五篇: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耿海斌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个机遇,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培育产业集群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蓬莱市培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蓬莱市已经培植起了烟台中粮、金创集团、国电、蓬建、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北奔重卡、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些成绩,葡萄酒产业打出了“蓬莱产区”的品牌,旅游产业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造船产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临港工业集群,依托蓬莱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重点发展造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型产业。全市船舶重工产业迎来开门红,上半年600箱集装箱船、8000吨多用途散货船、4000HP拖轮和5800吨成品油轮等各型船舶4艘交付使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利润1.47亿元、税收8307万元,分别增长13.8%、12.9%和12.3%。目前在建各型船舶34艘,年内计划交付各类船18艘;能源产业,国电2×300MW热电机组、东海热电2×24MW热电机组、华润平顶山及徐家集风电场、民和牧业3×1000KW沼气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年内华润大柳行风电、中电风电等风电场项目将建成投产。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北方奔驰和山汽改为龙头,建设北方奔驰和山汽改工业园,形成了以重型卡车、改装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已形成年产重卡5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能力,全市1-8月份生产重卡14258辆、改装车5736辆、车桥6.3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486%。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达67家,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烟台张裕、天津王朝、华东、香格里拉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葡萄酒企业先后在蓬莱建设企业及配套基地,蓬莱市是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最集中的原料基地和生产所在地。“蓬莱产区”的品牌已经打响,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和6.8%。

服务业产业集群,突出旅游业龙头地位,以历史悠久的蓬莱海洋文化为基点,依托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通过旅游载体、文化、购物、娱乐的配套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博展国际商贸城、阳光海岸假日小镇、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八仙娱乐城等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利群华玺大酒店4月3日举行开业庆典,水城备倭都司府6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蓬莱旅游度假区内涵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8月份共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7%。

二、在产业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业集成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仍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龙口南山集团、招远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等大型企业相比,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套和延伸,专业协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协作配套能力差,部分大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协作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产业装备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差距较大,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产品很多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

三是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要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蓬莱市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制约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且占用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岸线、港口腹地等资源,制约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0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是30.45%,与邻近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这与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动漫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上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特色行业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以培植发展销售收入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和大项目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把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的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打造临港工业集群

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北沟镇和经济开发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港湾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坚持船舶制造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加快聚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京鲁造船、渤海造船、浩通造船、巨涛重工、大金重工、斯瑞尔重工等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集装箱船、多用途散货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全回转拖轮、海上吊机、导管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等优势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船舶及海洋装备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能源产业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的建设,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大辛店镇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建设2×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华润、香港中电、国电、国华、华能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依托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民和牧业3MW沼气发电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依托光照资源,利用荒山、荒坡等引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常规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800MW,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700MW。

(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两大产业龙头,着力促进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化,推进属地化配套步伐,重点推进万寿机械、兴华工业、孚瑞克森刹车片、天日聚氨酯、永进传动机械、九星机械、杰信车用空调、星叶汽车座椅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重卡、改装车、车桥总成、汽车货箱、悬挂总成、制动鼓总成等整车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加快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促进整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汽车零部件向专业化、精品化、大批量方向发展,将蓬莱市打造成山东省继济南、青岛之后的第三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

(三)打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推进葡萄基地标准化、优质化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蓬莱产区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和砧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等品种,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通过举办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七大葡萄海岸高峰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加强对“蓬莱产区”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蓬莱产区”的认识。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发展酒瓶、制盖、木塞、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以“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为载体,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与普及,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新上文化项目,推动企业发展由实物生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进一步浓厚葡萄酒文化氛围。以高档酒庄为平台,抢占国内葡萄酒旅游制高点,推动蓬莱产区成为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争取到2015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80余家,葡萄酒产量达到25万吨,建设30多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成为可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四)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大旅游业这一领航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旅航线开通和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潮水国际机场,建设蓬莱港物流园区、栾家口港物流园区、德龙烟铁路蓬莱中间站物流园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跟踪落实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其他金融保险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博展商贸城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北方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小商品市场。抓好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和高档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抓好水城保护开发、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游艇与游乐场、阳光海岸假日小镇、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山景区、温石汤温泉开发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构建大旅游业格局。争取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以上,建成蓬莱港、栾家口港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5-10家较大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政策建议:

(一)以载体建设推动转型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蓬莱港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完善已建成的5万吨级泊位及5万吨级航道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万吨级深水泊位和航道,并开展2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的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客运滚装运输业务,规划建设3—5个万吨级滚装泊位和旅游泊位,为承接烟台港客运滚装运输转移和发展大型海上观光旅游船舶搭建平台。尽快恢复蓬莱—大连航线,力争开辟蓬莱—塘沽航线,大力发展客运滚装运输;栾家口港区,依托石油化工、水泥建材、造

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工业,规划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安邦油港在已有5万吨原油码头建设的基础上,力争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规划建设1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牟黄路大辛店至龙口段、泊柳国防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北起蓬莱大辛店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栖霞松山沈海高速公路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胶东调水蓬莱段配套工程、北沟峰台110千伏变电站、渤海燃气天然气加气站和调压站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一是推进企业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的倒逼机制,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投向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落实好政府各部门在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等相关政策,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实现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新突破。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文化产业学院、建文学院、高职等学校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大量需要的“蓝领”技术工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探矿投入,不断增加资源保有量,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培植发展。引导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走改造提升的路子,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四)多元化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单位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方向上,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公司制改造,走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进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合作方式。抓好上市资源储备,拓宽上市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托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基金等多元化融资的新途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布局的要求,促进有限的土地、岸线等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优先将土地资源向成长性好、财政贡献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

目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开拓开发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岸线的使用和管理,加大控管力度,严禁任何乱占滥用港口、岸线及腹地资源的违法行为,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合理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作者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下载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精选五篇)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信息化办公室2006年5月13日 14时24分16秒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