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绿园区正阳小学
“全方位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长春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市教科所审批立项的科研课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校选择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子课题。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为了深入研究,我校申请继续研究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主要情况向总课题组汇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各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效果,这比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科渗透式教育,则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课堂经济学的要求。
小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故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在本阶段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有意识、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具体目标:
(一)、根据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中普遍存在是心理问题,制定出有层次、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目标体系,努力尝试开展和探索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4、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以师生间合作和学生的主动
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转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教学,提倡民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5、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通过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观、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同时,研究和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有助于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并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学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一)、建立组织保障
1、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新成员,由课题组成员到大部分实验教师,再到全体任课教师,辐射开来,由校长亲自主抓,制定实验课题方案计划,让心理健康教育尽快走入课堂。
2、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小学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尝试,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学专家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在实践中请他们予以指导。
3、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阅卷调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根据调查的结果反馈到各班,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
4、学校有一名教育心理专职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要求全体学科教师改变观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5、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下总结经验,形成文字,以便应用和推广。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二)、我们初步制定了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1、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师生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自然地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良好的教态,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互动局面,促进师生情感互动。采用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解放出来。
(2)、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仅与他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他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兴趣盎然、高兴地学。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优化心理因素、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习竞赛,进而合理奖惩、保证心理安全,从而激活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3)、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应学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深刻的正向或负向影响。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耐心等待、演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实际的不同要求,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迸发出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心理困扰。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情感情绪,体谅和理解学生的情感情绪。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学习疲劳、学习厌倦、学习紧张、学习懒散、学习分心、学习烦躁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疏通、调节、排除、化解,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由内在的观念、心态和外显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组合而成。小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初步形成期,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正义感、责任心、进取心、意志力、诚善品质、乐观胸怀、行为能力等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市、区教育科研部门专家指导下,由教导处具体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顺应性、渗透性原则,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
性,增强学习适应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2、具体实施步骤:(1)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要求教师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观、教学效益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一切。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3)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能形成学生好奇、探究、坚持和精细等理智的习惯,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5)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困难生。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2、注意问题
(1)、要讲究有机进行
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2)、要讲究适度进行
一般每节课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程度,二是要注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策略,把握最佳时机。
(3)、要讲究灵活进行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每位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1、教材处理。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目标,并相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各学科、各个领域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课科程标准和各课教材中去,使显性课程外的各课,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每一册教材甚至每一单元,教师要根据训练思维的项目做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并合理在本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制定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依据,我们分析了小学19门学科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贯彻和实施,此外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的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渗透。
3、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科心理渗透 :为了更好地实施发散性心理辅导,除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科心理渗透。一般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门学科都要提出运用心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制定鼓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的管理措施。,倡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边实验边总结。
课题组按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和阶段性总结会,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进行情况,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实施。
三、成果与成效
成果:
(一)、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出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6年来发表论文几十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5篇,有22篇获奖,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教学设计集》、《教学反思集》、《案例分析集》、《论文集》、《阶段计划集》、《阶段总结集》、《评课集》、《学生心理记录集》等。
(二)、课题成果评选中我校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在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心飞翔”活动中有80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2009年
张舒老师代表正阳小学做国家级心理课题汇报课
2009年 心理剧《我是农民工的孩子 我自豪》获市二等奖 区特等奖 并改编成情景剧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放
2010年 心理班会“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参加市里大赛 成效:
1、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科知识的传授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小学所必修和选修的19门功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贯彻于6个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科学类课程(语文、社会、思想品德、生活等)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的自然常识、健康、数学、科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运算法则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健康、科学、自然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艺术、体育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
(二)、改变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前分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激发兴趣,渗透学法。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婉转动听。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出现积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整个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合作性学习,培育发展一种和谐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在科研中成长起来。
四、结论与反思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
(一)、学科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教师之间不平衡和自身不平衡、年级之间不平衡、学校发展不平衡)
(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智。
(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刻。原因:
(一)、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教书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有可无。
(二)、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中制定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教育行政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却远不如像智育那样重视,教育手段相对贫乏,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步伐。
(二)、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问题,制定教材和相关规定。
(三)、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并尽快推行。
(四)、加强学科渗透与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课题从制定实验方案到实践活动,自始自终都得到市教科所、教研室领导,区教科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关心及具体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课
题已进入结题阶段,但并未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促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改造、学会生活。”坚持“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教育系统化,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绿园区正阳小学
2010年5月20
第二篇: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4.9-2007.8)
(一)准备阶段:(2004.9-2004.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04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 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05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05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05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05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今年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三篇: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4.9-2007.8)
(一)准备阶段:(2004.9-2004.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1—2006.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07.1—2007.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04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 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05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05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05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05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今年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2004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06年10月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邹慧君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编辑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通过讲座,参与学校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积极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储流杰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学校个别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安庆市示范家长学校大观区科普特色学校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