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章 社区照顾
第九章 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
一、社区照顾的历史、理念及目标(p138)
●●
(一)社区照顾的缘起与发展背景(p138)
1、社区照顾的缘起(p138)
(1)“社区照顾”(儿童院、老人院、精神病院等福利院)起源于英国,有50多年的发展史。
(2)英国的社会脉络(政治、经济、社会福利政策的变化变迁)对社区照顾的发展构成了直接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经验。(3)1945-1970年英国福利国家建构中的社工模式
2、社区照顾的发展背景(p138)(补充书上的观点)(1)大型照顾机构的兴起
-工业化导致家庭结构削弱,使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办大型福利机构;-在英国等福利国家,建立许多大型福利院(将孤儿、贫困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老人集中在院舍实施照顾),与原社区生活相分离。(2)对大型照顾机构的反思(二战后的“反院舍化”运动)“院舍照顾”在20世纪20-50年代逐渐显露其弊端:
-福利院人员对服务对象不尊重(2500名身心障碍者被迫结扎);-福利院的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孩子被虐待);-禁止服务对象(精神病患者)外出,长期住院照顾产生了非人性化后果及“福利依赖”(剥夺自主与选择权),使对象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能力;
-福利院行政管理的官僚化及服务昂贵
上述问题,使人们去探索另外一种照顾模式:回归社区,让对象尽量在家里或社区中正常生活。如此,从院舍照顾到社区康复/社区服务的提出,孕育了社区照顾的理念。
(3)50年代初期,社区照顾开始的动机-“正常化”的强调-要正常化,需要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熟悉人群及正常交往机会;-由小型的、社区型的机构取代大型机构;
-服务对象在原来生活的社区与家庭中,得到专业人土的支持与照顾(包括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与非正式系统的照顾)。
(3)1960年,英国政府倡导发展“正常化”的“社区照顾”政策,并成为世界潮流。
●●
(二)社区照顾的定义与基本理念
1、社区照顾的定义
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与精神有需要的人(即传统的案主-如老人、残障儿童、精神病人等,及家庭中的照顾者-如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的子女、智障儿童的家长等),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以协助服务对象过正常的生活。可以从四个不同层次来理解“照顾”:(1)行动照顾。如起居饮食照顾、打扫住处、代为购物等;(2)物质支持。如提供衣物、家具、现金及食物等;(3)心理支持。如问候、安慰、辅导等;
(4)整体关怀。如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给予支援等。
2、社区照顾(英国)的分类与理念(p139精要总结)(1)70年代以前,在社区内接受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以服务对象需求为考虑,国家福利承担此种照顾责任;-在区内建小型机构或住所,接受专业人士照顾(右派批判)。(2)70年代以后,由社区负责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新保守主义者削减福利开支,服务责任重心交由个人、家庭、社区;-由非正式照顾网络(家庭、朋友、邻居、区内志愿者)提供服务时,也体现了社区的人文关怀、社区人的归属感。
3、社区照顾的多重内涵与本质(p140扩展)
(1)从现象上看,是纠正大型院舍对案主照顾负面影响的产物;(2)从社会思潮看,理念受到了此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3)从福利政策变化看,也受到福利国家来自财政与经济重负的直接影响。
(4)从本质看,社区照顾不仅要减少福利院的数量,也不是要用非正规服务来填补需求缺口,而是要重新确立社区地位,发扬社区互助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
(三)社区照顾的基本假没(p140)
1、案主生活的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p140)-长期的院舍照顾会导致案主的个人生活能力下降;
-让案主生活在原环境,尽可能过正常生活(自主性与潜能的提升),有利于个人能力保持及身心康复。
2、社区可有效利用非正式资源对案主予以支持与照顾(p141)
-个人、家庭、社区蕴涵着丰富的社区照顾资源;
-志愿团体可将社区内疏远/松散的资源连接及使用;
-实现政府与非政府服务团体、民间及市场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使正式与非正式照顾系统互补,有效满足有需要的人士,达致理想与关怀的社区生活(引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
●●
(四)社区照顾的目标(p141)
源自“关怀社区的照顾”的五个理想,可以看作是社区照顾的目标
1、新公民社会意识(p141)
重建新公民社会意识,即令居民参与义务工作,构建互助互爱的社区关系,以抗衡市场化引发的个人主义的疏离与孤立文化(社区解体)。
2、政府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p141)不是家居照顾取代院舍照顾,而是正规与非正规服务结合,有效服务。
3、帮助服务对象正常融入社区(p141)
协助案主正常融入社区,使其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交关系。
4、让案主“参与表达”其意愿,并承担倡议者角色
除提供照顾外,还使案主表达其需要(自主性/主体性/人文性)
5、建立理想与关怀的社区(p141)
途径:志愿者团体在社区内形成有效的支持网络,将松散资源连接,通过居民参与来发展自我潜能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
(五)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融入社区
社区照顾并不排斥某些情况下服务对象需要进入福利院,但其目标则是协助对象正常融入社区,让其选择自主的生活方式与社交关系。
2、强调社区责任
社区照顾的发展是福利国家制度体系下一种服务方式的改变,即由过去政府为主提供资源与服务,改变为“政府、营利机构、志愿组织、社区、家庭及个人”共担责任,以更好回应有需要的人士。
3、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认为社区内存在许多人际关系网络/非正规照顾网络(如家庭的困难帮助、亲朋的情感支持、邻居的紧急照应等),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精神、物质、就业方面的支援。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关怀性的社区,为此:-政府要协助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帮助与关怀有需要人;-区内正式服务机构要将疏离与松散的网络有效联结,令案主在参与社区活动中发挥其潜能。
二、社区照顾的任务与策略(p142)
● ●
(一)社区照顾的任务(p142)
社区照顾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服务模式
1、将区有特殊困难而自己解决、并需要长期照顾的案主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p142)
(1)出院老人、伤残人士、精神病康复者等返回社区的照顾与支持。(2)运用“照顾管理”工作模式,来制定需求满足的介入计划及协调相关支持网络系统。
2、让有困难的居民所需要的家庭照顾社会化,减轻家庭负担(p142)(1)将案主的医疗、康复、生活起居、卫生饮食等照顾,由家庭承担变为社会化,即通过机构不同专业的分类、分项,对其支持服务。(2)入户的支持性服务(辅导、护理、康复)与社会化服务(购物、送餐、清洁)
3、挖掘社区中各种人力资源,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及互相关怀,形成居民良好的人际关系(p142)
(1)两类支持资源组成:正式服务机构(政府福利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组织);非正式服务机构的社区照顾支持网络(民间社团、志愿组织、被照顾者亲属与邻里支持)
(2)在社会福利资源相对不足之下,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来实现居民的高度互动,意义重大。
●●
(二)社区照顾的策略(按社工师考试)
1、在社区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
(1)定义:将案主留在区内,由小型机构或专业人士提供照顾服务。(2)核心: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融入。(3)形式:多样化
A将案主迁回熟悉的家庭中生活,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家务助理、社区护士、社区中心等);
B将大机构改为更接近社区的小机构(老人庇护所、小型儿童之家); C将远离市区的大机构迁回社区,使案主有机会接触社区及探友等。
2、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1)定义: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与服务。(2)核心:强调动员区内资源,发动亲朋与居民协助提供照顾。如以社区为本的康复训练与护理计划(低廉而非专业的康复服务),取代集中、昂贵的院舍服务。(3)社区支持网络:三类
A提供直接服务的自助组织网络(在地域社区,动员亲人、邻居、居民组织、志愿者建立支援系统。如访问独居老人、各类志愿服务); B案主自身的互助网络(如糖尿病人助人自组、单亲妈妈互助小组); C社区紧急支持网络/社区处理危机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以对付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如老人突发病的电铃呼叫系统、家庭纠纷、青少年出走、社区综合治安巡罗等,社区共建)。提供服务与解决问题的常识或资料。
3、对社区照顾(care for the community)
(1)定义:将社区或家人的非正式照顾,与充足的支持性社区服务辅助相结合,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
(2)核心:正规照顾(“耗尽”)与非正规照顾的融合
(单靠非正式系统则不能持续进行服务,如此,正式服务系统所需的福利资源必然依赖政府投入,以建立支持性社区服务,以扶助社区把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里生活)(3)类型: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土、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托管服务、关怀访问、定期电话慰问等。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工作方法(p144)
●●
(一)工作者的角色(按社工师考试)
1、治疗者:为案主提供行为治疗或心理治疗,或开展家庭-小组治疗。
2、辅导者与教育者:为案主提供辅导服务,为照顾者小组提供训练课程及照顾技巧。
3、经纪人:为案主寻找有关服务(残疾人特殊学校);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活动场地);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向照顾者小组提供财政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及申请渠道。
4、倡导者:为特殊案主倡导/争取合适的服务;为照顾者向有关提出意见与改善措施;通过教育与培训,鼓励照顾者自主争取权益。
5、顾问:就案主状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意见;为照顾者小组提供咨询/意见。●●
(二)专业技巧与服务方式(p144)
(社区层面的技巧与服务方式有:资源调动、社区联络、社区教育、社区照顾训练;个人家庭层面的服务方式有:微观的支持服务)
1、资源调动(p144)
调动庞大的人财物资源,包括政府福利的正式资源(儿童院、老人院、康复中心)、非正式系统资源(志愿者服务、民间社团、案主的家人)、社会资源(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公司),以完成社区照顾服务。
2、社区联络(公共关系)(p145)
指维护与发展社区整体良好公众形象的公共关系工作,旨在通过社区公共关系的拓展工作,使社会各界人士对社区照顾保持长期持续的支持与资助。(新闻发布会宣传、筹款、表扬激励等)
3、社区教育(p145)
长期的单位制福利制度,“社区人及照顾”意识差。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社区照顾”理念的传播与推广的教育,以建立居民的归属感、守望相助及共同体意识。方式:-对家人、朋友、志愿者的宣传-社区大型巡回宣传与小型讲座-向居民介绍各类社区照顾服务
4、社区照顾训练(p145)指在社区内对非专业人员进行一些有关照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对志愿者及案主家人的家居照顾训练;-对案主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康复的训练;-全职工作者的服务培训及拓展知识培训。
5、支持服务(p146)
在社区建立一支以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通过热线呼叫,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各类免费/收费家居服务支持系统。此系统属于NPO服务(防止营利倾向),是社区自助性服务组织。如社区热线服务。
四、社区照顾模式的评价与讨论(p146)
● ●
(一)社区照顾的优点(书上没有的)
1、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强调在社区内建立“居民组成”的支援系统与网络,尤其是“参与者/享受者、照顾者/被照顾者”两种角色互动的安排,不仅可以发挥照顾的功能,更是政府正式福利服务与非正式志愿服务的结合,体现/增强了人性化关怀的社区照顾服务框架,密切居民之间的关系。
2、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鼓励/号召居民参与服务,为有需要的人编织社区互助网络(由邻里与社区人士组成),以促进社区发展。
3、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不同对象、不同方法的服务)“在社区照顾”体现了加强非院舍化(在熟悉社区环境)及支援性服务;“由社区照顾”突出了服务资源的综合运用(亲朋好友及邻居等协助照顾),建立关怀性社区。二者体现了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 ●
(二)社区照顾的缺点(书上没有的)
1、资源与权力下放可能引发政府的责任与角色问题
强调非正规网络与资源的运用,政府有意识下放权力与资源,这意味着政府责任的推卸/减少福利支出的策略。其实社区照顾不仅是一种较便宜的服务,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及承诺。
2、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妇女广泛就业、单亲家庭增多等,不可以奢望老弱病残者可以在家庭方面获得长期照顾(女性主义批判强化了妇女照顾者角色);同时,社区服务设施不足,以家庭/社区资源充分运用的社区照顾则面临很大的问题。
3、激励机制问题(道德承担的限度)
以传统责任和利他精神作为照顾行为的道德基础。然而,肯定道德承担与约束力之时,要正视道德承担的限度及其可能对案主的伤害。
4、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大量运用非正规系统(亲人、邻居、志愿者等),因缺乏适当的专业 训练与伦理守则监管,以及不能确保服务的连续性与可靠性,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5、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与歧视问题
社会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人,存有很深偏见与歧视,甚至反对社区内设立有关服务设施,缺乏一份关怀与体谅的态度去接纳有困难人士。
● ●
(三)“社区照顾”适用性的讨论(p147)
1、“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个人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落脚在社区,发展“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成为社区服务的重任。
2、以“孝道为本”的家庭养老理念,以及倡导老年人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与“家庭照顾”,已成为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网络。(自我照顾、夫妻照顾、亲子照顾、邻里照顾、护工照顾等)。
3、运用社区照顾模式,我们应该将社区照顾作为一种可以发挥多种形式社区服务的可能性思路。如此,可以整合街道办事处下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支持下的“日间照料中心”)与居委会的“社区照顾”(老人居家服务与日间照料/缺乏福利资源),如何相互支持来建构老年人的服务支持系统;可以整合资源/发展NPO与志愿机构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提供更人性化服务与社区照顾的支持网络,是发展中国社区照顾工作的重要工作。
第二篇: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一、机构简介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是2005年12月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盈利民间社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特困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2007年1月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开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回应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
2009年经过机构策略规划将机构社区儿童成人工作聚焦: 儿童工作主要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命安全,关怀城市流动儿童的生活处境和未来出路,促进儿童参与,提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推动社会公众为城市流动儿童拥有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以及多样的生活选择而努力。通过活动中心、外展服务,并与社区组织合作等策略开展安全教育及儿童生活技能培训。
成人工作主要发展惠及流动人口群体的再循环经济,通过“绿工坊”“连心再循环物流中心”“连心互助店”搭建再循环经济平台,改善流动人口生计,提升个人及群体能力,促进社区互助,向公众倡导再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社会参与及融合。
二、服务宗旨
机构服务旨在对社区儿童、家庭及成人等开展综合服务的同时,对流动人口社区进行探索研究,并结合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及广泛的社会工作参与,共同促进流动人口社区的文化教育、公共生活,闻声健康水平,实现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的使命:
心连着心,让我们一起共创一个充满关爱、相互包容、支持、信赖的社会。我们的愿景:
扎根社区,与流动社群同行,连结社会积极力量,合力改善社群生计,丰富社群生活,促进社区互助合作,实现有尊严、有价值、有保障的劳动和生活。
三、服务对象类别
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聚居在流动人口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
四、服务内容
1、建立儿童活动中心
社区活动中心立足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动员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图书借阅、功课辅导、兴趣小组、主题活动、个案辅导等,为社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娱乐空间,以弥补社区公共空间的缺失,较少安全隐患。
2、扩展服务范围-外展工作将服务延伸到其它流动人口社区
组建外展团队,将服务延伸至昆明其他流动人口社区,以流动书摊、游戏、流动电影、各种主题活动、外出参观、家庭探访等形式,围绕儿童安全、生活技能学习、家庭教育等内容开展服务。
3、调动社区力量,共同努力
派出所、居委会、民办学校等社区组织是云南连心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共同合作进一步推动多方参与,提高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合力改善流动儿童社区生存环境,共建安全健康的社区环境。
五、外部资源情况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注重整合外部资源,携手社会力量,共同为流动儿童创建健康安全的生存及发展环境,主要分四块外部支持:
1、项目支持
机构目前申请到香港乐施会、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山市云锦布衣有限公司提供项目支持,为机构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2、政府支持
(1)云南省妇联在机构建立流动妇女儿童工作示范站,与云南连心开展长期合作,立足社区,了解民所需,为民解烦忧,持续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样化服务。
(2)在云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领导下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为民解忧,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指导;
3、社会力量
有来自高校、企业及相关公益组织的支持和合作:(1)与高校合作进行行动研究及志愿者培养工作;
(2)连接相关企业如东航等支持社区服务,关注更多流动人口;(3)获选“壹基金·腾讯潜力典范奖”,获得资金、机构发展、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支持。
4、社区力量
社区是社区服务的根,社区原生力量尤其重要,社区中的儿童、家庭、派出所、居委会、民办学校等是社区服务的强大力量,通过共同合作进一步推动多方参与,提高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相信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者、社区等多方力量,流动儿童的权益才能够得到更好保障。
六、服务模式与特点
秉承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工作手法,通过扎根社区,与流动社群同行,连结社会积极力量,机构从2007年起在流动人口社区提供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与流动群体共同面对各种困难。通过建立活动中心、外展服务、社会倡导等联动家庭、民办学校、社区基层组织提供服务;同时将服务延伸在不同的流动人口聚居区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支持,为流动儿童创建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免受伤害而努力;通过社会倡导联动各界力量合力推动社区专业服务,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流动儿童。
七、社会工作服务
1、机构社会工作人员配备。
机构建立时已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提供社区服务的同时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承接多届社工专业毕业实习,工作员多
是社会工作、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区管理等专业背景。机构共有员工8名,其中社会工作者2名(其中一人同时是心理咨询师),助理社会工作师1名。
2、机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建设情况。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3、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和内容。(1)社区照顾
由于流动人口社区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心于2007年在流动人口社区成立综合活动中心,在课余及节假日为流动儿童提供课余照顾,中心组织志愿者与孩子一起玩玩具、打乒乓球、玩游戏、看图书等活动,为流动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娱乐环境;
(2)外展服务
来中心接受服务的流动儿童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流动儿童仍游离于社区各个角落,无法享受基本的娱乐服务,同时更面临着各种危险。于是2008年起开始探索社区流动儿童的外展服务,几年来外展队伍发展成为了一支在城市社区通过外展方式,与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和学校社会工作相互配合,针对流动儿童青少年的综合服务队。服务内容有即时回应的服务,如图书、玩具;有预防工作和社区教育的内容;还有其他支援型服务:社区内、外宣传与拓展活动、才艺表演和社区融入,同伴关系培养及成长教育等。目前,云南连心已在四个社区开展外展服务。
(3)家访及个案跟进
立足社区,走进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区流动儿童的真实需要,因
此通过社区走访、家访不断与流动家庭建立关系,深入跟进特殊家庭,进行个案跟进同时对特殊家庭进行紧急援助及支持。对需要转介的个案,联系专业机构进行转介。
(4)学校社工
通过学校建立良好沟通反馈机制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学校合作开展安全宣传、家庭课堂、主题课堂、安全夏令营,组织家庭运动会,进行家访及个案跟进等;
(5)小组工作
组织开展各种小组活动:一是兴趣小组如,舞蹈小组、戏剧小组、摄影小组、手工小组等;二是成长小组如,小志愿者小组等,通过通过流动儿童能力提升,培养流动儿童参与意识,提高流动儿童参与组织能力。
机构联系方式:
机构办公室:云南昆明北京路金康园8栋901室 0871—5654136 项目办公室:云南昆明普吉王家桥路188号(市内可乘8路、C68至冶炼厂,前行30米即到;153路至云冶生活区下车,左方前行30米即到。)
联系电话:0871—4183896 *** 邮编:650032 E-mail:ynlianxin@gmail.com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
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
不仅给老年人送餐,还给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广东省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新增了石排镇的福隆、向西、沙角、黄家尘4个行政村,为的是整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社区照顾”模式。
该项目由1名经验丰富的社工、3名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服务人员、29名本地户籍40~50岁的护工以及多名专业人士组成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将参与老年人关怀探访、构建社区支持网络,结合义工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包括探访、送餐、文化娱乐等在内的多种服务。
为了能尽快给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在石排镇社会事务办和有关村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中心从相关村选拔了29位40~50岁符合有相关工作经验、有爱心等要求的“准护工”。
这些“准护工”正式上岗前,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大众社工机构为29位待岗护工安排了为期4天共24学时的岗前培训。培训主题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及流程、为老服务技巧与入户实际操作、康复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上岗前的培训可有效帮助护工们快速掌握基本服务技巧,使他们能以更专业的素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虽然绝大多数待岗护工都有照顾老人的经验,但是对于培训的内容。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
据了解,大众社工在石排镇赤坎村和埔心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石排赤坎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居家清洁、居家探访、长者活动等服务累计4432人次,服务时数达到约7200小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促使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
该项目负责人洪智雄说,此前,社工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融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社区照顾”模式。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政府财政资源的浪费,又能提高社工机构承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老年人服务共享平台,提升社区老年人幸福指数。
很多社区虽然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点,但与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是“平行线”。以石排镇赤坎村为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后,一方面,为赤坎村综合服务中心所推行的送餐服务解决了人手问题,给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带来更大的便利,使送餐服务常规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帮助赤坎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的养老服务从“定点服务”辐射到大多数老年人家庭的“入户服务”,尤其是增强了那些行动不便、独居老年人的交际能力。部分老年人在社工和护工的共同努力下,从之前的足不出户转变为服,务项目中的“常客”。
责编/江南
第四篇:浅析社区照顾模式下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浅析社区照顾模式下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06社会工作2班
康姣
0690101056 摘要:社区照顾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之一,社会照顾是一种专业化的照顾模式,有其特定社区目标和社会功能。社区照顾不仅仅对老年人、儿童、弱能者有重大的作用,对残疾人而言在帮助残疾人康复、心理适调、建立良好社会关系、挖掘自我潜能等方面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将社区照顾运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用社区照顾的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更有利于残疾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关键词:残疾人
社区照顾
社会保障
一、引言
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和帮助。
2007年5月28日,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有残疾人的家庭户人口: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其中有2个以上残疾人的家庭户876万户,占残疾人家庭户的12。43%。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有残疾人的家庭户户规模为3。51人。1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给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残疾人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贡献,社会理应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怀与照顾。然而,长期以来,残疾人被排除在各种福利服务范围之外的事实不容忽视,侵犯广大残疾人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残疾人因身体、精神上的非常人化而导致的生活贫困、人格缺陷、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专业化的照顾机构与服务人员。如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及为其提供更多关怀,使残疾人完全融入当今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极力追求。残疾问题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对此必须慎而处之。如何在生活、教育、文化、就业、康复等领域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社区照顾模式,切实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并赋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值得每个人关注和重视。
二、社区照顾的成功实践
社区照顾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首先被应用于精神病患者、老年人和残疾人。社区照顾开始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变以往大型机构(儿童院、老人院、精神病医院)对服务对象照顾方式的负面(欠缺人性、不够人道)影响,将大型机构解散,由小型的、社区型的机构取代。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够回到社区和家庭,在家居或居住社区的环境中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援和照顾。提倡将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其原来生活的社区,接受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和非正式系统的照顾。2通过对 1
2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07年5月28日)
社区照顾开始的动机:摘自:《社区工作》,徐永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p139 其实行机构式集中照顾模式,由政府部门担当服务主体,为其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被照顾者的生活需要。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导致大量特殊群体的出现,英国政府逐步将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失业、儿童、疾病等其他弱势社会群体。英国通过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福利供给模式,采纳正式机构与非正式机构共存并共同发挥作用,使社区照顾成为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行之有效的福利服务的照顾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因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传统家庭保障功能被削弱的各类群体的需要。鉴于这一巨大的成绩,世界各国纷纷仿效,并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出了与各国国情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社区照顾已成为世界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制度安排为他国所瞩目。我国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接受社区照顾的模式与理念,并积极吸纳国外先进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照顾模式。关于这方的研究,国内已在养老、艾滋病、居家住房等领域有一些理论成果。社区照顾在我国被广泛应用的实践给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以很多有益的借鉴。这对于改善我国残疾人保障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高、质量更优的福利服务。
三、在残疾人社会保障领域中的社区照顾模式
一般来说,社区照顾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在社区内照顾,即让被照顾者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另一种是由社区照顾,即由社区内成员通过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为被照顾者实施的照顾。将社区照顾的两种模式应用于残疾人事业,可以促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一)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社区内的残疾人照顾就是指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例如,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设施对残疾人的生活、康复、治疗等进行照顾,让其随时走出自己居住的院舍,进入众人生活的社区。这不仅有利于残疾人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参与社区,而且能有效地给残疾人以生活帮助和精神关怀,有利于融入社区,尽快康复。可以通过残疾人服务站、残疾人公寓、托残所等方式为残疾人服务。
1.残疾人服务站。各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残疾人服务站,主要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医疗救助、特困救助;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登记和职业介绍;办理残疾证;提供残疾人子女入学救助、生活救助、法律援助和康复服务。残疾人服务站有专业工作人员,并配备办公设备和地点。残疾人服务站提供的服务具体可包括:(1)法律援助及咨询站,为残疾人提供咨询、登记、办证和法律援助等服务。(2)康复服务,如:脑瘫儿童康复培训、聋儿语训、听力检查等,并帮助残疾人了解、使用康复器具;(3)文化娱乐服务,如:盲人有声读物、书刊及电子阅览室、象棋等;(4)各种就业培训服务,如:残疾人电器培训操作、盲人按摩培训、残疾人缝纫培训、残疾人美容美发培训等。
2.残疾人公寓。是指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残疾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这种方式将残疾人集中在一起进行照顾,不仅方便统一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设施的利用效率。残疾人公寓可以由各种形式的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方便残疾人生活。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残疾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残疾人公寓可以由政府出资兴建,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低廉,满足收入水平较低残疾人的需求。也可以由私人办理,为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更多选择。
3.托残所。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残疾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长可短。残疾人应分散在各个社区中,这样残疾人可以不必离开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对于该照顾方式,各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设立残疾人暂托所。
(二)由社区照顾
由社区照顾就是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的照顾。例如,为有各种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家庭服务,这样残疾人便不用脱离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就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这种照顾模式既可以增强残疾人对家庭和社区的归属感,又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和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该模式可以通过居家服务、家庭照顾和精神支持等形式来实施。
1.居家服务。是指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在做法上可以参照养老居家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清洗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此外,还可以安排社区保健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传授养生之道。这种形式的社区照顾可以让残疾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一些基本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残疾人。
2.家庭照顾。家庭照顾原意是指在病人家里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帮助,是对病人的某些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做出适当的反应,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对残疾人实施家庭照顾,重点有:(1)人员安排,指专业人士和亲属之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照顾好残疾人的饮食起居。(2)物力安排,包括进行各种医疗处置所必须的药品、设备以及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特需物品。(3)与残疾人家庭的合作,专业人士必须与残疾人家庭有效合作,并对家庭成员进行必要的教育与培训,共同做好残疾实务研究人的照顾工作。
3.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残疾人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常就业,收入来源也相当有限。因此,由社区内外以及残疾人的亲戚朋友为残疾人提供一些物质帮助,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在过节时采取送温暖的形式,给以某些物质帮助。发挥广大社区、社区内各种慈善组织、非盈利组织以及各种基金会的作用。社区还应努力创造残疾人与外交流的机会,社区成员应主动并鼓励社区成员与残疾人沟通,与残疾人交流对话,倾听残疾人的感受。3 并定期举办各种各样形式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让残疾人快乐地生活。
四、在残疾人群体中实施社区照顾的重要意义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有效的养老照顾模式,将其应用于我国残疾人保障体系中,必能促进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残疾人群体中实施社区照顾不仅有利于残疾人自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能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适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人平等参与、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调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提升广大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因此,在在残疾人领域实施社区照顾,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残疾人事业近年来虽有一定发展,但无论是从残疾人设施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说,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与现实需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任重而道远。加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区职能的多样化发展,社区必须承担更多的残疾人保障的责任。因此,实行残疾人社区照顾对于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3)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的有力措施。实施残疾人社区照顾,既是为了达到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这一目的,同时也是提升残疾人的福利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社区照顾在养老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适合我国的残疾人社区照顾模式,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以残疾人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积极调动各方资源,有效地保障残疾人的需求,对于安抚残疾人的心灵、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更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残疾人通过社区照顾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生活。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07年5月28日)
[2]《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周沛,南京大学学报,2002 [3]《从“个人不幸”到“社区照顾”——中国残疾人福利典范的战略转变》,刘继同,《社会纵横》2007 [4]《社区工作》,徐永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第五篇:申请照顾申请书
申请照顾书
尊敬的校领导:
您们好!
首先感谢领导数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感谢领导能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照顾申请。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的任务,在领导的关怀下我非常热爱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课内、课外的很多知识;我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中兢兢业业,与同事和睦相处,并且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自身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自2013年至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一直折磨着我,可我始终没离开工作岗位,在一线默默工作着。最近感觉腰部更痛,双腿麻木,站也不行坐也不行,倍受折磨„„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叮嘱要卧床多休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本想请病假疗养,但考虑到咱校现状,不想给领导添麻烦,抱着“学生第一,工作第一”的想法,我想在尽量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能及时得到休息调养。
鉴于此,只能恳请领导在时间上给予照顾,望领导批准,并在此深表感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14 年3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