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时间:2019-05-14 06:5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篇: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泉州市委政研室 郭宝琛、许振煌

‚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其行政区域包括县及县级市域。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臵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建制县和县级市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作用日显重要。当前,进一步加快泉州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三条战略通道‛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管委会,面积(含金门县)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含金门县)728万人,其中晋江、南安、安溪、惠安人口均超百万。改革开放前,由于泉州市地处东南海防前线,国家投入少,加上人多耕地少,经济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型、资源型、封闭型特征十分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各县(市)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狠抓机遇,锐意进取,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侨台、人文、区位、资源等先天优势,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市场、环境等后发优势,以乡 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晋江模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四大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主导型向多元化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目前,泉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97%,占全省的20.8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65.44%,所有县(市)财政收入均超2亿元,晋江市继199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之后,2002年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亿元的县级市。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安溪县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泉州市所辖七个县(市)继续位列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域经济的崛起和壮大,为大泉州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泉州市总体实力不断上新台阶。2002年全市GDP达1223.06亿元,占全省的1/4强,全市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的全省倒数第二位跃居全省首位,在全国212个地级市(不含计划单列市)中居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878元和10100元。泉州市成为全省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泉州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率先突破所有制框框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大胆地利用一切反映 2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地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大力创办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壮大成为泉州市经济的新主体,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至200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1万多家,吸纳劳力100多万人,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中,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2%以上,提供全社会约90%就业岗位。民营企业从原来的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成立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31家,有限责任公司1.56万家,各类企业集团163家,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33家,拥有恒安、浔兴、凤竹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安尔乐、富贵鸟、SBS、金鹿、安踏、七匹狼6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4件省著名商标,分别约占全省的一半和四分之一。位居全省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榜首的晋江市,从1978年到2002年,晋江市乡镇企业由1141家发展到13977家,企业员工由5.2万人增加到46.6万人,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42亿元增加到640.3亿元。该市农民收入的2/

3、市镇财政收入的3/

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是靠乡镇企业提供和创造的。泉州市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所有制格局,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适应市场机制的进程上先行一步,使得泉州市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2、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比较优势的专业化、集群化、轻型化的产业格局。泉州市沿海和山区县(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如安溪乌龙茶、竹藤工艺,永春芦柑、3 陶瓷灯饰,德化工艺陶瓷,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南安的石材加工、水暖、消防器材,惠安的金石雕、建筑房地产和水产品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食品、玩具、建陶,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啤酒,安溪的茶叶、竹藤,永春的芦柑、蔬菜,德化的工艺陶瓷等特色产品长盛不衰,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相继获得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建筑之乡‛、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和‚中国小水电之乡‛等全国级品牌。

3、做大内外两个市场,营造专业化、网络化市场格局。各县(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建专业市场,又通过专业市场的发育完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目前较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有:石狮市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江市陈埭鞋原辅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英都和仑苍水暖消防器材市场,惠安县的石材、雕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市场等。这些市场有效地发挥了服务本地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有的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市场。此外,各地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和国外市场,现已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形成较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仅晋江市的陈埭镇,目前已有安踏、爱尔达等27家制鞋企业在26个国家设立31个办事机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泉州市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祖籍地,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698万多人,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在台湾的泉籍同胞900多万人。著名侨乡晋江、石狮、安溪等县(市)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数已数倍于本地人口。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泉州市的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发展。利用外资经历了‚‘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历程,目前已呈现外资来源多元拓展、投资领域日益广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产企业谋求升级四个特点和趋势,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04家,合同外资136.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78.96亿美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加工项目和农业,拓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泉州工业产品销售中,国外市场占46.57%,每年向世界上10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50多亿美元商品,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货源基地,成为中国运动鞋、陶瓷及树脂工艺品、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5、抓好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的载体建设,形成了以“半小时城市群”为中心,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的区域经济格局。全市各地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大力整合原有工业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和项目带动,外引内联,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聚集产业链,使工业园区成为 5 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工业园区123个,入驻企业2366家,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园区专业化分工水平和产业聚集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八五‛、‚九五‛期间,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功能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全市建制镇由1990年的45个发展到现在的115个,在乡镇中的比例由34.9%提高到81%;建制镇分布密度大幅提高,达到每千平方公里9个,沿海地区高达每千平方公里20个。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5%,至2002年,全市建制镇镇区面积达470.49平方公里,比1996年扩大2.6倍;镇区人口140.05万人,占镇总人口的25%以上,比1996年增加近1倍。一个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次中心城市为骨干,二、三十个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大泉州都市圈‛构架已经形成,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较强的城市互动性、区域吸附性、对外辐射性,在大泉州发展中发挥了产业主导作用,带动各县(市)间通过城乡协作,不断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由城市到城镇再到农村的梯度发展和调整、优化、升级。县域经济逐渐由行政区划内的‚点状辐射‛向跨行政区域的‚块状推移‛,出现了县级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互涵盖、互为包容的局面,形成了以‚半小时都市群‛为依托,沿海、沿江、沿路为重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跨越县域的四大经济区域,即湄洲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围头湾对台贸易加工区和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

6、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泉州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优 6 势,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大胆探索,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经济、促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和服务经济的切实办法,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强化政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和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的同时,着重抓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抓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和推进,抓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抓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解决市场主体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泉州市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则放手、放胆发展,先放开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理顺、先扶持后收益,不断规范、完善和壮大民营经济。二是重视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弱化政府直接参与、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自1989年4月成立安海服装同业公会以来,全市目前共有各类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114个,会员单位43354个,涵盖了泉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这些同业公会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内部竞争行为,协调会员企业间的关系,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会员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县域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在利用外资、土地审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方面,现行的部分规定、制度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土地利用审批为例,目前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用地指标少,控制较严格。按照我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非农建设用地不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山区,一个县每年的 用地指标都才几百亩,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泉州各县(市),这几百亩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农业建设项目临时占用耕地都要报上级政府审批,2000平方米以上的需要报省政府审批。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由于编制划定的时间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出入,难以适应实际的发展需要,而调整这两种规划所需的法定程序又较繁琐,这无疑大大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现行县级财政体制亟待改革。实施‚分税制‛后,由于我省对县级市实行‚一三三‛财税体制,使县级市上缴省财政的负担对比同级县高出了许多,这种‚鞭打快牛‛的做法使县级市本级财力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以晋江市为例,该市本级财力占财政收入比重从分税制前的1993年占77.46%,下降为2000年42.91%,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新增3亿多元,但本级财力增量只有6547万元,财力增量仅占总收入增量的21%。同时,法定和刚性支出却增加较快,2001年为兑付、消化中央出台增资政策和地方补贴及配套经费,财政需负担7000多万元,而新增财力不足5000万元。晋江的财政正由‚建设财政‛向 ‚吃饭财政‛转变。2002年虽然省里对县(市)财政进行了微调,放松了对县级市地方增量部分的征收,但在中央加大对地方财政集中力度的大背景下,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

2、县域经济缺乏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强的晋江、石狮、南安等市区面积分别只有12.8、8.5、10.4平方公里,其它4个县(市)城区面积更小,均属小城市行列,集聚和辐射功能弱,难于发挥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而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 角色。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实力看,2002年市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泉州中心城市规模实力的现状,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3、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由于人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形成沿海和山区两个不同发展层面,其中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发展较快,城乡一体化水平迅速提升,初步形成经济圈、文化园和城市群三位一体的繁荣带,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县发展较缓,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仅为892美元、1185美元和1376美元。

4、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2002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不过5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比重过高,与同期苏州、南京等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30.3%和21.4%的差距较大;工业企业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0%左右,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来看,目前泉州市没有国家级的园区,而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园区就有5个,省级的有11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落户达77家,9 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的世界500强就有37家。

5、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问题日益显现。一是作为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仍然实行家族化管理,弊端较多。二是劳资问题突出。劳工工作时间长、待遇低,中小型民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区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泉州市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和熟练技工缺口较大,造成今春多数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6、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是企业间由于资金相互拖欠和产品积压严重,造成流动资金周转困难。至2002年9月底,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占用资金两项之和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二是出口退税滞后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正常生产。目前已向税务部门申报通过审批而因指标限制的退税额就高达9亿元,应退未退税额(含未申报)超过20亿元。三是金融信贷渠道不畅。一方面,由于泉州市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资产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不稳定,承贷能力较差,部分企业又存在信用观念差,账务不实,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多数银行‚惜贷‛,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频繁小额信贷需求特点与现有银行业务不相适应,且难以逾越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门槛‛,银行‚慎贷‛。四是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目前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大量淀积资金,与广大中小企业缺少流动资金形成强烈反差。2002年银行存贷比为5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据测算,泉州市存贷比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贷款总量就可增加 10近100亿元。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1、正确处理好“七大”关系,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产业仍然有着它特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泉州各地必须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要正确处理任期政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正确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实现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要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臵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臵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要眼光向外,通过优化内部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就县论县,而要有大局观念,打破地方、本位主义,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呼应他方,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做到既因地制宜、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五要正确处理沿海与山区、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要求,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原则,舞活‚半小时城市群‛这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龙头‛,加强山海协作,推动 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主动承接中心城市和沿海县(市)的辐射,促进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六要正确处理创新发展机制与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责权利结合,服务效能特别是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优化有质的跃升。同时在推进县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七要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的关系。政府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运用差别性的区域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把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结合起来,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实行扶持和鼓励,对不符合的予以限制,促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泉州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切实做好‚山上泉州‛、‚海上泉州‛这两篇文章,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泉州市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要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培植一大批名优特新产品,走优质、高效、低耗、低污染、低残留的农业发展道路,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建设名优茶果、食用菌、蔬菜、水产品、花卉、禽畜、观光农业等一批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三要继续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名牌,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四要进一步加强泉台现代农业合作。大力吸引台商来泉州市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从由单纯的招商引资向品种、管理、12 技术、人才引进与合作扩展。

3、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

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撤县、市设区,分步到位地将周边区域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以解决行政区划对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擎肘问题。二要根据收放有度的原则,理顺市、区级两级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对投资项目报批等涉及微观市场主体的经济管理服务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而对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土地使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中心城市发展大局的经济管理权限,则必须依法依规予以集中。三要以重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项目为纽带,增强泉州中心城市内聚力。为增强中心城市对所属经济区产业、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进而发挥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以重大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目前,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设已全面推开,计划将于2004年底基本建成,届时沿海各县、市将连结为有机整体;下一步要突出以市际交通和市区交通为重点,用快速干道和高速交通网络把市、县、区连成一片,构筑大泉州中心城市现代交通网。为更好地构筑起大泉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共同体,还必须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集中财力加强对包括港口、能源、自来水、信息网络及污水、垃圾无害处理等公用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四要推进产业和人口聚集。推进中心城市产业与人口聚集是扩充中心城市规模实力、增强对县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的必然要求。推进产业聚集,必须从发挥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出发,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中心城市各区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业。中心城区要推进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战略,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特别注重拓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商贸、通信、旅游、保险、咨询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造就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规划兴建城市中央商务区(CBD),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大泉州范围内各优势企业在中心城区设立总部。与此同时,立足现有产业特色和产业布局,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园区,新建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新型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推进人口聚集,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结合招商引资吸纳投资性移民人口,结合镇改街、村改居转变郊区农村人口,结合商品房开发吸纳较富裕的消费人口,结合产业升级、大项目开发吸纳高级适用人才,结合发展服务业吸引旅游人口。

4、强化小城镇建设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小城镇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一要合理调整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镇的竞争力。按照县域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的要求,将改善产业结构与城镇布局同加强中心城镇功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扩展现有产业园区,优化布局,促进重点工业园区向县域主要中心城镇集聚,增强中心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强化中心城镇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二要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重点支持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城镇体系合理化。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鼓励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公用事业的经营与运作,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

5、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提升县域经济主体竞争力 民营经济发达是泉州的优势,也是泉州的希望所在,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增强泉州经济发展后劲的迫切要求。一要继续按照《公司法》要求,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加快体制创新步伐,进一步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产权、资金、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二要加快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认真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并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科学管理机制。三要强化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革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四要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好环境,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经营性社会事业项目投资,可先在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非义务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试点。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目前泉州市县域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一要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责权统一、运转协调的原则及时下放权限,赋予县(市)和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第一,省里除对国债项目、省级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的国外贷款项目以及跨地区、跨领域、战略性资源开发、关系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继续实行审查批准制外,其它项目不再进行审批。第二、扩大利用外资审批权限。凡属于《外 15 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不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综合平衡或配套的,不涉及配额、许可证的,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县(市)自行审批,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第三,赋予县(市)在教育、文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收费标准的审批权限。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加大县乡机构改革力度,撤并部分乡镇和镇级机构,改变县乡,特别是乡镇一级机构雍肿,人浮于事的现状;科学合理界定行政审批的标准和范围,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改进审批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三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及时承担部分转移出来的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7、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重点抓好以下两方面: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并向彻底的分税制过渡。以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为出发点,首先从财务分配上进一步向县(市)倾斜,逐步扩大省与县(市)的共享税种下放到县(市)的范围;其次,调整与改造现行的税收返还机制,适当扩大地方财权,保持现行税收返还规模不变,将其改造为省对县(市)的定额平衡补助,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财政状况增加一定的资金用于弥补地方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收支差额;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十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达到或超过县域经济发展指导规划目标和省定标准的,要从省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奖励。二要加大对县(市)重点建设项目财政扶持力度。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财力分配适当向县(市)倾斜:①将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资金挤出一部分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大技改项目;②提高 省、市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③工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按一定比例投资用于县(市)的市场建设;④逐步减少县乡财政体制性上交,逐步减少向县乡的政策性筹集资金。

8、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融资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保障力

一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信社改革力度,可以整合现有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按县一级法人、县—乡镇信用社两级法人模式进行改革,并在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二要积极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引进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银行或试办民营银行,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信、招商、光大、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类保险机构来泉州市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引入或设立信托投资基金。三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大力推行温州农村小额贷款模式,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四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大力鼓励政府、中介组织、民营企业组建投资担保公司,发展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公司,从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五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加快企业改制与上市步伐,重点推动凤竹纺织发行A股和亲亲食品、七匹狼制衣、新世界石业等一批民营企业申请上市工作,筹集股市资金,同时要认真总结恒安国际、通达电子、惠泉啤酒等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2003.7.8 附件: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什么是县域经济呢?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我们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做好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 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摘自《中国县域经济》

第二篇: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泉州市2010年GDP首次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276亿元,增长15.7%,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2010年,泉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下10年最佳。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5.06亿元,增长22.8%。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过去一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完成产值2160亿元,现价增长30.6%。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446亿元,泉州人首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制造出轮船、汽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2%和1.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程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使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近五分之四。

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36元和7240元。全市有11.24万人享受了城乡低保,30万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辖县(市)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88家,外商实际到资202.7亿美元.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72家,实际到资17.06亿美元。2009年,外贸出口总值达58.9亿美元,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居第29位。

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成就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品牌经济再造实力,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枚、中国驰名商标51件、国家免检产品139项,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跻身全国50强,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7.5%,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构成。

创新创业转变提升,我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出“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 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

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第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6∶32.8∶28.6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万元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宽裕。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

科学发展风光无限。泉州市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实施“一环(环泉州湾核心地区)引领、两湾(泉州湾地区<不含一环>、湄洲湾南岸地区)联动、三轴(以沿海交通干线、长泉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拓展、多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支撑”的产业布局战略,全力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力争在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家乡;福建省泉州市调查人;陈德昕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

下载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推荐阅读)

    助力实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 保障改善民生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张守卫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近年来,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服务大局,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

    谈镇域经济发展(五篇模版)

    抢抓有利机遇,快速推进镇域经济的发展枫林镇党委书记、镇长 欧阳才华枫林镇地处鄂赣交界,316省道、五九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被称为鄂东南的“东大门”。近......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一、2005年1—7月份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农村农业 (二)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调整充实了城镇规模建设工作机构,推选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了城......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一、2005年1—7月份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业、农业持续发展,重......

    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冒水乡人民政府胡增利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

    xx区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区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5月)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