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

时间:2019-05-14 06: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

第一篇: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

临沂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鲁发〔2008〕19号)要求,结合临沂实际,制定《临沂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为“两型”)。

一、“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作为全市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和“三个率先”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地域大市、人口大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新途径,加快“大临沂、新临沂”发展。

2、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先行先试。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主客观结合、内外共动。政府统筹、市场导向。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1、主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对外开放、金融要素市场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为推动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

2、近期目标。经过3年努力,到2012年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雏形基本显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架构基本形成,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保持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工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降低15%,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下降3.9%,化学需养量下降4.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0%,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3、中长期目标。到2020年,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全市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方式实现转变,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实现城乡一体,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二、“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重点内容

(一)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率先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领域实现新突破

1、建立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利用资本市场改制上市,通过产权多元化来带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民营企业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从国内外引进高级职业经理人。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造传统工业发展的新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定地方有进有退政策,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列入退出产业目录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限期强制退出或异地搬迁转产。对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从项目准入、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创新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引导机制,以各类经济园区为载体,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探索存量工业资产、项目在市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向经济园区快速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启动民间投资和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实现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制定市内产业集群标准,以原有产业集群为基础,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平台和路径,以增量投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2、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中国临沂商城。积极推进临沂商城村(居)企分离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规范化可上市的临沂商城集团。发挥政府在市场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探索集体、国有土地在临沂商城中的价值形态,发挥国有资产出资人在改造后的股份制市场中的作用。加快市场资源整合力度,合理调整市场布局。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名城”品牌优势,创造条件设立“中国·临沂日用品价格和景气指数”,提高临沂商城在国内外商界的知名度。创新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总部或分部进驻临沂。鼓励市内大型物流企业对国内外物流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组建大型物流集团。探索商贸与物流结合的更高形态。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大型专业市场与大型网络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专业运输仓储企业结成合作联盟。鼓励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外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艺术院团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明晰蒙山四大景区投资产权,实行建设管理与经营分离。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组建沂蒙旅游集团,打造沂蒙红色旅游园区。改革创新旅游产品推介方式,大力发展地接旅游团。

3、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行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以价值形态等多种方式获得经营权。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合作化、利益共同体化等方式,把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需求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搭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把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以建设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植特色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品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高效农业园区,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实现新突破

1、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加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按照已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卫星城发展规划,适时调整、扩大城市设区和行政区划,拓展中心城市框架,做强、做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县城以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为切入点,启动新一轮城镇建设。破解县城建设资金难题,提高城镇土地经营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综合承载力。乡镇村以集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建设“大村庄”、发展“大乡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继续探索以远距离置换空间、以空间换启动资金、以强村并弱散村、以强镇并弱乡等诸多形式,形成镇(乡)村集聚新优势,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把置换出来的农村宅基地(居民点)复垦指标纳入交易范畴,通过交易平台向城区用地者公开交易,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置换,提升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其实现的级差收益用于返还被拆迁置换的农民,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探索大型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增减挂钩村联合实施旧村拆迁改造。

3、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将城乡规划与建设、村镇规划与建设进行统筹,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空间利用、村镇体系、交通网络、产业布局、国土利用、通信、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最优化布局和建设。改革和合理划分城乡管理事权,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科学界定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社区城乡管理的职能与权限,实行费随事转,以费养事,权、责、利相统一。

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在落户、教育、医疗、兵役登记、安置和交通事故赔偿等方面,逐步实行城乡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相统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机制。优化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机制和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制度和体系,逐步实行全市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探索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的体制机制,率先在循环经济领域实现新突破

1、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把经济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利用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杠杆,按照产业链的关联度,整合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形成循环经济新的链条。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导向机制。支持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南部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抓住商务部把临沂作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把山东德力西作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试点单位机遇,创新经营模式,规范回收站点和经营行为,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升完善市场功能,加强安全、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的绿色发展。对回收加工利用的废旧塑料、金属、轮胎、家电、板材木屑等再生资源产业,实行培育与监管相结合,建立污染监管体系,实行属地问责制。抓好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城乡节水。

2、探索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实行保护地耕作、青储饲料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秸秆碳化、农田禁焚等奖惩制度。结合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建立发展农村沼气的激励机制。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建或联合建设的方式,发展农村沼气事业。积极推广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全面推进农村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绿色产品标准体系。

3、探索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利用示范城市。制定《临沂市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临沂清洁能源研发、生产、应用基地。全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山东省建筑节能规定。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原有建筑,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城市居民取暖实施分户计量收费。积极争取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积极推广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着力发展“金太阳工程”,大力发展光热光伏、浅层地能等建筑一体化应用。建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和能源监管体系。逐步更换城市节能光源。充分利用遍布十二个县区的地热资源优势和被授予第二个“中国地热城”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4、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环境和电、气等资源价格改革,探索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建节水型城市,积极推进城市水业产权改革,促进城市水业市场化,实施节水鼓励政策,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推进污水再利用和中水回用。建立公共资源产权市场,形成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

(四)探索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实现新突破

1、创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机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各部门的水行政职能整合,统一行使水资源管理权。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新机制。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河道清淤疏浚、湿地保护、水网贯通、应急补水、水体周边立体植被建设、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措施,搞好水生态建设。

2、创新大水城建设与发展机制。探索蓄水产业化发展路子。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加强水网建设,搞好商品水经营。继续深化大水城源头上的“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参与中小型水库建设。统筹滨水生态路建设,探索水路一体化开发建设路子。

3、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采取自筹资金与申请上级扶持相结合,建立从源头上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和点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实施“跨省界河流水质保障综合治理工程”。坚决关停超标排放企业。探索建立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体制。编制城乡环卫事业统筹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临沂市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管理办法》,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横到边、纵到底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体系。

4、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探索跨界环境整治补偿机制。以市域内七条跨省界监测的河流为试点范围,进行“跨县区界流域环境整治补偿试点”。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机制,推进污染企业治理市场化运营,创新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模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申报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在临沂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专项。

5、完善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建立与完善新建项目市场准入机制,严格项目环评标准,实行审批责任人制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通过增加“以奖代补”专项转移支付,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绿色消费机制。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大力发展和应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和企业节约资源。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开采保证金制度,搞好矿区生态修复。

(五)探索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率先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实现新突破

1、大胆试验临沂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临港产业区被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机遇,搞好与“一区三带”中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的衔接,鼓励先行先试,把临港产业区建成临沂市改革开放的实验区、先导区。在产业布局上,主动对接日韩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点承接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的聚集区。以临港产业区为平台,充分利用临沂纵深腹地,加强与船舶、钢铁、石化等产业资源项目的对接,重点发展精品钢、重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产业链延伸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基地。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

2、营造承接产业转移和走出去的体制环境。主动对接日韩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点承接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服务外包基地,争取享受国家服务外包基地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引进机制,培育国际化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支持有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去,利用世界经济周期低谷机遇,到海外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森林矿山资源和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积极承揽和分包工程项目,带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输出。

3、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出口结构,提高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比重。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注重与外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贸易合作。积极开展进出口、转口和过境贸易,发展大型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产业,将临沂的地理优势、各类产业基地优势、临沂商城优势延伸到海外。

4、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全市统一招商平台和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试行“初始引资人”所在地政府享有项目权。降低招商引资商务成本,增强配套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积极搭建临沂与外地城市、临沂企业与外地企业交流、洽谈、合作的各类平台,开辟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等多种途径。探索市场化的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六)探索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实现新突破

1、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我市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积极组织实施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和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院地合作和市校科技合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来临沂实施成果转化的项目、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科研项目,政府给予优先支持。

2、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对已获国家立项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购买有利于提升本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和技术,更多地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发挥其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海内外大企业将研发机构落户临沂。鼓励、帮助中小型企业发挥创新活力,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3、建立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临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园为重要载体,创新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完善市场化、网络化创新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协调机制,构建企业与各类技术转让服务中心的网络合作、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流动和转移。

4、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创办引进国内外高端智力的人才猎头公司。探索高级人才社会保障异地享受新途径和新型人才管理模式。

(七)探索财税金融体制机制,率先在要素市场领域取得新突破

1、建立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财税体制。充分用好国家和山东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的金融、税收、土地供应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设立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发挥对企业减排的杠杆作用。配合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和企业所得税减征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各项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用活转型政策。

2、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投资的引导作用,探索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交通、城建、商城等新型投融资平台,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私人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拓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改善社会资金结构。积极争取将临沂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列入全国、全省扶持类担保机构名录,增加中央、省风险补偿比例,提高对担保机构担保贷款的再担保比例。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企业(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引导企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金融创新和发展基金,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体系,探索实施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设立金融商务区,研究制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后台业务落户我市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临沂设立分支机构,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支持临商银行发展,鼓励临商银行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银行。发挥临沂产权交易中心作用,建立区域性企业重组、买卖、并购、产权置换交易市场。

4、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小额农贷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农业贷款贴息制度,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服务。探索建立财政和保险共同参与、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八)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率先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域实现新突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功能。突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探索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国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实现政府间的高效协同运作,提高行政效率。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清理、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并联审批和联网审批范围,推行行政收费“一费制”,项目审批“一责制”和项目办理“代办制”。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3、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督,建立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扩大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数字临沂”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起草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的有关方案、规划和政策,负责调度“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中的相关工作,负责评估考核改革与发展项目,总结改革经验,推广改革典型,上报省政府改革经验,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的其他各项工作。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根据试点工作需要和承担任务的轻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制定实施方案

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根据省政府批准的“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各自实际,制定专项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总体方案实行省统筹、市为主、省市联动实施。县区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实行市审批,县区和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市专项推进组协调推进。改革试点成果纳入县区和部门绩效目标管理考核。

(三)加强工作协调

建立专项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组。由各推进组组织、协调相关县区、部门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方案。对重点改革事项实行项目管理。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专项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要及时上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和协调。拟申报的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重大事项需报领导小组审定;一般事项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设立“两型”社会改革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改革试点。

(四)搞好典型推广和跟踪考核

设立一批“两型”社会建设专项改革先导区(示范区)和重点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改革工作。对各县区、各部门在各试点阶段的工作情况,市“两型”办公室要及时进行跟踪调研、考核、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扩大试点成果。建立改革综合评估制度和“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每个阶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将改革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的经验、呈现的典型上报省市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发展改革委。

(五)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上下齐心、各界努力、人人参与的改革氛围。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两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二篇:两型社会材料

定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两型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哪些地方正在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通知》中称,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对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 1 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对湖北、湖南两省探索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位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它对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解决类似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追求和谐

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成功案例

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机制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

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

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重大项目,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

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部省合作,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

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视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三是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 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怎样建设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 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并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中国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走人力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引导政策层面的调整。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 6 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建设“两型”社会,要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所谓制度能力是一个社会有效实施法律、规定或政策的能力,制度能力是推行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保障。现实生活中,许多好的政策在实施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与我们缺乏将此类政策推行下去的制度能力有很大关系,因制度能力贫弱而导致资源或环境管制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废电池回收、垃圾分类等。因为资源环境问题综合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对为数众多、分散甚至是流动的管制对象。对此,要重视把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管制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挑战的治理结构,为此就有必要改变弱市场与弱社会现状,一方面,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管制,另一方面,也要靠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各种生态规则,积极配合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从而降低各种生态友好制度的运行成本。

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才能使人们正确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五问

中国政府近日批准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一问:国家对中部建设“两型社会”的部署,赋予试验区怎样的历史使命?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改革试验特区,刚刚从深圳市委书记之职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鸿忠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的全面解析。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网上很多朋友称之为“新特区”。新在哪里?就在于其内涵是科学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八个字里面,“综合”是指全面,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等都要考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内容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武汉城市圈建设就提出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这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机遇、挑战摆在眼前,要实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目标,我们唯一的道路,就是改革;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这是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试验”,这是给我们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权力”。只要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制机制,我们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时,特别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要在中部崛起中起到战略支点作用。这次中央把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平台给了 7 湖北,就是要让湖北起到这个战略支点作用。

二问:建设“两型社会”,在试验区有何现实针对性?

国家发改委给国务院的关于设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议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至关重要。

龙正才(武汉市发改委主任):面积不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武汉城市圈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要跃上“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难。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质性破除的严峻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GDP、财政收入及担心税收流失等等,城市圈内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竞争,产业结构上既重复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在自主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促进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

这些问题,除了归因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更主要是由行政区划经济导致的。通过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化解“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为我国以城市圈建设带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三问:试验区构建“两型社会”,重点应在何处发力?

与以往的改革试验区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不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都将在若干个不同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因此要突破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寻求解决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这项改革试验将比以往更为艰难和复杂。

赵凌云(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两型社会”建设意味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寻求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

目前湖北已初步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完成“七个探索”,包括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 8 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这“七个探索”就圈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点。

更重要的探索是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变,这是对试验区的根本要求。所谓“新型城市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四点不同:第一,传统城市化道路是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更强调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第二,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市化是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第四,传统城市化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而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式的发展。

四问:建设“两型社会”会不会付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代价?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它扩大了城市圈的改革空间,但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发展模式下,客观上也约束着湖北的发展空间,比如东部地区很多产业特别是双高产业不能承接。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资源拥有、发展阶段方面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但是,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实现科学发展,不能有例外。如果说东部沿海地区走的是由粗放到集约的路子,中西部地区则必须在科学发展上一步到位。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按“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我们无法再像当年沿海地区那样,从数字上看GDP增长,而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和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转变政绩观。打个比喻,假如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但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那就不如科学、集约地实现15%的增长。科学的发展,才是真发展;粗放的发展,必然以资源破坏为代价,最终正负相抵,得不偿失,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负数。

五问:建设“两型社会”,一方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袁善腊(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会让城市圈内广大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8条出口快速路基本建成,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城市间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初显。在城乡统筹方面,在武汉市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00多万人,其中近半数以上来自周边8市,在武汉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平等受教育的待遇。

可以预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障碍也将逐步得以清除,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等,将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学术界有关节约型社会内涵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认为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如上例举的观点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认为这种不良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应积极制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如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认为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认为比起窝头、咸菜和补丁衣服,餐饮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住宅、汽车等产业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方面,令人信服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

笔者对前面述及的两类观点均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强调消费型节约似乎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而强调生产型节约似乎有深厚的经济学根据,但又有可能滋长消费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击碎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等原因总是不充足的,市场机制又偏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建议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需求管理”。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还是多次降息刺激消费需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于是,刺激消费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这种消费需求的膨胀一定要严防“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即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同样会助长生产环节更大的浪费。这样的经济增长难道就真可以救世济民吗?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首先,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范围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节约”不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刺激的消费是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内容上,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目标上,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既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指标的具体落实是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XX年4月7日,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铁姆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湖南湘潭设立合资企业“铁姆肯湘电(湖南)轴承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圆锥滚子轴承和无缝合金钢管制造公司铁姆肯公司正式落户湘潭。

铁姆肯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北美地区最大的轴承制造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铁姆肯公司在湘潭的合作项目将产生1亿美金的出口额,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加强风能等可代替能源的利用。据悉,这是湘潭市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市。铁姆肯缘何对长、株、潭三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湘潭情有独钟?余爱国市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全球视野下的湘潭‘两型社会’正凸现活力。如今,全球的目光正聚焦长株潭,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正关注‘伟人故里’,参与投资湘潭的发展。湘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沉淀着共和国的记忆,现在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又把湘潭推到了现代工业改革的前沿和潮头,成为新的感动、新的聚焦。”

曾几何时,湘潭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领袖家乡,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前来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湘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几大厂矿奠定了湘潭的工业基础,使湘潭成为著名的工业基地,享誉海内外。但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型企业每况愈下,雄风不再,甚至成为湘潭发展的累赘和包袱。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凭借区位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内陆,乘着国家开发西部的强劲东风,也迅速崛起。湖南向何处去?湘潭路在何方?湖南人在思考,湘潭人在忧虑。

历史再一次垂青于湖南,垂青于湘潭。XX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之大幸,湘潭之大幸。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更是我省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把机遇赐给了我们,我们怎样书写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别无选择。

时不我待,从现在做起。机遇稍纵即逝,时间就是效率。作为湘潭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没有时间等待观望。只有从现在开始,助推新型城市化,争当两型排头兵,积极投身到这场攸关湘潭发展的战斗中,为谱写21世纪湘潭新的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湘潭,从我做起。我,一个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感任重道远。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人。我们可以创建“两型学校”,教育学生从小注重节约、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湘潭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型社会,须得从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注重小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丢乱扔,不踩踏草皮,讲文明、懂礼貌,“两型社会”何愁不能实现,湘潭发展何愁没有时日?!

同志们,朋友们,湘潭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添砖加瓦、献计出力,需要我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我们需要湘潭,她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她是我们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舞台。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湘潭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就会矗立在湖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她释放的魅力不仅仅是人杰地灵,更会是“两型社会”的佼佼者。

第四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六(2)中队的肖穂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21世纪的我们是社会的接班人,21世纪的我们有着火一样的青春,21世纪的我们更有着阳光般的生机,面对着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努力的为全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拼搏的社会主义人们。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为我们的校园,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携手创建两型校园,创建两型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共同努力。

一、创建和谐社会从学校开始,和谐校园,两型校园是我们21世纪的学校主题作为溁湾路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失为人的尊严。所以我们必须从学习、生活、德育方面来构建两型校园。对于学习,我们要投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永不退步的拼搏。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拥有知识的21世纪的我们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对于生活,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常有人说任岩松的生活设备都是低级别的,当然我们不容否认从艰苦中走出来的学子是最强的,永远不会被任何生活的困难打倒;对于德育我们要全面发展,对于自己我们也要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拥有信心,拥有打不到的意志,我们终将成功。

二、创建两型社会从家庭开始。有人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成才环境,同时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于我们来说,在家中都是爸爸、妈妈的“宝宠”,父母亲们为了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接受他们的爱,不要排斥着他们用心良苦的爱,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为了一个家庭,为了我们,白发爬上他们的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而我们要的一个字“孝”,百行孝为先。

三、创建两型社会,从国家开始。从古到今,有多少志世仁人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人民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是由多少人的牺牲,是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任何理由叫我们忘记那耻辱的过去,坚信自己的爱国理念,才能把一个真正投入到和谐的社会中,建设祖国未来。

所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两型社会工作总结

保福中学“两型”学校创建 工 作 总 结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两型”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绿色校园”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的切入点,积极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努力美化、绿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从而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的精神。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绿色文明,自然和谐”这一标准,“两型”工作在校园彰显鲜活魅力。

一、明确目标,建章立制

学校态度明确,把创建“两型”学校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的品位。制定了《创建“两型”学校工作方案》、《节能环保制度》、《班级用电奖惩条例》等。明确学校多媒体、照明灯灯设施使用要求;明确教科书、参考书循环使用要求;推进无纸化办公,推荐使用电子文件;树立节约话费、交通费意识;确保平时检查到位,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粮食浪费等现象等等。通过制度讲节约,通过管理要能源,做到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

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按计划循序渐进,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当您走进保福中学,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清新典雅的校园环境清晰可见。

二、全员参与,环保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1、打造一支强有力“两型”教育队伍。

“两型”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信息性,学校领导、教师的“两型”意识、行为是学校“两型”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学校把“两型”教育工作作为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学校先后建立了“两型”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由校长葛春华负总责,校委成员分工具体负责,齐抓共管,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两型”教育队伍,使学校“两型”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深入持续开展,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意识。

2、狠抓常规,严格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与环保习惯。

学校把节约与环保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挂钩,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节约、环保实践。学校强调节约、环保的行为实践,提倡“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做起”。学校通过设立“卫生责任区”、“绿化责任区”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开展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检查学生规范及卫生等,使学生养成无乱丢纸屑果皮、无乱吐痰、无乱涂乱划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3、“两型”教育分段分层设计,规范化实施。

为了使“两型”教育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制定了开展“两型”教育的规划和各年级“两型”教育条例,《保福中学用水、用电管理规定》、《齐心协力创建绿色家园公约》、《垃圾分类处理规定》等,对学生的“两型”教育内容、“两型”意识的培养和“两型”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年级制定了“五个一”活动,安排听一堂环境教育专题课,考察一个环境问题,实践一项环保活动,画一幅环保画,参加一次环境宣传监督活动。同时,学校的“两型”教育通过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切入与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使“两型”教育全员参与,逐步深入持久性开展起来。

4. 开展活动,通过以“我环保、我节约、我参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绘画比赛,使学生增强了节约、环保的意识,学校还组织了“校服转赠”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把自己嫌小的不能再穿的校服赠送给低年级新生中的特困学生,既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资源。5.走向社会,开展“小手拉大手”的绿色教育活动。学校以致家长信的方式,要求家长参与到节能环保的活动中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通过学生影响家长,通过家庭辐射社会,利用各种形式推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创建工作。

6、加强教学活动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达百分八十五以上。开展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分八十五以上。教师均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两型学校建设中成为学生示范,成为学生参加两型建设的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通过主题班会、组织竞赛,帮助学生掌握“两型”学校建设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力投入,加强校园建设

在当今社会中,校园环境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吸引力、教育力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校多方筹资、投入硬件建设,对整所学校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改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显要位置布置宣传栏,设置公益广告牌,用醒目的标语警示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果皮箱、垃圾箱、废旧电池回收箱等,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科学利用,减少污染。同时在班级卫生责任区上明确标明对应班级,使环境美化、净化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加强设备巡查维护,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四、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两型”学校宣传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够透彻。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两型”学校建设与学生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渗透“两型”学校内容,培养广大学生的两型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

2、节约型学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将“两型”学校建设与现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推进“两型”学校建设的实施。

3、校园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有待进一步提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硬件投入。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狠抓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积极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保福中学“两型”学校创建

工 作

保福中学 总 结

下载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沂市两型社会总体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

    两型社会调查报告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八院一队 刘庆松背景现状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

    两型社会倡议书

    港下中心幼儿园创建“两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家长,你好! 港下中心幼儿园正在创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幼儿园。“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园充......

    两型社会汇报材料

    益阳市三益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两型社会创建汇报材料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

    设计一个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的提示

    自定题目、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提示:定性、定量研究方案皆可;文字不必太多,但方案项目要完整、清晰。) 1、 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 2、 调查研究对......

    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

    论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谈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