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6:2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第一篇: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1)、武汉市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一般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及现象。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空间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 它既是城市人口、城市土地等规模量的增加和扩大过程, 又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经济结构变迁、空间形态从农村变为城市形态的质的变化过程。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 具有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我国西部大开发, 中部城市日益边缘化, 中部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建国后50年武汉城市化发展折射出我国中部城市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变迁。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开埠;随着汉口开埠,已对外经商为目的,武汉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 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38.14%提高到2002年59.8%, 小城镇发展到118个。但受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从1949~2002年,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缓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 也是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化速度最快的10年。1949年, 武汉市总人数为276.47万,到1959武汉市人数为446.38。10年时间净增169.91万。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阶段, 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 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9~1978年), 城市化快速衰退和停滞时期。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城市化迅速衰退阶段(1960~1965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 过于乐观估计了经济发展的形势、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 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同时, 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 导致全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缺少粮食。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迫使城市化水平明显下降。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从1960年到1962年, 武汉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2万。

(2)“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8)。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 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 武汉市1966年人口总数为466.09万人,到1978年人口总数为548.29万人。

第三阶段(1979~1985年),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随着“文革”的结束,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我国经济实力较快增长。同时,“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 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46.39%上升到1985年55.43%, 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

第四阶段(1985~2012年), 城市化缓慢增长阶段。从1985~2012年, 全市人口净增160万,改革开放后, 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严格的户籍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同时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 中国实行的宏观区域经济倾斜策略如20世纪80年代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的西部大开发使我国中部地区被边缘化, 成为政策凹地, 极大地影响了作为中部地区龙头的武汉市的城市经济聚集和扩散范围, 城市产业创新功能衰退,导致能吸收和容纳的外来人口有限。(2)、武汉市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体系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武汉市真正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历史是一百年。一百年来,武汉的城市规划思想发生过多轮演变,可分为民族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编制了七轮城市总体规划,民族资本主义时期引进了有机疏散规划理论,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只能进 行了分工,奠定了武汉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借鉴前苏联规划思想,强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确立三镇整合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吸收了“花园城市”规划理论,采用“圈层+轴向”的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卫星城和新城。

武汉百年城市发展历程往往伴随着武汉城市规划演变,成为具体代表性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样本。1954、1959、1982、1988、1996年分别进行了几次城市规划,编制了相应的武汉市城市规划。

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城市规划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 过)(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3)、武汉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道路交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道路交通

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主 体的大运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轨道交通,构建全是域三网 合一(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区铁路)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常规公交路线,强调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强化科技管理水平,奠定公共交通最亲爱城市交通中的 主体单位。2020年,主城区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轨道交通承担公共客运量比例不低于40%,95%居民公共单程时间不长过50分钟。

针对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构建“环+放射”的快速道路系统,在都市发展区规划形成“五环十八射”、主城区规划形成“三环六联十三射”的快速路网络。不断优化主城区干道系统,打通区域微循环,完 善慢行交通设施,形成二环以内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主城区60分钟,主城 区至城市圈城市120分钟“30-60-120”道路交通体系。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3处,包括国家级13处,省级102处,市级16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81处划定江汉路片、一元片、昙华林片等五片历史街区、五片历史地段和六片历史风貌街区,四个旧城风貌区。

第二篇:市民之家参观感想

市民之家参观感想

作为一名不怎么热衷于户外活动也不怎么喜欢逛街的大学生,我平时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在洪山区之内,对于武汉市的了解十分片面,因此也不能很客观的对这座城市做出评价,更不能对其远期规划做出有意义的建议。但这次参观市民之家的课外学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从整体上看这个城市,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展厅里武汉市曾经的规划图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那个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展厅中现今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大型沙盘也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能看不到的这座城市的整体风貌;而那些远期规划图、假想图又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给武汉的任务,也展示了如今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影响。

对整个展厅参观完之后,我的主要收获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武汉这座城市的优势,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可以利用的一些特点。其二就是武汉市存在的缺点,这也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去弥补的东西。

先来说说武汉的优点。首先,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湖泊星布。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

其次,武汉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武汉作为城市名称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这片土地上人类居住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市郊的盘龙城遗址,据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而武昌之名始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武汉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白云黄鹤的美丽传说都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再者更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以及八七会议的召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展厅的展示中,以及对未来的一些美好愿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武汉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整体性不强。武汉历来依靠着长江与汉水的走势进行着城市的发展,沿江沿河一直都以航运为主业,城市街道的出现及分布亦是沿江沿河而起,而不似那些封建古都有着方正的城廓与街道。而且目前武汉三镇发展方向与发达程度各不相同,城市整体感欠缺。尽管由于地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使得武汉市找不到所谓的城市核心,虽然有一些密集区域,比如商业密集区,高科技密集区或者工矿企业密集区,但却散落在整个武汉版图的各处。再加之发展的不均衡,的确无法让外来者马上看清武汉的特色。缺乏整体性也导致武汉市的道路交通非常杂乱,这也使得交通阻塞的现象十分常见。

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则是对历史遗存尊重不足。虽说不如那些历朝古都所留下的历史印痕多,但武汉还是有不少值得记忆和纪念的地方,特别是汉口的一些老城区,不仅仅是沿江一带当年租界区里的带有不同欧洲风格的建筑,还有许多曾经的居民区也还是具有武汉本地的特色的。但实际上诸如归元寺这样带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就早已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迷失在了群楼之间。即使是黄鹤楼这样闻名天下的古迹,其身影也往往被附近的高层建筑所遮挡。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透彻的了解了我所生活的城市,我看到了它的优点,那是我喜欢这座城市的原因,同时我也看到了缺点,这些缺点是我们所需要努力改变的目标,也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未来共同的期盼。

第三篇:武汉市城市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武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截至2015年末,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万,城镇化率79.3%。2发展历史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3 规划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业生活功能)(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汉口“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武汉市由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至现在将近400万人口的集中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1978整体化空间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市。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发展仍是三镇独立。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其中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辟了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洲工业区;在汉口开辟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区;在汉阳开辟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基本构架。

真正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主要构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集中反映了此种构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现在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辟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在武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线体系。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

二 11959—1978拼贴状扩展

1958年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市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城市发展相当缓慢,城市功能单一,结构失调,基础设施虽经多年建设仍很落后。

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陆续兴建了以机电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发展,并且在远离市区约30km的葛店,开辟了以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依托,也没有明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不明确。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城市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5月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开放“两通”(交通和流通),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系统的调整提供了动力。如1987年武汉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初步提出了城区外围中环线的建设,并在中心城外周布局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镇。

90年代以后,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层状城镇布局结构。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

16城规一班 李嘉晨 1610641122

第四篇: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

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

在11月17日武汉市民之家参观实习后,每一位同学的总体感觉是由衷赞叹武汉的信息技术的精湛。不过,规划毕竟是规划,从目前武汉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看到它的领先之余,仍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客观地看待。我就从参观中的交通方面来谈谈这次实习的感受。

总体来看,武汉市现有的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同城市社会经济保持了协调发展,保证了城市交通系统总体上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但是,我们从市民甚至是外来人口的口中,是不是都会得到一些诟病武汉交通问题的话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交通确实还存在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情况,所以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交通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很快打破这一平衡,并使目前的交通矛盾进一步恶化。这就要求武汉的交通要进一步规划,以应对未来的需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骨架路网的建设

从参观的武汉骨架路网中,我们看到了内环线到三环线的全面性。其中最完整的是内环线,它承担着三镇交通的主要任务。二环线地处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规划功能是:联系三镇的快速交通走廊和景观走廊,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新的商住区服务。目前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武汉城区的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所以,二环线的建设对减少中心区过江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区起着很大作用。三环线则充当武汉的城区和其他城市的桥梁。因而,在面对大量外来的交通流量时,应当考虑它的利用率。

2、干道路网的建设

现有的干道路网总量水平同现有的交通状况基本适应,但是结构不够完整,基本上是带状轴线的交通格局,沿江河的干道发达,横向的交通干道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过江通道少,武汉市被长江分成两部分,因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过江难”,虽然有长江大桥和二桥等过江通道,但这仅仅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对未来的需求,还须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方案。另外,内外连接道路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内外连接的交通集中在放射线道路上,造成了现有的交通严重堵塞。

3、支路网的建设

支路由于是次干道,在交通量面前,拥堵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出行时,车辆乱停靠,公交车专用通道被占用等等问题随处可见,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规划的合理性。在专用通道上应该加强管理。必须打通“瓶颈路”、“断、堵头路”,为交通组织及分流干道网交通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交通需求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支路项目。提高支路网的公共交通覆盖率,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系统,路边停车系统,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4、行人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的建设

行人和自行车交通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它是一个城市在城市交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在交通量如此之大的问题面前,人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规划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个人认为在行人及自行车出行量较大的区域,应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行人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建立必要的专用道路。并且以地下通道或天桥为准,人行横道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武汉的交通系统是比较完整的,它在某一方面上促使武汉成为一个大城市。而从细致的方面来说,必须认清弱点,找出解决方案,让市民的生活工作能更方便。

第五篇:城市规划参观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

实习报告

南京、上海、苏州

一、实习基本安排情况:

1、实习时间:2011年11月5日——2011年11月10日

2、实习城市:南京、苏州、上海

3、实习基本目的:加深对国内发达城市南京、苏州和上海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房

地产项目的认识,了解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增强专业竞争力。

4、实习内容:南京:南京城市规划展示馆、南京新街口CBD; 苏州:苏州工业园区、苏州老城区;

上海:上海奥特莱斯折扣中心、上海泰晤士小镇、上海南京路商业步

行街、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上海

日月·光楼盘小区;

5、实习带队老师:

6、二、实习综合报告

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绿色、人文、科技

2011年11月5日,我们工商房地产专业进行了为时6天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的参观实习;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了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飞速增加;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土地,交通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无疑,绿色、人文、科技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每个城市发展中追起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下面将一一展现三个城市发展的主方向。

图1-2城在林中

走进绿色,拥抱森林,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绿色城市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城市需要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环境质量。欧盟环境经济项目顾问刘阿英博士强调,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尽可能低的排放污染物的同时,绿色城市的建设需要市民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活环境。拥有绿色城市,就是拥有健康生活。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森林是人们理想的家园。发展城市森林提升到城市品牌战略层面来考量,以世界眼光和科学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的绿色未来。

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绿色城市,让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将以更加绚丽的姿态展现在市民面前,就要融入“绿色、健康、安全”的理念,就必须着力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自然生态良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人文篇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则体现“人文”的所在,“人文精神”是指关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生存能力、发展人的生存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

图2-2步行街夜景

文化氛围是步行街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步行街沿线共有26 处文化设施,世纪广场上250平方米的超大型屏幕24 小时向国内外游客提供时事、新闻报道;时尚美观的橱窗、店堂和别致的雕塑小品富有艺术性;街头茶吧、咖啡吧散发出浓郁异国情调;皇冠娱乐城和世纪广场的文艺演出,载歌载舞、五彩缤纷的巡街表演,以及有志于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者、艺校师生和民间艺人街头小型演出、艺术交流,使人们在购物旅游之余,品尝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快餐,领略到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情,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内涵。

南京路步行街适应了日益富裕的人民群众和海内外宾客对都市旅游休闲购物的需求,营造了市场新热点。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南京路步行街”街碑矗立在金带的东西两端。南京路正以其步行街的崭新面貌而倍受海内外瞩目。

图3-1

图3-2苏州产权交易中心

苏州工业区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总额超过30亿元的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建成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

总的来说,感谢于老师的组织、指导,这次的参观实习是充实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既了解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律和设计理念,以及天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也体会到了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文建设的支撑作用,明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绿色、人文、科技,城市永恒的追求。

山师09级工商作业

(师弟师妹们可以参考,但注意,不能盲目哦,嘎嘎。。)

下载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设计人编填)设计证书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市市民文明公约

    武汉市市民文明公约 1.热爱武汉 振兴武汉2.尊重科学 提高文化3.爱护公物 尊纪守法4.礼貌待人 文明说话5.敬老爱幼 邻里和谐6.讲究卫生 植树栽花7.移风易俗 婚丧简办8.计划生育 勤俭......

    城市规划馆参观报告(精选五篇)

    城市规划馆参观报告关于历史建筑的一些思考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定稿]

    北京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根据建筑学学习计划和要求,2011年10月26号上午,老师组织了参观学习北京规划展览馆的活动,感受发展中的北京,同时初次感受下建筑与城市规划。北京市规划展......

    武汉市建筑物参观实习报告

    武汉建筑物实习报告 (专业:建筑学班级12级3班 姓名朱子路) 2013年6月8日,按照学校老师安排,我和李艺、邓志、王汝四人组成考察实习小组长,在武汉市对市区规划布局与建筑风格进行了......

    武汉市民之家观后感

    武汉市民之家观后感 3月4日下午,在老师及班干部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武汉市民之家的总规划展馆。到达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首先进入一楼大厅,大厅设有“印象武汉”......

    参观城市规划馆(模版)

    参观城市规划馆 星期一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碧空万里无云。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这次春游对我们来说,是第二次集体活动了。 这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城......

    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

    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直升同学受益匪浅 直升学年学生会记者团成员 李晟铭 2013年4月19日下午12时30分,怀揣着对生涯规划活动的好奇心,育才直升同学开始了他们首次的生涯规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