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未来发展(社会学)
留守儿童未来发展
摘要: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便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父母自他们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们去打工赚钱,而他们被迫留在了家乡。这些儿童都正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由于与父母分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生活上、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严重影响,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给自己及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
未来
家庭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经常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见到父母,甚至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连电话都难得打一回;留守儿童一般都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上的代沟,他们很难和监护人很好沟通;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也较少,缺少基本的亲子交流更缺乏最基本的父爱母爱。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人以上。[1]
(三)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或者隔代的,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几乎无暇顾及,并且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重养不重教”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老人会教导孩子说:“家里穷,读到初中毕业就行了,然后去打工吧!”隔代监护,对孩子监护的重点是养而不是教,能养活就行了,因此要么溺爱、娇纵,要么粗暴、冷漠、放任自流。而且,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低,各种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儿童时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2]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展开,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涌入农村地区,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留守儿童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一些负面的不良的文化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迷上网络游戏,有的学会吃喝嫖赌,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一点就是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如果监护人疏于管理,留守儿童将面临较高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会对留守儿童未来的成长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犯罪份子、游手好闲者、抑郁症者大多是从留守儿童群中走过来的。
二、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理发展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贫富差距依然严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较为贫困,致使他们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有这餐没下顿的情况普遍存在,更别说营养的保证了。一些地方的孩子吃不上盐,一些地方的孩子吃不上肉,一些地方的孩子甚至连米饭都不是天天吃,这样子他们就没办法摄取到足够的微量元素,以致营养不良、瘦弱多病、身体素质差。其次,农村的医疗设施落后,加上家里没什么钱,看病难又成了一大问题,小病不看成大病,大病没钱医没条件治就威胁到生命了。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使得留守儿童未来体弱多病,疾病缠身,甚至年纪轻轻就失去生命。再者,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必须要经常干活,对身体的损耗极大,留下一些隐疾,到了老年就十分痛苦。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4]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较小,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易不稳定,再加上自身意志薄弱,如果外界给他们施加不良刺激,容易造成他们的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缺乏锻炼 没有自信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小环境中,没见过世面,没受过素质教育,当需要他们去处理什么事的时候要么犹豫不决,要么畏首畏尾。加上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或许可能被部分同学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监护人不能够充分的教导他们,学习成绩差,成绩一直落后,而致使其自信心渐失。
在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教师调查问卷”中有65.9 %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4]由于这些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而这种障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们心理的扭曲,严重者可能会成为心理变态,像性变态、自残、恋物癖等。
(三)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问题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外出,家庭结构特殊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5],这样也忽略了对孩子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培养。然而对于90后00后的孩子来说,个性是十分重要的,个性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标志。同时,个性是一种构成,一种展现,个人在通过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关系的过程中被产生出来,因而人与现实生活的构成方式与内容不同,就体现着个性的差异。[6]而除了学校教育培养之外,家庭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或隔代监护人并不懂得这些或者说他们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在他们看来能有饭吃就好了,个性什么的都不是必要的。或许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打工,见的东西多了,也明白个性对于孩子成长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性,也会产生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想法,但是迫于现实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够接子女来到自己所工作的城市生活学习,让他们回家陪孩子又不现实,因而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只能不了了之了。这时候就只能靠学校方面进行培养教育了,但是农村的学校大都比较落后,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个性培养教育的意识,所以事实上留守儿童是得不到这种培养机会的,而靠他们自己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一个人没有个性就会变得平庸,平庸不是平凡,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一个人若是平庸,就容易被社会淘汰,那么留守儿童将来也只能在社会底层徘徊,要想“咸鱼翻身”难之又难。哪个孩子没有梦想?谁愿意一辈子就平平的过了?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又有什么办法呢?
(四)留守儿童未来社会化问题
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为不管怎样,留守儿童将来总是要融入社会的,但是由于儿童时期的早期社会化无法很好的完成,进而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他们会表现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严重欠缺,甚至由于思想观念原因而不愿意继续社会化。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对他们进行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培养和教育。“在家庭内部,父母总是居于权威位置,父母的权威在儿童内化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家庭内部父母的权威角色为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和空间”[7]所以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很大。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不能实现早期社会化,无法进行继续社会化,甚至他们将会没有未来。留守儿童很渴望在这个社会中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可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他们也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继续做着那个几乎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三、解决措施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某个家庭某个村落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迎合现代化的成长发展空间,不仅对留守儿童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要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首先,就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应主要从留守儿童受教育和生活方面着手,具体做法是:
1、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想上学的孩子都能不花钱上学。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各级政府之间相互协作,将城市素质教育切实推广到农村学校,以促进农村学校教学体制改革,提升留守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农村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职责。
5、纵然有千万种方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关爱这个大问题。因此,国家应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
其次,就社会层面来讲,社会各界人士应关注、关爱、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慈善机构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持力度,多捐款捐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新闻媒体也应报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理解他们;普通老百姓平等对待留守儿童,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多多关心一下他们。
再者,就学校层面来谈,学校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鼓励孩子们怎么与他人交往,因为很多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可以抵消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8]同时学校可以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那种只关心学生成绩,不关心孩子心理;只知道训斥后代,不懂得关爱孩子;只关心自己的腰包,不给予孩子心灵抚慰等不良心态。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父母们应该常回家看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安好、看看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长高了,衣服是不是不合穿了。父母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不管是成绩好与差、不管嘴上说什么,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最希望的还是自己的父母陪在自己身边,哪怕只有两三天也好。留守儿童未来是成是败,除了和自己的努力有关外,和父母的关爱也有着莫大的关系。留守儿童的人生宏伟大厦能否建成,关键在于父母这个“地基”打好了吗。所以,父母们能陪陪孩子就陪陪,实在不能的,也要常通电话。结语
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关心的,他们的父母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未来社会主力群体将有现在的孩子们来担当,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现在的留守儿童。未来社会是动荡不安,充斥着犯罪,还是和谐安宁,社会建设取得大好成果;是乞丐遍地,贫穷依然严重,还是家家富足,衣食无忧;是处处怨声载地,游民众多,还是满街欢声笑语,人才济济,关键在于现在人们有没有注意到一把key——留守儿童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宝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刷新为902万人[N]·慈善公益报·北京·2016 [2]陈成文·《社会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2005 [3]陆士桢·建构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保障体系[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北京·2015 [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2005 [5]马粤娴、杨永贵·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成因与破局之策[J]·南方农村·广东·2013 [6]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2005 [7]王向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N]·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北京·2013 [8]黄雪丽·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N]·山西·2015
第二篇:关注未来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未来 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应长期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团体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儿童
挣钱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和孩子沟通。
挣钱的确重要,可是你忙了一辈子,大部分是为了谁忙的?不要忘了,孩子还需要家庭的熏陶。
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在学校什么都不用家长管了,老师是替代不了家长的。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关注留守儿童的行列当中来
大企业就是不一样,关注社会发展
关注企业发张的同时,关注祖国的未来也是灰常重要的。。。
莲花并蒂开,情心相印、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于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她,分明是千年前的一段缘
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
托清风捎去衷心的祝福,让流云奉上真挚的情意
.手捧甜茶讲四句,新娘好命荫丈夫;奉敬家官有上取,田园建置千万区。
祝你们幸福美满,永寿偕老 ;
祝你们永远幸福
工人中的骄傲呀!我们都祝福你们。
你们就是我们眼中的阳光,一直照耀着我们,我们会向着你们前进的。
第三篇:发展社会学
现代化发展的资本主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一、现代化模式的概念
发展有双重含义。发展既指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变迁,又指向某种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因此,从时间向量上说,发展概念既可以是对历史变迁的描述,又可以是对未来历史前景的设计和预测。那么,从“发展”的双重含义出发,“发展模式”既可以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化所遵循的方式的抽象和概括,又可以是对人类社会从现实状态向未来状态进化所遵循方式的设计和规划。换言之,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极结果。“共同形态的现代生产力作用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国际条件下,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权力结构形式,聚合成为新的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化模式。”,这是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模式的解释。
二、现代化模式的划分
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争论由来已久,这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老话题,一种意见是二者可以划等号,即“现代化=西化”,另一种是持否定态度。但随着东亚现代化的初步成功,这便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就像美国现代化专家布莱克在其名著《现代化动力》一书中对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论述:“没有两个社会以同一种
方式实现现代化—没有两个社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技术、相同的传统制度遗产、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具有同样的领导体制模式或同样的现代化政策”。因此,现代化并无统一模式。
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到底有几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仅列举几种划法。按现代化模式的动力来源(来自内部或外部)划分为两种大类型:一种为内发型(内源型),另一种为外发型(外源型),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的结果;从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又可以划分为“原发式”发展模式、“后发式”发展模式和“新发式”发展模式;从地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非洲模式、印度模式、巴西模式和东亚模式;按经济形态可以将现代化模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种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种为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三种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模式。在本文中,我只介绍最后一种划分方法所划分出的现代化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著名专家罗荣渠教授把现代化模式归为三大发展类型:即上文所说的资本主义类型、社会主义类型、混合类型。资本主义发展类型完全是自发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步趋于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发展类型是自上而下的定向发展,至今只是雏形;混合型发展则是前两种发展形式的结合,目前尚处在成形之中。他认为,“每一类型都有多种发展模式,没有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完全相同的。众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模式变项在特定的条件下聚
合形成一种发展类型的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三组变项是:1.所有制形式,包括社会财富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分配方式,这是决定社会性质的重要变项。2.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这是包括社会财富交换方式的变项。3.国家权力机构,这是组织现代化协调运作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的变项”,在罗荣渠教授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发展格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基本发展格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混合现代化模式的基本格局则是“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现代国家机构”。下面我就根据罗教授的观点从这三个变项出发,进行对现代化发展的资本主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首先,从所有制形式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少数人致富,在这样的湿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确出现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但这些经济形式并没有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也没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真正构成基础和主体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仍然是私有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所有制形式则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有,劳动者共同平等的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人民当家做主,共同致富,而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也要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次,从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则采取的是计划指令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实现全民所有,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具体表现即为全民就业,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等,以此体现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
最后,从国家权力机构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采取的是分权式或集权式国家权力机构,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国家权力一般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个部分,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即“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而产生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决策权力和行动决定完全保留最高管理者决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集中统一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第四篇:留守儿童及农村未来问题探讨
对那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来说,即使拥有再多的零花钱,也无法填充他们残缺不幸的情感世界。聂茂无法否认这一点。在过去的两年多里,这位42岁的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在湖南、安徽等省的许多村庄记录下了留守孩子“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
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一本书,取名《伤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
聂教授靠在椅子上,显得心事重重,他这样阐释那个充满哲学意味的书名:“人们常说,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乡村,留下的就是一个没了脊梁和乳汁、受伤的、虚弱的农村。”他语气坚定地做出判断:“留守儿童的问题很严重,可能危及到农村的未来。”
拒绝说话
“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伤,妈妈就回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伤我……”
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聂茂无法忘记留守儿童带给他的那种痛心的感觉。这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兼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只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出他所了解的那个庞大群体的特征:要么内心封闭、恐惧,要么无法无天。“很少能遇到让你感觉活泼、健康的留守儿童。”他顿了顿,“可能20%都不到。”
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为了孩子。但事实证明,他们把年龄过小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交给其他亲人看管,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儿童因此受到的伤害远非他们挣的钱所能够弥补的。聂茂对此感触颇深。
他很难相信一个会说话的小孩竟在两年之内不说一句话,但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他们遇到了被村民称作“小哑巴”的女孩。她只有10岁,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老人说,孩子在她的父母外出打工的那一天哭个没完,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眼泪。她像一个很乖的孩子,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大人的指令,也从不违反学校的纪律,只是任何人都别想听到她说话。
对待家里来的陌生人,她常用的方式就是钻进床下,蜷缩在最深处,像一只惊恐的小猫。
她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孩子自残的秘密。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伤,妈妈就回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说不出话,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
聂茂与他的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首要、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缺失,简单地表现为“想父母”。当父母无法满足其情感需求的时候,村里的几只小羊羔,都能成为孩子的情感依赖。
在贵州省赫章县辅处乡的茶花村,一个8岁的小男孩便是这样。当他明白“结婚”的意思后,脱口就问课题组的调查者:“人能和羊结婚吗?”此前,在他的梦境中,羊羔已经取代了妈妈的位置。孩子说,以前想爸爸妈妈,现在不想了,因为想也没用。
在绝大多数小孩眼里,挨骂可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有的留守儿童却能为此骄傲几天,他会带着炫耀的表情告诉小伙伴们,“爸爸在电话里骂我了”。聂茂说:“他就是想向他的同学们传达一个信息——父亲很关心我,这表明他们渴望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很强烈。”
聂教授提供了一个令人忧虑的数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中度心理问题。有学者研究了这类儿童(2岁半至11岁以上)的情绪表现,结果是一连串让人感到不安的字眼,比如易怒、自我责备、迷惑、焦虑、悲哀、害怕、无助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灰色童年
他看到捡烟的小女孩跑到距他20多米远的地方,微笑着把烟蒂塞进了嘴里,眯着眼,像一个老练而饥渴的烟民一样大口大口地猛抽
非常明显的事实是,一些农村儿童的人生轨迹,从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朝着大人们最害怕看到的方向滑去。原本天真快乐的童年,逐渐被灰色,甚至血色所笼罩。聂茂和他的同事记录了不少这样的事例,有些“太可怕”的故事,他们不敢写出来,只是在私下的场合讲得某些人面容失色。
下面要提到的这个孩子的行为肯定是众多家长无法容忍的,但她的表现还够不上“严重”。小女孩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和一张油腻的小脸,她旋风般的捡烟的动作引起了厉雷的注意。厉雷是聂茂的研究生,也是《伤村》一书的第二作者。2005年10月12日,在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的一个村庄里,他看到捡烟的小女孩跑到距他20多米远的地方,微笑着把烟蒂塞进了嘴里,眯着眼,像一个老练而饥渴的烟民一样大口大口地猛抽。她后来神气地告诉这位研究生,她一天会抽一到三根烟,没烟的时候,捡五六个地上的烟头就够一支了。让“小烟民”略感沮丧的是,她只能吐一两个烟圈,而一些同学却能吐出一连串。
这个烟瘾很浓的小孩让厉雷第一次意识到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迷途问题。而接下来的发现,让他更加吃惊。在新化县吉庆镇户长山村,有一个12岁的男孩,村民称之为“惯偷”、“万恶”、“能上天的野孩子”。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撇下他跟人跑了,6岁那年,父亲外出打工把他留给了奶奶。聂
茂师生印象中的这个苦命的孩子,“个头不高,身材瘦小,长着一双滴溜溜的眼睛”,曾经一把火烧掉了某个村民的一间草房。那年春节,父亲回家,听说此事,把他的衣服脱光,吊在树上,用皮带一顿狠抽,也无法抽掉孩子身上的劣性。父亲一走,他依然是最让村民头疼和需要严加防范的对象。
没有父母管束的留守儿童,犹如脱缰的小野马,一不小心就会坠入犯罪的深渊。2006年,聂茂在湖南省教管所调查得知,1708名在押未成年犯中有654人为农村留守儿童。如此高的比例让这位大学教授震惊不已。
一些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犯罪,就犯下了让人无法原谅的罪恶。一个15岁的留守少年,因为没钱上网,用一把菜刀砍死一位老人,从她身上翻出300元,并从死者的冰箱里拿出吃的东西,然后走进了网吧。浙江苍南县三年前曾破获一个号称“七匹狼”的犯罪团伙,7名成员中有6名留守儿童,最大的才16岁,他们涉案300余起,包括收保护费、绑架、抢劫、强奸、盗窃、故意伤害等违法活动,惊动了中央有关领导。聂茂用沉痛的笔调形容这些孩子“就像脆弱的星星一样迷失深陷在黑夜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叫张吉万的留守儿童走进了无数人的视野,并让人鼻子发酸。他年仅11岁,身躯羸弱,却背着3岁的妹妹在飞石不断滚落的路上走了十几个小时,逃离了危险。人们从记者抓拍的图片中看到了小吉万眼神的坚毅和对妹妹不离不弃的深爱,有网友动情地为他献上诗文:“别哭,妹妹,相信我11岁的双脚,不怕地动山摇,相信我12小时的奔跑,我在你就在!”
在突发性的灾难中,留守儿童往往是受害最严重的对象。聂茂因此为张吉万兄妹感到万分庆幸。他们开展历时两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就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2005年5月31日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暴发山洪,12名儿童被夺去生命,其中11人为留守儿童。时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的吴奇修由此意识到,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责令团省委着手开展专题调研。
但是,危害到留守儿童安全的不仅仅是天灾,更有人祸。尤其是留守女童,她们很容易成为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被强奸的对象,而丧尽天良者可能是某个面容和善的邻居、向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甚至与她血脉相连的叔叔和爷爷。这其中的悲惨故事,聂茂不忍叙说。
失去活力的乡村
“那个热闹而快乐的农村生活,看来是永远失去了。”
一个被研究者广泛引用的数据出自2005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支撑这个结论的现实已把聂茂心中的农村形象击得支离破碎。这位出生湖南农村的城里人,做过记者,在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曾经固执地认为,农村是最有诗意的地方。而今,展现在他面前的许多乡村,已经失去了活力,变得苍白而空洞——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主要是老幼病残。聂茂说,农村的新房确实越来越多,但有不少只是作为“面子和安慰”空置在那里,他们的主人选择蜗居在城里某个蚊虫乱舞的简易房里。他很悲伤:“那个热闹而快乐的农村生活,看来是永远失去了。”
和那些郁郁寡欢的留守儿童相比,他觉得自己的童年“简直是太幸福了”。尽管,他家“穷得不得了”,以至于母亲生下的10个孩子最终只留下了5个,有的饿死,有的送人,但小聂茂还是过得“很有意思”,他和同伴们一起游泳、打群架、搞恶作剧,内心没有一点恐惧感。回到家,给父母挠挠痒、扇扇风,或者趴在他们的腿上听故事,在星空下迷迷糊糊睡过去。“只要有父母在,不管外面发生什么,都不可怕,父母就是我的天和地。”他说,接着叹了一口气,“现在的留守儿童没有天地,无依无靠啊。”
大量的事实表明,留守儿童的精神核心常常还是外出的父母,父母离得再远,其他监护人都很难占据这个核心的位置。“你最想要什么?”课题组的成员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些孩子,往往能得到同样的答案: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爸妈回来就够了。能和父母短暂的相处一段时间,成了留守儿童一年中最奢侈的享受。但是,有此待遇的孩子并不多,在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中,还有一半以上的人,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选择回家一次。
电话似乎成了维系两代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但聂茂对它的效果也很不乐观。他们有一个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后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的时间平均不会超过8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人的主要交谈对象还是小孩的监护人,大都是泛泛而谈,毫无针对性的嘱咐。
在很多父母看来(简单而无奈),对孩子最好的弥补就成了“多给一些钱”,尽管那些钱可能会被送进网吧、游戏厅或者换成烟酒。
亟待开展的“系统工程”
课题组的成员们跑遍了上百个村庄,发现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不懂得或从未听说过“留守儿童”,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这也算问题?”
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描述一些留守儿童的感受,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其实很难,聂茂希望,孩子们这种灰色、沉重的生活状态被展示出来,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思考:一个由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支撑的农村该怎样面对一切?很多时候,他常有无能为力之感。
目前,他能做的,除了大声疾呼“留守儿童不是某个家庭的问题,他们属于全中国”之外,就是和《伤村》的另外两名作者商定,把该书所得的首印版税全部捐给贫困的留守儿童们。
人们喜欢用“系统工程”来形容解决某个问题的复杂性,“留守儿童”就是如此。现实总让人感到忧虑。课题组的成员们跑遍了上百个村庄,发现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干部不懂得或从未听说过“留守儿童”,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这也算问题?”
聂茂认为,留守儿童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监护人、村干部和政府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它的“事故”发生率。他设想,“如果留守儿童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那样实行一票否决制,那就太好了”。在他的心中早已建立起“儿童乐园”,它们分布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庄,由政府的专项资金负责,有专职的辅导老师陪着孩子们在各种娱乐设施中尽情的欢笑。
聂茂力图去发现留守儿童中令人欣慰的一面,他没有失望而归。确实有不少自强不息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自己的天空,他也了解到许多善良的、富有爱心与责任感的个人和组织给了留守儿童贴心的关爱。
比如湖南省浏阳市的山田中学和它的老师们。聂茂主张把学校作为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突破口,就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和信心。记者赶到了这所被群山包围、声名远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它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做法被外界誉为“山田模式”。遗憾的是,前来参观者众多,而仿效者依然寥寥。
学校有7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占了40%,他们中有139人除了分布在常规的班级以外,还是43个“亲情家庭”的成员,“家长”由学校的老师自愿担当。
一名12岁的四年级男生,曾有过多年流浪经历,8岁那年才固守在奶奶身边。如今,贴在他的床头的小卡片表明,男孩有一个飞行员的梦想。记者夸他语言表达流畅,他笑了起来,大大方方地说:“我以前说话吞吞吐吐的,心里总有恐惧感,后来慢慢好起来了。”他与“亲情家庭”里的几个孩子经常一起打乒乓球、互相交换看过的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男孩与他的父母已经好几年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们的电话,也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坐在乒乓球台附近的一块石头上,他抬起头,望向远处,神情忧伤地说:“爸爸妈妈还不回来,我就长大了,他们会不认识我了。”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浅谈班主任怎样做好留守学生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站在一个班主任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指出应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健康未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
背景
表现
原因
对策
一 背景与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农民放弃传统的耕种生活方式,选择长期离乡进城打工或是经商。农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但是在另一方面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也即“留守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并日益演变为一个严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不得不被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而这些代监护人常常因精力不足或时间上的不充裕而没能给予这些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爱。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叛逆、孤傲、抑郁、厌学等诸多心理问题,同时留守儿童普遍成绩不佳,道德易偏颇。孩子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表现
1、心理问题。
湖南省共青团湖南省委2005年8月的调查也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
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养人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和物质方面,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被忽视。所 以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遭遇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 稳定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③。
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迷,甚至违法犯罪。
2、留守儿童学习监督辅导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随着儿童的父母外出,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而基层政府在社区层面没有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采取任何措施或执行过任何措施,家庭和社区对儿童社会化承载的功能弱化,对儿童的教育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现象。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在学校教育失调、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句空话。在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的现象严重。共青团湖南省委2005年8月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对学习有十足的信心的儿童只有35.1%,有1/3的留守儿童“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把“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目前最大的愿望的只占33.6%,51.7%的人打算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做生意”。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社会保护,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引发了许多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伤亡事故,以及被人贩子拐走的事情。
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2005年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④。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诱骗,企图拐卖留守男童等。2005年9月,江西南昌县新联乡一位15岁的少女由于家里大人常年在外打工,被对门邻居、68岁的胡某骗到房间遭到强奸⑤。这类侵害留守儿童的刑事案件常常见诸各种媒体报端,说明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寻求解决之策迫在眉睫。
4、留守儿童越轨、失足现象也日趋严重。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禁毒局禁吸禁种处处长王刚披露,截至2011年 11月7日零时,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青少年吸毒人数已逾178万,农村留守少年吸毒成为青少年吸毒的一个新动向。⑥“在吸毒网络化、社交化的背景下,毒品常识较少、又相对缺乏监管的留守少年,往往在上网寻求交流、寻找刺激的过程中,染上毒瘾”。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和疏忽,部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纪律意识滑坡,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有些留守儿童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下,从事一些偷窃、抢劫活动,甚至采 用暴力手段进行犯罪活动,留守儿童越轨、失足现象也日趋严重。
5、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的照顾模式为“单亲照顾”、“寄养照顾”和“隔代照顾”。在“单亲照顾”模式下的儿童,由于是父母一方给予生活起居的照料,营养和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处于“寄养照顾”和“隔代照顾”模式下的两类儿童,由于寄养人和代养人受自身的知识教育水平,对小孩的看管照顾经历的影响,加上农村大部分寄养人和代养人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看管照顾多数停留在孩子不出事故,确保孩子生命安全的层面,而在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营养和健康要求方面重视明显不够。
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隔代教育的缺陷。
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教育单方面努力,得不到家庭教育及时有效的支持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学校教育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亲情缺失难于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
四、班主任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对策
为了关爱留守学生,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学生教育这一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使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1、建立健全机制,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学生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2、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
(1)感情输入。留守学生因为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缺少父爱或母爱。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时,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极力营造“亲情”氛围,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在班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树林里那么大,也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是一样,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曾经有些老师对某些学生的评价是:学习不认真,经常违反纪律,真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都有其聪明的一面,只要他发挥其优势的一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这样,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表扬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标。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学初期,要非常详细地记录留守学生的个人信息、家长信息以及在家法定监护人的信息,并分栏造册。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每次都要登记好。并登记好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记录,督促家长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免感情年久疏远。
(4)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班主任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卫生、成绩、违纪状况,要实行量化管理。特别是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要亲切的关怀和细致的关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3、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学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1)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学生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进他们,多接纳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获了成就感,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学生成长的乐园。
(3)成立留守学生“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学生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学生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学生。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加倍的呵护,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作为班主任就要用心呵护,做一名传递温暖的使者。我们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①新华网5月26日报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 ②杨诗琪,洪克非:《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第2版。
③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年28卷第4期。
④顾秀莲:《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妇运》,2006年第12期。
⑤谭里和:《中国“留守儿童”民间考察报告》,《时代邮刊》,2006年第7期。
⑥《我国青少年吸毒人数已逾178万,留守少年是新动向》,《 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