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

时间:2019-05-14 06: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

第一篇: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的同时,还必须立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导向”,释放新的金融供给,将新的供给置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格局中,实现从供给领先型向需求追随型转变。基于这一思路,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金融供给的宗旨是要使每一家银行机构都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形成错位经营和协调发展。因此,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布局,要“有进有退”,避免出现机构多、效能低的怪圈。要大胆地对规模小、经营差、无特色、只存不贷,占用大量市场资源的金融机构实施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各银行机构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重要产业项目、重点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邮政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紧随政策变化,调整传统信贷模式,给予农业供给侧改革更大的金融支持。

其次,金融供给要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重点施策。一是要聚焦农业“三去一补”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金融需求。当前我国玉米等农产品库存高企,销售不畅,国内外价格倒挂,调减玉米种植是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品结构的导向。2016年全国调减玉米种植3000万亩,辽宁省调减了236万亩,今年还将继续调减120万亩。因此,银行在信贷投向上就要有所考虑,要注重信贷资金从投量到投向的转变,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玉米种植调减后,玉米饲料加工、农户改种大豆、小杂粮等其他优质产品的金融需求。二是要聚焦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增加金融供给。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要重点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持续增加农业产业绿色供给,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聚焦农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要围绕国家产业导向,调整和优化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结构,逐步退出“两高一剩”的传统行业以及产能过剩的产业领域,重点投向新型产业、科技产业及《中国制造2015》的重点领域,持续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对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新一轮东北振兴的背景下,尤其要对2017年本地新建、续建项目及高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要特别予以重点扶持。从东港市中小微企业现状看,一方面要着力支持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四是要聚焦农村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要主动参与增加供给。东港市前阳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正在快速推进试点建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要主动作为,增加对城镇化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建设及 “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入,拓展金融供给的空间。五是要聚焦农村金融消费的需求。随着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消费金融需求潜力巨大。银行机构要面向农村居民购买电脑、空调、热水器、冰箱、手机、汽车、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尝试开发针对农村消费的金融产品,增加农村消费金融供给,打造农村金融消费的升级板。

再次,创新金融产品和供给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把金融服务链条延伸到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由主要支持农产品加工环节向支持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产后转化增值、储运保鲜、营销流通及进出口贸易等全过程转变,并根据条件引入政府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等,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积极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商业圈融资服务。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银行业机构要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特点,主动适应农业产业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通过细分农村客户市场,增强信贷产品的适配能力,可按照做简低端、做大中端、做强高端的原则进行分层服务,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涉农商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创新。三是创新简便易行的抵押担保方式。要大力推进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积极推广厂房设备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产品收益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农业技术专利质押,探索开办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要在龙头企业中推广“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涉农担保公司,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补偿基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统一的抵押登记流转平台,培育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要建立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加强银保、银社、银企、银银合作,实现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最后,强化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大力推广普惠金融,实施精准扶贫。一是银行业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 “三农”、小微企业和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搭建“互联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大科技运用、增加自助机具等手段,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要建立普惠金融长期发展战略,加强银行业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平估,找准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确保普惠金融发展可持续。二是坚持金融精准扶贫。要坚持金融扶贫“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机制、单独考核扶贫绩效、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扶贫要锁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脱贫的造血功能,努力构建扶贫金融商业可持续机制,让弱势群体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服务。

第二篇: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局良好将完善补贴促农民增收

农业“供给侧”改什么? ——破解资源错配增加有效供给

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关乎民生,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矛盾,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捋顺”思路,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从上述文件和官方多次表态来看,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农业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5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此前指出,这种资源的错配已经成为现下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有大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比如说大豆缺口是8000多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但棉花、玉米却有大量库存。”

改革进展如何?

——农业发展开局良好正重点推进多领域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余欣荣表示,今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目前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实现了今年农村工作、农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农业部表示现阶段正在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余欣荣称,农业部专门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主要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作了总体设计,其目的就是引导各地按照科学的、生态的和可持续的要求,按照功能区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

来自农业部的预测显示,“种植业改革开局良好”。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

“从改革重点来看,中央所布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略有不同,农业改革重点包括‘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程国强称。

程国强解释称,“去库存”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价格提不上去、补贴无法增加的背景下,节约成本就是增效;“补短板”则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等农业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产品的生产。

经营方式有何创新成效?

——新型经营主体已成粮食生产主力军

“近些年,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上述发布会上直言。

在这方面,黑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黑龙江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224家,总投入140.6亿元,配备大型先进农机装备5.2万台(套),入社农民18.4万户,自主经营土地面积1160万亩。

发展合作社有啥好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郑联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作社将分散农户和零散土地组织起来发展合作化生产,加快推动了农业经营由小机械生产向大机械作业、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早在2013年11月,官方就对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根据上述文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明确,这些经营主体相比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说具有不少优点。

谈及现阶段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创新还需要不断加强”,现在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多数还停留在农机合作上,应尽快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规模经营。

不难看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打破了此前个体农户的“单打独斗”,通过合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除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供给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性越来越大。

为此,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

保障农民增收要从哪些方面下手?一般来说,农民收入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家庭经营务农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保;财产性收入,比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等。

“未来这四方面收入增长都面临不小的挑战”,程国强直言,从农业经营收入来看,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农产品价格均处在低迷状态,政策上又给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价格回升难度非常大;同时务工收入同样面临天花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民就业相对较难;再就是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而财产性收入和土地经营制度有关,如果不释放红利,继续增收很难。

“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会显著地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在李国祥看来,全国范围内归集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且归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让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主体能够成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一部分收益主体。

对此,农业部也表示要加强补贴政策对农业改革的支持。余欣荣说,为维护玉米调整区农民的利益,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了32.5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重点用于补助发展粮改饲和粮豆轮作;同时,对玉米收储制度作了改革,由过去的临时收储政策改变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另外还将推动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和其他支持渔业发展的转方式政策。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措施

供给侧改革措施

从战略上看,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从战术上看,要抓住关键点,继续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

积极稳妥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就是将宝贵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严重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和“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产品与服务的升级严重落后于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形成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应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替代高端进口产品消化部分产能。更加注重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重拳出击去库存,清除供给冗余。化解房地产“库存风险”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其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防范风险去杠杆,确保供给安全。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名义杠杆率并不高,但潜在风险也不小,存在较多隐性债务,债务增长偏快。当前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是在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标本兼治,逐步并有效地重组和化解债务,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多措并举降成本,提升供给能力。当前,实体经济在利润和盈利能力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因此,中央提出要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中,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一方面,要注重降低企业的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降低电力价格,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雪中送炭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补短板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质量。此外,还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推动企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的创新进程。

第四篇:赵海 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重点与路径

赵 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政策研究室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本文从金融角度透视农业供给侧改革,分析金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探讨金融服务的支持重点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调结构;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

201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7年中央1号文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六个方面,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入了深化推进的阶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农村是经济社会的突出短板,资源要素不断流出,尤其需要金融的支持。本文围绕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分析金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和新要求,探讨金融服务的支持重点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内涵实质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连续4年站上1.2万亿斤台阶,农民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不尽合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等,构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以问题为导向,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实质。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1.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品、品质和区域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产品结构上,最为突出的是玉米供给过剩,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而大豆缺口日益加大,2015年进口达到8169.4万吨,比2004年增加了3倍,对外依存度达到88.2%。在品质结构上,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产农产品大路货多、品质一般,还有一些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与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区域结构上,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错配问题严重,南方地少水多而北方水少地多,造成了南水 北调、北粮南运的局面;主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成为“原”字号农产品的调出地;玉米带和畜牧带重叠度不高,形成了北粮南猪的格局。

2.主要粮食品种库存量大。到2015年底,我国粮食库存已接近一年的产量,达到5.2亿吨,其中玉米库存占了一半左右,约2.6亿吨,比2015年全年玉米产量2.25亿吨还要多。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率已达83.2%,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水平。超额储备不仅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还会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压制,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安全。此外,由于出库困难、超期存储问题大量存在,还带来质量安全隐患。从这个视角看,我国正面临库存越多越不安全的窘境。

3.农业成本不断攀升、竞争力下降。农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不断加大资源利用强度,追加物质和劳动投入,导致边际成本增加快于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增加。2004年-2014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种粮食每亩生产成本由395.5元提高到1068.57元,增长170.2%,而同期三种粮食亩均产量只增长了16.34%,亩收益率由33.2%下降到10.46%。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4.资源环境透支利用、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本来就是土地、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要保持粮食连年增产,势必加大了对土地、水资源利用强度,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超采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亩化肥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而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由于投入品使用不当,目前我国耕地污染超标面积高达3.5亿亩,污染率为19.4%。超标准挖掘利用地下水资源,超采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地面沉降和塌陷屡屡发生。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实质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全面的改革来解决。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明确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一去一降一补”三大任务。201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作出了部署。农业供给侧改革,究其本质,就是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臵,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

本文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点是完善农业供给体系,核心是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路径是改革体制机制,目标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内容上看,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长期的托市价收购是导致粮食“三量其增”的根本因素,因 此,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的主要取向就是逐步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价格准确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富有弹性;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重点,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供给从主要满足“量”的要求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三是消化积压粮食库存。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疏通影响农业健康发展的“堰塞湖”。四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关键是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拓展休闲观光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五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六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集中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耕地轮作休耕。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为金融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为金融业改革发展明确了新要求、提 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

(一)为金融发展指明了发力方向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金融业特别是农村金融业也要把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业务发展主线,具体来讲要循着以下导向发力。

1.结构调整导向。就是金融要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大局,把信贷资源逐步从过剩产业退出来,聚合到支持紧缺产业发展中去,从低端无效的供给中退出来,聚合到市场急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中去。

2.保障产能导向。就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由追求提高产量向提高产能转变,农业不要求连年增产,但要保持充足的产能以备不时之需。

3.创新发展导向。就是金融服务要突出创新理念,积极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创新创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等新兴领域,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引领创新发展。

4.绿色安全导向。就是信贷资源要更多投放到清洁生产、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绿色生产方式上来,坚决避免投入到以资源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去,以绿色金融践行绿色理念。5.共享共富导向。就是金融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中,要注重对普通农户的带动,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为信贷业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很多领域都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由于农业自身积累较慢且财政资金投入有限,这进一步突显了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化,必将为金融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业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空间巨大。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规划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争取建成10亿亩的目标,明确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并提出通过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培育承贷主体,为高标准农田融资提供便利,这些举措将大大拓展金融业发展的空间。

2.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前景广阔。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截至2016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8%;农产品网络零售全年交易总额达2200亿元,同比增长46%,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2017年中央1号文件把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专门用一个部分进行论述,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可以想见,在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下,未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对金融业来讲,同样是一片蓝海。

3.农业产业链发展环境改善、融资需求增加。这突出表现在农产品收储制度及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长期以来,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托市价收购导致市场扭曲,形成“麦强面弱”、“稻强米弱”以及“三量齐增”等怪相,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健康发展,使得很多涉农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2016年农产品收储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新政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后,改变了政策托市价对产业链的扭曲,理顺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到岸完税价约为1685元/吨,广州港玉米主流成交价在1600元/吨,国产玉米比进口玉米的价格还有优势,这大大改善了玉米产业链的发展环境。据调研了解,2016年新玉米上市以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玉米淀粉、酒精等加工品还出现出口大幅增长,有些深加工企业称“迎来了好多年都没有的春天”。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可以说是“一着激活、全盘 皆活”。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国家明确了2017年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小麦与上年持平,稻谷每斤下降2分-5分,改变了以往单边上涨的趋势,定价机制更趋灵活。总的来看,随着农产品价格机制逐步理顺,农业产业链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态势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带来了金融发展环境的改善,不仅贷款需求会明显上升,更重要的是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对金融业来说构成实质性利好。

(三)对一些金融业传统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应当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一些领域的经营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并向金融领域传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后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这对农业生产者造成了较大冲击。据调研了解,东北地区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耕种自家承包地的农户基本能保本,流转耕地的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不少农业经营者蒙受损失,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退地”的情况。粮价下跌还使收储企业和贸易商承受了不小的亏损,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粮食收储信贷资金安全。同时,玉米市场化收购制度改革,还大幅降低了金融机制收储信贷资金的市场规模,如农 业发展银行2016/2017在东北四省区的玉米收储信贷规模下降了8成以上。还有一些地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具有盲目性,经营者从业经验不足、项目缺乏充分论证,流转土地规模过大,动辄上千亩,结果摊子铺得太大但效益跟不上,甚至还出现了老板“跑路”的**,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三、准确把握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客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物质支撑作用和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好金融的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金融服务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重点,遵循经济和金融规律,找准服务的重点。

(一)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调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服务调结构,核心是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接国家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调整规划,信贷投放实行有保有压,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对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等落后产能所在地区和行业实施信贷总额限制,重点支持粮改饲改豆,以及在玉米主产区和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发展畜牧业。二是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进一步增加优质种养作物和品种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标准化、品牌化农业,支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 开展“三品一标”等质量安全认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在支持生产结构调整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库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重点是把玉米、稻谷的库存量降下来。要抓住当前农产品加工业景气度上升的机遇,加大力度支持饲料、酒精、淀粉等企业生产经营,促进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加快消化过大库存。

(二)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支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大力支持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促进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二是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重点支持产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项目、园区和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积极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完善农村物流、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支持创意农业、个性化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中央厨房、食品短链、社区支农等新型业态。三是支持创新创业。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到农村创业,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以及农产品加工业,设计好信贷产品,大力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三)支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又是金融业拓展业务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支持农业节水工程建设。2017年1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包括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农区和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这个领域的资金需求量很大,金融部门应积极对接和谋划。二是支持农业清洁生产。重点是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规模化大型沼气建设,堵住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三是支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结合支持领域和对象研发适合的产品和模式。

(四)突出金融支持的重点区域 2017年中央1号文件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提出了“三区”“三园”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平台和载体。“三区”指对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未来各类资源要素、各类资金项目将逐步向“三区”“三园”集聚,金融服务也要遵循政策导向,将信贷资源向这些重点区域倾斜。具体来讲,要积极对接“三区”“三园”创建规划,因地制宜设计金融服务方案,大力支持这些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推广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挥好社会资金、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协同效应。

(五)选择和培育重点客户

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依托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发客户资源。要结合各类金融服务的内容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客户群体予以支持。一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该类客户调整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绿色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科研企业、农业服务公司等农业企业,支持该类客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经营效益,带动、引领和支撑现代农 业发展。金融机构应注重与农垦总局、供销总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企业以及涉农央企的沟通合作,开发优质大客户。三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主要围绕私人部门不愿进入的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领域,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排工程建设、面源污染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当然,这些领域除了由政府平台公司来承担,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四、加强金融业创新发展,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业要积极主动从自身发力,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和加强管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

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客户群体特点,开发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构建涵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流程的融资和便捷支付体系,满足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要注重创新引领,积极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等纳入抵押担保物范围的具体实施办法;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产业链金融,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资服务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各类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链条式的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积极 “触网”“触电”,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产品和制度、流程等方面探索和创新,优化银行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积极推进模式创新,因地因企制宜,开发设计PPP融资、批发转贷、股权投资、投贷结合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二)立足自身实际,找准服务重点

我国涉农金融机构种类和层次较多,包括一些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还有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要发挥比较优势,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和方向重点,搞差异化竞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农业政策性银行要突出公共性和社会效益,更多聚焦涉农国企和政府平台公司,支持粮棉油收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特别是要研究加强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和扶贫的支持力度,服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脱贫攻坚;商业性银行要发挥网点众多、方式灵活的优势,更多服务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要发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更多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以及普通小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当然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都会存在交叉,关键是要培育自己的专长,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行优惠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弱质产业。金融机构应在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规模上有所倾斜、利率上体现优惠、收费上尽量减免、流程上更加简便,实现让利于农,保障各类农业主体贷款的可得性、低廉性和便利性。此外,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背景下,部分产业和企业遇到了一些困境。金融机构要着眼农业的大周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对涉农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发展情况比较稳定、前景比较好的产业和企业,尽量不停贷不抽贷,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四)加强风险防范

风险和创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讲金融业要大力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但都需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因为金融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得不好也可能给农业经营者造成损失,还影响到农村金融稳定。因此,要注意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好事办好。要把好信贷准入关,根据农业经营者的需求特征、财务实力、生产周期、抗风险能力和产业前景进行贷前综合调查与研判,实事求是地提供信贷支持,避免让农业经营者超出自身还款能力过度借贷,特别是对新产业新业态要注意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建设。要强化贷后管理,严格防范信贷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确保 信贷资金真正用在农业上,防止被挤占和挪用。

五、相关政策建议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金融业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催化酶”和“助推剂”。要着力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金融服务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财税和货币支持政策。当前,涉农金融机构普遍面临资金成本走高、利差收窄、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不利于提高服务水平。要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研究加大奖励力度。延长小额贷款利息免税政策,提高免征小额贷款税的起征点,提高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计提比例,降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PSL、“三农”债券、绿色债券等方面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特殊优惠,保障资金规模、降低资金成本。

二是强化差异化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差异化的监管制度,为专注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机构“撑腰”。监管部门要加快构建支农服务目标、方法和责任监管体系,并将支农服务功能监管评价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市场准入等有效对接,形成金融机构支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金融机构适度放宽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监管部门灵活掌握监管尺度,引导金融机构区别对待暂时面临困难的各类农业主体。三是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抵押 担保物不足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是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抓手,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总结推广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经验做法,推进向市县延伸,形成较为健全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借鉴福建沙县等地的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合作性村级融资担保基金,重点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借鉴东北地区玉米收储信用保证金的做法,鼓励地方政府出资或联合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出资,建立共同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突出短板。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对金融机构布放ATM、转账电话、POS机等设备给予一定补贴,降低服务成本。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对金融机构设立农村网点、服务点进行优先审批,对农村地区跨行、跨区域的转账、汇款、结算等业务实行手续费减免政策,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难、服务贵的问题。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完善相关产权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以及法律、会计等相关服务,建立有效的处臵机制,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加快建设较为 完备的农村征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利率定价等方面对守信农户给予适当优惠,增强农民诚信意识,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求是,2017(6):3-6 2.杜鹰,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深化农村改革当务之急[N].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9月9日

3.马晓河,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76-80

作者简介:

赵海,经济学博士,先后就职于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研究室研究三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

第五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讲稿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最高级别的中央会议,这个概念首次进入到公众的视野。

农业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和农业密切相关,通过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从农产品供给端入手,从而改善农业的供给结构。核心就是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我们知道,供给侧改革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因此更加注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

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彻底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也要看到,一方面农业实现了连年丰收,但另一方面,农业在生产方式、生产结构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过去的政策主要是拼总量,不计成本和资源代价,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比如:

1.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超采地下水等等不计资源代价、透支产能带来的恶果正在慢慢显 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下降。

2.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第一个就是劳动力成本高。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劳动人口的减少,人口的减少,不仅给工业带来较大压力,给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二个成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高。高投入、高污染带来的就是高代价、高成本。

3.农业自身短板。一是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生产周期较长,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其经济效益要低很多。二是从农民本身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一定的短时行为。三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较为分散,受计划经济影响,这些都是农业本身存在的一些弱势。

4.农产品供需失衡。随着近年来,城镇化不断扩大,中产阶层的增加,贫困人口2020年全部脱贫等等,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逐渐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在需求端呢,消费结构是不断升级,比如说过去,只要吃饱肚子就行,现在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又比如,现在对大米白面的需求低了,对肉蛋奶,瓜果蔬菜的需求增加了,那么另一方面,在农业的供给端呢,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就导致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天平出现了倾斜,供需产生了失衡。

那么我们看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端,因此,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改善农产品的供求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二、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最终通过倒逼改革,我们国家最终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改什么呢,就是要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源头上,改善农产品结构,在流通环节,改善供给效率,在产品上,既要生产出数量充足的产品,还要满足品种要多样化。

那么怎么改呢,我们知道,供给侧改革有三板斧,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这个不仅适用于工业,也一样适用在农业上。怎么改呢,一是去库存。比如减少一些粮食库存,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比例,使农业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补短板。第一个要补齐农业自身短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职业农民、科技推广上等下功夫。第二个要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比如要振兴奶业,增加大豆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是增效益。要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普及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总之,要通过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四是育主体。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引导和发挥规模经营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五是增动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这里不再细讲,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安徽小岗村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的探索,里面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还比如休闲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这种融合发展,也就是通过这些方面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

下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焦点访谈农业供给侧改革

    《焦点访谈》 20170205 农业供给侧改革出新招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

    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

    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核心,受到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阐述农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和......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 农村改革,活水这里来(政策解读·掷地有声好政策⑥) 本报记者 高云才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4日 02 版) 农村改革的源源活水,给......

    案例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

    http://lxks.offcn.com 【2017中公遴选·案例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 【导语】2017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论文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7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

    浅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精选)

    浅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农业高投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