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
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核心,受到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阐述农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各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真实情况,进而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5日
迄今为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农村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源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一)农业改革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经济状况的体现,是国家经济独立、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核心是农业,一旦农业发展落后,那么就会限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另外,农业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布局带来一定影响,与群众自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紧密相连。
(二)农业改革的必然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与改革开放时相比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仍旧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渐提升,限制农业发展的根源从之前的资源限制演变成需求与资源的双重限制,最终农业发展矛盾体现在农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方面。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优良农产品的需求比率明显提升,并呈多样化趋势。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改革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还要向适应品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数量、质量为重点;第二,调节农业结构是加强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业国际化趋势渐渐明显。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发展速度。针对国内与国际市场需求合理划分农产品生产,借助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对农业结构进行调节,充分发挥农业结构优势,稳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第三,调节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随着供求的改变,仅仅依靠提升农产品数量和价格来增加收入是不行的。然而调节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制造出高质量产品,不仅要符合市场品质化和多样化需求,还可提高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调节农业结构是开发农业资源的关键方法。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紧缺、开采过度、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对此调节和完善农业结构,充分展现地区优势、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近几年,各个地区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业结构进行调节,改变农业发展形势,推动一二三产业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维持健康发展的趋势在于:(1)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3)体现农业发展新业态;(4)推动农业有序改革。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当前经营规模。近几年,尽管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之出现,但依然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较多,农村劳动力的迁徙,致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对农业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不够了解,不能很好的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技术服务没有完全打通,农业技术依然使用传统方法,缺少创新性,效果不明显;(2)农产品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合较为松弛。农业产品种类多,呈分散式,农业上下游类的经营主体联系不紧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且凸显特色的产业链。农业企业多以小、散、杂为主,处在成长阶段,规模小,企业、基地与农户联系度较低。大部分农产品依旧处在原始产品拍卖阶段,即便加工,也是小型的加工流程,农产品附加值低。针对农产品流向问题,出现各自为政,不按规则营销,使得流通途径相对拥挤;(3)运用农业政策的灵活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农业发展动力。包括农业资金整合情况欠缺,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其效果不太明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融资途径狭小,金融与社会资本转向农村的较少。另外,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造较为迟缓,土地运转不合理,弃田抛荒现象较为严重。承包权、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权分置与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和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依然处在试点阶段,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没有全部盘活,对养老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策略
(一)执行三大调节。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站在供给侧角度来处理农业、农民和农村结构性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调节农业生产形式的结构性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调节,清除无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缩短低档供给,提升高档供给;其次,对生产方式进行调节,将绿色生产放在主导位置,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产质量提升产业品质,确保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视频;最后,对产业体系进行调节,重点倡导和创建农村新产业与新状态,推动农业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七个重点。注重地区农作物和畜牧业并调节其产业结构;以保护资源和增加效果为核心,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以扶持农民、返回当地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的农业融合发展;注重“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农产品效率;重点关注产品及产业标准化建设,保证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性与品牌形象性;重点关注多种化经营规模改变经营方式;将节本增效作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
(三)强调五个“突出”。突出经营规模,保证地区农产品的供给量;突出升级完善,提高农产品发展水平;突出融合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突出创新改革,更深层次的呈现发展功能;突出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销售竞争力。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一)扩大农产品交易规模。扩大交易规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企业农产品交易资金,还能够让农户得到大量的交易经济补偿,例如送货上门、技术服务以及数量打折等。建造优质的交易体系,确保农民交易环境的安全性,减少农户交易资金,应加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整改力度。建立市场信息网,让农民收获更多的信息数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凸显经营决策的合理性。
(二)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给予农民最大的经济待遇,打破轻视农民工的各类做法。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民产业化经济收入;明确土地权益归属,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迁徙,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经营活动的价值链长度,维持农民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便于农民获取高额利益;减少农民交易资金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在农村着力?d办电子商务与订单农业,这样能够降低交易资金。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合理拟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落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监督、保护及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性。修订《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变得合理化、详细化。加大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态农业污染的管理力度,构建与优化相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2)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力度。创建独立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增强执法力度严格依照执法流程执行,对农业生态环境有害的违法犯罪行为需加强行政与司法执法力度,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与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使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乡村。
(四)加大农业政策创新力度。(1)农业供给侧改革应符合农业政策标准。农业政策创新的第一步是思维创新,一旦思维理论过于传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农业政策的实施。国内农业管理具有规划性、温饱性的管理体系,决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农业稳则天下安,防止农业改革影响国内安危,严格管理农村土地;(2)土地政策创新。把土地看成建设资源,打破农业土地理念。转变土地分散现状,让耕种者有田;(3)农业结构政策创新。目前农业结构较为单调,一二三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注重产业忽略粮食。针对其他产业来讲,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然而却没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农业自身优势要比其他产业大,此优势因为缺乏政策指引很难施展其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凌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11).[2]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农村经济,2017(1).
第二篇: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局良好将完善补贴促农民增收
农业“供给侧”改什么? ——破解资源错配增加有效供给
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关乎民生,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矛盾,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捋顺”思路,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从上述文件和官方多次表态来看,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农业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5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此前指出,这种资源的错配已经成为现下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有大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比如说大豆缺口是8000多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但棉花、玉米却有大量库存。”
改革进展如何?
——农业发展开局良好正重点推进多领域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余欣荣表示,今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目前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实现了今年农村工作、农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农业部表示现阶段正在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余欣荣称,农业部专门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主要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作了总体设计,其目的就是引导各地按照科学的、生态的和可持续的要求,按照功能区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
来自农业部的预测显示,“种植业改革开局良好”。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
“从改革重点来看,中央所布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略有不同,农业改革重点包括‘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程国强称。
程国强解释称,“去库存”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价格提不上去、补贴无法增加的背景下,节约成本就是增效;“补短板”则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等农业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产品的生产。
经营方式有何创新成效?
——新型经营主体已成粮食生产主力军
“近些年,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上述发布会上直言。
在这方面,黑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黑龙江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224家,总投入140.6亿元,配备大型先进农机装备5.2万台(套),入社农民18.4万户,自主经营土地面积1160万亩。
发展合作社有啥好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郑联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作社将分散农户和零散土地组织起来发展合作化生产,加快推动了农业经营由小机械生产向大机械作业、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早在2013年11月,官方就对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根据上述文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明确,这些经营主体相比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说具有不少优点。
谈及现阶段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创新还需要不断加强”,现在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多数还停留在农机合作上,应尽快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规模经营。
不难看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打破了此前个体农户的“单打独斗”,通过合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除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供给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性越来越大。
为此,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
保障农民增收要从哪些方面下手?一般来说,农民收入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家庭经营务农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保;财产性收入,比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等。
“未来这四方面收入增长都面临不小的挑战”,程国强直言,从农业经营收入来看,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农产品价格均处在低迷状态,政策上又给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价格回升难度非常大;同时务工收入同样面临天花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民就业相对较难;再就是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而财产性收入和土地经营制度有关,如果不释放红利,继续增收很难。
“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会显著地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在李国祥看来,全国范围内归集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且归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让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主体能够成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一部分收益主体。
对此,农业部也表示要加强补贴政策对农业改革的支持。余欣荣说,为维护玉米调整区农民的利益,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了32.5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重点用于补助发展粮改饲和粮豆轮作;同时,对玉米收储制度作了改革,由过去的临时收储政策改变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另外还将推动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和其他支持渔业发展的转方式政策。
第三篇:焦点访谈农业供给侧改革
《焦点访谈》 20170205 农业供给侧改革出新招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的政策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那么,为什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2016年秋收的季节,黑龙江省种玉米的农户并没有丰收的喜悦。肇东市长富村村民范洪艳家的17亩土地今年收了26000斤玉米,但是这两万多斤玉米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上。
范洪艳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子和化肥等加起来,她每斤玉米的成本是6毛钱左右,但是2016年的收购价却掉到了5毛多,这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到头来连本都收不回来。
2007年开始施行的玉米收储制度,以每斤7毛钱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玉米,并且收购价格逐年递增。玉米销路好就能在市场上卖高价,如果销路不好也能有这个收储制度托底,这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6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而与此同时,价格优势明显的进口玉米还在抢占着国内市场。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生产量、存储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而与玉米恰恰相反的是大豆,种的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16年我国的大豆产量约1300万吨,但是进口量却超过了8000多万吨。
需求旺盛的大豆没人种,而库存量不断创下新高的玉米却卖不掉。市场上缺乏有效的供给,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才能推进呢?核心就是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玉米的收储制度进行了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所以,“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赵和贵是一家饭店的主厨,饭店的食材都由他负责挑选、进货。最近他的店里卖的最好的一道菜就是炒辣椒。
赵和贵选的辣椒来自江西省安义县的老庄主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龚得胜种的辣椒之所以供不应求,是因为绿色食品、口感好而且价格不贵,这些都是迎合市场的主要因素。
2004年,在俄罗斯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龚得胜回到家乡,承包了当地1000多亩荒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龚得胜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都投入到辣椒种植上。刚开始,他种的辣椒产量低,市场销路也不好,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快用完了,刚刚起步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怎样才能找到后续资金成了龚得胜的心病。
龚得胜所说的财政惠农信贷通,是江西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生产经营资金的融资模式。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农工部牵头与银行合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1-3年期的贷款。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五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重点扶持对象,其中农民合作社最高授信额度300万元,龚得胜拿到的就是这笔钱。而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倡导的一个方向。
江西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之一,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够分、分不均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这种做法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而有了风险保证金兜底,银行贷款的风险则大大降低了。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方式转变,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全程无缝对接,就说明了“三产融合” 的重要性。
每个周末,潍坊市民潘明惠都会为下周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早做打算。不用再像以前去挤菜市场采购,如今通过手机上一个叫“有机汇”的APP就能解决。这张订单通过网络,继续被传递到上游的生产部门。大棚里,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采摘,这些新鲜的有机蔬菜会被送到加工车间,经过挑选、处理、包装,交予物流,送到潘明惠家中。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整个过程不超过24小时。
看得见的流程在24小时之内,而看不见的品质则在24小时之外。为了这份看不见的品质,这家有机农业公司下了6年功夫。他们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
如今,这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原先的农民变身为企业的工人,年收入达到四万块钱,是之前的五到六倍。现代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全链条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民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值服务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辟农民增收创建了新的途径。这就是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顺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的三产深度融合。
除此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的势头不逆转的情况下,下一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主要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在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的同时,还要紧紧地围绕市场需求,来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和变化。而今后检验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本身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的鼓起来,让农民的生活更好,农村更美。
第四篇:浅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精选)
浅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农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质量的状况。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绿色、有机农产品 创新
1.了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简而言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侧重于供给方的有效调控,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防止产能过剩给生产者带来损失。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早已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家应在顶层设计上搭好框架,再延伸推进某一区域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2.1土地制度改革
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离开农业、农村;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1.2.2农业结构调整
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而结构调整的任务也隐含着进一步促进这些主体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内涵之一——农业生产的主体结构,即通过主体结构的改变推动供给结构的改变。1.2.3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底线。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既要保耕地,又要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因此,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
2.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2.1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2.2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2.3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主产区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农业。由于供求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等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这些年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符合中国国情、凸显各区域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3.1以区域地标品牌建设为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大力开发与地方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的地方名优特产品,把扶持区域地标的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特别是加大对区域代表性特色农产品、重点品牌的加工和销售扶持力度,注重对地方独特资源、传统工艺、农耕文化等的挖掘,以此彰显农业的地方个性,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3.2以“新农人”为方向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农村能人为重点对象,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扶持体系。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民培训以教师课堂培训为重点向乡土型人才在生产现场培训为重点转变,增强培训实效。3.3以市场机制为动力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动
完善征地制度,鼓励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积极稳妥地推广新型土地流转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3.4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改革
要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着重发挥农村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经济文化能人、回乡创业人员、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新乡贤”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村治理、农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完善农业农村相关制度体系。
3.5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品种上,重点是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提升牛奶质量,鼓励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品质上,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
3.6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
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3.7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生产体系
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3.8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
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布局。加大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力度,重点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已基本形成,优化区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调、适调、精调,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大折腾、“翻烧饼”。3.9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经营体系
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
3.10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
3.11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产能
坚持把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根本举措,把建设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打造产能稳固的粮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4.完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4.1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三补合一”力度,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争取新增农业生产成本补贴、新品种选育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补贴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4.2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政策调整弹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同时保护农民利益。4.3完善金融保险政策
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破解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并运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谷物保险面积全覆盖,逐步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4.4完善贸易调控政策
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与国内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控制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产品优进优出。加强国内产业安全保护,尽快完善重要农产品贸易损害 6 补偿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建立农业“走出去”扶持政策体系。
第五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讲稿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最高级别的中央会议,这个概念首次进入到公众的视野。
农业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和农业密切相关,通过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从农产品供给端入手,从而改善农业的供给结构。核心就是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我们知道,供给侧改革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因此更加注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
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彻底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也要看到,一方面农业实现了连年丰收,但另一方面,农业在生产方式、生产结构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过去的政策主要是拼总量,不计成本和资源代价,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比如:
1.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超采地下水等等不计资源代价、透支产能带来的恶果正在慢慢显 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下降。
2.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第一个就是劳动力成本高。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劳动人口的减少,人口的减少,不仅给工业带来较大压力,给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二个成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高。高投入、高污染带来的就是高代价、高成本。
3.农业自身短板。一是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生产周期较长,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其经济效益要低很多。二是从农民本身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一定的短时行为。三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较为分散,受计划经济影响,这些都是农业本身存在的一些弱势。
4.农产品供需失衡。随着近年来,城镇化不断扩大,中产阶层的增加,贫困人口2020年全部脱贫等等,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逐渐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在需求端呢,消费结构是不断升级,比如说过去,只要吃饱肚子就行,现在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又比如,现在对大米白面的需求低了,对肉蛋奶,瓜果蔬菜的需求增加了,那么另一方面,在农业的供给端呢,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就导致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天平出现了倾斜,供需产生了失衡。
那么我们看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端,因此,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改善农产品的供求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二、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最终通过倒逼改革,我们国家最终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改什么呢,就是要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源头上,改善农产品结构,在流通环节,改善供给效率,在产品上,既要生产出数量充足的产品,还要满足品种要多样化。
那么怎么改呢,我们知道,供给侧改革有三板斧,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这个不仅适用于工业,也一样适用在农业上。怎么改呢,一是去库存。比如减少一些粮食库存,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比例,使农业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补短板。第一个要补齐农业自身短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职业农民、科技推广上等下功夫。第二个要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比如要振兴奶业,增加大豆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是增效益。要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普及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总之,要通过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四是育主体。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引导和发挥规模经营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五是增动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这里不再细讲,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安徽小岗村在土地流转方面进行的探索,里面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还比如休闲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这种融合发展,也就是通过这些方面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