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

时间:2019-05-14 06: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

第一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

原标题: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

公安改革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司法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系正在日益完备

入夏以来,一些事件的舆论漩涡中时常会出现公安机关的身影。海航受训机师在海口某酒店意图强奸女导演未遂,本来公众的枪口应该指向海航,没想到,公安机关立案不及时却成了舆论的靶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随便一个邻里纠纷,街边冲突的小案子,只要公安一介入,公众的目光就会转向公安机关,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小错都会让公安躺枪。

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该怎么办?是指责群众不明真相?还是批评网友动辄“黑公安”?虽然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站位显然太低了。事实上,信息时代,公安民警任何一次执法、处警活动都可能处在媒体和舆论的聚光灯下,任何一点瑕疵都有可能被放大,成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不满意的理由。指望我们的工作不被媒体聚焦恐怕不现实,那么就只能苦练内功,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

7月24日,中央政法委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第一次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这次会议亮点频现,公安改革作为一大亮点格外值得关注。

以往一谈到司法体制改革,人们首先会想到法院和检察院的改革,即使有公安改革加入,也是为了配合两院的改革。比如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公安机关提供的案件证据更加严格,经得起法庭的举证质证。也就是说,法院改革带动了公安改革。

然而这一次明显不同。从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公安改革在新时代的司法体制改革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而且是独立的存在,并没有依附于任何一项改革。更重要的是,这次公安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意出发,推动公安改革向全方位、深层次迈进。

首先是公安机关的管理机构职能改革,这项改革要解决的是机构和职能问题,实现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力量调配的优化,进而理顺事权关系、结构关系。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通过这项改革,我们会感受到更多、更优质的警力用于基层,执法一线民警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公安机关的警力配置更加合理,执法服务更加高效。

其次是公安政务改革,公安工作不仅是执法,而且还有服务。公安政务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也最容易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公安政务改革就是要全面落实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做到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同时,公安政务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建立新型户籍制度。

对出入境管理,通过改革将力争实现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对车辆管理,通过改革将努力实现全国通检的承诺。

第三是公安执法改革。这项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提升公安实战化水平和执法规范化水平,建立现代化警务管理体系。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基层公安民警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都是一大短板,很多一线民警存在着“跑不动、追不上、说不过、控不住、打不赢”等问题。不久前,网上广泛流传的“教科书式执法”视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科书式执法”好就好在执法规范,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警察的形象,又没有给别人留下诟病的口实。执法规范化就是要让每一个执法民警都能有这样水平和能力。

最后是公安改革的技术驱动。面对犯罪组织化、网络化、跨区域化等新特点,公安机关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而能力提升,离不开公安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与推动。公安改革始终与科技紧密结合,确保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治安良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建设智慧公安的指导意见,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大数据智能应用新生态。相信融入了科技力量的公安改革,会创造出新的公安奇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公安改革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司法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系正在日益完备。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落实工作重在操作

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既要想干、敢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遇到事情不逃避,碰到难题敢面对,营造一个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今年的全国两会,观全局、议大事、谋大计,拉开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如何落实。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当前有些工作难以取得进展、获得实效的原因,既存在着不落实,也存在着落实不了的现象。落实不了往往是因为没把“操作性”挺在前面。一方面,我们要大兴“为敢于担当者而担当”之风,建立完善容错机制,解决想干、敢干、积极干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落实工作要注重操作性,解决能干、会干、善于干的问题。落实工作重在操作,是“实干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则,再好的计划和规划,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再好的愿景都只会停留在图纸上、文件中,而不会真正利于发展、惠及人民。

重在操作要靠“实”。现在有些干部,汇报工作表面文章做得漂亮,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出口成章、头头是道,甚至是今天一个打算,明天一个想法,花哨的概念一大堆。现在是网络社会,各种纷乱的概念网上都有,粘贴下载一下,拿出来的语言貌似挺先进的。从网上东拼西凑一些新词汇、新提法,听着挺唬人,实际上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把式”,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真本事”。这种重“形式”而不重“操作”的工作汇报、工作计划,严重背离

就是“语言的腐败”,对现实工作十分有害。

“三严三实”的要求,说得好听一点儿是“正确的废话”“华丽的套话”,说得严重一点儿重在操作要靠“专”。同样的食材和灶具,为什么大厨做出来的饭菜更好吃?因为“专业程度”不同,本事就体现在“操作”上。我们想问题、看问题,首先要有“专业眼光”,要凭专业说话,按规矩办事,不跟风,不蛮干,更不能想当然。有些干部,老百姓戏称为“三拍干部”,就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这样的干部做事不敬业,也不专业,结果一辈子都在混日子而成就不了事业。再一个就是要有“专业素养”。别人能干的我们不能干,叫无能;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叫尽职;别人不能干的我们能干,叫本事。有些干部,别人能干,自己干不了,还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其实就是无能的表现。

重在操作要靠“真”。就是要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说了算、定了干,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谈到重点项目就“有望开工”,谈到难点问题就“有望解决”,致使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长期停留在规划中、停留在报告中,在老百姓看来,“有望”就成了“失望”、“承诺”就成了“忽悠”。重在操作,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真落实”,要有“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思想,做到“时辰可拖,日期不可改”。我们要在操作上实现真落实,还要敢于担当,同时要为敢于担当者而担当、为勇于负责者而负责,遇到事情不逃避,碰到难题敢面对,营造一个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总之,我们在落实工作时,应该多想一想怎么操作。对于提出的思路、打算,首先要思考有没有操作性,该怎样操作。把能否操作、如何操作的问题解决好了,工作落实推进就会事半功倍。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日前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时说

第二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许下的庄严承诺,更是衡量“中国梦”的标杆标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首先要确保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扶贫。所以,抓好精准扶贫不仅事关人们大众生活改善提升,更关系着发展千秋大计。

正如总书记讲的: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那么,如何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到位呢?关键在于选好“旗手”。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那么万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旗手”。今天,我们以举国之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需要“旗手”。那么,谁才是“旗手”?“旗手”要做什么?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规划上抓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调整,由传统的项目覆盖向精确定位转变。然而,精准扶贫却又不是只讲究对一个点位的关注,它更注重统筹规划实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行政首长要从区域全局的角度谋篇布局,做好精准扶贫的区域性规划,做到先“化零为整”而后“化整为零”,如此交替实施,方能有的放矢。故而,领导干部是第一“旗手”,他们把精准扶贫的大旗举起来,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机关干部职工要从推进上抓落实。规划的核心意义在于执行,否则就成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执行的关键又是政策方针的落实者——机关干部职工。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量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机关优秀干部到基层去具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规划。机关干部是一个“火种”,他们就像“星星之火”洒向农村大地,带着重担、带着责任、带着激情,与贫困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的战壕。他们是“旗手”,是冲锋时举旗的战士。

基层村级干部要从落实上抓结果。“村官不是官,但当好不简单”。精准扶贫的各类政策、措施,都必须经过村干部的传达、落实,才能在农村基层落地生花。而精准扶贫工作,自中央到省、市、县地方,层层谋划、层层推进,但根本的根本还是要在农村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就是那下面的一根针,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服务好全局。村干部都是群众具有威望的本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所以精准扶贫少不了这些“土旗手”。

众志勉力前,奋勇齐争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旗手”来引导、来推动,“旗手”是“星星之火”,也是“中流砥柱”,只要充分发挥各层各级“旗手”的力量与作用,就一定可以以“燎原之势”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而实现民之康、国之强的目标。

第三篇: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第四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文化品牌的灵魂与不竭动力源泉。推动文化品牌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具体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发展,应从科学凝练文化元素、系统构建文化品牌、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精准营销文化产品四个方面入手。

科学凝练文化元素。这是指在文化产品研发阶段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新的感官体验和互动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用现代科技激发文化创意,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形态。例如,以传统文化作品为创作内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这些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幅商贾云集、人流穿梭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融合了当代先进影像技术和我国古代文明瑰宝,让人耳目一新。又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用科技手段呈现各地历史风情,让现代人“亲历”历史。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采用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实现了文化和商业双重价值。同时,还应重视开发文化项目及文化工程,如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各地实际建设新乡贤文化及乡村记忆工程等,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要不断增强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系统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品牌效应不明显、附加值偏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链经营格局尚未形成。根据我国实际,文化品牌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自信、以口碑为标尺的品牌他信,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二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适时呈现文化成果。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的关键在于适时,即文化成果应与时代发展同步,突出时代元素、弘扬时代精神。当前,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如果不注重与时俱进,就会落后于时代、失去受众。因此,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要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成果,并将其适时呈现在世人面前。

精准营销文化产品。根据地区实际,细分文化营销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的文化品牌营销战略,是开拓文化市场的基本路径。同时,文化产品营销还应加强与国外文化传播机构的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它以独特的办学模式开展汉学教育、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传播,成为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还应看到,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的消费者体验模式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应将专业术语尽量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建设城市文化体验核心区,为消费者提供多元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等。

文章来源:

(文章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雯雯)

第五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谈到社会治理时“言必称希腊”,推崇西方社会治理模式。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其优长之处,但如果照抄照搬、简单套用,结果必然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大多强调“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自我治理,主张弱化政治权力甚至去除政治权威,实际上是一种分散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之后,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继续发挥党政部门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促进群众通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弱化政治、消解权威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实践表明,国情不同,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模式必然有所不同。即使在西方各国,其社会治理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的一些有效做法时坚持以我为主,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我国一些地方开始试行“网格化治理”时,曾按西方国家网格化治理的思路,以每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进行网格划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同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如果不考虑村落布局和人口等实际因素,就会导致网格与基层行政单元的犬牙交错与重叠设置,进而大大增加基层社会治理成本。因此,许多地方在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将“网格化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相结合,或者把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设置成一个网格,或者把一个行政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或者把多个自然村纳入一个网格,这样就把“网格”概念用活了。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我们的历史资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乡风传统。比如,目前农村不少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就是将现代社会规范与村情实际、当地风俗相结合的产物,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成为村民自治的基本行为规范,得到了村民认同。又如,一些地方建立的“乡贤理事会”,借鉴我国乡绅治理的历史经验,发挥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贤者的带头模范作用,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自身的优秀历史传统,而不能把现实与历史割裂开来,盲目引进其他国家的理论和模式。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一社会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第一位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与组织领导,能够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治理效能,从而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可见,我国社会治理必须立足自身国情,而不能“言必称希腊”。只有立足自身国情的社会治理,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为世界提供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2日 07 版)

下载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公安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新亮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