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
摘 要: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外有关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地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传统村落、古村镇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保护方法、保护对象、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旅游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89(8)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的数量正在逐年缩小,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文化正在渐渐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从2012年到2014年,住建部等七部门陆续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计2555座村落被列入保护范围。怎样做好这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广泛征引国内外有关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地等保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下一步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外相关研究
传统村落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国外没有直接的对应名词。因此,本文主要征引国外关于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地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借鉴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包括保护主体、保护方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五个方面。
1.1 保护主体
1.2 保护方法
vu thi hong hanh(2006)提出,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时,应该训练当地居民成为有能力的管理者;鼓励社区参与,促使政府与居民形成伙伴关系;将文化旅游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10]。marta bordignon等(2009)在对中国四川丹巴古塔群进行案例分析时,发现可持续旅游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并且要注意解决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社会公平之间的内部矛盾,体现文化的历史价值[11]。svensson eva(2009)研究瑞典varmland北部后,建议在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地区,若想在寻求发展并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时,应降低对旅游业的依赖,并采取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一致的方法[12]。nakamura naohiro(2013)研究日本saru河后指出,寻找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共同点,并让前者自主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利于保护本土文化遗产[13]。shahrul yani said等(2013)认为,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应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有效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并且当地政府应采取划分保护带与缓冲带、进行遗产和旅游管理、引入好的筹资机制等措施[14]。1.3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4 保护效果
1.5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b.sluman等(1985)提出,旅游是让遗产保护获得支持的一种方式,能为保护带来资源并提供经济来源[24]。moscardo gianna(1996)认为,正确的导游解说能够产生思考型的游客,而思考型游客对于保护和管理建筑文物,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5]。audax z.p.mabulla(2000)以坦桑尼亚为例,认为文化旅游是非洲获得文化遗产管理资金的途径,其收入应该被用来保护和管理资源,资助保护行动,以及进行资源复原的研究调查[26]。yotsna m.kalavar等(2014)研究发现,居住于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对文化遗产旅游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年轻人赞成文化遗产旅游,认为可以借此机会获得经济利益,而老年人则相反[27]。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日益重视,主要包括保护主体、保护方法、保护对象、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六个方面。
2.1 保护主体
王云才等(2006)将传统村落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认为前者应纳入北京市文化遗产管理范畴,后两者则由地方进行统一管理[28]。童成林(2014)提倡由政府主导,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构建区域层面的保护格局,并将物质环境更新与村民生活改善相结合[29]。陈振华等(2005)总结了台湾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包括避免政府的霸权模式,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培育乡村社区自发和民间团体主导的模式等[30]。姜勇(2013)认为应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村民参与机制,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31]。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建立政府与居民共同保护机制,如周乾松(2014)、孔苏颜(2014)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各司其职,在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由政府部门、人大、政协加强督查,并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让开发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或社会共享[32][33]。
2.2 保护方法
冯骥才(2009,2011,2013)认为,当下古村落文化保护方法主要有分区形式、居民博物馆形式、景观形式和原生态形式四种。并提出通过请专家参与、使传统村落现代化、以利用代替开发、提高村民的文化自爱与自信等方法,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和科学的保护。同时,每个村镇的保护形式应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34][35][36]。王小明(2013)探讨了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包括根据现有遗存做新的规划,将整个古村落的民俗、自然生态和文化传承保护统一列入规划,建立博物馆、院落精品样板,听取专家的建设性建议等[37]。周乾松(2013)提出了一系列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传统村落申报与定级、实行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投入、让保护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等[38]。在现代科技运用方面,蔡建(2007)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并运用gis 的查询、三维可视化、数据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39]。党安荣等(2013)运用rs 与gis 等技术,调查与识别传统村落资源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并探讨了科学规划与管理保护传统村落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与永续发展的问题[40]。潘刚等(2014)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和特点,阐述了街景技术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优越性和应用可能性[41]。
2.3 保护对象
郑霞等(2009)提出对物质和意态形式的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保护,包括保持并营造田园自然景观交往空间,保持并恢复优秀乡土建筑交往空间,以及发掘和保护民俗活动空间[42]。汪如钢(2011)认为,应从风貌与格局、建筑与院落、乡土与环境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43]。陶伟等(2013)在句法视角下对广州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得出应将空间结构的整体性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44]。杨振宇等(2014)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应涉及到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两方面,并针对不同的村落类型施行不同的保护模式[45]。谢文海等(2014)认为,应针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保护,并实施不同的保护方法[46]。吴威龙(2014)提出,对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风貌协调区分别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47]。孙志国等(2014)认为,保护的内容涉及到地方性与民族性建筑风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48]。
2.4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蔡海鹏(2005)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在保护中存在多种问题,包括利益表达的单一化导致规划的单向效应性,对市场的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运行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尴尬[49]。李晓丹等(2013)阐述了保护侗族传统村落时存在的问题,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现象严重,传统木结构建筑易受火患及自然侵蚀等[50]。谢佳(2013)分析了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包括居民改造原有住房与保护传统民居的矛盾,古村落的开发利用与资金缺乏的矛盾,以及建筑材料、工艺的变革与原有建筑风格保留的矛盾[51]。冯骥才(2013)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难题在于它现状复杂,需要牵涉政府各分管部门的配合,并且可借鉴的中外经验都极其有限[52]。段威等(2014)认为,“空心化”现象、“破旧立新”的商业开发和村民无序地“自发更新”,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3]。王梦娜(2014)阐述了近年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官方过度干预、学术界过度参与、忽视对民间艺人实施活态性的“人本化”保护,以及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54]。李孟竹(2014)通过对马栏村的研究,提出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村落整体风貌渐遭破坏、传统民居保护亟需开展、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55]。
2.5 保护效果
吴冰等(2004)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研究发现古村落居民整体旅游意识较低,参与能力较差,无法深入理解并参与开发、经营管理和保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村落保护的效率[56]。车震宇(2008)研究发现,一些管理严格的村落常对传统民居采取“冻结式保存”,从而导致了因无人使用、缺乏维修而产生的破坏,这种“保存性破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往往被忽视[57]。徐红罡等(2012)以宏村为例发现,虽然当地政府努力进行原真性保护,但是由于对保护原则的僵化理解,导致了保护与社区发展发生冲突,造成了文化遗产保护趋向于表面化、静态化、无机化、旅游化[58]。卢道典等(2014)通过对地处广州大学城区域的练溪村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发现练溪村成功地从以渔耕为主的农业传统村落转型为现代岭南印象园,其岭南水乡村落景观特色得到保护和传承。但原住民整体搬迁及外来文化符号移植,也使村落原住民的社区认同感受到削弱[59]。刘渌璐等(2014)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保护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四个方面,拟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分析了不同的保护行为带来的优劣后果[60]。
2.6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车震宇等(2010)认为,在旅游发展中,应控制并保护传统村落的非主要游览区,让原有村民仍然生活在该区域,以维护传统村落的氛围[61]。吴桢楠等(2010)提出,在优化传统村落的特色乡土风貌的同时,应加强地区形象与旅游市场推广,引入适当的文化旅游活动[62]。李萍等(2012)在对齐云山传统村落的调查中发现,旅游发展可以帮助保护道教文化遗产,维持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播中国文化传统[63]。韦亚(2013)提出,传统村落是布依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化生态式乡村旅游开发为布依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经济保障,两者具有依存关系[64]。吴理财(2013)认为,对村落传统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并且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协调一致[65]。刘韫(2014)调查发现,嘉绒藏族居民对传统民居保护的动机大多出于旅游收益的驱动。虽然旅游发展促进了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但保护作用依然有限[66]。张同升等(2014)以卡麂坪为改造试点,通过保护更新乡土建筑,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发展极具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的式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利益多方共赢[67]。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3.1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3.1.1 研究范式方面
人文与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多,理工科范式的研究很少。如john pendlebury(1999)[3]、finocchiaro castro等(2011)[5]、coggins chris等(2012)[9]、寇怀云等(2015)[68],张鸿雁等(2016)[69]众多学者通过案例分析、思考与总结的方式,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范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进行研究。但如蔡建(2007)[39]、党安荣等(2013)[40]运用gis技术等理工科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数量并不多。虽然保护的指导思想、保护原则、保护模式等非常重要,但如果缺乏操作性的保护规范、程序与技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所以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理工科范式的研究,探索做好实际保护工作亟需的规范、程序与技术。
3.1.2 研究取向方面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进行实时的横向比较和动态的纵向追踪相结合的研究。从上述研究发现,目前许多学者都只是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静态的横向比较研究,例如关注保护和发展中产生的矛盾,探究村落保护的效果,提出村落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等,从而忽视了动态的纵向追踪研究。仅仅就某个传统村落或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当下的静态研究固然重要,可以比较全面地描述具体的现象,发现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分析影响因素,概括该现象发展规律时,探索保护与发展内在联系的时候,就会遇到阻碍。因此,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时,不单单要关注静态的横向研究,还应加入动态的纵向追踪研究,两者相结合,将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也更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进行。
3.1.3 在研究方法方面
在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既要进一步强化量化研究,并注意新方法的运用,比如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信息系统、建立方程模型等,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对于质的研究。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组织或个体,心理和行为都非常复杂。如果过于侧重量化研究,在设置多种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统计规律,但把研究结果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可能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而通过档案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的质的资料,往往可以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因此,在充分了解传统村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倡将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运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也更有利于提升村落的保护质量和效果。3.1.4 研究内容方面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于保护主体、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等六方面的研究内容。因此,除了进一步深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研究内容之外,还应关注和拓展一些其他的内容,例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共赢的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影响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在因素、相应的监督机制、具体的保护技术等问题。结合更多元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拓展和细化研究内容,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落到实处,优化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3.2 对保护工作的启示
3.2.1 必须明确保护目标
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为保护而保护”与“建设性破坏”的双向困局。李晓丹等(2013)[50]、段威等(2014)[53]、王梦娜(2014)[54]等学者的研究都印证了在保护过程中存在双向困局的问题。因此,只有明确保护目标,才能真正达成保护成效。例如罗长海等(2010)在探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时认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首先要立足于村落的保护,而非市场的开发[70]。宋绍杭(2011)等在规划历史文化名村的多元功能的过程中,就明确地指出应该以严格保护为前提,在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满足其他人群的空间需求[71]。建立正确的目标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在后续保护工作中围绕该目标建立恰当的保护机制,实施相应的保护方法,确保保护目标切实达成。
3.2.2 必须明确保护主体,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当地居民,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政府负有保护与监督的双重责任,政府一方面直接负责保护或为保护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当地居民做好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监督。sim loo lee(1996)[2]、tas murat等(2009)[4]、周乾松(2014)[32]、孔苏颜(2014)[33]等学者的研究内容都涵盖了这一点。但是,当政府既是保护者又是监督者时,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因此,政府的角色应是引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能否做好实际的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和社区增权。这和vu thi hong hanh(2006)[10]、陈振华等(2005)[30]等学者的观点一致,政府和居民应结成良好的伙伴关系,鼓励居民参与,倡导村落“自下而上”的健康发展。
3.2.3 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方法和技术
传统村落分布地域广,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差别。以黄山地区和黔东南地区为例,在民居建筑方面,两个地区的传统村落民居的样式、材料、格局、建筑与装饰工艺等,差别很大。在民俗文化方面,黄山地区主要以徽州文化为主,与黔东南的文化差异很大。而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冯骥才(2013)[36]认为,每个村落的保护形式应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杨振宇等(2014)[45]提出,应该针对不同的村落类型,施行不同的保护模式,提高保护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根据当地的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保护方法和技术,保持村落原有的独特个性和文化,让保护更加有成效,而不是运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对村落进行大规模复制。
3.2.4 必须重视保护效果
保护效果如何,标志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败。然而正如吴冰等(2004)[56]、车震宇(2008)[57]、徐红罡等(2012)[58]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传统村落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消极的保护效果容易被忽视。因此,必须重视保护效果和对保护效果的评价。应建立科学评价保护效果的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保护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与其他独立的社会或民间机构。同时,也要建立权威的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确保保护效果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2.5 必须在发展时关注保护
b.sluman等(1985)[24]、moscardo gianna(1996)[25]、李萍等(2012)[63]、吴理财(2013)[65]等提出,旅游发展有利于改善村落环境,提高村落经济收益,从而推进村落保护工作。同时,也如韦亚(2013)[64]提出村落旅游发展和村落保护具有依存关系。姜勇(2013)[31]提出,村落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由此可见,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恰当的村落发展能够推进村落的保护工作,恰当的村落保护工作能够促成村落的发展。只有谋求保护与发展的共赢,在发展中关注保护,以保护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才能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共赢,实现长期有效的保护成果。
第二篇: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
生化系12级生物工程武越1***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人”是一个响当当的民系,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民系,从16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古村落,是至今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客家古村落保护情况良好,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集大成,也是客家文化千百年来不断沉积的宝贝。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文化中的万里长城。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是我们许多人儿时的家园。长大了,我们走出村落,把也许是人生最值得的记忆,留在村头古树的鸟巢里、嬉戏的池塘边、热闹的禾场上……有资料显示,中国村落消失速度惊人,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村落。,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村落。该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村落?
1、重视规划引导。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规划保护。近年来,随着各级古村落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古村落(特别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规划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
2、加强环境整治。近年来,通过对村庄整治工程,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整治和保护,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
3、积极开发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近年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了不少亮点。一方面可以开发传承传统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瞻仰等。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方面,传统村落面临着现实困境:传统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综合发展环境不理想,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古村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发展突破口的难度很大;古村落保护重视不够,各级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村落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从理论上说,对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从实际看,大部分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同时,许多干部和村民在观念上偏面的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往往随意性很强,甚至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
2、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变迁的矛盾尚难调和。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古村落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古民居的居住环境确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许多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或工作就学的需要,许多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许多年轻一代举家搬到了城里或镇上,“空心村”渐多,许多古民居入住率不高,有的也只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3、法律政策与古村落保护的现实需求尚难配套。目前,虽已有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的古村落则还缺少专门的保护法。古村落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因为古村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社区,《文物保护法》难以适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此外,在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个产权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众多古民居历经数代传承,产权复杂,许多古民居的所有权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既有外来经营商、又有企事业单位,容易造成“谁都不管”的不利局面。而按照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在这种政策制约下,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修缮的古民居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难以获得政府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保护。
三、建议与措施
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不仅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意义上,也在于地域文化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上,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提高认识,强化意识。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着农村的魅力与特色,是新晃历史文化在民间的丰厚积淀,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珍贵的历史源泉。而且对于新晃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2、深入调查,规划引领。一是深入开展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村调查。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传统村档案体系,并通过组织专家评估、鉴定,有针对性地制定传统村认定条件、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二是科学确定传统文化村名录。按照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全面分析村落发展类型、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设施、人文积淀等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历史特征和地域个性鲜明,建筑格局和原生态风貌保存较为整体的古村落,作为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对象。三是编制特色文化村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编制特色文化村保护和开发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要求,制定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村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等。
3、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除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外,可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项目经费,用于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建设。二是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如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特色文化村保护;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共同参与特色文化村的保护、经营和收益。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级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对古民居和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逐步集聚一批从事业余研究的乡土人才,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与研究能力
第三篇:传统村落保护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九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镇国土、城管、公安、九里村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合力开展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由住建办、文体中心、九里村委会联合开展对九里村的村庄、房屋、老街、古文物等现状的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3、科学编制九里村落保护规划。要以延陵古镇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的编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切实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
4、启动九里村落保护修缮工程。一是恢复九里村落东西南北老街;二是新建吴氏宗祠;三是改造九里古村落部分危房;四是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明亮的村庄环境。
5、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国土、城管、公安等单位进行对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善,美化村居环境。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进行编号排序,装订成册。
6、多渠道引入资金。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机制,倡导具有一定实力和资质的企业、单位,参与到对九里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第四篇: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按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按照讲的“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
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
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第五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最后,张主任做了表态性发言:一是住建局汇报材料充实,汇报形式新颖;二是对传统村落从申报到入选,以及现在的建设很满意;三是住建局工作到位,安排到位,工作思路清晰,对各部门在传统村落建设的配合工作也很满意;三是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积极性高,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发展很广。下一步要将传统村落打造成县级名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村落保护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传统村落建设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溪口镇政府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求,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溪口镇目前共有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分别为花桥村木梨村及祖源村。
木梨村属溪口镇花桥行政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有400多年历史,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脊上,背倚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脉,距镇区10公里,县城35公里,黄山市区47公里。全村现有52户,142人,主要有詹、洪两大姓。20XX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祖源村始建于宋代,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故地,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境内,距休宁县城29公里,坐落在海拔685米的插角尖山腰,辖6个村民组276户908人。20XX年祖源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进情况
1、木梨村
20XX年,我们对木梨村的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村内来及污染进行了全面清洁,增设环保垃圾桶100只,并聘请保洁员。我们对进村的简易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安装了路灯,并对老旧线路进行了整改,为8家农家乐免费发放了家庭灭火器。
20XX年,木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全面展开,截止目前,村庄内古石板路维修改造已完工,长约360米的村内至观景台步道已铺设完毕,高山塘坝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经多次协商改动后业已完工,村内水口维修改造及消防池建设工作已完,高3米、内径2。5米的垃圾焚烧池已建设完工;旅游公厕修建正在紧张选址中,消防管道及排污管道铺设正在进一步详细设计,德尚堂古建筑修复工作已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目前材料正在抓紧筹备准备开工。
2、祖源村
溪口镇合理结合社会资金,开展“梦里山村”项目建设,对祖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发展。项目旨在不改变村庄格局和村民生活方式前提下,对祖源村旅游资源及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打造文化旅游古村落。
目前重点对红豆杉区域民居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完成了红豆杉区块闲置房屋租赁31幢,交付使用21幢,12幢房屋改造施工已经启动,其中8幢初具雏形。完成红豆杉区域周边1200多平方米土地、70余亩水田流转承租。红豆杉景区景观提升工作业已全面展开,种植红豆杉、紫薇、映山红、红枫等景观植物1000余株。
房屋改造过程中,内部采取现代化工艺设计,合理设置空间,打造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外在设计上,采用徽州传统建筑工艺,就地选取当地石材木材,对徽式房屋进行修缮加固,不改变如旧外貌,进一步发扬徽派建筑风格,展现祖源历史建筑风貌。
下一步还将对村庄古道、石板路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维修保护,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周边田园风光建设,进一步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和村庄内在景观。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加强村民保护意识
前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宣传,对村民保护意识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部分村民存在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例如随意倾倒垃圾、建筑风格脱离村庄历史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真正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义被村民熟知,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2、防止保护开发造成的“二次破坏”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旅游开发上,更在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在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推进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和欢迎,但是村民也反反复复提到,要尊重村落历史和村落现实,要注重对村落原貌的保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尊重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要严加保护管理,对村庄格局严加控制,防止村庄保护发展中遭受到旅游性、开发性的破坏,走上文化遗产“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