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九大报告解读:坚守底线,健全金融监管
导读: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我党对于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出党中央对于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金融改革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也为行业发展稳定带来新的机遇。
1.主动监管,金融改革初见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仅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至2017年9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达171.23万亿,较2012年初的76.75万亿规模翻了一倍以上,其中以企业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更逐年增加,2016年为23.82%,较之前也有了明显的上升。随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和沪港、深港通开启、A股入MSCI,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再度取得新进展。
进入2017年以来,金融监管成效继续显现,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银行理财增速大幅下降,规模回缩,同业理财净减少,委托贷款增长持续放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坚守底线思维,金融监管将再加强
总体看,我国金融行业形势向好,然而面对前期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影响持续,以及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的严峻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都将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呈现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特点,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违法违规乱象丛生,潜在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金融脆弱性不可忽视。
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杠杆率持续上升,在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落下明显的阴影。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
信用过快扩张。根据BIS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季度我国非金融部门(Non financial sector)杠杆率已高达257.8%,其中非金融私人部门(Non-financial private sector)杠杆率为210.8%,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率平均水平,与日本90年代债务历史最高点持平,也高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高点,中国的高债务已成为国际投资者以及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担忧点之一。
我们认为,中国高杠杆率的根源,并不是金融体系,而是在于“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等软约束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实体经济的扭曲尚未得到较好缓解(国有企业问题、预算软约束等),各种实体风险最终都会以金融形式外化地体现出来。
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加强监管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为了“去杠杆”。从今年监管实施以及管理层思路的变化来看,这一种倾向正在加强。早在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便已经明确提出“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然而2017年上半年“去杠杆”工作事实上更多呈现出金融部门的“去杠杆”现象,表现为债券发行的推迟或延期、信用债融资甚至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M2较快收缩,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且波动加大。金融“去杠杆”收拢了金融体系总量,在“预算软约束”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
所谓“预算软约束”,最早由哈佛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提出。国家视企业如同自己的子女,如果企业亏损,会得到国家“父爱主义”的支持和帮助。预算软约束对于企业的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第二,企业领导者关注补贴甚过关注效率;第三,造成过度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
具体而言,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质上作为典型的软约束市场主体存在,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适度的情况下,对融资利率不敏感的部分软约束市场主体过多占用了信贷资源,需求端对资金的饥渴推高了整体利率的价格平衡点,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更加突出。
因此,7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管理层再次强调“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对2016年底以来,特别是2017年4月以来以“金融去杠杆”为监管工作核心的方向,修正为“经济去杠杆”,切实出清“僵尸企业”,消除“父爱主义”影响,中国高杠杆率问题有望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也不容小觑。近年来,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侵蚀银行业资本金和风险抵御能力。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明显增加,债券发行量有所下降,对金融系统健康的信心造成冲击。与此同时,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责权利扭曲,也成为当前金融体系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刚兑不打破,投资机构所投的产品亏损了,就需要让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来全部买单,这对于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承担的风险就太大。此外,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线上线下非法集资多发,交易场所乱批滥设,极易诱发跨区域群体性事件。
坚守底线思维,金融监管将再加强。习近平早在在7月的全国金融会议上便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
视行为监管”。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可以确定,未来金融监管总体趋势将越来越严。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整体上,金融监管加强已成为未来金融系统的发展趋势,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防控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得到更好的落实。从具体路径上,一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二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
● “双支柱”调控框架方面,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具体而言,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包括:1)2016年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而成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2)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3)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方面,需加强统筹协调,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金融机构事实上的“混业经营“进程推进,“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也转变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监管机构统筹协调下,市场上的“父爱主义”、“监管真空”以及“监管套利”有望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胡思雨
第二篇:坚守纪律底线
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
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当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它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品质上的先进性,就要求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要高、精神风貌要好、道德修养要优。一个人只有品质优秀、素质优良,才能是先进的,才能成为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所以品质的先进性是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的基石之一。而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保持党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等多方面内容,是党始终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
通过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深有感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它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纪律保证。《准则》以党章为基础,明确了党员应当坚守的纪律底线,要求党员要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和作风纯洁。在这条铁的纪律底线上,又明确了崇德向善的高标准,坚持党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党员的高尚情操与道德。而《条例》则明确了处罚规则,充分展现了制度的严肃性。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应当要坚守纪律底线,廉洁自律。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失去了党员的纯洁性,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滥用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样的不正之风会影响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所以党员应当坚持廉洁自律,坚持从廉拒腐,把握廉洁的底线,追求廉洁的高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自觉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否则就应当严格按照《条例》进行处罚,从严治党,杜绝贪污腐败的问题。
其次在严守党的纪律底线的同时,党员还应该不断进取,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因为党员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自身有着良好的品德,才能带领群众一起进步。
第三篇:坚守纪律底线
《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两学一做讨论主题
按照院党总支委统一安排,自4月25日起,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开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全院集中学习和自学,我学习了共产党党章党规 , 学习并积极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习总书记《摆脱贫困》等。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读本中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
我国是多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2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能安定团结生活实属不易。当前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正进行保增长、调结构等重大任务。要实现精准扶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艰巨任务,需要每名共产党人熟知《中国共产党章程》,牢记入党誓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关系就是要坚守纪律底线,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我院承担规划设计和评审工作,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水利规划设计和评审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用好专业和技术,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牢固树立“公大私小”的思想观念,做到不为私欲所动,绝不因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损害国家利益之上,永葆共产党人优秀政治品格。
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义与利关系,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明确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八条义务和享有的八条权利要明白党员的义务 和权利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前提,行使权利是履行义务的保证。作为一个党员,必须主动去履行党员义务,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决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关系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三条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因此每个共产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应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吴健汀 2016-6-22
第四篇:坚守道德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
道德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道德的升华,也就是说:道德的核心是党性,党性是升华了的道德。因此,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党性坚强的基本内容。
一、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干部
值得我们沉思的是,做一个好干部、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的根本是什么,答案可以说是两个字:道德。
1.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
德才兼备,要求既不能只重德而轻视才,也不能只重才而轻视德。因为有德无才成不了大事,有才无德必定坏了大事。而在德和才当中,德是第一位的。
2.严格按“20字”标准选人用人
总书记还提出来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
二、党员干部的道德结构
1.政治品质——处于道德结构的核心地位的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主要看其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方面的表现。
其一,政治方向是党员干部政治品质中第一位的要求,是干部政治品质的核心。
其二,政治立场是政治品质的根本。其三,政治态度是政治品质的基础。其四,政治纪律是政治品质的保证。
其五,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这是共产党人党性觉悟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党员党性觉悟高低的一个标准。
2.社会公德——社交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一是文明礼貌;二是助人为乐;三是爱护公物;四是保护环境;五是遵纪守法。
3.职业道德——党员干部的官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 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二是热爱祖国、勤政为民。三是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四是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五是求真务实、注重效率。六是科学决策、作风民主。七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八是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4.个人品德——培良良好的道德基因
一是明是非,二是知荣辱,三是培育阳光心态。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个人品德,主要是看其是否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情趣健康。在这里情趣健康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从情趣不健康开始的。
5.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细胞
一是尊老爱幼,二是男女平等,三是夫妻和谐,四是勤俭持家,五是邻里团结。
看一个党员干部的家庭美德,主要是看其是否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严格要求配偶和子女以及其他亲属。
三、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总书记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三靠群众支持。
1.明确方向,不偏不邪
一是以德修身,二是以德服众,三是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2.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一是对党忠诚,二是服务人民。3.加强自律,清正廉洁
一、坚持理想信念,夯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
二、不断完善制度,提供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制度保证。
三、时时防微杜渐,打造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现实条件。
四、营造廉政文化,创造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
五、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第五篇:坚守做人底线(推荐)
坚守做人底线
底线,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起码要求。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守住底线;守得住底线,则能顺利工作和生活;守不住底线,迟早会在工作和生活上出问题。对每个人来说,为人处世的底线是什么?应当怎么守?这个底线就是克己守法、履职尽责。要守住这个底线,就必须切实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在这个问题上,古人强调的“三慎”即慎始、慎微、慎独,很有借鉴意义。
慎始,就是当政者伊始即能谨慎用权、管住自己,第一次面对诱惑时就能保持警醒,做到心不动、手不伸。慎始对于守住底线非常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坚持原则,以后就比较容易把握好自己;反之,就有可能突破底线、失去自我。在第一次面对诱惑时没有把握住自己,让私心和人情战胜了原则,并心存侥幸,以“下不为例”来原谅自己,结果终至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当然,在慎始之外,还须做到敬终。古语云:善始者繁,克终者寡。大部分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岗位,刚开始时对待权力往往能做到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不越雷池半步。但随着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对人事关系的熟悉,特别是在一片鲜花和赞美声中,部分人的谨慎之心就逐渐放下了,用权就开始随意起来,甚至走上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道路。这说明,在坚持原则的问题上如果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就不可能守住底线。慎微,就是注重小节、不贪小利,高度警惕小毛病、小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古人十分强调慎微对于德行修养的意义。“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慎微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小节和小利不太在意,认为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在言行上有点小毛病、小问题,占点便宜、谋点私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小节、小利问题上的不检点,一旦成为习惯,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同样有许多例子表明,正是由不拘小节、贪图小利,一步步地发展为不拘“大节”、贪图“巨利”,从而丧失底线、走向犯罪的。因此,守住做人的底线,就须高度警惕小毛病、小问题的腐蚀作用,避免由不拘小节、贪图小利演化成失节。
慎独,就是在单独工作与生活、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一般来说,在工作时间与公众场合,由于存在公众的监督,往往能够检点自己的言行,不太容易出格、失态;而在“八小时”之外,处于私人空间、言行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放纵自己,突破做人的底线。
由此可见,要守住底线,就要把严格自律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工作时间与公众场合能够坚持原则、谨言慎行,在业余时间与独处时也决不苟且、放纵自我,真正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