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6: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这为永州这样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永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发开放”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兴工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充分利用永州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强平台建设,挖掘各地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92个,比2008年增加112个,是全省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最多的市州之一,已开工建设或已投产项目34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5个。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25亿美元、2.16亿美元、2.91亿美元、3.32亿美元,总量达到10.6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3.1倍;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为90亿元、100亿元、127亿元、207亿元,总量达到524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4.4倍。2003年以来,永州已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一)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主要成效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四大明显特点:

1、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日益增多。2006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0万美元或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22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全国水泥行业排名前两位的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重庆啤酒集团、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彪马生产商湘威公司、耐克鞋生产商广硕集团、PSA集团弘电电子、法国珂莎黛国际企业集团、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天地龙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先后落户永州。

2、产业链式引进日益增多。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三大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二是建材、冶金等重化工业产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三是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竹木加工、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通过数年的发展,毛织、制鞋、电子、铜加工、锰加工等行业,都呈现出从生产车间到集团总部、由单个环节转移到整个链条转移的态势。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毛织业已形成从机织到拉伸、纺线、制衣、漂染整个产业链条,制鞋业已实现由制作鞋面、鞋底到制作成品,并在永州直接出口。仅蓝山县毛织企业达到48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继东莞和浙江桐乡后的中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零陵区形成了电解金属锰加工、硅锰合金加工、富锰渣和生铁加工、四氧化三锰和硫酸锰加工等锰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区锰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6亿元。

3、引进产业层次有所提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新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批光伏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而且发展来势很好。东安单晶硅项目今年4月已经投产,由西安交大、湖南格润新能源有限公司、东安县政府联办的光伏科技产业园已奠基开工,拟投资6亿元以上,建成一个以光伏发电为龙头,集硅提纯和太阳能利用终端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观光与人居于一体的示范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冷水滩华源光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及挪威的再生能源利用公司扩大投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永州

时代阳光药业2008年实现与上海复星集团联营,成功转制为股份公司,目前正朝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成药制造企业进军。

4、项目集聚化趋势显现。从空间布局看,主要集中在交通沿线和工业园区。沿永连公路和湘桂铁路的产业转移项目聚集效应显现,90%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市、县工业园区,园区规模迅速扩张。去年全市园区扩园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从产业类别看,长丰工业园的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果蔬加工产业,蓝山的毛纺、制鞋产业,道县的电子、五金、制鞋产业,宁远的玩具加工产业等初具规模。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为推动永州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了长丰汽车制造等优势企业的产业链条,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与长丰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2家,2009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了冶炼、水泥、造纸等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市集中布局了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10台2.5万千伏安硅锰合金电炉生产线、5条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线、10个3万吨再生纸项目,这些项目今年内将全部建成,届时全市水泥年产能将达到900万吨,硅锰合金和电解金属锰年产能达到50万吨,造纸年产能达到60万吨,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企业将全部停产关闭,传统工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催生了加工贸易产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五年总和的4.9倍,蓝山县跻身“全省加工贸易十强县”行列。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运动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的生产商都已落户永州,永州正在成为世界著名运动鞋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产业承接企业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永州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0.04亿元、增长14.0%,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35%;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35.57亿元、增长24.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投资总额完成600.14亿元、增长67.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达到26.2%;全市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16.6%,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贡献率超过30%,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等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0%来自沿海产业转移项目。2009年,永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为5870万美元,占永州市出口总额的88.9 %。目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拥有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贸易企业82家。蓝山县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9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倍,该县的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之列。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产业转移企业共为全市提供了30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全市社会就业的80%以上,仅去年新增劳动用工10万个,不仅解决了全市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部分转移企业已出现招工难的现象。2009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4.59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41.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用工需7万人,有近3万外县人前来打工。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永州形象的重要名片。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造就了“永州现象”,给国家商务部、省委省政府和各个市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永州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为全省4个重点承接市之一,蓝山、宁远、道县、新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试点县,占全省试点县

总数的1/5。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商报》、《大公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等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称永州“由湖南贫困市变为投资绿洲”,“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2009年,永州还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

二、机遇与挑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更加激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前所未有: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接产业转移是沿海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现实选择。对产业转移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广东出政策、筹巨资强力推进“双转移”,并提出承担双转移没有完成任务的市,党政一把手当年考评不称职;江西、广西、安徽、东南亚等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宽、力度大、来势猛,国家还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各市州承接平台起点高,比如说,郴州有国家级加工贸易区,衡阳有深圳工业园,湘西有广州工业园。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位优势受交通条件制约。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永州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与广东的高速通道对接还尚需时日。永州正想方设法加快通往广东、广西的二广、道贺高速公路建设,但由于广东、广西路段建设的进度比较慢,什么时候能真正形成与广东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还不确定;铁路方面,洛湛、湘桂两条铁路主要对接广西,通往广东需由湘桂线往北绕道衡阳,经京广线到郴州再进入广东境内,市内靠近郴州的宁远、蓝山、新田三县仍属于铁路运行的盲区。永州“高速”时代还没有到来,郴州、衡阳等地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3+5地区即将进入“轻轨”时代,永州交通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先天不足。随着转移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工业园区大多存在规划滞后、功能不全、配套不足的问题,如园区内标准厂房少,相关的绿化、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缺乏;县域之间产业规划重叠、雷同,产业优势难以互补,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企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优势难以互补,行业配套能力差;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没有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转移企业普遍反映物流成本过高。四是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日益削弱。首先用地成本高。按照我省上缴国土资源厅和给付农户的征地补偿金的标准,每征收1亩土地,水田的成本7.42万元,旱土6万元,林地5.5万元,荒山3.08万元,当地政府筹集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难度较大。其次融资难度大。园区建设发展资金主要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商业银行出于资产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虑,银行放贷的比例一直很低,信贷投入少。再次用工矛盾日渐突出。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只能招到所需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五是政策环境尚有差距。据有的客商反映,投资成本高于预期,同类企业待遇不同,技术人才和熟练工难以留住,行政效率不及沿海等,这说明永州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还不够宽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产业转移这块蛋糕,都在纷纷打造政策洼地,竞争日趋激烈。永州周边的贺州、桂林等地千方百计建“园中园”,力图吸引产业转移。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等市,依托广东省出台的“双转移”政策,对转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移客观上构成了吸附式拦截。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及。

机遇十分难得:一是产业转移加快。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复苏超过预期,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1%,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增长3.5%、0.2%和1.2%,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9%,沿海地区企业订单趋多、出口趋旺,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必

将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的出现。如果说去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对转方式、调结构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话,那么现在对“坚决转、主动转、赶快转”已没有疑议。二是中央政策利好。去年出台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了进一步扶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规划,永州发展已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上,都特别强调要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而且国家正在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以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可以预期,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将会更为密集出台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省里更加重视。2008年,省里确定把永州建设成为全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湘南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34条“先行先试”政策,永州不是“比照执行”,而是“全面通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建设”,周强省长年初到永州视察时,又提出要充分发挥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将永州建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省领导的关心重视,是我们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强大动力。四是比较优势明显。一个是资源优势,永州劳动力、土地、矿产、水能、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并与沿海地区互补,资源是稀缺性要素,有资源就能吸引老板来开发。再一个是人缘优势,永州有百万人在沿海地区打工,其中有10万能人、2万老板,这些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年永州大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都是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来的。第三个是成本优势,永州劳动力、水、电、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相对珠三角、长三角优势要低20%左右。最后是生态优势,永州地处湘江上游,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很大潜力。

三、思考与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当务之急。立足现有基础,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永州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一)围绕转型升级引项目。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设置项目准入门槛,走生态环保之路。一是承接加工贸易项目,打造加工贸易产业品牌。受价值链内在规律的驱动,珠三角产业由零星转移向规模性转移、由分散转移向行业性转移、由单个环节转移到链条性转移趋势最强劲的是加工贸易产业,承接这些产业最有利的就是靠近珠三角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加工贸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密集性产业,加工贸易产业不等于低级产业,关键是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要理清思想认识,在守住节能减排底线的同时,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继续大力引进发展纺织服装、皮鞋制鞋、玩具制品、电子元件等产业,实现由加工初级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系列产品转变,实现加工贸易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使加工贸易产业成为永州的名牌产业,使东莞崛起之路从这里在永州重演。二是承接精深加工项目,整合提升资源型产业。永州农、林、矿产品资源型加工企业布局乱、产业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像整合建材、造纸等行业一样,开发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粮油、果蔬、竹木、矿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对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必须坚持高起点,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来搞,不能再走小打小闹之路。三是承接配套产业项目,做大优势产业

集群。经过多年培育,永州已形成以长丰汽车、零陵卷烟、湘江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吸引外来投资的产业配套能力。要围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开发引进配套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放大规模集群效应,促进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四是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向,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选择我们有基础、有优势的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再生能源利用等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将永州打造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五是在突出承接工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项目,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

(二)扩大承接视野拓空间。一是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也要面向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经济区,是目前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要始终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来抓。与此同时,闽三角地区客商在永州的投资日益增多,永州长丰的零部件企业、凤凰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蓝山、宁远等地的制鞋业,大部分是台商、闽商投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签署,这必将给永州与台商的合作带来新的商机,我们要认真借鉴外地在台招商的成功经验,切实深化与闽三角地区经贸合作,开拓承接转移的新空间。二是既要注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也要积极抢占东盟产业转移市场。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永州处在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节点上,为我们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盟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梯次,新加坡、文莱为第一梯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为第二梯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为第三梯次。近年来东盟到永州投资投资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同时由于近年越南抬高了对外来投资的门槛,部分台商、港商准备把在越南投资兴办的企业迁移到中国内地,这是我们扩大对东盟招商引资的新趋势。我们要瞄准东盟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主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吸引东盟发达国家优势企业投资永州。三是既要“南下”、“东进”抓承接,也要“北上”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央企、省企基本上是行业内龙头企业,是雄厚资本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掌握者、科学管理的运用者、优势产业的主导者。抓与央企、省企对接就是抓战略投资,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推进企业重组兼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我们要抓住央企、省企调整扩张的机遇,把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突出能力建设强基础。除加快交通对接、优化承接环境、完善园区平台、改善通关条件外,要特别突出配套能力建设。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配套能力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已经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主要是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一个地方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为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节约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远远超过了优惠政策所提供给投资者的好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作为夯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摸清永州现有产业的底子,按照产业链的要求,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大力引进欠缺环节上的产业项目,使每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增强产业的上、下游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依存、衔接,尽快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永州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依托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连接线、机场等交通节点,规划布局一批商贸物流中心,逐步将永州打造成湘粤桂边界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积极发展为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证券业和咨询、法律、会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着力降低企业 的营运成本。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对接步伐,加速与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机制等方面的接轨,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创新招商方式求实效。面对承接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模式,近年来永州道县引进珂沙黛鞋业、江华引进广东新鸿基公司、蓝山引进中山中盛公司、凤凰园引进深圳博时科技公司、冷水滩引进香港达福鑫、新田引进广东客商,实施工程代建、企业代招方式合作打造工业园,形成了一种以商招商的趋势,减轻了政府直接招商成本,应该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要加大对项目的扶持服务力度,促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落户、尽快投产见效、尽快发展壮大,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客商满意,帮助我们宣传,使落户永州的企业成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最有吸引力的名片,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广泛联络客商,特别是要选择产业转移客商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采取在当地聘请信息员、建立联络办事机构等办法,及时收集了解产业转移的信息,及时掌握产业转移的动向。要着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他们联系面宽、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产业转出地区企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形成市场化招商模式。要注重发展乡情、亲情、友情等关系招商,充分发挥永州籍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老板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要研究更加灵活的创业政策,降低门槛,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在外各类人员回乡创业,推动产业向永州转移

(五)强化调控手段增合力。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尽管市里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有一个大致的产业规划,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调控手段,由于各县区、各园区都想加快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统筹考虑的少,往往各自为战,区域内的自我恶性竞争、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强行政沟通,市里建立日常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争取招商引资的最佳效果。二是制订激励约束办法,与市里产业承接规划和对各工业园区产业承接重点的定位挂勾,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有序发展。三是联合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客商共引、利益共享。五是探索建设飞地工业园模式,采取GDP分计和税收分成等办法,促进市域内承接产业转移有序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六)立足职业教育解难题。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回升向好,企业订单增多,很多企业找不到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当前,一方面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新增劳动力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由此可见,“用工荒”并不完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即技术工人数量偏少,高技能、复合技能的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一技难求”。因此,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能和技术保障。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县区职教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民办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就读于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享受“免学费”政策,加强校企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用工量大的规模企业参加校企对接洽谈会,签订并落实校企合作协议。要促使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

第二篇: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定稿)

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

2009年由合肥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安庆所参与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这将为安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这一示范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是在安徽“入长”的进程中逐步明晰的,对安庆而言,意味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出现。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的一员,安庆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要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

(一)继续坚持走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国有企业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了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主导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结构,构成了安庆市的大工业格局。在对接产业转移中,安庆仍要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依托安庆市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中、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着

力打造安庆市的工业航母,加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把安庆市建成沿江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园区经济,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安庆市县域和园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庆各县(市)区应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各县(市)区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安庆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在吸引长三角企业方面,各地要优化政务环境,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保证转移过来的沿海企业享受不低于原来的政策和服务。学习沿海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可考虑吸引沿海开发区到安庆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也可能将安庆工业园区委托沿海开发区进行经营管理。(三)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安庆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整体进度良好,呈现出投资速度加快、新开工项目增加、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改善的发展态势。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在实施“双百”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市区周边小城镇群的建设,及早布局其功能区的划分,使市区周边具有一批产业不同,承接产业转移。要搞好公用设施、生态林建设、进出安庆的道路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有效地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流动。

(四)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的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才

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同时,安庆应加大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和品牌,吸收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城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

(五)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安庆产业结构。安庆产业结构不优是制约安庆发展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注重产业优化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庆就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等产业。按照预期,省内九市所组成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争取早日建成服务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三篇:关于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

关于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

编者按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安排,为深入掌握区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2007年,自治区党委各常委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多年来的第一次集中专题调研,是自治区党委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从今日起,广西日报将陆续刊发自治区各常委的调研报告。今天,首先刊发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的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差距密切相关。从历史上考察,迄今为止世界上完成过三次产业中心的转移:第一次是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第二次是美国形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第三次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机械电气为代表,包括电子工业在内,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就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特别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向中国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目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

东部产业转移的这些趋势和特点,对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区是后发展地区,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我区工业,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2004年以来,我区与东部地区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845个,占全区签订项目总数的72%;项目资金3838.85亿元,东部企业实际到位资金1444.94亿元,占全区到位资金总额的73.14%,项目实施率达89.8%。特别是通过“百企入桂”引进的国内一些知名龙头企业,对推动我区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对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深层原因和转移方式等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因而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二是引进区外资金规模小,增长速度慢。引进企业和项目层次不高,龙头企业不多,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聚。三是交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连接周边省市特别是通往广东的几条高速公路至今基本没有连通,全区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成为制约东部产业向我区大规模转移的瓶颈。四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2006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就业人口的3.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2个百分点,其中高级技能人才比重为0.1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五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我区产业集聚、企业集聚的态势正在形成过程中,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块状区和特色产业带,集聚效益不明显,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还没有出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很多核心零部件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六是企业经营的综合环境有待优化。我区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上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进入企业和项目关卡较多,优惠政策难兑现,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工业用电价格和服务性收费价格偏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很大、成效很好,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东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努力推动本省市发达地区产业向本省市欠发达地区转移。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利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吸引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已开始向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些都对我们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根据有关方面分析,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还应当注意到,当前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着一个有利机遇。今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新一轮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行加工出口贸易新政策。这一政策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加工贸易实行差别政策,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这项调整政策的实施,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区外企业向监管区内转移。因此,要树立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引凤入巢”,引进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选准我区产业转移的承接点

产业转移具有明确的利益驱动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取区位优势

和降低要素成本,转移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则以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更注重承接地投资软硬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设施、人才、研发配套能力和体制配套条件。目前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区位和成本方面较有优势,而在投资环境及研发配套能力、体制配套条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认真分析研究东部等发达地区可能转移什么产业、我区需要承接什么产业,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目前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转移的产业大都是一些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我区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从劳动力价格看,我区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从土地价格看,我区工业用地比较便宜。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综合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结果就是产业的区域分工合作。东部地区的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希望继续保持出口优势,一些传统加工业,急需开拓新的市场。为此,他们需要把产业转移到市场辐射面较广的地区,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我区在多区域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部湾港口群将广西和世界市场融为一体。广西东面与产业转移地的粤港澳相连,运输相对便利,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西面毗邻西南地区,直接连接广阔的大西南市场;南面与越南接壤,直接连接东盟市场。同时我区还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区域合作平台。这些区位条件使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我们要进一步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使我区不仅成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成为我国东部转移产业立足广西、走向西南和东南亚的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三是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过去我区引进了一些企业,但由于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企业难以生存、成长、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已培育发展了制糖、有色金属、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我区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区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四是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并利用资源换取新产业到我区发展。我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亚热带农林产品资源丰富多样。这几年,我区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培育了一批资源加工龙头企业。但总体上看,我区资源加工工业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如氧化铝、电解铝等初级产品产值约占铝工业产值的75%,而铝材加工产值只占25%;制糖工业约77%的产值由初级产品白砂糖创造;我区蚕茧产量全国第一,但加工率不到40%。因此,各地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我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同时,利用资源优势换取新产业到我区发展,如引进富士康集团除进行铝材深加工外,还带来了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型材料等产业。

五是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也就是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顺应“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六是要从随意性的招商布点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捡到篮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有些属于国家政策淘汰落后的项目仍在上马,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区“一轴两廊”的“干”字形工业布局,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转移项目。在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要讲求质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区转移,不能什么“鸟”都要,什么“菜”都捡,不能牺牲环境,破坏资源,只图一时发展,损害长远利益。要统筹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承接现代服务业的基地。

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我区共有41个重点园区,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开发区。要首先以这些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在着力建设好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项目能不能尽快落户的关键因素。要根据各类园区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重点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为吸引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我区创造条件。

二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各园区管理机构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对转移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要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同时,各地、各工业园区要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引他们来我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本地暂无条件或不适宜承接的转移产业,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转移到其他具备吸纳条件的外地园区落户,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要创新园区招商模式。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招商引资新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要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要推进招商引资专业化,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化招商活动。要推进招商引资信息化,积极采用网上招商等方式。要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重点跟踪一些有转移倾向的项目,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努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当前,我区在投资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必须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一是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实施“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以港口码头为重点的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打通连接东部的多条高速公路,加强沿海、内河港口建设,拓展江海联运,全方位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对接,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完善的通道。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能力。加快能源建设,千方百计降低电价,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廉价、安全的能源保障。

二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在减轻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对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可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的办法,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对园区企业实行集中排污治污,降低企业成本等。在费用方面,对进入我区的外地项目,审批过程所发生的地方性行政收费可考虑实行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专门的产业转移园区,可以实行“封闭运行、独立运作”的“无费区”管理。此外,还可考虑设立产业转移基金,制定园区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等。

三是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要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有规定实行核准外,均实行备案制。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代理制,开辟“快速通道”。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为外来投资者做好服务,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努力做到“山清水秀地干净”,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使之成为企业信心工程。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抓好人才教育培养。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教育,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队伍。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新兴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五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到与产业转移互动发展,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引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内外贸一体化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同时,要推进电子政务,构筑政务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策和规划的透明度。

六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招商不能怕人家赚钱,更不能“关门打狗”。要让投资者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权益上有保障。要用感情和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凝聚“人气”,使客商在广西能安心发展,成功兴业,形成“搞好一个,引进一批,带动一片”的生动局面。

(本文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四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调查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调查

国家统计局宁远调查队黄明伟

为了解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正确把握金融危机下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近日,宁远调查队组织人员对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专题调查,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承接沿海产业内移,扩张总量,提升质量,推动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2008年,完成GDP48.9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增长32.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22.77%。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去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菜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1.发展目标明确。该县根据县域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和建设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战略决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完善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板块发展”的原则,将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构建“一园三区”的格局。即规划了各10平方公里的建材冶金工业区、加工贸易工业区、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区。明确了产业定位。按照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的整体布局,立足该县已有优势产业,确立了与蓝山、道县错位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建材、冶金、针织服装、电子玩具、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二是明确了产值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到2015年,该县十里铺加工贸易区和华石盘建材冶金工业区总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共200亿元总产值。

2.提升了承接水平。目前,该县已累计承接沿海转移企业968家,占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的19%左右,其中规模工业37家。2008年该县被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拥有莲花水泥、福嘉富氧底吹6万吨一步炼铅项目、新美雅陶瓷、榕达钢业60万吨轧钢生产线技改等一批较大规模工业项目落户宁远建材冶金工业区。该县工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夯实了承接平台。该县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创新征地补偿机制。为让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出了“依法征收、合理补偿、固定保障、每年兑付”的征地补偿办法,既充分保障了群众利益,又缓解了政府一时难以拿出巨额征地资金的困难,实现了农民与政府的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目前建材冶金工业区已完成一期5500亩土地征收工作,十里铺加工贸易工业区也完成征收储备用地1000亩。同时,依托二广、厦蓉高速县城连接线和宁嘉、宁道公路等交通干线,加快对公路两旁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荒山荒地,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去年8月,该县县委、县政府从工业园划出8宗土地面向社会成功招商,对2009年1月底完成标准厂房建设的,按1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2009年2月底完成标准厂房建设的,按6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仅此就筹集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厂房6万平方米。二是改善基础设施。该县县政府筹集园区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园区道路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有线电视、管网和公交车逐步向园区延伸,“园区城镇化”目标逐步实现。

4.拓展了招商引资方式。该县制定出台了《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若干规定》,对落户工业园的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方面全面给予优惠。一是开展“归雁创业”活动,引导宁远籍老板、打工能人带项目、引资金回宁远创业。目前,全县已有120余名打工能人回乡投资办厂。二是创新招商方式。聘请了广东佛山市陶瓷工业园创始人罗就成任县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发挥其在佛山陶瓷业界路子宽、信息灵、人缘好的优势,帮助牵线搭桥,抱团式引

进佛山陶瓷项目。

5.优化了发展环境。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狠抓工业调度和服务。积极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对来宁投资的工业企业采取代办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审批、限时办结制”。县优化办加强了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的监察,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二、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分析

1.政策制约凸显“瓶颈”。一是金融危机对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冲击。今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大量的沿海企业陷于困境以及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不敢轻易实行转移,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县产业转移的步伐。二是政策调整对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制约。首先,沿海企业转移的目的主要基于企业自身利润效益的最大化,内地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企业转移的最大动因。但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土地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建设性用地控制更严、审批更难、费用更高,内地要想通过廉价的土地吸引企业转移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其次,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实行“双转移”政策,给予转移企业电费、水费优惠补助,宁远县毗邻粤北的清远、连州,但电价、水价都高于粤北,没有比较优势。再次,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保增长的措施,保企业就是保增长已形成共识,目前各地政府都千方百计保企业,产业转移步伐放缓。

2.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一是生产经营难。在金融危机中,该县去年十月以来房地产市场全面下行,钢材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下跌,钢铁和冶炼行业进入“严冬”,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钢铁和铅锭销售价格暴跌,市场逐步萎缩,导致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就越厉害。榕达钢业今年1-2月仅安排用工150多人,生产钢材3000吨,同比分别下降了50%、75%,企业从去年10月份以来,已亏损2000多万元,进入3月份后已基本停产。二是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企业不熟悉银行贷款的游戏规划,或者缺乏银行需要的实物抵押,基本上贷不到款,不少企业主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变卖房产等方式“过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底,该县各中小企业没有从本地银行贷到一分钱。

3.发展环境仍然不优。一是承接平台建设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该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无法满足承接产业的需要。十里铺工业区虽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但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供排水、绿化、亮化等仍然不足,宽带互联网入园至今仍未解决,路灯电缆至今未埋设、路灯未安装。建材工业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未出台,管网正在架设当中,“三通一平”还是处于起始阶段,后续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园区生产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商贸、行政、金融、购物、餐饮、休闲和娱乐设施缺乏,员工日常生活极不方便。二是软环境制约依然突出。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优惠政策不能到位。

4.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物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宁远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没有建立铁路、公路和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立体网络,连接周边省市特别是通往广东的公路仅有清连高速和永连公路。宁嘉公路尚未通车,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但离竣工还有几年时间,柏关、宁道两条出县跨境干线二级公路进展缓慢,全县的交通大环境未明显改善,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高居不下,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二是该县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的物流成本成为制约该县大规模转移沿海产业的“瓶颈”。三是公路治超罚款厉害。该县属物流大进大出县区,但永连公路两大治超站像两大咽喉,罚款太甚,企业反响强烈,并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对策及建议

1.增强竞争意识,广辟招商渠道。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地争夺发展机遇的大角逐。必须破除“守株待兔”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准确把握产业转移趋势,抢抓这一难得的机遇,因势利导,主动出击,赴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积极宣传推介宁远县域优势资源和承接优势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主动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小分队招商方式,开展走访、推介、洽谈、对接活动,积极引企入园;推进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建立与宁远县籍在外人士的长期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指派专业知识丰富、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驻点招商,联络当地政府、商会和驻外办事处,宣传推介招商项目,搭建招商信息平台;继续大力推行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以友会商、中介招商等投资少、见效快的招商方式,广辟招商渠道,加快产业发展。

2.立足资源优势,选准承接目标。该县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必须选准承接点,充分发挥宁远县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有效对接。要利用宁远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农林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择优选择示范和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实施“招凤引蝶”,从而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最终实现产业集群。一是围绕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承接,积极发展潜力巨大的陶瓷业。抱团引进建材、冶金、陶瓷等优势产业,争取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利用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承接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转移。针对宁远县烤烟、油茶、中药材、生猪、九疑山兔等特色资源,承接、培育一批环保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依托水、电、气、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3.加快园区建设,构建承接平台。一是加快征地扩园。继续采取“按政策依法整体征收,补偿金参股工业园,政府固定分红,到期退股还本”的办法,鼓励农民用土地参股企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土地。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求达到“五通一平”,同时,使储备的园区土地变生地为熟地。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行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园区餐饮、娱乐、休闲、商务、金融等配套服务建设,改变园区“孤岛”现象。三是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建园区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标准厂房,联合对外招商,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化发展环境,汇聚承接人气。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优质服务,是营造投资洼地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宁远县“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必须选择,没有好的环境,客商引不来,来了也留不住;没有好的环境,项目和资金引不来,来了也建不好。因此,要把优化承接环境当作产业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软环境方面:一要积极为企业排扰解难。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服务年”活动,把企业当“父母”,变政府为“娘家”,主动为投资者和企业主着想,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高效政务。职能部门实行挂牌服务、经济部门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县级领导实行保姆式服务。切实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认真清理各种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真正做到让利于商、服务于商。三是加大投资环境整治。落实好“企业保护期”有关文件精神,坚决清除排外、欺外的思想流毒,坚决杜绝排外、欺外的事件发生,坚决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斩断部门与收费罚款间的利益联系,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在企业照章纳税、守法经营的前提下,不给企业任何干扰,禁止任何部门到企业去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硬环境方面:一要完善交通路网。在抓好二级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重点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进而早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降低转移企业的物流成本。二要抓好电力建设。抓紧配合建设好永州南500千伏变电站和工业园110千伏变电站,争取尽快竣工,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三要抓好职业培训。加大对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如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支持。

第五篇: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站在“千亿”门坎前。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施,800百里皖江必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皖江8城市间,竞相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相对长三角,**位于皖江的末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为不利因素,如果我们在承接

产业转移和城市间的竞争中善于把握时机、发挥优势、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加倍努力,让产业转移“蛙跳”到**,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实现末端起跳,追赶跨越马芜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我市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1、容量大。广阔的土地,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从人口资源看,**2008年末户籍人口为613.89万人,位于皖江8城市第一位。其中,2008年末劳动力资源数为478万人,从业人员数为416.7万人,正适合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土地资源看,**土地面积位于8市之首,有长达近500里沿江岸线,沿江土地面积更是无与伦比。据有关报道显示,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荒,情况严峻到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我省马鞍山和铜陵也存在这方面短处。

城市指标名

**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232316861352市区面积(平方公里)***312621340140总人口(万人)613.89158.9373.89230.79456.8276.75128.1447.37

辖县(市)个人83134616

辖区个数31341132辐射宽。**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自古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自古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城市,曾经百年省会商贾云集,至今区域影响力亦非一般城市能比。仅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例,2008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76亿元,排沿江城市群第1位,须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省内九市中处于第6位,仅比滁州高164元,比宣城高609元,与马鞍山,合肥,铜陵

芜湖相差较大。

指标名称**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合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41912848***30441***2551559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如此之高,足见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有利条件。

3、交通便。**现有有206、105、318国道,合安高速、沪蓉高速贯穿其境,并通过**长江大桥与南沿江高速贯通;合九铁路贯穿**及所辖六个县市;民航开通已有近20年历史;长江黄金水道**港口群更是闻名遐迩;当前**的交通又处在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南京至**高速铁路已经动工,合武高速**段正在加速建设,东香高速公路**段正在筹划中,建成后**江面将出现三桥并驾齐驱的景观。五年内,一个以**城市为核心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国省道改造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民航“空中走廊”以及新型长江港口群,“一横两纵”的油气管道运输网,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体系必将形成,届时抵达上海及皖鄂赣浙苏五省省会城市将不出三个小时。

4基础实。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八百里皖江,**占了六成多,其中深水岸线上百公里。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盛产优质粮棉油、茶叶、蔬菜和水产品,地下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70多种。**能以、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为长三角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撑,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二是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9∶46∶35,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是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品加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及加工基地,也是沿江著名的商埠。三是人文优势。**既是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区已成为全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人文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在东向发展中大有作为。四是人力资本优势。**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基础教育力量雄厚。**考生被全国重

下载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进行“四化两型”建设,为了解和掌握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收集和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1988年到2007年,全市与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6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投资兴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90.......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

    承接产业转移讲话(大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

    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定稿)

    奈曼旗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基本情况 一、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北纬42°14′至43°32′、东经120°19......

    加快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处于后金融危机的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创新和谐的新阶段。作为全市......

    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葛学斌发布时间:2009-02-26 10:04:51 访问次数:269 次浏览字体:遂昌县是传统林业大县、省重点林区,地处钱、瓯两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处的......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