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坚特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着眼于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调整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结构和培育产业集群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是桂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龙头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唯一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产品营销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指导,从而导致大桂林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整体性,无法形成大桂林旅游圈的整体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同时,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不粗不长。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过短过细。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旅游管理水平不够高;三是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四是旅游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力不强;五是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不够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水山、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尤其是要千方百计尽快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的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旅游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区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桂林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抓住契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副市长杨灿培谈我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23日惠州日报黄金十年 《惠州日报·旅游周刊》十周年纪
念
2001年到2011年,是惠州旅游快速增长和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惠州旅游业在这黄金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数量上,还是从服务品质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1月4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惠州市凯宾斯基大酒店举行了“惠州旅游黄金十年”座谈会。惠州旅游黄金十年的辉煌,将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新的十年将是怎样的一个前景?日前,副市长杨灿培就我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 记者:惠州旅游走过了黄金十年,请您谈谈这十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杨灿培:“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旅游景区(点)70多个、星级饭店71家、旅行社48家、旅游餐馆和农家乐10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75万,间接从业人数达16.5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3510”旅游工程,强力推进南昆山、罗浮山生态旅游项目和环大亚湾五星级标准的酒店群建设,全市新增国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2家、国家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2处,创建两个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博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501.03万人次,过夜人数达107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0.82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在黄金十年中,我市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龙门、博罗两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还荣获了 “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村、龙门铁泉度假村等荣获 “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我市旅游将逐步形成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
记者:十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请问惠州市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样的旅游发展目标?
杨灿培: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市旅游业主要是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实现各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惠州的旅游发展应立足珠三角,面向粤港澳,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惠州的旅游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稔平半岛滨海旅游组团)。通过百里生态旅游带的建设,把惠州各主要旅游组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出规模优势,实现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至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300亿元。全市4A景区达到15个,5A景区1个。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记者:要实现以上目标,您认为我市旅游业还应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灿培:要达成以上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升产业地位。按照《惠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惠州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客流的联系,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基本格局。
其中“一心”是惠州市中心区。以西湖、红花湖、高榜山、东江游等为基础,以象头山、叶挺故居、惠阳古树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客家围屋、乡村景观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和 “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
“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定位为惠州市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以S244省道、粤赣高速、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为主要轴线,北起南昆山、罗浮山,南至东环大亚湾海域,囊括惠州所有生态旅游特色资源。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近期以东江为纽带,整合惠城区东江沿岸的景观、游憩资源,结合两岸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及灯光工程等辅助性工程,树立东江游整体休闲氛围。在此基础上,整合东江流域的民俗文化,以节庆、主题文化餐厅、豪华娱乐邮轮等形式为载体,使东江游成为展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名片。
“三区”即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和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以森林度假为依托,重点建设罗浮山旅游宗教文化度假区、南昆山森林度假综合旅游区、象头山和莲花山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并将温泉大观园、农民画乡及香溪堡旅游区纳入大南昆旅游区的范围,带动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旅游、农民画乡体验旅游等多种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江河、山水的有机结合,具备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同时山水中点缀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以高档滨海休闲度假为主,抓好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和天后宫美食一条街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巽寮金海湾整体形象包装的同时,整合好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生态低碳的旅游消费理念。要着力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要着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着力从注重设施建设等硬件因素转向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鼓励各地进行旅游体制改革,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地区,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其次是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选资和开发力度。努力推进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各县(区)旅游部门对全市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积极跟踪服务。创新招商思路,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高标准选资,以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大发展。
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记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惠州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才使得我市旅游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请问下一步惠州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灿培:惠州旅游从十年前排名十几位一跃而成为广东前六名的旅游强市,这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当然是密不可分的。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注重风景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城市周边农村与生态环境的开发,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紧紧以度假旅游为核心,构建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在擦亮“罗浮三宝”、“南昆八珍”、“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名优特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继续开发新的具有浓郁惠州和岭南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在主要城区和旅游景区开辟旅游商品专营区,规范旅游商品经营活动。
“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擦亮旅游品牌。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房展会、工业产品展销会、旅交会等会展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促销推介惠州旅游产品,打造“休闲惠州·度假胜地”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惠州,把惠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在继续巩固现有国内外旅游市场基础上,开拓旅游市场。在国内市场方面,积极开拓粤西、粤东、京广、京
九、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探索开发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旅游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重点做好日本、韩国的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努力开拓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旅游市场,使惠州旅游产品逐步走向世界。本报记者王子轩
第四篇: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宁 康莉莉 《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9日07 版)
随着我国人均GDP提升和群众精神消费需求增长,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企业能力、产品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亟待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结构各组成要素自身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能很好地相互协调、配置、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旅游活动开始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偏向健身、休闲、娱乐、服务方面,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一是要走向生活化,深化旅游产业的消费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价值。二是要走向生产化,凸显旅游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动力产业”的作用。三是要走向生态化,回归旅游的本原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最大程度地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业态,努力形成新老结合、多元并进、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业链条,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通过旅游资源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集聚,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结构。
拓展旅游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 1
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这就要求拓展旅游市场体系,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一是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形成多元的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则由近及远形成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二是需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整体营销水平。三是政府要加大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拓宽旅游纠纷处理的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氛围。
提升旅游企业能力。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越来越快,产生了一些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企业散、弱、差的现状,从而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在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容忽视。一是通过政府引导、重点投资等措施,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组建集旅行社、餐饮饭店、汽车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集团公司,拓展旅游企业规模,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兼顾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与实力提升,政府要给予中小旅游企业关注和扶持,积极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公司战略规划、技术手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从而增强自身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通过品牌化、网络化、连锁化来提升旅游企业的素质。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直接面对的旅游对象和客体,其转型升级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之源和最终动因。一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要立足高水平景区规划和高标准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景区内涵,争取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心理。四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体验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从单纯服务型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旅游产品转型。
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加大旅游科研力度,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既是现代社会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目前发展现状的需要。一是要改变现有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和方法,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二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海外实习、合作办学、国外留学等多渠道融入国际旅游教育,从而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维旅游人才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完善旅游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人才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第五篇: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创新 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摘 要: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产业三者融合创新,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但由于三者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广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将有效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39-03
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是适应全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当前,广东省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科技有效支持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机制,搭建融合发展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出了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好成绩。
(一)金融资本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省高新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双提升”战略,推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撑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高新区呈现质升量增的变化。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其中,深圳市以316亿元/平方公里的高产值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台湾新竹科技园,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另一方面是高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广东省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圳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广州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惠州市规模超千亿的智能终端及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以及稀贵金属集成电路设计等1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成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主力军”。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6 6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增长12.4%。2012年,全省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5万亿元,增长19.0%。其中,9个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17 935.76亿元,增长18.9%;12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 569.46亿元,增长19.6%。
(二)科技攻关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攻关加快对广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和把握发展主动权尤为重要。2012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了广东先导产业的培育发展。2012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 651.41亿元,增长1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从行业领域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球的1/4强,LED规模约占全国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超万辆。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的带动下,广东省有望在MOCVD超材料等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尖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例如,LED产品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成功进入市场巨大的室内照明领域,拉动LED产业新的增长;新一代通信云计算核电风电光伏等技术日臻成熟,也进入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可以说,科技攻关突破使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建立多种创新要素间紧密联系协调互动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LED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市场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示范实现“两头突破”。一是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研发出MOCVD国产化样机,成功突破了LED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MOCVD样机等一批战略性产品成功研发,LED芯片制备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近1 700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引领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加快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及推广,全面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全省已新安装的LED路灯近60万盏,超过历年总和;新增应用路段超过1万公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LED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2 170.36亿元,同比增长44.7%,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三)科技服务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在技术和服务上大力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专业镇从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推动专业镇的转型。按照“一镇一策”思路,利用产业生态方法指导专业镇科学发展,全年完成50多个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调研,确立了从技术服务层面开展专业镇的提升建设。二是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以专业镇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需求,先后制定30多个专业镇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陶瓷、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等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指导企业开展创新。
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2年底,全省省级专业镇数量增至342个,创造的GDP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的31.6%,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9.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专业镇经济雄踞1/3强,已成为广东省区县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广东省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带动下,专业镇通过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打造销售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使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玩具礼品等一大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专业镇抢抓机遇,积极培育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会展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深层次问题初探
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融资需要。由于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上仍然存在障碍,企业资金、政府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资金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调互动,存在着功能缺失和政策失调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其人员配备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流充足或抵押品丰富的大中型企业而设置的。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更新服务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发挥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合力,为金融资源更好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尽管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创业板股票高溢价发行的“造富”运动,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赚快钱”,热衷于投资Pre-IPO(即将上市的企业)项目,缺少对早中期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被排除在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成熟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我国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市场规模近些年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创业投资发展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
创业投资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1/3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缺乏整体顶层设计
从国外的经验看,由国家出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是惯例,如美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SBA),主要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担保债券和参与证券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英国也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A),通过小企业贷款担保方案提供信用担保;德国政府也出资建立相关担保机构等等,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整体设计上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就使得科技金融的融合仍显力不从心。另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除了提供资金要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的充分竞争、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更有效率的使用。目前,这种深层次的结合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因此,尽管广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还远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策的普适性和普惠性没有预期得好,更没有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益的局面。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产业裂变的核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果科技与金融对接好,就可以促进提高科技成果产品化的效率。审视现实,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是关乎创新型广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重视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广东省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整体顶层设计。
1.制定中长期融资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政策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2.健全融资风险担保机制
建议通过设立广东省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完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职能,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
3.加大确保优先安排科技创新资金
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汇、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呆坏账拨备及核销等措施,加大对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引导力度。而在国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则要为科技创新留出足够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制
风险投资对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风险投资对广东科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风险资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高科技项目融资的需求,偏小的风险资本既加大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又无法发挥风险资本“助推器”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撤出渠道,难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拓宽科技融资空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在利率、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扩大风险资本规模。二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本权益、债券、商业票据等,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吸引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三是设立并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同时,要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增加资产证券等结构化产品,共同拓宽科技融资空间。
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能够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将激发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广东省的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发挥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70%以上。因此,在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银行应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信贷制度
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制度,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调整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2.探索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科技融资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浮动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运用方式,解决“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
3.强化风险监控与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科技产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的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目前,90%的欧美跨国公司将创新融入了企业战略,80%以上的企业有研发中心,企业10%以上的利润投入研发,苹果、微软、三星和思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之比)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20%以上。企业竞争就是创新竞争。近年来,柯达公司破产,诺基亚、索尼等大企业业绩下滑都是在创新竞争上出了问题。在我国,许多企业竞争还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的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次,技术上“凑合”+营销上“忽悠”成为一部分企业的市场常态,特别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依然偏低。据统计,即使是2009年全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最多的100家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5%,与美欧日等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从长期看,科技与金融结合就是完善对企业创新的发现、评价、决策和激励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根本要义和制度保障所在。当前,特别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配套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撬动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