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6:1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第一篇: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希望全军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重点就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要求。他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指出,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规范完善军队福利待遇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日前印发《关于规范完善军队人员有关福利待遇的若干规定》。《规定》主要对现行福利待遇制度之外,政策规定不明确、不易把握的相关待遇问题予以明确,明确了官兵应当享受的合理福利待遇及标准。《规定》的印发,为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维护官兵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首轮中央巡视全面展开

中央第八巡视组近日进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开展专项巡视工作。至此,今年首轮中央巡视工作全面展开。中央巡视组大约工作2个月,设专门值班电话、专门邮政信箱等,受理反映巡视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下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重点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政治纪律和选拔任用干部方面的举报和反映。

建立国家机关违纪通报曝光制度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3月6日印发《关于中央国家机关违纪案件通报曝光工作的规定(试行)》,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违纪案件通报曝光制度,通过公众传播媒介公开有关党纪处分典型案件情况。规定提出,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纪工委查处或批准,向纪工委备案以及其他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查处的党纪处分案件,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都可以在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范围内发文通报。

开查央企境外资产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17日发布《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采购招标公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方式检查央企境外“家底”。此番采购服务招标项目分为7个包,其中,4个包为集中重点检查项目,3个包为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再次扩大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3月18日发布《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部署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明确,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好声音

■ 《政府工作报告》 要实现真利民真惠民,必须将“白纸黑字”兑现为“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新华网

■ 比实现数据指标、刚性任务更有意义的是,在民生领域改革中,“公平”这条主线越发闪亮 ―― 《人民日报》

■ 一个农民一个家庭真正挪到城里,没有三四代做不到 ――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 要逐步改变社会上对“好职业”和“坏职业”的偏见,要让蓝领看到,他们并非永远被定义在社会的下层,这种地位是可变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中国经济从速度上,要适应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从内涵上,要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中国经济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当务之急是要寻找新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然告别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步入更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习近平提出“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王岐山提出“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此次反腐可谓又一次的“砍树救林”。

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轨的节点。在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创意与设计似乎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话题。这个以农耕为计的族群,使创意设计被普遍忽视。

第二篇:第二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二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单选题)(D)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o A.权力监督

o B.科学决策

o C.权力分工

o D.权力制约

2、(单选题)(C)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o A.行政法

o B.刑法

o C.宪法

o D.民法

3、(单选题)(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体现在各部法律之内。

o A.权力制约

o B.保障人权

o C.职权法定 o D.程序正当

4、(单选题)(A)正式引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o A.党的十二大

o B.党的十七大

o C.党的十六大

o D.党的十三大

5、(单选题)(B)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标准。

o A.党的十二大

o B.党的十七大

o C.党的十六大

o D.党的十三大

6、(单选题)关于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o A.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o B.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成为宪法规定的治国方略 o C.2002年党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o D.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7、(单选题)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的是(C)。

o A.毛泽东

o B.周恩来

o C.邓小平

o D.习近平

8、(单选题)把(A)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o A.法治建设成效

o B.经济建设成效

o C.经济增长速度

o D.城市工作建设

9、(单选题)(A)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明确授权,而非自行设定。o A.职权法定

o B.保障人权

o C.程序正当

o D.权力制约

10、(单选题)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A)。

o A.调离领导岗位

o B.开除公职

o C.追究其行政责任

o D.记大过

11、(多选题)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依法自觉接受谁的监督?(ABCD)o A.社会公众的群众监督、相关媒体的舆论监督

o B.上级部门的组织监督

o C.人大机关的法律监督

o D.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12、(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法治建设的“五项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BCD)。o A.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o B.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o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o D.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3、(多选题)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ABCD)。

o A.服务公开

o B.管理公开

o C.决策公开

o D.结果公开

14、(多选题)关于我们党长期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o A.抗战时期,为广泛调动一切抗日力量,各根据地人民政府普遍颁布和实施了保障人权的法令

o B.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党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中国要把人权旗帜掌握在自己手中

o C.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就将公民的人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o D.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其所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内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明确规定了保障人民权利的内容

15、(多选题)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时,除(ACD)外,都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o A.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

o B.未成年人保护

o C.依法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

o D.涉及国家秘密

16、(多选题)我国现行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约原则,主要表现在(ABCD)。

o A.我国宪法为充分保证执法机关正确执法,还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实行监督和制约

o B.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o C.宪法在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规定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 o D.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7、(多选题)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ABCD),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o A.有权必有责

o B.用权受监督

o C.违法要追究

o D.失职要问责

18、(多选题)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ACD)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o A.决策权

o B.审批权

o C.执行权

o D.监督权

19、(多选题)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BCD)。

o A.监督权

o B.知情权 o C.参与权

o D.救济权

 20、(多选题)各级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采取(ABCD)、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办法,确保决策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切实有效防范因决策违法而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

o A.公众参与

o B.风险评估

o C.专家论证

o D.合法性审查

21、(判断题)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成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抓手。

o A.对

o B.错

22、(判断题)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o A.对

o B.错

23、(判断题)强调程序正义,不仅在于它是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而且在于程序正义的维护和实现有助于增强法律实施的可接受性。o A.对

o B.错

24、(判断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所以党的活动不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o A.对

o B.错

25、(判断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o A.对

o B.错

26、(判断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两者之间属于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o A.对

o B.错

27、(判断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o A.对

o B.错 

28、(判断题)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o A.对

o B.错

29、(判断题)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是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形势发展,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出的新的最高要求。

o A.对

o B.错

 30、(判断题)程序正当是社会主义法治对行政活动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o A.对

o B.错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8月22日至26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整个庭审过程公开、透明、依法,程序和实体都经得起事实、证据和法律的检验。这再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对***的查处,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到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从依法指定管辖,到公开透明审理,纵观整个案件查办过程,从一开始就沿着法治轨道逐步推进,法治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党反腐败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国司法文明进步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案件公开审理过程中,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准许媒体和各界人士旁听,新闻媒体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同时法院积极探索司法公开方式,设立新闻发言人、开设官方微博、向媒体及时披露信息,确保案件审理公开透明。司法机关依法告知并保障被告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在近5天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充分行使举证、质证和辩护权利。特别是,法院依法举行的庭前会议,针对案件管辖、回避、公开审理、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明确了庭审质证、辩论焦点;在案件重要犯罪事实、重要情节质证环节,除了当庭依法举证、示证,法院还要求证人出庭作证,这些都体现了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完善司法程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要求。对检察机关起诉的三项罪名,法庭严格遵照法定程序,深入调查了大量证据,并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彰显了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司法理念,体现了对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的追求。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一案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法之束。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每一个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第四篇: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

盾、维护稳定

法治是国家机关有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社会组织有序管理与优化服务、社区有效自治与优良服务的基本依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关系到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维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

一、法治思维方式在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中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

(一)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样需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只有把改革真正提升到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的层面,通过法律的形式,形成社会共识,才能成为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才能保证改革不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阻挠,同时整个社会为改革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才会降到最低。只有遵循法治的路径,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才能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法治思维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们所面临难题的根本途径。但发展只能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拼资源、竭泽而渔的盲目发展,如果为了追逐“政绩”急功近利,蛮干式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只能引发出各种恶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事实上,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对个人财产和利益的维护,对生态环境的敏感,以及享受发展成果的强烈愿望等,都在挑战着粗放式的发展理念。只有以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才能凝聚共识、排除干扰,才能使发展稳定全面推进。在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共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的今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应为常态,绝不允许以“发展”为借口,发生所谓的“良性违法”。

(三)法治思维是化解矛盾的最佳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一方面,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必须依法办事,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在矛盾化解中,要融法、理、情于一体,将民众的诉求及各类争议的解决引导到法治轨道上依法维权、理性维权。正如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佳路径。

(四)法治思维是维护稳定的根本保障。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法治的精髓在于公平性和正义性,只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二、当前领导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无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还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亟需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治理念树立得不牢。由于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少,部分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特别是在面临多种问题或是棘手问题时不能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不能较好地合理合法地处理好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

(二)领导意识错位。一是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影响稳定的问题重事后处臵轻事前防范,出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查找出现问题的根源,以便从源头上去解决,而是被动应付,哪儿漏哪儿堵。二是推、拖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地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沉下心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而是采取能推就推给其它部门,能拖就拖着不管的办法,表现出严重的不负责任,严重的不作为,使矛盾纠纷越演变越复杂,从而越来越难以处理。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臵,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影响了行政功能的发挥,而且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还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为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四)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个别领导未能把维稳工作真正抓在手上。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分析维稳形势,不能深入研究矛盾纠纷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对于辖区内矛盾纠纷的底数不清楚,思路不明晰,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得力,处于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二是少数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出现失误,尤其避免出现伤害群众感情和群众利益的现象是确保稳定的重要基础。很多矛盾纠纷都是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不深入、不细致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的。如果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都能正确履行职责,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矛盾纠纷就会大幅度下降,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

三、对策与方法

新时期的维稳工作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和维稳信访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改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努力从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转为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要坚决摒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庸俗维稳观,坚决摒弃“花钱买平安”的错误维稳观。实践证明,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越维越不稳。为追求暂时“稳定”而牺牲“法治”的被动式维稳,看似解决矛盾,实则回避矛盾、积累矛盾,最终只能陷入“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新时期,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一)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法治作保障,要牢牢树立法治思想,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的理念和体系。

1.加强法治教育,把法律意识作为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的一个价值选择。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职的、调任的公务人员在内的具有整体性的法治培训制度,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培养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

2.要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判断职权的运用是否合法,地方性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在行政决策时是否体现了民主参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审查,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行政裁量的时候是否体现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体现了平等的规则。

3.要树立依法维稳的意识。依法维稳就是要按照法制化、制度化的要求,坚持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做到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殊公民。尤其对于私欲膨胀,无理取闹的人员,不能总是以息事宁人,花钱销灾的办法来对待,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依法予以处理。姑息、纵容这样的行为只能破坏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二)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按照依法治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制定维稳工作措施。

1.要加强维稳策略研究。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研究矛盾纠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办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维稳策略,防止在维稳工作中出现被动局面。

2.要加强维稳机制建设。目前,维稳工作一般以政法机关为主,公安机关是主力军。而实际上,在解决社会矛盾工作中,事事都把政法机关、政法干警摆在前面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极易导致矛盾升级,冲突扩大。因为群众认为政法机关是国家机器,是对付违法犯罪人员的,用来对付上访群众就是把他当成了对立面。化解社会矛盾应当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一把手负总责,各级各部门完善专门的矛盾纠纷调处组织,并真正发挥作用。在不涉及违法犯罪问题的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尽量不要让公、检、法来参与。

3.要加强公共服务工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来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减少因工作失误导致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对于群众的诉求,作为各级组织要发挥好协调作用,积极帮助群众去解决问题,不要把自己由矛盾纠纷化解、调处的角色演变成被上访对象,演变为矛盾的焦点。

4.处理矛盾时要主动积极作为。第一,发生社会矛盾,政府各职能部门首先要积极主动介入,不逃避,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与公众沟通;第二,要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依据相关的法律分析公众的诉求是否合法、合理;第三,对于合法的诉求要依法展开调查,在调查中公众的参与很重要,确保调查的客观、中立;第四,调查情况清楚后,行政决策或者决定要采取和公众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采纳的应说明理由,避免行政专断;第五,信息要及时有效的公开,事件调查情况等相关信息要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确保信息的权威和准确,避免虚假信息扩散,掌握信息主动权;第六,对于违法行为,不姑息,不放纵,应追究法律责任的依法进行,行政权力不干预司法行为;第七,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推动各类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

(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维稳责任。要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已建立起来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能够在监督合力和实效上不断增强。其次是加强问责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工作,如不断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保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力有效。同时,在公务员的晋升过程中,要将“法治状况”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并且应该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充分体现对他们的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如果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甚至可以作为提拔的条件。

(四)要真抓实干。习近平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要避免说空话,说大话,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而亡,误己误国。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搞稳定工作,也要做到说实话、做实事。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真抓实干,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显示出无比旺盛的活力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作者:郑震《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8日 07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总书记特别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果断提出精准扶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略目标,这是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临大量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展开。

深刻认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方式,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使我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脆弱地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新的阶段,与精准扶贫开发任务不相适应、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其复杂性和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深度调整有关利益关系,对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动员力量、整合资源,举全国之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做到重大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制定都要于法有据,涉及法律规定的扶贫领域,都必须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授权。从事扶贫工作的部门及有关方要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保证各项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挑战不退缩,正视问题、依法解决矛盾,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各项举措的有效实施。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将对中国扶贫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坚持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多年扶贫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和落实好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精准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精准扶贫指导思想不偏离。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贫困不可能因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消除,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政府应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责任。要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脱贫规划,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要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集合社会资源,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贫困群众是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贫困群众最清楚什么样的扶贫政策扶贫方式最适宜本地情况,必须保证精准扶贫为了贫困群众、精准扶贫依靠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成果由贫困群众共享,以保障贫困群众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精准扶贫是党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各级政府既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又要有较强的法治思维能力,在精准扶贫中依法依规办事。

把法治理念贯穿扶贫攻坚工作始终。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今后五年,扶贫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做好扶贫攻坚工作,需要树立法治思维,特别要注重扶贫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法尊法、懂法用法意识,要用法治的视角看扶贫,用法治的头脑想扶贫,用法治的方法抓扶贫,使扶贫工作自始至终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要尽快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扶贫开发条例,在扶贫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实现扶贫立法和扶贫改革相衔接,主动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做到扶贫开发、扶贫改革于法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用法治方式落实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要依法推进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准确定位扶贫对象。要健全重大扶贫政策、重点项目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确保真正符合帮扶政策的贫困群众得到有效扶持。要建立扶贫资金多元筹措、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要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识别扶贫对象、查看帮扶和管理取得的成效,以及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使用与落实情况,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强化对扶贫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适当分解扶贫权力,公开扶贫权力运行程序,制定扶贫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扶贫权力的行使,形成科学有效的扶贫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把扶贫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治扶贫权力走偏和任性。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损害贫困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郑震,作者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下载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