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4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 马 凯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2月2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和主要政策作出明确规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也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国务院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建立和巩固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国务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2012年两项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今年2月两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各地正在抓紧落实。为做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有关部门年初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对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待遇衔接作出了规定。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健全。1998年开始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此外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本届政府以来,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解决困难群众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目前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施。同时,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不少地区已打破城乡界限,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城乡一体化医保管理服务。
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以来,国务院建立了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缓解了价格变动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城乡低保制度进行了改进和规范。2013年,有关部门印发《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将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今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低保制度的城乡统筹;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为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保基本为原则,逐步健全了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福利保障政策。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孤儿的安置、基本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作了全面安排,探索建立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制度。2012年,有关部门将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捐赠和志愿帮扶,近年来每年捐赠近千亿元。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由国有、集体企业,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近几年,先后将农垦职工、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五七工、家属工等群体上千万人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截至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其中职工参保3.38亿人,城乡居民参保4.99亿人,待遇领取2.26亿人。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截至今年11月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亿人,其中职工医保2.8亿人、居民医保3.1亿人,新农合参保7.35亿人,总覆盖超过13亿人,95%以上的城乡人口有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效惠及困难群众。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9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202万人、五保供养对象532万人。2013年,全国医疗救助近1.1亿人次,获得临时救助的家庭达3937万户次。全国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城市超过70%、农村超过37%,养老床位达到572万张。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孤儿54.9万人。
(三)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10年调整,月人均水平由2004年的647元提高到今年的2070元。2013年底,全国城乡老年居民月人均养老金82元,其中各级政府全额负担的基础养老金76元。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2013年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80%和70%左右,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当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水平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全国普遍建立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也都稳步提高。
适度提高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266元后保障水平达到401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1440元后保障水平达到2673元,均比制度建立之初有明显提高。部分省市相继探索建立了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四)社会保障支付能力得到增强。
政府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加大。在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同时,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3年至2013年,全国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方面支出分别为8.13万亿元和3.98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2%和25.8%,有效支撑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1%,基金支出年均增长20.3%。2013年基金收入2.27万亿元,其中单位缴费约占58%,个人缴费约占25%,各级财政补助约占13%,初步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共担的筹资机制;到2013年底,基金累计结余2.83万亿元。2013年,各级政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助1402亿元,基金累计结余3000多亿元。此外,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战略储备性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3年达到1万亿元左右,为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作了必要的资金储备。
医疗保险基金实力不断增强。从实施新一轮医改的2009年到2013年,全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从3300亿元增长到6873亿元,年均增长20.1%;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收入从1174亿元增长到3927亿元,年均增长35.2%,各级财政共拨付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占总筹资额的80%,参保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今年的320元。
城乡救助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的2007年到2013年,全国累计投入城乡低保资金7166亿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768亿元,年均增长18.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398亿元,年均增长41.3%,有效保障了7100余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在新一轮医改实施后的2009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585亿元。
(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大力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严格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不断加大基金监督力度,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5年共安排10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县级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推动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了金保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目前已发行社会保障卡6.8亿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
一是公平性不足。覆盖面还有欠缺。由于我国社保体系建设采取先城镇后农村、分人群渐次推进的方式,再加上农村社保制度实施时间不长,而且实行自愿参保政策,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权益。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待遇差别仍然较大。由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起步晚,待遇水平仍不高;由于各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基金结余分布不均,且统筹层次仍偏低,社会保障互济功能发挥不够,导致地区之间待遇差别较大;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待遇差距矛盾突出,社会反响强烈。
二是适应流动性不够。在我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特点突出,特别是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多达2.6亿人,而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方式对这一特征的适应性不足。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还存在不及时、不顺畅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体中断参保。异地劳务派遣人数较多,造成劳动关系和社保权益认定复杂化,农民工在流入地一旦发生职业风险或面临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很难获得必要保障和救助。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不顺,不同部门分别管理城乡医保,造成流动人员重复参保、重复补贴与漏保现象并存。异地就医结算不便,由于各地医保报销水平不同和信息化未联通,使异地稳定居住的退休人员在常住地就医结算难以实施。
三是可持续性不强。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仍偏窄。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已经较高,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面对老龄化高峰的迫近,养老抚养比持续增高,医疗费用上涨,给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带来了很大压力,亟需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社保制度的激励性不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还不健全,职工退休年龄和领取基本养老金“门槛”偏低,致使一部分人参保积极性不高或选择较低档次缴费。基本养老保险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养老金增长未能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不利于制度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尚不健全。结余基金绝大多数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比较低。补充性社会保障推进缓慢。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发展滞后,尚未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参保人员过多依赖政府的基本保障。
形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还要看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社会保障发展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历史较短。因此,无论是制度完善还是待遇水平提高,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体制机制看,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顶层设计,还存在着制度多元化、机制不健全、管理分散化、衔接不顺畅等问题,提高城乡统筹水平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工作基础看,随着社会保障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服务对象和内容日益增多,经办服务人员仍显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特别是跨地区、跨部门的网络连接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不能适应人员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此外,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管理服务的质量。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做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建成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的宏伟目标,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任务要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科学论证,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顶层设计需要科学论证、广纳民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加快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将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统筹考虑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整体设计、统筹城乡、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二)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达到14.3亿人,为实现“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通过优化政策、加强宣传、严格执法、提升服务、逐人逐户登记确认等措施,力争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在2017年达到9亿人,到2020年达到10亿人左右,将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同时,巩固全民医保成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基本覆盖职业群体。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中央部署,有关部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已经拟订了改革方案,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四)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统一规范制度和政策。职工养老保险要在完善省级统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筹资与支付责任,统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增强基金的互济性和抗风险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基金省级统一管理,化解基金管理分散化的风险。全面推进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探索省级统筹,缩小地区间、人群间政策差别。
(五)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筹资和投资渠道。一是建立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会保险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参保人员通过增加缴费年限和提高缴费基数获得较高的基本养老金。通过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引导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和长缴费。二是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并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延伸到待遇调整政策之中。基本医疗保险要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深入推进付费方式改革,使医疗费用实现合理可控的增长。三是综合考虑人力资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四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是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增强基金支付能力。六是加快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发挥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推动商业保险发展,减轻基本社会保障的压力。
(六)加快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低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衔接,完善低保标准确定和调整办法,实现城乡低保资金统筹使用。实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统筹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快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大扶持慈善事业发展力度,研究建立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
(七)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强化监督和经办管理。按照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决定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逐步理顺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有序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各项医疗保险工作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安全监督制度,形成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确保基金安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做好跨地区、跨制度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等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建设,推进各项社保统一征收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精确管理和便捷服务,切实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八)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和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治体系。我们将把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列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执法手段,落实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各级政府要积极配合和自觉接受人大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落到实处。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支持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20201
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13年02月01日13:43来源:求是
在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把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0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广大人民通过享有社会保障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先后建立,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2%、549.8%、38.3 %、307.2%、302.1%;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4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2012年连续8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
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2.4万亿元、1.81万亿元和2.9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7倍、5.5倍和16.8倍。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今后社会保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二,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和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待遇标准。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根据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共济能力,使社会保障覆盖人数成倍增长。第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1-
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多劳多得,早缴费、多缴费、连续缴费、长期缴费。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充分考虑促进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平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目前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目前,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针,把“广覆盖”调整为“全覆盖”,要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首次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增强公平性,就是要更好地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同时注重“机会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应流动性,就是要更好地适应人员跨城乡、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的形势,稳步提高各险种的统筹层次,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推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保证可持续性,就是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等途径,夯实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
统筹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地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新的筹资来源,完善做实的办法。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适当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发挥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逐步形成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合理关系。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和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努力实现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第三篇: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势,试图从完善举措,健全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扎实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和谐平安
目前,省、市、县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 共建和谐”主题教育,这对我们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大劳动保障部门的党员干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的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赣县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就业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做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劳动争议与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事件逐年下降。但是,我县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仍然很大,社保资金缺口在逐渐增大,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只有保证社会公民的充分就业,解决最广大人民的生存需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企业间的竞争就越公平,劳动者的权益就越能得到维护,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就越高。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劳资双方经常发生劳动争议纠纷,企业经常拖欠职工工资,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发生群体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确定为2020年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可见,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措施,优化服务,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只有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环节,才能全面推动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1、抓好政策宣传,强化社会保障意识。当前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单位领导、私营企业主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障政策不太了解,因而对工作也不够重视。因此要加大社会保障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将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做到常抓不懈,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一要千方百计增加
就业岗位。当前我县工业发展形势良好,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赣县,从而吸纳和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要狠抓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重点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深入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使“4050”等救助对象再就业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三要切实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公民职业化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3、抓好扩面征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要扩大社保覆盖面,突出扩面重点,把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要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用人单位和职工要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单位要像完成税收任务一样来征管,企业和职工要像缴税一样来对待缴费。对恶意欠费的企业,要采取强制措施,限期缴费。三要做好保险待遇的兑现,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四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要建立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4、抓好监察执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一是推行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年检制度。将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作为年检的主要内容,促进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二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动员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强制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参保、拒不缴费的单位及故意瞒报、恶意欠费的企业,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要健全农民工工资监控保障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三、完善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开创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键是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努力把社会保障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好“五项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要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负责”的原则对各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组织好本单位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还要负责对自己主管的下级单位,包括乡镇站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对县内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要继续实行县直单位挂点督促制度。
2、工作联动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不单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政府各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协调配合,把中央、省里的政策落到实处,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重点做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组织协调等工作;各主管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社会保险扩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挂点单位要做好挂点企业社会保险扩面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动员工作;财政部门和各专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划拨工作;广电部门要开辟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加大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自觉、主动、依法参保和缴费的意识;法院、公安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3、投入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因此,财力再紧张也不能缺社会保障方面的钱。县财政应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改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软硬件环境,确保各类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摒弃眼前利益,多为干部职工着想,自觉主动地缴纳社保费,为社会保险提供经费保障。
4、便捷服务机制。要加快“金保工程”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好社保经办大厅的作用,规范社会保险稽核和待遇支付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实行一个大厅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一网化”办公,方便群众,提高效
率。要完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功能,配备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强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5、考核监督机制。县政府要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对各部门协调配合情况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进行通报,对影响社会保险基金正常征缴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应责任。
开展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平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察执法,优化服务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不懈努力!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敏荣)
第四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该课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国务院重点课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发改委委托我院具体实施。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地将城镇职工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是城乡规划、产业分布和劳动力配置等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在正确分析和面对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经过试点,逐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路子。
一、正确分析和面对我国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就业机制、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调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形成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城镇三条保障线较好地发挥了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支持大幅增加。
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一是从政策上讲原来针对城镇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等政策已经逐步覆盖到农村,二是各地也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并且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做法,在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
(一)农民工进城就业在户籍、低保、住房等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农民工在获得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政策保障,但在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其他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基本冲破了在就业准入方面的户籍限制,但在进行户籍改革的地方也往往仅限于就业准入,真正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其他公共资源,农民工仍然难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如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可能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即使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实行了户口登记一元化管理的地方,许多也难以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和福利待遇。由于多年来二元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城乡居民的利益差别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衔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列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但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方面的平等,除工伤保险从制度设计上可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外,其他险种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种不同保险的衔接问题,如养老保险有农村养老保险、“双低”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种不同的制度;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种不同的制度。如
何很好地解决各个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民工定居和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没有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无法实现异地转移。再者,我国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时期,对老职工的历史欠帐需要偿付,本身资金投入不足,再要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增加投入,可能会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真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上全覆盖尚能达到,但要实现人群的全覆盖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联的土地、投资、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不配套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决策、配套改革,劳动保障系统自身无法独立完成;要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规划和财政等政策,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其他部门的综合配套和相互协调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延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地方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南海市等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协调城市规划、土地集中集约使用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民进城就业、住房安置、社会保险、子女就业等发展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在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时,还停留在提高就业率、将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等延伸到农村,将社会保障政策和参保人群覆盖到城镇居民和农村的阶段,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等政策的系统配套还停留在论证和探讨建立目标的阶段,真正实施相互配套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学研究和制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共政策覆盖城市和农村、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并且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具体来讲,长期目标可以描述为:
(一)对流动就业人群实施公共政策全覆盖
主要在就业服务政策上要作到城乡一视同仁,在职业培训政策上实现工农全覆盖,在社会保障政策上要分项区别对待,在义务教育政策上要实现城乡区域一致,在财政扶持政策上要实现列入常规预算,在法律援助政策上要作到免费提供服务。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突破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渠道;破除户籍壁垒,打开城乡通道;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就业环境;衔接社保关系,便利流动就业;统一规范中介,提高匹配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劳资权益。
(三)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
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条块分割;建立组织体系,实现五级网络、直通村庄;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中央统筹、省级调剂;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手段;完善法律,稳定政策。
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
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都有相应制度安排;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享有养老、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加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破城乡分割,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的转变。2010年以后,随着整体就业压力的减缓,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改善城乡就业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兼顾和协调实现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就业环境;三是城乡互动,运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统一规划、系统决策,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某种程度上讲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积聚以及积聚后的再扩散过程。因此统筹城乡的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间的转移要与城镇化的步调一致,完善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一致,与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行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同步。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要从体制上着手,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监
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抓到位,多部门综合联动。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进行综合配套政策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以促进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同时完善农民进城居住、医疗、社保、子女教育和青年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形成城乡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为实现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包括: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管理与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等等。
(三)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互动,在劳动保障业务协调机制上实现突破。
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现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当中,还存在着就业与社会保障不协调的现象,保障水平过高、保障不足与没有保障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为追求基金平衡维持高费率的做法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扩大就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就业量的扩大忽视了对部分群体提供正常保障的问题。在进行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时,要在两者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也要与城镇化的进度相适应,优化就业结构,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国家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之间做好平衡。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至少应以有利于就业为前提;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四、动态把握和注意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匹配。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吸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而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此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必须与城镇化的进程一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协调,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
根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同样存在着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过程。有关专家预测表明:中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比例在达到60:40的结构也许是最和谐的状态,不会象西方社会出现80:20的结构状态。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经验做法,更要与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相互协调。
(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层次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包括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统一。有的需要从城市向农村开放和延伸,有的需要构筑和建立,有的需要进行整合和共建。就全国而言,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最优模式可供普遍参照,需要通过试点来闯出新路。在总结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劳动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四部委组成的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小组的领导下,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工作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拉开序幕。通过试点,总结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的城市、就业环境最佳的城市、创业型城市、技能兴市等典型城市以及这些典型城市的不同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制定指导全国的就业政策,并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步推进。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在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动态把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果就业率过高,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这种无保障的就业也是低水平的就业,不稳定的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将会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就业的积极性,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高就业率和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以相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着眼于提高就业率、提高保障水平,也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做到:
1.保障水平要适度。
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障水平过高既加重企业缴费负担,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不利于扩大就业、鼓励用人,又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使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
2.保障范围要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就业渠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首先,要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和居民,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居民。其次,要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尽快研究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为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第三,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为农民提供适宜的保障。
3.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这不仅使许多单位和个人望保却步,而且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除了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金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适当调整过高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切实减
轻企业负担,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课题组组长:田小宝
课题组人员:靳宏、马云飞、何平、张一名、汪泽英、王永奎 主报告执笔人:张一名
分报告一执笔人:王永奎
分报告二执笔人:汪泽英
第五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加快我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永春镇、乐山镇划入我区行政管理以后,我区的农村人口明显增加,我们应当在农村劳动办就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要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将城乡劳动力就业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逐步取消户口性质限制,营造形成劳动者凭学历和技能竞争就业、平等就业的环境。
2、应当完善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逐步建立涉农社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的组织保障体系。
3、应当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实现所有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与市、区(县)信息联网、实时共享,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
4、要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应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二、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1、应当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把培训重心下移到镇、村,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还应当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
2、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我们的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在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中,选择一批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定点培训机构,经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认定,作为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3、要分层分类开展就业培训。我区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财政基金投入力度,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适龄农村劳动力(包括被征地农民)均可免费参加一次就业培训。
三、要建立鼓励自主创业和援助就业机制
1、我区应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行区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区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区的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应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人员招聘培训、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
2、应当建立援助就业机制。涉农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所(站)要加强对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并建立跟踪服务卡,主动上门,动态帮扶。及时推荐就业。
四、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体系
1、应当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我区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覆盖农村各类人员,并且有调整机制,能与城镇养老保险转接灵活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应当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
3、应当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为依托的农
村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