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时间:2019-05-14 21:3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二、三、一”调整为现在的“三、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4、5、6、7队,盈南1、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三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四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专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促使对俄经贸合作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攀升。1997年,随着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绥芬河市成为我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双向通道。以口岸进出口物质为主导的加工业迅速兴起。国家和省市的强力发展和推进政策、绥芬河市优越的发展环境、口岸便捷的交通条件构筑成我市引入省内外资金、项目流入的谷地,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平台。绥芬河市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桥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省领导曾经指出:“我们不满足于窗口、通道、平台的地位。要做主体、主角,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使我省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保持和巩固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牵头省、第一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省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边境口岸和唯一的铁路口岸,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绥芬河市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功能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实际,要立足打造现代化国境商都,搞好绥芬河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口岸整合、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哈、大、齐;哈、牡、绥两大工作带的出口和端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制约,完善城市功能;为充分发挥我市口岸对全省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力、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农村、农业现实状况。绥芬河市下辖1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7372人,耕地面积333014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市位于我省的东南部,土地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老爷岭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由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湿润,高温日数少,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多年平均大于等于10度的有效积温为2072度,最高达2446度,最低达1801度。处在三积温带下线、五积温带上线,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无霜期为119天左右。而且初霜较早、终霜较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农业生产一亩地收益仅为150—260元,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056万元,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粮豆薯总产量为40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虽然这一指标在全省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农民纯收入构成已经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产收入为主体。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35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044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5倍。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民待遇、金融及法律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先天不足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微小的农业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市无法将第一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做大并做强。

2、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局面。绥芬河市下辖两个镇,而且都在城市区域之内,对我市来说效仿省内人口和农业大县,在现有农村地区另建小城镇,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市总人口仅六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7372人,农村劳动力3900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争2000人,只有1900个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位于我市城区内的前进、绥东两个村已经被老城区的改造所覆盖,成为“城中村”。建华、建东和建西三个村正在被开发建设中的西城区所逐步覆盖,宽沟村区域已经被综合保税区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村”,村屯将整体搬迁到城市区域之内。已经覆盖和正在覆盖的6个村人口已经占我市农村人口的40。5%。从交通条件上看,北离市区最远的双胜村距市区12公里,南距市区最远的南寒村距市区20公里。因此,从我市农村人口总数、已经被城区覆盖的村屯数量、转入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最偏远村屯距市区的交通条件看,小城镇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从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对现有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和吸纳程度上看,只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体规划、统一布局、一元管理、统一政策、整合资源、统一利用、一体建设、共做基础、才能实现同步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3、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单位面积产值比决定了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我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由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已经突破了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近期规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和前景,本次城市规划调整是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7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13.4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中,绝大部分占用基本农田,由于受发展空间所限,城市区域功能设置没有足够的空间予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产出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土地、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去解决发展的障碍,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人口和土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打通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目前,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密度目标为45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产值为4500元。我市基本农田按照种植结构,以正常年份的收成计算,每公顷产值约9000元,每平方米产值约为0.9元,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的产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迎合和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地尽其力。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2010年以前,我市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为3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3000元,至2020年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可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5000元,至2020年,我市可开发工业用地8.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00亿元。我市仅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扩大使用面积,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土地资源将给我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必将为全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可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减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二、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

1、凭借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近年来,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截止 2008年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1亿元,对外贸易额实现58.28亿美元;口岸过货880万吨,过客163万人次,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4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加强,现代化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地区。

2、从国际关系上看,中俄关系已经上升到最好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上看,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战略已经形成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市彰显和发挥口岸服务和拉动功能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和建设必将给绥芬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打造北方深圳的战略构想和做大做强绥芬河的发展理念,为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合作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绥芬河将逐步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将成为我国东北最活跃的商贸交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中俄边境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轻工机电产品加工基地、我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实验基地和平台。

雄厚的地方财力为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强大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障。良好的村级组织和经济状况为我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市被城市覆盖的几个村屯,固定资产都在300到5600万元,流动资金在300至2600万元之间,公积公益金达到7296万元,如前进村自建宾馆、商场及木材加工园区年收益可达450万元,象我市这种农村村集体无负债,还有大量良性资产和强大稳定的固定收入的状况,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绥芬河市公有财力的总额扩张,村集体的良性积累,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市日益发达和发展的服务业和日益壮大的口岸加工业,正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完全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绥芬河市有条件、有必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不动摇,坚持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动摇,着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扩大区域合作,着力创建中国沿边国际合作型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现代化商贸旅游名城,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争当延边开放升级排头兵。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骤、任务与实施办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硬件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框架和经济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到2018年,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

(一)对我市整体区域按照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布局,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加大公共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实现财政、公共事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社会及养老保险、文化、司法、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乡级层级,按照区域功能分工的不同,在绥芬河镇基础上成立东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西城区管委会阜宁镇的基础上成立西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城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完成后再将西城区管委会转为西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西城区建成区的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

(四)通过老城区改造、西城区开发,红岭区,服装和电子加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先行吸纳前进、绥东建华、建东、建西、宽沟六个自然村。前进村、建华村先期激活村屯良性存量资产,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化经营。

(五)通过撤村并村完成南寒村、北寒村、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合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居住、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功能区域。通过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

(一)通过整合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及收购、参股和与城市商业区进行土地转换等形式,将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全部向政府集中。

(二)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及劳动 培训体系。

(三)转化部分农民身份,实行市民化管理、享受城乡统一的市民待遇。

第三阶段

(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各加工园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建设,扩张城市经济总量,为城乡一体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建全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及相关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安置及保障措施

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其目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原体制,促进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人尽其能,地尽其力,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利、在创业中受益。稳民、富民、安民。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区域分工。

我们所构想的城乡一体化既不是盲目的建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也不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制度,脱离就业结构去变农民为市民,更不是将失地的农民边缘化,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区域分工安置农民就业。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将通过全市规划调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城市空间构架上,将设置一线带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是指以绥芬河口岸向牡丹江延伸,形成滨绥铁路、绥满公路发展的轴线,打造哈牡绥对俄经贸产业加工带。“五区”是指:一是跨境合作区,以贸易综合体为基础,强化会展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对俄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东城区(原绥芬河老城区,绥芬河镇所在地,内含前进绥东两个自然村)、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商贸中心区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服装、建材、食品等商业街,同时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西城区(现阜宁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含建东、建西、建华三个自然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区和适宜居住的生活区,同时建设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四是红岭区(阜宁镇所辖沿301国道、206省道的永胜村、红花岭村,内含北寒工业园区为北寒村所在村址附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构建机电、物流、轻工产品加工等若干产业园区。将南寒村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将建新村地区建成生态园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把红花岭村、永胜村、北寒村、南寒村统一搬迁到建新村与206省道区域之间,此区域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产业带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距城区不足一公里的朝阳村纳入附近工业园区一并发展。五是综合保税区,以宽沟村周边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集保税、仓储、加工贸易于一体,这也将是绥芬河迎来跨跃式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二)绥芬河市土地使用原则和方式。

1、按照:土地合理规模流转,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平稳、各项保障机制健全、有偿、统一、合法这一原则,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权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用途上发生转变。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进行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探索,使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按期分取红利。当入股企业或公司破产时,确保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失地农民,在农民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再次参与经济合作。绥芬河市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土地使用价值,必然会给土地所有者提供长期高额收入的保证。采取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具有单一的安置补偿费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可以使农民永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从所有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郊区已经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市利用这部分土地主要方式。

2、如农民不愿以土地入股,要求以货币作为补偿的,我市将根据我市土地状况,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对所征占的土地所有者予以最高额度的安置补偿费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资金保障。

3、从我市的地形、地貌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的传统和作风,在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发展所不能覆盖的区域,保留总分农用地,作为城市功能附属区域,为城市提供生活供给,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提供空间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

1、位于城市区域内的五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前进村和建华村的村改居的股份制转化工作。随着老城区的改建和西城区组团三工程的全面展开,前进和建华两个村已经被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市功能区所覆盖,原农转非户和村民已经大部分采取和利用房屋动迁补偿金购买新居的方式转入城市居住区域。目前,建华村实有农村户口176户,434人,建华村实有耕地面积为202亩,人均不足半亩,有建华村户口,但村委会不认可的为:173户,399人,为外来挂靠户。建华村实有现金存款2090万元,村委会固定资产合计5795万元,根据建华村的实际情况,大额的良性资产和西城区建设原村址和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变,已经为该村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进村实有173户,356人,原征地农转非户为66户,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户回村一人享受村民待遇,计239户,422人。空挂户,村委会不认可的为:40至50户。实际以种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为8到10户。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0101元,实有土地400亩,目前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将该部分土地收归村委会所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已经收回,享受每年4800元的失地补贴金。村委会将该土地按不同的地类和状况以每亩:70、40、20元对外出租,使用权和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条件。村委会固定资产为4000万元,其中商场面积1200平方米,宾馆1500平方米,前进木材工业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三项固定资产年均收入为450万元。为长期稳定的固定收入。

根据前进村和建华村两个村的土地、人口资产和收入情况为看,这两个村的股份制转制工作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和宁波及沈阳的股份制转变的经验2009应从以上两个村入手,作为首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试点,旨在改变城乡混居的局面为建东、建西和绥东村的一体化工作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农村户籍并拥有土地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转转制,有农村户籍,不拥有土地,村集体组织不予认可的农民身份人员,首批转化为城市居民,不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具体的措施为:

集体资产彻底股份化,组建股份合作社,实行两保一险和集体安置就业

清产核资:将现有集体固定资产、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或债权债务等,由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参与,由独立的会计师事物所和房地产评估所进行客观公正的清算与评估。然后,出售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核算出现有集体资产总量。

预提应由集体承担的两保一险资金:在清产核资、出售固定资产并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后,按省市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对所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村民,核准其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总金额,从村集体积累中一次性扣除,上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此后,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其两保一险参照现行城市居民两保一险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股份合作社”:按办法一中对集体资产分配的办法,对现有有籍有地村民确定股权。在股权数量明确后,将现有集体资产按股权数分配到股民头上。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可投资我市西城区开发及老城区中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目前,建华村已经召开村民议事会,将利用现有资金,在现村委会西侧建设综合性市场,待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城区整体规划统盘研究后确定是否建设。以便于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股民的股权可在股份合作社内进行流通和转让。股份合作社也可吸收外来新股,前提是:外来新增股份不能超过总股份的49%。确保农民的控股权。

集体安置就业:由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新企业或参股后的企业,安置原农村社区适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安置补助费”一律留在新建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内。对于已经有产业或生意,不需要在“股份合作社”内就业的村民,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已经将“安置补助费”交给“股份合作社”的股民,其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子女,可继续由股份合作社下属或参股企业安置就业。

股份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新建股份合作社每年的税后利润,应预留出后续和新增人口“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部分及其它福利资金,再按章程留出折旧和公共积累,剩余利润实行按股分红。不在股份合作社体系内就业的股民,同样享有分红权利。

社会保障: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后,凡年满18岁,进入就业市场的,都必须加入社会统一保障体系,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交纳社会养保险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在阜宁镇前两年已经先期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医疗保险方案,政府资金合理注入,使农民都能够承受的广覆盖、低水平、全保障的医保政策。

住房保障:可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建经济适用住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对确实贫困无法支付城市住房日常费用的,或属于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可租住由政府投资的小户型的廉租房。

社区管理:取消村民委员会,以原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社区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的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督。城市化后的居民在新社区实行集中居住,以便于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

2、位于城市区域外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需要搬迁的四个村屯由招商引资的入驻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一体居住生产综合服务区。

住房保障 统一建设罢换入住,提供统一的住房保障的同时,建设廉租房,供附近园区生活和配套服务,房屋租金可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的收入保障。

就业保障 随着各加工园区和服务行业的建立,首先招收产业化发展中失地农民,西城区新增的物业、卫生、社区服务及综合管理等行业首先考虑招用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态涵养区、公益事业可为失地农民提供看护服务的就业岗位。农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农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分得红利。

社会保障 在此区域如市政府征占农民土地我们将采取改变原有的土地安置和补偿办法和标准,将应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部分补偿给失地农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金。使失地农民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以此作为前提,有土地入股收益、有安置补偿费做基础,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市政府通盘规划此新村区域土地时,给村集体预留出部分集体土地,以便于村集体壮大资产、盘活资产,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保障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市、镇两级和村委会的资金投入,作为参保资金的主体,农民作为参保资金的辅助部分,使失地农民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3、尊重客观事实,在建新村区域保留一部分区域作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继续以传统农业为收入主体的生产、生活区,充分利用我市仅有的这一部分土地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小区域作为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区,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加大此区域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转移的劳动力家庭收入不再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民工贸化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劳动技能不强问题,农民致富奔小康,眼前缺资金,长远缺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主体,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让他们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的传统经营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上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和省市强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富民政策这一时机如果丧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次永远富裕的捷径。因些,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贯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富民这一宗旨。二是加大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按照我市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制定一整套实用性、产业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原有的就业培训体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金直接拨付给新建企业,让企业按照所需自主培训,这样有利于从业者尽快熟悉所从事的岗位技能,避免出现技不适岗的现象,也可以节约社会资金。为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七、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具体保证措施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打牢理想信念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真正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方针,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绥芬河探索出对全省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解放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创新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落实上,做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保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强劲发展态势。

(二)着眼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功能的要求,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的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识人要拓宽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好全省人才试点工作,着重引进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挂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治市理政,用制度管人管事,建设一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队伍。

(三)着眼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和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相关和配套的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加强老城区社区和西城区新社区、“两新”组织、农村、机关事业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提升标准,创造特色,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议事机构,协调各方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收入方式和收入渠道发生质的变化的新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建立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等有效载体,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以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机关党建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帮带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四)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关键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力解民忧上。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基层,吃透情况,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不思进取、拖拉懒散、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贻误发展大局的浮躁风气;坚决查处仗权设卡、谋取私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工夫下在抓落实上,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八、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

城乡一体化革除了简单城市化的弊端,使城乡二元分割被打破,能形成城乡有机一体和同步发展的有利局面,所以北京郊区、上海、济南、浙江省绍兴、义乌、江苏省和四川省成都市已经根据本地实情陆续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绥芬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无疑会为我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供可借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思路,绥芬河小区域大发展相关制约因素的解决,必然对我省解决大中城市周边区域如松北区、呼兰区等地的城中村、园中村现象和局面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绥芬河市是我省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所承担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那么在局部政策范围内我市就要在社会及政治体制上寻求更适宜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政策和体制上的改革,为全省社会进步、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子,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绥芬河的窗口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第五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读书会,着重研究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区委举办这次读书会,目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及全市领导干部读书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探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切实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会前,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xx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会上印发给大家讨论,以进一步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昨天,大家听取了xx大学 xx教授和省农办副主任xx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辅导讲座,观看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的辅导录像,今天上午大家又进行了分组讨论,刚才又有6个部门和3个乡镇进行了交流发言,使我们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提高了认识。下面,我再讲四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包括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把握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很多,但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释。在市的读书会上,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主要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义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领会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早就指出,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在发达国家中,许多现代学者都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观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都证明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单是城市的,而且是城乡共同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常规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化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摒弃落后因素,逐步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努力改革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既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是统筹发展。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扭转了重工业轻农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财政偏向依旧没有改变;体制转轨为城市工业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农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足够支持,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彻底纠正城市和工业偏向的发展观念,才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4、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手段既是方方面面的,但关键是创新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城乡的制度分割导致了城乡社会成员权力和利益上的差异,也严重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如果不能消除城乡制度差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为城乡统筹提供保障,城乡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抓第一产业,更要突出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最终是以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的。因此,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必须把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基本途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我们一定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决策的重大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要求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贯彻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上,要从过去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全面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在发展任务上,要从过去主要通过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转到更加关注弱质产业、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推动生产力平衡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入,实现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与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增长与加快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新区组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2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加快向中上收入地区迈进的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技术创新活跃,教育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加剧变化,出现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发展有两种前景,一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可能出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陷入“拉美陷阱”。所谓“拉美陷阱”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偏面追求GDp,忽视协调发展,以致出现债务沉重、通货膨胀、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出现“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现象。要避免“拉美陷阱”,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当前条件下,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从xx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统筹谋划、统筹改革、统筹建设,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造“五个xx”的必然要求。根据专家的分析判断,我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50.9%),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xx区是湖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是中心城区东扩的主要建设者,是市区乃至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市委市政府也对我们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市四套班子领导来xx调研时,市委书记杨仁争同志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的明确要求。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重新梳理了我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五个xx、建好六个区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些新目标,建设好实力xx、开放xx、信用xx、生态xx、平安xx,关键是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区等各项战略举措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讲的“中国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并非危言耸听,并非杞人忧天。有一句话更令人难以忘记,“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走向中国的农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和隐痛”。我区成立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说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提高,农村的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消费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四大失衡现象未根本扭转;增收、发展、建设、就业、就医、求学、进步、养老、减负、维权10个方面“难”的难度还在加大。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发展体制、发展目标和手段四大偏差仍然存在,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以及我区实际来看,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突破传统格局,实现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体现为五个“双重制约”:一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观念、体制上的城市偏向和实际工作中抓“三农”的人不多,抓的力度不够的双重制约;二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以及保护建设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三是建设现代农村,改善生活质量,面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政策二元对待的双重制约;四是西部山区乡镇面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和东西部乡镇联动发展不够的双重制约;五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面临农民就业能力不强和就业岗位结构性、观念性短缺的双重制约。要切实解决好这五个“双重制约”,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他人之长,又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我区实际,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大力度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从xx实际出发,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这次,区委、区政府提请大家讨论的《xx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这个《实施意见》初步提出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分三步走总体目标,这就是: 按照打造“五个xx”的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健全体制,优化配置,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全市的前列。到~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逐步缩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200亿元、330亿元,年均增长18%;——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760亿元、1420亿元,年均增长23%;——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5000美元、7000美元,年均增长18%;——全区财政总收入 亿元~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7.5亿元、38.5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8500元、2550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和2010年分别达8700元、11200元,年均增长9%;——城市化水平~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50%以上、70%以上。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坚持长远规划与着力抓好当前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规划滞后和缺失,等于没有奋斗目标,势必缺乏动力,最后无所作为。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划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地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践,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各项实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实施规划必须只争朝夕,立足长远,抓好当前,根据现有条件和基础,认真研究确定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计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做好做实当前能做可做的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任期有限性和发展长期性的矛盾,不搞形象工程,杜绝形式主义,自觉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甘当城乡统筹发展的铺路石,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打好基础。二是处理好东部新区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城市和农村要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东部新区建设,更好地发挥东部新区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村能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三是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全面进步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加快发展。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第一要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和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关键靠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但我们讲加快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强化统筹发展的观念,按照实现全面进步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四是处理好加强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有效配置资源、体现效率原则的一种手段,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政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建湖县客运管理处 裴文雅 摘要:本文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实现全区教育事业均衡、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十大任务(合集5篇)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十大任务 编者按:昨天,市委召开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全面部署。全会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赵川中心校武东君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国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河北省要实现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