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县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城同建”战略的实施,按照县委中心秘书处的通知要求,就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为主题,以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工业突破成效凸显。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创“十一五”新高。
2.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县城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通过“区城同建”的战略建设,把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我县城区整体规划相结合,有力的促
进了城区的带动作用。并完善了中心村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3.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我县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陆续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城乡一体化硬件环境。
二、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其中重点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低,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3、城镇化总体水平低。2010年,我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城镇,甚至包括县城城区的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制度差异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6、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驾驭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群众普遍存在 “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农民“脱农入城”的动力不足,中小型非公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愿望也不强烈。
三、我县“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看到,我县目前只是处在城镇化初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起步阶段,“十二五”是我县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和谐容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还必须认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围绕以工促农,调整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需要什么?从成都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是确保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我县目前的财政情况仍停留在“吃饭财政”的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
保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县除了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之外,还必须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要做大做强工业。一是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通过外引强企,内扶优企的政策导向,结合“区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目的明确的培育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我县“十二五”工业大跨越,大力提升第二产业比例,提高园区工业集中率。二是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加速发展县域工业。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好详尽且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要把县城及乡镇中心区的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全面的发展总规。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明确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力避恶性竞争,做到全县一盘棋。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优势工业产业。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要从旅游规划开始抓,切实抓好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开发。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特色风光的宣传,推动风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各大旅游品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和宣传推广工作,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我国东南部旅游产业集聚区,创造全国旅游新亮点,并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幅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突出以城带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拥有许多表现形式,但解决城乡统筹,消除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饮水、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面貌的统一,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一是要加快中心城镇的建设。我县共有10个乡镇,南北片乡镇的距离较远。因此,要着重加快南部和北部的中心乡镇建设,做好各乡镇中心镇域的控制性详规,做好产业分工,推进小型企业向乡镇工业集中区集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推进镇域经济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做好路、电、通信、照明、给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区财政的支持,利用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圈和全国试点城镇建设机遇,大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加速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统筹城乡软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县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一是要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重点抓好一批特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我县众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推动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猪—沼—果—灯—鱼”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力争让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提升农村综合软实力,夯实统筹城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应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我县学校、医院和廉租房建设,推动教育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臵,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扎实推广新农合等各项保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三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三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专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促使对俄经贸合作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攀升。1997年,随着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绥芬河市成为我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双向通道。以口岸进出口物质为主导的加工业迅速兴起。国家和省市的强力发展和推进政策、绥芬河市优越的发展环境、口岸便捷的交通条件构筑成我市引入省内外资金、项目流入的谷地,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平台。绥芬河市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桥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省领导曾经指出:“我们不满足于窗口、通道、平台的地位。要做主体、主角,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使我省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保持和巩固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牵头省、第一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省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边境口岸和唯一的铁路口岸,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绥芬河市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功能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实际,要立足打造现代化国境商都,搞好绥芬河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口岸整合、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哈、大、齐;哈、牡、绥两大工作带的出口和端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制约,完善城市功能;为充分发挥我市口岸对全省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力、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农村、农业现实状况。绥芬河市下辖1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7372人,耕地面积333014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市位于我省的东南部,土地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老爷岭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由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湿润,高温日数少,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多年平均大于等于10度的有效积温为2072度,最高达2446度,最低达1801度。处在三积温带下线、五积温带上线,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无霜期为119天左右。而且初霜较早、终霜较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农业生产一亩地收益仅为150—260元,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056万元,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粮豆薯总产量为40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虽然这一指标在全省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农民纯收入构成已经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产收入为主体。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35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044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5倍。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民待遇、金融及法律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先天不足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微小的农业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市无法将第一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做大并做强。
2、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局面。绥芬河市下辖两个镇,而且都在城市区域之内,对我市来说效仿省内人口和农业大县,在现有农村地区另建小城镇,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市总人口仅六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7372人,农村劳动力3900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争2000人,只有1900个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位于我市城区内的前进、绥东两个村已经被老城区的改造所覆盖,成为“城中村”。建华、建东和建西三个村正在被开发建设中的西城区所逐步覆盖,宽沟村区域已经被综合保税区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村”,村屯将整体搬迁到城市区域之内。已经覆盖和正在覆盖的6个村人口已经占我市农村人口的40。5%。从交通条件上看,北离市区最远的双胜村距市区12公里,南距市区最远的南寒村距市区20公里。因此,从我市农村人口总数、已经被城区覆盖的村屯数量、转入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最偏远村屯距市区的交通条件看,小城镇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从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对现有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和吸纳程度上看,只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体规划、统一布局、一元管理、统一政策、整合资源、统一利用、一体建设、共做基础、才能实现同步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3、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单位面积产值比决定了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我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由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已经突破了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近期规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和前景,本次城市规划调整是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7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13.4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中,绝大部分占用基本农田,由于受发展空间所限,城市区域功能设置没有足够的空间予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产出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土地、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去解决发展的障碍,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人口和土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打通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目前,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密度目标为45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产值为4500元。我市基本农田按照种植结构,以正常年份的收成计算,每公顷产值约9000元,每平方米产值约为0.9元,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的产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迎合和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地尽其力。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2010年以前,我市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为3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3000元,至2020年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可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5000元,至2020年,我市可开发工业用地8.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00亿元。我市仅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扩大使用面积,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土地资源将给我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必将为全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可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减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二、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
1、凭借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近年来,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截止 2008年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1亿元,对外贸易额实现58.28亿美元;口岸过货880万吨,过客163万人次,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4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加强,现代化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地区。
2、从国际关系上看,中俄关系已经上升到最好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上看,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战略已经形成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市彰显和发挥口岸服务和拉动功能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和建设必将给绥芬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打造北方深圳的战略构想和做大做强绥芬河的发展理念,为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合作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绥芬河将逐步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将成为我国东北最活跃的商贸交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中俄边境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轻工机电产品加工基地、我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实验基地和平台。
雄厚的地方财力为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强大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障。良好的村级组织和经济状况为我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市被城市覆盖的几个村屯,固定资产都在300到5600万元,流动资金在300至2600万元之间,公积公益金达到7296万元,如前进村自建宾馆、商场及木材加工园区年收益可达450万元,象我市这种农村村集体无负债,还有大量良性资产和强大稳定的固定收入的状况,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绥芬河市公有财力的总额扩张,村集体的良性积累,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市日益发达和发展的服务业和日益壮大的口岸加工业,正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完全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绥芬河市有条件、有必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不动摇,坚持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动摇,着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扩大区域合作,着力创建中国沿边国际合作型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现代化商贸旅游名城,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争当延边开放升级排头兵。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骤、任务与实施办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硬件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框架和经济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到2018年,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
(一)对我市整体区域按照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布局,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加大公共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实现财政、公共事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社会及养老保险、文化、司法、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乡级层级,按照区域功能分工的不同,在绥芬河镇基础上成立东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西城区管委会阜宁镇的基础上成立西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城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完成后再将西城区管委会转为西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西城区建成区的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
(四)通过老城区改造、西城区开发,红岭区,服装和电子加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先行吸纳前进、绥东建华、建东、建西、宽沟六个自然村。前进村、建华村先期激活村屯良性存量资产,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化经营。
(五)通过撤村并村完成南寒村、北寒村、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合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居住、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功能区域。通过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
(一)通过整合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及收购、参股和与城市商业区进行土地转换等形式,将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全部向政府集中。
(二)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及劳动 培训体系。
(三)转化部分农民身份,实行市民化管理、享受城乡统一的市民待遇。
第三阶段
(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各加工园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建设,扩张城市经济总量,为城乡一体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建全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及相关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安置及保障措施
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其目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原体制,促进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人尽其能,地尽其力,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利、在创业中受益。稳民、富民、安民。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区域分工。
我们所构想的城乡一体化既不是盲目的建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也不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制度,脱离就业结构去变农民为市民,更不是将失地的农民边缘化,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区域分工安置农民就业。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将通过全市规划调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城市空间构架上,将设置一线带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是指以绥芬河口岸向牡丹江延伸,形成滨绥铁路、绥满公路发展的轴线,打造哈牡绥对俄经贸产业加工带。“五区”是指:一是跨境合作区,以贸易综合体为基础,强化会展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对俄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东城区(原绥芬河老城区,绥芬河镇所在地,内含前进绥东两个自然村)、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商贸中心区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服装、建材、食品等商业街,同时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西城区(现阜宁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含建东、建西、建华三个自然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区和适宜居住的生活区,同时建设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四是红岭区(阜宁镇所辖沿301国道、206省道的永胜村、红花岭村,内含北寒工业园区为北寒村所在村址附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构建机电、物流、轻工产品加工等若干产业园区。将南寒村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将建新村地区建成生态园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把红花岭村、永胜村、北寒村、南寒村统一搬迁到建新村与206省道区域之间,此区域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产业带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距城区不足一公里的朝阳村纳入附近工业园区一并发展。五是综合保税区,以宽沟村周边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集保税、仓储、加工贸易于一体,这也将是绥芬河迎来跨跃式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二)绥芬河市土地使用原则和方式。
1、按照:土地合理规模流转,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平稳、各项保障机制健全、有偿、统一、合法这一原则,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权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用途上发生转变。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进行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探索,使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按期分取红利。当入股企业或公司破产时,确保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失地农民,在农民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再次参与经济合作。绥芬河市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土地使用价值,必然会给土地所有者提供长期高额收入的保证。采取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具有单一的安置补偿费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可以使农民永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从所有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郊区已经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市利用这部分土地主要方式。
2、如农民不愿以土地入股,要求以货币作为补偿的,我市将根据我市土地状况,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对所征占的土地所有者予以最高额度的安置补偿费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资金保障。
3、从我市的地形、地貌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的传统和作风,在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发展所不能覆盖的区域,保留总分农用地,作为城市功能附属区域,为城市提供生活供给,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提供空间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
1、位于城市区域内的五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前进村和建华村的村改居的股份制转化工作。随着老城区的改建和西城区组团三工程的全面展开,前进和建华两个村已经被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市功能区所覆盖,原农转非户和村民已经大部分采取和利用房屋动迁补偿金购买新居的方式转入城市居住区域。目前,建华村实有农村户口176户,434人,建华村实有耕地面积为202亩,人均不足半亩,有建华村户口,但村委会不认可的为:173户,399人,为外来挂靠户。建华村实有现金存款2090万元,村委会固定资产合计5795万元,根据建华村的实际情况,大额的良性资产和西城区建设原村址和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变,已经为该村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进村实有173户,356人,原征地农转非户为66户,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户回村一人享受村民待遇,计239户,422人。空挂户,村委会不认可的为:40至50户。实际以种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为8到10户。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0101元,实有土地400亩,目前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将该部分土地收归村委会所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已经收回,享受每年4800元的失地补贴金。村委会将该土地按不同的地类和状况以每亩:70、40、20元对外出租,使用权和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条件。村委会固定资产为4000万元,其中商场面积1200平方米,宾馆1500平方米,前进木材工业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三项固定资产年均收入为450万元。为长期稳定的固定收入。
根据前进村和建华村两个村的土地、人口资产和收入情况为看,这两个村的股份制转制工作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和宁波及沈阳的股份制转变的经验2009应从以上两个村入手,作为首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试点,旨在改变城乡混居的局面为建东、建西和绥东村的一体化工作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农村户籍并拥有土地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转转制,有农村户籍,不拥有土地,村集体组织不予认可的农民身份人员,首批转化为城市居民,不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具体的措施为:
集体资产彻底股份化,组建股份合作社,实行两保一险和集体安置就业
清产核资:将现有集体固定资产、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或债权债务等,由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参与,由独立的会计师事物所和房地产评估所进行客观公正的清算与评估。然后,出售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核算出现有集体资产总量。
预提应由集体承担的两保一险资金:在清产核资、出售固定资产并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后,按省市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对所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村民,核准其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总金额,从村集体积累中一次性扣除,上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此后,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其两保一险参照现行城市居民两保一险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股份合作社”:按办法一中对集体资产分配的办法,对现有有籍有地村民确定股权。在股权数量明确后,将现有集体资产按股权数分配到股民头上。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可投资我市西城区开发及老城区中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目前,建华村已经召开村民议事会,将利用现有资金,在现村委会西侧建设综合性市场,待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城区整体规划统盘研究后确定是否建设。以便于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股民的股权可在股份合作社内进行流通和转让。股份合作社也可吸收外来新股,前提是:外来新增股份不能超过总股份的49%。确保农民的控股权。
集体安置就业:由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新企业或参股后的企业,安置原农村社区适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安置补助费”一律留在新建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内。对于已经有产业或生意,不需要在“股份合作社”内就业的村民,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已经将“安置补助费”交给“股份合作社”的股民,其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子女,可继续由股份合作社下属或参股企业安置就业。
股份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新建股份合作社每年的税后利润,应预留出后续和新增人口“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部分及其它福利资金,再按章程留出折旧和公共积累,剩余利润实行按股分红。不在股份合作社体系内就业的股民,同样享有分红权利。
社会保障: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后,凡年满18岁,进入就业市场的,都必须加入社会统一保障体系,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交纳社会养保险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在阜宁镇前两年已经先期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医疗保险方案,政府资金合理注入,使农民都能够承受的广覆盖、低水平、全保障的医保政策。
住房保障:可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建经济适用住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对确实贫困无法支付城市住房日常费用的,或属于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可租住由政府投资的小户型的廉租房。
社区管理:取消村民委员会,以原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社区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的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督。城市化后的居民在新社区实行集中居住,以便于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
2、位于城市区域外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需要搬迁的四个村屯由招商引资的入驻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一体居住生产综合服务区。
住房保障 统一建设罢换入住,提供统一的住房保障的同时,建设廉租房,供附近园区生活和配套服务,房屋租金可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的收入保障。
就业保障 随着各加工园区和服务行业的建立,首先招收产业化发展中失地农民,西城区新增的物业、卫生、社区服务及综合管理等行业首先考虑招用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态涵养区、公益事业可为失地农民提供看护服务的就业岗位。农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农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分得红利。
社会保障 在此区域如市政府征占农民土地我们将采取改变原有的土地安置和补偿办法和标准,将应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部分补偿给失地农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金。使失地农民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以此作为前提,有土地入股收益、有安置补偿费做基础,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市政府通盘规划此新村区域土地时,给村集体预留出部分集体土地,以便于村集体壮大资产、盘活资产,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保障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市、镇两级和村委会的资金投入,作为参保资金的主体,农民作为参保资金的辅助部分,使失地农民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3、尊重客观事实,在建新村区域保留一部分区域作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继续以传统农业为收入主体的生产、生活区,充分利用我市仅有的这一部分土地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小区域作为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区,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加大此区域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转移的劳动力家庭收入不再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民工贸化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劳动技能不强问题,农民致富奔小康,眼前缺资金,长远缺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主体,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让他们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的传统经营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上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和省市强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富民政策这一时机如果丧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次永远富裕的捷径。因些,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贯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富民这一宗旨。二是加大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按照我市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制定一整套实用性、产业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原有的就业培训体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金直接拨付给新建企业,让企业按照所需自主培训,这样有利于从业者尽快熟悉所从事的岗位技能,避免出现技不适岗的现象,也可以节约社会资金。为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七、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具体保证措施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打牢理想信念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真正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方针,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绥芬河探索出对全省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解放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创新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落实上,做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保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强劲发展态势。
(二)着眼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功能的要求,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的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识人要拓宽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好全省人才试点工作,着重引进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挂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治市理政,用制度管人管事,建设一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队伍。
(三)着眼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和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相关和配套的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加强老城区社区和西城区新社区、“两新”组织、农村、机关事业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提升标准,创造特色,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议事机构,协调各方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收入方式和收入渠道发生质的变化的新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建立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等有效载体,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以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机关党建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帮带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四)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关键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力解民忧上。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基层,吃透情况,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不思进取、拖拉懒散、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贻误发展大局的浮躁风气;坚决查处仗权设卡、谋取私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工夫下在抓落实上,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八、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
城乡一体化革除了简单城市化的弊端,使城乡二元分割被打破,能形成城乡有机一体和同步发展的有利局面,所以北京郊区、上海、济南、浙江省绍兴、义乌、江苏省和四川省成都市已经根据本地实情陆续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绥芬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无疑会为我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供可借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思路,绥芬河小区域大发展相关制约因素的解决,必然对我省解决大中城市周边区域如松北区、呼兰区等地的城中村、园中村现象和局面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绥芬河市是我省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所承担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那么在局部政策范围内我市就要在社会及政治体制上寻求更适宜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政策和体制上的改革,为全省社会进步、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子,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绥芬河的窗口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二、三、一”调整为现在的“三、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4、5、6、7队,盈南1、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五篇:关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的工作安排,8月5日至9月5日,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文建带队,农村委牵头,各专委配合,组织28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专题,分两个阶段分别深入到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等市直18个有关部门以及平定县、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的9个乡镇、30多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期间,分别召开了3次由委员参加的、3次由县(区)领导参加的、15次由市、县(区)部门领导参加的和9次由乡(镇)、村有关领导、文化站、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农民代表共同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通过走村进户、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总的来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典型示范,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狠抓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2004年7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创建301个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31个试点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村镇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提高、二个促进”。
其次,突出重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狠抓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5155”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工程和“3+2”富民产业工程,积极做强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林业、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培育骨干企业、确立成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大战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全面提速。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4元,同比增长14.1%。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农村公路在册里程达到4686公里,村村通硬化路率达98.3%,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行政村的通达率达到了96%;饮水解困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人畜吃水工程881处,累计解决了856个自然村、28.9万人、1.6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89处,解决150个村、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30.5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28.7公里,园林村250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3.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实行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等便民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机、农村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机耕面积60万亩,机播面积40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3户,秸秆气化炉20183户;农村信息化“村村通”试点工程——农业科技信息网在平定县全面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事业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共投资1.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5万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农业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三个农业县区已有99所学校、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暖气,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活补助,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588万元对32个乡镇卫生院、601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扩、新建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58.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24%,参合农民最高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按标尽保,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福星工程”全面实施,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3所,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26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整体移民搬迁56个村、618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织科技大集、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走进农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街心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对全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村党支部书记和71个重点推进村主任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公开选聘了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抽调68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分赴全市32个乡(镇),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议事制度,突出村务、财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保障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第三,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的大好机遇,着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领导,制定意见,编制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其成为指导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阳泉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了阳泉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案展版、沙盘模型以及多媒体专题片,召开了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
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影响和制约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认识问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问题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的认识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意义。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乡镇都要尽快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机构,在资金、人员、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同时,我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应当积极向省里争取税收的省、市分成比例调整向我市倾斜、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允许农村宅基地作为资本形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要针对我市没有享受全省贫困县、“两区”开发优惠政策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争取省里农业、农村方面投资向我市倾斜。
(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1、进一步摆正位置,突出特色,努力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实现产业化。
——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研究扶持粮食生产诸如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的政策措施,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使种粮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加快发展小杂粮基地。在稳定发展谷子、马铃薯、莜麦、荞麦、玉米等品种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甘薯生产。三是继续打造“青红牌”等品牌优势,在平定和郊区重点发展红富士苹果和以油桃、红提葡萄、凯特杏等品种为主的小宗水果,盂县努力建成酥梨集中产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水果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经营企业化。一要在继续把田园乳业、大寨饮品、鸣凤食品和三来食品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小杂粮加工,特别是要发展肉牛、生猪等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带动力。二要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
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上下工夫,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尤其要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提高规模效益。三要组建或引进培育一批大宗农产品的营销公司或配送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配送公司。四要加速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要认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配套资金落实不够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切实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围绕我市畜牧、干果、蔬菜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优质核桃栽培管理和疫病防治等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重点围绕粮食、蔬菜、核桃、水果、肉、蛋、奶类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把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乡镇企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扩张。大力实施“升级、规范、推进”战略,着力抓好白泉工业园等4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升级,尽快规范南娄工业园等6个县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加快推进西上庄新型能源工业园等5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它们成为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现代工业,助推农民增收的产业基地和接替平台。二是在企业规模上,要在做强做大的同时,还要抓住小的,大力度膨胀乡镇企业总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注重挖掘我市传统产品诸如沙锅、“任”字牌铁锅等传统特色产品产业的开发,使我市小有名气的品牌特产形成群体产业;要注重开发千家万户能参与的以手工业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注重积极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小作坊、小企业等加快发展;要坚持“放胆、放手、放宽、放开、放活”的原则,动员和引导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有一定实力的乡土人才,创办、领办机制活、投资少、见效快、有市场、好调头的小企业;要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小规模、小批量、小品种、多门类产业产品生产经营中的经济组织形式建设。对小建筑、小加工、小运输和小养殖企业,除个体经营之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创建不同类型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以此种种办法,膨胀乡镇企业总量,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搞活农村生产、生活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依靠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此,一要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要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连锁化改
造,形成公司+连锁店+综合服务社的配送模式,充分发挥供销社、农村“三站”等原有供应网点资源,推动其加强联合,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构筑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经营要培植城市市场的龙头企业,依托基层网络,向农村市场延伸,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二是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努力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以方便农民生活需求。三是把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信息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健身产业、社区服务、市政与公共服务等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尤其要加快面向农业的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以及农村生活服务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增收空间。
(三)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强化公共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仍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问题。
1、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对“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资金比重。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以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和基本服务为目标,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建立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相互流动,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成为政府行为,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要巩固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果,加大养护力度,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高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加快农村公路等级化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高速路,乡乡沥青路,村村水泥路,户户硬化路的目标。二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继续大力实施“六大造林”工程,巩固创建园林城市成果,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体系。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制度,减少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对农村的污染,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三是要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加强统筹协调,统筹编制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任务和开发治理的重点区域,把水利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向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布局,将各相关项目资金拼盘配套实施,集中成片地整体开发治理农田,并完善水利排灌和道路配套网络,通过部门的合理分工和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片”。四是要集中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部门资金,还要积极探索吸引社会
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办法,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同时扩大城市骨干供水工程覆盖面,力求“十一五”末基本解决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0%。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按照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思路,不断加大城乡水、电、气、热、信息网络等工程项目建设,把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和信息网络向农业县区延伸覆盖。
3、继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以全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制订城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打破城乡教育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要研究制定城乡师资优化配置和相互整合的办法,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尽快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整合力量,实行农村文化“多元共建”和一个服务点具有多种功能,提高文化建设的整体效益。三是以居民健康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并举,不断提高农村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尽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尤其要关注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社会保障,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办法,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要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标准,核编定岗,落实人员,开展市级资金统筹的试点工作,加强合作医疗电脑网络化管理,加强购药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无障碍进入合作医疗的具体办法,努力使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四)要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一是努力调整行政区划。二是加快推进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