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8: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第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古里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在市域发展框架内研究古里镇城镇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建设区和农村地区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公平。

2、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精神,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出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三集中”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发展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做强做优中心镇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3、远近结合现实原则: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出发,以长远眼光研究古里镇的功能区划结构和分区控制措施,保障古里镇长远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强调近期建设的现实性和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方向,保障农户合法利益。

4、保护历史文化原则:发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文化特点,彰显古里镇村庄特色,加强古里镇特色村庄保护,对列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的建筑按照相关专项规划予以综合整治修缮。

二、古里镇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古里镇共有7个一体化示范小区,总建筑面积约54.5万平方米。其中铁琴一期、紫霞一期、红豆小区3个示范小区已经竣工投用,共安置农户407户。还有4个在建示范小区新市小区、紫霞三期、金湖花园将于本年度完工,可安置844户,紫霞二期将于2016年完工,可安置289户,能够满足拆搬迁刚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计划开工铁琴二期工程,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可安置617户,目前桩基施工单位已经公开招标确定。

三、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紧缺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古里镇2014年度财务收入约3.05亿,财政支出约4.25亿,财政相当吃紧,而城乡一体化项目的投入是巨大的,以铁琴二期为例,预计完成此项目总投资约7-8亿。

2、安置补偿问题

近年来,由于拆迁补偿标准问题无法统一,造成很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事件发生,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

3、工程建设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物外观及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一旦建筑工程的质量发生问题,轻微的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结构的使用安全,严重的可能危害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增加工程维护量,浪费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

4、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小区体量大,建筑周期长,又以高层建筑为主,一旦安全工作做得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施工现场的不文明施工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要深入宣传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工作。

2、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搞好全区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要合理,体现农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3、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民为本,整体推进。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5、各方支持,密切协作。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

五、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意见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结合我镇实际,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确保各项在建工程按计划实施。二是全面落实双置换工作。高度重视补偿安置新老政策衔接,全力做好沪通铁路等新征地项目及城乡一体化小区农户的土地换保障工作,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及安全管理。镇建设分管领导及建管所成立质安专项小组,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机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同时协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公司等各参建方,共同提高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全项目无质量及安全事故发生。

3、对于已经建成竣工的小区,成立社区服务工作站,对入住农户进行日常网格化管理,对每个社区增加居家养老阵地,增加殡葬服务中心和喜庆服务中心,从而达到方便社区群众的目的。

4、确保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根据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好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一体化项目的整体推进。

第二篇: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

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09-12-24

按照市决咨委工作安排,我们对榆林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神木、府谷开展城乡统筹示范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和促动下,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试点县出台了工作方案

作为城乡统筹示范试点,神木县出台了《神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施纲要》,提出“三个集中”的原则和规划布局等“七个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府谷县制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城乡规划等八大体系、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等八项改革的主要任务。

2、加强了城乡规划和城镇建设

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榆林新城控制性详规和10个片区旧城改造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各县也先后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7年以来,按照省上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09年6月,累计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2个,村庄总体规划138个,村庄建设规划1283个。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心城市榆林和各县城区面积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新城区建设面积达到64.45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18亿元,2008年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6.16亿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神木、靖边、绥德、府谷县城人口均超过10万,分别达到18万、15万、12万、12万,成为区域性人口聚集中心。2008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

2009年,我市组织申报陕北陕南地区百镇建设项目42个,目前已有27个项目通过初审;推荐24个镇参与陕西省择优扶强100个重点镇的评选。这些项目的建设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搭建更为完善的平台。

3、强化了城乡产业联系

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成效明显。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特色农业的产业覆盖面已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84.8%,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9个、个体户202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41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30多家,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已达300余个,涌现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劳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府谷县农村人口中有近5万人从事劳务经济,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8%以上;佳县、吴堡、子洲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在城乡产业联系加强的基础上,农民纯收入进一步提高,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3402元。

4、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近两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的水、电、路、教育、文

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府谷县狠抓乡村道路建设,两年投资2.1亿元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1085公里,今年内可初步实现乡村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目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共建成乡镇文化站20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先后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24所,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6所,乡镇卫生院病床达到232张。神木县广播电视、电话实现了村村通,85%的自然村饮用上自来水。

全市普遍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神木在实行“五免一补”的基础上率先普及12年免费教育;府谷给予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蛋奶补贴,并在全县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全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256.8万人,参合率为91.29%。2009年3月,神木开始实施全民免费住院医疗。

5、尝试了城乡管理的对接

神木中南部乡镇在县城建成10个流动党总支,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时发挥着计生服务、咨询等职能,将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人口流入地。同时,神木县城根据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将县城2个街道办事处9个社区增加为4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将“城中村”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靖边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同时将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待遇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

6、探索了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创新

我市在2008年底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09年7月起实行户籍的一元化管理。府谷、神木两县积极开展双百帮扶活动。府谷县工矿企业累计投入3.41亿元帮建新农村,涌现出以高乃则、刘彪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并在全国推广。神木全县共有228个企业结对帮扶210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道路、水利和农业产业项目534个。绥德县采取8种方式,探索出一条穷县财政不拿钱搞建设的新路子。米脂县在农用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孟岔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全面

城乡失衡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是榆林的一个战略,但部分领导干部受制于城乡二元、重工轻农的思维模式,没有将其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认识,没有将“三农”问题和城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综合考虑,有的甚至连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都未弄清。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滞后,城乡建设效益不高

城乡规划机制不顺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统领作用不强,多头规划、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资金无保障的现象也很普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规划、建设分割状况依然如故。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各县区都出现了一些“空壳村”、乃至“空壳乡”。在城乡整体规划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整体效益差。

3、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创新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统筹城乡需要,城乡在行政管理上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滞后,落后地区村级组织涣散。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土地流转困难,进城农民对土地离而不弃,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土地撂荒问题严重。财政、金融的城乡一体化没有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4、城镇化滞后,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经济主体是能源经济,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反差。部分县区工业体系尚未建立,民营经济落后,工业、城镇的带动和反哺能力很弱。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数镇区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2008

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为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两个百分点(42.1%)。

5、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在一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纯农业区生产要素外流、农村凋敝、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9: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隐性收入和现行农民纯收入计算办法的局限性,我市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这一比率。2008年南北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52:1。城乡差距与南北差距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

6、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厚城薄乡,涉农资金使用分散,金融体系不健全,历史欠账过多,都影响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农村居民行路难、吃水难、求医难、上学难的状况还未完全消除。城乡社会事业的差距尤其悬殊。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质师资流失严重,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由于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观念也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农村公共卫生网络不够健全,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条件简陋、人才匮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其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保障标准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一个月的低保标准相当于农民半年的标准。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理清思路,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

1、统一思想认识,推进制度创新

各级政府要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二元体制。一是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城乡一体、职能一体的思路,实行大部门制,整合行政资源,延伸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二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职能。要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思路,改革乡镇机构,构建小政府、大事业的模式。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统一登记城乡户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自由迁徙。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降低购房、投资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务工、亲属投靠、暂住人员等到城镇入户的标准,有步骤地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最终实现城乡无障碍迁移。四是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出台规范性文件,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建立试点,探索农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换城镇门面房的有效实现形式,破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五是完善征地制度,加快“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园郊村”的改造步伐。完善征地程序,依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好失地、减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许可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六是整合村级组织,以支部合并促进村委合并。

2、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布局

转变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分割城乡的旧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是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城乡一体规划工作。一是要加强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统领作用,强化县、乡规划职能,为城乡一体规划提供体制和组织保障。二是要从市域整体出发,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特点等对国土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强化对道路用地保护范围、绿地保护范围、水体保护范围、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用地控制。三是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榆林城镇体系,重点打造双“人字形”城镇发展轴和“三沿三型”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构建“13899”城镇空间体系;完善榆林城区的功能,拉大县城框架,以陕北陕南百镇建设、全省100个重点镇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集中财力,捆绑使用,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根据资源、产业、人口、城镇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向产业带和重点村倾斜。四是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强化同级人大监督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制度,确保规划依法实施。

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要通过资源开发、延长工业产业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途径大力推进县区工业化,提高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加强城乡产业关联。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马铃薯、羊畜、红枣、特色蔬菜(瓜果)、小杂粮、制种等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产经营单位自检机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马铃薯、羊子、蔬菜、荞麦、小杂粮等方面的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在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环城游憩带,带动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社会事业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在优化人口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综合考虑国家的政策要求、地方经济的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努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局面。通过轮岗轮训、挂职锻炼、蹲点帮扶、待遇倾斜、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农村教科文卫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口布局建好城镇中小学和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问题。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夯实城乡平等的基础。进一步改造完善县级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配套改革,根据新农村布点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实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工程,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利用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一批区域养老中心,吸引落后区域老年农民集中养老,推动村组整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

5、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程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者是政府,主体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在保障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整合农工、教育、农业、人劳、科技等部门的培训教育资源,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建立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和劳动力转移信息统计系统,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补贴、信贷、登记、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其跨区域发展。

6、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健全城乡金融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必须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广辟融资渠道。首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性支出比重,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经常性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市级财政加大对南部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转变投入方式,由直接拨款逐步转变为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尽快取消南部县各类项目的县级配套(或由市上解决),完善南北对口支援机制。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主体作用,逐步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农村金融中间业务,优化信贷投向。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完善担保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

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

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两区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和座谈后,对两区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

一、我市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

我市于2003年初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2005年被列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2009年3月正式启动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涉及新区、东区两个涉农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涵盖了我市1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涉及人口约458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目前,20个涉农社区,已开工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有18个,其他2个社区的建设也已开始规划,即将开工。全市已开工建设住宅楼125栋(其中新区65栋,东区48栋,物

1业中心4栋,金宛小区8栋。建成营业房2万平米,菜市场1个,2500平米),建成107栋,正在建设18栋,总建筑面积44.75万平米。可安置居民3592余户,16540人。开工的全部工程建成后,可安排社区居民近1/2。

目前有6个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水电齐全,基本具备入住条件,已有760户入住居住区。年底可达入住条件的97栋,可入住3592户。预计十月底入住1860户。多数配套工程都在建设中,发展态势良好。

工作中,办事处的同志和社区党组织密切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协调处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把工程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资金使用办法、安全施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摸索出了一套较完整工作方法,为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电,暖、气的接入投资巨大,办事处和社区难以自行负担。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有的甚至连水都不通,不具备基本入住条件。这不仅有悖集中居住区集中供电、供暖、供气的初衷,也挫伤了群众参与和支持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搬迁后土地置换难度大。农民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不愿意搬迁,给拆迁以及土地置换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是舍不得祖宗留下的房产、地产,不愿意放弃;二是搬走后,离土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三是耕作所用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保管和存放问题无房解决。

(三)规费手续繁琐办理难度大。税费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职能部门对自建自用的涉农集中居住区,按照商品楼开发收取各项税费,如现行收取的人防费、墙改费、土地开垦费、建筑营业税、销售不动产税等,多属于对涉农集中居住区和商品房未加区分的税费项目,如果不能按规定减免,将直接增加建筑工程的成本。

(四)私搭乱建严重拆迁难度大。部分居民钻拆迁补偿的空子,以最大限度争取住房补偿款为目的,采取偷建、抢建等办法,新建、改建各类违章建筑。加之,由于区位不同,具体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部分群众的意见很大,消极对抗拆迁,甚至恶意阻挠拆迁工作。拆迁是现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处置不当,矛盾激化,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完善、细化《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投入。适当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由土地部门会同两个涉农办事处制订出详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拆迁补偿办法》,完善土地流转、置换、出让等制度,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转变

观念,合理有序的引导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制定切实可行拆迁方案。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根据农民搬迁和拆迁过程中,暴露出来不利于顺利实现农民搬迁和土地置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有实施步骤、有解决办法、让老百姓满意的拆迁方案。一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老祖宗留下的祖屋、祖地不会损失什么,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二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生活有着落、有经济来源;三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农业生产所用农机、工具、牲畜、以及农产品的保管存放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我市的城市建设,坚持把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市城市整体规划中,同部署、同落实。建立由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牵头,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人防等部门参加的推进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做到适时督查,同步推进。

(四)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细则,明确职能部门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针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各项规费减免政策,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各职能部门努力做到该减免的费用要坚决减免,该办理的证照要尽快办理,该兑现的政策要坚决兑现。

(五)打击私搭乱建行为。排查私搭乱建建筑,核实实有建筑面积,进行登记备案造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拆迁。由土地部门牵头,公安、城建和两个涉农办事处组成专门机构,认真进行核查。采取惩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办法,坚决制止新的违章建筑的出现,做到发现一例、制止一例。严厉打击突击建筑、恶意建筑等以获取拆迁补偿款为目的的建筑行为。

总之,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载体,事关涉农居民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能否增加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全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上报告所提五条建议中,涉及到的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财政局、建设局、土地局、水利局、电业局、公安局、新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请在十一月十日前给予书面答复。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市政协集中居住调研报告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2011年10月20 日印发

(共印30份)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清浦区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清浦区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一要求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平遥县住建委冀致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

    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最终5篇)

    一、基本情况我镇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500户,1.9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年收入万余元。近几年,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致力于抓机遇、强基础、增实......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更新时间:2011-10-411:46:0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