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清浦区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清浦区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如何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清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淮安日报社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区级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清浦区地处淮河下游,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淮安主城区的南大门。现辖5个乡镇、4个街道,总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各种机遇,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GDP 迈过1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和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超过2万元和1万元。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清浦区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年来累计实施旧城改造项目53个,动迁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全面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清浦新城,建成核心区10余条主次干道,新城路网及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阳光湖公园、市民广场建成开放,编制完成集镇总体规划,启动4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重点突出五个一体化:
1、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围绕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思路,根据清浦的人文底蕴、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资源条件,以及清浦新城的发展进程,按照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战略目标,科学修编规划体系,做好总体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培育特色化、集群化、集约化的思路,建好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按照打造都市型农业特色的要求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理念,制定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的区域布局,有序实施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制定出清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建设的相关政策,选择盐河镇王元村作为示范点,在政策、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亮点。
2、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通过优化一产,扩张二产,突破三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围绕致富农民、保障有效供给的目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今年清浦区主打农产品淮安红椒种植面积达10.7万亩,“春提早”红椒亩均收益达1.3万元,为历年最好;盐河、和平已成为生猪、蛋鸡养殖亿元特色乡镇。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臵换”政策的运用,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出台扶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上规模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发展。加快清浦工业园的建设,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和投融资环境;适应中心城市规划,调整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布局,着力打造城南冶金机械、和平新型建材、黄码临港产业等三个乡镇特色产业园;大力实施富村惠民“双千”工程,在每个村建设1000平方米村民服务中心和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统一规划、多元投入,在清浦工业新区新建4.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3000平方米多功能服务中心,提前3年完成市下达每村都有不低于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任务。
三是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增加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黄码、盐河、武墩、和平四个乡镇为基础,建设4个居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集中居住片区、8个中心社区、16个普通社区,构建起梯次鲜明的城镇居住格局。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强化宅基地有序化管理,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清浦新城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增强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居住向新城集中。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公路网络建设。抓住淮海南路向南延伸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公路网,实现城乡道路无缝对接。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扩大城乡公交服务范围。
三是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2011年解决了全区4个乡镇、7个村的1.15万人口饮水安全;完成农村200座危桥改造和村庄河塘整治任务;全面加固主要防洪工程,防洪能力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兴建二河堤休闲堤防、里运河、大运河(清安段)生态堤防,提升苏北灌溉总渠、入海道堤防形象;推进流域和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构筑城乡协调、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4、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和政策,畅通城乡劳动力流动渠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帮扶特殊群体,落实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和职业培训体系。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 90 %,其中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政策。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探索建立优抚、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机制。
5、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一是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到2011年底,农村中小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标准。建立城乡教师有序流动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到农村从教。
二是巩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综合改革,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到2011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全部农民纳入“参合”范围,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
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达标改造和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到2011年底,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达率达100%。
四是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强集镇管理,做到整洁有序;逐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工作,整治乱堆乱放现象,做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作;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有效防止违法建设。
五是切实维护村民民主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所有行政村建成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相比全国其它地方,清浦区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功能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城市规模及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不相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清浦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必然之路。近年来淮安市委针对清浦农业人口少、农业基础好、区位资源优越的实际情况,决定把清浦区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现在清浦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但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方面,作为淮安市的主城区,清浦要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挑重担、作贡献,为实现我市建成特大市、成为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区域性城市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尽管清浦农村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自身可挖潜力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规模经营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比较滞后。要解决这两方面矛盾,就需要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致富广大农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面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农村居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清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全面达小康,难点在农村。清浦区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清浦农村最终走向城市化。于这种长远考虑,清浦区转变农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在大棚蔬菜、规模养殖、高效休闲农业等农业领域体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预计至2011年,大棚蔬菜面积将达10万亩以上,建成12亿元蔬菜产业;将盐河、和平分别打造成生猪、蛋鸡亿元特色乡镇;观光休闲农业方面,将规划5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对外招商,黄码生态园和和平休闲农庄2个项目将启动实施。此外,清浦区还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他们打算引进有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能人大户,鼓励他们流进农民土地、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流出土地。在去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迅速增加到51个的基础上,重点抓规范、完善和提高,今年新培育10个以上省市级“四有”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清浦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围绕此前清浦工业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浪费等问题,清浦区进一步明确全区工业发展定位,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扶持重点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上规模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产业支撑。同时,还将推进整合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等现有资源,引导乡镇工业入驻园区;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吸引能人大户入驻;积极发展一批可以增加就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星火产业,促进集镇经济繁荣,实现错位发展。在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过程中,又格外注意以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而且将之与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4、城镇化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清浦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别重视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清浦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浦城乡建设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一方面,以黄码、盐河、武墩、和平四个乡镇为基础,规划建设2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杜绝乱建房现象,构建起梯次鲜明的城镇居住格局。另一方面,加快清浦新城建设进度,配套完善区域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增强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居住向新城集中。目前,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和平镇电坝村张小宋集中居住点,见到了新搬进的住户孙秀兰。她高兴地说,之前分散居住,房屋老旧,一到下雨天,房子漏雨,路上都是泥,住行都不方便;现在搬进村里统一规划设计的二层小楼,家里还装了太阳能,而且房子就在水泥路旁,出行也方便多了。据和平镇城建所所长王富刚介绍,和平镇电坝村张小宋集中居住点,2008年3月规划,下半年实施,规划150亩,目前建成四分之一,住户25家。电坝村共有200户,一期预计解决100户居民搬入集中居住点。村镇帮助解决集中居住点的绿化、道路、自来水、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在张小宋集中居住点建设健身广场、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进一步方便广大村民的生活和休闲。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但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农村城市化,其形态是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方式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结合清浦区实际,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不断提高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把清浦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文明新区。
2、总体要求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2)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3)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发挥城市和中心集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以“四位一体”为框架,着力推进城乡空间规划布局一体化
按照城区、市级中心镇、重点集镇、中心村“四位一体”的总框架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产业互补、布局合理、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基地和农户辐射,服务业向生产生活靠拢,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臵、合理流动,形成强势工业、城郊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在城区,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农村延伸,投资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城乡能源保障设施建设。
(五)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共享要求,基本做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农村居民也同样享受,确保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惠及农村。
1、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完善助学体系,确保困难学生不失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办学和城区集团办学以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管理体制、资源融合、救助标准、网络联通、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经费投入七个一体化
2、推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快综合性、专业性医院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探索城乡卫生资源融合的有效方式。抓好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城市居民享受的社区卫生服务向广大农村延伸,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推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涪陵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扶持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
4、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转续政策,根据参保人员身份的变化和缴费能力的大小,实现各养老保险之间的自由转移,真正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5、推进城乡就业保障均等化。一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在不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切实帮助引导农村居民就业。二是要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农村居民的培训纳入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和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三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工业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四是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依靠集体力量,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参照下岗失业职工的办法,享受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动摇,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行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农舍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优美环境镇、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全面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企业及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利用以及大气污染的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实施“宜居涪陵”和森林工程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七)加强领导,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级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有序推进。同时确定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推进城乡一体化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二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围绕提高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村级班子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联体共建、互帮互助活动,推进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调配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选拔能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任职,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带动农村发展,引领农民致富。
2、制定配套政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力争在5年内根除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有关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政策限制。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集约化经营、最大化收益,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用地政策。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级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在坚决执行国家土地法规、审批程序和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在镇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对小城镇的企业用地,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臵换、分期缴纳出让金等方式合理解决,也可以采取农户入股或企业租赁的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三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纳入统一的就业规划和管理,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按照大统筹、全覆盖、上水平的思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制度,使各项保障规范化、全员化、趋同化,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四是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增加对经济薄弱乡镇的投入,促进其协调均衡发展。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精心规划和科学编制一批上级支持的项目,加大争取力度,确保应有份额全部到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投放金融产品,扭转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的“非农化”倾向,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村镇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比重。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把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制定、工作安排、财力投放、人员配臵等方面更多地定格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思想的束缚,切底改变现行的城市管城市、乡村管乡村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城乡管理和经济运行体制,打破城乡界限,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合力,确保按期实现一体化目标。二是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帮扶农村,并确定具体帮扶对象,落实帮扶措施和项目,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应有贡献,确保以工促农出成果、见成效。三是建立示范引导机制。坚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面培育典型,以点、线上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群众的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上来,凝聚全区上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评价考核制度,考核指标体系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涪陵实际,充分调动各级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要针对乡镇、街道发展类型的差异,实行分类分层考核,客观真实地反映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工作实绩。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平时监督和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古里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在市域发展框架内研究古里镇城镇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建设区和农村地区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公平。
2、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精神,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出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三集中”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发展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做强做优中心镇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3、远近结合现实原则: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出发,以长远眼光研究古里镇的功能区划结构和分区控制措施,保障古里镇长远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强调近期建设的现实性和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方向,保障农户合法利益。
4、保护历史文化原则:发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文化特点,彰显古里镇村庄特色,加强古里镇特色村庄保护,对列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的建筑按照相关专项规划予以综合整治修缮。
二、古里镇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古里镇共有7个一体化示范小区,总建筑面积约54.5万平方米。其中铁琴一期、紫霞一期、红豆小区3个示范小区已经竣工投用,共安置农户407户。还有4个在建示范小区新市小区、紫霞三期、金湖花园将于本完工,可安置844户,紫霞二期将于2016年完工,可安置289户,能够满足拆搬迁刚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计划开工铁琴二期工程,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可安置617户,目前桩基施工单位已经公开招标确定。
三、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紧缺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古里镇2014财务收入约3.05亿,财政支出约4.25亿,财政相当吃紧,而城乡一体化项目的投入是巨大的,以铁琴二期为例,预计完成此项目总投资约7-8亿。
2、安置补偿问题
近年来,由于拆迁补偿标准问题无法统一,造成很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事件发生,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
3、工程建设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物外观及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一旦建筑工程的质量发生问题,轻微的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结构的使用安全,严重的可能危害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增加工程维护量,浪费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
4、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小区体量大,建筑周期长,又以高层建筑为主,一旦安全工作做得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施工现场的不文明施工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要深入宣传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工作。
2、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搞好全区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要合理,体现农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3、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民为本,整体推进。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5、各方支持,密切协作。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
五、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意见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结合我镇实际,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确保各项在建工程按计划实施。二是全面落实双置换工作。高度重视补偿安置新老政策衔接,全力做好沪通铁路等新征地项目及城乡一体化小区农户的土地换保障工作,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及安全管理。镇建设分管领导及建管所成立质安专项小组,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机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同时协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公司等各参建方,共同提高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全项目无质量及安全事故发生。
3、对于已经建成竣工的小区,成立社区服务工作站,对入住农户进行日常网格化管理,对每个社区增加居家养老阵地,增加殡葬服务中心和喜庆服务中心,从而达到方便社区群众的目的。
4、确保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根据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好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一体化项目的整体推进。
第三篇: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09-12-24
按照市决咨委工作安排,我们对榆林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神木、府谷开展城乡统筹示范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和促动下,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试点县出台了工作方案
作为城乡统筹示范试点,神木县出台了《神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施纲要》,提出“三个集中”的原则和规划布局等“七个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府谷县制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城乡规划等八大体系、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等八项改革的主要任务。
2、加强了城乡规划和城镇建设
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榆林新城控制性详规和10个片区旧城改造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各县也先后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7年以来,按照省上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09年6月,累计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2个,村庄总体规划138个,村庄建设规划1283个。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心城市榆林和各县城区面积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新城区建设面积达到64.45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18亿元,2008年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6.16亿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神木、靖边、绥德、府谷县城人口均超过10万,分别达到18万、15万、12万、12万,成为区域性人口聚集中心。2008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
2009年,我市组织申报陕北陕南地区百镇建设项目42个,目前已有27个项目通过初审;推荐24个镇参与陕西省择优扶强100个重点镇的评选。这些项目的建设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搭建更为完善的平台。
3、强化了城乡产业联系
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成效明显。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特色农业的产业覆盖面已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84.8%,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9个、个体户202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41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30多家,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已达300余个,涌现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劳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府谷县农村人口中有近5万人从事劳务经济,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8%以上;佳县、吴堡、子洲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在城乡产业联系加强的基础上,农民纯收入进一步提高,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3402元。
4、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近两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的水、电、路、教育、文
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府谷县狠抓乡村道路建设,两年投资2.1亿元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1085公里,今年内可初步实现乡村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目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共建成乡镇文化站20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先后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24所,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6所,乡镇卫生院病床达到232张。神木县广播电视、电话实现了村村通,85%的自然村饮用上自来水。
全市普遍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神木在实行“五免一补”的基础上率先普及12年免费教育;府谷给予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蛋奶补贴,并在全县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全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256.8万人,参合率为91.29%。2009年3月,神木开始实施全民免费住院医疗。
5、尝试了城乡管理的对接
神木中南部乡镇在县城建成10个流动党总支,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时发挥着计生服务、咨询等职能,将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人口流入地。同时,神木县城根据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将县城2个街道办事处9个社区增加为4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将“城中村”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靖边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同时将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待遇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
6、探索了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创新
我市在2008年底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09年7月起实行户籍的一元化管理。府谷、神木两县积极开展双百帮扶活动。府谷县工矿企业累计投入3.41亿元帮建新农村,涌现出以高乃则、刘彪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并在全国推广。神木全县共有228个企业结对帮扶210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道路、水利和农业产业项目534个。绥德县采取8种方式,探索出一条穷县财政不拿钱搞建设的新路子。米脂县在农用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孟岔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全面
城乡失衡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是榆林的一个战略,但部分领导干部受制于城乡二元、重工轻农的思维模式,没有将其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认识,没有将“三农”问题和城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综合考虑,有的甚至连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都未弄清。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滞后,城乡建设效益不高
城乡规划机制不顺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统领作用不强,多头规划、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资金无保障的现象也很普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规划、建设分割状况依然如故。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各县区都出现了一些“空壳村”、乃至“空壳乡”。在城乡整体规划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整体效益差。
3、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创新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统筹城乡需要,城乡在行政管理上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滞后,落后地区村级组织涣散。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土地流转困难,进城农民对土地离而不弃,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土地撂荒问题严重。财政、金融的城乡一体化没有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4、城镇化滞后,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经济主体是能源经济,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反差。部分县区工业体系尚未建立,民营经济落后,工业、城镇的带动和反哺能力很弱。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数镇区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2008
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为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两个百分点(42.1%)。
5、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在一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纯农业区生产要素外流、农村凋敝、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9: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隐性收入和现行农民纯收入计算办法的局限性,我市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这一比率。2008年南北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52:1。城乡差距与南北差距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
6、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厚城薄乡,涉农资金使用分散,金融体系不健全,历史欠账过多,都影响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农村居民行路难、吃水难、求医难、上学难的状况还未完全消除。城乡社会事业的差距尤其悬殊。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质师资流失严重,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由于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观念也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农村公共卫生网络不够健全,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条件简陋、人才匮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其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保障标准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一个月的低保标准相当于农民半年的标准。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理清思路,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
1、统一思想认识,推进制度创新
各级政府要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二元体制。一是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城乡一体、职能一体的思路,实行大部门制,整合行政资源,延伸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二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职能。要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思路,改革乡镇机构,构建小政府、大事业的模式。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统一登记城乡户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自由迁徙。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降低购房、投资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务工、亲属投靠、暂住人员等到城镇入户的标准,有步骤地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最终实现城乡无障碍迁移。四是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出台规范性文件,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建立试点,探索农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换城镇门面房的有效实现形式,破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五是完善征地制度,加快“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园郊村”的改造步伐。完善征地程序,依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好失地、减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许可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六是整合村级组织,以支部合并促进村委合并。
2、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布局
转变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分割城乡的旧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是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城乡一体规划工作。一是要加强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统领作用,强化县、乡规划职能,为城乡一体规划提供体制和组织保障。二是要从市域整体出发,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特点等对国土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强化对道路用地保护范围、绿地保护范围、水体保护范围、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用地控制。三是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榆林城镇体系,重点打造双“人字形”城镇发展轴和“三沿三型”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构建“13899”城镇空间体系;完善榆林城区的功能,拉大县城框架,以陕北陕南百镇建设、全省100个重点镇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集中财力,捆绑使用,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根据资源、产业、人口、城镇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向产业带和重点村倾斜。四是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强化同级人大监督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制度,确保规划依法实施。
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要通过资源开发、延长工业产业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途径大力推进县区工业化,提高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加强城乡产业关联。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马铃薯、羊畜、红枣、特色蔬菜(瓜果)、小杂粮、制种等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产经营单位自检机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马铃薯、羊子、蔬菜、荞麦、小杂粮等方面的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在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环城游憩带,带动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社会事业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在优化人口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综合考虑国家的政策要求、地方经济的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努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局面。通过轮岗轮训、挂职锻炼、蹲点帮扶、待遇倾斜、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农村教科文卫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口布局建好城镇中小学和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问题。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夯实城乡平等的基础。进一步改造完善县级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配套改革,根据新农村布点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实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工程,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利用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一批区域养老中心,吸引落后区域老年农民集中养老,推动村组整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
5、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程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者是政府,主体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在保障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整合农工、教育、农业、人劳、科技等部门的培训教育资源,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建立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和劳动力转移信息统计系统,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补贴、信贷、登记、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其跨区域发展。
6、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健全城乡金融体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必须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广辟融资渠道。首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性支出比重,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经常性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市级财政加大对南部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转变投入方式,由直接拨款逐步转变为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尽快取消南部县各类项目的县级配套(或由市上解决),完善南北对口支援机制。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主体作用,逐步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农村金融中间业务,优化信贷投向。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完善担保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我县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城同建”战略的实施,按照县委中心秘书处的通知要求,就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为主题,以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工业突破成效凸显。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创“十一五”新高。
2.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县城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通过“区城同建”的战略建设,把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我县城区整体规划相结合,有力的促
进了城区的带动作用。并完善了中心村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3.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我县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陆续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城乡一体化硬件环境。
二、我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其中重点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低,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3、城镇化总体水平低。2010年,我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城镇,甚至包括县城城区的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制度差异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6、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驾驭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群众普遍存在 “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农民“脱农入城”的动力不足,中小型非公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愿望也不强烈。
三、我县“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看到,我县目前只是处在城镇化初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起步阶段,“十二五”是我县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和谐容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还必须认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围绕以工促农,调整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需要什么?从成都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是确保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我县目前的财政情况仍停留在“吃饭财政”的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
保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县除了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之外,还必须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要做大做强工业。一是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做文章,通过外引强企,内扶优企的政策导向,结合“区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目的明确的培育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我县“十二五”工业大跨越,大力提升第二产业比例,提高园区工业集中率。二是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加速发展县域工业。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制定好详尽且有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要把县城及乡镇中心区的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全面的发展总规。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明确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力避恶性竞争,做到全县一盘棋。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优势工业产业。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要从旅游规划开始抓,切实抓好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开发。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特色风光的宣传,推动风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各大旅游品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和宣传推广工作,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我国东南部旅游产业集聚区,创造全国旅游新亮点,并围绕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大幅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突出以城带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拥有许多表现形式,但解决城乡统筹,消除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饮水、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面貌的统一,缩小城乡硬件差距。一是要加快中心城镇的建设。我县共有10个乡镇,南北片乡镇的距离较远。因此,要着重加快南部和北部的中心乡镇建设,做好各乡镇中心镇域的控制性详规,做好产业分工,推进小型企业向乡镇工业集中区集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推进镇域经济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做好路、电、通信、照明、给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区财政的支持,利用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圈和全国试点城镇建设机遇,大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加速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统筹城乡软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县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一是要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重点抓好一批特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我县众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推动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猪—沼—果—灯—鱼”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力争让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提升农村综合软实力,夯实统筹城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应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我县学校、医院和廉租房建设,推动教育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臵,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扎实推广新农合等各项保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三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第五篇: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
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