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时间:2019-05-13 19:3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第一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县域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近年来,胶南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建设“蓝色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未来之城”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11月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坚持政府行为主导,不断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多年来,胶南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本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原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强力推进。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市先后出台了《胶南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胶南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胶南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区市直义务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胶南市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规定,进一步明确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教师工资全市统发,农村教师人均工资由2002年的1131元增长到现在的3328元;2005年起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2006年春季,在青岛五市率先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校方责任险;不断完善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依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近5年以政府助学券等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近1000万元;投资686万元统一为农村学生配设了班车;投资368万元实施了“农村小学喝热水吃热饭工程”;投资314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饮水工程。

二、强化资源统筹布局,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胶南市确定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布局调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科学进行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全市小学由2000年的275所调整到现在的85所,初中由35所调整为26所。从2008年起,投入8700万元按标准化学校要求改扩建、装备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数量比例居青岛各区市首位。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增配工程,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400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在青岛五市率先完成光纤入校“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累计1.8万台,所有学校均按标准装备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及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争取青岛市资金937万元、镇(处)财政1155万元,完成3.1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彻底消除了薄弱学校。

三、不断完善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胶南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内容。以实现城乡、镇域内优质师资配备相对均衡为目标,创新实施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制度,自2004年以来,全市共有649名教师分别由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由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2009年又实施了“新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将考录到农村学校的55名新教师安排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一年后再回原农村学校工作,促进新教师思想与业务的双提升。以建立研训合一的城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目标,大力实施干部教师读书工程、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班主任培训工程、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举办“教育干部全面提升素质培训班”,教育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胶南市在狠抓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注重探索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建立完善镇中心小学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实现“一个统筹,三个共享,三个统一: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坚持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要求统一。建立完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广“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建立完善城区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从城区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干部教师到其他学校任教,成立“校际教学研训联合体”,加大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力度;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完善“决策民主化,执行规范化,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优质名校孵化器的作用。

第二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部开工清理,XX个村的清理工作已完成,31个村的卫生费收缴工作已完成,共配套资金15万元,清理路域、河道45公里,各村出动人工2000人次,清理三大堆3100处,清理垃圾90吨,出动机械80余辆。清理墙面、电线杆乱贴乱画和小广告400余处,解决占道经营30起,道路两侧、边沟内、绿化区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街道高度重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紧跟县委步伐,于X月X日召开了党工委扩大会议和由各村支部书记、主任、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动员会议,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建办;制定了《XX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整治任务和清理难度,将XX个村划分成三类,分类指导,分别于16日、20日、28日前进行验收;与各管区签订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要求,确定了完成时限,加强了对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XX街道协同各村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与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积极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利用村内广播每天早、中、晚把政策讲明,说清城乡环卫一体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认可并接受环卫一体化工作,从内心深处真正拥护。街道开展了干部进社区、进农家宣讲活动,受教育面达到98%以上。组织了10余次学生、干部、低保人员、零就业人员等开展义务劳动,共1000余人参加,为环卫一体化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素质,又提高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街道对XX个村的工作成绩进行了联合督导,确立了XXX等8个典型示范村,随后组织其他村支部书记对示范村进行学习观摩,在全街道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强化措施,明确责任。

街道将城乡环卫一化工作列为现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包管区领导干部和包村干部的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包村干部全部盯靠在村,每天下午包村干部向主任汇报本村工作进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引入了竞赛机制,在街道大厅设置擂台榜;督导组每天对各村至少巡查一次,对任务完成情况在全街道范围内进行一天一通报,并将

结果进行汇总、存档,将评比结果纳入各村年终考核成绩,与村委会、村干部评先评优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街道以“三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片区协调作战”为总体工作布局,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开展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延伸和巩固,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联系,协调推进。我街道划分XX管区、XX管区等六大片区,上下联动,左右互补,协调推进。同时,也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与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相衔接,让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农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第三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4年2月6日)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探索西部大开发新路的有益尝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成都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力促农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抓好第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三个转变”,不断增添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坚持正确处理城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2、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要围绕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100%的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和第二区域的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应把重点放在区(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着力推进城市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农

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城乡合理分配制度。到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2%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3、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格局。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增强规划意识,高度重视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要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4、抓好城乡一体规划的重点。城乡一体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五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三、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5、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力。要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工业主要布局在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以中心城市、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依托的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打造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六大工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养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重视大型工商企业的配套协作,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开发附加产品及服务项目,延长产业链。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持。

四、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7、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2007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要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220万人以上。市和区(市)县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

8、逐步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2004年,将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对土地未被征占农民,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确保土地被征占后就能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救尽救。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探索建立优抚和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9、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成都市域1小时公路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善旅游公路网,全面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抓好区(市)县城和区域中心镇的公路网建设,拓展区(市)县、乡(镇)、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5年累计新改建公路1000公里,2004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10、加强城乡水利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探索水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5年累计完成江河堤防整治50公里,完成标准化渠系建设2500公里,完成45万亩山丘地区微水治旱任务。

11、加强城乡生态建设。以“三治一植”为重点,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5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六、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12、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市)县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以区(市)县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市)县、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13、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农村用药经济、安全。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14、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强农村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乡村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七、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15、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对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准入条件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和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对外地符合政策迁入成都市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到2007年,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从2004年开始,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2005年完成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等区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2007年完成其余县(市)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

16、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已集中改建的农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征用或市和区(市)县政府依法确认为国有土地后,可不再进行房屋拆迁,农民住宅纳入城市房屋管理,可以直接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着力探索完善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宅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等同化。

17、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营利性水电、交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建立完善耕地平衡管理新机制,实行有偿平衡用地指标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平衡的制度。

18、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凡零散的“农转非”不足1000户的,并入相邻城镇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好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过程中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接转换工作。妥善处置好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过程中原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准任意平调或挪用,原则上实行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产权量化到人,股随人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发挥金融支农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进一步壮大资金实力,加快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步伐,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以优质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2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各级财政要优化支出结构,逐步规

范城乡税制。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5年内,把农民对农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负担逐步转为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全局性的问题。

八、切实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

21、统一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且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三最”目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22、合力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坚持和善于统筹,勇于和善于创新,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工作。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承担日常工作。各区(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市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顾全工作大局,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解决问题,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抓点带面,搞好示范带动。

23、加强督查。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部门和牵头部门要对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具体配套政策,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执行;各区(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

第五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

按: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经验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本站特辑“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如下: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

成都地处西部,在新的时期既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又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处于产业梯次转移加快、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另一方面,又面临长期积累形成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既面临发达地区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但同时必须承担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天府之国”基本农田保护的重大责任;既面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等等。中共市委、市政府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于2003年10月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导致的“三农”问题顽症,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

一、成都的改革实践综述

三年来,成都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顺应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规律,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道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集中”、“三大工程”和“六句话”。“三个集中”即努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大工程”即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六句话”即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集中”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抓住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社会相融。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条件;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和城镇发展,同时也为土地规模

经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又为推进工业集中和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体制创新探索

(一)打破城乡分割,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

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建立一套适应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最终目标。三年来,成都市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

1、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分工,实施了流程再造、集中服务、阳光行政“三大举措”,建立了全国首家省市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推动治理模式、行政职能“两个转变”,先后调整或取消了60%的行政审批事项。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的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积极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织保证。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总体思路上注重党管干部与民主选举干部有机结合、党管农村工作与村民自治工作有机结合;在具体操作上,坚持逐步逐级、由点及面,不搞一刀切;在村社层面,全面推行“两委”差额直选;在乡镇层面,逐步推进以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为主要方式的基层民主改革;在机制健全上,引入了党内罢免、党员质询、公开述职、党务公开、决策咨询、情况通报等作法,先后制定近20项相关制度,推动基层民主政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大力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了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步建立起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4、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优化乡镇布局,调整乡镇职能,撤销了27%的乡镇,精简分流5000多名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同时在巩固乡镇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村由4345个调减为2288个,减幅为47.3%;村民小组由37085个调减为33014个,减幅为11%;村干部由19250人调减为10812人,减幅为43.8%。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街道办事处,改村委会为社区居委会。

5、创新农业管理体制

市级撤销了市农牧局,组建市农业委员会,挂市委农工办牌子,将市农机局并入市农委;五城区撤销了农业局等机构,组建城乡一体化工作局;14个郊区(市)县撤销了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机构,组建农村发展局,挂农工办牌子。这些改革,不仅整合了农业行政管理资源,而且创新了“三农”工作机制,促进了“三农”工作协调联动。

6、统筹实施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成都市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成立了水务局,统筹城乡水务、水利的建设和管理;组建交通委员会,建设城乡一体的大交通;整合了林业和园林局,统筹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农民做好服务工作。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市委、市政府成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大力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申请央行票据及化解不良贷款工作,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截止2006年9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7.3亿元。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从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起,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作为统领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并制定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公安局关于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成都市征地

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搭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顺利实施这项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既要加快发展,同时可调控资源又十分有限。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打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为城市经营创造的广阔空间,着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化配置以土地为主的城市资源;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将民间投资主体引入到工业园区的建设、经营管理中来,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开发经营管理工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促进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四是以市场化手段开展农户拆迁、新居建设等工作,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

三、初步成效

2003年以来,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工业集中集约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55.7%,园区产业集群雏形初显;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加快,2006年1—9月全市农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133.5万亩,同比增长17.4%,同时,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猪、食用菌、茶叶、蔬菜、柑桔、猕猴桃和花卉等产业带初步形成;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进程加快,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引导兴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确定了799个城乡新型社区,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用房900多万平方米,2006以来城镇面积扩大7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近8万人,集聚辐射功能初步显现;四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5元,增长10.2%,初步形成了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2006年1—9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7亿元,增长13.6%,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城乡消费较旺的良好势头。农村经济也实现了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147.5亿元,同比增长4.7%。

实践证明,从“三农”问题开篇破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抓住了影响成都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是符合成都实际、实现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目标的积极尝试,对于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分别到成都的锦江区、双流县等地进行了视察。同时,海内外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将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定不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事关成都发展全局的战略推行下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加快构建和谐成都。

下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科学统筹 扎实推进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

    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花源镇“两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花源镇人民政府夏万平2011年6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花源镇党......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平定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有10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1.55万,其中农业人口就有25.05万。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17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

    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探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探讨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探讨 【摘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十二五”时期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但......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刘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路径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措施和任务;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