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6:0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

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后期,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校的1至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4.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四、实施内容1.音乐读经: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2.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励提前阅读,让儿童提前养成自学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读多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再读一本。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五、实验规模1.全校性实验:学校规定各年级所学内容(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2.班级性实验:学校在一至六年分别设立七个实验班,学校提供《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实验工作细则 1.其他课程调配:维持正常排课,教师只须占用自习课等零碎时间。2.教材需求:《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读经教本。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 以上经典诵读教法的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办法多听多念。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只须多念背,不须着意讲解。阅读指导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4.教学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即可。由语文、音乐教师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或自习课为经典诵读时间。

五、教学进度.第一学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第二学期,每天进度约一百字。音乐读经:在学校、家中让学生听古典音乐。课外阅读:教师每周一次调查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

六、教学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评价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考组长,会背就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组长利用下课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全熟背的人就给一百分。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查的,教语文教师特殊处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一百分。、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3——2009.6)

1.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3.购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

(二)实施阶段(2009.8——2011.7)

1.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篇二:中华经典诵读 结题报告

关于《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研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

(2)布臵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

(3)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学习了《早春》这首诗后,然后搜索与春有关的相关诗文,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定春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

(4)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除过程性评价外,也进行书面测评另将学习成果多样化。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诗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

(5)开展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研究。定期举行朗读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举和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古诗的兴趣。

2、几个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双文”分别指的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读、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100余首诗词外,和选相关的经典诗词。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和美文,以达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促使我校师生自身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语文学习的新形式。

2、根据古诗文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营造积极的诵读氛围,为学生的诵读搭建有利的平台。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拓展诵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古文学,领略祖国语言的魅力,将古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诵读过程中,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和加强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古诗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

2、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并初步引导学生关注热爱世界经典文化,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篇三: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2005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应当遵循如下观点: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第二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2005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应当遵循如下观点: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 “传统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开设“经典诵读课堂”。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1)每天进行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为了使低年级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们开展了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在诵读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2)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3)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一、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对于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学习小组检查、经典诵读检查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05年,组织了对全校学生的必背古诗检查,抽检成绩获得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我校古诗文诵读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我校自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始终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诵读活动在我校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鼓舞人心,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新课程的推行,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在实处,尤其是如何把那些经过时空淬砺的中华民族的经典融入学生的血液里,使其如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灵成长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坚持认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质,应该具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护身符”。由此,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也就表现的尤其重要了。

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熟练地记诵这些中华经典,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广泛宣传、统一安排、严格检查、注重激励。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大会、全体家长会等宣传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对于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时间(每天利用下午预备后的15分钟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统一进度(由学校统一安排记诵的进度,每周在学校经典诵读专用板面上公布),统一检查(没有检查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执行,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两次经典诵读的抽查,对于抽查的结果要在全校教师会上予以公布)。为了激励学生做好诵读工作,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要安排专门的诵读展示,由各班选派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诵读。学校每学期还要评选“诵读明星”予以表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评价要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自我校参加《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这一课题研究以来,《语文经典读本》成为我校学生的首选,我们一致认为“经典读本,是最有价值的诵读材料”。诵读经典,从中感悟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从而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学会从平凡中领略伟大,从失败中感悟成功的甘甜,积蓄浓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以次开发儿童的潜能呢?我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创建课题研究特色的:

一、宣传发动,挖掘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践活动正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克服厌倦点的最佳手段。在最初的时期,孩子们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并不是很感兴趣,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实验教师既着急又头疼。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古经、古诗有比较浅显的了解,比如在诵读《三字经》时,我们就把其中引用的“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我们总是将作者当时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练成简单易懂的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效果很好,有些学生领悟性很强,读起来有滋有味,还给他们讲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等等古人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吟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了解这些人所以成功,与他们广泛的涉猎是分不开得,明白读书的好处,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发奋读书。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于是我们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挖每个孩子自身的潜力。我们就模拟电视节目开展了“非常6+1”的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利用六天的时间来准备,一天的阅读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包括介绍所读经典篇目、优美词句的摘抄、背诵,文章的读后感等),每次挑选五名同学,每周的“非常诵读大王”将得到喜报一张,并且可以成为下周的主持人。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合理安排

宋代陆游有句诗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经验表明及科学研究发现,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培养孩子诵读经典,既顺应了儿童学知的天性,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优雅的人格基础。,而且早晨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们晨读时间,来进行“经典诵读”,虽然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但是同学们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无限的知识。长此下去,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最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背诵一点东西,才会渐渐提高。于是在每节课课前的两分钟,我们还要把当天诵读的内容再巩固一下,以免忘记。记得在推动经典诵读的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上课,学生们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故做奇怪地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就有同学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孩子也受益匪浅,获得了自身潜能的开发。

三、精彩交流,品读共赏

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布尔沃·利顿说:“读科学著作要读最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中国最经典的要数《论语》和《三字经》了,我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诵读园”,每天一人一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负责向同学做以介绍,不知不觉中孩子也能出口“之乎者也”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交流。”经典对人的心灵,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培养温润如玉的人格,能够激起自强不息的勇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效率

舒芜先生说:“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我们在对待《经典诵读读本》的使用时始终贯彻“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态度,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润其中,自然乐意亲近经典。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领读,跟读,指读,接龙读,小组比赛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借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集中他们的朗读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书一旦吸引了孩子,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不仅中国孩子喜欢,六一儿童节在学校操场,学生们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同学说,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懂得了很多道理,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及同行的好评。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确得到了发展,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引导孩子们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抒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鼓励老师多读书,把读书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奖励,其中《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老师们的案头常客,同时好书共享,在课余之时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休闲,当作享受。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

六、经典诵读,社会共建

经典诵读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经典诵读初始阶段,家长书信便纷至沓来,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有的家长谈道: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要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奇效啊!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现在,不少的地区已经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课程改革整合起来。我们学校也已把“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作为研究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诵读在我校还刚刚起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曙光微露。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最能致远是书香,愿读书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指引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小学生的文化学习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我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已经开设名人名言的教育栏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施该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条件。学校在全校教师中坚持开展了文学鉴赏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初步得出了几点结论:(1)儿童诵读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就儿童诵读经典与字汇量的关系问题作了五组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哪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每天15-20分钟的经典诵读之后,识字量都有明显、快速地增加。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我曾经给有些家长讲过,中华文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堆积成山,这座山堪称金山,我们当今社会的人,如果能从这座金山上掘取一块,就能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可是,这座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从中受益,什么原因?就是很多人读不懂这些经典。很多人因为读不懂,往往也就不去读它了,也有些人只能借助专家学者的注释、注解、翻译来读,这样的读一方面不能深入地理解,不能融入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也就不能自如地为我们所应用。另一方面,即使能理解也是不是原滋原味的感觉,其中搀杂了注释翻译者的个人认识和观念。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大家知道,良好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日后发展又是特别重要。(2)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诵读经典之前,对被试对象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力、理解记忆力进行了测试。在实验班读诵经典一年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对被试对象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是一年级的实验被试,还是三年级的实验被试,经过一年的读诵活动,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3)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

对实验班学生注意力的测试,采用了标准化测试量表。即诵读经典之前,进行了第一次注意力测试。即读诵一年后,对相同的测试对象又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所有试验班被试的注意力在读诵经典一年后,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4)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诵读经典与儿童的人格成长有无关系?经典中的格言道理被儿童熟记后,对儿童本身产生了什么的影响?班主任和家长,对被试儿童在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为表现,进行了经验性的评价,即请被试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对儿童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行为表现作出过程性的观察、描述,最后对诵读经典这个活动能否帮助儿童道德水平提高作出“很有帮助”、“有些帮助”、“没有任何帮助”三级评价。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有90%以上家长和班主任,都认为诵读经典对于提高被试者的道德水平有帮助。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几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刚入学时,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

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张嘉赢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桂英辰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阻碍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是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其二是传统教育对语文课的定位有问题,导致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语文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不是与它们并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够按照科目教育来定位和设计。经典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须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理解语经典教育。

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只重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忽略了语境的层面,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和领会,才会有创新,我们不能片面对待,传统文化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在我们现在的中小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言差异不应是主要障碍。语言是先人遗存下来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生命由之而来的一个源头,只有在那里我们找到丢失和缺少的生命中某些环节。语言是生命的线索,是血和肉的烙印、印迹。生命的线索帮助人建立人的秩序,内心信仰秩序无法建立的时候,语言提供得最多、最根本,作用最大、最持久。

另外,师资素质也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作过问卷调查,现在很多家长期望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也有一些学生期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触传统文化,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挑战。

儿童时期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正是大量背诵积累的好时候,让孩子们趁能“吞”之时尽量多“吞”些。那不理解怎么办?有人不禁要担心了。不要紧,那些教材里的古诗老师都讲过了吧!你去问问学生,看还有多少孩子能说出诗情、诗意、诗境的?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他们运用。所以说,不要认为“讲了”就表示理解,“不讲”就不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儿时积累的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材料,会在孩子的体内一点点发酵,成为孩子的终身营养,融入孩子的血液,一旦被激活,将产生非常大的效应,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素质与修养。到那时,你还愁他们不理解?假如错过了这段记忆的最佳时间,等他们有足够理解能力的时候,再来背诵这些东西,恐怕不易了。

因此,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扎实有效落实的问题。

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

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典和其他书的关系,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是以一当十,以一当万,很经济。为什么经典以一当万呢?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其实也花去了不少成本,因为选择的过程要去伪存真,要去粗取精,要费工夫,动脑筋。

(2)、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读经的最佳效果是背诵,背诵了,才真正归自己所有,然后随时可以消化、吸收、变形、化用、推陈出新。背不下来的,就熟读,也不错。熟读经典,看其他书就势如破竹了,可谓以一当十。

(3)、晚背不如早背,是因为小时候记忆力好,记得快记得牢,尤其语言文学和人文科学是这样。早背,是指儿童时代就加紧背诵,不要等到年龄大了,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固定了,才动手开发锻炼记忆力,那就迟了。心理学上所谓印刻期、关键期,是有道理的

(4)、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简御繁是经典的特点,四两拨千斤,大师风范。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其实,历史的反复筛选就是反复重演,重演多了,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浓缩,越来越经典。

(5)、读诵经典,把传统与创新统一起来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精辟的言语中蕴藏着为人处世的众多道理。因此,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经典诵读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观点。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这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生作为学校思想道德的生力军,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特点,通过诵读“经典”,让全体学生获得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避免经典诵读活动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涵的教育过程。

一、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从实验调查结果显示,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各班级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基本上是班主任念一句,孩子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传统文化的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一种诵读经典古文的大环境。一是学生的年龄太大,对古文产生了较重的厌烦情绪,不愿意学习古文。通常学生接受古文是从三字经或简单的古诗开始,在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在学生识字量较少的情况下不应开始古文教育。即使在小学高段,教材古文的篇排量也很少,因此学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多,从而产生一种难学的思想意识。儿童学研究表明:三至六岁,其记忆能力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而传统的古文诵读习惯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较多的古文诵读,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诵读和接受时间;二是教师的古文功底本身就不怎么样,无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魅力。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但是古文中很多内涵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儿童诵读古文的第一动机,就是老师煽动性的艺术语言。但由于现代教育重视和应用白话文,很多老师未曾接受过古文系统训练,因此在教授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巨大魅力;三是古文诵读分量不足,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感觉学了没有用。对于古文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古文内容较少,且一般情况下以诗歌形式呈现,学生只能通过支解古诗字词了解其含义,无法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中感受内涵,没有较多的东西可读,造成知识链接上出现断层,更无法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因此许多学生感觉学了古文没有丝毫作用。

3、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有人认为,儿童的理解力还不够成熟,囫囵吞枣能起多少作用呢!其实,牛吃草不也是靠反刍来消化的吗?学习首先是继承,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就让我们的孩子多背诵一些名篇。在基础教育的前半段能够把中国文化的根基打牢,对人生一辈子有用。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相信有了一定积累,对理解力的培养将大有裨益,也更能尽早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并熟练运用这一工具来表情达意。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4、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负担。

四、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新意、有创意、有实效”,在发现存在问题后,与其他学校进行讨论、磋商,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措施,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收到了理想效果。

(一)经典诵读总动员––经典诵读三步曲,营造诵读大环境

班级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学校活动。

1、小步舞曲:晨言晨语––点滴相伴

“晨言晨语”是平山小学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德育课题开展的特色活动。校大队部循序渐进地选择中华经典诗文中难易适中、易于朗读的名句、古诗在“晨言晨语”中学习。每天晨检时,由各班学委负责领读、抽背,并进行一周总结、一月反馈,力争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2、创意曲:诵读比赛大擂台

以中华经典诵读为内容,各中队以小品、课本剧、美文演唱(《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诗文朗诵、讲故事等创造性活动展示诵读成果。力求形式多样,多角度多方面反映本中队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宏扬中华国粹!比赛强调“创意”二字,独树一帜,力求百花开放的局面。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激动的告诉老师,这是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会以这次表演为起点认真诵读学习祖国的文化宝藏。

(二)诵读小花朵朵开––班级诵读有妙招,集思广益齐分享 为了将诵读内容落到实处,鼓励各中队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对诵读情况好的中队进行表扬,并开展“经典诵读有妙招”的谈论会,由各班班主任和中队委员一起参加,做5分钟的经验介绍,加速各中队信息流通速度,使各中队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是经过及时复习,这些记忆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有着“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进行复习就会只剩下原来的25%3。

因此辅导员在指导诵读时可采取第一天教新内容,第二天复习背诵,第三天背诵并复习前面所学内容的方法;并在学校统一规定的读诵时间之外,每周加读一个早自习;每一周让家长检查背诵。每周一、三、五利用十五分钟成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宝贵时间。在诵读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巩固,使诵读事半功倍。

2、诵读方法富有特色。还可采取以下几种诵读方法: ⑴是熟读成诵。即是让学生多读,指导朗朗出声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着情感到熏陶,读多了,自然就成诵了。

⑵是打节拍读。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诵读古诗。每读一首古诗,先将节拍的节律划分好,然后试着让队员打节拍,然后再边读边打,如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基础上标上重音,指导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⑶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或某一篇古文,与其题材或者内容相近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譬如在诵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是苏轼所写同是一个观赏地点––西湖,但是描述的手法则不同,前者是诗人对西湖晴天和雨天中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并且用一个比喻把西湖比作了古代美女,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在写作上显得很柔和,很美妙。后者是诗人在杭州上任时写的一首诗,是他正在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的即兴之作。在狂风急雨中欣赏西湖,以及雨后水天相连的平静。这样通过对比、分析,更容易理解诗意的奥妙和其中的韵味。

⑸是配乐吟唱。配乐吟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诵读方式。许多著名的经典名篇如《满江红》、《水调歌头》、《虞美人》等都可以吟唱,学生们兴趣昂然的徜徉在音乐和古诗词的海洋。学生们纷纷把喜欢的古诗词配上熟悉的音乐进行歌唱展示,将吟唱经典的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宽,对多形式的诵读经典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效果。

3、营造温馨的中队诵读氛围。教室诵读环境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队员们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中队可设立图书橱,建立队员个人图书交流中心;定期举行好书推荐活动。在板报中开辟一个有关“读书”的墙报,如“本周荐书”或“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栏目。中队还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

课间,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队员将童谣、儿歌、三字经编成了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放学时,一些中队辅导员总是带领着队员排着整齐路队边走边背古诗文。这样见缝插针的诵读方式,无须过多的时间投入,队员们形成了随时诵读经典的学习方式,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校园,琅琅诵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经典诵读再深化––巧借旁力诵经典 维系兴趣恒久远 在调查中发现,经典诵读活动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维系队员们的兴趣,使经典诵读成为队员的生活习惯。对此,很多辅导员都备受压力。家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段队员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读书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正如1.1中队看到1.2中队在放学时诵读《三字经》,他们便饶有兴趣的加入进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辅导员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队员们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辅导员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4、“成就感”可以提高维持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辅导员要维持其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

5、“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

6、“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经典诵读内容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7、最不得已是“做游戏”。队员们对于游戏、对于玩总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兴趣,如果能把诵读和游戏相结合,将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诵读与跳格子的游戏相结合,两个队员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在玩中学,成了经典诵读的法宝。

8、优化评估手段。对队员每学期的诵读量,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诵读交流会等等,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队员对诵读的兴趣 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首先,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汉语素养得以提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汉语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通过背诵经典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三,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枯燥单调的教育变得简洁、美观、生动、方便。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们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结 题 报 告

项 目 类 别:扬州市立项课题

课 题 类 别:实践研究﹒教学﹒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课题主持人:杨所 在 单 位: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初中申 报 日 期:二审 批 单 位: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结 题 时 间:二报 告 人:杨

嘉 培

00一年六月五日

00七年四月

嘉 培、宰 华平

内容包括:

1、初中政治课乐学模式的建构与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最佳结合的研究。

2、初一政治课着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活动、表演、心理咨询等方式,研究如何在寓教于乐中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

3、初二政治课重在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采用视频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专家访谈”、“身临其临”、“扪心自问”、“当名小法官”等小品表演具体形式培养遵守道德、依法自律的自觉性。

4、初三政治课重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时事的介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研究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学生为中华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杨嘉培同志,为送桥初级中学的校长,课题立项时为中级教师,2002年成长为高级教师,200年成为高邮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教师管理中的心理管理》一文登载于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治校百人谈》中,1996年12月《校长要坚持教学管理主阵地》,被扬教院学报刊登,1998年11月《坚持德育四化建设》参加高邮市“素质教育大家谈”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2、课题第二负责人,宰华平同志,课题立项时是普通政治教师,2003年后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2006年被高邮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1997年《妙用诗歌 激趣蕴理》被高邮市教师论文集选中。200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获得一等奖。

3、课题研究顾问,黄昌宝老师,高邮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承担着省级课题的研究。

4、课题其他重要成员,陈春维、冯恒梅、周宏贵、李志开、陈国庆等教师都是走在初

一、初

二、初三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旧式政治教学的弊端深恶痛绝,分别承担着初三政治教法研究、初三学生“三观”现状研究、初二政治教法研究、初二 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的

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课题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德育方法的第三层次,即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为实现真正“无灌输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乐学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学政治。初中政治课学习必须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优化学生思想素质,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诸因素,在不忽视知识理解基础上,重视情感、意志、行为在德育中的地位,加强德育实效建设。具体得目的和意义有:

1、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政治教学作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2、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我校教师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们业务素养的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校的试验面。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处理材料的能力,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欲望。

五、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现象观察,实际调查到分析综合再形成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初一,采用抽样和追踪观察法,得出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状况。初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初三,采用行为研究法。最后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乐学教学模式进行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年6月—12月):

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班、对比班。课题负责人召集全体人员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在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查阅《德育

论文。

具体来说主攻两大了任务:

(一)初中生课外研究思想品德兴趣的培养。

1、编制导学提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在2002—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我们在认真研读初

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乐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2、虚拟政治场景。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

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一般不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这样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一般我们不由教师垄断,而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者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完成总课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并形成文字上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成果和感想:

(一)目前这种乐学模式效果初见端倪:

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作业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老师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完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讲究课堂效率。教改中我们建起了备课素材库、课件库、网站,学生可上网点击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我们常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课件,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一、初二的实验班级经过二年的实践,几次期末统考成绩三个方面比率比非实验班提高了十个至二十几个百分点。2003届以后的中考政治成绩比未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2002届一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开始我校政治教学经验,年年在高邮市初中中考研讨会上介绍。

6.教师受到教育。通过教改,我校政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成长成校、县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二)主要成果:2002年宰华平老师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又获得一等奖,2005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02年——2006年与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在高邮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20多篇。

(三)结题中的感想:

1、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前提。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操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随时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和改进。②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投入教学的热情和调控课堂的技巧,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最终达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境界。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有幽默感、有激励性,有感染力,使学生易与接受,并有所启发。④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忌单调、枯燥、乏味,要设计本课

12、优秀课获奖证书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证书。(第36-37页)

3、学科带头人聘书。(第38页)

4、兼职教研员聘书。(第39页)

5、在高邮市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第40页—49页)

6、在高邮市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证书。(第50页—55页)

7、在扬州市级发表、获奖的论文材料或证书。(第56页—58页)

8、在江苏省级发表论文。(第59页—65页)

9、在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第66页—70页)

10、学习的重点文章。(71—81页)

八、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5、李建平为什么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析(之二)

6、《人民教育》 2002年1—10期

7、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张志勇 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讨论教学实践刍议》,王丽琳、宗军,1998.1.10、《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1999.8.11、《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1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3-

下载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

    2015课题结题报告

    2015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第1篇: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

    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

    如何写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