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6:3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说课稿》。

第一篇: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4、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5、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学情

就是分析教学对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说学生包括: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就是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说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由于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与风格。

三、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说教具:多媒体(ppt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情景 导入: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

直接导入(高年级学生,慎用)温故导入(第二、三课时使用)

悬念导入(语文:赠汪伦)千里桃花、万家酒店 经验导入(物理:搓手会热)实验导入(物理、化学)

歌曲导入(语文、英语、美术、历史等)情境导入(万能导入法)笑话导入(语文:药)故事导入 问题导入

2、整体感知(读、思):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合作):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探究、展示、评析):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初中说课稿(经典)

(三)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四)《平行四边形的判断》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学校老师XXX。今天在这里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断》第一课时。

下面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掌握证明与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法学法分析:鉴于教材特点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提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问题引入新课,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下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探索方法,发现新知

⒈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

一、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

二、•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机动)演练题: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机动题,时间允许就在课堂完成。本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判定,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让学生反复认识,学会分析,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97“练习”1.

设计意图:题1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00习题19.14,5,2.选做:P100习题19.110,12

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预习: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题2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更多的判定方法。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评价分析:本节课讲授历程中通过题目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鉴别要领的讨论发明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头脑本领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肯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题目讨论、引导发明、牢固训练的历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换通通,反馈评价实时,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换、讨论、头脑活泼,讲授运动始终处于老师的期盼控制中。

第三篇: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范文5篇

1.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4、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5、板书(略)。

6、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2.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引出杠杆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五、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3.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展示朗读要求:1、读出节奏;2、读出重音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播放《乡愁》视频朗读。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四)回顾写作背景及作者并且与当前政治形式结合,渗透爱国教育。

4.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一、说教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九年级思品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二框内容。全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包括传统美德,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本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各国人民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这一内容在思品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九年级思品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情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吃洋食、看洋剧、穿洋服、追洋星的风气日盛。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这些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使命,开展正面的民族精神教育,利用榜样的带动力和示范作用,切实培养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探讨,感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2、知识目标:

①知道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②明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必须要弘扬;

③认识民族精神的作用;④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⑤学会自觉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继承者弘扬者。

3、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学会运用民族精神的内容特别是核心内容评价人物或事件。

四、说重、难点

重点:①民族精神的内涵;②民族精神的作用;③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难点:民族与时俱进的特点或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把传统的讲授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精选历史图片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自主探究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其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从而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点。巧设情景,引发兴趣与讨论,激励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探索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播放《红军长征》动画

2、教师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1、放幻灯片,看图片讨论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并综合四幅图的共同主题(可分组进行讨论,各组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然后学生据说说出共同主题)

①学生代表发言,②点播江总理图片,教师朗诵后,学生齐声朗读民族精神

③播放幻灯片,学生思考,并试完成表中填空。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2、学生填表并观看反映面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幻灯片,引入对民族精神地位与作用的思考(提示让学生读课文P69最下面段,自己找出答案)

①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

③是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学生研读P70中间段和P71中段,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突出体现以及改革开放注入了民族精神新内涵,从而认识民族精神发展。

①在新民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③改革开放时期:注入新素质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拓精神等。

4、设置情景,展开讨论

情景一:某男生特别喜欢韩国明星演员,在穿着打扮上韩化,甚至走路时也学着猫步化。

情景二:在早餐时,该同学将又白又香的馒头丢了去买“高级零食”。

情景三:上课时,这个同学常常趴到课桌上睡觉。

情景四:一个穿着朴实的女生捡到200元钱后,让老师帮助找到失主并原物归还。

讨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做?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勤劳、勇敢、创新等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

③要善于辨识各种落后的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

④青少年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深入实践、巩固提高

1、教师导入实践,开展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知识,再认知民族精神

2、鼓励学生设计标语,提高学生自我表述民族精神的能力

3、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审题及归纳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学生畅谈后放答案)

(四)调动情感、结束新课,教师朗诵结束语,紧接着播放《学习雷锋》的动画

七、说板书设计(略)

八、说效果预测:

既引导学生读书,有指导学生看画,用多媒体影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且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内心震撼,产生共鸣。注重知识落实和重点的突破,切用填表,问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实际训练,因而效果会不错的。

5.精选初中说课稿范文

一、设计理念

坚持以“健康第一、学子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子的主体作用,培养学子的创新意识和自我锻炼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子主动获取知识,创设学子主体的学本课堂,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教材内容是耐久跑,其完整技术一般包括: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等三个部分,其中途中跑包括直道和弯道。但由于跑的距离不同,所采用的技术也不同,而且还有全程跑的体力合理分配或者正式比赛中战术运用等,所以既要讲究动作的实际结果,更要节省体力。对于耐力跑的各个技术过程,始终要贯彻:动作轻松、自然,幅度较小;重心高且平稳;跑的节奏感要强,跑速要控制,全程计划分配体力,呼吸要有一定的节奏和深度。

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在于能有效地发展学子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对培养学子克服困难,顽强拼博,积极进取和抗挫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我校初二段班级学子的耐力素质整体一般,且两极差异较大,更有部分同学感到耐久跑枯燥乏味,又特别累,不愿练习,学子中的本位主义比较突出,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如果仅仅是以枯燥的耐久跑作为课的主线部分,那么很可能就会引起学子的反感和无趣的心理。根据以上情况,本单元结合学校特色,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耐久跑的基本技术的学习,创设了一节以《校园定向》为主题,以定向跑为主线,以耐久跑技术为载体的耐久跑课。通过欢乐、紧张、激情、有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消除学子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让学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调控,在竞争中体会团结合作。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耐久跑教学,让学子学会耐久跑的基本技术,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从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子知道极点概念,初步了解自己的跑步呼吸节奏,知道定向耐久跑的乐趣积极参与练习,提高跑的耐力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自我评价能力,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培养学子的信心、耐心、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合作学意识,感受体育课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途中跑中的呼吸节奏与跑步姿势

难点:克服“极点”的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习、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引导学子进行练习,音乐、文字提示,学习评价记录夹等方法促进学子进行自主练习。

七、安全措施:

1、落实体育课堂常规,上课时一定告诉学子,不能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胸针等。

2、加强学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上课纪律。

3、严禁学子上课互相打闹。

4、强调学子准备活动活动到位

第四篇:初中说课稿[范文模版]

初中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

(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初中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在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对于教法的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相关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间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关于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其中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氧气(O2)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②铜(Cu)③过氧化氢(H2O2)①高锰酸钾(KMnO4)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初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初中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足球——脚背内侧运球》,今天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预计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 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是《脚背内侧运球》。足球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它既能发展学生的全身的协调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

三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均在15~~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本科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是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占优势,并极易扩散。所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个别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技术较差。

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足球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概念。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合作精神。

五 教学过程

(一)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身体运球姿势。

难点:身体的协调用力。

(二)准备部分:

分为三个内容,安排时间8分钟。一是课堂常规,二是热身活动(猎人打老虎),使学生对运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达到热身的效果。三是热身操,使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较低水平逐渐调动起来,为人体活动状态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并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

分为四个内容,安排时间为30分钟。一是学生自主的学与练,时间为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练习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自己所认识所了解的运球技术和练习方法。教师要观察学生对足球球性的掌握情况。二是教师做示范,时间为2分钟。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教师运球与自己运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动作概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学生看过教师示范之后,用教师的运球

方法再次体验,看能否像教师一样把球控制好。时间为3分钟。这一安排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运球的欲望。四是学习和发展,时间为20分钟。

1、熟悉球性,原地散点撒开,每人一球,将球置于两脚之间做来回滚动的练习,为了使学生把理性的认识转化为动作,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并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球的姿势和身体的协调性。

2、两人一组相距3米,用脚背内侧传球。练习时注意击球的部位,传球时球不得离开地面,并且互相纠正错误。

3、学习脚背内侧运直线球,学生分为两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绕标志物进行运球练习。

4、学习脚背内侧运曲线球,学生分为两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绕标志物进行运球练习。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口令提示学生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错误的运球方法。在基本部分,我采用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脚背内侧运球。

(四)结束部分:

分为五个内容,安排时间为7分钟。

1、接力游戏:是让学生在学习脚背内侧运球的基础上做的一个巩固练习,使学生的运球技术在比赛当中得到提高。

2、放松练习:在教师的带领下放松,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3、师生总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

4、师生再见。

5、送还器材。使学生养成爱护公共器材的良好习惯。

六 预计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45%~~50%,平均心率为130~~140分/次。本次课效果良好。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初中足球说课稿3

我说课的题目是脚内侧踢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体育与健康》中的选项学习部分。足球脚内侧踢球,是足球的基本技术学生容易掌握,在足球运动中也广泛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

1.认识目标:学习与了解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建立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对足球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正确的掌握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巩固提高学生对足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足球练习,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掌握脚内侧踢球的连贯与协调能力。

教学难点:

1.支撑脚位置的合理性

2.击球点的准确性

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己,对足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对技术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法学法

基于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将着重运用“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纠正错误法”“优生示范法”多种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

第一是准备部分,和开始部分 安排时间为10分钟

1.课堂常规

体委整队,要求队列为四列横队,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

2.热身活动

慢跑两圈 按体操队形散开,师生共同做行进间徒手操,使相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活动。8分钟

第二为基本部分,安排时间为30分钟

1.教师示范动作

老师在队伍中间做一个的脚内侧踢球的动作的完整示范,然后在进行两次分解动作讲解

2.学生进行3组 *10次脚内侧踢球无球动作练习结束后 老师进行集体动作纠错

3学生进行3组*10次 脚内侧踢固定球动作练习

4.学生分成两组 相向站立 进行3组*10次短距离的脚内侧踢球练习在期间老师进行个别纠错

5.优生示范。

选择两名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动作示范,并进行表扬,树立学习榜样。

第三是结束部分,时间安排为5分钟

学生排成四列横队集体做放松操后,教师进行做教学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然后器材回收。

八.效果预计与所需场地器材

预计本课平均心率为100--110次/分,最高心率为145次/分,场地 半块足球场 器材 20个足球

初中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引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这些数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数,由此给出概率的定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节设置的几个例题目的主要是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用例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有关概率的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的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学习本节课主要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概率的意义。

(2)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1)会辨别等可能事件。

(2)会用例举法(包括类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3)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进一步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

难点: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计算概率。

说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取发现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精心编排、设计题目,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

2.学法指导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主旨。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导出概率公式,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小花、小君和小芳三个朋友准备一起出去玩,她们要玩跳大绳,两人摇绳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摇绳,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们决定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纸团里写有“跳”字,由小君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有“跳”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君先跳,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

2.师生互动,探讨新知

从引例中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君、小芳两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样才是公平的。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举了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几个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即小明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2)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米.即小华在7秒内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3)通过随机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的一个.每人得奖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最后教师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在教学中给出概率的定义后,我还要求学生回答引例中3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接着教师给出一个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着重强调学生容易疏忽的适用条件: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还可请一些学生再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些辨别各种可能性是否相等。

3.讲解例题,综合运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义后,我设计了以下一个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数的概率是多少?是负数的概率是多少?

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骤:

(1)先分析判断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

(3)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1.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练习2(抢答题)

(1)一个布袋内有8个红球和2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①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②从中摸出一个球,不是白球;

③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红球;

④从中摸出一个球,是黑球

(2)20瓶饮料中有2瓶已个过了保质期。从20瓶饮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期的饮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问题抢答的游戏中,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抢答者随意说出一个选项,这个选项恰好是正确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2.变式练习,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一个红、黄两色各占一半的转盘,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指针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6.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反思有什么样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参与反思的学生更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说课稿 篇7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初中说课稿 篇9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

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学生活动:】

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

——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习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近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

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习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礼貌的力量》是七年级思品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交往的艺术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从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两个方面阐述交往的艺术,从“说”和“做”由潜入深教会生如何交往,掌握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促进良好的人及关系。

(二)地位作用分析

交往是学生生活的永恒主题,《人与人之间》这一单元是在本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学生进入新环境、接触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往主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本单元,是“面”上的展开,在初二年级的相关单元还将从“点”上深入。初一上学期,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交往的基本要素和艺术也是必要的。本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告诉学生交往的礼仪与交往技巧,帮助学生培养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了解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文明交往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明礼貌对交往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教学难点: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有想法,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弱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会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处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二)、说学法

从中学生的交往状况看,一方面中学生渴望自己有许多朋友,渴望被人们所接纳和欢迎,另一方面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而遇到不少障碍。基于这一点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日常基本生活问题入手,通过小品表演,礼貌用语PK台,即兴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一定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学法指导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课前准备一些漂亮的微笑图片或照片,上课伊始教师先用语言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请几位学生模仿图片表演,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关于“礼貌”,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导入,使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思考微笑的现象包含的深刻道理,使学生明白微笑的礼貌力量。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漫画赏析

让学生欣赏漫画“是否有礼”(漫画有两组,一组是有礼貌的,一组是没礼貌的。)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再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自经历说一说受到礼貌或不礼貌待遇的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分析不讲礼貌的害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文明礼貌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引导分析:你认为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语言和行为两方面)

设计意图:分析漫画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验礼貌的外在表现,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进一步体验不讲礼貌的危害,使学生自主认识到文明礼貌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通过漫画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内化品质行为。

(三)礼貌PK台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做提示引导,如:(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时候说:“请”,)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知道的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贵姓、对不起、别客气、请多关照、打扰、请教)将礼貌用语分类,在全班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评选出优胜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分享礼貌用语,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文明礼貌语言可以更有效表达我们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为下面即兴表演奠定基础。

(四)即兴表演

师生可以在课前将下列情境制成纸条,课上请学生随意抽取纸条进行情景表演,感受礼貌的表现:

①请老师给你讲解难题(请教)

②到商店买东西(麻烦)

③到图书馆借书(劳驾)

④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对不起)

⑤当你托同学办事时(拜托)

⑥当你去外地迷路向人问路时(请问)

……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自己的文明礼貌的素养,将理论认识落实到交往实践中。

(五)礼貌自省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态度、举止等方面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看看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与同学们共享,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并评选本班的礼貌之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检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高礼貌素养,提升思想觉悟。通过评选活动,使学生以身边的有礼貌之星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落实讲文明懂礼貌的具体要求。

(六)礼貌践行

由老师对学生提出践行要求。正如蒙田所说,“礼貌无须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文明礼貌,以礼相待。以文明的中学生、礼貌的中国人向世界展现我们文明古国的风采和魅力。

设计意图:将品德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将思想认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有助于思品课终极目标的实现。

(七)板书:

交往有艺术

语言文明的意义

语言文明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的力量

礼貌的力量 是

行为文明的表现 巨大的行为文明

微笑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强调重点,突出难点,加强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并有意识的将礼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初中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游山西村》不仅写了作者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是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首古诗。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方面却又为很大的差异。因此,教给学习古诗的方法。另外,让学生搜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体现学习的快乐与自主。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句,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尝试加以运用。

四、说思路

一、回忆旧诗,总结学法。

二、依照学法,理解内容。

三、拓展资料,读写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板书: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2.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

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描述边板画)

1. 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是谁发现的?(陆游)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2. 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5.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你们都能够借助音节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样做很好。现在谁想把这些生字准确得读给大家听。

课件:

Mò là hún yí

莫要 腊月 浑浊 疑问

6.你觉得哪个音容易读错的呢?哪个字容易写错的,要提醒粗心的同学。现在让我们把你自己觉得难写的那个字书空写一遍。

7.教师范读(课件:音乐)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 出示资料,搜索有关这首诗或陆游的信息资料

2. 关注信息(腊酒的制作过程)

课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板书: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 了解诗意,写了农家主人热情接待诗人的事。

现在我们跟着陆游去游山西村,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活动呢?

课件出示:(接待客人的情景)

让学生说出“吃,做,聊,唱,玩……

2.诗人在诗中只写了一个“留“字,为什么不把之前同学说的动作词写到诗中呢?

(一个“留”已经包含了一切)

3.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村里的人见到陆游会说些什么?现在老师来当陆游,你们当村民来试试。

出示:莫笑庄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带着你现在的感受读这句诗。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陆游受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情。

从刚才的资料中可以知道陆游那段时间是最孤独的时候,在那里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带上你激动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课件:陆游走的图片

1.陆游离开村子的时候,发现这条村子的景象是什么样?(提示:山,水,树)

多美的村子啊!

2.课件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3. 片段描写,体会心情。

现在让我们去体会一下陆游现在的心情。

课件:

(1)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 我的心情。

(2)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情。

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展开想象,写下当中的情景吧!

5.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样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课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这一重重的山啊一道道的水,我正在猜想到底有没有路呢,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样的美景同学们可能没有见过,但是,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相似的心思呢?

六.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1.陆游仅仅写山西村的美丽吗?,自己的心情吗?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积极向上 乐观

2.老师还想到了许多诗人也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例如:杜甫,王维,李白

3.课件出示:千百年过去了,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当我们()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作业

必做题: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选做题: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初中说课稿 篇1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初中说课稿 篇14

一、说复习内容

1、动词时态的重要性

知道动词是句子的脊梁,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它们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使英语句子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动词时态。同学们只有通过了解正确的时态才能把单词、短语连成一体,形成活生生的句子,从而组成有生命力的篇章。因此动词时态在英语语法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位置,是英语语法中的基础。初中阶段应了解的时态共有八种,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而本节课复习的是:一般现在进、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四种,也就是两个一般时态,两个进行时态。

2、复习目标

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

1)了解动词的三种基本形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现在分词)

2)了解四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基本用法

B:能力目标

通过在练习中比较学习,学会如何分析句子的时态并能正确运用基本时态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和篇章。

C: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培养互助互学的美德,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复习重点和难点

四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用法;教学难点为如何区别四种基本时态。

二、说同学们

由于各个时态都是在以前各个单元教学中分散学习的,那时很多同学还是学得不错,满脸是笑。但后来由于时态的不断增加和其他语法的不断出现,同学们困惑了。随着时间推移所产生的遗忘,使同学们对各种时态产生了混淆,主要是时态名称和结构容易张冠李戴。同学们困惑了,畏惧了,怎么越学越不会?那麽怎样使同学们对基本时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过复习对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让他们都笑逐言开就是老师的任务。

三、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同学们在“用中学,学中用”,复习课的任务是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所以在教学程序上充分利用准备好的复习资料,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教学方式上以练为主线,让同学们在练中分析,练中比较,练中探究,练中互助,练中提高,练中促友谊;通过练习由混乱变清晰,由糊涂变明白,由理解到运用。

四、说学法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个体差异各不相同。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互助学习法和练习法进行复习。

五、说复习过程

在复习过程中尽量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复习;通过化整为零,展开复习;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复习质量;通过互帮互助,让同学们愉快复习;通过精练精讲,在运用中深化复习。

六、说板书

一般现在时 主语 + am/is/are…

主语 + 动词原形/动词-s/es

一般过去时 主语 + was/were…

主语 + 动词过去式

现在进行时 主语 + 助动词am/is/are + V-ing(现在分词)

过去进行时 主语 + 助动词was/were + V-ing(现在分词)

板书这几个时态一是为了突出这几个时态的基本结构的重要,二是为了便于完成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之间的句型转换,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地了解四种时态的结构和用法。

七、复习反思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学会了比较归纳,互助学习,合作探究;明白了八种时态的基本用法和结构;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第五篇: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我之所以选取这个探究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

1、本实验以水蚤为材料,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中学广泛开展,选取本节课内容,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很有意义。

2、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认同酗酒有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

3、通过对本实验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篇课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

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

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初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4、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5、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学情

就是分析教学对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说学生包括:

(1) 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 说学生的技能态度。就是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 说学生的特点风格。说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由于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与风格。

三、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情景 导入: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方法

直接导入(高年级学生,慎用)

温故导入(第二、三课时使用)

悬念导入(语文:赠汪伦)千里桃花、万家酒店

经验导入(物理:搓手会热)

实验导入(物理、化学)

歌曲导入(语文、英语、美术、历史等)

情境导入(万能导入法)

笑话导入(语文:药)

故事导入

问题导入

2、整体感知(读、思):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合作):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探究、展示、评析):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初中说课稿4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由此设计一个阅读的系列教学,计划安排三个课时,具体的知识目标:

1.了解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3.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性格。

4.培养拓展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运用多媒体、教材、课外读物、学生习作相结合,以及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学后运用,实际训练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

导入进入情境,自读汇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合作探究、体验反思,质疑交流、表达思想,实践练习、拓展阅读,深化理解小结以及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

主要让学生走近老王: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走近作者: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思想)。导入最后一句话,比较多吃多占幸运的人。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所以感到“愧悟”。

总有人不如我们,我们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以关爱为话题实际的爱心寄语训练,将课堂引向高潮,达到预期的效果突出文章的重点。

第二课时

由优秀作业展示导入拓展阅读的方法与角度。

首先用听读《诚实致富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拓展的角度。

教师明确—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与人物的'品行有关----与平民的话题有关。

其次阅读拓展资料。

干校六记我们仨围城读《伊索寓言》片段。

教师归纳拓展的用意。

1.了解作者夫妇二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作平风格等,对进一步理解《老王》有补充提示作用。

2.学习拓展阅读的其它方法

最后教师小结(ppt展示)拓展阅读方法及其选文的角度。

1.题材相同或者相关的文章(主题情感人物)。

2.体裁和语言风格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

3.同一个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

4.与作者有关的对学习本文有补充提示作用的文章等。

合理设计阅读作业。

1.拓展阅读《读书苦乐》、《记傅雷》。

2.获奖作文《热》《不和谐的声音》。

第三课时主要是实践各种读书方法

比如朗读法齐读《读书苦乐》。

思考作者的语言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述读书的乐趣的。

用跳读法《阅读------用心灵的眼睛》。

用圈读法画出集中阅读的方法。

师生一起归纳阅读的方法。

---------比较法--------朗读法--------摘贴法--------跳读法

--------修改法------圈读法--------讨论法-------现炒现卖法等

最后是实践应用

运用比较法阅读《热》《不和谐的声音》

和运用修改法完成《热》《不和谐的声音》两文的修改

(附录:补充材料来源1名著网等2《语文教参》3《中文自修》《新读写》)

初中说课稿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重点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温度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 量程:35℃~42℃ 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初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以上就是《老王》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初中说课稿7

教学内容:

实践—协同制作并展示主题鲜明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

进一步熟悉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powerpoint协同制作和展示主题鲜明的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主题(题目可以自选,但至少应有五个小标题)

我们的班级

a、基本情况

b、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集体

c、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d、战果辉煌的体育比赛

e、勇夺大将的艺术作品

f、少男少女的个人主页

二、基本要求:

1、鲜明的主题和正确的文字表述

2、丰富的图文资料及合理的组合

3、优美的'声音、动画效果

4、多幅演示文稿的顺序合理、切换得当。

三、制作方式

全班分级制作,共分为8个组

第一组:选一人,负责整体设计统一模板。

第二组:基本情况

第三组: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第四组:战果辉煌的体育比赛

第五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集体

第六组:勇夺大将的艺术作品

第七组:少男少女的个人主页

四、制作过程:

五、组合:

六、演示

七、小结

初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展示朗读要求:

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播放《乡愁》视频朗读。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四)回顾写作背景及作者并且与当前政治形式结合,渗透爱国教育。

初中说课稿9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习·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引出杠杆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五、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初中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与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与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绳子移动距离与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

初中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23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装饰色彩表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课程标准的造型、表现领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色彩的对比、同类色等,以及绘画、设计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好本节课,为以后学生运用色彩知识及规律、感受生活色彩,表达主题、主观情感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标题包含的一些色彩基本知识及规律,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装饰色彩的了解和学习,学生可以制作一副装饰画。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大量图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了解装饰色彩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装饰色瓷彩作品实例分析,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应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联系,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色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表达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方法上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各种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色彩内涵,运用装饰色彩进行创作。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

教学难点:能大胆有创意的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把自己想要表达的用装饰色彩来呈现

二、说教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趣味导入法:上课的“导入”好比是文章的开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喜欢程度。我采用展示实物具有装饰风格的彩塑作为导入,彩塑形象虽然简单,但上面的装饰色彩及可爱的形象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观察法:利用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欣赏法:欣赏作品时是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对作品进行再创

造的审美,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积极的独特的反应,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构思,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讲授法:通过有组织性的语言,发挥最大的语言魅力,向学生们传授重要知识。

三、说学法

1、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练习法:练习实践法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实践,学生把头脑里新颖有趣的创意表现出来,是感知觉—形象思维—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教学过程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讨论—学生练习、作业展示—总结—课后拓展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将通过展示彩塑并设置问题来引导这节课的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通过精讲展示,直观生动。通过学生的观

察思考并参与作品的分析,分析作品的特点、采用的对比方式、表现方法、内容以及作品表达的主题。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分析(图)莲花飞天藻井的色彩特点,在色相环上的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学生练习作品展示:学生创作一幅装饰画,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至少运用一组对比方式,构图合理,色彩运用和谐,突出装饰色彩特点,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第五环节:总结,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总结部分,目的是通过学生来回顾本课内容,检验学生学习收获,查漏补缺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知识掌握更加深刻

第六环节:课后拓展,介绍彩塑制作方式,色彩内涵,启发学生可以尝试在泥胚上进行装饰色彩的运用,使用不同工具材料的绘画设计,进行装饰色彩的表达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在黑板中间偏上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题目,然后分为两部分,左下方是装饰色彩的特点总结,右下方是运用对比方式类型的总结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重难点,而且可以给他们美得享受。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说课稿13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说课稿14

x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初中说课稿15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发现不足,推介经验;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三、一节课的评析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有的书上又将评课内容分成以下几项:

一、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

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和“四个忽视”,即偏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生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二、评教材处理

1、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三、评教法选择

1、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

2、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

四、学法的指导

1、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

3、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

五、评能力培养

六、评师生关系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附:评课实例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设计及评析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钟表。

师:小朋友们请看钟面,钟面上有几个数?

生1:钟面上有12个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

生2:有两根针。

师:长的一根针叫分针,跟老师读一遍:分针(学生齐读)。短的一根针叫时针(学生齐读)。

2、整点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整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整点时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比如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点。

师:现在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8,小朋友说一说,表示几点呢?

生:是8点。

……

3、认识半点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半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半点时分针总是指向6,比如说,2点半,就是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2和3中间。

师:(指着钟面)钟面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中间,小朋友说一说,现在是几点钟?

生:现在是3点半。

下载初中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说课稿

    说课稿,是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所使用到的一种辅助教学材料,是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准备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初中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各位评委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视频编辑—方法与工具》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视频编辑的三种常用方法,以及6种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内容的实用性是连接......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以及

    怎样撰写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控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

    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伏尔加船夫曲》说课稿范文 《伏尔加船夫曲》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伏尔加船夫曲》,课时为一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

    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范文 《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的课题是《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

    初中美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 一、 说教材: 龙的形象学生已十分熟悉,并在......

    初中体育万能说课稿

    初中体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为了让大家对XX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XX号考生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学好计算机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