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说明
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说明 第一条 开题报告是工程硕士生论文阶段工作的重要环节,第二条 为规范和统一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材料,现对其内容和格式做以下说明,请工程硕士生按此撰写。
第三条 工程硕士生在公开开题报告会前应在校内导师和企业方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完成开题报告登记表、论文工作计划表、文献综述三部分材料,并经双方导师同意后方允许参加公开开题报告会。
第三条 开题报告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1)说明选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
(2)说明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3)阐述学位论文中自身研究工作部分,论证完成研究工作拟采取的主要理论、技术路
线和实施方案;
(4)说明研究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研究成果形式。
(二)开题报告登记表采取双面印制,靠左整齐装订,保持原格式不变。(1)封面,见附件;
(2)纸张限用 A4(21×29.7cm);
(3)页边距为上、下:2.5cm,左为2.6cm,右为2.1cm;(4)字体采用宋体小四,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
(5)其中图、表和公式须人工绘制,不得使用扫描或者截屏图片。图、表、公式等与正 文之间要有6磅的行间距。图序与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三)开题报告完成,此表经相关人员签字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保存。第四条 论文工作计划表应保持附件格式不变,在空白处填写论文题目,论文完成日期和各项目的计划完成日期。应保证论文工作量(开题报告通过后)有一年以上的时间。
第五条 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一)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一般不少于3000字;
(二)应保证至少阅读20篇中外文献,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参考文献一般应在文中标注,并按引用的顺序附于文末,其格式可参见《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对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和说明。
(三)文献综述采取双面印制,整齐装订,格式要求如下:
(1)封面,见附件;
(2)纸张限用 A4(21×29.7cm);
(3)页边距为上、下:2.5cm,左为2.6cm,右为2.1cm;(4)字体采用宋体小四,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
第二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500字):
高速铁路是一项集中了各种先进铁路技术、高效运营管理模式、高战略性市场营销方式及资金筹备等多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到2010年京沪高铁的开始运营,中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模式发展着。它让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也为中国进入全面化的高铁时代做着准备。
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高铁建设的基础。在国外,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建设前期通常要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同时,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多次试验后才能得到准许。我国的铁路质量管理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工程、基建、运营之间三足鼎相互独立的管理方式。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铁路建设开始了工程总承包制,招投标制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铁路管理水平。在我国铁路质量管理的不足上,本文就我国现存的问题,结合高速铁路的特点,拟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案。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但是,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放慢脚步思考下,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2011年6月,北京与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进入高铁时代。中国的第一条高铁始建于1999年,是秦皇岛与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之后的发展中,高铁的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些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我国步入高铁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随着负面新闻的不断报道,国民也在密切关注着高铁的安全问题,疑问高铁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便捷还是更多的不安因素。
高铁建设加速了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并促进城市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这是选择高铁做研究的愿意之一。高铁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高铁具有前后向的反馈作用,着实推进原材料和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其次,高铁建设可以实现既有铁路线上的一定程度客货分流,为铁路货运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第三,高铁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扩张,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例如高铁附近可能汇聚的新的餐饮住宿、产业集群等商圈。第四,高铁的发展具有着航空、汽车等行业不能比拟的优势。
虽然高铁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高铁事件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高铁发展的争论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处。我们要思考中国的高铁建设并不只是单单应付进入危机的权下之计,更应该思考高铁建设的必须性和现实意义。意识到这是一项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轨道工程项目的范围涵盖了技术措施、操作方法、材料、人员等,管理制度均对工程项目铁路轨道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为确保高铁开通后的平顺性、舒适度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治疗管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轨道施工治疗管理的职能、完善各组织部门的管理,是保证高铁质量的关键。
2选题的意义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然而,最近关于高铁建设安全的问题不绝于耳。生命陨落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正以令世界感叹和瞩目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诸如7.23这样的事故也给我们增添了几分愁容,让我们不得不停下飞快发展的脚步,思考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还极不到位。对于铁路的安全问题,应该至始至终贯彻在规划、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或 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很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上,他们不盲目追求快上。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通常要花上1至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建设排除了盲目性,就减少了风险,并达到少失多得的目的[7]。
发达国家还很重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在设计阶段强调对设计精细评议,评议包括两个部分,即管理评议和项目队伍外部评议,管理评议由设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设计过程进行检查评议,外部评议由项目组以外的设计公司成员或者外部专家来评议设计[14]。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这让业主可以指定项目管理者,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质量全面控制、指定设计者包括施工承包者、拟定签约合同等都可以全面控制[3]。
一些国家的建筑法规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特定时间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时间为:开工、基础完成、承重结构和高耸建筑物完工后、项目竣工后。检查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按照规定正确选址,建筑施工符号现行规范中公共安全以及健康的有关规定。国外非常重视建筑法规立法工作和要求,以保证工程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能够稳定、安全、卫生、适应环境并满足社会要求等问题,因为法制观念强,这些建筑法规都得到了较严的执行[12]。
我国的高速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共有5次大面积提速、基本上形成了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铁路所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京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线路高达1.6万公里。十年大提速的实践成果显示,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以及达到实践先进的水平,铁路运输能力已得到较快的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等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也起到了缓解和改善作用[18]。
自从铁路专用基建队与铁道部分离后,政企实现了划分,企业可以真正的进入市场。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多次研究尝试后,铁路建设着手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总承包制等。不仅促进了铁路建设的总体管理水平,还让我国铁路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台阶[28]。
2.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在现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将例子引入文章,把我国高铁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着重分析,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2.研究我国高铁的工程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3、提出主要的解决方案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立。
三、研究方案
3.1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或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
(1)文献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
(2)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管理专家、铁路工程管理人员面谈和调查,采用专家调查和头脑风暴方法,对问题和方案进行了解和分析
(3)归纳、分析与推理
重点从理论上提炼、归纳、分析
(4)案例分析
通过我国铁路建设质量管理具体案例的分析,计算相关指标,验证研究成果
3.2 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
本方案的实施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和历史资料,根据前人的研究内容,总结其重要特点,为论文的理论研究做基本支持和学术理据。
论文的研究过程还需要与铁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和访谈,实际的了解现今铁路工程管理的普遍方法,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头脑风暴的解决方式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高铁受到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地考察和访谈由于受到条件的局限是本论文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考察内容,可以大量查阅资料集文献解决这一问题。
四、预期研究成果
4.1 预期达到的课题目标、成果形式
1.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系
2.完善所建体系中不足之处
3.解决所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
4.2 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破,针对我国铁路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的管理模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宋剑.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建筑经济.2008(08)
[2]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3] 会展信息[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1)
[4] 马献忠.全方位保障高铁发展——专访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J].今日中国论坛.2010(Z1)
[5] 刘伊生,李清立,卜长堃,孙全欣.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
[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7] 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
[8] 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J].中国铁路.1996(08)
[9] 权忠光.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10] 周剑新.谁将赴高铁盛宴[J].今日工程机械.2006(06)
[11] 鲁海燕.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外建筑.2011(01)
[12] 王洋,李培刚.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03)
[13] 邹庭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1)
[14] 何必胜,宋瑞,何世伟,马辉.世界高速铁路市场竞争方式及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05)
[15]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1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17] 樊桦.高速铁路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综合运输.2011(08)
[18] 王杨堃.高速铁路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11(08)
[19] 张喜荣,王冬,刘爱霞,高照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13)
[20] 孙守江.浅谈LKJ的运用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21] 安全第一 服务至上 全面提高铁路科学发展水平[J].中国铁路.2012(01)
[22] 商杭铁路预计年内开工投资818亿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1(12)
[23] 王珍.铁路运输站段激励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2)
[24] 刘政.浅析铁路精细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1(04)
[25] 沈晶伟.建设铁路现代物流刍议[J].企业导报.2011(21)
[26] 雷怡安.回家路上——在T8次列车上体会春运[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02)
[27] 周岗峰.铁道部回应残疾人联名致信[J].社会与公益.2012(02)
[28] 方健.火车票实名制能否化解春运买票难?[J].质量与标准化.2012(01)
[29] 吕名云,陈淑连,曾虢霆.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鄂托克前旗至上海庙线铁路的能源平衡与能效分析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01)
[30]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1] Jia-Twu Lee,Bing-Hung Tsai.Effects on Sunflower Growth Induced by Adding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to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A].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ICABE 2011)[C].2011
[32] Ho-Hsien Chen,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Application of Taguchi Method to Optimize Extracted Ginger Oil in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A].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3] 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Chen-Hsing Yu,Ho-Hsien Chen.Bactericidal Effects of Fresh-Cut Vegetables and Fruits after Subsequent Washing with Chlorine Dioxide[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4]Blake Robert Rogers, Mouton Jane Srygley.The Managenial Grid [M].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64
第三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四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第五篇: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资料来源:www.xiexiebang.com,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版海量资料免费下载!
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
目录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1 第一节 选题背景................................................1
1.1.1................................................................1 1.1.2................................................................1 1.1.3................................................................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三节 研究意义................................................1 第二章 文献综述..........................................2
第一节.........................................................2 第二节.........................................................2 第三节.........................................................2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2
第一节 研究思路................................................2 第二节 研究方法................................................2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3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4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4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4
第六章 参考文献..........................................5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1.1 滨海新区的集群发展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新区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地处东北亚中心,又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滨海新区的开发始于1994年,是天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机遇,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0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169亿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增长2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1.1.2 集群化条件下的现代物流的作用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全面走向全球一体化,商品分销的流程正在转型,以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己成为全球趋势。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策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紧密合作,在尽可能少的供应链成本和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它的出现己经使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神奇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物流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发展现代物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潮,我国也应顺应这个潮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国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启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最好时机。选择适当的物流产业发展途径,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目前,物流业也不断的革新技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要求。但是,在工业园区内,传统的物流业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主要如下:
(1)物流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 5 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这样,在工业园区内部的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2)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利于园区内货物迅速集结与规模化作业,严重影响了设施设备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这种运作方式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物流企业服务功能的拓展、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物流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抑制了物流服务需求的增长。
(3)物流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
现代物流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社会物流运行系统,它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顾客、经销商、运输商、生产商、物流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管理,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消除整个价值链上的浪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受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抵消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目竞争和调节滞后的制度性缺陷。但目前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管理,制约了物流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提升物流能力的应用层次、拓展其应用范围,从而将会对物流与技术产业的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面有所贡献。
②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深化对于产业集群这一理论的研究体系,使更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体系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2)实践意义
天津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天津的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与物流的融合与一体化的问题,将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加快实施物流一体化的进程,并将为这一进程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内部分工、并完善产业集群功能,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档次和水平,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增强产业 集群对于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泉州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催生出泉州物流产业集群。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助于减轻产业集群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减小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等种种不利影响,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在波特教授看来,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基础设施提供者、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下游渠道和客户、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某种特定产品为主导,在产业集群内部实行高度市场化、专业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集群内元素间存在着以产业链为主线的相互关联性;(2)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地理区位的集中、经济联系的集中、集群经济的效应;(3)专业化与柔性,表现为专业化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4)网络化与创新,加速知识、技术、管理创新速度。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产业链的完善,形成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并最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有学者(夏晓军,2003;吴利学等,2004)认为,对产业集群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Smith):而以著名美国哈佛大学战略学家波特(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开始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给产业集群企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技术的外溢,提供专业技术工人的劳动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
德国经济学家、工业地理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韦伯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企业自身简单扩张引起产业集中,二是高级阶段,靠大企业以完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引发同类企业集聚。
波特(1990)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开创性的命题和判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波特提出“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有效的“中心外围”集聚模型,用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Rosenfeld(1997)进一步对定义产业集群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包括产业集群规模、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和战略的重要、产业集群产品和所需服务的范围以及对公共投入品的使用。
Magnus Holmen和Staffan Jacobsson(1998)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CI题。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供应商关系是基于产品和产业,对于确定基于知识外部性和扩散产业集群是不合适的,提出了基于专利确定产业集群的新方法。
Suma S.Athreyr(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 硅谷的水平等问题。
第二节 城市物流理论
日本学者谷口教授将城市物流定义为:“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私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方虹,2006年)。随着城市物流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显现,城市物流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断有学者开创性地提出新理论。其中,在国外城市物流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是:
1、绿色物流系统研究。Eiichi毛功iguchi等学者提出的以智能交通和电子商务手段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交通的绿色物流系统理论。
2、城市物流空间布局研究。一些学者对城市物流规划、城市配送中心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
3、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LauraMeade、E.R.stock等学者利用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的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
4、城市代理物流研究。Timfinin、Jayweber等学者进行的城市代理物流研究。
5、第三方物流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后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宠儿。目前,对第三方物流的解释很多,主要的有:物流外包、合同物流、物流联盟、全方位物流公司等(孟祥茹,2005)。
6、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并注册。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突破。John Gamoma在他的《战略供应链》一书中指出,随着企业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3PL)再到第四方物流的(4PL)逐步转变,供应链革命的时代已到来了。
物流一体化(Integrated logistics)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物流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从生产企业、到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简述了在产业集群化条件下的物流发展模式,然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研究制造业在产业集群条件下与物流联动的模式,最后提出实现的模式,以供后来人进行参考。
第二节 研究方法
(l)交叉研究。本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本研究将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空间经济 学、聚集经济学、系统论等研究领域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探讨。采用竞争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网络型产业、价值链理论、.模块化分工理论研究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集群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模型分析法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模型分析,将研究的问题进行高度抽象,建立产业集聚的条件下物流联动效应的模型。
(3)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
论文是针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这一前沿性课题进行研究,在这方面,实践发展落后于理论研究,研究所涉及的某些方面的实际案例很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以理论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为主。同时,考虑到本研究非纯理论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要有实践的验证。本研究将选取综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产业集群化下的物流发展理论
2.1 产业集群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产业集群实施物流联动的相关理论 3.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式
3.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3.2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物流水平
3.3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必要性 3.4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可行性 4.开展产业集群物流联动的思路和模式
4.1 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运作的一般模式
4.2 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运作的模式设计 5.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联动的实现
5.1 条件和要求
5.2 系统设计
5.3 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6.结论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在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内涵和特征,并探讨了实施物流联动的方法。
(2)在研究物流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联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演进动,构建新的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区内的物流联动。
(3)通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案例对物流与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理论和模型进行综合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
(1)如何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实施联动,并开发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相适应的一套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
(2)在天津滨海新区内开展物流联动,参照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尽量减少误差,这也是本文的难点。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季江民,徐宗元等.不等面积设施布局的收敛算法[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4(3):214-219 [2]姚冠新,刘正刚.设施布置问题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遗传算法[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2):57-61 [3]周亦波,李志华等.单元制造系统布局模型及其求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l):65-67 [4]于瑞峰,王永县,彭海.工作地中设施布局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10):1351-1354 [5]陈希,王宁生.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虚拟布局优化技术研究[J1.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627-631 [6]秦进,史峰,任鹏.限制条件下的配送中心内部布局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1):30-32 [7]龚全胜,李世其.基于遗传算法的制造系统设备布局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6:202-205 [8]许立,李经民,王秀伦.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布局优化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12:45-48 [9]陈希,王宁生.基于脑模型联接控制器的车间布局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8(6):595-600 [l0]齐继阳,竺长安等.遗传算法在设备布局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储备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 [l1]叶慕静,周根贵.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布置设计及初步应用[J].工业工程,2005.,8(3):97-101 [12]曹振新,朱云龙等,制造系统的设备布局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3):413-416 [13]叶慕静,周根贵.混合遗传算法在带走道的双目标布局问题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101-107 [14]据科昌、王转.基于SLP的流程型制造企业物流设施布局分析方法及应用[JJ.物流技术,2006,10:79一81 [15]伍海华,产业发展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77 [16]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南京: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44 [17]王辑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2004,24:5~6 [18]王旭章,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市场选择、集聚和扩散,铁道师院学报,1998,53(3): 5~7 [1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北京,中国软科学出版社,1999,1~50 [2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55 [21]张智元,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与西部开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2:12~13 [22]张玲,骆温平,产业聚群优势与物流园区建设,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106 [2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10~120 [2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7 [25]李婉萍,罗贤栋,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3~110 [26]胡坚,国家创新系统,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0 [27]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1~200 [28]余惠华,赵晓彬,刘凯,物流园区需求有关问题研究,物流科技,2005,8:5~8 [29]梁少华,物流业发展和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师,2002,5:22~26 [30]李贤沛,胡立君,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天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5~150 [31]何明坷,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0~110 [32]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0~50 [33]钱延仙,物流园区的作用与选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3~5 [34]高斌,张仁颐,物流园区选址的一种新模型,物流科技,2003,11:30~31 [35]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15:22~25 [36]张文松,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02,8:2~5 [37]吴峰,物流园区开发模式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4,7:5~7 [38]张晓东,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5~80 [39]刘澎,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4,8:17~19 [40]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3~55 [41]吴清一,物流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5~100 [42]霍红,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15 [43]杨霞芳,国际物流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5~80 [44]Michael Schiff.Accounting and Control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Chicago,1972.[45]Quinn.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New Paradigm[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6).[46]Richardson.Contracts and Relationships[J].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Nov.1993.[47]Maltz.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st and Quality in the Outsourcing of Warehousing[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4,(2).[48]Ronan·McIvor.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Proc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