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水患意识 真抓实干抢冬修(大全)
增强水患意识
真抓实干抢冬修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增强水患意识,真抓实干抢冬修》。我们杨村镇位于天长市北郊,全镇辖7个行政村3个社区,4.1万人,8万亩耕地。虽因工业而重要,但也因水而闻名,境内三河两湖,80%的耕地属圩区,防洪堤线74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杨村每年每月都不能放松水利兴修,每年都有市重点工程在实施。今年,我镇计划安排29万方,其中三个两市重点工程,47个面上工程,投入需180万元。目前,两市重点建设工程已全面开工,滁州市重点工程汤桥河堤防加固工程2482米,计划土方11.8万方,已完成2.2万方;大滩圩堤防加固工程1500米,计划土方6.5万方,已基本竣工;面上工程已有18处开工,截止11月30日,全镇已完成土方13.3万方,完成任务的46%。我镇基本做法是“做到三个到位”:
一、广泛宣传,确保规划和资金到位。
根据我镇水利兴修五年规划和平时暴露出来的水旱问题,今年春修刚结束,我们就着手谋划今年冬修计划。市冬修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借助今年首次试点“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的春风,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两市重点工程的地点、作用、意义,还要求各村将要办的重点工程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并明确项目的地点、规模、筹资标准。通过宣传,真正使要办的工程或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村内户外工程,办成大家公认的民生工程。到11月10日,全镇7个行政村3个社区,筹集一事一议资金46万元,人均15元,为今年面上工程实施奠定了资金基础。
二、服从大局,确保水利兴修落实到位。
讲大局是搞好水利工程的前提。滁州市重点工程——汤桥河堤坊加固工程,2482米,11.8万方,投入需102万元,虽然我镇受益人口不足千人,面积不足1500亩,受益最大的是大圹圩农场,但我镇根据市水利局要求,服从大局,提前干蟹塘250亩作为取土区,拆迁临时房28户,伐树2100多棵。目前工程已开工,完成土方2.2万方。但这个工程的竣工,使惊怕水患影响的大圹圩1万多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圆了他们多年的“安全梦”。
三、强化督查,确保冬修质量到位。
为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冬修工程,镇成立指挥部,由镇长亲自挂率,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特别是今年冬修雨雪较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展,对于圩区来说困难更大,对此,政府要求相关人员吃住在工地,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还要求3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定时间、定机械、定技术人员、定责任人、制定较为严格的施工须知;还要求各村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作为冬修工程质量监督员,保证工程质量。这样为抢时间,创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镇的一点做法,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冬修力度,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完成冬修任务。请市委、市政府领导放心。
第二篇: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根据这次培训班的安排,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依法行政的相关知识感到很荣兴,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就围绕依法行政我们共同学习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依法行政经历的发展历程
我国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逐步提出的。其中,有顺途,也有坎坷,有成绩也有失误,但总体上看,进展很大。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开始,特别是文革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重要讲话为我国依法行政的提出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也逐步确立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199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第一次将依法行政提到了作为依法治国重要基础的高度。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精神。1997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自此,依法行政的观念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同,依法行政原则在我国开始得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已成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发布,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高度共识。
我县依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以后,政府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个增强、一个提高、一个完善、一个改进)和四个转变。
一、“四个一”
一个增强,就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现在,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在决定重大事项时,都能注意听取有关法律方面的意见,制发规范性文件,都进行法律审核,从而保证了决策的合法性。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县上除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学习外,还普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基本上都进行了上岗前的轮训,同时,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对科级干部和公务员进行法制培训。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决策合法、执法守法、依法办事已逐步成为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
一个提高,就是依法行政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县已建立了重要决策法律分析和论证制度、重大决策事项报告制度、决策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依法决策制度和程序规范。特别是自行政处罚法实施以来,我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还通过开展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演示等活动,强化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杜绝和纠正了过去行政执法“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一个完善,就是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有了明显完善
我县普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县政府与行政执法部门、部门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和执法人员层层签订了执法责任书。建立了奖优罚劣机制,完善了执法程序、错案和过错追究等工作制度,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到位率;落实了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进一步调整了执法的利益机制;全面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推动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改变了长期以来行政执法主体混乱,乱执法、执法乱的状况,行政执法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个改进,就是依法行政的监督工作有了明显改进
我县普遍推行执法公示制度,针对行政审批、管理、检查、收费、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将法律依据、办事程序、审批期限、承办机构和人员、办理结果和理由、救济途径和渠道等向当事人和社会公示,对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建立公开、公正的监督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通过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邀请驻地企业给政府各执法部门“打分”等方式,积极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和执法服务活动,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改善了执法服务环境。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四个转变
1、实现政府权力从无限向有限的转变,走出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应管的怪圈,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好社会秩序整顿、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等投资环境的营造上来;
2、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走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怪圈,努力做到政府责任与公民权利的双重回归;
3、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走出行政权力居高临下、行政机关“官”、“管”浓重的怪圈,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4、实现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的转变,走出行政责任弱化或“空白”的怪圈,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放到规范政府行为上来。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和关键
一、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此相适应,依法行政作为政府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
要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必须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简单的说,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关于法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形成了共识。这些原则包括:
1、法律必须公开,为公众知晓。
2、法律必须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针对一些人特别制定,必须是对所有的人同等适用。
3、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依据事先公开的、制度化的程序规则,法律不能溯及既往。
4、法律必须是明确的,必须能为公众所认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
5、法律必须没有内在矛盾,不仅同一法律内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
6、法律必须合乎情理,切实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7、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规则变更过快,公民便难以学习和遵守。
8、政府的权威置于法律之下。
9、尊重并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没有权威,法律便没有权威。
10、司法公正,这种公正不仅要求法律适用上的公平,还要求拥有司法资源的公平。
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区别。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们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则不仅要求人们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
依法行政是指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业的职责,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对违法失职行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办事权限合法;二是办事程序合法。对于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以下特征:
1、合法性
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任何一项决策、路线、方针、政策和为实现这些决策、路线、方针、政策的行动或活动,都必须规范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范围之中,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前提。例如,随着城市化的要求,不少地方都在搞城市改造,涉及不少城市拆迁问题,无论是协议拆迁,无论是强制拆迁都必须依法拆迁。事实上有些地方是违法拆迁、强行拆迁,这都是不合法的,都是违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注意这里有“强制拆迁”和“强行拆迁”两个概念,一字之差则有合法与违法之分。“强制拆迁”是对那些符合拆迁规定拒不拆迁,而由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拆迁的行为。而“强行拆迁”则是由有关部门或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而对被拆迁户实施的一种暴力性拆迁行为,这是违法的,这就不是依法行政。
2、普遍性
也就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行使国家权力时都必须是合法的。从国家建设的征地、工程的招标、土地使用权的招拍挂、城市建设的拆迁、政府采购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都必须依法,没有例外。
3、科学性
或者叫统一性、相对性。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某项决策、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人民群众要依法执行、依法实施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合法;二是如何依法贯彻落实这些决策、路线、方针和政策。
4、目的性
也就是说依法行政的目的必须是明确的,必须是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富裕幸福的。否则,违背或远离了这个目的,依法行政也就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依法行政的重点和关键
1、依法行政的重点是依法治官,而不是治民,是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事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难点,“刑不上大夫,礼不施庶民”是我国封建法的本质。受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一些领导和干部一提起法治,就自觉或不自觉的首先想到的是治理老百姓,而很少首先想到是治官、治权。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观念上明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要认识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己身份的二重性和手中权利的二重性:就是本质上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我们手中的权利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同时这种权利主要是通过我们来行使的。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人民的公仆就有可能变成人民的主人,人民的权利就有可能转化为个人的权利,就会产生消极腐败现象。
2、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严格执法
行政执法机关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认真履行法定程序。胡作非为不行,不作为也不行,程序是看不见的政务,尤其要重视法定程序,切实树立依法行政,就是以程序行政,“违反法定程序也是严重违法”的观念。要严格执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职权法定。职权法定是行政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只能行使法律授予与其职能相一致的权利,因而成为职权。职权与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只有法律授予的权利行政机关才能行使,否则就是越权。当然,法律禁止的行为,行政机关就更不能做。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原则是,只有法律授予的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理由十分简单,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机关,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授予行政机关以行使权力。人民没有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当然无权行使。这就是职权法定原则。
职权法定原则反映了行政权力的有限性和法定性,是所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一切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在行使行政权利时,都必须懂得和始终恪守的基本准则。认为自己的权力是无限的,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就无所不可为的观点,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准则的。
二是关于不作为、职权与职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公民权利的另一重大区别在于能否不作为和放弃权利。职权法定原则指的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说明行政机关作出行为时,不能超越职权。但权力机关授予行政机关以行政权力,是要求行政机关运用它去完成某一使命,否则就没有必要授予其权力。正因此,行政权力就不仅仅是享有某项职权,同时也是承担义务。行政机关在享有某一职权的同时,就承担了合法行使职权的义务,即职责。职权和职责是同时并存的,不完成使命就是失职。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这就是行政权力的特点所在。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的权利是一种自主决定的权利。权利主体可以享有,也可以放弃,国家对此给以许可和保障,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均不能干涉。行政机关的职权虽然也是法律授予,其活动受到国家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却不能放弃职权。正因如此,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擅自放弃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时,上级行政机关或权力机关将追究其失职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影响公民权利行使时,公民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是关于自由裁量。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但是,现实生活是无限丰富、复杂、多变的,法律规定总是有限的,不能包涵、预测、穷尽一切,这就产生了法律规定与法律适用之间的差距问题。行政法上解决这一差距的办法是,将行政行为分为羁束裁量与自由裁量两类。对变化不多,需要严格统一的事项法律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行政机关只能照规定办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羁束裁量。这类裁量很多,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羁束规定行使职权,就是违法。例如,税收中有一些数额规定就十分具体,没有任何上下活动的余地。对情况复杂,需要行政机关视具体情况有所变化的,法律常常在范围、条件、种类、幅度等方面作一些灵活的规定,使行政机关在适用时按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这就是自由裁量。典型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罚的种类有三,警告、罚款、拘留;其幅度为罚款1至200元(除赌博、吸毒、卖淫),拘留1至15天。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了各种处罚名称和与之相适应的处罚条件,进而规定可供选择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允许行政机关根据不同情况有灵活处理的余地,这对于行政管理适应变化多端的实际情况是有好处的。行政机关的处理如果超过了自由裁量的范围,如治安处罚以外再处以吊销营业执照,或罚款200元,拘留16天,就都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应予撤消。必须指出,自由裁量并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而是指法律规定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在此法定的范围内有选择的余地。因此,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依法行政并不矛盾。
3、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
行政管理法制化是指在行政管理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都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符合法律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一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为我国国家性质、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就行政权力的来源而言,是来自人民,来自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规定,我国行政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也就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机关。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达其意志。表达意志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立法。执行法律,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这是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从法律的角度说,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法律,但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行政机关常常直接掌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因此,行政命令常常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终决定性。但市场经济不同,企业一旦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活动只能受法律的调节和拘束,行政命令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威力。要规范、影响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就只能依靠法律。只有依靠法律的规范性和普遍性,才能建立起市场主体的活动和竞争规则;也只有依靠法律做出的行政命令,才有法律强制力的保障。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只能是法制经济,行政权力在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影响、调控、干预、管理市场主体的活动中,都必须充分遵循法制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有良好秩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建立法制国家的核心。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法制国家是一个全面的要求,它要求公民、法人、机关、领导人,都应严格依法办事,形成一个人人守法,依法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法制社会。也就是说,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法制化”,在这些“法制化”中,关键、核心是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这是因为,首先,虽然民事关系的存在要比行政关系更为广泛,但在现代社会中,相当多的民事关系都要直接间接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干预。即使最简单的婚姻关系,也要由民政部门登记。很多民事行为要经行政机关确认或审批,很多民事纠纷可由行政机关先作出裁决等等。在这里,这些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制化,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影响民事关系的正常发展。其次,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法制化,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就无法要求被管理者行为的“法制化”。因此,在建立法制国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4、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依据,有实体法,有程序法
实体法是规定行政权的,程序法是规定行使行政权的程序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的同志重实体、轻程序,以为有权即可办事,至于怎么办,那是无关紧要的。这起码是一种误解。从实际情况看,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就难以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甚至可能导致滥用权力,欺侮老百姓,扼杀社会生产力。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有的同志认为行政程序碍手碍脚,由于怕违法、怕当被告、怕赔偿,于是产生消极情绪,束手束脚,该管的事也不管了,这也不对。法律规定了,不按规定办就是违法,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是违法的。需要明确的是,行政程序既是对滥用行政权的制约,也是对正确行使行政权的保障,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于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至关重要。总之,整个政府法制工作,立法也好,执法也好,执法监督也好都要深刻领会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切实地而不是口头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原则,不仅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切实履行法定职权,而且要注重实践检验,讲求执法后果,通过依法行政,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
四、依法行政中的认识误区
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实践中需要纠正以下错误认识:
1、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治理社会
依法行政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规范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老百姓。依法行政规定的是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不是权力。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指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符合法律的规定, 依法去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用法去治行政相对人。克服以上错误认识,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切实认识到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认识到依法行政是人民对行政机关的要求。
2、依法行政就是按照行政机关制定的部门规章或文件规定“行政”
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着“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某些行政机关热衷于通过制定效力较低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扩大本部门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利益。从而出现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互相打架、甚至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必须是符合法制统一原则的,仅依“从部门利益出发制定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行政”不是依法行政。
3、群众必须守法,群众守法了,政府部门才能依法行政
例如,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些农户因为多方面的需要——或是为了发展养殖业,或是为了住宿方便,或是为了交通便利,往往有不经依法批准或违法批准而在耕地上建房的情况。依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群众的行为是违法的,是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于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土地主管部门会以罚代法,该拆除的不拆除,该没收的不没收,一罚了之。违法的群众认为自己违法了,理应受到处罚,执法者认为你违法了就该受到处罚。似乎是合情合理,实际上是行政主管部门对依法行政的误解,其行为也是违法的。
4、部门必须守法,只要部门守法了,就是做到了依法行政
这种认识大都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者思想中。有不少领导往往强调,某某部门必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只要你们能依法行政就可以了。似乎我们的各级政府不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之内。事实上,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包括各级政府,更包括各级政府的各位领导。
5、处罚追究责任的误区
这个误区来源于上一认识误区。有一些政府领导或地方党委的领导认为依法行政是各个政府部门的事情。所以,一旦一些部门出现了违法行政的事情,被追究责任的往往是部门的领导、主管领导和具体当事人,很少涉及到政府领导或党委领导。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部门的违法行为是由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直接授意、直接参与、直接干预导致的违法。而在追究责任时,这些领导则“逍遥法外”,更使一些领导的认识继续认为只要部门不违法,就是做到了依法行政。如此下去,依法行政则永远是一句空话。
6、对“全社会法制观念”的误解
我们有些领导说依法行政时,一定会强调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但一遇到具体事情,可能就回忘记了自己也在“全社会”的范畴之中,便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那么多的领导干部因为贪污、受贿、行贿等堕落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7、以权代法、以权谋私、依罚执法和行政不作为
以权代法——封建意识影响下的人治表现。我们有些干部、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的执法人员,徇私枉法,办人情案,在人情和金钱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问题法律早有规定,他们在执行中却以某领导的讲话为依据。
以权谋私——市场经济条件下违法行政的新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着为“公”旗号,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有以下表现:一是集体做出违法行政决定,以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权为小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利用合法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三是集体造假,虚报瞒报,有的领导班子在政治上造假,有的在财务上瞒报。(单位私设小金库等)
依罚执法——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畸形行政行为。“无处不罚”,如公安部门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时,任意加大罚款额;公路管理部门随意查扣车辆,罚款后放行等等,不管有没有处罚资格,有没有处罚依据。所谓“执法”归结于一个“罚”字。
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渎职不作为行为。也是依法行政的拦路虎。由于他们有令不行,有职不尽,因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行为和现象,都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善于把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贯穿、渗透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善于运用法律规范与法律原则,处理和解决政府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五、依法行政认识误区的原因
上述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习惯性原因
主要因为我国是建国后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和负责人习惯于指挥型、命令型、强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总认为自己的决策就是法律法规,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所谓的依法行政也就是人民群众的遵纪守法,而并非自己的依法执法、依法管理。存在这种思想的行政领导应该还是大有人在的。
2、思想性原因
主要是指一些政府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职权,就把这种权力据为已有,逐步地从人民的一面走向背离人民的一面,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是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职权,保护好、发展好、维护好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往往置法律于不顾,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甚至是令不行禁不止,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当然有这种思想的领导在依法治国、建立法制政府的今天,他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3、政绩观原因
主要是指一些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政绩观错位,导致他们在行使职权时,只考虑是否有利于为自己创造政绩,而忽视或放弃了依法办事。
4、素质性原因
这里的素质单指一个领导的法律素质,一方面是缺乏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是指法律知识贫乏,做什么事情只考虑出发点,目的性和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措施,而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
六、实现依法行政的基础保障
针对上述对依法行政认识误区和原因的分析,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有以下几个基础条件作保障:
1、思想基础
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这是《党章》规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也必须把这些根本要求作为最基本的思想要求和思想基础。否则,依法行政的目的性特征就不能得到体现。河南省交通厅曾有三任主要领导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连续落马败阵,究其原因就是背离了这个思想基础,不但没有建设好依法行政的部门,连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葬送了。所以,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把“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第一个基础条件保障。
2、理论基础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强调这一点?简单说,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换句话说是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前文已经分析我们的一些领导之所以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原因之一就是受传统的、习惯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也必须用先进的理论作为先导,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3、法制基础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有一项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应该是推行和实现依法行政的法制基础。这一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有法可依”。目前在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中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本法,以行政诉讼、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许可、国家赔偿、公务员行为规范等为主的行政法律体系,应该说我们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是“有法必依”。这一点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公民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作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司法部门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否则,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曾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外商看中了某市的投资环境,意欲在该市投巨资建项目,外商在最后一次考察后对该市市长说:“我们很满意贵市的投资环境,相信我们的合作会很成功。”市长听后真是喜形于色,无以言表。恰在此时,外商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需要立即回国与病危的母亲见面。而当时出境的最后一次航班离起飞时间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且没有了机票。外商很着急,市长就指示秘书无论如何也得让外商乘机回因。秘书忙活了一阵子竟没有弄到机票,市长很恼火:“象你这样的办事效率咋能叫外商满意!”他一边恼火着训秘书,一边乘车直奔机场,到了机场市长果然让外商拿到机票登了上飞面。临别时外商对市长说:“一周后我会给您准确的答复。”果真一周后,市长接到了外商的电报,市长手舞足蹈地打开电报,却又不下子瘫坐下来。原来,电报上写着这样的内容:“尊敬的市长先生,我十分感谢您让我见到母亲一面。我也十分佩服您卓越的办事能力,但对在贵市的投资深表遗憾,因为我们很难放心您卓越的办事能力。”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以权代法、权大于法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的。现实中有法不依的各级领导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凭借自己“卓越的办事能力”,办不该办的事,办不能办的事,办违法的事,直接妨碍依法行政的推行。
三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实中有不少执法不严的例子,有些是一个人因素,有些是政策因素,有些则是故意放纵。所以,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道德基础
这里主要指各级政府领导和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职业道德。当然,修筑依法行政的道德基础最关键的是抓好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廉洁自律工作,要修官德、正官德。古人曰:“民不畏君严,而畏吾廉。”所以,在修官德、正官德中必须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警钟长鸣,慎独慎行,只有这样才有建立起人民信赖廉洁政府,只有这样的官德才能推进法制政府的建立,才能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
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治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依法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良好秩序;二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两方面落实到一个基本点,就是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设置,政府管理社会的活动要依法进行。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是因为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务,涉及公民从生到死、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极其广泛。法治的社会要求所有管理活动都必须依法行事,国家80%以上的法律法规都要靠行政机关去执行。所以,行政机关执法的状况直接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关系到法治的存亡。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办事,就很容易给公民和社会造成危害。因为行政权是国家诸权力中最有力量、最活跃的权力,政府机关不仅人数最多、机构最大、管理范围最广,而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最密切、最直接,特别是行政权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它比其他权力更具有扩张性和侵犯性,更容易发生权力的滥用。
行政权的特点,决定了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难点。依法行政之所以在我国成为难点,还受我国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传统的影响。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人治、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观念突出,依法行政意识和公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够强。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主要依靠政策来办事,因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缺少应有的法律素质。正是这种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缺陷,使依法行政成了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难点。
实行依法行政,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从依靠政策向依靠法律转变。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者来说,确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人对此感到生疏、不习惯、不适应,甚至不愿意。主要表现:一是某些领导干部担心法律会限制或制约自己手中的权力。他们怕自己的个人权威会被法律的权威所代替,手中的权力会被法律所制约甚至削弱,因而在心里抵触依法办事,而喜好发号施令,显示个人的权威。二是担心法律太繁琐,会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在一些人看来,行政机关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事务,法律虽好,但严格执行起来太麻烦,远不如开会、发文件,甚至打个电话来得方便快捷,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自然而然就采取习惯做法,将法律丢到一边。三是担心依法办事会惹出麻烦。一些人认为,按传统方式办事,或按领导意志办事,又明确又好执行,出了问题有领导担着,个人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而按法律办事,要求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还要熟知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做得不好,不但领导不高兴,被管理者也有意见,甚至还要当被告上法庭。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当然不愿意去做。
要实行依法行政,必须端正对法律的认识。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比政策更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比领导指示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法律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更能反映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凡事按法律程序办,不仅不会麻烦,反而办事更简便,效率更高;不仅不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反而会因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提高政府行为的效力和权威。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呢?
1、领导干部自觉学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是依法行政的前提 实行依法行政,需要造就一支懂法律、善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实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带头自觉学法,并且把学法、知法作为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领导干部学法要突出“三性”:
一是针对性。针对经济建设中的“难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以及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选学有关法律法规,带着问题对号入座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及时性。对照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地组织学习,聘请有关部门的专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进行系统讲解,提高领导干部的专业法律水平和执法能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性。改革开放的年代,各项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要如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钻研法律、熟悉政策,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把依法行政这几个字落到实处。
2、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以法为“度”,严于律己,是依法行政的基础
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就必须带头奉公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一是必须树立法治的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一切行政事务,十几年普法,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调整了许多不合法律要求的行政手段和工作规程,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日趋法制化、制度化。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人治”观念的影响,在行政管理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情枉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 必须摒弃人治的观念,树立法治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约束”之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充当特殊公民,不享受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权,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依据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和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社会各个领域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必须强化依照法定程序办事的观念。严格依法行政,既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执行,又要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和规范办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前者可以做到,而后者容易被忽视或轻视,由此造成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能否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是衡量政府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使之与自己的工作职责相适应,是领导干部严格守法的保证。
三是必须坚定自觉守法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在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带头遵纪守法,接受法律的“管束”,使其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度”,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地履行工作职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从而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守法,形成“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守法、遇到问题找法、处理纠纷合法”的局面,促进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3、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依法行政执法是关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执法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确保领导干部严格执法。
一是抓好地方立法和建章建制环节。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快地方立法,完善规章制度,这是领导干部严格执法的具体体现,也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通过立法和建章立制,减少行政干预,使行政行为合法化,必将大大促进各行各业依法管理,弱化“行业优势”,限制各职能部门权力“膨胀”,使之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方向自然运转。
二是抓好民主科学决策环节。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必须要求,是克服个人主义、“一言堂”等官僚主义作风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政策与法律、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根除长官意志,杜绝家长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决策既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又要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既上与法律法规相吻合,又下与实际相结合。当前要特别警惕、那种强调当地情况特殊“变通”而“变质”的违法现象,其次,决策既要科学化又要民主化,凡是重大决策,领导要坚持用科学思维方法,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技术,依靠群众依靠智囊团和专家,广开言路,真正能把代表人民的意志集中到决策中来。在决策中做到决策不独断,负责不专权,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确保决策合法性的重要保证。
三是促进领导干部遵守法律,必须要加大法律实施监督力度。依法行政的重心是制约行政权。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由于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定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违法和滥用的一项国家权力。依法行政的重心是制约行政权,难点也是行政制约,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改革,这就导致了对行政权的依赖与对行政权的制约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缺一不可,又呈现一种复杂的态势。行政权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只重视依赖行政权推进依法治国,而不重视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弊端,并最终使依法治国遭遇挫折,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失败。“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是政府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权制约机制,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建立有限权力政府、遵循正当程序政府和责任政府。政府守法,执法人员守法比老百姓更加重要,老百姓一人不守法是污一滴水,而政府执法人员不守法则会污一潭水。
4、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必须提高道德素质
前面讲到,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在法治的同时,应加强治官,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在讲领导干部要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自觉性的同时,就有必要讲一讲以德治官的问题。思想道德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提高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作为领导干部,第一位是要提高政治道德素质。我们讲的政治道德素质的核心就是“忠”,即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事业忠心耿耿,为人处事忠厚诚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德”。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做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两个务必”,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行”,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切实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作为领导干部,还要不断带头校正坐标,讲修德,讲廉耻,讲荣辱。如果“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失去精神支撑点,不讲社会公德,不树职业道德,不顾家庭美德,不修官德,必然导致道德滑坡,作为领导要牢记江泽民同志的教诲,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想一想,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当官做人?当什么样的官?做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弄懂为谁当官?为谁服务?怎样用权等基本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事业为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正确用权,不谋私,正派做人,清白为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第三篇: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四个意识”
自2016年以来,XX公司在总部、省公司的领导下,层层深入推进“众创众享”工程,有效激发了营销人员、揽投员的内生动力与活力,经济效益有一定提高。同时市公司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广大干部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更应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
一、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常温故,常知新。说的通俗一点我们可以老话常谈,政治意识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但在实际生活中,公仆意识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中越来越淡化。面对群众的咨询,我们有的不是热心、耐心解答,而是踢皮球,推卸责任。甚至在主动客服这块儿一些领导干部干脆省略,反正你不找我,我就不主动帮你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流失客户的一个原因,反之我们速递的党员干部更是要挺起精神脊梁,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我们就是我们速递的名片,要传达正确的立场,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比如简单来讲就是老党员干部带领好、培养好年轻的党员干部,树立榜样作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二、要有正确的大局意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大局观,每年紧紧围绕全年的计划,同时着眼未来的发展转型,处理好大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想着自己的半亩三分田,认为只要自己不出大的篓子,不犯大的错误就安然无事,但切不可鼠目寸光呀,我们的工资和整个集团、整个公司的效益紧密相关,我们只有自己主动出击,从大局着眼,比如主动去发现大客户,主动去承担责任,把该管的事情管到位,才能更好的增强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三、要有坚定的核心意识。在互联网+商业,互联网+快递的时代背景下,快递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四通一达等民营企业也发展迅速,我们难免会和这些民企员工的工资进行对比,这样在党内和社会上会出现一些“噪音”“杂音”。“跳槽”?“转岗”?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组织观念和规则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决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决不能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那一套,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要有忠诚的看齐意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旨在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在落实决策部署上看齐,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要按照中央要求,善于发现和总结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并有效宣传出去,推动学习教育成果在全党生根开花。在工作上看齐,在律己上看齐,加强自我约束,自觉发挥好表率作用。
同志们,时代在召唤,未来在等待。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肩上责任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奋力而争先。
第四篇:增强核心意识
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学习心得
中央政治局首提“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其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终身重大课题,时时刻刻思考、时时刻刻实践,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学而懂、学而信、学而行。
增强核心意识,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章提出的“四个服从”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增强核心意识的关键所在。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夙夜在公、励精图治,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责任,在全党树起使命担当的典范和真抓实干的标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创新局面,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党之所以如此拥护、对未来充满信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含糊,落实中央要求不打折扣,我们定能集众智、汇众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增强核心意识,最基础的是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全国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只有讲政治、顾大局,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精神、执行中央决策、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党坚强有力。各级党委只有切实负起党建领导责任,把每一个基层组织都建设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磁石和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各方面都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确保党的领导直达基层、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强化看齐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引导热点、回应难点。要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来,切实提振信心。新闻媒体要自觉做到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看齐。
强化看齐意识,就要坚定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我们要聚焦中央、省委的中心工作不动摇,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把握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文化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
强化看齐意识,就要绷紧政治这根弦,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要恪守党性原则,要把党的政治纪律具体化为严格的宣传纪律,决不允许散播违背党中央精神的错误观点,这是必须遵循的底线和红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逾越。
强化看齐意识,就要主动引领新媒体,牢牢掌握主动权。我们是互联网大国,尤其近几年,互联网飞速发展。新生事物犹如双刃剑,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媒体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如何加强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打赢这场硬仗,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新媒体管好、管到位。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各种挑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要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容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要以严和实的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为“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第五篇: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聂红云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在这里讲座的主题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总书记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的这项要求,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倘若没有纪律的规范,失去法度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
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马路,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此外,纪律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如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宁静多么宝贵!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这自由就消失了。
当前在我们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行为,这里所指的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纪律的行为。例如:无视学校的校纪、校规;拉帮结派;随意损坏公共财物;看不健康刊物及音像;参与吸烟、酗酒等行为。以上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更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引以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荣辱,明是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已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在学校要严格要求自已,自觉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要注意交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人们交际互相影响的道理,交一个好朋友,得益匪浅,成为良师益友;交一个不好朋友,会危害无穷。我们应该认真选择朋友。
3、要增强自己的免疫功能,即不断提高识别是非的能力。游戏机房、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是很有吸引力的,但那里也是很危险的地方。游戏机和网吧容易使人上瘾入迷而不能自拔,里面有些内容也是不健康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若一旦受到感染,要及时治疗,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犯罪人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当某人被证据确凿地证明有罪或无罪的时候,法律就得到了体现,正义就得到了伸张。“法”是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律”是具体的规则,条文。“法”、“律”结合起来,组成了这个社会中神圣的词语。古罗马的西塞罗曾在《论法律》中说道:“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法律在这个社会中是一种权威,人们需要参照它来生活;法律是一扇屏障,是那些弱小的人温暖的家,他们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了保障,他们权利在这里得到了自由;法律更是一条粗大的铁链,它紧紧地绑住犯罪分子,让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中胡作非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同样也会进一步完善,因为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是要依靠法律才能稳步的前进。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学法,懂法,用法,不犯法。才能像法国的泰·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说的那样:“这些神圣的法律,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并同我们共呼吸;它们是我们的生存,特别是我们的幸福所必需的。”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守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讲,“遵纪守法”四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应该说,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虽然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尚需时日,但却并不缺少建立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传承。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基层的规章制度,都是民主政治的产物,都是为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遵从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尚之举,必将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同。这应该是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追求的荣誉所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在民主法治的背景下,违法乱纪就是践踏民意,危害社会。有人似乎觉得违法乱纪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于钻一下法纪的空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被绳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超越于恢恢法网,乃至为自己的违背法纪而骄傲。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留下了多少以警后人的教训!如果当初多一点遵纪守法的光荣感,少一点违法不遵的行为;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少一点违法乱纪的侥幸心,又何至于此!总之,只有遵纪守法才能获得自由。法纪不仅反映人民的意愿,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总结,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纪守法是遵从规律的表现,是聪明睿智的表现。马克思曾经讲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这种无视实践经验、无视客观规律的行为,绝不会带来什么好的后果,终究难逃客观规律的制裁。例如有人对交通法规毫不在意,任意穿行。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留给人们的绝不是对英雄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视和警示。
作为新时期中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应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牢固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是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只有努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选择与正确的道德行为能力,也才能有可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中学生。
生命像一条河,我来了,我走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才会更加地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做一个新世纪的遵纪守法的合格的中学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