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6:2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第一篇: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由于课程需要,老师带我们去了坐落于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考察,历时两天。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500亩,与刘氏庄园遥相对应。馆内收藏的多为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物品,这些藏品集中反映着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风云诡谲的悲壮历史。建川博物馆聚落由 20余位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师设计,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其宗旨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上百万件珍贵历史文物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

文化可由建筑凝固,同样可由建筑复苏,樊建川说:我觉得博物馆也应该建得像一个集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博物馆的集市,是一个文化的富地。所以有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营造真实的场景,再现历史故事。

中流砥柱馆:设计师:邢同和,代表作:上海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这是所有展馆中最大的展馆,面积2435平方米,由两个墩实的体块组合而成。狭窄的入口,象征着共产党抗日军队在夹缝中求生,逐渐成长壮大。馆内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空间都围绕着一个庭院,但路线却不太合理,很多时候都要走回头路。庭院采光,外立面开窗地方其内部为交通空间。

正面战场馆 设计师:彭一刚,代表作:甲午海战馆、伦敦中国城。

该馆以国民党抗战为主题,以22次大的战役为线索,展示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是大陆唯一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正面战场馆的建筑面积有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筑。该馆共有三个单元。展馆内用柱子来分隔空间,参观流线简单,呈环状,出入口为同一个。

不屈战俘馆 设计师:程泰宁,代表作:杭州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

该馆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抗战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队官兵们,全面记录了“抗俘”的真实历史。入口为一个狭长的巷道,两边庄严肃穆的混凝土墙上挂满了战俘的黑白照片,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刻意设计的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光环境,与展览图片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整个建筑空间序列以平静的水院结束,让悲伤和沉痛的心情慢慢平静。

飞虎奇兵馆 设计者:切斯特·怀东,代表作:美籍日裔国家博物馆、剀撒医疗中心

飞虎奇兵馆展示面积1382平方米,分为三大部分。是为纪念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特别是美国空军援华而建。它的建筑外形酷似一艘军舰航行在水中,象征着援华美军从太平洋彼岸援助中国。展馆参观路线基本都需要原路返回,参观路线设计不太理想,采用的是顶部采光。

川军抗战馆 设计师:徐尚志,代表作:锦江宾馆

展馆面积2087平方米,意在表现30万川军为八年抗战做出的特殊贡献,展馆外观具有显著的川西建筑风格。以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贯穿的平面组合形式。出入口处的桥空间增加了空间和建筑外立面的趣味性。

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采用腐蚀钢化玻璃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共有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手印主人都是曾经参加抗战的老兵,年龄最小的80余岁,最大100余岁。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抗日战争,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江漂流纪念馆:这是一个建在桥下的展馆,该馆展览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图片、史料、场景等方式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事件。整个建筑体现粗粗犷之美或粗野古典主义,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颠覆了古典主义的优雅感。博物馆盒子的悬挑出的屋檐覆盖了步行桥,创造了供参观者和过路者止步的室外建筑空间,同时也用作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馆室内通过四个横跨屋顶的天窗采光。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30多个展厅,这是让我心情最沉重的一个展馆。说到抗战,毕竟红色年代离我们太远,没有亲生经历感触不深,那么汶川大地震给我的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会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现在仍然记得发生在那天的惨烈和悲伤。在展馆中它们就那么血淋淋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革之钟博物馆:设计师:刘家琨。位于聚落中部。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建筑外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内部是单层砖混结构。参观流线只有一层,以中心广场上的钟塔为标志。起到提示主入口的作用。钟馆的建筑平面为方圆相套,在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两侧墙壁上设计了无数壁龛,放满了收藏的文革时后的钟,形成钟墙。博物馆建筑全部以清水红砖砌成,立面没有设计任何装饰,整齐单纯的红砖,象征文革年代的精神状态。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什么都没有,运用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聚音和扩音的奇妙现象,越靠近圆心声音就越大,有种在对着话筒说话的错觉。

由于时间很紧要在当天返回学校,所以没有把博物馆看完,有点遗憾。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群,它和它的投资者樊建川无疑都是成功的,他把商业和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带动发展;他把博物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富地;它收藏了很多凝固的历史,过去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给我们留下太多需要铭记的东西。

第二篇: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201*年5月11日,我们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建川博物馆。这儿,是历史的重现,看着这些一座座的博物馆,就如同历史的画卷一幕幕的从眼前略过。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崇州的 大邑县安仁古镇 ,内建有 18座博物馆,其中,分为抗战系列、红色年代系列、地震系列、民俗系列四个系列。各个系列下又有不同的博物馆供观赏。

沿路进入馆内,首先略过的便是中国老兵手印广场,那一个个强劲有力的掌印,那一排排鲜红的血印,错落有致的陈列在广场上。相信,每一个掌印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传奇的事迹,虽然,他们的故事被这时间一点一滴的给冲淡了,但是那一个个血印却会永远的屹立在建川博物馆的老兵手印广场。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流砥柱馆,在中流砥柱馆的侧面是一面绘有万里长城局部图,上面还有毛泽东'指点江山'的雕像。在这馆内,陈列各种各样的抗战文物,这些,虽在各种抗战片里都似有无有的看过,但是在这里看到这些,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些,是那么的真实。

感触最深的或许还是得是5·12抗震救灾纪念馆,第二天便是5月12日,已经5年了,作为一位四川人,汶川地震这会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里。那一天,让多少人就这么远远地离开了,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就这么一个一个的远走了。馆内,虽然只是一些图片,但看着这些图片,眼睛还是不禁的湿润了,08年那一年、那一天的一幕幕又从心底袭来。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地震面前,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这天灾。当看着那些人的志愿者的>申请书的时候,无比的压抑,这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就是5年前的事,他们和我们一样。那教师护住学生的雕像、那救助同学的图片、那救灾是的用具,是那么的真实,这一切,纵使再过十年、二十年、一个世纪,还是挥之不去。前不久的雅安地震,好在并没有当年那么严重,没多久也就解决了,还在并没有历史重演,不然,又会给多少人烙下心理阴影,虽然,这样也给不少人烙下了不少心理阴影。

再之后,又看了几个博物馆,看三寸金莲馆的时候,感叹裹脚女人悲哀,一生下来就被束缚,穿着那比手掌心大不了多少的鞋子,估计一步步都是钻心的疼吧。或许,当时被束缚的不仅仅是脚吧,还有那些传统的思维,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天等等,害苦了多少女子呀。看不屈战俘馆,感叹那些战士的坚强意志、宁死不屈的坚韧品格,痛恨日本的残暴行径。看红色年代镜面馆,那一面面的镜子,印着灯光,照着墙面泽泽生辉。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馆并没有来得及看,这一次参观,满载而归。

以上为了应付上交的要求写的,下面在填上一写更为真实的情节。

我是怀着非常不满的心情去的,因为参观这个博物馆,我们每人交了90元。再加上坐那个车,实在是受不了没有窗子的车,再加上那车开的那么那么的慢,看着一辆一辆的车从身边略过,再加上昨晚没睡几个小时以及吃了早饭,终于,在车上吐了,吐了就吐了吧,吐了就好了,没想到,这还不同与往日,还有二度来袭。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总算是到了,唉,坐这么久的车,我都可以回家了,一个多小时哟,开快点应该可以到家了。

然后,等了半天,那辅导员各种烦,要这样那样照相,我们压根就是来充当背景的,就是来当群众演员的。半天过后,我们才得以自由活动,参观这个参观那个,最后就只是为了盖个章才跑来跑去了,不过,有些地方还真的蛮好的,那天脚是痛得不行,想想那些穿着三寸的鞋的人走我们这么多的路会不会脚都断了。其中,最满意的还是数那天的午饭,好久都没吃的那么丰盛了。

篇二:建川博物馆观后感勿忘过往,开拓明天

历史,一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们心情的厚重。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纤绳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传递,然后,勒进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动着历史之船,向前,向前 ……

和风拂面的春日,我校志愿工作服务站和思政部共同组织了建川博物馆的主题参观活动,让我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得以有机会重温历史。

驱车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建川博物馆。站在建川博物馆的正门口,虽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气势恢宏,却也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令人忘记了嬉笑追打,以郑重之心、肃穆之情>倾听历史的声音。

建川博物馆多是展现近代历史,尤其是以二战前后的历史为主。

远离了金戈铁马的战场,黯淡了刀光剑影的锋芒,远逝了马嘶鼓鸣的砍杀,吹散了狼烟滚滚的尘埃。那曾经惊天动地的抗争,已化为无声的图像,化为冰冷的文字,定格于展览窗口中,融化于残剑折戟中,静静的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重现着历史的恢宏和残忍。一遭走过,就仿佛经历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体验了那如火如荼的抗争。

我想,不论哪一个民族,定然都有过那么一段血和泪融成的不堪回首的过往。在危难面前,那些奋起抗争、众志成城的民族一举击溃了来犯的敌人,逐渐崛起、强大,载入了历史的华章。而那些畏惧不前、临难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销声匿迹,被历史所遗忘。

在中流砥柱馆,在川军抗战馆,在飞虎奇兵馆……一张张图片定格了那时的艰苦环境,一段段文字诉说了那时的不屈抗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从来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有了这些柔韧坚强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艰涩的历史才变得如此鲜活,如此生机勃勃。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群雕广场,200 多位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纵贯九州,气宇轩昂,仿佛建立了历史的他们,仍然守护在他们曾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们也进入了历史的画卷中。依然记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转,记得那惊天动地的哭喊,眨眼间,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园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高楼大厦夷为平地,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之中残喘。那里有母亲,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鹤发童颜的老夫妻,也有刚刚步入结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馆的展区中,生命从未向那时那样脆弱,也从未向那时那样顽强。生的意志支持者灾民奋力自救,也为搜救人员赢来了时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断的上演着,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多难兴邦,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再一次展现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灾难压不垮我们,更打不倒我们!

澎湃的热血在静心池边得以沉淀。历史不仅是要向我们展示它曾经的艰难困苦,更是要我们在这>幸福的时代铭记先辈们曾经的苦难,勿忘过往,开拓明天!

——彭清容

篇三:建川博物馆观后感民族魂

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有苏武牧羊铸就的一心向国,有岳飞练就的岳家军,有谭嗣同在菜市口从容慷慨唤醒国人觉醒 …… 代代华夏儿女以生命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

在那个战火遍地的年代,那个死亡的阴霾不散的年代,那个华夏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一代代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繁华的都市,滚滚长江带走了南京30 万不安的灵魂,徒留江河呜咽。血染九州,遍地的殷红谱写了历史的颂歌。

在抗日救亡中,大多数的人牺牲后没能留下一个名字,他们心甘情愿的做了历史的尘埃,但是就是有他们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繁荣安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那个年代没有地域差别,有的只是一颗爱国心、一份救国意。

历史转个弯,我仿佛又回到了2008 年。08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中国让世界见识到何谓众志成城,何谓大爱无疆。那些感动了13 亿的人,那些动容了世界的故事在眼前一次次的回放,那幅稚嫩的蜡笔画你看到它后面曾经的笑容了吗?大灾面前,平民、总理、主席还有千千万万个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在这场灾难中我们还看到生命的不屈,生命的奇迹不断上演。

汶川,别哭请允许我跪在你的身旁用生命之吻对你做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总理,别哭请允许我递上一盒润喉片润润你沙哑的喉咙雪灾、洪灾、旱灾、水灾多少灾难,我们都从死亡地带闯出多少年来,我们都用龙的精神在大地残酷的夹缝中求生存四川别哭都江堰别哭北川别哭茂县别哭中国别哭哪里有死亡哪里就有迎风而长的生命!

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诗歌,曾经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在灾难中的意志。我们相信:多难兴邦。每次灾难都市以进步作为补偿,而我也愿意相信,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民族魂将更加坚强。

民族魂,不衰!民族魂,将引领我们走下去。

-----杨肖

篇四: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生日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建川博物馆,一个期待了很久的地方,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见到了它。那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下车见到的'中流砥柱'四个金色的大字,让我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是的,中流砥柱,是对革命先烈,壮士英雄一种最高的称谓。当然,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仅要作社会的中流砥柱,还要做自己亲人,朋友,爱人的中流砥柱,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然后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战俘馆'.那一具具堆砌的中国人民的尸体,不仅是尸体,也堆砌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耻辱。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是永远怀着仇恨,而是以一种最为崇高的姿态'以德报怨'来对待伤害过我们的侵略者。当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日本侵略者遣返回国的时候,中国人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不仅为他们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物资还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我想,那时的日本侵略者心中涌起的必定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之所在!

还有就是'汶川大地震物资收藏馆'在馆外,我们见到了'猪坚强'一只极具生命力的猪,如今在政府的照顾之下已经长得相当'结实'!

当然,一入馆,伤感就颇多了。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深切的体会到四川人民经历了怎样的悲壮和灾难。'国旗为平民降,汽笛为逝者鸣,蜡烛为同胞燃,泪水为生灵洒。眼泪汹涌,眼光坚强。'多么深刻的感受和触动心灵的字句。

还有很多的感受埋在心里,不急于表达。比如又重新燃起了对伟大的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之情,对中国自古以来的伟大的女性的敬佩和崇拜之情。等等。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增长了我多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很有价值。

----外国语学院08日语专业熊思佳

篇五: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当坐上返校的班车时,我们这一次的外地实地考察— 参观民间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也就结束了,回想这一天的参观,感想还是很多… 清晨,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建川博物馆聚落,比馆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安仁古镇,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汶川大地震,民俗四大系列十三座博物馆,是国家AAAA 级风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参观。

第一站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中流砥柱馆,顾名思义,中流砥柱馆所展示的是一些关于人民顽强抗战的文物,一根高达十来米的红色柱子笔直地立在馆中央,标志着比馆的意义,凸显了此馆的特征,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接下来参观了不屈战俘馆,陈列的是一些当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的侵略,仍面不改色,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人物塑像及画面。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日本军手拿刺刀,另一只手拍自己肩膀,并且满脸凶神恶煞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面不改色,一点也不害怕,极力无言地反抗;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在其他俘虏都倒下的时候,他还可以笔直挺立地站着中国军人的姿势,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这些俘虏,她们受尽了屈辱与折磨,更多的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她们依然不屈不挠,致死都还维护着祖国的尊严,国人的精神面貌,这是多么地感人啊!在对日本的愤怒中,走出了不屈战俘馆,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湖,这是一个死湖,水面是很平静的,导游说这座湖是专门用来平静参观完不屈战俘馆后人们愤愤不平的心。后来,我们还参观了国防兵器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这些馆都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参观以后不禁让我对那些在战争种牺牲的,伤残的,做出过贡献的国人肃然起敬。

第二站是红色年代系列。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两边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放着各种各样的钟的巷道。原来,这里已经是红色年代章、钟、印馆。在这里,映入眼帘的最多的便是毛主席的头像。无论是那些壁画还是徽章,都是毛主席的头像,连同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和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那些瓷器之类的,均是毛主席的头像。这几个馆,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说明了那时大家对毛主席的崇拜,以至于床尾也印着毛主席,用来监督,暗示自己要向毛主席学习,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多么地高!

第三站便是民俗系列。这里,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和老公馆家具陈列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百年变革。一双双三寸绣花鞋,不禁让我们想起以前女人的悲哀,一个女孩生下来不久便要在正在发育的脚上裹上绷带,让脚不能再长,其结果必然是脚严重变形,而且相当痛苦,那时,大脚女人是很没有地位的。再看看现在,男女平等,女人再也不用裹脚,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好呀!不过那些小脚女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益的刺绣,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她们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为了族魂,我们收藏传统。

第四站,也是本次参观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距今最近的一站,地震系列。那里,地震似镜,映出一个对灾情反应快速的政府,一个以开放姿态反对灾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同舟共济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收集了地震中各种被砸坏了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代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地震撼天动地,人性,撼天动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刚强撼天动地。这里展现了灾难,是为了让我们吸取经验,为了未来的平安!

参观完了,我们在蒙蒙细雨中离开了!留下的不仅仅只是脚印,很多的是对中华民族英雄们的深深敬意与对死去国民的哀悼!

------罗蔡玲

篇六:嗨,你好,那段历史

我出生于1989 年,一个太平盛世的时代。我的二十年与历史长河中如微尘一粒。所以对于祖国曾经的劫难与复兴都略感生疏。

有幸于2010 年4 月25 日跟随学校政治部到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尽管只是跟随导游匆匆一瞥,却感慨万千。从参观一开始到结束,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和内心的情感都丰富无比。

有过骄傲:

' 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沧桑',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委实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在参观红色战争系列馆时,我们看到在日军的铁蹄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我们用小米加步枪,用磕掷出去才能爆炸的手雷,用因钢铁缺乏而用陶泥烧制的头盔,还有笨拙的大刀,打败了那个装备先进不可一世的强盗。我们骄傲啊,骄傲于我们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毛主席,有英明神武决策的中国共产党率领我们脱离水生火热,有铁骨铮铮的中国军民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地拯救苍生于风口浪尖之上。

有过愤恨:

曾听闻过战争的残忍,却不曾料到如此令人发指。原来,赵一曼受的酷刑中有电击,她死去的时候已经被烧得半焦,她还是一位母亲,临死前曾给儿子写过那样一封让人心酸的信。原来,侵华日军进行杀戮时表情不仅仅是残忍,更多的是狰狞与猥亵:他们活埋手无寸铁的民众,或当取乐的射击活靶子抑或是生物细菌的实验品,他们虐待战俘,更为不齿的是将中国妇女当作慰安妇,摧残身心。浏览了一下观众留言的小册子,对于那群衣冠禽兽我们都饱含了难以自持的愤懑。

也有过'惊':

惊讶于二战期间美国飞虎奇兵的军装放于当下依然潮流无比,惊叹于那个美国士兵在中国于女友失散后终生未娶,也惊异于三寸金莲馆里的金莲鞋如此的短小精美。

还有过不忍:

地震纪念馆的参观被放到了最后,虽然此馆尚未完全竣工,但就目前呈现于馆中的物品仍能对2008 年的地震可见一斑。

还未进馆,便见到了传闻中的猪坚强。可以说,这是参观此馆时唯一有笑声的一个环节,此后便一直是沉寂。仔细一点会发现我们参观时显得步履匆匆,不是因为漫不经心,也非敷衍了事,只是一切都让我们像回到了那个夏天,那个夏天,我们正独占鳌头五月天,却痛不欲生。在救灾中牺牲军人的血衣、遗物,还有失事飞机的残骸……

不想看了,不忍看了。唯想记得,我们是铁质的蒲公英。

记得有人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缺少历史厚重感,是去政治化的一代,将无所作为。请将这样的词句收回。我们不曾忘记历史,也并非无能。或许,我们没有一代代伟人的雄才伟略,但至少我们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至少我们秉承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仰做人。

嗨,你好,那段历史,和你打了一个照面,亲切了很多。你已渐行渐远,但请放心,对于你,我们不会忘,也不敢忘。

篇七: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对于建川博物馆,我的态度是矛盾的,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说,叫'纠结'.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它让我那么亲近的感受历史,触摸历史,体会历史演绎的兴衰成败。而我又是如此的怕它,历史太厚重,那一段段不堪回首却又无法抹去的史实,压着我,让我透不气来。时间,可以洗刷记忆,洗刷感情,却永远不能洗刷事实。

201*年4月25日,作为理工大学思想政治课题参观的服务人员,我有幸参加建川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早就久闻大名,此次能亲自前往,自是十分激动。到达博物馆群,天空忽然飘起小雨。这样的天气,跟今天的主题很符,毕竟,这是一次沉重的旅行。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红色年代章·钟印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国防兵器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三寸金莲馆''汶川大地震馆''红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每个馆的内容我就不一一说了,说起来恐怕十篇纸也记录不完。况且,历史的内容哪是几句话,几个字就能表达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才能了解。

这里,我想说的只是一些令我难忘的细节和片段。

首先,是博物馆群的布局和设计。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在大邑县一个古镇旁。周围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没有大型现代化工业基地。是一个清净的地方。这正好符合了博物馆的气质'博物明志,宁静致远'.让我能如此清晰的嗅到历史的味道。还有一个是中流砥柱馆的地面,有黄铜铺就而成。导游解释道,之所以用黄铜做地面,越磨越亮,暗示着'历史越来越清晰,公正的展现。'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例如'不屈战俘馆'出口处的静心湖,'三寸金莲馆'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每一处均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令人惊叹。

其次,我想说说'汶川大地震馆'.这个馆是我最想去,也是我最怕去的。如果说抗战,红色年代离我们太远,感触不深刻,那么汶川大地震给我的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特别是在我们这些80,90后的心中。我现在仍然无法找到一个词形容我在看到那些曾经出现在抗震救灾现场中的东西时的感受。它们就那么近,那么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脑海里不断闪现当初只在电视上看到的情景。当初我是多么渴望能前往汶川,参与救灾活动,现在它们就摆在我面前,我却有些怕了·····这种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我看到那些在废墟中找到的书包,和杂物。看到那辆曾载过'亡妻'的摩托车······如今,他们只是静静的陈列在博物馆里,但它们的曾今,却是如此的悲壮,惊天地,泣鬼神。心痛,悲伤,震撼。也许我能表达的只有这些。因为任何言语在这些东西面前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慨,只愿,天下平安。

------苏靖

第三篇: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去建川博物馆参观。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一员。5月10日一大早,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了建川博物馆。一到博物馆,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席卷了每一位同学,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停止了打闹。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占地 500亩,坐落于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馆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来到建川博物馆,给人最大震撼的是抗战系列馆。在无数的影视、文艺作品中,都有描述日寇的残暴、抗战的艰苦;而来馆参观,就有了更加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在广场,数百个铁铸铜塑的抗日英雄个个昂首挺胸、气势如虹;在展馆,那一枚枚光辉依旧的抗战勋章,那一把把浸染着日寇血渍的大刀和手枪,那一个个已经锈迹斑驳的地雷,处处不屈的中国人在顽强斗争;在战俘馆,铮铮铁骨的战士、不屈不挠的女英雄,让人肃然起敬。“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虽然现在战火早已熄灭、硝烟已然散尽,但是历史不能遗忘,国耻应当铭记,今天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我们同样不能忘记那段“红色年代”的历史,这是参观完红色年代博物馆系列后深深的感受。红色年代博物馆系列包括红色年代章、钟、印馆、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红色年代瓷器馆,一片红色的海洋。

一条青石板走廊,两边矗立着格子砖墙,每一个格子里都放置着一座造型或古朴或华丽或简约的座钟。那高耸古旧的钟墙,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把参观者们带进了几十年前那个红色的年代。穿过时钟走廊,便是满眼满目的红,数万枚大大小小红色的毛主席头像徽章错落有致,拼贴出各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图案,铺满了整个展馆的墙壁;各类印章排列有序,印章上残留的鲜红印泥和盖在纸上的大红鲜章,向人们讲述着那个红色年代的故事。参观者们就在这铺天盖地的红色当中,享受着视觉的冲击和灵魂的震撼!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的展品都很精美,但是瓷器上的图案却很单调,几乎是清一色的毛泽东语录、毛主席像、东方红等,唯一花俏一点的图案就是样板戏的剧照,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的展品充满了居家特色,那些老式的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还有老式的家具、照相机、乐器、生活用品、革命海报等。红色年代系列博物馆,逼真地再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展馆里的一纸一布、一杯一瓶、一柜一桌,无不打着那个动荡岁月的烙印。可以看出,那个极左的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很是单调贫乏,又红又专的思潮谱写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红色文化。红色年代博物馆的展品,让老一辈人心潮澎湃、思绪起伏,仿佛在瞬那间,回到了那个懵懂青涩、激情燃烧的年代;让新一辈人感慨万千、连声叹息,朦胧中也好像感觉耳边红歌四起、炽语飞扬。

感慨之余,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到那个狂热的、缺乏理性的“红色年代”呢?也许我们找不出准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是,我们许多的人都在盲从,都在狂热中迷失了自我。可是又怎样做到坚守自我而不盲从呢?恐怕也很难回答。“红色年代”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它会重演吗?它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我们可以去设想。假如没有后来的拨乱反正,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前途会是现在的样子吗?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定会很糟糕,大家可以对照看一下我们社会主义邻居的现状就知道了。这样去设想,是否会有点噤若寒蝉?你一定会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建川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参观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影响不会随着参观的结束而消失,这里是我们的第二课堂。在这里虽然没有书本,但我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她苦难的历史,了解了她努力崛起并且不断强大的过程。读史而明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有树立远大志向,遇到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篇:建川博物馆感想

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9月22日考察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占据了四川大邑安仁古镇与斜江大堤之间的 500 亩用地,由 3 组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群及其商业街坊混合而成。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的23座博物馆,聚落规划强调博物馆的生活性、商业性,而不仅是纪念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建川博物馆群落”刚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博物馆后面要加一个群落。看完博物馆后,觉得这个聚落加的十分贴切,它是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博物馆。按照主题将博物馆分为四个大单元,一个抗战馆分出8个馆来,按照这个思路整个博物馆聚落裂变出23个馆,将这些博物馆构建成一个群落,让每件展品讲述背后的故事。

走进建川博物馆,入口有伫立着一个抗日战士举枪站在日军碉堡上的雕塑,再沿路往前就看见博物馆的正门,上面有用铁铸造的馆训,无论是铁牌楼,还是馆训,都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有一种强悍的感觉。进入馆区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博物馆的的体量非常的大,现代的博物馆,大片的绿地和水域,设施完善的休闲区,很有公园的感觉。建川博物馆聚落已有的建筑都不大,但都极富个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聚落的第一个部分是抗战馆。抗战博物馆由一馆分出8个馆,包括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广场、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以及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每个分馆都有相应的主题,而这八大主题的聚合便构成了抗战博物馆系列。其中令我影响深刻的有规模最大的中流砥柱馆和给我最为震撼的不屈战俘馆以及最有川西建筑风格的川军抗战馆。

在主道路最前方的是中流砥柱馆,灰色的花岗岩外墙,饰以红色长城浮雕,它以历史照片、资料、实物、文献以及地道战等实景复原的方式陈列通过三个单元“民族的脊梁”“敌后之岁月”“根据地建设”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历史。该建筑由两个敦实的体块咬合而成,建筑上伫立着一根巨大的柱子,象征着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展示了抗战8年中中共的重要作用。

不屈战俘馆,这是一个特殊题材的展馆,如果说中流砥柱馆和正面战场馆能让人了解历史,那么“不屈战俘馆”则会重重的撞击人的心灵,良知。它处在博物馆群落的角落里,钢筋水泥建筑不带丝毫装饰,生锈的钢筋露在外面,用钢板来铺地面,将建筑墙面变形,产生皱褶、绽裂,运用压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质,同时又让建筑展现出锐利的形态。安排了窄巷、牢笼、放风院,将展览空间扭曲。通过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示出因弹尽粮绝而被俘虏的抗日战士悲惨遭遇,设计打破传统用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出的光环境都让我感到悲怆、沉重,让我感受到了战士的压抑和所经受的折磨。而战俘在日军的威胁侮辱下的淡定自若,大义凝然又让我感动。整个空间由平静的水面结束,让人又可以静下来思考,缅怀。

川军馆位于整个聚落用地的西南角,设计者非常重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体现地域建筑文化的民居建筑。平面方案借用了安仁古镇庄园建筑的多进院落的空间形态,采用虚实相间的排列方式,以一组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所串联的单元重复排列的平面形式。这种竹节式的组合方式,非常适合所处的狭长地块。院落布局不是传统四合院式建筑的简单重复,而是将结构模型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一层以剪力墙作为结构支撑体系,二层则将墙两侧各出挑成为展厅,而剪力墙的围合自然而然地形成天井,成为多进院落的传统格局。川军馆采用了底层架空的方式,展厅布置在二层,使他超过河堤高度。而形成二层展厅空间的办法是用墙所围合的天井前后悬挑形成结构单元体,单元体之间用楼板连接成平台,在平台上放置木结构的坡顶构架。这种特殊的建造方式似乎是把作装置的手法用在了建筑上,形成了现代和传统建筑形象的排列和重叠,并且使现代结构形式和传统空间形态之间有紧密的关联。设计者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当地庄园建筑用得很多的青砖清水空斗墙。坡顶部分采用纯木结构、穿斗构造。屋面为灰色平板瓦,取其简洁。门窗为木质。这样的材料选择不仅在形象上体现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强化了地域精神。

除此之外,飞虎奇兵馆、正面战场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等分馆各具特色。他们用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战地书信、一枚枚奖章、大刀步枪将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凝固在了展馆里。那些泣血的故事和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我深感震撼。

建川博物馆聚落,除了抗战文物系列陈列馆外,还有红色年代系列馆,包括红色年代瓷器馆,生活用品馆、红色年代章钟印馆,镜面馆、知青生活馆和邓公祠。这些馆主要展示了在红色年代里人们的生活场景,历史记忆、和一些相应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

博物馆的第三个聚落则是地震系列的博物馆。它包括5.12抗争纪念馆、震撼日记5.12—6.12馆、地震美术作品馆和胡慧珊纪念馆。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5.12抗争救灾纪念馆。该馆展示和体验历史上发生的“人祸”和“天灾”两大悲剧,给予后人鉴戒和警示。建筑外部平和而宁静,却混合收藏着内部的虚像狂乱和现实震荡,给予当代人对过往历史和灾难的即时体验与纪念,加上其曲折、多变、富于现实感和戏剧性的设计建造历程,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镜鉴”之馆。

5.12纪念馆使用的主要外墙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红、青两色页岩砖, 不同的室内功能对应不同通透程度的花墙,以满足不同的采光、通风、景观和私密性等要求。为此还专门设计发明透明“钢板玻璃砖”,造价低廉并易于加工,用于花墙上对应室内空间的砌空部分。,镜鉴馆室内空间通体全部采用白色喷漆花纹钢板,纯净、抽象、虚幻, 让人体验极端的狂热而失序;地震馆则保留原始的混凝土墙浇注和砖墙砌筑痕迹,仅局部简单刷白,粗砺、具体、真实,使人感受痛切的悲惨和震撼。两者以各自的方式纪念、展现和体验着历史上发生的“人祸”和“天灾” 两大人间悲剧,给予后人鉴戒、警示和启迪。

建川博物馆的最后一个主题为民俗系列,其中包含航空三线馆、三寸金莲馆、国防兵器馆、老公馆家居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民俗是民族的一部分,为了族魂,收藏传统。

中航工业三线博物馆,它是为了纪念中国航空工业诞辰60周年所建造的。博物馆主要用于展示和记录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文物及事件,室外展示了实体的飞机。三线博物馆是4座不同材质的建筑与院落空间组成,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寓意,分别象征着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它以时间为线索进入不同的展览空间最终进入室外展场。

第一座建筑以圆拱形的形式和粗狂的表面质感来表现初期的艰辛,屋顶上的条状天窗引导着空间的参观路径。

第二,三座建筑则形体稳重平实,大面积的实体墙采用“平涂”

以及“砖”的质感,通过变化材料体现出三线建筑不同时期的特征。

第四座建筑利用钢结构,玻璃幕墙等材料表达出时代性的跨越站在玻璃幕墙的窗边透过斜视看外景,仿佛起飞瞬间的真实体验。博物馆以迂回、交错的空间形态以及流线表达出三线时期的时代特征。四座单体建筑相互并置,通过连廊联结。每座建筑看完时都需要经过一次回转进入下一展示空间,路径迂回但又连续,我想应该是想要表达时代过程的曲折。看完建川博物馆,可谓感触良多,作为安仁古镇的点睛之笔,建川博物馆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富的历史遗存。他的聚落设计更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很多设计的构思让我大开眼界。

第五篇:建川博物馆有感

建川博物馆有感

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成都市西的大邑县安仁镇,为房地产商人樊建川先生出资兴建。博物馆聚落内不但有诸多的文革和抗战时期的文物,而且盛放这些文物的“容器”也大多是国内一线建筑师们的设计作品。我周末有空去参观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实地考察了这些建筑作品。

建川博物馆聚落总平面设计是由北京大学原系主任张永和先生和西南地区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先生合作。博物馆聚落场地入口道路是一条直的水泥路,道路起步是一座从天津长途运来的抗战时期日军碉堡,而道路的尽头是一架退役的解放军空军歼击机。这两个点缀,一个位于道路的开始,一个位于道路的末端,典型的对景手法。通过了这条道路,左手边就是游客中心了,我没有查到游客中心建筑的设计方记录,不过根据清水砖墙、裸露的钢筋混凝土梁、精致的压顶等低技策略特点,我猜测有可能是刘家琨的作品。

在游客中心买了票,往前方走,我的右手边有个可爱的娃娃兵雕塑,背了几把刚缴获钢枪。左手边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都是抗战时期老兵的手印,留下这些手印的老兵们,有些人已经在近几年离开人世了。手印里面有个日本人的手印。根据历史材料,抗战时期为中国提供最多民间支援的是日本人民,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鼓动军队侵入中国领土的时候,他们的人民却给予中国人民最多的帮助。日本这个国度,真是一个复杂的集合。

再往前走,右前方是邢同和设计的中流砥柱馆,馆前是整个场地的一个组团中心广场。邢同和先生设计的这个馆陈列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过的文物,命名为中流砥柱,应该是指的这个意思。中流砥柱馆有丹尼尔•列别斯基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感觉,都是倾斜的裂缝,锐角、撕裂和破碎的特点。外墙的石材上的金属纹路是贴的薄钢片,从远处看还以为是石材间的裂缝。入口位置也是两个体块之间的缝隙,没有雨篷,也许是建筑师想通过缝隙来隐喻抗战以及革命道路的艰难困苦。在中流砥柱馆中展出的文物里面,新四军的装备明显要比八路军的装备好一些。中流砥柱馆的侧面是一个小广场,面对广场是朱德和毛泽东的1:1雕塑。

在中流砥柱馆的左侧前方是正面战场馆,是大神彭一刚的作品。说一句题外话,彭一刚先生的书籍使我受教良多,在此拜过。正面战场馆里面展览出来的是国民革命军将士抗战时期所用过的用品。整个建筑敦实,比例严谨,设计手法细腻,而不是年青一代建筑师的怪异造型风格,一看就是老一辈建筑师的作品。在馆的左前方,有一位德械装备的国军战士雕塑,炯炯目光注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即将上阵杀敌的神态。馆的入口是玻璃顶,两块体量夹着的玻璃幕墙上面放着一个小小的坡屋面,与下面玻璃的倒“V”字形窗框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感觉。正面战场馆里面的文物多是国军的战争用品文物,这个馆应该是大陆地区第一个为这段抗战历史片面做展览的博物馆,是我们国民开始全面审视历史的表现之一。博物馆内从一楼上二楼的大楼梯两侧有完整的墙面,国军二百多位阵亡将军的照片和牌位挂满了整整两面墙,其中有几位将军(如范筑先少将和许国璋中将等)是战败自戕而死,其精神英勇悲壮,令人敬佩感怀。

正面战场馆的左前方,是程泰宁先生的不屈战俘馆。馆的内外墙壁是清水混凝土墙,墙上布满了凸出的尖锐铁片,给我一种冷冰冰的,压抑的感受,感染力很强。见到这座博物馆使我想起来了齐康先生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两座建筑都有高水平的表现力,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因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不会留下虐待中国被俘军人的证据,所以不屈战俘馆展出的藏品不多,大部分是图片的形式展出。但是博物馆本身给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已经十分震撼。阴暗室内只有墙角高处照进一丝光线、头顶低矮的天花板、眼前的铁笼、小小的庭院中没有窗户的高院墙、没有水生植物和鱼的水池,还有出口处摇摇欲坠的“大石块”„„这分明是地狱一般的监狱。

李兴刚设计的文革镜鉴博物馆非常有意思。博物馆的外墙面使用清水砖,几块玻璃砖不规则地嵌在砖墙中。通过入口有个大大的“镜”字嵌在照壁上的门厅,然后进入两侧挂满各种镜子的走道,单一白色粉刷的走道来回曲折并且漫长,随着台阶上下起伏。如果不是地上的箭头,一定会在这个迷宫似的博物馆里迷路的。走道拐角45度放置的镜子比较有趣,类似汽车弯道路口的凸面镜,观众可以从镜子里看到即将转入方向的走道。总算走完了曲曲折折的走道,出口处是一个同样大的“鉴”字。最后走出门的时候是个波浪形的哈哈镜立在面前,哈哈镜的镜面不平,游客在里面的影响是扭曲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也是扭曲的,充满了癫狂,个人崇拜无孔不入地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即便是生活中整理衣冠的镜子也要写上毛主席语录。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在知青馆中的一个男生令我难以忘怀——他为了保护国家的两根电线杆而离我们而去。我们身边那么多的人去破坏国家财产,还觉得无所谓。我们也应该学习

子的精

神。

时间犹如一阵风,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大巴车,踏上了回家之路。我们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也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做准备!

下载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建川博物馆

    参观建川博物馆 柏合学校四年级一班张越然指导老师钟桂林 星期五的早晨,我心里甜滋滋的背着旅行包来到了学校。不久,我们上车、出发。在车上我们看书,玩手机,听歌大家都很守规矩......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1000字[精选合集]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1000字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1000字(一) 我们到达了建川博物馆。站在建川博物馆的正门口,虽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气势恢宏,却也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令人忘记了嬉笑......

    建川博物馆参观感悟

    建川博物馆参观感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11月11日下午,在辅导员和班委的组织下,15级软工部分学生赴建川博物馆进行素质拓展......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勿忘过往,开拓明天!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有一些历史,虽然充满屈辱与辛酸,但仍值得我们去纪念;有一些故事,虽然我们仅仅听说过,但仍可以那么刻骨铭心;有一些图片,虽然已模糊泛黄,但仍......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尊敬的党组织: 上周在党委的组织下,我们会计一系入党积极分子随同老师一起坐车去参观了建川博物馆。 有一些历史,虽然充满了屈辱和辛酸,但仍值得我们去纪念;......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星期五,一个本该在校上课的日子,但我们一起去了位于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课外教学。 在此之前,我对建川博物馆便早有耳闻,建川......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吴晓福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组织的一次党团活动——参观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由九个独立的主题博物馆和数个主题广场组成。由于占地面积......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共五篇)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周围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没有大型现代化工业基地,是一个特别清净的地方。这正好符合了博物馆的气质“博物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