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毒品禁毒戒毒立法及毒品的历史演变
关于毒品禁毒戒毒立法及毒品的历史演变
1.1 毒品立法的历史演变
自清朝开始,毒品问题就一直危害着我国的社会稳定,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后,我国就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历任统治者都清楚地意识到毒品的危害,并通过制定禁毒法律法规来加大禁毒戒毒的强度,维护政权的稳定,这些禁毒法律法规都取得了不错的禁毒效果。笔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禁毒戒毒立法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我国禁毒戒毒法律法规的演变过程。
1.1.1 清朝时期的毒品立法
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1813年嘉庆皇帝“颁旨命刑部制定《吸食鸦片烟治罪条例》,首次对吸毒行为施以刑罚。《吸食鸦片烟治罪条例》对吸食鸦片者按照身份的不同,规定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官员买食鸦片者,照官犯赌博例,即行革职,杖一百,枷号俩月;一般军民人等买食鸦片者,杖一百,枷号一月。[3]这是中国禁毒史上第一次对吸毒行为的禁止性立法规定。当时清朝已深受鸦片的毒害,皇宫贵族之间都以吸食鸦片来作为消遣娱乐活动。清朝皇帝意识到如果再不对吸食鸦片烟的行为予以遏制,将会严重危害到清朝的统治,关于禁食鸦片烟的强制性立法规定的制定和颁布,使皇宫贵族之间流行吸食鸦片烟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内开始大面积种植罂粟。在《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中,鸦片被称为“洋药”,允许在通商口岸销售,每百斤纳税银30两。在鸦片贸易正式合法化之后,清政府对以往的禁烟法令进行修订,规定除官员、士兵、太监等不准开设烟馆,不准买食“洋药”外,民人准其买食。[5]鸦片战争后,吸食鸦片烟合法化,吸食鸦片烟人群不断向普通老百姓扩散,日益泛滥的鸦片烟已经严重危害到清朝的统治,清朝皇帝为挽救因吸食鸦片烟而开始败落的清王朝,1906年9月清政府提出十年禁烟计划,开始了清政府的第二个禁烟时期,制定了许多禁烟条例,如《禁烟章程十条》、《稽核禁烟章程》等,尤其是在《大清新刑律》里专章规定了鸦片罪。1.1.2 民国时期的毒品立法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颁布了《大总统令禁烟文》,通令全国严厉禁止鸦片。1912年3月6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宣布了清末“二次禁烟”以来制定实施的禁烟法规继续有效。[16]经过清末的“二次禁烟”和民国初年革命巨浪席卷下的各省禁烟运动,泛滥成灾的鸦片烟在1917年中英会勘完成时,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又相继出台颁布了很多禁烟的法律法规,如:1927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禁烟暂行章程》、1928年4月《修正禁烟条例》、1928年3月《中华民国刑法》、1929年7月《禁烟法》等。到南京国民政府中期,又开始实施“两年禁毒,六年禁烟”政策,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布《禁烟治罪暂行条例》,标志着为期两年的禁毒活动和为期六年的禁烟活动在全国拉开序幕。1936年6月根据当时毒品泛滥的种类,又将打吗啡针纳入到禁烟的范畴,扩大了禁烟的范围。
1.1.3 新中国成立后的毒品立法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采取最严厉的禁毒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次群众性的全民禁毒运动,通过近三年的禁烟禁毒运动,全国实现了禁种、禁运、禁售和禁藏。在这场禁烟禁毒运动中,有近8万多毒品犯罪分子被判处刑罚,2000万吸毒者被戒除了毒瘾。全民禁毒运动取得了成功,到1953年,中国政府宣布已是一个无毒国,基本禁绝了为患百年的烟毒,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
20世纪60年代,经过全民禁毒运动打击的贩卖毒品、吸食毒品、种植罂粟的问题又陆续出现,毒品问题有死灰复燃的势头,中共中央为了及时有效地肃清死灰复燃的毒品问题,1963年颁发《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1973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鸦片等毒品的通知》,有效地压制了毒品问题死灰复燃的势头,使毒品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进行一场伟大的经济变革即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商品流通管制也随之不断放开,这也给贩卖毒品、吸食毒品、种植罂粟等毒品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流通环境,贩卖、吸食毒品等活动开始抬头。针对日益泛滥的毒品违法犯罪问题,从1989年10月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两次针对毒品犯罪的“严打”,一次是1989年10月下旬到1990年春节前后进行的除“六害”专项斗争;二次是1996年4月至1997年2月进行的全国性“严打”。主要通过制定以下的法律法规来对毒品犯罪进行“严打”,如:1986年9月5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4年9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进行管理;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并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下简称《禁毒的决定》);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公布《强制戒毒办法》详细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强制戒毒主管机关、设施、强制戒毒期限等内容。
到了21世纪,我国的禁毒政策第一次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由“三禁并举”,调整为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确定“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强制戒毒办法》实施以来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毒品立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规定了对吸毒行为的行政处罚;2008年6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根据吸毒成瘾的不同情况规定了有针对性的戒毒措施,包括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用专节来规定了毒品犯罪行为。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禁毒法律法规,使我国的禁毒工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 毒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历史演变
1.2.1 清朝时期的毒品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毒品”一词,中国古代的毒品仅指“烟”,即鸦片烟。中国并不是罂粟的原产地,鸦片罂粟及其制品传入中国,开始于唐代。《旧唐书》载:“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献底也伽”。拂霖指大秦,也就是东罗马帝国;而“底也伽”就是指的鸦片。从唐代到清代这段时期,鸦片的主要功效都是用来治病消灾。直到1838年,林则徐、黄爵滋两位清朝大臣在上奏给道光皇帝的奏疏中写道:“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从林则徐上秦道光帝的奏疏中证实,在清朝之前我国并没有“毒品”的概念,当时“毒品”就是指鸦片烟。当初我国没有“禁毒”这个词,而只有“禁烟”这个说法。清朝时期的吸毒就是指种植罂粟后制造成鸦片,燃烧后吸食鸦片烟的行为。作为鸦片的替代品“大烟”、“烟土”等也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吗啡也被当成“大烟”、“鸦片”等的替代品而开始进入中国,清朝同治年间吗啡从东南沿海地区流入,逐渐向全国蔓延。清朝外务部曾经上奏皇帝,奏章指出:“吗啡系鸦片所炼之精,原为西医药料。而华民每用吗啡药针刺入肌肤,以抵烟瘾。”到了清末民初时,海洛因也是作为鸦片的替代品,在各地西药房公开出售。当海洛因进入中国不久,人们发现海洛因比鸦片、大烟、吗啡等更容易上瘾,对身体的伤害也更大。清末民初著名戏剧理论家刘豁公在其作品《上海竹枝词》中写道:“最毒无如海洛因,吗啡虽烈逊三分。高居鸦片红丸上,北地人多白面称。”因此,清朝时期的毒品就是指鸦片、大烟、烟土、吗啡、海洛因等罂粟制品。
1.2.2 民国时期的毒品
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分则第二十章规定了鸦片罪,但在整个刑法典里并未出现“毒品”一词。“毒品”一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在我国使用,而到二战前后才在我国普遍使用。民国时期已对“烟”和“毒”作了区分,分别制定了《禁烟治罪暂行条例》和《禁毒治罪暂行条例》,“烟”指的是“鸦片、罂粟及罂粟种子”;“毒”则是“吗啡、高根、海洛因及其化合物或配合而成之各色毒丸”。日本在侵占我国东三省后,就开始大量种植罂粟。日本不断地制造贩卖吗啡、海洛因及相关制品,还配制生产新的毒品类型,有的新毒品不再使用相对麻烦的工具如烟灯等,直接就可服用。如“红丸”、“白面”。“红丸”是吗啡加糖精调配制成,可以直接服用;“白面”类似于现在海洛因,直接鼻吸或注射均可。因此,民国时期的毒品是指鸦片、罂粟、罂粟种子、吗啡、高根、海洛因及其化合物或配合而成之各色毒丸。
1.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毒品
建国初期,对“毒品”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散于出台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文件中,从1963年《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和1973年《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鸦片等毒品的通知》可知,建国初期的毒品主要指括鸦片、罂粟、罂粟种子、吗啡、高根、海洛因及其化合物或配合而成之各色毒丸。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并实施《禁毒的决定》,第1条对毒品作出了正式的定义:“本决定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合成毒品(新型毒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渗入我国,国内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合成毒品,因此从1997年开始将新出现的合成毒品也纳入到了禁毒的范畴,扩大了毒品的外延。如:1997年全国人大修订的《刑法》,第357条对毒品作出了解释性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997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并实施《重庆市禁毒条例》,第2条对毒品作出了解释性规定:“本条例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对《禁毒的决定》、《刑法》、《重庆市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目前及今后的禁毒工作,在《禁毒的决定》、《刑法》两部法律和各地区制定禁毒条例的基础上,于2008年施行《禁毒法》,第2条对毒品进行了解释性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禁毒法》明确指出了“毒品”内涵就是指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的外延就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
1.3 毒品的种类
1.3.1 毒品的分类
从毒品的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划分: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和放松作用。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致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
从毒品的自然属性划分: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我国刑法对毒品的分类就是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即我国将毒品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划分: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6]
1.3.2 常见的毒品
常见的毒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甲基苯丙胺、摇头丸、K粉等。
鸦片,又叫阿片,俗称大烟、烟土、阿芙蓉等。生鸦片系草本类植物罂粟未成熟的果实用刀割后流出的色汁液,经风干后浓缩加工处理而成;而熟鸦片(俗称烟膏)则是将生鸦片与水混合之后,经过加热、发酵和过滤之后制成的一种棕色的粘稠液体。
吗啡,是鸦片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在10%左右),具有较强的麻醉性。吸食吗啡后会产生快感,比鸦片容易成瘾,而且吗啡产生的耐药性要求吸食者必须不断增加药量。
海洛因, 是以吗啡生物碱作为合成起点得到的半合成毒品,俗称白粉、白面。吸食海洛因成瘾很快又极难戒断,如果长期使用会破坏人的免疫功能,并导致主要脏器产生病理损害。
大麻,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类毒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包括大麻烟、大麻脂和大麻油等。大麻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或麻醉作用,吸食之后会使人产生快感,并伴有幻觉和妄想,长期吸食会破坏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性极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均极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一类毒品。小剂量使用会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大剂量使用引起精神错乱、思想障碍,类似妄想性精祌分裂症,多疑、幻听、被害妄想等,严重者可造成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摇头丸,主要成分为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颜色各异。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服用后可使用药者认知混乱、意识不清,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和兴奋状态,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的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
K粉,又称氯胺酮,外观呈白色结晶性粉末,无嗅,易溶于水,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K粉具有很强的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二、三次即可上瘾。
1.4 吸毒方式
吸食毒品的方式包括:吸入、外敷、口服、注射。
吸入又包括三种形式:烟吸、鼻吸、烫吸。烟吸是指通过吸烟的形式将毒品吸入体内。鼻吸是将毒品放在纸板上,捏住一只鼻孔,用另一只鼻孔把毒品吸入鼻腔。烫吸或称走板、追龙,是把毒品晶体置于纸片或铝箔上,下面用打火机加热,毒品升华为烟雾,吸毒者用力吮吸缕缕毒烟,或是用小管子追吸毒烟。
外敷是将毒品直接贴敷在齿龈上、舌头下或眼睑旁边,通过皮肤粘膜组织直接吸收。
口服是将毒品晶体及片剂、针剂、酊剂等,直接口服或含服。注射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几种方式,以静脉注射最多。
第二篇: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别走进了这个毁人坑——毒品
钱夙晗
早在100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深受毒品之害,遭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英国对华大量的鸦片贸易,使国人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国力大为减弱。因此中国人又被西方列强称作“东亚病夫”。罪恶的鸦片贸易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了民族存亡的严重危机。这万恶之极的毒品,差点毁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可是时隔一个半世纪,毒品又一次成为我们的一大祸患,它的魔爪已经伸向了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们。
.而现在的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有明显的欠缺,大部分人都认为“吸一两次无关紧要”“一两次不会上瘾”,但是他们错了,要知道一旦沾上了毒品,就像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尽的噩梦,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毒品的危害用它来提醒自己不要和毒品沾上关系。
毒品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对个人的危害;②对家庭的危害;③对社会的危害;④对国家的危害。
⒈对个人的危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由于吸毒者对毒品的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他们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取毒品,为此失去了工作、生活的兴趣与能力,长期吸毒使人精神萎靡,形销骨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⒉对家庭的危害: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会丧失人格,道德沦落,为购买毒品耗尽正当收入后,就会变卖家产,四处举债,倾家荡产,六亲不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往往就是吸毒者家庭的最终结局。
⒊对社会的危害:吸毒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财产后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以贩并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并且毒品吞噬了社会的巨额财富。
⒋对国家的危害:危及国家经济,使国民素质降低,破坏了民族劳动力和战斗力,危害健康,是人类未来的忧患。(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隐忧)
知道了危害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如何抵制毒品。
⒈一定要牢记“一朝吸毒,终生难戒”的忠告,永远不尝第一口。⒉面对诱惑要增强自控能力。
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自强,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千万不要借毒解痛,借毒消愁;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做到以上三点,你要做到以下的九个“不”字:
⑴不听人蛊惑,不受人引诱,不轻信吸毒有“好处”的话。
⑵不与吸毒、贩毒者为伍。遇到亲友吸毒时,应劝其戒毒或向公安机关举报。⑶不接近吸毒场所。
⑷不放任好奇心,切不可以身试毒。
⑸不接受与毒品有染的人送的食品和饮品。
⑹不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而听信谣言,以为吸毒能消愁解梦。
⑺不要有炫耀、爱慕虚荣的心理,以为有钱就吸得起毒。
⑻不盲目模仿吸毒者,也不要崇拜吸毒的“偶像”。
⑼不要养成吸烟的坏习惯,因为青少年吸烟者最容易被毒贩俘辱。
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员,我们不仅要了解毒品的危害,如何保护自己,我们更要知道毒品的泛滥会毁掉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所以我们也要协助并参与到禁
毒工作中,大力打击外流贩毒人员,减少毒品的危害,关心并帮助吸毒人员,让他们改邪归正。
禁毒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它不仅是我国有关机关的责任,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一份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珍爱每个人的生命吧!
2010年5月1日
金坛第二中学
八(8)班
联系电话:82830087
第三篇:抵制毒品 参与禁毒
抵制毒品
参与禁毒
——文东乡开展2018年“6.26”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让毒品远离“我们”,提高老百姓自觉抵制毒品和积极参与禁毒斗争的意识和能力,6月21日上午,文东乡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道路交通服务站和共青团委充分利用赶集日开展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悬挂标语、设立禁毒咨询点、发放禁毒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向过往群众悉心讲解禁毒相关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等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远离毒品,提高拒毒能力,保护自己及身边人不受毒品的侵害,号召广大老百姓要积极支持、参与禁毒斗争。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60余人次。
禁毒宣传月系列活动(图)
通过系列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到抵制毒品、远离毒品的行动中来,全民向毒品说“不”,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
第四篇:抵制毒品 参与禁毒
主题班会之
抵制毒品 参与禁毒
“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是2013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毒品害人害己,禁毒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积极参与抵制毒品。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为了自己,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一、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12个字。
(1)毒品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3)毒品问题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剧腐败现象;
(4)毒品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毒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具有依赖性;(2)具有非法性;(3)具有危害性。
三、什么是吸毒? 吸毒的方式有哪些?
吸毒,就是非法吸食、注射毒品的违法行为。
吸毒的方式主要有:烟吸、烫吸、鼻嗅、口服、注射五种常见方式。
(1)烟吸。将毒品掺入烟丝,通过吸烟将毒品吸入体内。
(2)烫吸。将海洛因放在铝箔纸上或金属匙上,下面用火加热,毒品升华为烟雾,吸毒者用力吸吮缕缕青烟,又称为吸烫烟。
(3)鼻嗅。又称鼻吸。用管对准鼻孔,通过鼻粘膜将毒品吸入。
(4)口服。口服多为毒品的片剂,如口服冰毒片、摇头丸等。
(5)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四、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根据调查,导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好奇心理——毒品作为政府、社区、家长明令禁止青少年接触的物质这一特性本身即决定了它能引起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因为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没有亲眼见过吸毒的真实情景,即使知道一点也是通过别人传言获得的,青少年对毒品的疑问和想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一种不亲身体会就不快的强烈欲望。因而他们总是想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靠近毒品,观察毒品,甚至目睹吸毒者的现实行为。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抱着体会体会吸毒是什么感觉,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和毒品发生了实质性的接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被毒品死死缠住不能自拔。因好奇心而染上毒瘾的青少年占青少年吸毒总数的70%以上。
案例:16岁的男孩小华虽然从小爱玩好动,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这个年纪的孩 1 子,爱打游戏机的挺多,小华也不例外。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一下子就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哥们”怂恿他尝一口时,小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也没心思上了,甚至骗起低年级同学的钱。这个小小年纪的“瘾君子”让我们在叹息之余,更为他对毒品的不设防而痛心。
(二)炫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会认为吸毒是一种高级的享受,吸得起毒代表自己有身份、有钱。吸毒者中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是否有钱,不能看他开多好的车、住多好的房子,而要看他是否吸得起毒。”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不少通过自己努力致富的年轻人开始吸毒,以吸毒来满足自我炫耀心理,最终倾家荡产。
案例:庆生,17名青少年聚在一起吸毒
天元区栗雨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在天元区一农家乐别墅内,17名青少年聚众吸食毒品,有的还是在校学生。
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只见餐桌上摆着自制的吸食麻古的工具和包装毒品的塑料袋。这些人精神亢奋,笑声不断。
经调查得知,当天是胡某20岁生日,他包下了这座农家乐别墅,请“兄弟们”吸食麻古。
经审查,17名男子最小的才16岁,就读于市某职业学校,在学校是班长,家境不错。他表示,没接触过麻古,是第一次尝试。
(三)交友不慎——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和周围的同类发生关系,进行交往,并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朋友等关系。交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可以一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交上一个坏朋友,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使自己的一生暗淡无光。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交友应当非常慎重,以免因交友失误悔恨终生。从吸毒青少年的情况来看,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即是因为交友不慎走上吸毒歧途的。
案例:江苏仪征破获一起青少年涉毒案 90后占五成
该市警方曾破获一起青少年涉毒案,在被抓获归案的15名嫌疑人中,90后占五成,年龄最小的是一名16岁高一女生。
据警方介绍,本月初,民警到社区走访了解到,一名男23岁曾经受过处理的涉毒问题青少年经常不在家,也没有工作,极有可能再次染毒。随即警方在网吧、宾馆等场所布控,15日在本地一家网吧里找到该青年。
经过相关检验证实,该青年再次染毒。同时,该青年交代了他与多人一起吸食的实情,而且他们之间,多人相互容留吸毒。
根据线索,警方相继抓获15名涉毒人员。其中,8名男子、7名女子,年龄最大的30多岁,有3名未成年人,最小的是一名16岁高一女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曾经因涉毒、盗窃、聚众斗殴等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甚至被法院判过刑。
警方在审查16岁高一女生的笔录中显示,交友不慎,“看到别人在吃,我也就尝试了一回。”首次吸食不知是毒品,同时也不知道容留他人吸毒是犯罪。
(四)缺乏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据调查分析,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及上瘾快、戒毒难的特点,误入吸毒泥潭,痛悔莫及。
案例:14岁吸毒女孩
南京警方抓获了一名年仅14岁的吸毒女孩,这个女孩由于多次吸食摇头丸,被警方送到戒毒所强制戒毒。“在戒毒所里,我们问她为什么吸毒,这个女孩好像根本不知道毒品危害。说因为她比较胖,后来一个朋友说吸毒可以减肥,她就吸上了。”这位负责人说,对于被抓进戒毒所,这个女孩还和民警辩解,说摇头丸没有危害,并说只要自己出去,照样吃摇头丸。
“这些新型毒品,不像普通毒品海洛因那样,一天不吸就很难受。这就给这些吸食新型毒品的人一个错觉,觉得新型毒品没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其实,一旦新型毒品成瘾,那它对人体的损害比普通毒品还大,现在有不少吸食新型毒品的人都出现了神经问题”该负责人说。
(五)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和保障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往往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尤其作为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育成长。本身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的恶的榜样,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引路人。
案例:广州市1990年破获了两个家庭共12个成员全部参与吸贩毒的案件。就吸毒而言,两个家庭都是由1人吸毒后引发全家吸毒的。如某少女12岁时即跟着母亲学会了吸毒并成瘾,14岁就不得不靠出卖色相赚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的费用。在戒毒所里,该少女开始醒悟,与母亲互不相认。母亲却利用强制戒毒期满的机会,骗取了女儿仅有的1000元戒毒费,三年不知下落。1997年4月12日,毒瘾缠身的该少女冲向一辆行驶中的出租车自杀。
五、毒瘾为何难戒
毒品为什么能害人呢?毒品(麻醉品)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疾病。为什么一旦沾染上毒瘾就难以戒掉呢?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依赖性。
一是身体依赖。毒品进入人体后,会使人的机体发生适应性改变,建立起新的药物作用下的平衡。一旦停止用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恶心、出汗、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痛苦万分。
二是精神依赖。正常人脑内和体内的一些器官里,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当人体摄取毒品后,内源性阿片肽受到抑制,阿片受体只能靠不断摄取毒品中的阿片类物质才能调节精神平衡。
六、青少年如何远离毒品?
只要做到以下几条,青少年就能有效地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不充许进入歌舞厅,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物品等,不随便跟随他人外出、游玩等。
7.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第五篇: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同学们:
每年的6月26,是国际禁毒日。今年国际禁毒日的宣传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近百年“东亚病夫”的耻辱。勿忘历史,是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和未来。毒品问题,长期困扰着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毒品的蔓延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毒品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下面我介绍一下国际禁毒日的由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由1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通过了《管制麻醉品滥用今后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并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大会结束时,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同年召开的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的6月26日为“反麻醉品的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
禁毒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禁毒需要我们人人参与。为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认真学习禁毒知识。学校要求,各班要组织全体同学,通过出禁毒宣传板报、召开禁毒主题班会、举行禁毒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全体同学增强自觉远离毒品的意识和抵制毒品的能力,确保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
二、树立防毒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面对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和伪装,我们要学会鉴别,学会保护自己,防止被人引诱吸毒;结交朋友要慎重,尽量避免涉足复杂场所、克服过分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平时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和社区的各项集体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三、从我做起,抵制毒品,做到不抽烟,不吸食毒品;不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毒品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吸毒者的身心健康,吞噬(与“是”同音)吸毒者的肉体和灵魂,而且将毁灭吸毒者的美好生活。吸食毒品就意味着自己正走上邪路、绝路,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更是死路一条。
四、主动同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发现有吸食毒品的人员和制造、贩卖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被犯罪分子利用。
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够能健康地成长,为了不让更多的亲人受伤,让我们勇敢地携起手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我宣誓: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