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概论范文

时间:2019-05-13 17: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毒品概论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毒品概论范文》。

第一篇:毒品概论范文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相关概念漫谈

概念乃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和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

新中国禁毒史的四大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在 1950 年 2 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我国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从 1950 年 ~1980 年,我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 30 年。

第二个里程碑是在 1990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禁毒的决定》,我国禁毒工作开始有法可依。

第三个里程碑是在 1998 年 5-7 月,中央政治局七大常委观看全国禁毒展览,极大推动了我国禁毒工作进程。这次展览后,国务院于当年批准公安部成立了禁毒局。1999 年重新组建新一届国家禁毒委员会,2000 年发表了《中国的禁毒》白皮书。

第四个里程碑就是2008年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禁毒法》,这标志着我国禁毒斗争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禁毒法》的颁布施行结束了我国没有禁毒单行法律的历史,为我国禁毒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地强制隔离戒毒部门以《禁毒法》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个性鲜明的戒毒模式与戒断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8年,《禁毒法》对我国的戒毒制度作出了重大改革:首次设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将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增设了戒毒康复场所等内容。

2011年,《戒毒条例》是为了配合新的戒毒制度的实施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戒毒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禁毒法》主要有五大亮点

第一,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禁毒工作机制。从立法高度确立了“禁毒人民战争”这一指导思想和组织形式。

第二,第一次将禁毒委员会写入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禁毒委员会的职责,依法确立了禁毒工作领导体制。

第三,依法明确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

第四,明确规定了禁毒保障机制。《禁毒法》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禁毒经费保障规定,确保禁毒工作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戒毒工作作出重大改革。《禁毒法》立足吸毒者具有病人、违法者、受害者三重属性,对吸毒人员要惩罚,更要教育和救治,所以教育和救治应放在首位。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探索出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回归社会为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

式。对戒毒工作作出了重大改革。首次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立法,将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增设了戒毒康复场所等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和对吸毒人员的关爱。

对吸毒成瘾人员的定位

吸毒成瘾是个体、药物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吸毒成瘾人员是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复合体。

1、法律角度,吸毒成瘾人员是违法者。

2、医学角度,吸毒成瘾人员是脑疾病患者。

3、药理学角度,吸毒成瘾人员是受害者。

4、心理学角度,吸毒成瘾人员是心理疾病患者。

5、社会学角度,吸毒成瘾人员是社会化失败者。

戒毒工作机制

1、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既是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机制创新的过程。

要在认识戒毒客观规律、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总结原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照科学、系统、规范、高效的要求,形成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型戒毒康复模式。

第一,戒毒需要建立完整的方法体系

毒品依赖既是毒品毒理作用导致的顽固脑病,又是个人心理变异导致 的行为病,还是毒品泛滥导致的社会病;

戒毒既要开展脱毒治疗,解除其生理依赖,促进生理功能康复,又要矫治吸毒者顽固的心理行为异常,消除其强烈的心理依赖,促进心理成熟和行为改变,还要帮助吸毒者重建正确社会认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再社会化。

在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必须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手段,建立完整的方法体系。

通过综合方法体系,减轻毒品对吸毒者造成的生理功能创伤,解除认知偏差、自尊低下、社会适应不良和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的困扰,增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整体效能。

第二,戒毒需要建立独特的文化

吸毒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负性亚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在“追求享乐”、“追求欣快”、“追求新奇刺激的生活感受”等思潮的侵蚀下,把吸毒视为显示富有、身份、个性的象征,而陷入毒品泥潭。因此,必须采用有力手段,清除吸毒者头脑中的负性亚文化观念,建立一种健康的、新颖的戒毒文化。

在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过程中,创立一种以戒毒信条为中心,以平等、关爱、非歧视、诚信、自尊、上进为基调,以诱导、非说教、互动交流、自主参与为主导形式,陶冶戒毒者心灵的戒毒文化。通过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戒毒人员,逐渐引导他们认同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接受正常的文化观念,激发其建立戒毒心理动机,自主筑

起摆脱毒品纠缠的心灵防线。

第三,戒毒需要合理的运行流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有必要利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优良管理资源,引入现代社会先进的管理理念,协调各有关部门、阶段和环节的关系,形成集严谨、规范、科学、文明的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流程。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是以戒毒法律、制度为依托,以康复教育为重点,以综合戒毒方法为手段,以成功进行再社会化为目的的戒毒康复模式。

戒毒工作的的主要内容

横向方面:

完整的戒毒包括生理脱瘾与康复、行为管理、教育矫治、心理脱瘾与康复、效果评估等多个阶段或方面,工作内容复杂。

强戒工作既包括生理依赖消除与体能康复,还包括心理依赖改变、不良人格状况矫正,生存技能习得,拒毒技能训练和社会规范的遵守等内容。

强制隔离戒毒紧紧围绕“管理、教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五个中心环节开展工作。

1、生理康复方面

生理康复是促进心理康复的前提条件,是戒毒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强制隔离戒毒生理康复工作不仅包括生理脱毒与康复,而且还包括稽延性戒断症状,吸毒引发的并发症、潜伏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抗复吸综合治疗。主要工作内容有:

(1)吸毒程度检测,包括身体健康程度测查、疾病检测、毒瘾依赖程度检测与评估等;

(2)生理脱毒治疗,包括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脱毒与监护、生理戒断症状的解除、显性生理障碍的治疗等;

(3)生理康复治疗,包括对症支持疗法、必要的营养补充、体质、体能的训练等;

(4)疾病的治疗,包括日常疾病的治疗,伴发症的处置,各种传染病(艾滋病)的处置等;

(5)稽延戒断症状的后续治疗,包括医疗、食疗、仪器治疗、针灸治疗和气功治疗等,抗复吸治疗。

2、监督管理方面

管理是确保戒毒场所安全的必要条件,它贯穿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全过程。监

督管理对整个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起着衔接、协调、规范的作用,能保障戒毒环境的净化、戒毒氛围的形成、戒毒流程的有序运行,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整体效能。主要工作内容有:

(1)场所安全管理,具体项目有警戒护卫、安全巡视、录像警报应急系统监控等;

(2)毒品查禁管理,具体项目有毒品检查、探访探视管理等;

(3)执法业务管理,具体项目有收容、分类分期管理、通信通话管理、奖惩考核、申诉检举控告、规章制度的建立、所内违法犯罪、擅自离所、所内死亡与所外就医、保护性约束措施、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等;

(4)日常生活管理,具体项目有队列训练、生活卫生管理、行为养成等;(5)档案管理,具体项目有戒毒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与管理。

3、心理康复方面 主要工作内容有:

(1)心理诊断,包括毒品依赖程度的诊断、心理健康程度的测试与诊断;(2)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3)心理咨询与治疗,包括增强信心、强化戒毒动机,重塑健康人格,能正确评价自我、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4)临床心理护理,包括稳定情绪、消除戒毒不良心理,心理危机的干预等;(5)心理健康与毒瘾依赖改善状况评估。

4、教育矫治方面

教育矫治是戒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吸毒者矫正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关键措施,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工作内容有:

(1)道德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2)法制教育,包括法律常识、禁毒法规等;

(3)戒毒专题教育,包括禁毒历史、毒品危害、成瘾机理、拒毒技巧等;(4)康复训练,包括所规所纪、行为养成训练、健康生活方式等;

(5)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不健全人格矫正、戒毒动机强化、自控力培养等;

(6)文化职业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

(7)回归社会教育,包括形势政策教育、择业观教育、人际交往艺术等; ⑧个案化教育(及时、对症); ⑨戒毒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等;

⑩教育工作考核与评估:戒毒人员戒治达标率,各项教育、训练的合格率与达标率、教育工作档案建设等。

纵向方面:

1、第一期:脱毒期(入所后的前2个月)

工作的总目标:生理脱瘾与身体康复,治疗并发症及其他疾病,进行毒品危害,法律法规与所规所纪教育。

(1)管理工作的重点:收治建档、安检体检、分类编队、违禁物品与药品管理、违纪违法行为的预防与处置、生活卫生管理、队列训练、财物管理等;

(2)生理脱毒方面工作的重点:制定脱毒治疗方案、实施脱毒、临床监护、身体和尿液检测、各种疾病的防治、艾滋病的筛查与预防等;

(3)教育工作重点:初步认知与环境适应教育。包括吸毒违法教育、毒品危害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所规所纪教育、所内戒毒流程介绍等;

(4)心理矫治的重点:心理测试诊断、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心理档案建立等;诊断评估主要是毒瘾依赖程度的诊断性评估、吸毒及复吸原因诊断、需求评估。

2、第二期:康复期(中间3—20个月)

工作的总目标:心理依赖的矫治,良好行为养成,提高素质。

(1)管理工作的重点:警戒护卫、执法业务管理、生活卫生管理、队列训练、习艺劳动、行为养成、考核奖惩;

(2)生理康复的重点:体能康复训练,伴发症的监测与预防,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等;

(3)教育工作的重点:道德法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戒毒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教育;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教育等;

(4)心理矫治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康复训练;心理调节和心理救助;心理行为康复测评等;评估重点为戒毒效果的检验性评估。

3、第三期:巩固期(后2个月)

工作总目标:巩固前期的戒毒效果,为即将回归社会奠定基础。具体工作内容是帮助戒毒人员树立生活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管理工作的重点:执法业务管理、探视探访管理、期满手续办理、签发戒毒证明;

(2)教育方面重点:防复吸训练、形势政策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就业指导、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教育质量评价;(3)生理康复方面的重点:稽延戒断症状后续治疗,严防传染病传播;

(4)心理方面重点:重塑健康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改变不良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拒毒训练、心理行为康复测评;评估重点为毒瘾戒断效果评估、康复训练状况评估,主要是复吸倾向预测评估。

第一章 毒品概论

第一节

毒品的概念及分类

一、毒品的概念

广义的毒品是指被非法滥用的、能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我国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也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毒品并不是一个医学概念,它既不是指氢化物、砒霜、敌敌畏等能在短时间内直接致人死亡的剧毒品,也不是指在临床中使用的全身麻醉药或局部麻醉药,是指法律明文管制的致依赖性药品。我国的毒品概念具有法律和医学双重属性。这一规定是参照联合国有关禁毒公约的规定和我国近年来打击毒品犯罪戒毒治疗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它界定了毒品与非毒品的区别,指出了毒品的本质特征。

二、毒品的分类

(一)、国际禁毒公约的分类

毒品的国际分类:常见的滥用药物分为三部分十大类:(1)麻醉药品部分

1)阿片类:包括海洛因、吗啡、阿片、哌替啶、可待因、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止咳、止泻和致欣快作用。

2)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和克赖克,由生长于南美的灌木古柯加工提取而成。其短期作用可使滥用者思维敏捷、抑制食欲、睡眠减少、心率加快和呼吸困难,大量使用易引起偏执观念、刻板动作和冲动行为。

3)大麻类:来自一种叫做大麻的植物。包括由大麻直接干燥切割而成的与普通烟草相似的大麻烟。(2)精神药品部分 1)中枢兴奋剂类: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甲苯丙胺(MDMA,摇头丸)、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MDA)、利他林、匹莫林等。其中,利他林和匹莫林,可以治疗突发性猝倒嗜睡综合征和儿童多动症。

2)催眠镇静剂类:指用于镇静、催眠、治疗焦虑、解除肌肉痉挛、控制癫痫发作的一类处方药物。此类药物品种众多,可以分为两大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倬类。其短期作用是使用药者容易入睡。

3)致幻剂类:也称迷幻药,是一类在不影响意识的前提下改变人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药物,包括麦角酰二乙胺(LSD)、苯环已哌啶(PCP)、南美仙人球碱(麦斯卡林)和西洛西宾等。(3)其他部分

1)挥发性有机溶剂类:来自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胶水、去指甲油液、稀料、汽

油、涂改液及多种燃料。滥用后可引起欣快感、话多、夸大、幻觉、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恶心呕吐。

2)酒类:包括啤酒、果酒和白酒等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酒对人体的作用因摄入量的不同而不同。酒的耐受性也非常高,酒依赖者每日饮酒量常超过500克高度白酒而不出现中毒症状。在我国约有4700万酒依赖者。

3)烟草类:烟草滥用即吸烟,是20世纪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烟碱)、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成分,其中主要的是尼古丁。

4)咖啡因类:见于咖啡和可口可乐等饮料中,茶叶中的茶碱与咖啡因作用相似。咖啡因具有加快心率和利尿作用。

(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1、阿片类:以吗啡为典型药物,包括从罂粟蒴果上提取的粗制树脂状天然渗出物,以及人工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如海洛因、芬太尼、哌替啶、美沙酮等。此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镇咳、止泻、致欣快作用。有极强的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且药物的耐受性同步演进。

2、可卡因类:包括古柯碱、可卡因、克赖克等。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用药后易产生欣快、过度健谈、刻板行为、失眠、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发中毒性精神病。此类毒品具有耐受性,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反复使用可引起躯体依赖,但不及阿片类严重,我国目前此类药物滥用的报告很少。

3、大麻类:最常见的大麻制剂有三种,即大麻植物干品、大麻树脂、大麻油。大剂量使用可使人产生幻觉、妄想和类偏执狂感,引起思维混乱和崩溃。一般认为,大麻只产生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和精神依赖性,不产生或仅产生很轻的躯体依赖。

4、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包括苯丙胺(AA)、甲基苯丙胺(MA、冰毒)、匹莫林、哌醋甲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摇头丸)、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MDA)、咖啡因等。用药后精神兴奋、性欲亢进、对食欲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大剂量可引起暴力和中毒性精神病,出现视、听、触幻觉。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潜力,长期应用可产生躯体依赖性。

5、酒精及中枢神经抑制药物:酒精是一种镇静剂,也是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小剂量可引起轻度欣快,但同时失去辨别力、记忆力、注意力、控制力和执行精细动作的能力,并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易于激动。随着剂量的加大,大脑皮层抑制加深,会出现嗜睡、昏迷甚至死亡。大量、长期饮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致残。

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②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此类药物能降低脑、神经、肌肉和心脏组织的活动性,减慢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该类药物具有耐受性和依赖性,并且存在交叉依赖性。在我国,此类药物依赖者大部分是因为治疗失眠而成瘾的,在吸毒人群中合并有镇静催眠药滥用和依赖的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6、致幻剂:包括麦司卡林、麦角酰二乙胺(LSD)、裸盖菇素、苯环已哌啶(PCP)及与PCP相类似的氯胺酮(K粉)等。是一类能引起精神病症状的药物,用药后可改变正常情绪、情感和思维状态,可产生幻觉、错觉、空间定向障碍、自我评价受损、被害妄想和冲动伤人行为。

7、挥发性有机溶剂: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胶水、发胶、除垢剂、稀

料、汽油、涂改液及多种有机溶剂如苯、二甲苯、丙酮、四氯化碳等。具有神经抑制和致幻等药理效应,这些气体进入人体后,使人产生“醉”态,损伤判断力,使感知觉歪曲,高浓度可导致麻醉和死亡。长期滥用会导致严重的器官毒性和行为毒性,可引起耐受性,具有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性。滥用者以少年儿童为主。

8、烟草:烟草中主要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成分,是当今社会使用最广泛的“精神药物”。尼古丁为主要的致依赖性物质,有剧毒。可使吸烟者自觉喜悦、敏捷、脑力增强、减轻焦虑和抑制食欲。长期吸食可致耐受性,突然停用可出现躯体戒断症状,如哈欠、流泪、无力、情绪低落、焦虑、受挫感等,但程度较轻。

(三)、按来源分

天然毒品:是指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如鸦片、可卡因、大麻等;

半合成毒品:是指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反应后合成的一类新毒品,如二乙酰吗啡(海洛因)、二氢吗啡酮等;

合成毒品: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所制得的毒品,如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

(四)、按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分 麻醉剂:鸦片、吗啡、海洛因、哌替啶等; 镇静剂:安眠酮、巴比妥类、安定类; 兴奋剂:可卡因、苯丙胺等; 致幻剂:麦司卡林(仙人球碱)、麦角酰二乙胺(LSD)等 综合作用剂型:大麻(具有兴奋、致幻、镇静作用)

(五)、按毒品的成瘾性强度分

硬性毒品即烈性成瘾药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 软性毒品即温和成瘾药品:大麻、甲丙胺酯、咖啡因等。

(六)、按不同时期分

1、传统型毒品:麻醉及镇静催眠药品如阿片类、巴比妥类药物等;

2、新型毒品:中枢神经兴奋剂和致幻剂如甲基苯丙胺等。

三、毒品与药品的区别

从毒品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毒品来源于药品,只是在使用的目的和用量上发生了变性。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在临床上使用的许多具有依赖潜力的药品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毒品,毒品与这些药品的分界并不是十分明确,正确区别药品与毒品在执法实践中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判断。

1、是否具有医疗价值 药品的使用出于医疗需要,具有医疗价值;而毒品本身在临床上不具有医疗价值,其生产也不是出于医疗目的,是被各国法律严格禁止生产的,如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MA)、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MDMA)、盐酸二氢埃托啡(DHE)、可卡因等。当然,上述所列毒品如鸦片、海洛因、盐酸二氢埃托啡在最初是作为治疗用药品开发使用的,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只是在后来的使用中发现这些药品的成瘾性要远远大于他的医疗价值。且人类已开发出可以替代的、更可靠的、危害相对较小的药品,故我们不再认为它们具有医疗价值。

2、使用的目的、动机不同 用于医疗目的、解除病痛、依照医疗规范使用的是药品;用于寻求快感、贩卖的就是毒品。

3、使用方式不同 由于对使用目的、动机的判断比较困难,很少有人会承认他使用这些药品是在寻找欣快感。因此,使用方式(途径、用量)就成为判断一种致依赖性药品是否成为毒品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改变临床上规定的使用途径与用量时更值得注意。如一个人将美沙酮粉剂用规定剂量维持治疗时,这是一种药品;如将该药溶于水大剂量用于静脉注射时,我们就认为这个人在吸毒。再如丁丙诺啡含片,舌下含服用于戒毒时我们认为是药品,而当将其磨成粉末溶于水注射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在吸毒。这一条在执法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4、生产、流通方式不同 本条主要与禁毒执法相关,对于在临床上使用的具有依赖性的药品,如杜冷丁、吗啡、氯胺酮等,如果它是在医疗规范范围内由医师处方使用的,我们称之为药品,反之,就为毒品。

当然,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以上几条我们应该联合应用,判断某种致依赖性物质是否为毒品,首先看它是否具有医疗价值,如甲基苯丙胺等不具有任何医疗价值,对非法制造、使用、持有甲基苯丙胺的,我们都以毒品论处。

第二节 毒品的特征

毒品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亦即对其产生依赖性。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物质,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成瘾可以引起药物耐受与生理、心理的依赖性,以及各类社会学、精神病学和其他医学的问题。成瘾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脑疾病,是由生物、行为和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成瘾性在医学上叫做依赖性。依赖性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生理依赖性。亦称躯体依赖性。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断地使用某种能使人产生瘾癖的药物所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需要继续使用该药才能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的功能紊乱反应(戒断反应)。生理依赖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这时机体必须在足量的药物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该物质后,身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急剧的、与依赖药物调控时相反的痛苦症状,即戒断症状,是一种反跳现象,表现出与药物原来作用相反的症状。如苯丙胺类药物有提高醒觉、减轻疲劳、抑制食欲和改善情绪等作用,这类药物戒断症状表现为精力疲乏、饮食过多和情绪抑制等情况。

二是精神依赖性。亦称心理依赖性,俗称“心瘾”。指在长期、反复使用毒品后,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产生对毒品的依赖状态。吸毒者多次用药后,使之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导致用药者在心理上对所用药物有一种渴求(连续不断使用该药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和避免不适,即生理上因欣快形成“奖赏性正性强化”和因戒断产生的“惩罚性负性强化”的后果,从而产生心瘾。

精神依赖是依赖者产生顽固性复吸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有少数毒品如致幻剂只有精神依赖,而相当一些毒品同时具有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如阿片类药物和镇静催眠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吸食毒品者在反复用药过程中,首先产生精神依赖,然后产生躯体依赖性,并且一旦产生躯体依赖性后,将会使精神

依赖性进一步加深。如此往复,导致毒品被滥用而成瘾。三是药物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机体持续服用一种药物以后,这种药物的效果退化或维持时间缩短,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与以前同样的或相似的效果。所以吸毒者随着吸毒时间的延长,吸食量会越来越大。药物耐受性是可逆的,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耐受性可逐渐消失。多数药物依赖者在反复用药过程中对药物产生耐受性,作为依赖性极强的毒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另外还有对社会的危害性及非法性,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头等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少人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之一就是毒品滥用。

危害性是毒品的社会特征,为什么世界把这些具有依赖性的药物称为毒品?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药品成瘾后对个人、家庭、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原因之二是因为这些药品成瘾后的戒除非常困难。毒品滥用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家庭、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吸毒者不仅身心健康受损,而且易感染和传染和传播多种传染性疾病,尤其是性病与艾滋病;毒品对家庭的危害主要是家庭经济的消耗、家庭成员间亲情的疏远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毒品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诱发违法犯罪、阻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败坏社会风气方面。

非法性是毒品的法律特征。毒品的非法性表现在它是受国家法律管制的、禁止滥用的特殊药品,它们的种植、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违者视为犯罪而予以严惩。

毒品的以上五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它们都由毒品的定义所决定。其中,依赖性和耐受性是毒品区别于其他毒物的自然特征。由此产生的对吸食者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巨大危害性则是毒品的后果特征。

第三节 几种主要毒品简介

一、鸦片

鸦片又称阿片,俗称大烟、鸦片烟、烟土等,是拉丁文Opium的音译,含浆汁之意,鸦片是阿拉伯医术中的重要药材。据考证,传入中国的鸦片始于唐朝乾封年间(公元666-667年),由阿拉伯商人带入的,那个时候阿拉伯世界正在向外扩展并同印度和中国订立了贸易合同,鸦片是他们进行贸易的产品之一,同时他们也出售罂粟种子,于是在这些国家开始了栽培罂粟的历史。

鸦片有生鸦片和熟鸦片之分。生鸦片来自植物罂粟,罂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全株无毛,叶长,呈椭圆形或长卵形,基部抱茎,银绿色,边呈锯齿状。每年初冬播种,春天开花,其花色艳丽,有红、粉红、紫、白等多种颜色,初夏罂粟花落,约半个月后结出绿色蒴果,大小和形状与鸡蛋相似。用刀将罂粟果皮划破,渗出的乳白色汁液经自然风干凝聚成黏稠的膏状物,颜色也从乳白色变成深棕色,这些膏状物用烟刀刮下来就是生鸦片。生鸦片具有强烈的、令人作呕的气味,类似氨味或陈旧的尿味,带麻醉性,味极苦而特异,长时间放置后,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慢慢变成棕褐色的硬块,鸦片形状不一,常以圆球状、饼状、砖状或不规则形出售。

生鸦片一般不直接吸食,尚需经过烧煮和发酵进一步精制成熟鸦片方可使用。熟鸦片呈深褐色,手感光滑柔软。鸦片内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其含量占总量的25%左右,分菲类和苄基异喹啉类。菲类生物碱主要为吗啡,含量约10%-15%,此外还有少量的可待因(约0.5%)、蒂巴因(约0.2%)及那可叮(约3%)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主要为罂粟碱(约1%)。

吸食鸦片类毒品后,其主要成分吗啡迅速由肠道粘膜、鼻粘膜及肺等部位吸收,通过血液分布到脑、肝、肺、肾、脾等实质器官和全身肌肉、脂肪组织。一般来说,最初几口鸦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但随后可体验到一种欣快感。吸食鸦片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能保持正常的职业和智力活动,但如果长期吸食可是人精神颓废、瘦弱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发呆、瞳孔缩小,对什么都无所谓,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可因急性中毒、呼吸抑制而死亡,但为数不多。

二、吗 啡

吗啡是鸦片中所含的一种主要生物碱,约占10%-15%。1803年由德国化学

家F·泽尔蒂纳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并提取,当时他用分离得到的白包粉末在狗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结果狗吃下去后很快昏昏睡去,用强刺激法也无法使其兴奋苏醒,他本人吞下这些粉末后也进入长时间的睡眠。据此,他用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吗啡斯(Morphus)的名字将这些物质命名为“吗啡”,后来才演变“Morphine”,含义为“梦神”或“睡眠之神”。F·泽尔蒂纳的研究笔记发表于1805年,这个包括50多次试验的报告清楚地表明,他分解出了鸦片首要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物质具有10倍于鸦片的效力,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真到他于1817年在《自然科学年鉴》上再次发表长篇报告之后,这项发现的重性受到广泛注意。这种新物质的使用进展比较缓慢,吗啡的规模化商业生产开始于l827年,是由创建了制药王国的默克公司制造的。吗啡的巨大医学价值直到1831年才被认识到,法国政府为此授予F·泽尔蒂纳价值等同于诺贝尔奖的奖励。到19世纪初,吗啡滥用波及世界许多地区。

吗啡的盐酸盐为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或呈结晶状粉末,味苦有毒、无臭,遇光易变质,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吸潮。随着杂质含量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粗制吗啡为咖啡样的棕褐色粉末,医用吗啡一般为吗啡的硫酸盐、盐酸盐或酒石酸盐,易溶于水,常制成白色小片或溶于水后制成针剂。

在“金三角”地区,粗制吗啡又称为“黄皮”、“黄砒”、“1号海洛因”等,在非法买卖中.“黄皮“论“个”交易,每个重1千克。非法生产的吗啡一般被制成砖块状,东南亚的产品有“999”,“AAA”,“OK”等商标,呈白色、浅黄或棕色,有酸味。

吗啡滥用者多数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在同样重量、纯度下,静脉注射吗啡的效果比吸食鸦片强烈3~4倍。

1.化学结构 吗啡的分子结构主要是一个含有四个双键的氢化菲核,由Ⅰ、Ⅱ、Ⅲ三个环构成。

2.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吗啡可通过作用于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注射lOmg吗啡可使痛阈提高50%.其作用特点为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感觉冲动的传人,对躯体和内脏的疼痛均能有效抑制,且抑制持续性钝痛要优于间歇性锐痛,在疼痛出现前用药效果更好;其镇痛作用的另一特点是意识不受影响。

除镇痛外,吗啡可引起欣快感,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小剂量吗啡的镇静作用好,环境安静时,容易诱导入睡。

吗啡还可作用于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抑制咳嗽反射;作用于第四脑室延

脑背侧催吐化学感受器,引起恶心、呕吐;作用于中脑背盖前核的动眼神经,引起瞳孔收缩。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吗啡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引起低血压,在单次、快速给药时,即使小剂量(5-lOmg,静脉注射)也可能发生,麻醉剂量时(1-4mg/kg,静脉注射)低血压机会更多,但注射速度低于5mg/min时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这些变化是由于其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扩张作用和释放组胺作用,共同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所致,并非对心肌直接抑制的结果。为减少低血压反应,除上述提及的注意事项外,还可预先使用H1、H2受体拈抗剂或临时采用头低足高位。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吗啡可抑制脑干呼吸中枢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缓、潮气量减少、分钟通气量下降。呼吸抑制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吗啡抑制呼吸的机制:首先是使延髓呼吸中枢对C02反应性降低;其次,直接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气延迟,呼吸间隔延长;第三,吗啡可降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性。此外,使用吗啡可导致与自然睡眠类似的膈肌活动减弱,使呼吸容量下降。

老年病人对吗啡的敏感性较高,使用相同剂量时,血浆浓度高于年轻者,故呼吸抑制程度更深。吗啡的低脂溶性限制了对血脑屏障的穿透能力,因婴幼儿血一脑屏障尚未健全,故对吗啡的耐受性低于成人。另外,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使用吸人麻醉药、巴比妥类药物、酒精及其他镇静催眠药,均可加强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

吗啡可促进组胺释放,且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平滑肌引起支气管收缩,两者的协同作用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可诱发哮喘发作。

大剂量吗啡还可抑制小支气管的纤毛活动,使病人排痰受阻,使肺炎、气管炎病人的病情加重。

(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吗啡可抑制ACTH的释放及部分阻断垂体-肾上腺轴对应激的反应。吗啡也可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可能和组胺释放、肾上腺髓质释放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5)对消化和泌尿系统平滑肌的作用:吗啡作用于外周肠肌丛内的阿片受体及胆碱能神经,使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增高,胃肠排空延迟,引起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存留时间延长,水分过量吸收导致便秘。

吗啡可引起胆道平滑肌及奥迪(Oddi)括约肌收缩,增加胆道压力,但很少引起上腹部剧痛。吗啡也可使胰管平滑肌收缩,可能导致血浆淀粉酶升高。吗啡还可增加膀胱括约肌张力,使其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尿潴留。

(6)对体温的影响:吗啡对体温调节中枢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体温下降。

3.体内代谢 肌内注射吗啡后l5-30分钟起效,45~90分钟达到高峰,约维持4小时。静脉注射后20分钟达到峰值,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一小部分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休结合产生镇痛效应。能通过胎盘屏障,可影响胎儿。吗啡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60%~7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5%~lO%脱甲基后形成去甲基吗啡经尿排出体外。15%-20%原形随尿排出,7%~10%从胆汁排出,少量经胃液、乳汁、汗腺排出。吗啡清除半衰期是1.7—4.5小时,清除率为15~30m1/(min.kg)。老年人清除率下降,应酌情减量。

4.临床应用 本品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

严重创伤、战伤、烧伤、晚期癌症等疼痛;心肌梗死而血压尚正常者,应用本品可使病人镇静,并减轻心脏负担。应用于心源性哮喘可使肺水肿症状暂时有所缓解。吗啡还常被用于ICU病人的综合管理中。麻醉和手术前给药可保持病人宁静进入嗜睡,吗啡作为麻醉前用药时,主要目的是使病人镇静,减少麻醉药需要量,并使麻醉诱导平顺。因本品对平滑肌的兴奋作用较强,故不能单独用于内脏绞痛(如胆绞痛等),而应与阿托品等解痉药合用。

5.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大剂量急性中毒时表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发绀、昏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针尖样瞳孔。应吸氧并采用机械通气,同时可用纳洛酮或其他拮抗剂拮抗。

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吗啡:①支气管哮喘;②上呼吸道梗阻;③颅内高压如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脑外伤等;④严重肝功能障碍;⑤待产妇;⑥1岁以内幼儿。

二、海 洛 因

海洛因即二醋吗啡,鸦片系列毒品中最纯净的精制品,目前是我国吸毒者吸食和注射的主要毒品,又称“白粉”、“四妹”、“白面”、“小四”、“老海”、“吊数”等。1874年英国伦敦圣玛利医院的医师莱特在实验室中将无水吗啡与醋酸酐相作用,首次提炼出镇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衍生物——二醋吗啡,经伦敦奥文大学分析检测,认定此物具生物活性,可以镇痛、抑制呼吸与降低血压。1898年,德国拜尔药厂将其注册为商品名海洛因(Heroin),意为“女英雄”,主要用于镇痛。1906年,美国医学会批准海洛因可在美国广泛使用,并建议用于治疗吗啡依赖。不料,海洛因的成瘾性显著高于吗啡,很快,海洛因被广泛滥用。面对日趋恶化的海洛因成瘾问题,1912年召开的海牙国际禁毒会议要求对阿片,吗啡、海洛因的贩运实行管制。192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立法,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海洛因。但为时已晚,海洛因滥用已流毒于世界,成为人类健康的公敌。

纯净的海洛因为白色,有苦味的粉末,水溶性较大,脂溶性极强,易溶于有机溶剂,易吸潮,故多用玻璃纸或锡箔纸包装,以保持干燥。非法生产的海洛因,大多是用阿片或吗啡为原料,以比较简陋的方法制得,纯度并不太高,再加上在非法贩运和走私过程中大小毒贩的层层掺杂,一般毒品黑市上的海洛因含量为10%-40%,由于其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故其颜色和性状差异较大。

在毒品黑市上,通常把鸦片叫做l号海洛因,呈黑色或褐色;把鸦片制成吗啡这一过程的中间产物叫做Ⅱ号海洛因.呈浅灰色或深褐色;3号海洛因又称为金丹,香港石、棕色糖、白龙珠等.是将盐酸吗啡经化学处理产生二醋吗啡后,再添加大量的稀释剂(如士的宁、奎宁、莨若碱、阿司匹林、咖啡因等)而制成的颗粒状毒品,有时也呈粉末状,颜色从浅灰色到深灰色,Ⅲ号海洛因中二醋吗啡和单乙酰吗啡的总含量一般为25%~45%;Ⅳ号海洛因是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反应后不对其进行稀释,而是提纯,然后经过沉淀,予以干燥制成,是目前非法流通量最大的阿片类毒品。在金三角一带,称其为“四姑娘”、“四小姐”、“四妹”,其二醋吗啡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纯的或高纯的Ⅳ号海洛因是一种白色、无味的粉末,且非常细腻以致擦在皮肤上会消失,但如果制造不好则会呈浅黄色、粉红色、棕色的粗糙粉末或呈颗粒状。目前通常所说的和使用的IV号海洛因.实际上并非真正的Ⅳ号海洛因,而是在Ⅳ号海洛因中加入了各种添加剂后形成的粉状或块状物,其海洛因含量多在10%-30%,有的甚至仅为3%左右。在美国,通常称为街头海洛因,在我国某些地区则称之为“零包”、“小包”;现在毒品黑市上已有v号海洛因出现,据说其纯度高达99.9%.主要供高阶层吸毒者消费。但国际上对海洛因的鉴定只定性不定号。

海洛因可口服、烫吸、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其中以烫吸、静脉注射比较常见。

海洛因进人人体后,首先被水解为单乙酰吗啡,然后再进一步水解成吗啡起作用。因为海洛因的水溶性、脂溶性都比吗啡大,故它在人体内吸收更快,易透过血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高纯度的海洛因具有比吗啡更强的抑制作用,其镇痛作用为吗啡的4-8倍,对人体的依赖性是吗啡的5倍以上,常用剂量连续使用4天甚至更短时间即可成瘾。

我国海洛因的主要毒源地是位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三国接壤的金三角和位于西南亚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交界的金新月。

四、大 麻

大麻又名线麻、白麻、火麻,系桑科大麻属,1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雌株称为籽麻,雄株称为花麻。大麻为圆锥根系,主根人土达1m以上,侧根多分布在土地表面以下20cm之内。大麻雄花为圆锥花序,雌花为穗状花序。依据大麻的生育特点可把它的一生划分为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苗期是指从出苗到苗高30~40cm,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发育较快;旺长期是指从株高40cm左右至开花,茎杆生长迅速,是形成纤维的关键时期;成熟期是指雄株从开花到花谢,雌株从开花到种子成熟。

大麻属纤维型经济作物,分纤维型大麻和毒品型大麻两种,其主要分类依据有三:①根据大麻植物顶部干燥花芯中四氢大麻酚(THC)的含量分类,若含量超过3%,则为毒品型大麻。②根据Fetternian等定义的phenotypic指数(THC%+CBD%/CBD%)分类,若该指数大于1,则为毒品型大麻;若该指数小于1,则为纤维型大麻。③根据THC/CBD(大麻二酚)和CBN(大麻酚)/CBD的比值分类,若这两个比值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则为毒品型大麻.若两个比值均小于1,则为纤维型大麻。

大麻的用处很多,其纤维适宜加工制造绳索,麻线、细麻布等;大麻种子含油30%--35%,可用于制造肥皂,油漆等;大麻全草可人药,有利尿、镇静、麻醉等作用。中医认为,大麻仁可润燥、滑肠、通淋、活血。研究发现,大麻还可用作癌症病人化疗时的抗恶心药,也可用于降低青光眼病人的眼压。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麻贲(大麻仁带壳称麻贲)多食,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也有华陀用“麻沸散”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以上记载说明大麻内含有精神活性物质。

大麻植物中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现已查明的化学物质有400多种,其中仅大麻酚及类衍生物就有60多种。大麻中最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是四氢大麻酚

(THC)、大麻二酚(CBD),大麻酚(CBN)及它们相应的酸。THC含量以雌花为最高,且在大麻的不同部位其含量也不尽相同,一般按苞、花、叶、细茎、粗茎、根和种子的顺序递减。在新鲜或正在生长的大麻植株中,THC常以大麻酸的形式存在,大麻植株及其提取物在干燥、加热或焚烧成烟后,大麻酸便转化为THC。

THC呈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和石醚等有机溶剂。THC可通过抽吸大麻烟、饮用大麻饮料,吞服和注射大麻制剂等途径进入人体。THC对人体有多种危害:①导致短期的记忆力丧失;②损害人类染色体;③损害免疫系统;④影响生育和泌乳;⑤损害支气管和肺;⑥导致精神病。长期摄人大麻及其制品,可导致动机缺乏综合征。此外,大麻花粉为过敏原,可引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五、可卡因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部和中部,生长着一种热带山地常绿灌木——古柯树,性喜温暖、潮湿,株高约2~4m,干上有硬而光滑的皮,皮上有红色斑点,树叶茂密,叶长3~7cm,顶尖,呈长椭圆形,深绿色,边缘光滑,形状和味道均类似茶叶。古柯树花小,每朵5瓣,花色黄白。果实呈红色,核内含1枚种籽;古柯树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每年可采摘古柯叶3~4次,一般在3、6、9、11月采摘,每棵树约可采摘40年。

古柯主要产地在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有野生也有种植,野生古柯树叶中可卡因含量较高,约1%,种植的古柯树时中可卡因含量较低。古柯叶含多种生物碱,主要包括可卡因、肉桂酰可卡因、爱岗宁甲酯、爱岗宁等。

可卡因俗称“可可精”’学名苯甲酰芽子碱,是成瘾性最强的毒品之一,易进入脑组织,为中枢神经兴奋药,也是一种局部麻醉药。1860年由德国化学家尼曼(AlertNiemann)从古柯树叶中分离出来,其盐类为白色晶体状粉末,无气味,味略苦而麻,易溶于水和酒精,在溶液中加热易分解,半衰期20~30分钟,脂溶性强。

常见的可卡因制剂有古柯叶和古柯茶、古柯膏、可卡因游离碱(克赖克)、巴苏克(粗制可卡因)。可卡因一般以咀嚼古柯叶、鼻吸、静脉注射等方式滥用,也可性器官给药,口服、抽吸(克赖克)。其滥用方式有尝试性滥用、情景性滥用和强制性滥用三种。

可卡因对人体可产生多种作用,包括中枢兴奋作用,如提高警觉、愉快感、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增强,能较长时间从事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甚至能胜任繁重的、平时不能承担的工作;可阻断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对眼、鼻、喉黏膜神经的效果尤其明显,在早期曾被广泛用作眼、鼻、喉等五官外科手术的麻醉药.但出于可卡因盐酸盐的不稳定性及表面局部麻醉会引起角膜混浊,现在临床上已经用新的、毒副作用更小的麻醉药取代了可卡因;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明显,可引起心律失常、左心室扩大、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肠道缺血等;也可升高体温,诱发癫痫、抑制食欲;可卡因还可降低肺脏一氧化碳的扩散能力,引起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即可卡因肺或快克肺。

可卡因有很强的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可导致精神障碍,也称可卡因精神病,出现幻听、触幻觉与嗅幻觉,最典型的是皮下虫行蚁走感,奇痒难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疲乏、失眠、厌食。

长期吸食者会有一些特有的体征.如鼻中隔穿孔、角膜炎和因过度磨牙而造成牙齿损伤等。

人们一度曾认为可卡因有益于健康,因此,当时许多药物中都含有可卡因,甚至还生产了大量的可卡糖、可卡滋补品。一直到1912年,可卡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心脏毒性、致死性)才被发现和证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开始慎用、限用和管制药品范围。

六、氯 胺 酮

氯胺酮(Ketamine.又称K粉),又名开他敏、茄,多为白色粉末。由于吸食K粉后会使人变得迷糊,故又称为迷糊药。氯胺酮发明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用途是作人畜用的麻醉药,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被广泛应用于野战创伤外科手术。氯胺酮滥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l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矾首次报告了氯胺酮滥用病例,此后,粉剂、片剂氯胺酮陆续出现在街头毒品黑市中。近年来,随着“俱乐部药”、“舞会药”在欧美国家的流行,娱乐性使用氯胺酮日益严重,氯胺酮滥用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1999年以来,氯胺酮已经流入日本、泰国、香港和国内,除香港将其列为一类药品管制外,2001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将氯胺酮列入二类精神药品管理,2004年又将氯胺酮升级为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K粉的吸食方式有鼻吸、抽吸或溶于饮料内饮用,通常是与海洛因、摇头丸、冰毒、大麻等毒品合并使用。

氯胺酮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一方面,该药可选择抑制丘脑-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作用;另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起兴奋作用,使痛觉消失、意识模糊而不是完全丧失,使人处于浅睡眠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意识与感觉分离,称为分离性麻醉,又因可导致肌张力增加造成肌肉强直或木僵,故亦称木僵样麻醉。

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和剂量有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精神、神经系统,表现为鲜明的幻觉、错觉、分离状态、尖叫、兴奋、烦躁不安;二是心血管系统,使主动脉压、心率和心排血指数(心指数)增高。氯胺酮的梦幻作用是导致滥用的根本原因。

七、苯丙胺类

苯丙胺类兴奋药也称安非他明类兴奋药,是指包括苯丙胺、右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等若干种苯丙胺类药物、衍生物及与其他化学物质的合成兴奋药。

(一)苯丙胺

苯丙胺亦称安非他明。合成于1887年,1927年明确其药理作用,1935年引进到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肥胖症、疲劳综合征、儿童多动症和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的抢救等。

苯丙胺纯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油状物,其盐酸盐或硫酸盐为微带苦味之白色结晶样粉末,可口服、注射。有些国家合法生产该药,将其制成片剂、胶囊、糖浆或针剂使用,其类似物有哌醋甲酯(利他林)、匹莫林等,目前仍用于临床。

苯丙胺的药理作用: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欣快中枢.产生欣快体验;中枢兴奋作用,使活动增加、疲劳感消失、睡眠减少;刺激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增加;抑制摄食中枢,导致食欲下降;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兴奋

作用可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可导致体温升高;作用于瞳孔括约肌,使瞳孔扩大;滥用过量可产生幻觉、妄想和认知功能损害;长期大量滥用可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如神经末梢退行性改变。

(二)冰毒

“冰毒”又名甲基苯丙胺、去氧麻黄碱,属苯丙胺类兴奋药的一种,其纯品为无味或微有苦味的结晶体,因其外观形似冰,故俗称“冰毒”,有胶囊、粉剂、小块等多种形式,可抽吸、鼻吸、口服和注射。

冰毒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A.Ogata首次合成,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和鼻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曾给士兵服用冰毒以提高战斗力,德国军队在炎热的北非沙漠也曾使用甲基苯丙胺以增强军队持久作战的能力。冰毒于1940年在日本上市,1945年确定滥用成瘾,1951年日本实行国内管制,1971年被列为国际管制。

甲基苯丙胺滥用在我国并非近年才出现,20世纪50年代我国重庆市一家药厂就曾生产过“抗疲劳素片”,其主要成分即为甲基苯丙胺,1951年在重庆出现过吸食成瘾人群;1962年,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也发生过滥用的问题,后来国家禁止了去氧麻黄素的生产、销售与使用。

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强于苯丙胺,可能是因为易于透过血一脑屏障。其半衰期为11-12小时,尿pH降低时,半衰期缩短,原形药排出增多;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当甲基苯丙胺被加热到200~4000C时,98%完全挥发,而在相同温度下,苯丙胺只有0.7%~1.5%挥发。

该毒品主要流行于日本、韩国、菲律宾、瑞典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内地的冰毒滥用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加,其类似物“麻古”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流行性滥用正在向全国蔓延。

(三)摇头丸、MDEA等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

以上几种都是苯丙胺类策划药,在“策划药”这个概念提出以前,它们的合成是合法的。

摇头丸(MDMA)于1912年由德国Merck公司首次合成,1914年获得专利,1978年首次报道其有增加坦率、敞开心扉、促进交流、松弛情绪的作用。因此,曾一度被作为辅助药物用于心理治疗。80年代MDMA作为致幻剂在美国出现流行性滥用,1985年7月美国禁毒署(DEA)将其列入管制药品。

MDMA是甲基苯丙胺的衍生物,也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兼有致幻作用,又称“迷魂药”、“甩头药”、“快乐药”、“疯丸”等等,常制成颜色、图案各异的片剂和胶囊,据统计有200多种。近年来,“摇头丸”在我国渐呈泛滥之势,其主要滥用场所为舞厅、迪厅、卡拉OK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作为兴奋剂,MDMA的兴奋作用要比可卡因或苯丙胺低;作为致幻剂,MDMA不会产生LSD那种令人震惊的感觉,故MDMA被认为是一种驯化了的致幻剂。MDMA的药理作用包括改善情绪、增进信任、密切关系、感知觉增强;有的出现情感冲动、兴奋异常、自我约束力下降、听到音乐后摇头不止,并有暴力倾向;还有的会出现记忆缺失、精神病症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牙关紧闭、视物模糊等。

MDMA的中毒表现有:诱发心脏病发作(如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导致高热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多种毒品合并滥用过量中毒;精神失常和意外事故。以上原因均可致猝死。

八、麦司卡林

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带生长着一种仙人掌,当地人称之为皮约特(Peyote)。它的种籽、花球碾成粉末口服后能产生强烈的幻听、幻视。

麦司卡林学名三甲氧苯乙胺,是苯乙胺的衍生物,起效时间比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稍慢,服用2~3小时后出现幻觉,幻觉持续时间短,大约1~2小时即可消失,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吸食麦司卡林的危害主要是导致精神恍惚,服用者可发展为迁延性精神病,还会出现攻击性及自杀、自残等行为。

九、麦角酸二乙基酰胺

黑麦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农作物,在我国东北、西北也有栽种。1938年瑞士化学家艾伯特·曼利用黑麦麦角中所含的麦角胺、麦角新碱,首次合成了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ysergids, LSD),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属于半合成的生物碱类物质。其剂型以胶囊为主,在台湾及香港则以黑色砂粒状、小颗粒方式出现,叫作摇脚丸、一粒砂、蟑螂屎等。

在20世纪50年代,LSD曾被用于酒精依赖、神经衰弱、儿童自闭症、社会行为异常及癌症晚期病人的疼痛治疗,但后继研究显示并无实际的证据来支持它的疗效。同时服药时病人常有抽搐、焦虑、抑郁状态或急性妄想、恐惧反应,甚至停止服药后,仍会有幻觉出现。虽然LSD直接造成死亡的病例少见,但间接因迷幻作用而导致车祸及意外事件死亡者却不少见。

LSD的滥用方式以口服为主,静脉注射、吸食等方式非常少见。由于LSD的药物耐受性产生很快,因此滥用者常间断使用。生理上的戒断症状几乎没有,但心理依赖却容易发生。滥用者经常将其与苯丙胺、酒精、大麻合用。LSD的使用剂量每次100~1000mg,如果以30mg/kg的LSD 一次使用,会使病人产生很强烈的丧失真实感,作用持续24小时以上。Hoffer曾预测其致死剂量约为

200mg/kg。LSD的肠道吸收及鼻黏膜吸收良好。不过经由鼻黏膜吸收,病人往往没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出现。血药浓度高峰约在吸食后30—60分钟达到,主要在肝脏转化。只有少量的LSD经尿液排泄,尿中的LSD可在吸食或口服后34—120小时内测得。LSD的半衰期约为36小时。当药效消失、迷幻期结束后,吸毒者往往会感到严重的抑郁,有些人还会出现幻觉重现现象(回闪症状),对这种现象的恐惧反应有时会导致自杀行为。LSD还会使滥用者产生顽固的心理依赖,长期滥用也会出现耐受性以致用量不断加大。小剂量使用的症状类似于交感神经类药物的作用,有恶心、呕吐、脸红、寒战、心搏加快、高血压,然后会有情绪的起伏、时间的扭曲、错视(常看到物体或人身上鲜明的色彩在移动),声音被放大及扭曲。还会出现一种共感体验,叫作syneothesia,即LSD滥用者会听到颜色、看到声音。这些中毒症状的持续时间常随剂量大小而异,通常约6-12小时。常伴有瞳孔极度放大(3~5mm),全身无力、虚弱、失眠。行为上的异常不可预知,使用者看起来都较为安静、被动及自我为中心,病人在冲动不易控制时,会有敌视的态度出现。日常生活能力、性驱力及社交能力都会降低。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经常表现出有时候兴奋、有时候沮丧。若有幻听或其他幻觉出现,可能表示使用者有潜伏的精神病。长期或大量滥用LSD除记忆力受到损害,并出现抽象思维障碍外,还有相当严重的毒副作用,会大量杀伤细胞中的染色体,携带着遗传基因的染色体被大量破坏将导致流产或先天畸形。

十、苯环己哌啶

苯环己哌啶(PCP)也称作苯环利定、普斯普剂,是一种有麻醉、致幻作用的精神活性药物。1958年由美国底特律一个化学实验室首次合成,最初是作为兽医麻醉剂使用,后来作为一个有效的低血管、低呼吸系统毒性的麻醉药用于临床,但在临床使用中却发现使用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可出现幻觉、惊恐发作、谵妄和冲动行为,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即被停止医疗使用。70年代开始出现散发滥用,随后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

PCP呈粉末状,可口服、抽吸、鼻吸、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也可掺人其他毒品中使用。PCP滥用者往往不止使用一种毒品。

PCP具有中枢兴奋、中枢抑制、致幻和麻醉作用,精神行为作用复杂,根据用药剂量不同,PCP可产生苯丙胺样、巴比妥样和其他独特的精神行为症状。小剂量用药会出现与大多数抑制剂相似的镇静效果;中等剂量服用则产生感觉障碍,表现为痛觉缺失或感觉缺失现象;大剂量用药l~2小时后,吸毒者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兴奋躁动、失去痛感、神经麻木,并自感失重、身体漂浮,继而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不连贯,逐渐出现幻觉,可体验到自身形态的改变、光线飘忽,有的还因此导致进攻或自残行为。资料表明,由滥用PCP而引起的自杀、伤人等行为比其他致幻剂要多得多。

滥用PCP后因思维混乱、感觉迟钝、判断力和自控力下降引起的死亡人数要远比这种毒品本身的化学毒性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而且很多死亡原因在常人看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滥用者因思维混乱、自控力太差而溺死在浅水滩中;因感觉迟钝、痛感消失又无力辨别方向而在完全可以逃生的火灾事件中被活活烧死等。

在生理上,吸食、注射PCP者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大量出汗、眼球震颤、复视等症状。与其他致幻剂相似,PCP有一定的心理依赖性,但未发现有生理依赖性。

十一、近年出现的新型毒品

1.迷幻蘑菇 又称神奇的蘑菇,是一种食用后会有类似迷幻药作用的菇类植物。其主要成分是二甲-4-羟色胺磷酸,属致幻型兴奋类精神药物。迷幻蘑菇主要是指蘑菇植物本身或其粉末、碎渣,多见于中美洲、夏威夷和欧洲的毒品消费市场,在亚洲国家比较罕见。

服用蘑菇后约30-60分钟开始起作用,大多数症状在4小时内消失,很少持续12小时以上。蘑菇产生的毒性症状有瞳孔扩大、视力模糊、烦躁不安及交感神经症状如心搏加快、血压升高等,约占50%以上;丧失方向感、无法行走、攻击性行为都可能发生,其中攻击性反社会行为常常威胁到他人的生命,也可能有自杀的行为发生;约39%的服用者产生幻觉,其中以视幻觉最常见,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视觉扭曲,包括物体的形状及颜色都会改变;有20%的蘑菇使用者会有恶心、呕吐发生,少数人对声音的敏感度增强。滥用蘑菇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并不少见,特别是大量服用者,全身抽搐、高热、昏迷、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及死亡都有可能发生。

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病人常有烦躁不安,可让亲人陪伴,并安置在安静的房间内,有助于病人的心情稳定及治疗的进行。

2.“麻古” 实际上是缅甸生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俗称“唠嗑药”、“抢劫药”、“强奸药”,极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此名最早出自云南的边境地区,当地人把“冰毒片”叫作“疯药”。由于南北方发音的差异,一些人特别是北方的一些吸毒者将这种“冰毒片”称其为“麻古”。加上近年来对新型毒品的好奇,使人认为“麻古”是一种区别于冰毒的新型毒品品种,实际上“麻古”就是冰毒片剂。

“麻古”外观与摇头丸相似,公安部对送检的“麻古”检验报告显示:该种毒品均为圆形、片剂、黄连素药片大小,呈玫瑰红、浅橘红、深橘红、苹果绿,上面印有“R”、“WY”、“66”、“888”标记。此种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迷幻作用,吸食后出现健谈、性欲亢进等反应,心脏有问题的人服用后可导致休克或突然死亡。长期滥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记忆减退、精神失常,可损害心、肝和肾,严重者甚至死亡。

3.“忽悠悠” 在西北地区,一些吸毒人员将甲喹酮和镇咳药——“新喘咳宁”的混合物叫作“忽悠悠”。其主要成分为甲喹酮(Methaqualone)和麻黄碱。因服用这两种药片后会产生打瞌睡、似酒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故叫“忽悠悠”。

甲喹酮,英文名为methaqualone或methaqulonum,又名海米那、眠可欣,亦称甲苯喹唑酮、甲喹酮,系我国法定的第一类精神药品。甲喹酮最初是在1951年合成,并在1965年作为非上瘾的、非巴比妥类的安眠药来使用,新甲喹酮是在1960年合成的,在某些欧洲国家可得到药用的新甲喹酮。两者均为非巴比妥类长时作用的催眠药,服后10~20分钟后可引起深睡眠,作用可维持6~8小时,醒后无不适,安全性较大,副作用小,可用于老人、心脏、肺、肾病患者。适用于失眠、神经衰弱、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等。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及成瘾性。由于其滥用愈来愈普遍,我国临床已停止使用。

甲喹酮系低毒性催眠药,但大剂量服用仍可中毒致死。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新甲喹酮即氯安眠酮、甲氯喹酮,即甲喹酮的一个甲基被

氯基取代,性质与安眠酮相似,也是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的第一类精神药品。

4.BDMPEA 化学名为溴-2,5-二甲氧基苯乙胺,属苯乙胺类,英文名有多种,如2CB, Venus, Bromo, Nexus及MFT等。主体结构均为苯环溴代物.所不同的是BDMPEA仅仅比DOB少了一个甲基,兴奋作用则相差不多。作为一种新型的毒品,BDMPEA多在舞厅等娱乐场所被滥用,因其效果和MDMA相似.因此常被当作该类毒品贩卖和服用,但结构上与之相差甚远,且BDMPEA有更强的精神兴奋作用,其药力比MDMA高10倍。滥用该毒品后.服用者的视觉和听觉能力显著增强,性欲亢进,味觉和触觉也有很大提升。过量服用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精神错乱、脱水等症状。一般以丸剂、胶囊或粉剂形式出现,剂量范围5—lOmg,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缉获过此毒品。

5.三唑仑 系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中的一种,具有口服吸收快、见效快、催眠效果好、从体内清除速度快等优点,曾一度被作为最理想的安眠药之一。服用三唑仑后,很快就会出现疲倦、头晕、步态不稳、甚至跌倒等症状。诱骗抢劫犯正是利用了三唑仑催眠快的特点,多次得手。由于罪犯犯罪心切,所以给受害人用药的剂量一定会超过一般催眠所需量,和其他镇静安眠药一样,过量使用三唑仑会使人进入昏睡状态,甚至死亡。

第四节 世界著名的毒品种植基地

一、金三角

金三角位于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原指湄公河(澜沧江)和夜赛河交汇处的一个三角洲。作为世界毒源地意义上的金三角,其范围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克钦邦,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面积约1 9.4万平方公里,大小村镇3 000多个。金三角是一个广阔的低山丘陵地带,处于亚洲大陆陆地气候带与印度洋群岛的海洋气候带结合部,该地区大部分是海拔3 000米以上的山区,气候温暖适中,雨量充沛,丛林密布,土壤肥沃,极适宜罂粟生长,是世界著名的鸦片产地。由于山路崎岖,交通闭塞,马驮人掮仍是这里的主要运输方式。掸、佤、佬、苗、瑶、克钦、傈僳、拉祜、阿卡(哈尼)、汉等民族在此定居,总人口逾百万。

金三角毒源地的形成已有100多年历史。19世纪三次英缅战争(1824~1826、1854、1885-1886)后,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为攫取巨额利润,英国殖民者首次将鸦片种植、生产技术带来,强迫当地人大规模种植罂粟,加工成鸦片后销往中国和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从而植下了烟毒的祸根。1948年缅甸重获独立时,鸦片种植已遍布掸邦和部分边疆地区。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李弥残部在云南战败后退到缅甸东南地区,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占领了掸邦的一些地区作为立足点,着手发展鸦片生产并垄断了毒品交易,使该地区种毒、产毒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其鸦片年产量在50年代末已达700吨,占当时世界非法鸦片年生产总量的50%。60年代是金三角地区鸦片生产的黄金时期。

随着生产、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该地区海洛因纯度日渐提高,数量逐渐增大,部分贩毒组织开始种植、加工并制造大麻及精神药品,染指世界范围的

毒品交易,大规模贩毒集团迅速崛起,先后出现了罗兴汉、坤沙等大毒枭。从60年代末起,随着侵越美军吸毒群体的迅速扩大,海洛因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极大刺激了金三角地区鸦片类毒品的种植和生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现在的金三角已突破原有范围,地理位置不断北移,延伸至缅北、老北、越北等地区。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在80年代以前一直以鸦片为主。60年代末,该地区的鸦片年生产量为1 000吨,70年代末为1200吨,80年代末为1 500~2 000吨。80年代中期后,由于海洛因的毒性、刺激性远远高于鸦片,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海洛因的体积和重量又比鸦片大大减小,金三角地区的制毒者开始在生产鸦片的基础上提炼海洛因,并从欧美引进先进设备、配剂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海洛因的提炼技术和纯度,使金三 角逐渐成为以生产海洛因为主的毒品中心。

进入80年代,金三角地区在生产鸦片、海洛因、吗啡等阿片类毒品之余,开始大麻的非法种植,并在精神药品需求量增大的刺激下开始非法制造精神药品。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滥用的不断蔓延,金三角地区开始大量制造冰毒、摇头丸等毒品。目前我国截获的该类毒品大部分来自金三角地区。

二、金新月

金新月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的三角地带,该地区有3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因其形状近似新月且又盛产鸦片,故被称为金新月。该地区包括伊朗的锡斯坦省,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和西北边境省及阿富汗的边境各省。这里人烟稀少,气侯干燥,交通不便,处于与世界半隔离的状态。

由于自然灾害和连年的战争,金新月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毒品产区,这一地区的鸦片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其中,伊朗有鸦片耕地3万余公顷,阿富汗有鸦片耕地2万余公顷,巴基斯坦最少,但也达到5 000多公顷。80年代中期,金新月的鸦片产量在800吨左右,此后由于连年丰产,该地区的鸦片产量直线上升,1987年年产量骤增至1360吨,1988年该地区鸦片年产量约2500吨,大有与金三角地区分秋色、分庭抗礼之势。80年代以前,由于提炼技术的落后,鸦片一直是金新月地区毒品出口的终极产品。此后,随着西方毒品市场对海洛因需求量的猛增,鸦片的种植者和贩卖者认识到,直接出售海洛因更有利可图。于是,大批的提炼作坊在这一地区出现,从原料到加工一地完成,免去了长途贩运的不便和损耗。金新月虽然是国际海洛因市场的迟到者,但它一鸣惊人,由于它所生产的海洛因纯度高达80%以上,很快畅销西方毒品市场。

目前,美国国内消费的海洛因约60%来自金新月,而欧洲毒品交易市场的海洛因则80%来自金新月地区。

三、银 三 角

银三角位于拉丁美洲毒品产量集中的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所在的安第斯山和亚马逊地区。这一地带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因盛产可卡因、大麻等毒品而闻名,从20世纪70年代起,被人们称之为银三角。秘鲁是世界最大的可卡因产地,古柯种植面积达8万公顷以上,年产古柯6万吨左右。利用古柯叶提炼的可卡因是秘鲁出口最大的农产品,每年可赚外汇1亿美元。

玻利维亚年产古柯叶5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据玻利维亚官方统计,在全国600万人口中,从事古柯叶种植和加工的农民约有50万,从事古柯叶贩运和贸易的也不少于10万,每年外销古柯叶的收入一般在10亿美元左右,在古柯叶大丰收的1986年,该国因种植、加工、贩卖可卡因,曾获利30亿美元,比这个国家当年的出口收入高4倍。

哥伦比亚是第三个可卡因产地,年产古柯叶1.2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三位。厄瓜多尔是第四个可卡因产地,年产古柯叶900吨左右,居世界第四位。

以上合计,该地区每年产古柯叶12万吨,是世界上生产、加工、贩卖可卡因的主要基地。

四、大麻基地

哥伦比亚除了是一个古柯叶生产基地,还是世界最大的大麻产地,年产量为7500~9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这里生产的大麻和从古柯叶中提炼的可卡因,主要走私贩运到美国。据美国缉毒组织估计,哥伦比亚每年向美国销售的大麻达8~9千吨,可卡因达50余吨。所以,哥伦比亚是美国最大的毒品供应国。哥伦比亚的大麻和可卡因生产量仅次于咖啡,已成为该国第二位的主要出口农作物。此外,哥伦比亚还生产一种叫布兰丹加的毒品。这种毒品是从萨凡纳吉哥叶和一种刺苹果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碱,呈白色粉末状,但它与其他生物碱不同,不是一种兴奋剂,而是一种具有强烈麻醉性的镇静剂。

墨西哥是第二个大麻产地,据有关资料记载,1984年,墨西哥产大麻5850吨,仅次于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二位。另外,墨西哥还种植鸦片4100公顷,产量约20余吨,墨西哥生产的大麻和从鸦片中提炼的海洛因,也主要走私贩卖到美国。

牙买加是第三个大麻产地,牙买加虽然是海岛小国,但大麻年产量却高达3 000吨,仅次于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该国每年向美国提供大麻2 000吨。

美国是第四个大麻产地,年产大麻1650吨,约占美国消费量的11%,种植地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等地。

以上4个产地合计,年产大麻1.9万吨左右,成为世界大麻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基地。

五、第四产地

黎巴嫩的贝卡谷地,沃野千里,号称黎巴嫩的粮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动荡局势的加剧,五颜六色的罂粟花开始在这片千里沃野上盛开。令人心动的超额利润使黎巴嫩国内几乎所有的武装派别和民兵组织都卷入了罪恶的毒品交易之中,每年2亿美元以上的毒品交易额,成为维持战火的源泉。争夺毒品的控制权,正是各派力量之间互相残杀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黎巴嫩,早已由一个山地小国跃升为毒品大国,毒品交易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毒品加工厂在贝卡谷地成批出现,毒品一经出厂就被毒贩们源源不断地沿着崇山峻岭中的秘密小道偷运出境,通过地中海运往岛国塞浦路斯南部后,再转运到欧美。

以黎巴嫩贝卡谷地为中心的山区,不仅成为继金三角、金新月和南美的银三角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毒品产区,而且还是海洛因制造与转口的重要中心。不久前,黎巴嫩--地中海--塞浦路斯--欧美的毒品通道被设在塞浦路斯南部的国

际刑警组织和美国的联合缉毒总部侦破,数艘专门运输毒品的船只被查获。国际刑警组织和美国联合缉毒总部的侦破行动,使黎巴嫩的贩毒集团被迫由水上走私转向空中走私,利用乘飞机东奔西走的旅客携带海洛因。

随着黎巴嫩贩毒集团的组织越来越严密,交易范围和交易额也越来越大,该地区已成为东南亚国家输出毒品的最主要集散地。

第二章

吸毒概述

第一节

吸毒的概念与分类

吸毒是指为寻找某种特别的感觉,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通过不恰当的方式、途径使用鸦片、吗啡、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吸毒不同于药物滥用,两者在使用的后果上有所不同,在使用次数上也有差别,如吸食一次海洛因为吸毒,而多次吸食海洛因且已造成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功能缺损等为海洛因滥用。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吸毒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越轨行为,吸毒行为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为利己型吸毒,分两种情况,一为自娱式吸毒,即通过吸食毒品暂时改变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感受,绝大多数吸毒者属于此类;二为炫耀式吸毒,吸食毒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特殊的社会,群体影响力,借助吸毒行为显示自己具有冒风险、藐视法律的实力,标明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

第二类为利他型吸毒,是为了表明从属于特定群体和亚文化(反社会或越轨的)群体或为了确定自己认同某个特别人物而采取的吸毒行为,这类吸毒者通常把吸毒看成一种仪式,其功能是让某一特定团体(反社会、越轨的)和某个特别人物认同自己,进而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

第三类为失范型吸毒,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混乱、传统的行为模式失效、社会约束力削弱而引起的吸毒,此类吸毒还包括由于个人工作、学习、家庭和情感等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吸毒行为。

低龄段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以前两种类型为主,高龄段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以后一种类型为主。

第二节

吸毒成瘾的概念与诊断标准

吸毒成瘾又称药物依赖,物质依赖,是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CCMD-3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个诊断单元。在以前的临床工作中,我国的戒毒工作者习惯于把药物依赖定义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病。可以看出,这是从生物医学角度来命名的,不符合精神医学的分类与命名原则,在精神医学领域,在它的分类与命名系统中已经不大使用疾病这个术语和概念,而普遍采用精神障碍一词,其主要理由是精种障碍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也不具有狭隘的生物学含义,把精神障碍看做一个心理社会概念似乎更为可取,戒毒医学作为精神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命名理当遵循精神医学的分类与命名原则。所以,关于药物依赖的概念应该重新进行定义。

对药物依赖进行定义不可能不涉及它的诊斯标准,关于药物依赖的诊断主要有三,即CCMD-

3、ICD-

10、DSM-Ⅳ,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生物学标准、心理学标准、社会标准。生物学标准包括特征性的戒断症状、耐受性的增加等;心理学标准包括对药物的强烈渴求、不能控制药物使用的开始与结束、长期以来有戒掉或控制使用该药物的欲望等;社会标准包括花了不少时间才能获得该药物(例如多次请医师开处方或长途奔波跋涉)、应用该药物(例如连续不断地吸毒)或从其效应中恢复过来,由于应用该药物,放弃或减少了不少必要的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等。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学标准与社会标准常常不能分得一清二楚。

从以上三个标准可以看出,吸毒成瘾(药物依赖)的诊断必须包括生物学、31

心理学、社会三种标准,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吸毒成瘾(药物依赖)的概念,药物依赖是慢性的、复发性的,具有特征性戒断症状、脑功能受损、强烈心理渴求、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组精神障碍。“慢性的、复发性的”是对药物依赖的病程规律、特点的描述,是病程标准;“特征性戒断症状、脑功能受损、强烈心理渴求,是对药物依赖的生物学、心理学特征的描述,是症状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是对药物依赖者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是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理生活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三是工作能力或操持家务的能力,四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依赖所致的社会功能受损往往不止一个方面。CCMD-

3、ICD-

10、DSM-Ⅳ对于药物依赖的社会功能受损情况都有详细的描述;“一组”是指药物依赖是由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包含多个诊断单元;“精神障碍”是对药物依赖的性质的描述,说明药物依赖不是一种纯生物学的疾病,而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密切相关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障碍。

第三节

吸毒方式与吸毒行为的认定

一、吸毒方式

吸食、注射毒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口服、鼻吸、口吸、注射等多种方式。因最初滥用毒品的方式为口鼻吸入,所以现将滥用毒品的各种方式统称为吸毒。

(一)吸入

1.烟吸 百余年前吸食鸦片是借助烟枪点燃烟土口吸。现多将海洛因掺入烟丝通过吸烟将毒品吸入,多见于初吸者。此法简便易行,掩蔽性强,但过滤、挥发较多,较为浪费,而且一旦成瘾,即感效果差、不过瘾。因此,多数人从经济角度及精神感受方面考虑,成瘾后大多数改为烫吸或注射。目前已有贩毒集团专门特制的含有毒品的香烟,这是贩毒者袭击、引诱正常人群的诱饵。大麻烟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吸食。

2.烫吸 又称“追龙”、“走板”、“吹口琴”、“溜”,是吸毒者尤其是海洛因、冰毒吸食者最常见的吸毒方式。由于肺粘膜的吸收功能很强,而且肺血流直接入左心,再到大脑需时极短。故吸毒后起效较快、欣快感较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烫吸黄皮、海洛因、冰毒、麻古等。

3.鼻吸

多用于可卡因、氯胺酮(K粉)的吸食,吸食者将可卡因装入3-5cm的小管中,在小管中插入稻草杆、塑料管、纸管等,然后对准鼻孔用力吸入,或堵住一个鼻孔,用另一个鼻孔猛吸。K粉的吸食也都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毒品可直接从呼吸道入血循环,起效较快。

(二)口服

阿片酊、大麻油过去曾以口服方式吸食,现多为口服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制剂,如摇头丸、苯丙胺、含阿片的止咳糖浆、三唑仑等。口服毒品后由于消化道各种酶的作用,加上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毒品的药效可明显减弱,故产生依赖性的危险相对较低。但某些毒品如摇头丸、苯丙胺由于其水溶性差、熔点低等特点,决定了这些毒品的吸食以口服为宜。

(三)注射

1.静脉注射

近年在国际上非常流行静脉注射吸毒(IDU),这种方式吸毒者称为“扎”,海洛因、哌替啶、吗啡等毒品均可采用静脉注射。采用静脉注射吸毒的原因,一是吸毒到了一定程度,量小或纯度不够,吸毒者便找不到那种“飘

飘欲仙的感觉”,于是就采用将毒品直接注入血液的手段,以寻求一种短瞬即逝的快感;二是以静脉注射吸毒,达到快感所需的毒品量少,可以节约毒资。

2.动脉注射

其方法与静脉注射相同,动脉注射的危险性要明显大于静脉注射,容易导致动脉瘤或死亡,采用动脉注射者多为追求超强快感的年轻吸毒者,也见于静脉闭塞无法使用的IDU人员。

3.其他注射法

包括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指甲下注射,多用于浅表静脉闭塞无法使用时。

以注射方式吸毒,不仅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重,而且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其中共用注射器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黏膜摩擦

将毒品在口腔黏膜、鼻粘膜、直肠粘膜上摩擦,使毒品通过黏膜而吸收,此法应用较少。

二、吸毒行为的认定

吸毒行为的认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使用致依赖性药品的行为都是吸毒行为,如癌症病人使用吗啡镇痛、外伤性骨折的病人使用哌替啶镇痛等,这些行为都不能认定为吸毒。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认定吸毒行为呢?根据我国公安部的规定'涉嫌吸毒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有吸毒行为:

1.被公安机关现场查获,当场缴获毒品或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且本人供认的。

2.有举报,本人供认且有其他旁证材料能够相互印证的。

3.本人供认且其临床表现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委托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具有相关知识的医师认定符合吸毒人员特征,并出具相应证明材料的。

4.本人供认且其尿样经检测含毒反应呈阳性的。

5.本人不供认,但经尿样检测含毒反应呈阳性,并有其他旁证材料印证的。

6。本人不供认,但经尿样检测含毒反应呈阳性,且用其他检测手段(如促瘾试验)检测证明当事人有戒断症状的。

上述规定为我国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快速、准确打击吸毒违法行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执法实践证明该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我们在戒毒实践中发现,以上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吸毒行为的认定并不好把握.特别是对于处方药的使用,如吗啡、丁丙诺啡、三唑仑、曲马朵、含阿片的止咳糖浆等。我们认为对于这些吸毒行为的认定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地点:如果一个人在家中、在睡觉前使用了一定量的三唑仑帮助睡眠,我们一般不认为他在吸毒;如果一个人在家中、在咳嗽时使用了某些止咳糖浆,我们也不认为他吸毒。但如果以上情况发生于娱乐场所、发生于聚会时就要区别对待。

二是要注意使用的动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难以判断,但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使用医师为治疗他摔伤的膝盖而给他开出的麻醉药品,大多数人不会认为是吸毒,但如果他使用这种麻醉药品只是喜欢药品带给他的那种感觉,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在吸毒。对于如何判断其动机,主要一点是寻找该行为发生情境中的一致性(何时、何地)。

三是要注意使用的方式、途径:这同样是重要的,常会成为判断的关键。多年以来,氯胺酮常被用于创伤外科的麻醉用药,虽然在麻醉恢复过程中会产生兴奋、躁动、幻觉,我们并不认为是吸毒,但若将相同量的氯胺酮粉剂“吸入”鼻

内,会在较短时间是产生兴奋、激动等感觉,并导致严重的依赖,我们就认为是吸毒行为。如果一个人使用丁丙诺啡片剂含服镇痛,我们不认为是吸毒,但如果这个人将该含片用于注射,我们就认为是吸毒。改变原来的用药途径对于吸毒的认定十分重要。

四是要注意使用的剂量:正常使用与滥用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对于处方药而言,如某些止咳糖浆的滥用,取决于人们的用量多少。

第四节

吸毒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从生理学角度对毒品的依赖性进行了解释,认为某些人的神经系统天生具有更多的能量或者说拥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毒品可为吸毒者的神经系统提供一种必需但又非常欠缺的物质,当一个人发现毒品能满足他们神经系统所欠缺的这种物质时,就会导致重复使用毒品。

现代生理学基于上述观点对毒品依赖提出补偿理论,并在动物实验中找到证据。补偿理论认为,吸毒者神经系统缺乏某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中具有控制情绪的作用,如果缺乏这些化学物质,就会使人处于一种不良的精抻状态中,当吸毒者发现毒品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冷漠、抑郁等精神问题时,就会不断重复地使用它们,“吸毒者对鸦片成瘾是因为他们体内不能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鸦片的物质——内啡肽,迫使他们不断地使用鸦片来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补偿理论在可卡因吸食者身上找到了更多证据,他们认为可卡因滥用是因为体内缺乏多巴胺,当吸毒者使用可卡因时,会使多巴胺集中于脑部奖赏中枢,当可卡因的作用逐渐消失时,多巴胺将大量缺乏,“缺乏多巴胺将使吸毒者产生吸食可卡因的欲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一天中必须持续使用可卡因”。

另外,兴奋剂类毒品还可以弥补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足。美国的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也基本认同这种理论,他们用新陈代谢失调来形容吸毒者的生理病变。他们认为那些新陈代谢失调的人,一旦使用麻醉药品,就必须继续使用它,就像糖尿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一样。

上述理论的不足在于,首先,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过分强调毒品对吸毒者的驱动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对毒品依赖产生的影响;其次,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更倾向于一种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些吸毒者的病理变化是天生的,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人体对毒品固有的反应,因为他们天生对包括酒精在内的毒品具有一种耐受力或易感性,并使他们体验到异常的快感,一些人甚至认为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是可以遗传的;第三,上述理论对很多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毒品的种类不同?为什么许多酗酒或吸毒的人并没有遗传性的联系?如果说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固有的,为什么很多初次吸毒的人并不能体验到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欣快感?因此,仅用生理学解释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他方面,由其他学科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解答。现代医学研究并没有证实上述理论或还没有对上述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但现有医学研究认为吸毒后可以导致内啡肽与多巴胺的缺乏。

不论何种毒品,使用过的人并不一定都会上瘾。据调查,试吸过香烟的年轻人只有大约1/3会有香烟瘾,哲学家波普就因为对香烟过敏而变成几乎与世人隔离的隐士。

二、心理因素

(一)好奇心理

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心理一般源于对自己业已成形的生活方式不满,人们在周而复始、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会逐渐产生一种空虚、乏味和麻木的感觉,消极对待这种感觉的人,在心理上会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有改变现状、寻求解脱的本能追求,一旦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风尚、新的生活方式时,极易效仿和体验,而这种效仿和体验往往是盲目的。不少人对毒品的最初了解.可能来自反差极强的两种评价:一方面,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的种种危害,严禁吸毒;另一方面,吸毒者则在吹嘘吸毒后的种种快感。于是,那些苦于生活枯燥乏味的人便极易受好奇心理的支配以身试毒。事实上,这种好奇心理也包含追求刺激的心理成分,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

(二)追求解脱

追求解脱多为成年人,是吸毒的又一个主观原因。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始于对社会、对周围环境或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所产生的不满是、不幸福和失落感。

当今社会,无论哪个阶层,总有部分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不满足、不幸福或失落的感觉。有人会由于自己收入微薄而闷闷不乐,也有的人会由于精神上的空虚,想去寻找一种改变现实生活的解脱办法。对大多数人而言,会采取奋发上进的态度,通过各种积极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而小部分人则会采用种种消极、不健康的手段,用背离社会公德的方式去寻求解脱,比如去赌博、嫖娼、酗酒等等。一旦条件具备,自然也会采用吸毒的方式麻醉自己。

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会经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精神不正常者。通常来讲,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社会,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人格因素

超我意识强的人、谨守宗教戒规的人比较不易去尝试吸毒,而爱找刺激的反社会人格者,试用而上瘾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能力越强,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越强,也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通过使用毒品来降低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些心理学家常常使用“依附性人格”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附性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满足,另一方面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诺罔闻。

心理学家还认为吸毒者对“不同毒品类型的选择与他们控制快乐情绪的自我需求有很大关系”。选择某种毒品的目的,要么使自我收缩,要么使自我扩张。海洛因吸食者常常使用毒品来达到自我收缩的目的,以寻求一种平静、孤独的生活。而可卡因和苯丙胺滥用者则用可卡因和苯丙胺来扩张自我以增强自信心。

三、客观原因

(一)管制不力、接触的机会增多

吸毒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机会接触到毒品,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贝叶罗认为:“瘾品就像病原体,可凭人为的手段诱发任何人的破坏性冲动,不必有异常人格或潜在的社会问题,人就可以对瘾品上瘾”。这个论点可以解释德、美等国医师染上毒瘾的比率为什么从来都高达一般大众的100倍,这个论点也可以解释为件么毗邻毒源地、毒品过境地的云南等地的吸毒比率高于其他地区。曾任美国毒品管理局局长的安斯林格说过:“我们简直没见过律师搞这些东西。我可不相信这是因为律师比医师、护士更有道德或是因为律师比较有办法躲掉这种麻烦,这是躲不掉的。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总有人会想试一下”。所以,唯一的解决之道在于管制货源,加大打击力度。

调查表明,亚洲种植并销售鸦片的地区内,抽鸦片上瘾者,一向都高于不种、不卖的地区;加纳与尼日利亚等非洲转运点都有严重的海洛因与可卡因毒瘾问题。这些现象都显示,邻近毒品、熟悉且容易取得毒品,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多大?美国学者白瑞顿对33个国家官方调查的毒品上瘾人口比例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作了多元回归分析,将成瘾比率与社会、经济、地理等12种独立因素进行对照(包括都市化程度、平均国民收入、与鸦片或古柯产地邻近与否等等),结果发现,邻近产地比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大.其中45%的差异与邻近产地与否相关。白瑞顿因而认定:“在诸多复杂的心理与社会的解释纷争之中,药物滥用的最根本的事实往往被忽略了。那即是,如果不能取得药物,就不会有滥用的行为”。

基于以上理论,当社区中有吸毒者、朋友圈中有吸毒着、家庭成员中有吸毒者时,密切接触者的吸毒概率将大大提高,其中受影响度排行第一的是年轻、单身、人际活动偏少、欠缺体质上或文化背景上的防范机制的男性,这一类人最有可能试用毒品,而且试用后最有可能上瘾。其实并非仅有这一类人会成为欲罢不能的使用者,只要有与毒品充分的接触机会,就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走上同样的路。

上述理论充分说明了加强毒品管制、加强打击力度的重要性。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将影响个人要不要滥用、是否持续滥用、是否成瘾、该不该戒除?假如文化本身是容忍醉酒,是容许酒左右人的行为,那么发生酗酒问题的比率一定高于反对醉酒、要求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文化。因此,爱尔兰和意大利的国民平均酒类消费量虽然都高,但爱尔兰的酗酒案例却比意大利普遍。

土耳其人强烈忌讳吸鸦片,但不反对输出鸦片,因而没有严重的鸦片成瘾问题。中国文化把幻觉等同于精神病,所以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始终未在中国普及。反观日本人,因为对豪饮采取放任态度,使得半数人口基因里携带的喝酒潮红反应也失去原有的保护作用。

毒品亚文化对于决定群体中的个人是否试用毒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亚文化包括:吸毒是身份的象征、吸毒是某些团体的准入标准、吸毒是时髦、吸毒是胆量与勇气的标志等等。很多人就是在这些亚文化的影响下试用某类毒品并最终成瘾的。

(三)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调查表明,缺乏法制观念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清是导致一些人吸毒的主要原因。毒品有毒,已不是鲜为人知,但毒在哪里,对人体究竟有多大危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的认为吸毒可以解愁取乐、潇洒人生,有的说毒品没有多大害处,要说有害就是价钱太贵。由于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在思想上毫无抵制能力,36

从而放纵自己,最后染上吸毒恶习。由于一些毒品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和催眠作用,也导致一些人误认为毒品是治病的良药,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知法、守法和懂法的思想意识。从吸毒行为的形成过程看,缺乏法制观念是主要原因,有些吸毒者不懂得毒品是法律规定的禁止非法使用的物质,不知道吸食毒品是法律所禁止的非法行为,不知道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禁毒法律法规,部分吸毒者甚至认为吸毒是个人爱好,特别是在新型毒品不断涌现的今天,这些问题更为严重。

法制观念的缺乏与毒品危害认识不清,是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的主要体现。目前多数国家已建立、健全社会禁毒宣传教育体系,目的是劝说那些没有使用过毒品的人不要使用毒品,阻止那些偶尔使用毒品的人放弃继续使用毒品。

禁毒宣传、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加深人们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自愿抵制毒品诱惑的决心;②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监督,使反毒斗争成为全民和全社会的行动。

但当前我国的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表现为: 1.禁毒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深入禁毒斗争仅仅依靠政府的力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全民族的运动。但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就必须使禁毒宣传、教育做到广泛而且深入人心。然而,很多国家由于经费不足或对禁毒宣传教育不重视等原因,使禁毒宣传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

2.禁毒教育还没有做到防微杜渐

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预防,目前有的地方吸毒问题较轻,对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但当吸毒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时才给予重视,再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已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毒品预防措施的局限性

禁毒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较大。青少年正处于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其吸毒原因一般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好奇而尝试。通过宣传和教育,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认清吸毒的危害,从而控制吸毒。但毒品预防教育对减少成年人的吸毒行为作用有限,原因有两个方面:①成年人性格已经定形,社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因而对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通过行为方式的引导和社会化措施,就能使他们放弃吸毒;②成年人吸毒之前并不是对吸毒的危害认识不清,多由于事业失败、竞争的压力、失业、家庭解体等造成,吸毒只不过是寻求解脱的一种办法。所以解决这些人的吸毒问题,仅有禁毒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其他措施,从解决产生精神危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入手。然而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他的必然性,解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些人的努力就能办到的。

第五节

吸毒的危害

吸食毒品对吸食毒品者本人、家庭、社会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个体危害

吸毒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是多面的,首先危害的是吸毒者的身心健康。

(一)对躯体健康的危害

毒品可损害人体的重要组织、器官,干扰、破坏正常的新陈代驸。1.病死率增高

世界上每年约有10万人因吸毒而死亡,仅次于因患心脏病和癌症而死亡的人数,居第三位。有资料表明,吸毒者的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群短

10~15年;25%的吸毒成瘾者会在开始吸毒后10-20年内死亡;吸毒人群的死亡率比正常人群高15倍,其中75%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据美国的估算,海洛因滥用者不到全美人口的1%,但每年直接死于海洛因中毒者就高达6 000人;根据英国的估算,每年海洛因吸食者的死亡率可高达16‟-30‟;在我国,已有39 867人死于吸毒,占现有吸毒人数的5%。

吸毒者病死率高的原因有:(l)吸毒过量:过量吸毒引起的死亡占吸毒者死亡总数50%以上。吸毒过量多发生在年轻的静脉吸毒者,常会引起突然死亡,有的死亡发生在注射用药后l 5分种之内。

过量吸毒一般属于意外,常见情况有:经脱毒治疗后,吸毒者对毒品的耐受性下降,而复吸时又急于追求快感,使用脱毒前的吸毒过量,此时一旦静脉注射,易导致中毒;初期吸毒便用了长期吸毒成瘾者使用的剂量引起过量中毒,因为长期吸毒者对毒品的耐受性增加,每日的吸毒维持量往往比初吸毒时高许多倍,甚至十几倍;黑市上出售的海洛因含量纯度不稳定,吸毒者每次获得的海洛因都不尽相同,无法判断其含量,常用估计的剂量,偶尔买到高纯度的毒品,极易引起过量;毒品中掺杂物过多,吸毒者无法判断掺杂物的种类及其含量,常常会引起预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多药滥用较单一药物滥用者更易发生过量中毒,有的为增强快感把镇静剂与海洛因混在一起注射,常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死亡,有的将酒精与镇静安眠药、可卡因与海洛因合并使用,也容易引起死亡。此外,多药滥用常造成诊断困难,不易抢救成功。另外,吸毒者富于冒险和急于追求快感的心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快感,常冒险使用超大剂置毒品,引起过量中毒。统汁表明,过量吸毒致死多见于年龄较轻者。

(2)自杀:吸毒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10-15倍,原因有:时常受到戒断症状的折磨;时常为如何获得下一次毒品而谋划和忧虑;营养不良,时时忍受吸毒所致并发症的痛苦;众叛亲离,被家庭和朋友所抛弃;时时受到执法人员的监察;经常受到贩毒者的威胁;有时,还会受到自身后悔,内疚感的折磨。以上原因常会驱使吸毒者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已的生命。

(3)参与犯罪死于非命:吸毒花费巨大,常使吸毒者倾家荡产,吸毒者为获得毒资常会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甚至互相残杀。

(4)死于各种并发症:毒品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造成直接损伤而引起死亡。据调查,吸毒者化脓性感染的发生率可达40%;病毒性肝炎、心内膜炎、肾炎、结核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艾滋病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一般人群,2004年我国登记在册的89 075例HIV感染者中,41.3%是通过静脉注射毒品(IDU)传播的;部分吸毒者,可对毒品或毒品添加剂过敏而致过敏性休克致死。

(5)患病后求治不积极致死:吸毒成瘾后,吸毒者生活的中心内容就是获得毒品和使用毒品,他们患病后容易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关心身体健康,治疗不及时;毒品掩盖疾病主观症状,延误治疗;生活不规律,不遵守医嘱,影响治疗效果。

(6)死于各种意外事件:毒品可影响吸毒者的精神活动,使吸毒者出现感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操作能力下降。有些毒品使吸毒者不能正确判断高度和距离。吸毒者本来在20层楼上,他却错误地判断自己在平地上,于是,他本想“走”到街上,却从20层楼跳了下来。迎面而来的汽车离自己已经很近了,吸毒者卸错误地判断车离他还很远,于是,他迎着车走过去„„吸毒者操作能力下

降发生车祸和各种工伤率增高。根据美国某中等城市的统计,在因危险驾驶而被捕的人员中有16%是在吸食大麻后驾车的。

2.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各类毒品对消化系统均可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海洛因为甚,主要表现在:

(1)消瘦、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有毒品的抑制食欲作用使饥饿感减弱,引起食物摄入减少;吸毒抑制胃、胆、胰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吸食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睡眠减少,活动增多;吸毒导致的欣快感、生活规律的改变使进食退居第二位。绝大多数毒品均有抑制食欲作用,有的吸毒成瘾者就是误认为毒品可以用来减肥而开始吸毒的。毒品的抑制食欲作用不仅可引起身体消瘦,还可引起某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从而引起一系列营养不良综合征。维生素B族缺乏会引起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显著下降,还会引起末梢神经炎和各种皮炎。铁元素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故吸毒者中缺铁性贫血非常常见。

(2)便秘、胃肠功能紊乱:吸食海洛因可引起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道腺体分泌减少,加上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使吸毒者的便意减弱,从而引起便秘,这种便秘非常顽固,成为长期令吸毒者痛苦的痼疾,有的吸毒者每周或十余天才大便1次,且排便时出血十分常见;某些人利用身体藏匿毒品,吞服装有毒品的避孕套,会引起肠梗阻;阿片类毒品成瘾者在突然停用毒品后会出现胃肠道蠕动异常加快,表现为严重腹痛和腹泻,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可卡因对全身血管均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肠道血管的持续高度收缩可引起肠缺血和坏死,需手术切除。

(3)肝炎:在吸毒者中广泛流行,有人认为“只要是确定的吸毒者,就一定合并有肝炎”。一般认为,乙型、丙型肝炎都是由于共用注射器而感染。某些毒品特别是一些添加剂还可引起慢性肝功能损害。海洛因引起的慢性肝功能损害可能与其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

3对呼吸系统的损害

吸毒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吸毒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毒品对呼吸道的特异性毒性作用;吸毒引起的营养不良与感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经呼吸道吸毒可对呼吸系统发生直接损害:且吸毒量越大,吸烟量也越大,吸食海洛因和吸烟对气管壁纤毛的运动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其后果是使吸毒者出现支气管炎和肺炎。此外,吸烟还可引起细支气管过度收缩,加上支气管对毒品掺杂物的过敏作用,两者均可增加哮喘和肺气肿的发生率。

以吸烟方式滥用可卡因对肺脏的影响较大。由于可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吸毒者对一些肺部原发疾病如肺炎、肺出血以及吸食可卡因所致的“快克肺”感知能力下降。长期抽吸可卡因可使肺脏功能减退。

(2)有些毒品可造成特异性呼吸系统损害:海洛因过量或中毒时可发生海洛因性肺水肿。此病起病较急,一般于海洛因过量后立即出现,表现为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口唇发绀,肺部听诊可闻及水泡音、哮鸣音。有些患者有心房颤动表现。胸片显示两肺有大小不等的浸润阴影,主要沿肺泡分布,有的则融合成片。偶尔可见胸腔内有渗出表现。如抢救不及时往往引起死亡。

滥用可卡因可引起“快克肺”,临床表现为肺炎的诸多症状,如严重胸痛、呼吸困难、高热和缺氧,但在x线胸片上却无任何肺炎征象,抗炎治疗可能对可卡因肺(快克肺)有一定疗效。其原因可能是可卡因降低肺脏对一氧化碳的扩散能力。

(3)由于吸毒者普遍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在海洛因吸毒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国外报道吸毒者中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3.74%。一般来说,吸毒本身不是结核病高发的直接原因,其社会经济状况,如贫困、营养不良等则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4)毒品中的很多掺杂成分也可损害呼吸系统:毒品中的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淀粉、滑石粉等,静脉注射后可引起肺栓塞。有的吸毒者,使用棉球或香烟过滤嘴过滤毒品溶液,导致其中的纤维注入体内,引起肺栓塞,肺栓塞会使本已严重受损的肺脏功能进一步下降。

4.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很多毒品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直接毒性,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性改变,其表现与不同毒品的药理作用有关。海洛因成瘾者在吸毒后24小时内,55%有异常心电图表现,常见有:传导阻滞、去极化及复极化异常、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电轴偏移。可卡因引起心律失常更为常见,注射可卡因短期内即出现心动过速,此外,还可出现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及心肌收缩无力,临床资料提示有些可卡因中毒病人左心室明显扩大。可卡因还可引起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肌梗死。此外,可卡因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由于可卡因促使血小板在小血管内聚集所致。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注射使用海洛因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链球菌,假单孢杆菌也可引起此病,右侧心内膜炎多由葡萄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急性心内膜炎综合征,三尖瓣经常受累,但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常难以听到。左侧心内膜炎多由链球菌引起,常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一般表现为亚急性感染。国外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吸毒者中,70%的细菌性心内膜炎由葡萄球菌引起的;相反,在非吸毒者中,细菌性心内膜炎更多的是由链球菌引起,而且常发生于曾有风湿病或其他心脏病的患者。

5.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吸食海洛因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病变.如惊厥、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炎、远离注射部位的肌功能障碍;长期吸毒可引起智力减退和个性改变;静脉注射伴有不溶性掺杂物的毒品,可直接引起脑血栓;海洛因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会进一步造成脑缺氧.60%的脑水肿患者是由吸毒过量引起的;吸食海洛因还可引起脑白质病,可能是由某种掺杂物引起的脑白质的过敏反应。

可卡因是一种致惊厥剂,单剂量即可诱发癫痫发作,重复使用可引起癫痫慢性反复发作;可卡因还可使原有的癫痫表现出来;可卡因滥用可引起颅内出血、重复动作、共济失调。

6.造成性功能障碍大量事实表明,长期吸食海洛因可以明显损害性功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在男子方面主要是精子生成障碍和影响性交所致。海洛因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一性腺轴功能,使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明显降低,而LH和T是维持男性性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它们的缺乏必然引起性功能障碍。事实证明,凡男性海洛因成瘾者,百分之百将发生性欲低下.表现为阳痿、勃起程度差而不能完成性交,即使能进行性交也常常因为射精延迟、射精不能、精液异常(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不足和精子畸形)而无法使女方受孕,从而引起不育。

在女性方面主要是卵子发生或排卵功能障碍。海洛因可通过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功能而使女性的内分秘系统失调,使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引起月经紊乱、闭经和排卵停止。此外,有些吸毒女性“以淫养吸”,常常合并发生生殖系统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感染以及慢性输卵管

炎等,从而影响精子的输送和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

但初始吸毒的青年男女,其性功能可能还未受到明显损害,此时的性行为或滥交很可能会导致受孕,而且大部分吸毒者的性功能障碍是可逆性的,戒毒康复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7.吸毒与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吸毒与性病、艾滋病紧密相连。吸毒者之间共用注射器、多性伴、性滥交、不注意自我保护,使其易患淋病、梅毒、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多种性病以及艾滋病。

(二)对精神健康的损害

研究表明,吸毒者往往有人格不成熟、人格缺陷的表现,其中,低自尊是最为突出的人格特征,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其用药动机源自他们提高自尊的需要及避免自我贬损的态度。研究认为,吸毒者摆脱限制、逃避责任以及对新奇、激动人心的经历的渴求要高于正常人群。也有报道,吸毒者的社会赞同需要得分更高,这意味着他们在滥用药物时更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吸毒者只有有限的未来发展取向,他们往往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反社会人格在吸毒者中所占比例较大。美国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是药物滥用者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格障碍,占研究病人的25%,其中男性为34%、女性为15%。

吸毒成瘾后,吸毒者的精神健康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表现为交谈时可见赘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受损;情感反应以淡漠、沮丧多见,亦有欣快者;意志活动减弱。行为趋向退缩,始动性不足,懒散、疲沓、劳动力明显下降;人格改变尤为突出,表现为焦躁易怒、猥琐自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明强削弱。

二、家庭危害

(一)耗费大量钱财

吸毒者一旦吸毒成瘾,毒瘾便会越来越大,吸食剂量会越来越高。按每人每天吸食0.1g海洛因,每克海洛因500元计算,l05万登记在册的吸毒者每年需耗资182亿元人民币,更何况实际吸毒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据专家估计我国的实际吸毒人数最低也达400万。

每月1500--15000元的吸毒费用,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更何况相当多的吸毒者根本没有职业,有的连最基本的收入都没有,吸毒的高额支出,也使一些原本富裕的家庭维持不了多久就债台高筑,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产换取毒品,致使家徒四壁。

(二)导致家庭破裂

家庭的幸福需要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共同维护。夫妻当中如果有一方吸毒,就会逐渐失去家庭义务或责任观念,做丈夫的不能尽丈夫职责,做妻子的不能尽妻子义务,夫妻反目,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吸毒人群的离婚率高得惊人。维系一个正常婚姻需要经济来源及夫妻间彼此的关心、体贴和责任感,这些因素任何一方面欠缺都可能造成婚姻危机。吸毒成瘾后,吸毒者变得十分自私且不诚实、烦躁易怒、淡漠厌世。他们淡漠了对配偶的关心体贴、淡漠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中不少人虽然一次次地戒毒,但终不能成功,令配偶和家人感到绝望。

维系夫妻良好关系的另一个因素是和谐的性生活。吸毒者在刚刚开始接触毒品时,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性欲亢进、性交时间延长。一旦长期吸毒则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男性吸毒者中,普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阳痿、射精延迟、不射精,41

而女性吸毒者则大多会出现严重的内分泌失调,导致月经不调、闭经、不能生育和第二性征明显衰退。以上改变,必然导致性生活失去和谐,导致本已危机四伏的夫妻感情破裂。有的吸毒者还将原来不吸毒的配偶拖下水,造成经济上更大的负担和家庭的彻底解体。

(三)贻害后代

吸毒者的后代,绝大多数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生长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家庭关爱,有的经常受到残酷的虐待。生活在吸毒者家庭中的孩子常常伴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甚至是近乎疯狂的变态心理和精神病态,行为也往往具有攻击性和反抗性。这样的孩子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滥用毒品会严重危害妊娠妇女、胎儿以及新生儿的健康,其程度与滥用毒品的种类、使用频度、剂量以及通过胎盘的传递程度和对胎儿的作用有关。

1.对胎儿的危害

海洛因、吗啡等毒品可通过胎盘向胎儿传递,孕妇吸毒l小时后,即可在胎儿体内测出有海洛因存在。进入胎儿体内的海洛因由于脂溶性的特点,大部分会进入神经系统而储存于脑组织中。所以海洛因成瘾的孕妇,其胎儿也间接地滥用毒品,且将被动地成为海洛因成瘾者。如果孕妇中断吸毒又没有相应的治疗,将引起胎儿在宫内表现出戒断反应的发作,胎儿的躁动不安会使孕妇感到猛烈的子宫内刺激。

2.对分娩、新生儿的危害

吸毒成瘾的孕妇怀孕4~6个月时即可50%胎儿发育迟缓,并且在孕期容易早产。娩出的新生儿除可发生畸形、怪胎以外,50%是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少于2 500g)。这些胎儿在围产期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患病率;80%新生儿可出现新生儿窒息、呼吸反射低、颅内出血、低血糖症、低钙血症等合并症;60%~90%的新生儿可有戒断症状,包括尖叫、易激惹、震颤、不安、多动、肌张力增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厌食、体重下降、间断发绀与呼吸暂停、惊厥发作、发热、多汗、腹泻、呕吐、哈欠、喷嚏等,这些症状一般出现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也有10%的新生儿戒断反应不明显.要到出生后2~4周才表现出来,这可能是毒品在胎儿体内有储积或毒品排泄较慢所致。被动成瘾的新生儿死亡率很高,若不经治疗,93%的新生儿将发展到惊厥发作,其病死率可高达3.5%。

3.对乳儿的影响

海洛因成瘾的哺乳期妇女,其乳汁中有海洛因排出,长期吸吮该母体乳汁的婴儿也可被动成瘾,一旦停止哺喂母乳,乳儿就会因戒断症状而哭闹不已,再吸母乳则症状可消失,从而对婴儿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三、社会危害

毒品泛滥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它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影响人类安宁和社会稳定,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吸毒已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犯罪率上升

与吸毒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常见。众所周知,毒品的价格一般在每克数百元以上,吸毒花费非常高昂。因此,一旦染上毒瘾,需花费大量的钱去购买毒品,时间一长,购买毒品很快成了问题,大部分人手头的原有积蓄很快花光了,加之正常收入减少,他们除了常常向亲属、朋友等编出种种借口借钱外,不少人或迟或早会铤而走险,采取非法的途径获取毒资。他们最常从事的犯罪活动是诈骗、盗窃、抢劫、卖淫等,有些则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杀人劫财。

(二)损害国民经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已经注意到'吸毒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毒品吞噬社会财富的能力是巨大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估计,在美国,同毒品有关的各种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大约达到800亿美元,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统计,全美国每年因吸毒、酗酒造成的损失达1 500亿美元,用于治疗吸毒者、加强缉毒的费用达600亿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毒品造成的损失和扫毒所需的巨额经费更是沉重的负担。

(三)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吸毒问题的泛滥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道德风尚的堕落引起的。当时,有一部分著名的学者、教授、诗人鼓吹吸毒的妙处,他们写一些流行一时的书籍,描述如何吸毒,吸毒之后进入什么样的感觉状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赞美吸毒的音乐和实际体验吸毒感觉的组织。这便是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这场运动使吸毒成为许多青年崇尚一时的事情。于是,大量的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

大量的吸毒者出现后,就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毒品亚文化或称吸毒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包括一定的社会风尚成分,或者干脆说,有一种视吸毒为荣、崇尚吸毒的道德风尚。正是这种风尚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破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首先,在大多数吸毒者看来,吸毒并不是丢人或违法或不道德的事,更不是不健康的习惯。他们认为,吸毒不吸毒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他们还认为,不是吸毒行为违背道德,而是干涉、反对吸毒的人才违背社会道德风尚。吸毒者并不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落伍者,相反,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强者和奋斗者,是时代的弄潮儿,因为他们不像芸芸众生那样唯唯诺诺,依法办事,而敢于蔑视、对抗法律,是在“与人奋斗”中生活。因此,他们自觉其乐无穷,吸毒者们还把吸毒最凶的人尊为英雄,把他看成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化身。

正因为有这种崇尚吸毒的道德风尚,许多人便想方设法获取和滥用毒品,以终日沉湎于毒品为乐,以大量滥用毒品为荣。他们不仅自己吸毒,还拉拢与他们有联系的人一起吸毒,不厌其烦地教新的入伍者吸毒,甚至免费为新人提供毒品。其原因,一是由于他们要不断扩大吸毒者的队伍,以显示其吸毒风尚的正确性,并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抗衡。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培养自己的消费者,因为很多吸毒者到了后期往往变成一边吸毒一边贩毒,以贩养吸。

其次,西方许多不吸毒的人甚至整个社会对吸毒问题的态度模棱两可,有的则公开持支持态度,他们同样不认为吸毒违犯社会道德风尚。在美国,有不少的报纸杂志经常刊登有关毒品的文章,而且经常是赞成与反对的文章同时刊登,报刊对此事则一般不予评论。另外,美国有许多美容院、时装店、唱片商店、日用品商店等则公开宣传吸毒,称吸大麻叶和毒性不太强的麻醉剂是一种时髦,是“改善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与习惯。

正因为此,西方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人尤其是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美国一所中学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对毒品认识模糊,不少人认为吸毒“不违背社会公德”、“可以解忧”、“是一种娱乐方式”。美国的一些宗教界人士认为,美国青年对吸毒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观点,是最让人感到可悲的。1985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许多人之所以吸食可卡因,是将吸食可卡因当成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由吸毒导致的社会道德风尚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青少年吸毒。据报道,在美国不少大中城市里,部分青少年就是在败坏了的道德风尚的影响下,自

己主动寻找并品尝毒品“禁果“的。

第三,吸毒败坏社会道德风尚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政府和官员观念的转变。在美国,有许多势力强大的集团支持贩毒、吸毒活动。因此,作为各种集团利益调节者的美国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取消毒品。1984年,美国华盛顿出版的《妇女与家庭》杂志上刊登一篇专栏文章,揭露联邦政府禁毒署长恩斯林格尔在任30年,一方面对外宣称大肆挞伐吸毒贩毒,另一方面他本人亲自向政府内外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和能对他有用的人提供毒品,其中包括参议员麦卡锡。这篇专栏文章还说,首都华盛顿当时有一些宴会供应可卡因和大麻,就像供应马提尼等饮料一样,在国会里,人们也不难听到维护毒品集团利益的言论。

毒品败坏了社会风尚之后,就使吸毒的人有了更充分、更公开的理由去吸毒,而那些还没有吸过毒的青少年,则跃跃欲试,伺机步吸毒者的后尘。他们中许多人迟早会吸上毒并不能自拔。在败坏了的道德风尚下,社会和国家更加显得在吸毒问题上的无能,不管社会也好,政府也好,都有解决毒品甚至根除毒品的愿望。但一旦进入实际行动时,就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反抗。甚至有人预言,毒品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固有问题,解决毒品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因此,有人提出,对于毒品问题,最好不提“根除”和“消灭”,合理的提法应该是“预防”与“控制”。无论是对哪一个国家,还是对全球社会,想摆脱毒品都需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

(四)人力资源上的损失 在吸毒引起的社会损失中,人员损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人员损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显的人员损失,一类是不明显的人员损失。明显的人员损失是指那些因吸毒而直接致死者。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国家都有统计数字。美国政府公布的数字表明,80年代,美国全国范围因滥用海洛因过量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63%.华盛顿地区增加了96%。

除了明显的人员损失外,吸毒还导致了不明显的人员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成人劳动力都是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中坚,青少年一代更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和希望所在。但在今天的世界各国,吸毒不仅毁掉了许多成年人,使他们失去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且还腐蚀着大量的青年一代,使他们在肉体上、心灵上都经历创痛。社会在这方面蒙受的损失,是难以用数字来说明的。

据调查.2004年我国滥用毒品的人群中70.4%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重任,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现在毒品的泛滥使许多青少年在毒品烟雾中沉沦、堕落,直接危害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成败、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试想那些嗜毒如命、病体孱弱、萎靡不振的吸毒者,又怎能挑得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呢?

(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毒品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毒品多种植在山林和低地丛林,可造成这部分地带树木毁坏、土壤流失,使不少稀有的植物物种消失,使动物种群的生存受到影响;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田被侵占,用于种植毒品,这必然影响粮食的产量,造成粮食的损失;第三,非法生产毒品所用的化学试剂大多有毒、易燃、易爆,而地下生产者又操作不规范,这不仅给生产者本人带来中毒的危险,而且由于生产条件差还易产生火灾;第四,毒品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及毒品加工提炼后的有毒化学废料排入河流,可造成河水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水中生物,而且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第二篇:毒品成瘾概论(打印版)

毒品成瘾概论

成瘾的基本概念

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

成瘾的特征

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使用该致瘾源,并不择手段去获得它;有加大剂量或频率的趋势;对该致瘾源的效应产生精神依赖并一般都产生身体依赖;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

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身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或躯体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或反复某种行为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停药、停止某行为或减药、减少某行为后的戒断症状;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觅药渴求或特有的嗜好和习性,以达到欣快、宁静、愉快,乃至销魂状态的欲望。

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依赖性药物的行为。

▲特征:非医疗目的反复用药;用药个体精神和身体的危害;进而酿成社会的严重危害。

▲ 区别:错误用药行为(drug misuse)/停药综合征。

定义毒品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药物本身具有依赖性;

非医疗目的使用;

在非法渠道流通将产生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

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它们有时候被统称为“精神活性药物”。这些药物如果滥用即是毒品。

从自然属性讲,这类物质在严格管理条件下合理使用具有临床治疗价值,那就是药品。

从社会属性讲,如果为着非正常需要而强迫性觅求,这类物质失去了药品的本性,这时的药品就成为了毒品。因此毒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然也有些物质成瘾性大,早已淘汰出药品范围,只视为毒品,如海洛因。

“毒品”、“吸毒”是我国的习惯讲法,而国际上习惯只讲麻醉品、精神药品的滥用。

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 人体反复用药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特点:有选择性、可逆性、交叉耐受性

机制:药效学/药动学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身体状态,表现为欲求定期/不间断地反复用药,以期体验用药后的心理效应/避免由于停药所引起的严重身体不适和痛苦。往往伴有对该药物的耐受性增加。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dependence):

药物使人产生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欢愉、满足感)。

这种虚幻的欣快情绪驱使用药者欲求周期性/连续反复用药,以满足欢愉感觉和对用药的渴求,避免停药所致的严重精神不适,出现强迫性用药行为(reinforcement).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有依赖性的药物反复使用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身体状态。

一旦中断用药,机体产生严重的精神和身体症状,出现异常痛苦的感受,并有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称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

精神依赖性先于生理依赖性产生,二者是导致药物滥用的生物学基础。

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是指成瘾者一旦停止原来的成瘾行为,就会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如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后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吸食海洛因的成瘾者停药8小时~12小时即可出现戒断症状,最初表现为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陆续出现瞳孔扩大(怕光)、打喷嚏、起鸡皮疙瘩、寒战、厌食、呕吐、腹绞痛、腹泻、全身骨和肌肉酸痛及肌肉抽动等表现。

稽延性戒断综合征

许多药物成瘾者在急性戒断综合征消退之后,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主诉,常见者为浑身无力、感觉过敏、失眠、食欲低下、胸闷、易激惹、情绪恶劣等,且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些症状就是所谓的稽延性戒断症状或称迁延性戒断症状。

成瘾的病因

(1)社会因素:

可获得性

家庭因素

同伴影响、社会压力

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2)心理因素

个性研究

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

吸毒→社会家庭问题→负性情绪→吸毒;

吸毒→依赖→戒断症状→吸毒

成瘾行为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较为复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3)生物学因素

现象学和致瘾源分类

行为成瘾现象都有致瘾源。致瘾源是一种能使易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的物质或行为。

物质致瘾源,如鸦片、酒精、尼古丁等精神活性物质是通过人体生理基础而作用的物质致瘾源、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精神致瘾源,又称非物质致瘾源,如刺激性小书、武打电影、电子游戏、网络、赌博等是精神致瘾源。

从现象上说,成瘾可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成瘾,或药瘾和非药理学的成瘾。

依赖性药物

麻醉药品:

阿片类: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二氢埃托菲等

可卡因、古柯叶、古柯糊

大麻、大麻酚

氯胺酮(K粉)

精神药品 :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等

中枢兴奋剂:苯丙胺、冰毒、摇头丸等

致幻剂:麦角酰二乙胺(LSD)等

其他 :

烟草、酒精

挥发性有机溶剂:胶水、汽油等

挥发性溶剂具有抑制和致幻两种作用。滥用后可出现说话含糊、欣快、头痛、恶心、昏晕、昏迷、心率加快、缺氧、平滑肌松弛、血压降低、血管扩张等症状,损伤判断力,使感知歪曲。过量使用时,可导致麻醉和甚至突然死亡。阿片生物碱有镇痛镇静作用及致欣快作用,对消除剧痛作用显著,初用可能有轻度恶心、呕吐等不适,重复用药其欣快作用使人情绪松弛,忘乎所以.由此,渴求再次用药,逐致滥用,滥用产生依赖性.海洛因或吗啡停用后8-16小时出现戒断综合征显著,36-72小时达高峰;度冷丁停用后约3小时出现,8-12小时达高峰,72小时后逐渐减轻,约两周后大部分症状消失,几乎所有的人遗留程度不同的稽延性戒断症状。

成瘾者对毒品产生内在的异常强烈渴求感,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追求重复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重复体验和享受“欣快感”,避免断药后的身心折磨。

中枢神经抑制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常用于镇静催眠,从医疗用药开始,对其潜在 依赖性失去警觉的情况下,长期应用(4个月以上)并逐步增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即进入依赖状态(欣快感并有用药渴求)。停药36左右出现戒 断症状,表现为焦虑、烦躁、头痛、心悸、失眠、恶梦、低血压、肌肉震颤、甚至惊厥、死亡。

巴比妥类比苯二氮卓类戒断症状严重。依赖者对同类药耐受性高,交叉耐受性显著。

滥用诊断标准

1.CCMD-3有害使用(编码:10.×2)

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的损害。

(1)症状标准

有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心理或躯体损害的证据。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最近1年中,至少有一段时间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

(4)排除标准

排除更重的亚型诊断,如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或精神病性综合征等。如诊断了这些亚型,就不再诊断有害使用。

(5)说明

急性中毒不至于导致明显心理或躯体健康损害(有损害的证据)时,不用本诊断。

依赖诊断标准

1.CCMD-3依赖综合征(成瘾综合征,编码:10.×3)

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与耐求性。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

(1)症状标准

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并至少有下列2项。

有使用某种物质的强烈欲望;

对使用物质的开始、结束或剂量的自控能力下降;

明知该物质有害,但仍应用,主观希望停用或减少使用,但总是失败;

对该物质的耐受性增高;

使用时体验到快感或必须用同一物质消除停止应用导致的戒断反应;

减少或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

使用该物质导致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在最近1年的某段时间内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

(4)说明

包括慢性酒精中毒、发作性酒狂、酒精成瘾、药物成瘾。

戒断诊断标准

1.CCMD-3(编码:10.×4)

因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综合征,由此引起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或社会功能受损。症状与病程与停用前所使用的物质种类和剂量有关。

(1)症状标准

①因停用或减少所用物质,至少有下列3项精神症状;

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内感性不适;幻觉或错觉;妄想;记忆减退;判断力减退;情绪改变,如坐立不安、焦虑、抑郁、易激惹、情感脆弱;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不能忍受挫折和打击;睡眠障碍,如失眠;人格改变

②因停用或减少所用物质,至少有下列2项躯体症状或体征

寒颤、体温升高;出汗、心率过速或过缓;手颤加重;流泪、流涕、打哈欠;瞳孔放大或缩小;全身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食欲增加;腹痛、腹泻;粗大震颤或抽搐

(2)严重标准

症状及严重程度与所用物质和剂量有关,再次使用可缓解症状

(3)病程标准

起病或病程均有时间限制

(4)排除标准

排除单纯的后遗效应

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障碍)也可引起与本综合征相似的症状,需注意排除。

(5)说明

应注意最近停用药物时,戒断症状也可由条件性刺激诱发,对这类病例只有在症状符合症状标准才可作出诊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等。精神活性物质可由医生处方不当或个人擅自反复使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如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1)症状标准

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

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受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除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4)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活性物质诱发的其他精神障碍。

(5)说明

如应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鼓励作出一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并分别编码。

七、诊断原则

若同时符合两种或多种诊断标准,则按以下原则处理:

(1)按本书中已有的标准、说明或排除标准中的规定诊断;

(2)按等级原则诊断,如吸毒成瘾优先诊断,不再同时诊断其他物质成瘾或精神成瘾;酒瘾与烟瘾优先诊断酒瘾;

(3)按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的主要致瘾源诊断开

(4)按致瘾源的不同也可以并列诊断,如赌博瘾、酒瘾。

药物滥用的危害

一、个人危害

1、身心健康遭受摧残

2、过量常致中毒死亡

3、降低机体免疫力

二、对社会的危害

1、破坏家庭正常生活

2、促发犯罪行为

3、耗竭社会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对神经中枢的影响:

开始:暂时的兴奋状态

随后:亢进,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改变,脾气暴躁,冲动行为,错觉幻觉,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长期失眠、烦躁、易怒和颓废等,严重者引发精神病、精神崩溃。

对躯体的影响:

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造成损伤。

2、戒断症状:鼻涕不断,哈欠连天,全身哆嗦发冷。

3、孕妇药物滥用:胚胎缺氧死亡;戒断症状使胎儿无法 忍受而死亡;毒品由血液进入胚胎,出现畸形、弱智等情况,婴儿出生后,还必须喂毒品至2-3岁才可实行戒毒,而此时的幼儿已完全不像人样了。

呼吸系统并发症(可引起肺炎、肺水肿、咳嗽、咳痰、发热、咳血、哮喘、肺间隔积气、气胸、气心包和肺泡出血)。消化系统并发症:

抑制食欲引起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综合征。

顽固便秘

阿片类成瘾者戒断时会出现严重腹痛和腹泻。

肝炎在吸毒者中广泛流行。

神经系统的危害:

惊厥、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炎、肌功能障碍;

智力减退和个性改变;

可卡因有致癫痫、颅内出血、抽搐、持续性或机械性重复动作、共济失调和步态异常。

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各种心律失常和缺血性改变。

海洛因成瘾者在吸毒后24小时内,55%有异常心电图表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跳停止);可卡因引起心律失常更为常见(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速和室颤及心衰)

甲基苯丙胺(冰毒)中毒表现为烦躁、焦虑、失眠、神志昏迷、心率不齐、血压过高、恶心、呕吐,严重的导致疯狂而死亡。

MDMA中毒:

诱发心脏病发作(如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致死;

高热综合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性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

精神失常和意外。

免疫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合并症,多人共用注射器可以导致传染病(丙肝病毒(HCV)、乙肝病毒(HBV)、艾滋病的发生及传播。

吸毒与艾滋病

共用注射器、共用过滤纸、共用溶器(认同感、相信对方没有病、缺乏防病知识、“瘾”发时没有注射器、集中注射地等。)

吸毒者的多性伴取向

吸毒者的卖淫

性工作者中的吸毒问题

破坏家庭:吸毒者本身会产生对亲人漠不关心,夫妻感情破裂,家庭气氛紧张。易与人发生冲突,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道德行为,吸毒者对吸毒不以为然,还会去拉拢、胁迫亲人、朋友吸毒,有的则成为毒品贩卖商,使毒品的消费源扩大。

耗竭社会经济、阻碍社会发展:药物滥用一旦成为群体现象,将直接消耗巨额毒资,并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社会为打击制造、贩卖毒品的犯罪行为,开展禁毒戒毒工作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药物滥用造成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势必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药物滥用的管制

1、国际药物滥用管制战略

2、我国药物滥用管制办法

联合国禁毒战略

(一)减少供应(禁种、禁制、禁贩、严格管理)

(二)减少需求戒毒治疗康复(禁吸)

预防教育

药物滥用监测

(三)减少危害美沙酮维持治疗

针具交换

推广安全套

戒毒治疗 :

→生理(药物脱毒)

脱毒期:美沙酮、丁丙诺啡、可乐定替代递减法

康复期:巩固脱瘾成果或防止复吸(美沙酮、丁丙诺啡、纳曲酮、小剂量中药维持治疗、韩氏治疗仪辅助治疗等)。→心理(心理康复)

→ 社会(社会帮教)

美沙酮的药理作用

美沙酮是一种长效阿片类药物,产生很小的耐受性,欣快感弱,能降低对海洛因的渴求感(想瘾),口服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和副作用小,服药后病人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使患者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国外使用已有40余年,可接受率高,费用极低,可能免费提供。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的作用(具体数字)

(三)减少危害

在毒品不能完全禁绝的社会环境里(复吸率高达99%),正视毒品滥用者中部分滥用者不能戒除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

措施和方法以减少毒品滥用者不良行为对公共卫生和社会产生严重后果(艾滋病、肝炎的传播、吸毒的社会成本、吸毒的经济成本、吸毒者丧失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违法犯罪等)的策略。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制定《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2、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禁毒委员会,3、加强群众性宣传教育、调动设置戒毒机构。

第三篇:毒品材料

吸毒的危害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害已、毁家、损国。

(一)害已。

一是严重摧残人的身体。滥用鸦片类毒品,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危害,造成中枢神经麻痹,使脑、心脏、肝脏、肾脏发生病变,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多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二是扭曲人格,自毁前程。吸毒者毒瘾发作时,大多不顾廉耻,丧失自尊,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即使是很有才华的人,一旦吸上毒,就等于掉进了死神和魔鬼的陷阱,不可避免地走向堕落的深渊。这方面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某省艺术学校一名16岁的女生,曾以孔雀舞跳得好而被誉为“美丽的小孔雀”。她因胃疼,听人说吸毒就不疼了,她就试吸了。之后她还想找感觉,又吸了第二次、第三次,上瘾了,她什么都不顾了,甚至觉得吃饭、穿衣都成了额外负担。早晨不练功,晚上不演出。有一天在排练场上毒瘾大发,不可收拾。是毒品海洛因断送了这只“小孔雀”,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使她遗恨终生。三是引发自伤、自残和自杀等严重后果。吸毒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心理、生理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毒瘾发作时,会出现一系列非常痛苦的反应,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用自伤、自残、自杀来解决痛苦。年轻女子韩某,因受不了毒瘾的折磨,在一个初夏的深夜,站在马路中央,用金属片猛割头部,倾刻鲜血直流,并把金属片吞咽下肚。她痛苦地叫道:“死掉算了!”赶到现场的民警打120急救电话。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韩某先是捂着肚子呼疼,要去医院;继而倒在路边吐血。当救护车到后,她又不肯去医院了,躺在地上打滚叫骂;最后被两民警强制送往医院,才保住了一条性命。四是吸毒容易感染艾滋病等传染病。如前所述,吸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肝炎、皮肤病等多种传染病。特别是共同使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极易导致艾滋病的交叉感染。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累计报告的4万余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中,静脉注射毒品者高达63.7%。

(二)毁家。

吸毒不仅消耗大量的资财,还是毁灭家庭的祸首。谁家只要有一个人吸毒,这个家庭就会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幸福和快乐。吸毒者假如每天吸食0.5克海洛因,每克按500元黑市中等价计算,一年就耗资9.1万元人民币。一方面,昂贵的毒资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另一方面,吸毒者本人身体虚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为家庭创造财富。大家想一想,如此坐吃山空,再富有的家庭也会败光。丈夫吸毒则导致夫妻不和、矛盾激化;妻子吸毒则加速婚姻破裂;父母吸毒,则子女遭殃;子女吸毒父母则担惊受怕。为了筹集毒资,先是偷家里的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折腾光了,就到社会上进行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甚至卖淫活动。

刘某,是个15岁的女学生,因吸毒被迫陷进了卖淫的泥坑。父母发现后将她关在家里。但中毒很深的她已经无法静呆家中。她被毒瘾搅得心烦意乱,为了逃出去找毒品解瘾,竟操起菜刀将劝阻她外出的父母砍死!毒品使变得毫无人性的她,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滔天大罪。

24岁的黎某,是某事业单位的干部,家庭条件优越,有贤妻爱子。但他染上毒瘾后,灾难就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为了吸毒,他不仅把家里的全部积蓄化在了一口口烟雾之中,而且欠了一身外债。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还填不满这无底洞。最后,只有一张破草席当床,睡在地上,等待生命一天天耗尽。

吸毒不仅会造成家破人亡,还会贻害后代。一方面,父母吸毒对胎儿发育和儿童成长会造成严重损害。许多先天性呆傻、残疾等就是由父母吸毒造成的;另一方面,父或母吸毒,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而且还会受到虐待、遗弃,给孩子造成深重的灾难。如有个名叫丢丢的三岁男孩,被吸毒并卖淫的母亲当作毒品款抵押给三个吸毒者,可怜的孩子被折磨的遍体鳞伤,人不像人,鬼不象鬼。有一幅对联形象地刻画了吸毒者对家庭造成的危害:

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响打得妻离子散

锡纸半张,不见烟火冲天烧尽田地房屋

(三)损国。

吸毒不仅是危害个人和家庭的祸首,而且是危害社会、损害国家的元凶。

1、吸毒诱发犯罪,危害社会稳定。吸毒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钱财之后,为了维持吸毒,往往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在一些地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与吸毒有关的达60--70%,已成为诱发违法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吸毒人员中,女性90%有卖淫行为,男性70%以上有坑,蒙、拐、骗、抢等犯罪行为。前些年,广西某县破获一起吸毒青少年团伙抢劫案。四名成员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由好奇而吸毒成瘾,最后辍学。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作案70余起,抢得的万元赃款全部用于吸毒。又如某地7个年龄在16-20岁之间的少女,有书不读,有家不回,有工不做,结成所谓“女子飞虎队”,在某城市租了一套住房,白天大门不出,晚上集体抢劫作案,原来他们全是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她们手持凶器,连续作案7起,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2、吸毒吞噬社会巨额财富,造成国家财产流失和经济衰退。据调查,每个青少年吸毒年耗资平均数万元,全国将耗资上百亿元。吸毒、贩毒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2002年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到100万,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按每个吸毒者年消耗海洛因100克(日吸量0.3克)计算,全国每年消耗约100吨以上,以最保守的价格计算,每年消费就高达200亿人民币。目前,大量滥用“摇头丸”及其他麻醉品、精神药品的交易尚无法统计,更不用说毒品问题引发违法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其他严重影响。

3、吸毒严重影响国民素质,危害中华复兴大业。

翻开我国近代史,帝国主义列强以鸦片作炮舰,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抢财掠地。腐败的清朝政府被迫割地赔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使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和奴役。这段历史的悲剧,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彻底荡涤了吸毒等污泥浊水,在国际禁毒史上创造了奇迹。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国际毒潮的侵袭下,毒品在我国死灰复燃。在短短的20多年内,我国吸毒人数持续上升,截至2002年底,全国涉毒地区达2148个县(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达100万(实际比这数字还多)。其中35岁以下人数达85.1%。我们江苏再也不是一块净土,吸毒者最小年龄仅14岁,有的还是在校学生。据我市最新统计显示,仅在2004年中,就查获各类涉毒人员1189人,破获各类涉毒案件622起,其中特大贩毒案件21起,缴获毒品海洛因4020克,冰毒50克,摇头丸6278粒和毒资53万余元。禁毒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任毒品滥泛,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为了让大家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我根据禁毒斗争的实践,在这里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概括地讲一下,以引起同学们的警惕。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有客观方面的,更有主观方面的。这里着重讲一下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好奇心驱使。好奇心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在许多情况下,好奇心能激励同学们发现和思考问题。但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好奇心,一旦与罪恶的事物结缘,以好奇心去尝试毒品,结果不仅是误入歧途,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少年张某是个独生子,聪明好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两个高年级同学躲在一间破房子抽烟,令他对其神秘兮兮的样子产生了好奇,便前去观看。其中一个对他说:“我们吸的这种烟很好玩,你要不要试试?”他经不起诱惑,就吸了一支掺有海洛因的烟。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很快上了瘾。开始旷课,成绩一落千丈。为了购买海洛因,他向父母要钱,向同学借钱,后发展到偷同学的钱。他每天买海洛因要花掉100多元,父母每月的工资,仅够他吸几天,后到社会上行窃。最终被送进了强制戒毒所。多可惜又多可悲啊!二是受人诱惑。青少年重感情,讲义气,有时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受人诱惑而被毒品击中。小雅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但她厌学。羡慕那些辍学而游荡在社会上的“混混”,经常旷课,学校和父母没少批评教育。但她由无动于衷到干脆自动退学到歌舞厅做伴舞小姐。在“舞友”的诱惑下,她开始服用摇头丸,还做向舞客推销摇头丸的生意。小雅的行为已构成了贩卖毒品犯罪,被送进少年犯管教所。三是对毒品无知。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一旦遇到变故或挫折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情绪低落,精神恍惚,意志消沉。为了摆脱心理压力,有的竟相信“毒品可以消愁、解闷和减轻压力”等害人的鬼话,成为吸毒者。林某在初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为全班之冠,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一位同学成绩超过了他,他就感觉十分不自在。为了夺回第一名的位子,考试作弊,受到老师严厉批评后,开始消极。一天在街上闲逛时,他的同学蒋某发现他愁眉苦脸,便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拿出一支烟说:“抽了这支烟,所有的忧愁都会忘掉”。林某不知烟里掺有海洛因,抽后上了毒瘾。有一次毒瘾发作时,林某为摆脱痛苦,吞服安眠药自杀,幸好被父母及时发现,经医生抢救,保住了性命。四是寻求不正当的刺激。有的青少年喜欢冒险,寻求刺激,为了满足一时的心理需要,往往不计后果。但以尝试吸毒作为一种刺激的方式,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何某上初中时,觉得每天上学、回家很平淡,为了寻求刺激,就结交了几个“舞迷”朋友光顾舞厅。

初到舞厅,“舞迷”朋友就给他半粒红色小丸药,并对他说:“吃了这个,保你跳个不停,够刺激”。何某吞服后,果然摇头不止,无法控制。从此,他每次去舞厅就吃摇头丸。不久,他记忆力下降、失眠,体质越来越差,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成绩直线下降,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五是被人蒙骗。有些毒贩利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容易轻信他人的特点,或将毒品掺入饮料、糖果等食物中,或制成各种卡通形象,或用毒品冒充药品,骗你服用,让你上瘾。16岁的花季少女叶某是初三学生,在学校住宿。中考前一天,她突然腹疼难忍,一位同学就拿了一支烟对她说:“这个能止疼,你吸了马上就好了。”小叶没有多想,就吸了那支烟,感觉腹疼缓解。在随后的两天中,她又连续吸了二支,三天过后,肚子不疼了。当她知道那种烟里掺了海洛因时,毒瘾使她再也离不开那种烟了。为了买毒品,她竟从事卖淫活动。好端端的一个中学生,就这样惰落了,最后她被劳动教养。青少年朋友们,请记住古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可随便接受他人食物,不要相信“毒品能解除痛苦”之类的说法,以免上当受骗,走入歧途。六是缺乏对国家禁毒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认识。国家高度重视禁毒工作。1990年底成立了国家禁毒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禁毒工作,制定了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并治”的方针,把对青少年的防毒教育作为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1992年《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的,依法从重处罚。2002年,国家禁毒委、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据此下发了《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同时,我国禁毒立法也逐步完善。对此,除各级禁毒机构、教育部门和有关组织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宣传教育外,广大青少年要自觉地学习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以法律为武器,抵制毒品的诱惑或欺骗,做一名拒绝毒品的勇士。

三、青少年如何抵制和远离毒品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毒贩会盯住青少年?这是因为,贩毒离不开吸毒,没有人吸,毒贩就不可能冒杀头风险通过贩毒获取巨额利润。他们把目光投向青少年,就是利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好奇心强、好寻求刺激等特点,使其上当受骗,一旦上瘾,就不怕你不买毒品,我们的青少年就成了他们摄猎的目标。当前,这方面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在此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牢固构筑拒毒心理防线

青少年朋友抵制毒品,首先要牢固构筑拒毒的心理防线,做到“四个知道”:一要知道什么是毒品;二要知道吸毒极易成瘾,戒断很难;三要知道毒品的危害;四要知道毒品违法犯罪受惩罚的后果。

(二)正确把握好奇心,抵制不良诱惑

前边已讲到青少年的好奇心,对于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冒险心理。但是,面对诱惑,头脑一定要冷静,多问几个为什么,千万不能盲从。面对毒品,一定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千万不能在好奇心驱使人去尝试第一口。

(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少年朋友在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交往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冷静,多和家长、老师和朋友谈心沟通,多找主观原因,排除烦恼。绝对不能借毒品来解脱苦闷,千万要警惕别人利用毒品来对你安慰和引诱。要相信,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以坚定的意志去战胜它,你就获得了人生宝贵财富。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关调查表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更容易沾染毒品。青少年预防侵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1、不吸烟,不喝酒。吸烟、喝酒,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往往是沾染毒品的第一步。据调查,在吸毒者中,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烟、喝酒者所占比例最高。

2、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依照法律规定,有些公共娱乐场所未成年人是不宜进入的。因为这些场所是毒品违法犯罪多发之地,你涉足这些场所,说不定就被毒贩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些好书,多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社会活动。

3、慎交友。青少年喜欢交友,这没错。问题是要慎交友、不要滥交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良莠不分,滥交朋友,就很可能被所谓的朋友用毒品把你打中。禁毒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些毒贩就是千方百计和你交朋友来诱人吸毒的。所以,青少年要慎交友、交益友、不可滥交友、交损友,以防其害。

(五)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物质基础。同学们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吃得香、睡得好、学得快乐、玩得尽兴,才能越来越聪明、漂亮、强健,才能快成才报效祖国。因此,要加倍珍爱生命,不让毒品吞噬健康的机体。

1、珍惜生命的宝贵,做健康的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你父母、亲人和社会。一旦沾染毒品,你将失去健康甚至生命。请记住:珍爱生命,做健康的人。

2、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做有用的人。前边讲过,毒品害已、毁家、损国。禁绝毒品,人人有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保护(自我保护)青少年就是保护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勤奋学习的伟大抱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开展的禁毒活动,并把这种活动当作热爱祖国、为建设三个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具体行动。

愿同学们远离毒品!

祝同学的健康、快乐!

第四篇:远离毒品

远离毒品

第7周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200多年前,英帝国主义为了能够打开中国的大门,赚取更多的白银,就用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惨重的教训,时刻在警醒我们:毒品可以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遭到灭亡。

我们对于毒品一直很痛恨,但并不是人人都做到了自觉地抵制毒品、自觉地远离毒品、自觉地与吸毒现象作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有很多吸毒、涉毒、贩毒的现象,许多美好的生命就在毒品中消亡。据公安机关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在册的吸毒者将近100万,近100万人中,70-80%是35岁以下的青年,而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每年的6月26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国际禁毒日”。22年前,1987的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因此,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开展禁毒的宣传与教育。

青少年吸毒,严重摧残身心健康。青少年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吸毒,很容易成瘾,一旦成瘾,就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不良,抵抗力明显下降,各种疾病发生,慢慢走向死亡。青少年吸毒不但给自身带来极大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甚至破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刑事案件,影响和谐稳定。真的是“一人吸毒,全家受害,社会遭难”。禁毒的最好方法是不涉毒、不接触一切与毒品有关的东西,包括人与物,我们不但要自己做到不涉毒,还要帮助和影响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都不要涉毒。平时在生活中,不要好奇去试一试、尝一尝。很多人都是因为好奇心,一试就摆脱不了。所以有人说:毒品是恶魔,一沾就摔不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青少年就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作为在校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应该有明辩是非的能力,要掌握一定的禁毒防毒知识,增强防御毒品的能力。

同学们,生命是多么的宝贵,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我们面前充满着鲜花、充满着阳光。我们要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远离毒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六年级 王思甜

10.9

第五篇:毒品自查报告

市三十八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我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之一,按照省、市、县禁毒委要求,认真抓好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并对照省禁毒委制订的《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检查验收标准》规范该项工作,重抓落实,富有实效。具体工作如下:

1.从2001年以来,每年都制定了禁毒教育工作计划,并狠抓落实,认真做 好工作总结。

2.成立学校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与全校教职工签定禁毒教育责任书,各班学生向学校禁毒领导小组签定保证书和决心书。

3.制定了《市三十八中禁毒教育工作方案》。建立起了分管领导主抓,班主任负责,政治教师协助,社会及家长参与的工作格局。

4.每学期各政治教师在每班必须上三节以上的毒品预防教育专题课,精心设计教案。

5.组织师生观看禁毒教育宣传影片及文艺演出,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

6.进行禁毒教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

7.举行禁毒手抄报竞赛与展览,开展禁毒教育征文活动。

8.组织师生到戒毒所参观,让病员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

9.主办禁毒教育专刊,开展禁毒教育主题班会。

10.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进行禁毒教育宣传。

11.利用图片展、画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

12.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行的禁毒教育活动。

通过以上工作,广大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毒品,有些什么危害,怎样防毒拒毒等相关知识,树立起了防毒拒毒的牢固意识。

对照《标准》,我们认为,我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是达标的、是符合要求的。

2006.9

下载毒品概论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毒品概论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毒品教案

    禁毒教育(教案选编) (13) 2017年9月25日班会课教案 学习《禁毒法》,做拒绝毒品的好公民 一、导入: 今年6月25是第25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宣传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毒品教案

    追求灿烂生命 远离毒品侵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识吸毒行为 ,认清毒品的危害性。 2.让学生懂得"追求灿烂生命、远离毒品侵害",培养禁毒意识,提高学生......

    远离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在我国,毒品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如果我们一旦染上毒品,便会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1999我国登记在册......

    远离毒品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 一、 指导思想: 禁毒斗争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我校以市、区禁......

    远离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生命,是一道多味的菜肴;生命,是一块多彩的调色板。生命中充满了欢乐和痛苦,也让人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

    如何预防毒品

    如何预防毒品 在我国现有的吸毒者中,青少年吸毒者占80%以上,而这些青少年又多数是中学毕业后1—3年里开始吸毒的,他们大多对毒品一知半解,对它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如何才能预防......

    远离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讲话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我们的国家,历史上曾因吸毒者多,被外国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因为毒品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使我们的国家沦为......

    毒品教育

    学校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为了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切实增强学生防毒拒毒意识,努力减少毒品对我校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