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鞍钢员工权益保护
第三章 员工权益保护
一、员工权益保障体系
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明确了公司和员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遵守执行,切实保护员工各方面合法权益。公司与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100%签订劳动合同。
公司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就业机会平等和同工同酬制度,对性别、年龄、疾病、种族、宗教信仰等没有歧视政策。按照岗位价值取向,构建岗位价值型薪酬分配体系,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全面完成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公司按照国家、省、市保险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员工保险体系,依法为全体员工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为了提高员工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超限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济资金”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参加集团公司企业年金计划。按时足额缴纳各项保险费用,并按规定提取福利费,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
依据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公司《职工工作时间和休假管理办法》,对员工工作和休息、各种休假时间做出规定并严格遵守执行,切实维护员工休息、各种休假权利,员工加班和假期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政策和公司制度执行。
二、员工与公司关系
1、畅通员工参与公司管理渠道
公司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一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规章制度均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再实行,对企业生产经营、改革改造、长远发展等重大事项或方案,均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广泛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处理职工代表提案,并就提案处理结果征求提案人的意见,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提案处理情况;三是发挥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作用,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对生产经营、职工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及危险源点等进行视察,及时解决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四是积极推进厂务公开,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听取意见,通报信息,提升管理民主化和透明度。五是落实民主评议干部制度,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
在公司一届八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公司行政工作报告、2014年职工培训计划等10项内容,对《2014年绩效考评办法(草案)》、《2014年福利费使用方案(草案)》进行票决,同意率100%。
对征集上来的职工代表提案,公司召开了职工代表提案审查委员会会议,进行审查并立案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提案人,处理结果向年度职代会进行报告。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协调劳动关系共赢机制,始终把职工关心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热点问题作为集体协商的重点。2013年3季度,按照《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集体合同》文本规定,公司对所属单位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征集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及解决存在的问题。
2、积极解决员工诉求
公司坚持以“厂务公开”为核心的“三级”职工诉求机制,贯彻落实《职工需求和关注点信息反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不断丰富完善“厂长接待日”、“厂长联络员”、“网络问企”等各项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畅通全公司广大职工发表意见渠道,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需求相结合,把讲政策与办实事相结合,认真听取职工心声,增强企业和谐氛围。加强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职工代表视察制度,对职工需求和关注点及早发现、快速反应、及时介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征集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纠正及解决存在的问题。
3、努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公司建立健全了完善的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对劳动保护措施和设施进行监督检查,充分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利。2013年7月16~17日,公司工会会同安全监察部和办公室等部门,组织职工代表对防暑降温等劳动保护措施、设施以及女职工特殊保护等进行专项视察,对视察情况中各基层单位提出的58条建议与意见,全部落实到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和解答。公司严格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以及公司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办法的各项条款,从关心爱护女职工身心健康出发,做好女职工“五期”保护工作。开展危险动态辨识、全员安全评价活动,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遵章守纪蔚然成风,全年共排查出各类安全隐患5435项,整改5323项,奖励职工报告安全生产隐患39万元,实现了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为零,重大职业危害事件为零的目标。为了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安全生产管理,鼓励职工关注安全,表彰在安全生产中贡献突出的一线职工,开展“群安之星”评选活动,有11名“群安之星”受到通报嘉奖。
4、完善员工健康保障体系
公司十分注重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所有工会小组的劳动保护检查员分批培训,对基层单位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每年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并跟踪考核。委派重点单位的工会干部参加国家安全生产督导师培训。全公司现有国家安全生产督导师证11人,省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证3人,市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证104人,重点单位工会至少有一人持证上岗,确保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工作纳入正规化管理。
为做好2013年防暑降温工作,公司于酷暑前期,在加大对防暑降温工作检查力度的同时,根据现场作业需要,及时调整防暑饮品品种和供应量,保证生产一线职工防暑降温饮品的需求。同时,开展为一线职工“送清凉”活动,由公司主要领导带队为生产一线职工送去饮水机、电风扇、药箱、痱子粉等防暑降温用品。
5、热心帮扶困难员工切实关心职工生活,加大帮扶困难职工力度。依据鞍钢特困、困难和困难边缘职工的界定标准,本着不漏一户、不丢一人的原则,在全方位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公司建立特困职工档案193人,建立困难职工档案399人,困难边缘职工档案742人。2013年,救济困难职工13991人次,使用救济费413万元;救济退休困难职工13434人次,使用救济费768.34万元。总计使用救济费1181.34万元,救济27425人次。向因天灾人祸突发困难的职工发放温暖工程专项资金26.2万元,有92人受益。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向113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救济金16.54万元。对长病长休列编外困难职工月收入不足1050元的补到1050元,2013年有559人得到补助,发放救济金475.7895万元。
6、丰富员工文化生活
重视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职工书屋以及职工文体协会、兴趣小组的作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爱厂如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2013年,公司还先后组织开展职工登山、羽毛球、趣味运动会和“中国梦、鞍钢情”股份公司专场文艺演出等多项文体活动。公司职工拔河队在参加全国拔河锦标赛、全国拔河精英赛暨新星系列赛总决赛、全国U23青少年拔河锦标赛、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拔河邀请赛四项国家级赛事中,发扬顽强拼搏的鞍钢精神,共计获得8块金牌、2块银牌,为公司赢得了荣誉,提高了社会对公司的认知度。
四、员工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员工数量35520人,其中,生产人员28835人,技术人员4536人,服务人员576人,管理人员1573人。公司女性员工4308人,占员工总数12.13%。45周岁以下员工20242人,占员工总数56.99%。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33700人,占员工总数94.8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7人,占员工总数的0.16%;具有硕士学位465人,占员工总数的1.31%;具有本科学历7672人,占员工总数的21.60%;专科8866人,占员工总数的24.96%;中专16640,占员工总数的46.85%。
2013年,招聘应届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37人,占2013年初在岗员工的比例为0.8%。
五、员工培训与提升
2013年,公司培训工作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实际,以推进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等为主线,不断改进员工培训模式,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促进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强化员工培训需求预测。结合公司战略发展、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实际,以培养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生产操作三支人才队伍为重点,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开展了培训需求预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并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全面完成员工培训计划。2013年,公司采取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加强管理创新培训,实现企业战略思维的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培训,实现企业快速提升的转变;加强技能创新培训,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转变为重点,全面提升管理和
14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带动生产操作人员整体技能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公司不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2013年组织员工参加集中培训19656人次。其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参加政治理论、战略管理培训533人次;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管理知识、专项技术培训5326人次;组织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696人次;组织生产人员参加技术等级、设备点检培训4435人次;组织特种作业安全资质培训6643人次;组织班组长安全、职业化训练等培训1797人次;组织委培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05人;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高校进修121人。组织员工参加岗位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26071人次。
4、
第二篇:浅议餐饮服务行业员工权益保护
浅议餐饮服务行业员工权益保护
07级法律本
浅议餐饮服务行业员工权益保护
(应该去掉)摘要
餐饮服务业在我国现阶段用工比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员工权益被侵犯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有用人单位的因素,也有行政监管方面的缺失造成的。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针对 餐饮服务行业的用人特点出发,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加之行政监管,工会组织建设以及员工自身的保护等方面互相协调配合。
关键词:餐饮服务业;员工;劳动法;权益保护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古老而传统的餐饮行业显示出新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烹饪协会2009年6月19日联合发表的《餐饮蓝皮书》中称,去年中国人平均每人在外就餐消费1158.5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全年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中国餐饮业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的一个显著行业。发展的背后是员工的辛勤劳作,餐饮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没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基本上各项工作都由人力操作完成,餐饮企业也自然成为我国的用工大户。长久以来,餐饮服务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护一直被忽视。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时至今日这一行业中仍有大量违法用工的情况存在,员工权利实际上有法无权,权利仅存在于法律之中。以下就餐饮服务行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餐饮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完善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餐饮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1.在餐饮企业员工中农民工占大多数。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几年来,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流入城市,成为新的劳动力资源。低端的传统服务行业以其技术要求比较低,用工量比较大,成为农民工首选的就业方向。餐饮服务业是吸收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餐饮服务企业中的农民工比重非常大。从多家酒楼的情况来看,员工当中农民工占80%以上,此比例虽不能反映全部,但餐饮企业中农民工较多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2.员工工资水平低。从目前的情况看,餐饮服务企业大都能正常发工资,但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这实际上也是餐饮业人员流动快的原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7月29日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住宿和餐饮业则为9885元,此统计数据并不包括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餐饮业恰好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较大比例的行业,通常来说私营企业员工和个体工商户雇员的待遇又不及其他类型企业员工。
3.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些餐饮企业特殊的环境和在餐饮业员工的特点,使得餐饮企业在员工使用和员工权益维护上有别于其他行业。一方面是在星级酒店和规模较大的酒店中,在用工方面比较正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比较重视。另一方面在一般的私营酒楼、餐厅则情况不容乐观,企业经营者出于对自己获利的考虑或是迫于经营的压力,根本
不在乎员工权益问题,员工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相应保障了。
二、在中小型餐饮服务企业工作员工的权益保护现状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在一些规模较小的酒楼、餐厅中劳动合同签订率非常低,一般情况只需要填写入职登记表。这其中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老板认为一旦和他们签订合同,在合同期如果想解雇员工就要受到劳动法的制约;也有员工个人方面的原因,有的员工认为一旦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流动。有一些企业拟定了包含有排除员工权利、加重员工义务的“霸王条款”的合同,要求员工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并以此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
2.社会保障不能有效覆盖。一方面,一些企业采取种种办法,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很多企业老板就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故意逃避缴纳保险费。“员工流动性大,危险程度不高,员工不愿意参保,参保缴费难度大”,成为许多企业搪塞社保部门检查的“挡箭牌”。一些业主说:“效益不好,正常发放工资已经很不容易,哪还有钱去买保险啊。”有一部分企业迫于政策压力,不得不给农民工办理保险。但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喜欢玩点“猫腻”,虽然相关文件规定所有员工都必须参保,但总是有应对方法,干脆把员工名册给改了,导致员工人数“缩水”,一百多名员工的企业,上报的名额只有二三十人。企业实际缴纳社会保险的一般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含量比较高或重要岗位上的员工。再就是申报缴纳基数“缩水”,不按企业实际工资额缴纳保险费,而是按最低缴费数为参保标准。另一方面,一些员工对交社会保险问题也不够了解。有的是自己不愿投保,认为自己流动性大,交了保险也没用。特别是来自一些农村的服务员、后勤工人,很多人认为今后还得回农村,交了保险也是白交,还不如让企业多给点钱
3.法定休息休假制度不能得到执行。一方面,工作时间长,规模较小的饭店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也是常有的事情,可以说是从早忙到晚。一般酒楼规定员工的工作时间是9—10小时,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工作8小时的标准工时对这一行业的普通员工来说似乎很少见。另一方面,节假日休息基本上没有,一些小餐厅根本不给员工安排休息时间,一个月31天都得上班,一般比较大些的酒楼都会给员工安排休息的,每个月3—4天不等,也就是说有的是工作10天休息1天,比较正规的酒店则按劳动法规定每周安排员工休息1天。由于餐饮服务行业比较特殊,法定假日基本上都要上班,一些正规的酒店会支付加班工资,但更多的企业是没有支付加班费的,能给补休一天就谢天谢地了,很多连补休的机会都没有。
4.员工其他权利不时受到侵害。一是自由择业权受到侵害,近年来,由于‘民工荒’的出现,作为以招用农民工为主的餐饮企业招聘比较困难,便出现了一些企业限制员工辞职的情况。通常在这样的企业里面是很难辞职的,一般来说企业要求员工在离职前一个月写申请,但由于没有专业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申请书也只能交员工的直接上级主管,要是部门主管不想员工离职的话一般不会批准。以至不少员工不得不选择自动离职。二是企业以克扣工资方式管理员工,很多企业喜欢‘罚款’,比如在规章制度里面规定迟到一分钟罚一元、迟到一小时罚一天工资、旷工一天罚三天工资,不服工作安排罚款十元等。虽然是不合法,但确实是太常见了。另外,餐馆、酒楼拖欠工资、员工集体讨薪的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端,员工获得报酬权受到侵害。
三、餐饮服务企业员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
1.企业经营者方面的原因。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经营之道,在于赚取更大的利润。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无视《宪法》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延长工作时间、取消员工休息休假,以榨取员工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价值”。认为员工只是作为赚取利润的工具而存在。什么权利不权利的都只是写在法律文本上的文字而已,即使有用也只对国家单位工作人员有效,跟我打工就得听我的。当有人提出要求按劳动法规定行使权利时,通常被认为自不量力,成为受鄙视的对象。
2.员工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在餐饮企业工作的多是农民工,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工作也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老板一不开心就可以随时将自己“炒鱿鱼”。“维权也就意味着失业”。有不少员工认为自己就是一打工仔,确实没资格同财大气粗的老板讨价还价,“做得过就做,做不过就走人”。缺乏法律意识,权利受侵害了也是自认倒霉。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和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大多思想不统一、内部不太团结,以至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3.行政监管方面的原因。我国《劳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劳动保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有责任有义务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了劳动规则实施监察。因而,劳动监察部门应主动地深入用人企业对其用工状况和对员工权利的保障状况进行监察,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而不能仅限于“等举报”的被动履责方式。然而,现实中劳动监察部门对餐饮企业并不太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餐饮企业劳动纠纷相对建筑、制造行业来说,并不算严重,工伤事故和患职业病的情况也比较少。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要做到至善尽美也确实力不从心。另外,在实施劳动监察过程中,不仅企业不配合劳动监察部门工作,而且员工自身也不愿或不敢对劳动监察人员“说三道四”,他们既怕影响自己赚钱,又怕老板将自己“炒鱿鱼”。4.组织方面的原因。餐饮企业员工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是指员工很少加入工会组织。工会是工人阶级为加强内部团结,集中斗争力量,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 ④。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餐饮行业工人当然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就餐饮行业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员工没有加入工会,不少私营餐饮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也有不少企业经营者阻挠组建工会组织,同时员工方面对建立正式员工组织的要求也不强烈。正式组织的缺乏,使员工缺少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加强餐饮服务业员工权益保护的建议
1.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一是劳动行政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督促和监督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拒不签订劳动合同或是仅为应付检查签订名义合同的企业,一经查处,依法从严处理。(2)督促和监督企业按照规定为员工交纳各种社会保险,确保员工社会保障权的实现。(3)针对餐饮企业用工的特点,加强对企业执行休息休假制度的检查力度,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第四章的规定,侵害员工休息权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罚则予以处罚。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决制止企业违背员工意愿而与员工签订含有“霸王条款” 合同的行为。为此可在劳动部门建立劳动合同方面的举报制度,给举报者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对违背员工意愿签订合同的用人单位以惩处。三是由各级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劳动行政部门与工商、税务部门信息交流制度,实现对企业更有效的监管。
2.在实施《劳动监察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监督检查和争议解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相互衔接的制度。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员工主要的法定维权渠道是: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劳动保障监察程序。目前两个程序都存在各自的不足: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员工需出庭举证、办理比较繁琐的仲裁诉讼手续,员工常常由于应诉能力不强导致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按照劳动监察程序举报投诉,可以免去出庭应诉之累,成本低,但是由于劳动监察处理该类案件时缺乏司法体系的有力支持,劳动保障监察处理难、执行难现象十分突出。司法保障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最有力的保障。劳动保障监察行使法律赋予的主动调查处理权,如能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司法的有机衔接,通过司法的强制措施权保障监察执法有效开展,员工权益将能得到快速、低成本的救济 ⑤。
3.努力完善餐饮企业基层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我国目前的餐饮服务行业里面多数员工之所以没有参加工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员工想加入而企业本身没有工会组织;二是企业有工会而员工不想加入。对于第一种情况需要地方总工会或行业工会抓好餐饮企业基层工会的组建工作,对于人数不多的餐饮企业可采取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工会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的形式让员工参加工会组织。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企业工会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工会的性质、职能,了解加入工会后能给自己带来何种好处,从而吸引员工加入工会。
4.增加对员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知识培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一是努力做好员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员工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企业经营者依法用工的觉悟。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员工和企业经营者了解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和好处,解决员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通过法律宣传提高员工自身的维权意识,让员工自身了解到员工依法享有的劳动权益是不许非法剥夺的,用人单位侵犯员工权益时,员工应该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法制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三是通过法律宣传让企业经营者明白:剥夺和限制员工的劳动权益,是对员工合法权利的侵犯,是一种违法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敦促企业经营者依法用工,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从目前的劳动关系制度来看,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关于员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体的劳动法法律体系整体框架已经形成。还有其它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涉及到员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即使不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只要能严格执行,员工的劳动权益仍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因此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侵犯员工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加以严惩。同时不断推进基层工会的组建工作,完善工会组织。加强对员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餐饮行业劳动关系将更加和谐有序,员工劳动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在餐饮行业工作的社会底层员工亦能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如何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的同时,市场消费空间和消费层次不断拓展,各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市场争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如雨后春笋般频频发生,消费者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普遍重视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尖锐而出现的。
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学会保护自己,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么消费者权益更是需要受到保护。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行使该权利、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应有的利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对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维护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场秩序的法律。
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消费者的权益时常遭受到某些侵害并引起矛盾纠纷。那么,消费者平时该怎样做才能免遭其害呢?以下四点可供参考:
一、明白自己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主要享有以下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权、获得知识权、人格尊严权和监督举报权。
二、不忘索要发票。发票不仅是购物的凭证,更是消费者维权的基本证据。因此,消费者在购物时千万不要忘记索要发票并予以妥善保管。除此之外,还有保修卡、信誉卡、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警示标志等凭据,都要保管好,以备急用。
三、牢记维权时限。根据国家《部分商品维修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国家对部分商品维修更换退货时间做了如下规定:
“7日”规定。产品自售出之时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
“15日”规定。产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
选择换货或修理;
“三包有效期”规定。三包有效期自开具发票之日起计算。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实施三包的18种商品,如彩电、冰箱、自行车、空调、手表等的三包有效期,整机分别为半年至1年,主要部件为1至3年。三包有
效期应扣除因修理占用的时间,换货后的三包有效期自换发之日起重新
计算。
“30日”和“5年”的规定。修理者应保证修理后的产品能正常使用
30日以上。生产者应保证在产品停产后5年内继续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零配件。
四、运用维权渠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和
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五种途径解决: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还要注意和掌握诉讼时效。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身体受到损害要求民事赔偿和寄存财物丢失或者毁损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据此,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及时地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否则,有理也会输掉官司。
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协商和解或者调解方法来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的形式分清责任,取得彼此谅解,最后达成公平合理的解决消费者争议协议的一种方式。协商解决是指在争议发生后,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有关争议进行协商、交换意见而最终达成解决争议的方案。调解指在第三方的支持下,由当事人就有关问题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民间由来已久的解决方式,其中以消费者协会调解最为正规。消费者协会调解是指消费者和经营者将争议提交消费者协会居中调和,双方相互协商调解,从而达成解决争议的方式。
那么如何应对欺诈行为呢?
首先,消费者可以以协商的方式,同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就其欺诈行为来协商,双方在互谅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其次,消费者还可以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让管理部门从中协调解决问题。如果消费者通过上述两种方法依然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消费者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以向法院起诉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并且欺诈行为又如何处罚呢? 消费者遭遇欺诈行为可以依照我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即买一赔二):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 销售商品的;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12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还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的规定,经营者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双倍返还)。如果造成消费者的人身伤害的,还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如果造成残疾的,还要支付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等。当消费者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要求经营者给予双倍赔偿: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并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会更加完善,对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权益的惩罚将更加法制化、制度化。但愿大家拥有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出版社。1990.王江云等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篇: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主要法律依据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
3、《反不正当竞争法》
4、《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
5、《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
6、《商标法》
7、《产品质量法》
8、《食品卫生法》等
(二)消费者申诉的受理、解决
1、条件:
(1)有明确的被诉方
(2)有具体的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3)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
2、书面材料
(1)消费者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
(2)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
(3)申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
(4)申诉的日期
3、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4、受理申诉,可以立案,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
5、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6、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写明申诉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办案人员签名,加盖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7、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消费者申诉书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三)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查处
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四)受理部门
工商分局公平交易科
第五篇:如何保护国家税收权益
税收是指税收职能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发挥,对社会经济税收作用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或效果。是税收内在职能的外在表现,常常受社会客观条件以及税收具体制度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人们对税收作用的主观认识,都会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造成税收的具体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差异。
预期的税收作用,是借助于正确的税收政策,优化的税收制度以及严格执行税法等具体措施得以实现的。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筹集财政资金的作用、调节经济的作用、反映与监督作用。
保护国家权益的作用
税收是对外开放进程中保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税收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一)根据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各国进行税收谈判,签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交往。
(二)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产业,维护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经济利益。
(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某些出口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以限制国内紧缺资源的外流,保证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为扩大出口,实行出口退税制度,鼓励国内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根据发展生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六)对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来源于我国的收入和所得征收所得税,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