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紧抓历史机遇
谱写教育新篇
碌曲县中学
教研室
碌曲县中学是碌曲县唯一的普通类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56人、9个教学班、三个音体美高考辅导班。迎着 “两基”东风,学校的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生源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教育水平低下等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近三年来,学校以全面推进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以解决学校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重点,以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学校的教研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推进新课改前提和基础。近三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切实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课改的革命性要有深刻的认识。无法否认,新课改无论从思想实践层面,还是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层面,都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革命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适时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无疑是后进地区迎头赶上的最可取最有效的捷径。因此,作为后进学校,全面推进新课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全面推进新课改是时代变革的需求。电脑网络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以无法抗拒的方式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学习方式。社会正悄然发生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知识是发展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而教育无疑是传递知识、培育创新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重要平台。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推进新课改无疑是迫在眉睫、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
3、全面认识新课标的“多元”。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单一性、封闭性以及二元对立等特点,新课标理念的多元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在教育教学的的各个层次与环节,都有着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解读。通过学习和培训,广大教师对教材的选用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1、切实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带有严重官僚主义倾向的公式化、僵硬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发展及县域特点的需要,制定适度放开、鼓励创新、灵活有效的各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2、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择优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也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进步与创新,鞭策落后与守旧。
4、改变以升学率和分数为核心的一元化评价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新课改全面推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等。
三、立足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学校建立由教研室管理,教研组执行,校长和分管校长监督评价的教研体系。
2、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引导教师自定专业发展规划,在充分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制定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计划,加强指导和管理,保证计划的真正落实。
3、校本培训注重与新课改的推进相结合,以解决我校教师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重点,注重整体提高与骨干培养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业务自修与集体培训相结合,注重学校集体培训、教研组培训和个人帮教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
4、实施青蓝工程,扎实进行师徒结队活动,确定“以老带新”的传帮教计划。教研组确定年龄在45岁以下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帮扶青年教师(以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主)钻研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使他们的教学逐步迈向正规化、成熟化。力争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达到“一年教学规范,二年独立示范,三年争做骨干”的培训目标。
5、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发展。1)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技术,要求全员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注重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近三年,学校培训的重点是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制作、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学法指导、毕业班复习策略、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通过培训,全体老师都学会了电子电子白板的使用和课件制作,并且最大限度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深切认识到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逐步内化为教师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的重要性;许多教师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我校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研水平。
2)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新课程任课教师的上岗培训。学校组织教师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学习,明确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任务,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新教材教学的具体操作等。在培训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真正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
3)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课程改革的共识,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4)组织教师集体说、备、听课,不定时地听“推门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提出改进方法。
5)开展岗位练兵比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比赛活动,通过“三字一话”、说课、公开课等比赛,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6)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2012年5月30日,我校申报的两项课题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程江船等7位老师参与的《碌曲县义务教育现状分析及质量保障对策研究》、黄小武等9位老师参与的《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培训一体化模式研究》)。学校以这两项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研水平。近三年来,我校有十多位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7)建立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整合学校教研室、教导处、校办、教研组和课题组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专业人员等校内外各方面的作用,为教师交流、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四、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实践活动应该围绕学科学习,以发掘培养学生潜能为主要目的,正确处理活动的学习性、知识性、教育性与竞争性、表演性、趣味性之间的关系。
1、学校鼓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适当有序的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讨实施学习实践活动尤其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可行性模式。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一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展示。
2、学校创办了校刊《欣韵》,组建了校艺术团,积极利用本校资源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指导、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竞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营造“爱读书,勤学习”的氛围。为广大师生构建全面发展的舞台。,
第二篇:校本教研之一:读书交流
校本教研之--------读书交流
活动主题:“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效备课” 主讲人
:全体英语组教师 参加人员:全体英语组教师 活动日期:2014、9、15 交流过程:
李老师: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课堂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丁老师: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关照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唐老师: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这种思想来处理教学: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涉猎知识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金老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被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们要尝试着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英语课堂不再是空洞的“听说读写”,玩具和开心在教室里传递,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丢弃了以前的紧张与拘束,学生们乐于学英语,乐于说英语,大胆讲英语。
杨老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曹老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张老师: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第三篇:学校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校本教研,让学生受益教师进步——古浪县横梁中心小学(本部)在教育局的正确引领下,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校本教研”已成为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的活动,教师们都希望以“校本教研”活动为契机,研究并解决自己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师们都非常主动承担公开课,大胆实践,并且主动争取参加中心校举办的“四课比赛”和“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其中有2位青年教师参加了09年县上举办的“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效果较好,受到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教研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认真制订了校本教研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完善管理机制
1、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在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活动。
(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校内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1、请中心校领导到我校指导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在我校刚起步,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相关理论的支撑,我们通过邀请中心校领导到校参与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我们还打算在期中考试后请一些校外专业人员来指导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学初,主动向中心校领导介绍了我校的校本教研计划,汇报了开展教研活动的进展。三月上旬,谢大淮副校长亲自参与了高年级语文的备课、听课、评课,高年级语文组教师受益匪浅,进步很大。
2、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取经学习。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校本教研培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组织教师走出去到校本教研成效较好的学校取经。多次派出教师到干城、定宁、古浪听课学习,回校之后让他们在各教研组口头传达,并在教师会上把自己的所听、所感、所悟作出书面汇报,让全体教师共享他人的成功经验。学校专门拨出培训经费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目前学校全部教师都参加了全员培训。教导处还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由教导主任与兄弟学校的教导主任定期互相了解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交流活动心得。
3、加强校内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通过传达校本教研会议精神,组织学习校本教研有关理论,以及组织观看名师课堂实录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理解校本教研的理念,学习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了确保教师业务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开学第二周我们对晚上办公的时间延长了30分钟。
(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把全校17位教师按学科分为3个教研组,即: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按
“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操作方式开展教研活动。
1、提出问题。
在教研组内,所有教师提出自己在本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然后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再根据教研组教师的实际,选择想要解决且可能解决的问题,筛选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教研组校本研究课题。3个教研
对本教研组筛选出的课题,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上网、查阅书报等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所研究的问题的关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方案和措施,并落实方案和措施。
3、组织教学实践
根据所选课题,各教研组开展“两课两反思”活动,同一个教学内容,由2位教师分别进行首次和第二次教学实践和反思。
4、撰写教学心得,提高教研能力。
写教学心得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我们要求教研组成员在教学后都要写校本教研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总结过程的得失。
(四)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督导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学校领导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提高,对各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监控,经常与教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发展。
(五)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
1、期中各教研组组织一次教师教研经验交流会,总结上半学期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教师间交流教研心得,科组教研解决了哪些教学中的问题,并对下半学期科组教研活动提出建议,完善措施。
2、期末学校组织一次教研组校本教研汇报会,促进不同教研组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
3、鼓励支持教师把积累的经验写成论文或学术报告。
三、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进步
1、通过同伴互助,转变了教师观念。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出教师上研究课不能孤军作战,教研组成员必须全员参与,加强同伴互助。在上课前,教研组成员集体备课,一起想办法,出点子,设计教学方案,从一开始的备课环节就要求全员参与,通过教师们的互相支持、帮助,执教研究课的老师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实践教研组的课题。教师压力小了,“上阵”也轻松了。在评课过程中,改变了过去评教师优缺点的做法,改为评“在研究课中实践教学设计的效果如何”,改“评人”为“评问题、评方法”。备课、评课的方法改变,使教师观念也随之转变了,大家乐于上研究课,也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教研活动结束后,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评课的老师,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通过两课两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围绕本教研组课题,设计一节课,上一节,经过实践后,写一份首次教学反思,总结优点,发现不足,改进措施,再上第二次实践课,进行反思,教师们通过“两课两反思”,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如:党永凤老师积极参加语文教研活动,在第一次上研究课时,由于过于注重“班班通”的利用,而忽略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经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帮助,再上第二次的实践课,结果学生喜欢,教师满意。党老师课后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大家给了我第二次上课的机会,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3、通过创新实践,提高了教研的效益。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各教研组的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想出了许多新的尝试,设计了一份份符合新课标理念又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案,效果较好,大大地提高了教研的效益。数学应用题是高年级数学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学生总觉得乏味,兴趣不大,因此,数学教研组选择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作为研究课题,胡勇老师创造性地把生活中买猪肉的情境带到了课堂,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解决了用比例解决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
经过上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益最大的是学生、进步最大的是教师,发展最快的是学校。”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大胆实践探索,以创新求发展,以实践出实效。让校本教研在我校能绽放绚丽的花朵、并能结出累累的硕果。
第四篇: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从2003年起,本着“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我将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些做法作简要的汇报。
一、校本教研形成制度化。
1、学习制度
在时间上,周二第八节是年级组教研时间,周三第八节是教研组教研时间,周四是学校集体教研时间。
在内容上,主要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方面的内容。
在形式上,主要以课题研究与实验、集体备课与评课、试后学情分析、观摩专家讲座及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示范录象课,以及下发的有关课改内容的学习资料等。
2、听、评课制度。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听、评课16节以上,平均每周一节,教研组长、年青教师(参加工作未满3年)要至少在20节以上,听课后要与讲课教师及时交流,取长补短。学校领导也采取随机听课方式对教师日常上课情况进行摸底、了解,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
3、教师献课制度。
随机听课制度,我们了解教师日常上课情况,那么教师献课制度,则使我们看到了教师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展示了他本人的学科教学水平,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献课一节,只要是上课教师都要参与献课,不论岁数大小,不论是否领导,这样在每个学期都要掀起一个比、学、赶、超的教研高潮。教师献课时,学校的听课小组及与此学科相关的学科教师都要参加听课,我们头一天就公示出第二天要献课教师的名单、节次及上课的班级、地点,这样听课的教师就提前调整好自己的课节,准时参与听课,而且我们要在听课后的第一时间内要对教师献课组织评课,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要评课,要求评课要公正、客观、简练,时间充裕时,要以座谈形式;时间紧张时,听课教师以书面形式,将评课材料交到听课小组受中,听课小组汇总后反馈到献课教师那里。
4、汇报课与示范课制度。
凡是新参加工作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或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更改所教学科未满2年的教师,我们要求每学期上2节以上汇报课,由学校听评课小组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听课,课后要对该教师的课进行详细的评估。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节示范课,新教师及相关学科的教师要参加听课。
5、公开课制度。
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校级公开课,参加校级公开课的人选就是从献课教师中择优选出来的,人员3—5名,时间在6月和12月中下
旬,校级公开课要求全校教师都参加听课,课时都安排在第八节的校本教研时间,学校要对所有公开课进行录象、备案,而且要对承担校级公开课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6、学情分析制度。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教研所做的一切只能是空谈。因此,我们更注重对所教授对象的分析,教研组、年级组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在课堂、自习、作业完成、单元测试中的表现,年级组要从横向来分析本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教研组则要从纵向分析本学科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讨论、研究后要拿出一个具体的措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7、年终量化考核制度。
学校把教师的校本教研情况,经过量化后纳入到了年终教师考核中,使校本教研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由教导处记录教师的日常教研情况,如:对教师的听课节数、献课的质量,是否上公开课,教学经验论文发表情况,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学习心得、笔记的完成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登记,然后在年终时向学校提供原始的数据,学校将根据这些原始的数据合成具体分值,记入本人的年终考核成绩中。
二、建立三级教研体系。
一级:教研组教研。
周三第八节是教研组教研时间,教研内容有集体备课、学情分析、科研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都要结合本教研组的特点,在学期初要确定一个校级的科研课题,这样就做到了带着问题教研、带着课题教学、带着任务工作的教研目的。
二级:年级组教研。
周二第八节是年级组教研时间,教研内容有学情分析、集体评课、集体学习等,重点是学情分析。
第三级:学校教研。
学校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教研内容有:探讨年级组、教研组中未解决的教研问题,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展开讨论,共同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共同观看优秀教学观摩课,集中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等。学校还根据需要每学期要开展2—4次时间为半天或一天的专题培训或讲座,一般是在周六或寒暑假前,没有占用正常的工作时间。
三、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教研有目的,人人有课题”,这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作法之一。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科研课题,以科研促教研。为了更好地做好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于2005年10月,学校专门成立教科研办公室,任命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经验的安国庆同志为教科研主任,专门管理学校的教研和科研工作,使这项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我校现有国家级科研课题一个:《全国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开展“三语”教学的创新研究》,省级科研课题一个:《农村初中普、职教整合研究》,学校8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到了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中,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上各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的校级科研课题,学校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任务,这样就更好地做到了校本教研有的放矢。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教师间的帮教关系。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11人,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每学期开展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要求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每学期结成帮教对子,指导他们的备课、上课和献课,同时,还要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每当开展校级公开课或是需参加县、市级优质课评选时,我们都要组织这些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听课、指导,帮助上课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小到导语的设计,大到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他们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努力下,这些讲课教师的课都受到了好评。
除了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间结成帮教关系以外,我们还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结成帮教对子,帮助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胜任教学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加之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入了课堂,这样,我们把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接收掌握比较快的年青教师,与年龄稍大的教师结成互助对子,帮助、指导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这样就形成了“以骨干带普通”、“以老带新”、“以小帮老”帮教网络,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帮互助的教研氛围。
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学校多年来,一直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早在2000年就建成微机室;2001年就以拨号上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2002年我们又建成了电教室,就开始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尝试;2003年购买了101远程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师版使用权,学校又先后购买了打印机、一体机、扫描仪、录相机等教学辅助设备。2005年辽宁远程教育工程的开通,更使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技术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校本教研在形式、内容、效率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改善,学校目前有三个教学资源库,一是新课程主题资源库,一个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库,一个是学校自建的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优质课录相资源,各学科课件,优秀教学设计,各学科试题,教学经验、论文等,在加上互联网上的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使传统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在人与人之间教学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人机间的交流,在教研中,老师们遇到了难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所需教学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提高了教师的备课、上课质量。新一轮的关于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教研内容,使教师们学电脑、用网络,制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研热情高涨,提高了教研的科技含量和教研效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学习先进经验。
闭门造车,终究会鼠目寸光。我们始终重视学习外地教育教研的先进经验,2003年秋,新课程改革在我县部分学校开始实验施行时,我们也同步开展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指导现行课程的教学实验活动,学校花千余元,先后购买了南京、上海、大连等国家课改实验区的新课程教学光盘,组织教师观摩,又借助举办县级新课程汇报课的时机,组织教师到一中、三中、国英等学校听课学习。2004年学校又承担了北片县级优质课的评选活动。2005年在县教师学校的帮助下,又请来了县蒙初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到我校,使我校教师多次得到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2005年和2006年我们又两次请来了165中学的优秀教师为我校师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两节数学课和一节体育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省级重点中学的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于2005年7月和2006年10月两次到165中学去交流学习,我校有11名教师与165中学的教师结成了帮教互助对子,经常就教研中的难题开展交流。最近,我们还计划去观摩学习他们校本教研过程,来更好地促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
以上是我校在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作法,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和县教师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学研训部各位教研员的无私帮助分不开的。谈不上什么经验,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真诚的期望各位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同行们指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新问题也一定会层出不穷,我们会继续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改进我们的作法,力争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第五篇:校本教研交流汇报材料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总结汇报材料
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作为河北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地校,自课改之初,我校就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并努力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紧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研修热情,以便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校本教研的研修氛围,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及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将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为此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保驾护航
为了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设,我校构建了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
1、加强领导,发挥校长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作用。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规定校长必须亲自主持和参与各项校本教研工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校本教研的领头雁。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项目规划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并以此为圆心向各教研组、课题组辐射,形成有效的督导与管理机制。
2、健全制度,发挥教务处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枢作用
教务处负责全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并对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和研究总结。为保证把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先后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校长室、教务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积极加以落实,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校的各项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均是从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把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例如,开展校本教研之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形式较单一,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帮助不大。对此,我们在广泛调查和征询建议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动制度》,规定了自修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活动形式,并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开展教研活动的研修热情,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高。
3、凸显骨干,推动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带动作用
我校选用思想觉悟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名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先锋队,组织各项常规系列活动:如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交流、专题研讨等。同时以各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校本教研活动“示范者”队伍,带头学习、发言、上示范课,使教研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的基层团体。
二、三维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及时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对此,几年来我校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培训。
1、理论培训,更新观念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校集中精力进行了校本理论培训,以更新观念。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使老师在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专家引领,提升素养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困难之一是专业理论匮乏。为此,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市教科所杨葛莉所长和区进校的范冬松、张宝林、陈志同、董向红、韩英成等专家曾先后应邀做了《课例生成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谈师生关系》、《如何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等专题讲座,各位专家以其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师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使校本教研工作少走弯路,我们先后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石家庄、南宁、北戴河等地接受培训及去青龙县祖山中学、北戴河实验小学等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做实专题,激发教研热情
为了保证有效教研,我们在每学期初,都会根据市、区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地规划校本教研工作,提出专题,确立重点,统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生成课例,确定教研专题。再以青年教师自荐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专题研讨课等形式做实专题,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有效教研而不流于形式。学校还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教师们畅谈研究的点滴心得,形成经验成果,再把教研专题上升为科研课题。从而形成了多个教研课题组,在教育教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突破教育信息单一化的局限,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课程中去呢?对此,我校理化生教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践、积极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向,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综合理科专题学习网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并获立项。
几年来,专题研究促进了老师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又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教学实践,学校教师队伍也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初步构建。同时,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也累累硕果,2005年我校共有16项市级科研课题结题并通过验收,2006年我校毛立涧副校长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教学观与新课程教学观对策略教学效果比较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另一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目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已获验收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我校教师张玲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也即将结题。同时,另有9个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校本教研的交流与研讨,我校创立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刊发有关的教科研信息,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校本培训体会、课例、案例等作品,给教师们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四、多种举措,实施有效教研
为实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采取了多种举措。现举例如下:
1、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我校规定,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主题要专题化。即在开展教研活动前,首先要针对共性问题,确立研究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根据研究主题、活动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交流。要求教研活
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此外,我校还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了教学反思、随笔的评比、优质课大赛、优秀课例大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
2、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每个学我校都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子活动,并作为一项教学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进行表彰。活动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所长,又互帮互学,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研风气。
3、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与同行“对话”,即同伴互助,互相提高,实现备课、评课一体化,达到交流和共享,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此,我校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要进行2-3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就新课标的三个维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积极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密切合作。几年来,通过这样备课,明显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且每一次备课,也都成为教师吃透教材、深钻课标,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的好时机。与此同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同组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评价。在评课中,要求教师要客观地点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出努力方向,以此形成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切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我校还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教育对象、教学问题、教学行为、新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以解决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操作上的盲目的问题,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教育观点不断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培养协作精神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新困惑或新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例研究。为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要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并至少推出一个完整课例参加校级评比。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研究课,撰写两篇教学后记,撰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对于好的课例研究经验,要通过校刊和校园网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推介。
5、建立专业成长记录袋,关注教师发展
我校为每位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个人简介、人生格言、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优秀教案、论文、证书、课件等,记录下他们专业上成长的点滴,以促进其更快发展。
五、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鼓舞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热情,促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区域内加以推广,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例如我校的朱晓宏老师在秦皇岛市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让理性的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的经验介绍,张建荣老师作了《图形与坐标》的示范课。在国家级的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教师有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在省级的比赛中,我校教师有两人获一等奖,同时有几十位教师分获市、区级奖励。
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我校创建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本教研论坛专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同时订了几十种教研资料供教师查阅,从而激发了教师们自觉研修的热情,纷纷利用校刊和网上论坛交流经验、发表见解。在此影响下,各项常规教研活动也以各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师逐渐成为把握教研方向和进程的主人,校长室、教务处只负责协调和辅助,进而在我校形成了一种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我校开始由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走向了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
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老师们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做课等一系列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向学中学会了吸纳,在思考领悟中学会了调整,在互助合作中学会了成长。
由此可见,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而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新课程改革和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将形成于研究之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之,当我们真正走进校本教研,就会发现,路其实就在脚下,只要去实践,相信第十五中学的明天会在以校为本的基地校建设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