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城管解决方案
智慧城管解决方案
背景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被动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城市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因此,亟需开展智慧城管建设,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简称“智慧城管”)是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以城市监管员和市民服务热线、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为信息收集渠道,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指出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研究推出城市数字化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2003年北京东城区开始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系统正式运行,鉴于该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国信办、中编办、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推广;为指导各地的数字城管的规范建设,建设部2005年6月发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和《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05年7月,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提出并实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建设部指示要因地制宜地在全国各级城市逐步推广这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会议期间,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建城〔2005〕121号),在全国选择了十个单位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一期推广工作。
2006年3月份,在一期试点城市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建设部又选择了主管领导支持、经济条件较好、基础条件较好、业务管理流程较清晰的17个试点城市(城区)开展了第二批数字化城管的推广工作。经过近五年51个试点城市和其他城市的不懈工作,部分数字城管已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对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建设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工作目标规划如下:2005年~2007年为试点工作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
整体方案描述
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是分层次的,各层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专注于本身的设计,各层次依赖度不高可以形成松耦合的协作关系,对实现的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也提供了多种组合的可能。
系统总体架构建筑在层次模型之上,底层是基础设施平台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系统硬件、软件平台;
网络层提供有线的或者无线的安全数据网络传输数据;数据层包含了本系统的所有基础数据库;业务支撑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支撑中间件和应用服务组件;
应用系统层实现了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面向信息采集员、监督中、指挥中心、各专业单位、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
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是本系统建设、运行的必要保障。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框架内和系统支撑平台上建立整个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在视频监控共享、指挥调度通讯、空间定位服务、应用集成服务运行平台基础上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各种终端用户登录到各个应用系统。
基本方案架构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支撑智慧城管系统平台的基础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系统硬件、软件平台。包括:外场设备,例如视频监控、各类传感器、GPS终端、手持设备等,监督指挥中心的大屏、呼叫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各类服务器、存储、防火墙等。
网络层
网络层为智慧城管各类应用提供数据传输的支撑保障。通过3G/4G网络,将各类监测数据安全高效的回传至中心平台,通过光纤接入专网,支撑视频数据的回传和实时调用。
数据层
数据层由一组基础数据库组成,包括基础数据库、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地下管网数据库、实景数据库、传感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等。基础数据是一组公共的、共享的、相对稳定的数据,为各种应用系统共享。
应用支撑层
业务应用支撑层构建统一的数据访问平台,通过视频监控共享、指挥调度通讯、空间定位服务、应用集成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不同应用系统对不同数据调用的统一方法、共享算法和共用接口;同时,提供各种可以充分共用、扩展、动态调整的基础方法,使用少量的基础方法支持丰富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共享的基础信息模型和基础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
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提供智慧城市管理工作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包括建设部规定的各个基础应用子系统。同时,可根据当地需要,定制化开发各类扩展子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实现整个区域的统一资源、设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其他资源,对城市的日常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以及预警,启动相应的处置工作,并为应急指挥、决策支持、领导查询提供支撑,同时为公众提供城管公众信息服务。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智慧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弥补城市管理中信息盲区与管理盲点,实现全区域的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无缝对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细、无序向规范转变。智慧城管将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为基础,首先满足城市网格、部件等基础管理需要,涵盖所有城市基础设施信息。
强化城市服务职能,践行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向的目标:
一、建设“四化”特性的智慧城管信息系统
“四化”特性是指“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移动化”。
精细化:运用“网格技术”,整合和应用GIS、GPS、R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对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事件精确化定位。
可视化:布设城管视频监控点,做到对重点区域、危险源以及建筑工地等实施7×24小时的实时视频监控,使指挥中心能在最短时间对重大事件实现最直观、最准确的掌控,并能全程可视化跟踪事件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对相关执人员和单位作出评价。
智能化:运用“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技术”,实现对城市重大事件的分析决策、应急响应、事后评估的智能化处理。
移动化:运用现代智能终端和无线信息传递技术,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无线采集,为管理问题的发现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二、资源共享,构筑一个统一的综合平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建的政府公共资源(包括政务外网、视频监控等),构建基于“3S”技术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和精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准确采集、网络传输和实时管理。
三、实行指挥、监督一体化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统一建设标准,拓展服务功能
统一网格管理数字平台的建设标准,包括电子地图、物理网格区划、事件部件编码、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使该系统具备扩展覆盖到其它部门和管理领域的功能。
五、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市民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
方案价值体现
再造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由于无法全面掌握城市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关部门无法系统地规划和管理城市,只能对薄弱环节采取突击性和运动性的整治,整治后又无法巩固整治成果,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奖惩机制,粗放管理、定性管理普遍,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对处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依托统一的智慧城管信息系统平台,在市级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级监督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平台的规划维护、标准规范制订、跨区重大事项协调,监督区县级平台运行,实施全市智慧城管运行结果评价等;在县(区)级建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智慧城管事务的协调和监督员管理等工作;在街道办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处理。
构建城市管理监督与执行相互分离,分工协作的全新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是“统一接入,分布受理,分级处置,监管分离”。
升级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传统的城市管理缺乏对城市管理管理工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缺乏相应的工具支撑,无法对城市问题及时上报,缺乏对城市问题的实时视频监控及录像取证,缺少对执法车、环卫车等特殊车辆的监督指挥,对一些重要且分布广泛或者隐蔽的城市部件,未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缺少对城市部件的信息化处理。
利用中兴软创智慧城管系统各项平台功能及相关外场设施,实现问题上报方式的多样化,上报时间的及时化,发现问题的智能化。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对城市各个角落的无缝、主动管理。城管通协助监督员及时发现和上报问题,监督和指挥中心按标准接受和处置案件。多维度评价城市案件处置效果。远程视频监控实时监控城市日常事件,并保留视频及图片记录。
集成多种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完善互动方式,建设全民城管
当前市民只有通过电话反应城市问题,缺乏多渠道、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城管工作距离市民较远。市民继续多种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当中。例如,12319热线电话,移动互联网方式下的网络互动等方式。
第二篇: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一、背景概述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同时也是影响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能源作为经济系统的基础要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能源要素高投入和经济高速发展可能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经济增长为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前提,能源特别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
因此,能源、环境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已成为世界潮流,它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深刻变革。
在我国,能源问题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二要加强环境保护;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强调,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加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谋划长远发展大计;二要加快能源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下大力气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三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四要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能源国际务实合作;六要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背景下,很多国际大都市如英国伦敦、日本横滨等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海、保定两市也成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根据WWF提出的“CIRCLE”原则,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可见,能源管理是城市低碳化的关键,“低碳城市”离不开城市能源管理平台的有效支撑。
二、需求分析
为实现低碳城市的能源目标,需要组建一个从事节能环保综合性工作和承担政府委托职能的专业机构——城市能源管理中心。
城市能源管理中心不仅考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能源生产系统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问题,还将能源战略与城市经济综合起来考虑,以能源管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城市能源管理中心需要确立能源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包括:
能源方针: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公布一项方针。
组织:人员的组织、职责的分配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整合。 沟通:各级职员用于沟通能源事务的渠道。 信息系统:如何监督和报告能源绩效。 推广:如何在组织内外宣传能源意识和成就。 投资:投资能源节约的政策和规定。
城市能源管理中心还需要一套可以支撑和保障中心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
城市能源业务的全过程管理需要借助于信息化平台,来实现能源管理的自动化,推动能源管理的标准化与系统化。包括:
能源输入管理:对能源输入进行管理,保证输入能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准确掌握输入能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合理使用能源和核算总消耗量提供依据。 能源转换管理:能源需经转换时,对转换设备的运行调度、维护监测、定期检修实施管理,以提高转换效率。 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对能源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热、供油管道实施管理,保障能源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
能源使用管理:通过优化工艺和实施定额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对能耗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各种影响能耗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挖掘节能潜力。
检查与评价: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促使能源管统持续改进。
三、解决方案
设计宗旨
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遵循“一体化”能源管理(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的设计宗旨,集成城市各领域(如工业、交通、建筑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信息,面向城市政府、企业、公众三类实体,提供“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管理平台,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和能源平衡。系统架构图
城市能源管理门户系统应用层能源信息发布能源监控预警节能绩效管理决策支持与服务其他能源应用能源信云计算能源数据中心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统计局标管息准理安规机全范制体工促局城管局国土局环保局其他城市级能源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权限管理任务调度安全服务大文件传输日志管理数据路由压缩解压断点续传体系系指标和元数据数据库直连文件上传应用传输在线填报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节能新能源城市环保功能特点
集能源发展规划、能源建设管理、能源供应环节、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身,为支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与企业能源互动机制提供信息化平台。
能源发展规划
基于电子地图对城市当前能源现状和发展规划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展示和分析。主要功能包括能源现状分析、能源规划、节能减排、政策法规。
能源建设管理
在政府行政区划地图的基础上,直观展现新建与能源有关的重点项目的空间地理分布情况,同时对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投资、能耗评估以及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功能是不同能源种类的项目管理、政策法规。
能源供应环节
统筹管理整体能源的供应情况,完成各能源日、月、年的供应趋势和结构分析,以及结合能源消费情况,实现能源供应的价格数据数量的预测预警。
能源输送环节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输配主干网信息查询分析管理;参照各能源类型的运输企业报表统计信息,建立标准能源运输分析;建立能源输送能力的综合评估,同比环比分析各能源的单位时间运输量以及各能源的运输安全、运输执行单位具体能力。
能源使用环节
建立重点能耗单位的基本信息库,并完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管理,为政府总体的节能降耗目标达成,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对象;建立重点能耗设备的基本信息库,掌握区域能耗基本水平,对制定正对性的能耗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在拥有重点能耗单位耗能数据的基础上,辅助能源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区域的能耗单位能耗定额,并实时监督管理能源定额的执行情况。
能效统计分析
实现对用能数据及相关参量进行在线监测管理,提供对异常能耗数据的预警、纠错等功能;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GIS信息,对城市重点单位、区域、设备进行综合同比环比分析,通过实现数据智能挖掘,发现能耗企业用能特性,比对能耗标准,编制标准能耗分析报表;根据历史能耗信息提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用能单位能耗预测分析。
节能管理
通过使用节能管理,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建立统一的节能指标体系和检测体系,同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辅助决策
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提供各个行业的能耗数据,供能源管理部门决策使用。通过统计分析,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方便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支持。
客户价值
为政府和用能企业提供节能决策支持 有利于政府节能监管部门开展工作 有助于用能企业自主实施用能管理
为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四、推广模式
推广应用城市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是能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模式一:客户全资采购
-客户利用节能专项资金等方式,全资采购城市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城市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负责运维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持,在系统运行期间,保证节能设备、软件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节能收益由客户进行支配,用于能源系统改造升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工程。 模式二:方案提供商投资(合同节能)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方案提供商或更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定能源服务合同,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方案提供商自带资金、技术,为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的全套服务。
-在合同期,方案提供商与客户共同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合同结束后,设备及效益归客户所有。
第三篇: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构建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云服务中心”,已平台为基础,将智慧科技应用于“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应用领域,致力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生活体验。构建云服务中心
采用云计算技术,以新型建设模式,搭建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统一标准平台,可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基础网络平台
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支撑。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构建多网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使城市管理需求得到快速、智能化响应。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城市数据汇集、处理与交互的核心平台。建设空间地理的自然资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支撑城市各业务系统应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城市应用服务能力的基本体现。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同应用为主题,通过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交换共享与综合应用,带动各领域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应用和便捷化智慧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城市安全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安全支撑。
公共安全: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治安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处置、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全面构建协调、敏捷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服务:
将智慧融入人工智能、移动传感、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推进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便利、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环境保护:
利用信息技术,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污染源、污染物进行智能实时监测、及时管控,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目标。产业发展: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帮助电子商务、物流、旅游行业及科技园区创立全新商业模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长江数据作为专业的智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依据客户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多年来积累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信息化经验,因地制宜,为客户城市提供完整、全面、个性化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其服务涵盖智慧城市项目咨询、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工程总包、项目外包、项目资金运作、项目建设实施和项目运维等。
第四篇:智慧机房解决方案(精选)
为保证无人值守机房的安全稳定正常工作,一套可远程机房进行7*24小时实时监控和处理的运营系统非常重要。物联传感提供的机遇ZiqBee技术的物联网电力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能远程保证其无人机房时时刻刻稳定协调运行。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发展,通信机房、动力机房逐渐增多,为了保证通信及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并解决防火防盗问题,对机房环境进行全面监控显得越来越重要。科达推出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机房监控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告警、环境以及动力等在内的全方位安全监控功能。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
一、设计体系
系统采用清晰的分层设计体系,即前端接入层、中心交换层和用户访问层,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同时也便于扩展和部署维护。
机房监控点位于前端接入层,通过部署网络视频编码器实现机房内视音频信号、告警信号以及环境变量的接入、处理和上传。
中心交换层部署中心业务平台和网络录像存储单元,实现所有监控点数字监控码流的集中接入、处理转发、录像存储以及系统控制与管理,并为使用监控业务的用户提供统一的登录与操作平台。
用户访问层体现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业务访问与控制,主要由电视墙解码单元和监控客户端组成。电视墙解码单元为用户提供多路监控点图像的集中实时显示。客户端基于PC,用户对整个系统监控业务的访问和操作都通过客户端来实现。
二、联网架构
系统基于数字化、网络化联网架构,前端编码设备、电视墙解码设备、客户端PC以及录像存储单元均通过IP网络与中心业务平台互联,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传输的都是数字化的IP视频监控码流。IP网络本身可以是局域网(LAN),也可以是基于专线、VPN或Internet构建的广域网(WAN)。
为保证网络上传输的监控效果,系统采用了先进的MPEG-
4、H.264视频编码技术,既可以在Internet等低带宽条件下提供清晰流畅的图像,也可以在LAN等高带宽条件下提供DVD品质的高清晰图像。
由于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的联网架构,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前端机房内的各类监控目标进行实时浏览和观看,并借助中心业务平台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三、应用功能
结合机房监控需求,系统可以提供丰富的智能化应用功能,包括移动侦测、报警联动、环境变量采集与智能显示、分布式录像存储、电子地图智能定位、与已建动力监控系统的兼容以及语音对讲等。
1、分布式录像存储
系统通过前端存储、中心存储和客户端存储等多种方式满足用户对机房视音频信号的录制与存储需求。基于录像存储单元的网络化部署,用户可以实现这些分布式存储资料的集中查询、集中调用和统一管理。
前端存储是在监控点的网络视频编码器中内置硬盘,由编码器直接完成机房图像和声音的本地录制和保存。前端存储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布式的空间部署来减轻中心存储带来的存储容量及网络流量压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中心存储在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录像丢失。
中心存储是在中心业务平台处部署网络录像单元,监控点视音频信号经前端编码器处理后通过网络传送到中心业务平台,由中心业务平台将码流分发给网络录像单元进行集中存储。中心存储便于集中管理,同时存储内容的完整性更容易保证,不会因为某个前端设备失窃或损坏而导致重要内容的丢失,而且也有利于统一维护。
前端存储和中心存储可以组合为一个混合型的存储网络,以满足监控网络比较复杂、对存储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又非常高的应用场合,兼有二者的优势,同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客户端存储是用户在通过客户端软件实时浏览监控点图像时,可以利用客户端PC进行图像的本地化录制和存储,便于随后的查看和调用。
2、移动侦测
在非授权人员进入机房或进入机房内某一特定区域时,系统可以通过移动侦测发出相关报警信息。移动侦测是通过分析监控点图像数据的移动特性,来确定现场发生行为或现场运动状况的一种方法。在机房门口或机房内重要位置设定移动侦测的布防区域,任何人员进入该区域,系统都将自动产生报警信号,并结合报警联动进行一系列操作。
3、报警联动
报警联动是在系统检测到告警事件后触发中心业务平台产生相应的联动操作,包括自动开启对指定监控点的实时录像、将其图像自动切换至用户端显示、在客户端和前端产生声光电警报等。
报警联动的告警输入源除了可以是上面提到的移动侦测信号外,还可以是各类开关量信号,比如检测机房温度是否过高的温度传感器、检查机房湿度是否过高的湿度传感器、检测设备电压是否过高的动力传感器、检测机房是否有人破门而入的机械振动传感器,等等。
上面提到的各类开关量信号设备通过并口与视频编码器相连,系统支持多个开关量信号的输入,并建立告警设备与监控点摄像机的对应关系,相关报警设备一旦发生报警,图像自动从当前位置定位到开关量所在点,并触发该点图像的录像存储。
4、环境变量采集与智能显示
除了需要通过简单的开关量信号检测来对机房温度、湿度、电压等环境与动力参数进行报警联动处理外,往往机房监控还需要实时监视温度、湿度、电压等参数的具体数值。这个功能以前是通过动力监控系统来实现,而科达智能化机房监控解决方案集成了动力监控功能,可以在实时浏览机房监控图像的同时观看温湿度等信息,并在异常时发出警示。
系统将横幅显示加入到视频中,横幅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滚动,类似广告一样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数值。当发生温湿度异常告警时,横幅显示立刻在温湿度值的后面跟随类似温度过高、湿度过高、开关量别名等警示信息,给人感观的快速认知。如图所示。
5、与已建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兼容
基于开放的设计,系统也能够与已建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如艾默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兼容,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保护用户投资。前端编码器将获得的模拟量和开关量编译为TCP/IP协议数据包上传至中心业务平台,并转发至相关监控客户端供操作人员查看处理,从而实现将已建系统整合到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
6、电子地图智能定位
系统支持电子地图功能。用户可以根据机房位置及监控点的分布情况制作一张矢量电子地图,然后将相应的地图文件载入中心业务平台,即可在客户端通过使用和操作电子地图实现监控点的快速定位和图像浏览。
7、语音对讲
在机房监控点配置麦克风和音箱,并通过音频输入和输出接口接入视频编码器,用户在监控现场即可与远程的监控客户端进行双向语音对讲,实现语音通信功能,既便于远程调度管理,又节约通信费用。通信过程中的音量大小可调节。为保证双向对讲时的效果,系统还支持回声消除功能。
第五篇: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我国交通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继扩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长,交通需求极大增加,原有的交通供需平衡被打破,而相反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跟不上交通需求发展速度,原有基础设施的缺陷和弊端不断暴露出来,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越来越显得不足,交通管理的手段、措施尚处于经验型、摸索型的状态,处于成长期。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政府管理者角度讲,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安全性,改善环境;从企业角度讲,企业需要提高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从旅行角度讲,旅行者需要可靠的出行信息来减少旅行时间与旅行压力、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高质量的运输服务与便捷的支付手段;从行驶角度讲,驾驶员需要最新的交通信息、及时的危险警告、推荐最佳的行车线路、适宜的速度限制、在不利的道路与天气条件下对司机的有效支持、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这些越来越高的交通需求是传统交通运输系统所难以满足的,因此,急需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交通运输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方案介绍:
市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城市电子收费系统、城市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让人、车、路和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出行者和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智慧交通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诸如动态导航,可提供多模式的城市动态交通信息,帮助驾驶员主动避开拥堵路段,合理利用道路资源,从而达到省时、节能、环保的目的。
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各类交通信息、发布各类交通信息、引导交通。各类采集到的交通信息将统一汇聚到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心,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汇聚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可对道路交通拥堵状态进行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帮助。
银河之星智慧交通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依托北斗卫星优势和移动网络资源,强大的ICT服务能力,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通过与业内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合作,为交通行业客户提供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升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需求热点可以主要归纳三个方面: 1)车辆综合管理和调度系统,基于北斗、GPS、GIS、无线通信等信息手段,通过建立私有或公共信息应用平台,能够为监管部门和企业实现定位管理,实现对运输工具、货物、人员的状态监控,提高运行效率,避免危险隐患,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通过对城市道路、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合理进行交通疏导,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和使用率;
3)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快速处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彻底分析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制定交通建设规划和应对措施。
智慧交通涵盖了所有的运输方式,并考虑运输系统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所有要素——人、车、路以及环境。据预测,应用智慧交通后,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益,使交通拥挤降低20%,延误损失减少10—25%,车祸降低50~80%,油料消耗减少30%。
智慧交通应用解决方案的总体框架图
价值分析:
智慧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
一、对政府的价值
政府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合理进行交通疏导、突发事件快速处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分析道路交通拥堵原因,制定交通建设规划和应对措施。
1)采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道路拥堵问题
采用部署诸如实时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先进的交通指挥系统来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主要拥堵路段通过交通信号灯、交通管制等方式进行交通流量疏导,及时将拥堵信息推送至车载终端或手机终端,引导车辆规避拥堵路段,并给出行驶路径建议。
2)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 包括进行公交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诸如公交视频监控、公交车辆定位调度、公共车辆信息管理等,进行地铁的规模化和信息化建设等。为市民出行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配套。
3)建设和完善城市路网
新建或扩建市政道路,增加通车道路规模。基于现有拥堵情况信息分析,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于常拥堵路段,制定改建计划,启动项目实施。
4)构建交通流量信息的采集系统和信息发布共享网络
通过各个路口信息采集终端(包括视频终端、RFID、红外、感应线圈等)获取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的交通信息汇聚到交通信息中心后,进行分析、处理、建模,给出全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全视图。
信息发布可通过媒体网络、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各个公共场所的LED屏及时发布道路拥堵、道路管制、交通事故、气象、道路积水等信息,引导市民规避拥堵路段。
5)建立完善的应急联动和事故救援机制
发生较大的交通事故,由交管中心统一调度,触发应急机制,联动公安、救援中心、120急救中心、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快速、有效、妥善处理现场事件,尽快恢复交通原态。
6)大力倡导绿色交通、节能减排
政府部门倡导节能减排,鼓励电动车的发展,鼓励出行更多采用公共交通网络。
7)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停车场管理系统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级别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实时信息及时发布,市民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方便的获取城市各个位置停车场的相关信息。
8)保障公共交通安全,加强公共车辆管理
实现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客运车辆的实时监控管理,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管理,保障公共交通的安全。
9)推动智能电子车牌的发展
推动智能电子车牌的发展,加快车牌信息化建设。
二、对企业的价值
1)实现对企业车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企业需要具备对企业所属车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包括:调度人员通过车辆综合调度业务,根据交通拥堵、事故、人员集聚等因素合理调度车辆,如出租车、物流车、企业自有营运车辆等;公司监管人员,通过车辆综合调度业务,随时查看车辆运行情况,包括当前、历史运行轨迹。
2)提供车载信息化服务
车辆生产企业对所销售的各类车辆可提供车载信息服务。通过车载信息服务,为司机提供交通信息查询、行程规划、车辆综合调度、车辆远程诊断、紧急救援等服务。
3)实现对车辆的安全管理
通过车辆的管理监控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保障企业车辆的安全。包括车辆防盗、车辆被劫持的及时报警等。
4)降低车辆的营运成本
采用信息化的车辆和车队管理手段,降低车辆运营费用,避免无规划的私自使用车辆情形。
三、对公众的价值
1)交通安全
关注各类交通出行方式,关注车辆故障、车辆防盗、车辆救援等安全相关内容。
2)获取各种类型的交通信息(停车/加油/交通信号/车辆诱导/气象)
能够及时、多渠道的获取各类交通信息,包括停车场的位置、附近加油站、途中的道路交通拥堵情况信息,车辆诱导信息,途中、目的地气象情况,日常车辆保养信息实时提醒,驾驶人员保健信息等。
3)延长车俩的使用寿命
获取车辆保养信息,参与各类车辆的维护,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