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学习汇报材料
武汉学习汇报材料
5月底我和姜艳、彭瑞、陈坤共4位老师一起到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学习,聆听李镇西教育家的“引领教师智慧成长”专题报告会。我以前听过“南李北魏”的说法,也就是“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魏书生老师我是见过了,对他所提出的“松、静、匀、乐”注意力体操以及“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至于李镇西老师我一直怀着十分好奇而仰慕的心理,很想知道究竟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他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次学习能和大师见面并聆听大师的宝贵经验,我觉得十分难得,也格外珍惜三天学习的宝贵时间,时隔三个月,大师所说的许多话语有些我已经淡忘,但是他当时讲话后我心潮澎湃的感觉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和话语至今记忆犹新,他的教育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心里。我希望把所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全面的展示给大家,昨天我重新查看了自己学习时所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笔记,学习回来之后所写的随笔,如有疏漏或不当请大家包涵。
●什么是新教育
迄今为止,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已经有五十六个实验区和三千多所实验学校。一项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教育实验,为何会有如此生命力?而且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是志愿加入?
第一、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简单说,新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成长”,终点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过程(或途径)是“十大行动”。
先说起点。新教育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发展。新教育也是专家引领,民间卷入。新教育认为,一切都是教师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决定从提升教师入手,提升教育的品质。
再谈终点。新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二、如何理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谓“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一是“教育就是生活,教师应该把教育当做生活”。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也会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教育生活状态;
二是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其特殊在于生活本身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所谓“教育生活化”,在于始终与儿童为伴,与儿童的心灵世界相通,与孩子心心相印,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三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这个不用多解释,如果教育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么每一天都是一种折磨和奴役;
四是教育生活的幸福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被割裂的。这既有帮助学生求知的幸福,也有引领他们全面而快乐成长的幸福;既有看到学生成长的幸福,也有教师自己成长的幸福;既有教学目标实现的幸福,也有教育过程的幸福;既有课堂上和孩子心灵对话的幸福,也有课余开发课程、写作记录乃至出版著作的幸福;既有今天享受教育时光而怦然心动的幸福,也有明天回眸教育人生而热泪盈眶的幸福„„
第三、通过什么来达到目的呢?
要想达到我们新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朱永新老师曾说:“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二、新教育究竟“新”在何处? 新教育根本不新!
就教育理念而言,关于“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被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再打个比方。有一天办公室一女教师穿件旗袍,我们会眼前一亮:哟,穿新衣服了!其实,这并不是新衣服,因为百年前中国妇女就穿这个。但好久没穿了,今天穿起来,就是新衣服。但今天看到的旗袍也不是百年前旗袍的原版再现,而是根据今天的审美情趣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因此它就是新的。
三、如果要搞新教育,学校应从何起步呢?
四点建议: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
第一,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
首先,营造书香校园。新教育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一是有专门的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二是逐步构筑了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中华经典诵读、英语美文诵读、名著阅读等;有专门的阅读课程,如“儿童阶梯性阅读”;还对阅读指导课型有专门的研究:主题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还有读书会的推进与研究:班级读书会、亲子阅读会、教师读书会等。
新教育生活除了营造书香校园,还有“晨诵”“午读”“暮省”。
所谓“晨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早读课”或者“经典诵读”,而是一个整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其意义不在于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在于让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被诗情点燃,从而拥有了一份阳光的心情,由此开启一天的学习。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等。
所谓“午读”,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午固定时间内的阅读。但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新教育所提倡的“午读”更多的是引导孩子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午读”应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低年级(一至三年级),我们倡导“听读绘说”。中年级(三至四年级),儿童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加大文字阅读量;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到了高年级,在共读方面我们则主张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所谓“暮省”,指的是傍晚放学前对一天学习生活的回顾与反思。曾子有“三省吾身”:“陶行知有“每天四问”,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暮省”,正是试图培养孩子及时自我反思的人生态度,而反思的载体是写作。
但是,这里的写作不是语文课给学生布置的作文,而是孩子自由自在的心泉流淌——比如日记,比如随笔,以及低年级的“读写绘”等。不过,作为“暮省”载体的写作,虽然“自由自在”却并非漫无主题,而是以“成长”为中心,反思自己的一天的进步或遗憾,以及对第二天取得进步的预期。这种暮省,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成长方式。
朱永新老师曾这样解释道:“晨诵就是与黎明共舞,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午读就是让学生们阅读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童书;暮省就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用随笔和日记等记录每天的生活,并与老师相互编织。”
新教育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推进每月一事”。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重要的理念之一。什么是“一生有用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所谓“每月一事”,就是每个月通过训练学生做好一件事,来培养一个好习惯。朱永新老师说:“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植树开始,学会公益;从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
目前,新教育实验学校每月推进的一件事是——
1月吃饭:节俭;2月走路:规则;3月植树:公益;4月踏青:自然;5月扫地:劳动;6月唱歌:艺术;7月玩球:健身;8月问候:交往;9月阅读:求知;10月家书:感恩;11月演说:口才;12月日记:自省
第二,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
对一所学校而言,最终都应该让所有教师参与新教育实验。但任何一所学校,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之初,都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在一个层面做新教育,总有人先行一步,或走得快一些。作为管理者,也应该允许有老师暂时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等。如果学校强行所有教师齐步走,最后的结果只能逼着有些老师敷衍应付,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第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
什么是“缔造完美教室”?朱永新老师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
完美教室“完美教室”之“教室”,显然已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物理意义上的教学空间了。“教室”,在这里是一种借代,代指班级;或者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群人共同生活的一段历程;缔造完美教室,强调的是一种班级文化的建设,一种高尚精神的滋养,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和一般的优秀班级相比,“完美教室”还多了一份文化的自觉追求,多了一份诗意的主动营造,多了一份浪漫的生活情趣,多了一份潇洒的心灵舒展„„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有自己特有的元素:自设的班级标志、自创的班级文化、自订的班级制度、丰富的经典书籍、多彩的班级活动、鲜活的生命叙事、丰富的班本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新教育的“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一个教师和一群孩子以一间教室为精神家园,度过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在完美教室里,教师编织着故事,创作着童话,缔造着传奇,导演着大片。正如有老师所说,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便构成了完美教室的生命。
第四,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富有生命。没有具体的课程,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研发卓越课程”也是新教育的重要行动之一。任何搞新教育的学校,一开始就应该研发卓越课程。当然,这里的课程,既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也可是班级层面的。
四、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
作为“以教师发展为起点”的新教育实验,把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所谓“职业认同”,通俗而简单地说,就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专业写作”也可以通俗地叫做“教育写作”。比如写教育备忘,为将来留下记忆线;写教育随笔,灵活自由,可长可短;写教育故事,怎么发生的就怎么写;写课堂实录,朴素记录,情景再现,及时反思;写教育论文,有感而发,有血有肉„„许多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坚持不懈的教育写作,能够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专业发展共同体”指的是一群有着共同追求共同愿景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团队。比如学校教研组或年级备课小组,还有“成长空间”、“读书论坛”等,在许多学校都有类似于“相约星期二”的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名著品读、随笔交流、专题研讨、经验分享、观点争鸣等活动。这样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实际上是一处精神家园,充满了人情的温馨,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富有理想主义的气息。互相取暖,抱团发展,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新教育实验点燃了无数普通老师的梦想与激情,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精彩,且充满故事。这是发生在我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参加新教育实验,事情肯定比过去多了,但这是自己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主动选择与积极追求。这正是激情被点燃,梦想被唤醒,视野被拓宽,潜能被激发„„你说,这叫“累”吗?
湖南桃源县一位乡村教师敖双英的故事。
她从新教育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切入新教育,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新教育,用阅读来改变孩子!从此,收入微薄的敖老师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读书、选书、买书之路。2007年之前,她所在镇上根本没有书店,每次进城,她的双肩包里都会背回大量书籍。尽管周围没人做新教育,但敖老师并不孤独,因为她在网上结识了许多新教育人,她的执着也感动了许多人。渐渐地,新教育研究中心、新父母研究所等机构先后捐赠给她各种图书,朱永新老师也向她捐赠童书数百册,再加上网友捐书、同行图书漂流,敖双英老师教室里的书越来越多了。六年来,她的孩子们读书在1500册以上,其中她和孩子们共读、精读了200多册绘本、30多本文字书。共读,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生命与书籍产生共鸣。后来,为了让孩子们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新教育的课程,敖老师自费花两千多元钱在教室里装了网络。这件事让许多人匪夷所思:这学校又不是你的,要装网络也该学校装呀!关你什么事? 但敖老师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这是她的教育生活,和校长没关系。她愿意!网络通了,小小的教室变成了无穷大,课程比过去丰富了。后来敖老师也尝试开发课程,家乡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等等,都是最鲜活的素材。
敖老师的新教育越做越好,越做越有影响,周围的老师,还有校长都因为她而走进了新教育。再后来,敖双英被评为全国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新教育。她到处被人请去讲学,传播新教育。我所在的学校也曾经她来讲学。敖双英老师说:“通过新教育,孩子们享受了不一样的学校生活,我也享受着自己不断成长的喜悦!” 敖老师的故事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力量并非微弱。我们当然希望改变体制,改变考试,改变校长观念。
但是当这一切暂时没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并非什么都不能做。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反过来说,动辄就愤愤不平只知道发牢骚的人,最后只能原地不动,什么都不能改变。成都市双楠实验学校的王兮老师,把每年的9月18日视为自己的“新教育生日”,因为2012年9月18日,她听了我的新教育培训后,被新教育“击中”了。她感到新教育正是她多年想要的教育。于是,她开始了新教育之旅。三年后,她被评为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
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每天做到这五个一难不难,说实话很难,但李镇西也说了,而且非常肯定的说:“如果一个每天坚持做到这五个一,一个教师你想不成功都很困难!”
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
1、从实践中来
相信每位教师在从教之初内心都充满了激情和热望。但是日渐平淡的生活和各种烦恼困惑纷沓而来,对于一些人来讲,一切随之变得索然无味。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李老师说:“要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使自己每天的工作日都充满着创造的乐趣。”他主张和学生打交道,带着研究的眼光从事教育。他所说的研究不一定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研究和试验,而是针对教育细节中的困惑。在他2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进行过诸如“未来班试验”、“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研究”、“班级民主管理”、“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并写出了许许多多相关的教育教学叙事和反思。我想,李老师正是在实践中发现了困惑,又是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成就了自己。
2、从困惑中来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李老师指出,转化后进生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转化后进生。因为,“看一个老师的态度,就要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对后进生的教育”,这是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要想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原则:相信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允许错误的反复;降低要求;集体帮助;以鼓励为主。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要做好人、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不应放弃每个孩子。而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集体帮助”。教师喜欢“单qiang匹马”,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或教诲。相对而言,把后进生融入班集体中,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温暖、去感化、去鼓励、去督促,效果会比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好得多。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现状。在当前后进生较为普遍的情况下,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转化后进生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研究中借鉴李老师的的成果和原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从而自觉地完成蜕变。
3、和学生一道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第一,虚心;第二,宽容;第三,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跟民众学习;第五,跟小孩学习。”是啊,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教师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却不知道学生感化教师的重大作用。
4、从写作中来
马克斯·范梅南说:“写作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是将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写作是和实践、思考相伴而生的,因而李镇西认为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是自我制造、自我塑造的过程。
一个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必会是喜欢阅读、勤于反思和写作的教师。只有在写作中才会使自己更快地提升。写作并不是神秘的一件事,任何一种思想跃然于纸上,写作的活动便形成。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写主要是担心写不好或是高度、深度不够。李老师说,其实我们写的东西不一定是理论性极强的论文。只要来自于实际,只要言之有物,就是好文章。李老师举了自己的一个实例:他把自己的一些教育随笔寄给杂志社,竟然非常顺利地发表了。由此,鼓励老师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不停的阅读:思想的源泉之一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陈平原(北大教授)
十位大师:陈奕科、金科姆、鲁迅、钱穆、刘半农、梁世民、沈从文、巴金、流沙河、钱梦龙 教师要有书卷气: 注意读四类书
1、教育经典:《别冷落了经典》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最近读的书:《胡适还是鲁迅》《回眸苏联》《爱因斯坦传》《文坛风云录》《像少女一样》《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沧海遗珠》„„
4、校园文学
写中学生的和中学生写的书:《青春万岁》《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这些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成长故事)
在一次和我校一位年轻老师谈心时,我说:“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一点都不可耻,相反,这让我们都感到自豪,因为这本身也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哪怕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
我现在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所谓“优秀“,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其成果;二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说“优秀”,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因为比较(攀比),我们求胜心切,我们精益求精,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欲壑难填”„„当然,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正是我们上进心的表现,“永争第一”嘛!但同时,在这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让我们备受折磨,于是,教育的幸福也不知不觉远离我们而去。
如果是在第二个层面说“优秀”,那么我们免不了要关注教育以外的人和事,因为“优秀”不能自己说了算,总得要人家来评比和选举。也许你的工作的确比别人做得好,去年高考你也“培养”(?)了一个县状元,于是你自认为优秀,可这次学校却只有一个“优秀”的名额,而还有比你更优秀的——和你同一教研组的一个同事今年还“培养”(?)了一个市状元呢!于是,这“优秀”的桂冠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你想“优秀”也不能。何况,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风气不那么正,即使你的工作和成果的确出类拔萃,可是你不善于搞庸俗的人际关系,更不善于和领导拉关系,那无论是群众投票,还是领导推荐,人家就是不让你“优秀”!
想“优秀”而不得,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别管什么“优秀”不“优秀”啦,还是追求纯粹的教育幸福吧!因为——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也许有老师会说:“您现在功成名就了,当然会这样说。就像有钱人总会说‘钱不重要’、明星们总会说‘做名人难’一样。”其实不是。从对工作的投入来说,我从教29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痴迷状态;但很长时间里,按一般人的眼光,我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我的好些富有个性的创新做法不但没有被领导鼓励,反而多次招来批评。围绕我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几年前才评上的。各种荣誉也是近十年来才拥有的。但无论是我被穿小鞋的时候,还是现在“风光”的时候,我都把我和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把学生对我的爱看得比任何“荣誉”更重要。因为这是我内心的幸福,是别人不可能给我的,是不必看别人脸色就可以得到的。
我现在所任教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有很多这样幸福的老师。比如邹显慧老师,几十年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可是她很幸福,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甚理想的学生,她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今年教师节那天,邹老师班的三个男生天不亮就起来,为他们敬爱的邹老师熬鱼汤,上学的时候三个男孩子小心翼翼将热腾腾的鱼汤送到学校,放到邹老师的办公桌上。邹老师非常感动。中午,她把鱼汤热了之后又端到教室里去,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这份鲜美,分享这份情感!邹老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称号和“优秀”证书,但是她从不为此烦恼,反而随时都乐呵呵的,因为她幸福!
“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留下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故事一:请学生题写校名
我说:“让孩子们写!因为这校园首先是属于他们的!”
于是,全校的孩子们开始一遍遍书写“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这13个字。最后,五年级许晴航同学的字入选。几天后,她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学校大门之上。
后来,为了方便师生进出,武侯实验中学在校园后围墙处开了一个大门。我同样请全校学生书写校名。这次,初2015届程文迪题写的校名被选中了。
我先后请许晴航和程文迪在各自题写的校名下合影留念。我分别对她们说:“孩子,等你80岁的时候,别忘了牵着小孙子到这里来看看,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题写的校名!”
就这样,虽然我们没花一分钱润笔费,但校名的题写却做得很有意义。
我曾对老师们说:“什么叫‘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校长,不是名人,更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孩子。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载入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二:帮“杨明们”扬名
美术老师杨明有一个愿望─搞一个个人画展。我记住了,并曾努力过,但终未如愿。我一直感到遗憾,并寻找着机会,让杨明老师扬名。
有一年,杨明带着几个学生参加区里组织的陶艺大赛。他在现场抽到的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作主题─“文明的进步”。
当时我在现场。看到杨明略作思考,便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四个孩子做他的助手,捏捏,搓搓,拍拍,抹抹„„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陶塑作品诞生了:背景是一幅竹简,竹简前面是活字印刷的字钉,旁边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的前面是一个电脑键盘,书的上面是几个孩子在快乐地雀跃„„
几位评委走了过来,他们边听参与制作的小女孩解说作品的内涵,边围着作品仔细鉴赏品评。只见他们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原来,杨明用简洁的构图、巧妙的组合,表现了“书籍”从竹简、活字印刷,到现代纸媒,再到电子读物的演变过程。那活字印刷的字钉上,刻着《出师表》的内容;孩子们在书本上翩翩起舞,象征着通过阅读,孩子们获得了无限的灵气;最后,那一本本书又变成一只只飞翔的鸟儿,暗示着孩子们由阅读飞向未来„„
这个陶塑作品的名字叫《书的发展》。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品极富原创性,且内涵丰富。它用简洁的陶艺形式,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既点明了武侯的三国文化特色,又凸显了武侯实验中学书香校园的个性。一位专家忍不住赞叹:“在今天的所有参赛作品中,这个的创意是一流的!”
最后,所有评委都打出了最高分,杨明的作品毫无争议地获得了这次比赛特等奖第一名!
比赛结束后,我在学校提议,把杨明的获奖作品做成一个巨大的雕塑,矗立在校园中。
帮“杨明们”扬名、彰显其专业价值、让普通教师载入学校的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三:让师生的笑容彼此辉映
我们学校两幢教学大楼之间有一个类似于大厅的空间,两幢大楼的两个墙面在此遥相呼应。东面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一群孩子正在奔跑,青春勃发,动感十足。每一个站在这幅照片前的人,都会感到孩子们正扑面而来。
照片旁边有几句话——
把老师们笑得“肆无忌惮”的这张照片挂在教学楼墙上,让老师们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扑面而来”。
教育,就是师生笑容的彼此辉映,就是师生生命的相互润泽。
故事四:我给老师拍特写
所有走进武侯实验中学的人都会发现—有人甚至会感到奇怪—在校园里,没有“李校长”的图片和介绍,没有校长陪领导视察的照片,也没有领导的题词„„有的只是展示普通孩子和普通老师校园生活的图片或文字。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张巨幅照片,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许多教师和孩子的生动照片。尤其是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教师办公室外面的墙上,全是教师们的特写镜头。
当校长后,我常去听课,每每被老师们在讲台上飞扬的激情所感染。我想,老师们在讲台上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在课堂上潇洒的身影印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中,但老师们却可能从未见过自己上课时的神态。于是,我决定,把老师们教学中美的瞬间通过我的摄影变成永恒。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是最真实自然的。
我先后为学校100多位教师拍了这样的肖像特写。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拍完每一个教师,便卸任了。
故事五:为孩子们留一片“撒野”空间 为以后建体育馆和食堂而预留的土地 校庆亭
郭文红老师《给孩子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不要扑灭儿童心中那一点宝贵的火花-----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二、引导家长做自觉的学习者
当你发现复印件上错了,你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
三、督促自己做自觉的教育者
1、承认自己需要学习,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
2、教师只有比学生更善学,才可能会教
3、教师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特别是自己的学生
第二篇:武汉大学党员汇报集锦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还有从改革这个艰辛而颇多坎坷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找到我们现在还需继续改革,继续加强的方面,这就是胡锦涛主席在17大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
接下来,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谈几点想法。
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推进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它研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和根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谐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所以,和谐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激荡着和谐文化产生强健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在作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的一员,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汇报人:
2010年2月7日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我们要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在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不断推进。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就是要深入进行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和谐创建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我们应通过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积极营造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思想道德力量。我们应通过发现培养、宣传表彰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向李家庚、林秀贞、陈印田、范振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心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宣传舆论单位应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落实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实践中,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落实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进程中。
2009年12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我做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坐在偌大的党课教室当中,刚开始总是有些感觉不自在。因为在座的大部分都只是大
一、大二的低年级学弟学妹们,而像我这样一个“老油条”等这光荣的一刻却足足等了三年。
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党”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对于我,似乎只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政治课书本上都在反复提到;而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地去了解过她。
只是当我看到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都上了党课,成了入党积极分子,成了预备党员,甚至已经成为了正式党员„„我心里开始发毛,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优秀,所以没有上党课的资格,也开始着急起来。在那样的心理下,我开始为入党行动起来。所以,可以说那时的入党动机是相当“不纯洁”,似乎入党就是自己能力的证明,至少不会比别人差。有些随大流,有些世俗化。然而,当我踏入党课神圣的教室,我知道我之前的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什么是入党动机?”“为什么入党?”这些都是需要郑重考虑的问题。所谓入党动机,就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实际上就是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和追求。信念是人生航船上的风帆,追求则是生命之船前行的动力。而要端正动机,就是对人生航程中前行的方向进行调整。不能因为党员光荣而入党,不能因为感恩党的救济而入党,更不能因为好找工作才入党„„这些入党动机都是与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相违背的。
入党不仅不是因为党能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更是要比普通人做更多的事,吃更多的苦,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献给党。正如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当然在学习上要做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国家效力,至少是不能挂科;如果还是一个学生干部,那更要为同学们着想,认真负责地给同学们办好事办实事。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的本职,然而身为学生党员,有一些权利但更多了义务,我们就必须把这些做得比一般更好。这些是端正入党动机之前,必须要明确的。
而正确的入党动机到底应该是什么呢?通过党课,我知道我们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知道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知道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完最后一节党课,系统学习了党的理论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终于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入党动机。这些所学的理论知识,正是决定入党动机正确与否的标准——党章中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的入党动机才能够真正地同人民群众走在一起,真正的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相信如果没有上党课,没有受到党的教育,我的思想动机仍然停留在当时的错误上。但是在最后一节党课上,老师也说过,一个人刚开始的入党动机可能各有不同并且也不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知道、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学习理论。一个人的入党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有直接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建设理论恰恰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一个连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都不懂的人,是不可能有正确的入党动机的。二是实践锻炼,要求入党仅仅有入党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行动,用切身体验来强化自己的入党动机。在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同志就是在战争磨练出了钢铁的意志,知道党的伟大之处,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甘愿为党牺牲一切。三是自我总结。通过自我反省,经过积极的思想斗争,进行党性修养。要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使正确的入党动机牢固地确立起来。四是把端正入党动机看成是一辈子的事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兵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我们需要的是坚定正确的入党动机,不受外物的诱惑,始终保持对党的热忱和忠心,才能够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也不脱离党。
“把入党的事看成一辈子的事”,这句话也确实指出了我的错误。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坐在党课教室,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更加不需要不好意思。虽然身边许多同学早已上过党课,成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但是许多年纪更大的同志,也一直一心一意努力着向当靠拢。入党动机的正确与否,对党的事业的关心与否,对党的忠诚与否,并不是通过入党先后、时间长短来考察的。也许,我并没有像那些最早入党的同学那么优秀,是因为自身的素养不够,对党的要求认识不够,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对党的精神实践不够。但是,从现在开始,从踏进神圣的党课教室其,我一定虚心学习,认真实践,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未入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要经受住各种考验,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2009年12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距离2008年的12月12日已经有一年之久了,我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将近一年了。这一年中我很骄傲,同时也时刻以“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一晃眼,接近期末,大二的学习马上接近尾声了,学习和工作都是忙碌的。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我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回首过去的几个月,获取力量,随着时间一同前进。以下我向党组织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
首先是学习方面的。这个学期课程比较多,也比较难,学习生活较充实。空闲的时间我仍然会去图书馆,借一些感兴趣的书看,调剂生活,开阔视野;或者看几部有内涵的英语电影,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这学期的实习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xx市xx区的气象局、xx的水文站。在实习中,更加深刻的学习和了解了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询问许多正在实习的学长学姐,他们告诉我,用人单位很注重实践经验,所以我牢牢记住在掌握好理论的同时,多创造把握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不仅在实习周,在平时也能常常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多多为将来进行规划。
其次是思想方面。三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我们资环系两委会举办了,以“党章xxx”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对各班与众不同的班会活动进行评比时,我也学习了很多。不仅更加熟悉了党章的内涵,也更加了解了国家的大事。如“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补助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实物廉租房建设”等问题。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党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会一直是我们不变的坚持的原因。
最后是工作方面。在组织部工作了两年,我把自己两年的汗水都注入到了我心爱的部门里,我很高兴也很自豪,但是时间的年轮依然前行,转眼间我们即将离去,部门需要新的“血液”。12月份,xx系两委会各部门开始新一轮的副部长招聘活动。作为组织部的副部长,我配合办公室主任、部门部长,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竞聘人员进行筛选。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我部门选定了合适的人选。我很高兴能够看到我的接班人是这么的优秀,同时也希望他能带领部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希望自己能在其它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我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恳请党组织不断的考验我。此致 敬礼!汇报人:xx 2009年12月12日文章
2009年12月思想汇报报告 尊敬的党组织:
时代的发展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一代代领导人所提出的先进的理论中进行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发展思想鲜明的特点,其要义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创新前人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五个是”角度给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定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党的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指导思想”到“战略思想”表明:(1)科学发展观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进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并列,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从国情出发,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党的十六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三位一体”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部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不断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道德引导和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让我们振奋和鼓舞的理论,他提出的观念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要的,是我们在发展中,曾经忽略的,现在,我吗认识到我们在发展中的不足并正在积极的改善,相信,不久,我国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成就,会让全体中国人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此致 敬礼!汇报人:XXX 2009年12月12日文章
第三篇:武汉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心得体会
2012年9月24日至25日,我校的霍老师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有幸在领导的安排下观摩了此次活动。两天的观摩时间虽然很短暂,但16位选手通过粉笔字、朗读、课堂教学等环节展示了他们的风采,令我受益匪浅。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每一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了新一代教师的风采!
接下来我谈谈学习后的几点体会:
1、粉笔字——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代表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正所谓“字如其人”。教师给学生以榜样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通过这些参赛老师们的板书,可以看出他们写的字行笔流畅、运笔自如、有顿有挫、布局合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她们持之以恒,不畏劳苦,刻苦训练的结果。我校的霍老师利用点滴时间刻苦练习,写得一手好字,是我学习的楷模。
2、朗读——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此次素养大赛主要是进行古诗教学,所有的参赛老师们都能声情并茂的对文本进行诵读。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情感基调,读出层次,读出古诗的韵味。在我平常的教学中可能只注意到了断和连、轻和重、缓和急、抑和扬等基本的技巧,并未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深入作品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气韵、节奏,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教师充分表露自己通过解读文本所感受到的惊讶、赞叹、失望、伤心、愤怒等情感,并通过自己情感的表达,不断地给所教的知识加温,激发渲染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感,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够水到渠成。
3.钻研教材——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可以说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钻研教材,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法;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所以说,研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核心、是灵魂、是首席。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方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此外,教师还要关注一下文本的背景,写作的情境下行,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写作心境,这样的解读也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3、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因此,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老师,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所有的参赛教师都有着丰厚的文学积淀,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的引导语、过渡语、小结语以及以及问题的设计都非常准确,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通过这次比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在自己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内涵,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带动孩子们好学爱学的好的学习精神。联系到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名师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处理的独具匠心,学习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自己的阅读积累,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我的学生们快乐学习、幸福生长。
第四篇:武汉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心得体会
2012年9月24日至25日,我校的霍老师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有幸在领导的安排下观摩了此次活动。两天的观摩时间虽然很短暂,但16位选手通过粉笔字、朗读、课堂教学等环节展示了他们的风采,令我受益匪浅。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每一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了新一代教师的风采!
接下来我谈谈学习后的几点体会:
1、粉笔字——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代表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正所谓“字如其人”。教师给学生以榜样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通过这些参赛老师们的板书,可以看出他们写的字行笔流畅、运笔自如、有顿有挫、布局合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她们持之以恒,不畏劳苦,刻苦训练的结果。我校的霍老师利用点滴时间刻苦练习,写得一手好字,是我学习的楷模。
2、朗读——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此次素养大赛主要是进行古诗教学,所有的参赛老师们都能声情并茂的对文本进行诵读。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情感基调,读出层次,读出古诗的韵味。在我平常的教学中可能只注意到了断和连、轻和重、缓和急、抑和扬等基本的技巧,并未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深入作品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气韵、节奏,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教师充分表露自己通过解读文本所感受到的惊讶、赞叹、失望、伤心、愤怒等情感,并通过自己情感的表达,不断地给所教的知识加温,激发渲染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感,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够水到渠成。
3.钻研教材——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可以说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钻研教材,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法;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所以说,研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核心、是灵魂、是首席。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方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此外,教师还要关注一下文本的背景,写作的情境下行,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写作心境,这样的解读也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3、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因此,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老师,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所有的参赛教师都有着丰厚的文学积淀,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的引导语、过渡语、小结语以及以及问题的设计都非常准确,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通过这次比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在自己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内涵,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带动孩子们好学爱学的好的学习精神。联系到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名师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处理的独具匠心,学习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自己的阅读积累,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我的学生们快乐学习、幸福生长。
第五篇:武汉学习心得体会
武汉学习心得体会
11月5日-11月9日,我非常有幸在美丽的武汉观摩了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本次观摩研讨活动由全国各省市推荐上来的34节优质课,分散在四个分会场进行展示,我们安排在第三个分会场——武汉市红领巾小学进行观摩。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省市的地域,不同年段的特点,不同教师的理念,在品德课堂里共生。会场上,授课教师的睿智教学,名师专家的精彩点评,一次次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令人难忘,超过4000人的与会代表规模创历史之最。来自全国各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专家和骨干教师聚集于此,分享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课堂教学里,教师们与课程一起成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自主学习,不愧是一次丰盛的教学盛宴。接下来让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这次武汉之行的点滴体会。
我们这次听了一年级的《风儿吹呀吹》、二年级的《地铁开到校门口》、三年级的《楼上楼下》《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长大了》、四年级的《神奇的中医》、六年级的《社会文明大家谈》《我们并不拥有无限》8堂课,每堂课都是老师先上课,上完课马上说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接着由专家点评。这次虽然学习时间短,听的课也不多,但让我们亲临了课改的前沿,饱尝了祖国东西南北中品德课教学大餐。
接下来,让我和大家介绍几堂颇具特色的课。武汉本地的刘会老师执教的《地铁开到校门口》。刘老师用卡通人物鹤鹤和地铁小达人引领着课堂里的学生通过多媒体体验地铁生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课堂由地铁开到校门口、地铁真方便、坐地铁看变化、做文明可爱的武汉人四个活动贯穿课堂。课堂上教师的教始终以学生的感受和发现为教学的主线,老师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审美改造,以形、声、色等形式呈现。随着地铁的开动,课堂也灵动的前行。
重庆周泽武老师执教的《社会文明大家谈》,重庆的周老师挖掘课程资源可谓独具匠心,恰到好处地将教材资源与开发资源有效整合。课堂由观文明、话文明、悟文明、行文明四个活动组成。在“话文明”环节,周老师把今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完国旗后,清洁工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清理广场的垃圾的场面引入课堂,并进行角色换位的设问:假如你是清洁工你有何想法?假如你当时在天安门广场吃口香糖你又会是怎么做的?在“悟文明”环节,老师和学习小组长一起用文明柱搭建文明塔,课件展示泰国、法国、美国在公共场所书写中文“请便后冲水”“请保持安静”“垃圾桶在此”等画面后,学生谈完感受后,老师一边小结,一边用手抽掉一根文明柱,文明塔也随之倒塌,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
由山东的姜春玲老师执教的《神奇的中医》这堂课在红领巾小学分会场独领风骚,受到专家的极高赞赏。课堂三个环节:动画导入、感受神奇;走近中医、体验神奇;走出国门、续写神奇。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姜老师没有去深度挖掘,而是以点带面,紧扣中医学的两个最基本环节,“诊”和“疗”来做文章,她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化繁为简,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中医神奇诊断方式:望、闻、问、切;奇妙的治疗方法:针灸,刮痧,拔罐等;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中医学的兴致。教学在舒缓的音乐中层层递进,台下数以千计的听课老师也沉浸其中。姜老师的课还带点儿小幽默,严谨的课堂也因此变得轻松灵动。
各省老师带来的优质课让我们如沐春风,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陶元红老师的一席话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她在点评中指出:课改后,思品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品德课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去掉道德教育殿堂的神圣色彩,尽量淡化教育的痕迹,把思品课变成生活的课堂。把德育置身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貌,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创设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陶老师强调,思品新课堂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我们往往会把师生互动搞得热热闹闹的,却忽视了品德课的深刻性。我们要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把德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是思品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对他们进行价值引导,注重让学生体验而非一味的灌输,让他们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问题解决、实践探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在选用课程资源要有开放的意识,不拘泥于教本,能有效的整合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学进程中要二次备课,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选用的课程资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要符合他们的年龄段特点,不要盲目追求完美的故事设计,这样反而会让教学内容失去真实性。
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