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篇陈词、总结陈词第一稿
开篇陈词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抵制洋货,是爱国行为。开篇立论,概念先行。抵制的意思就是拒绝、排斥。“洋货” 一词指“外国进口的货物”,它并不等于洋品牌。而爱国行为泛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富强的行为,它有四个基本特性,即政治性、团结性、传承性和无私性。我方判定一种行为是否为爱国行为的标准就是,它是否吻合爱国的意义和特性。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注意的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抵制洋货本身,是不是爱国行为,而不是抵制洋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不要混淆了概念。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爱国行为的政治性和传承性来看,抵制洋货,一般由特定的政治事件或政治时期引发,它是普通群众,参与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展示民族团结和力量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公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前后的魏源、严复等先知先觉者发出呼吁开始,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建国初期、乃至前不久的钓鱼岛事件,“抵制洋货”一直是我国民间展示爱国力量的一种选择。这力量尽管很微小,但谁能忽视? 第二,从爱国行为的团结性来看,抵制洋货的主体是谁呢?不是官方的组织,而是民间的个人。这种非暴力的抵制行为下,人们自发地改变自己的消费倾向与习惯。展现的是希望国家富强,民族企业振兴的民族凝聚力。宣示的是中国不屈的意志、“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
第三,俗话说:梅花难得是精神。爱国行为最可贵在于它的无私性。抵制洋货,这种不为个人私利、不计自身回报的行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达成的结果都是无私的。和光同尘之际,不忘舒卷爱国之心,身体力行地为我国民族企业的成长,开拓她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种行为,不值得肯定和尊重吗?
同学们,爱国是一项公民权利,没人可以剥夺。爱国需要表达,有“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歌唱式爱国,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行为式爱国,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原则,我们不能立刻改变世界,但可以立刻改变消费习惯,拜托大家,抵制洋货!谢谢!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巴尔扎克曾说:虚伪的正义,比错误更可怕。今天对方辩友试图站在道义和国家利益的层面上,说服我方,可惜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漏洞百出,请容许我指出对方的几处错误:
1、混淆概念,对方刻意把今天的辩题理解为比较性的辩题,在抵制洋货的利与弊上,用心良苦,可惜的是离题万里,对方辩友,易中天说过: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啊!
2、以偏概全,对方辩友认为,只要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一次使用了洋货,那么抵制就不是爱国行为了。对方辩友,我抵制一次洋货是爱国,抵制10次也是爱国,抵制一辈子也是爱国,这就好像爱心献血,我献一次献二次都是献爱心,难道对方辩友一定要我献血献成烈士,才觉得我是献爱心?太残忍了吧?
3、指鹿为马,把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当做抵制洋货,对方辩友,我再次解释下抵制的意思是:拒绝、排斥,它的外延里没有打砸抢,我们遵纪守法,喜欢非暴力。
邓小平同志说:爱国,就是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抵制某国货,是因为他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抵制某国货,因为他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抵制洋货从来不是国家行为,它是公民个人意愿的体现,国家和集体的抵制行为,叫保护主义。抵制洋货这种爱国行为和购买洋货也可能爱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他们是一种“有之则必然,无之不必然”的关系。下面我将我方观点总结如下:
1、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而不在于“拿来主义”,对方辩友说的好像没有洋货,我们将回到原始社会一样,要知道我国的孔孟思想,是西方民本主义的启蒙,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瓷器领先了近千年的时间。
2、市场如战场,产品如刀枪。自强自立的长虹人说得好:得消费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天下。近现代我们民族企业的弱小,就在于西方列强洋货,对我国的掠夺式的倾销。中华民族产业的壮大与崛起,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守护,一个缺乏守护的婴儿,很容易夭折在襁褓之中啊。
3、爱国表达不能不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利益,但更不能被经济利益所绑架。对普通民众来说,抵制洋货就是一件非常具体的爱国行为,即对这个国家的一种朴素的爱。你可以不抵制,但是千万不要指责和嘲笑。
同学们,抵制洋货是赶超洋货的开始,赶超洋货是抵制洋货的目的,让我们一起为振兴国货而努力!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抵制洋货是爱国行为!
谢谢大家
第二篇:开篇陈词[范文模版]
谢谢主席!
大家好!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不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这也正说明了活力的重要性。活力,是创新之源,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我方认为企业活力是企业盈利能力建设的保障。
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第一,什么是企业?企业是指以人为主体,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那何为活力?活力指的是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以及蓬勃的朝气。我方认为企业活力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呈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状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活力的最终来源,具体表现为企业实力,员工创造力和管理效力。
第二,什么是企业盈利能力建设?所谓盈利能力就是指获取利润的能力。何为建设?建设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的意思。企业盈利能力建设就是指企业构建、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
最后,保障是什么。保障是确保某事成立的前提,是必要非充分条件。我们经常说安全是生产的保障,也就是说生产离开安全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加之生产机械和工人们的技术,生产才得以进行。希望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辩论中,能明晰保障的概念。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人作为企业主体,是构成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盈利能力建设的执行者。企业的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员工,要建设企业盈利能力,根本上,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企业只有通过选用合乎企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企业活力最具本质的体现,所以说是企业活力是企业盈利能力建设的保障。
第二,建设盈利能力,和谐稳定的企业关系是关键。企业的和谐稳定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企业盈利能力建设必须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干群关系的稳定,必须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必须靠优秀的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活力。
试想一个员工矛盾激化,人人自危的企业,有何市场竞争力可言,如果员工毫无工作激情,懒散懈怠,又何以为企业创效益。因此,只有让员工更有激情、更加主动地去工作,提高企业活力,才能保障盈利能力建设。宁德发电公司通过各种活动与实践,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打造文化的凝聚力,始终保持了企业的旺盛活力,使企业在应对极其严峻的形势中能够逆势突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前实现扭亏为盈目标,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企业活力是企业盈利能力建设的保障。
谢谢!
第三篇:开篇陈词
开篇陈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和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文才与口才哪个更重要》。随着今天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正不断融入一个高度竞争充分合作的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的必要性越加受到重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文才与口才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当两者并存时,而我方认为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首先先来做概念上的界定。所谓口才是人们运用相应的语言技巧在短时间内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瞬间应变能力将自己的观点综合归纳形成有机语言输出的运用过程,体现了一个人能言善辩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而文才是人们通过写作诗文的形式用以抒发见解传递情感的书面表达才能,是个人知识的累积、文化底蕴的修缮和文化素养的体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韦编三绝怎能博采众长从而最终形成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实的文化底蕴。古语有云:富有诗书气自华,厚积薄发,艺高人胆大,体现的正是内功的深厚。
首先,说口才与文才都脱离不了语言,而就其关系而言是表现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关系。口才作为语言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更需要丰富的语文内涵来主宰,外在出众的表达更需要内在的智慧作支撑,拥有出众的文才更能体现一个人思想的深隧和智慧的深远。
语言技巧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其知识的内涵和思想的价值。巧妇难为无火之炊,再精巧的语文也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分析加以充实。毛主席在治学中曾经说过“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要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而我们说的根即为本原,如果我们仅仅把学习语言技巧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饮水应需思源。对于口才与文才我们不能重外而轻内,更不能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其次,语言的魅力在于其深远传播性。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文人志士有多少篇胜美华章多少本传奇小说呈现在世人面前,鲁迅先生对到司马迁的《史记》曾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带给我们多少人间情愁,贾谊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总结秦灭亡的根源,告诉我们治国应需安邦之理等等。正是因为他们卓而不凡的文才构成了中华宝贵文化遗产,而且这是口才所无法替代的。
文才服务于口才,口才更加脱离不了文才,脱离文才的口才只不过是陈词烂藻的堆砌。所以我们认为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第四篇:人性本善,开篇陈词
开篇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对方辩友一起讨论人性本善的问题!我方今天的观点是:人性本善!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中国人几千年都秉持儒家的观念,认为“人性本善”。中国人常说“良心发现”,这个俗语便是“性善论”最好的注脚。孟子道性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孟子还在(《孟子·告子上》)提出“四心说”,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天命之性”。
1.对方辩友一定会肤浅的认为说,既然“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那是因为天性受到私欲的蒙蔽。王阳明在《大学问》里说小人“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认为无论圣人百姓,“性”都是一样的,纯净无暇,只是百姓往往受到“情”的遮蔽,看不见自己的“性”。他打比方说,水火本是纯净的,只是因为沙和烟,水才变得浑浊,火才变得阴郁,“沙”和“烟”,犹如人之情,虽暂时遮蔽纯洁的本性,却无损于“性”本身。
2.人性本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恰如佛家说“人皆有佛性”一样。正因为人皆有“良知之性”,所以每个人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也就是说,小人尽管无恶不作,但是他仍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在君子面前要掩盖自己的恶性,表现得像一个好人一样。由此可见,就算是收到了后天的私欲迷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依然处处体现着,辨析这人性善的真理。
3.也许有人会说,人之所以知道善恶,是因为教育的缘故。这种看法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驳斥。其一,若人非天性本善,因为教育才去恶得善,今日社会教育不可谓不发达,教育普及之广,前所未有,那是否可以说现代社会之道德水准远超古代?是否可以说受高等教育之人群,道德一定远胜愚昧之人?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每个人都要站在喜马拉雅山上,大喊“我骄傲”这三个大字呢?恐怕并非如此。其二,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若非人性本善,何以人类有史以来,无论中西古今,何种社会形态,均劝人为善?这种教人为善的理念从何而来?若说统治阶层为奴役百姓,所以教百姓为善、做一个顺民,那统治阶层、达官雅士,一定都是无恶不作的恶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心如明镜的青天大老爷,明察秋毫的狄仁杰就是最好的佐证了。人性本善,一直是儒家为倡导。儒家“君子”“小人”对举。何谓“小人”?一是小孩,二是蔽于私语、天性埋没之人。教育或教化之功效,并非改变小人之本性,而正是令其去除私欲,发现人类共有之天性。情欲寡浅,天性方得以彰显。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正是此意。人之天性本是寂然不动、清净无为之本体。
现代人之所以惑于善恶之辩,乃是不知何谓“性”,将“情欲”也归于人性,所以雾里看花,辨不清,道不明。就像我们说一物之“属性”,“性”必然是“向来如此”、“不可变易”的,可以改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不能叫“性”。人之情欲,正是一天一个模样,如风中扬尘,飘无定向,必得尘埃落定,方见亘古如一的朗朗乾坤,这才是“天命之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无所得。
在这一切的论述之下,我方始终认为,人性本善!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第五篇:辩词开篇陈词
感恩比施恩重要
感谢主席,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好!
首先,我们特别欣赏对方辩友在这一辩题上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你们的论点和论据。但是这些论点和论据是否具有权威性呢?我方就此持保留态度。
我方坚持认为,感恩比施恩重要。理由如下:
1、“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从这个定义来看,“感恩”中包含着“施恩”这一行为,这是一个整体,“感恩”与“施恩”是一个概念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施恩”是从属于“感恩”这一概念的。
2、俗语说,感恩于心,施恩于行,所以说感恩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而施恩是一种行为,培根在《习惯论》中写到:“思想决定行为,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也就是说感恩在前,施恩在后,感恩是施恩的动力源泉。孰重孰轻,显而易见。因此,从小到大,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从感恩之心教起,潜移默化至我们的人格里,就能在我们具备相应能力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化为施恩的行动,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3、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将感恩的心内化于行动,然后造福于民。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施恩就会变成单方面的付出,接受恩惠者将逐渐把施恩变成一种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感恩比施恩重要。
谢谢大家!谢谢主席,下面由我来做我方总结陈词 首先我先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看问题只见其表不见其理
第二、以偏概全。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手….却没有看到,….。请问对方辩友,….?
第三、视角过于狭隘。….对方辩友简单理解影响人们距离的只是交流的内容,但我方立论时早已指出,人际距离的亲疏是受交流内容、交流频率、交流的信息量三方面综合影响的,对方辩友只谈其一,有失偏颇..第四,对方辩友混淆视听
下面再次陈述我方观点 第一、思想决定行为,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也就是说感恩在前,施恩在后,感恩是施恩的动力源泉,懂得感恩才会施恩.首先要识恩,知恩,然后才会感恩,最后才会去施恩。
第二、施恩只予感恩人!因为感恩的人,是善良的人,善根未泯!社会的支撑也就是靠人们心中残留的那点善根,如果福报用尽、善根用尽,人类社会就崩溃了。但是对于善根泯灭不懂感恩的人,还是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施恩举动,以免惯坏他们。“娇子无义郎,”对于子女无原则的施恩都会培养出一个不孝之子,何况对于其他人呢?.综合上述种种事实,我方坚定认为感恩比施恩重要!谢谢大家